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检疫和病毒电镜观察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检疫和病毒电镜观察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检疫和病毒电镜观察

郑坚川

【期刊名称】《中国兽医科技》

【年(卷),期】1993(023)009

【摘要】本试验采用组织压片法、常规组织切片法、快速组织切片法及电镜观察法对进口的斑节对虾(Penaems mondon)及其繁殖的后期幼体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mondon-type b-aculovirus,MBV》进行诊断。结果,后期幼体MBV包涵体感染率为35%~100%,抽样样品阳性率达100%。嗜酸性的MBV包涵体存在于肝胰腺和前肠的上皮细胞核内,单个、多个、近圆形。电镜观察,其包涵体由多角体蛋白组成,呈拟晶体排列;病毒颗粒呈杆状,有披膜,自由分布于细胞核内或粘附在包涵体上,大小约为360×60nm。

【总页数】2页(P6-7)

【作者】郑坚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5.27

【相关文献】

1.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的药物防治研究 [J], 李贵生;何建国;李桂峰;江静波

2.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J], 周宸

3.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J],

4.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J], 无

5.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和虾烂眼病的防治 [J], 瑞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虾病

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行动反常,在水面活动或跳出水面。 (三)真菌性虾病 1.黑斑病:由真菌及细菌感染引起。由真菌引起的鳃为深黑色,传染性强,大量死亡;细菌引起的鳃为黄色或鲜褐色,以后慢慢变黑。

虾蟹疾病防治

虾蟹疾病综合防治问答 1、常见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哪些主要疾病? 2、养虾防病最关键应注意什么? 3、淡水虾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 4、★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 5、★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 6、什么是黄头病?应如何防治? 7、什么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应如何防治? 8、什么是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应如何防治? 9、什么是对虾杆状病毒病(BP)?应如何防治? 10、什么是呼肠弧病毒病(REO)?应如何防治? 11、什么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应如何防治? 12、★什么是中肠腺白浊病(又称中肠腺混浊病)?应如何防治? 13、★什么是弧菌病(亦称红腿病、败血病)?应如何防治? 14、★什么是烂眼病?应如何防治? 15、★什么是烂鳃病?应如何防治? 16、★什么是烂尾病?应如何防治? 17、★什么是肠炎病?应如何防治? 18、什么是发光细菌病?应如何防治? 19、什么是丝状细菌病?应如何防治? 20、★什么是褐斑病?应如何防治? 21、★什么是红体病?应如何防治?

22、★什么是纤毛虫病?应如何防治? 23、什么是柱轮虫病?应如何防治? 24、★什么是虾微孢子虫病?应如何防治? 25、什么是虾簇虫病?应如何防治? 26、什么是虾波豆虫病?应如何防治? 27、★什么是肌肉白浊病?应如何防治? 28、★什么是痉挛病?应如何防治? 29、★什么是黑斑病?应如何防治? 30、什么是浮头?应如何防治? 31、★什么是软壳病(又称钙缺乏症)?应如何防治? 32、★什么是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死病)?应如何防治? 33、什么是黄曲霉素中毒病?应如何防治? 34、什么是虾气泡病?应如何防治? 35、★什么是生态法养蟹? 36、★蟹池伊乐藻如何养护? 37、伊乐藻生虱子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 38、蟹池水质变红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 39、★蟹池中的伊乐藻为什么会烂? 40、★河蟹养殖中主要有哪些疾病? 41、★河蟹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 42、河蟹疾病防治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43、★河蟹烂鳃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 44、★河蟹弧菌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 45、★河蟹肠炎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

虾病

由于近几年海水养虾受病害影响较大,因此采取了海虾淡养的方式,以求避开虾病的影响,但并不是海水虾放入淡水养殖就不发病,只不过改变了环境,切断了病原某些传播途径,而减少了虾的发病机会。如果防病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同样可以发病,造成养殖失败,所以海虾淡养的防病工作同样重要。 一、病毒性疾病 1、白斑综合症 目前,我国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对虾病毒病为白斑综合症(即皮下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病)。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或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 症状:不摄食,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头胸甲尤其明显,有的呈花斑状,甲壳易剥离;体色呈红色。 防治: 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海水虾放入淡水中养殖也同样有可能发生病毒病。主要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1)彻底清污消除:清污后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公斤或漂白粉25公斤(含有效氯30%)进行消毒; (2)放养无特定病原感染的高健康虾苗(SPF)并控制放养密度; (3)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传染性流行病发生时,养殖池不应大量交换水; (4)如发现虾池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不底于5mg/l;在饲料中添加0.1%-0.2%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药物;全池泼洒强克101(即超碘季铵盐)药物,对消除红体症状效果较好;(5)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池内藻相稳定,减少惊扰;(6)使用药饲,防止出现细菌、寄生虫等并发疾病。 2、托拉综合症 病原:托拉病毒(TSV)

症状:病虾红须、红尾,体色变为茶红色;胃肠道红肿,不摄食或少摄食,空胃;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体后即死亡;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易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出现不规则的黑斑。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虾池发病后10天左右大部分虾出现死亡,发病虾规格以6-9cm居多,发病时间一般在养殖后的30-60天,环境剧变更易发生此病。防治:同白斑综合症 二、细菌性疾病 在对虾养成中常见的细菌病有红腿病(红肢病、败血病)、烂腮病、褐斑病等,要通过目检、镜检确定病原,对症治疗。 病症: 附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病虾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血淋巴混浊、凝固慢或不凝固,镜检可见许多运动活泼的短杆状细菌,患褐斑病的虾甲壳有黑褐色的褐斑。细菌性疾病为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但近年来由于细菌病常引起病毒病的发生,形成并发症而难以治愈,增加了其危害性,因此对细菌病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菌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内服外消的方式,即内服药饵外部水体消毒的方法。水体消毒药物有漂白粉(漂白精)、二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二溴海因、强克101(超碘季铵盐)、聚维酮碘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每隔半月使用一次,施药时选择晴天、打开增氧机。内服药饵所用药物有:复方新诺明、氟派酸、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不同药物使用量不同,通常使用量按0.1%-0.3%添加,每月投喂一疗程,每一疗程5-7天。 三、红体症 目前,我市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红体症”,容易引起养殖者的恐慌。引起南美白对虾的红体症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托拉综合症病毒、细菌等都有可能出现体色变红的症状,但当养殖环境恶化时也会引起南美白对虾的体色变红。所以,当虾池中个别虾体出现红体症状时,应从多方面寻找原因,再针对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或采取综合处理措施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对虾发病现象相当普遍,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有些虾病使虾池出现绝产的严重局面。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1993~1994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造成我国养虾业的巨大损失。虽然1996年以来南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但国内对虾养殖业仍遭受病害的困扰。 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和细菌,而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就病毒而言,已达18种以上,其中危害对虾最严重的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简称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简称YHV)和塔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等。 第一节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素超过了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对虾发病,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表现不同的病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作出合理的预防、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虾病。 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 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 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害的病原生物包括传染性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侵袭性生物: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凶猛性鱼类等。 2 理化因素因素 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H2S等理化因子的变动造成环境胁迫或人为造成的污染物质等因素,超越了养殖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导致对虾发病。 3 人为因素 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对虾发病。此外,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和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对虾本身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机能丧失和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致死亡。除了这些直接危害以外,伤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对虾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对虾往往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因素 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变化,因此内因是变化的关键,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的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系,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能影响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 以上这些病因对养殖的对虾的致病作用,有时是单一种病因的作用,也可以是几种病因混合的作用,并且这些病因往往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二节对虾疾病的预防

对虾免疫

蒙古裸腹蚤在海水鱼类育苗上的应用研究 脂类一般认为对虾饲料中脂肪含量为4%~8%,而以6%为佳,脂肪可提供能量,卵磷脂是细胞膜组成的重要成分,一般卵磷脂的添加量为1%为好。对虾对胆固醇在饲料中一般可添加0.5%~1%。因为许多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需要胆固醇。在饲料中应有2%鱼油。 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活性物质,对虾不能自身合成,虽需求量很小,但对其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在对虾的生理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形成,是微血管和结缔组织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能提高肝脏解毒能力;能诱发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加强对药物的异化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能保护微血管,预防坏血病,帮助虾体伤口的愈合;对对虾的蜕皮和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因为维生素C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添加在饲料中应使用含量90%的包膜维生素C,添加量为0.1%。为防止维生素C的损失,可把配好的维生素C液用喷雾器喷在加工好的饲料上。将500克维生素C溶解在2000克水中,再加1000克鸡蛋清或用1500克的海带粉充分混合后,把对虾饲料躺开均匀喷在50000克的饲料上晾干或用电风扇吹干后投喂。当天喷当天喂,这样操作损失少,成本较低。 大蒜在对虾饲料中可加入适量的大蒜,因大蒜含有大蒜素有强烈的诱食性和广效杀菌作用,对防治对虾弧菌病效果很好,还能预防多种原生动物、细菌、霉菌引起的病害,对烂眼病和红腿病有特效,其添加量以5%为宜,即1公斤饲料加50克大蒜,生大蒜可压碎榨汁与饲料混合。 一、南美白对虾病毒病发生的特点 1. 病毒对宿主易感性强 这是因为:①对虾是较低等的水生动物,相对鱼类来说它们的器官构造与机能较为简单,免疫系统相对低下,除了具有一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外,目前还缺乏它具有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有力证据。②由于对虾具有脱壳的生理特点,在脱壳前停止进食,脱壳后身体又十分柔软,在此期间它们的活动能力很弱,常躲在水中阴暗处,对病原体和敌害的抵抗能力很差,这个阶段病原体极易感染。③对虾的鳃位于胸部附肢基部,也可看成颚足和步足的附属物,与水域环境直接接触,在进行呼吸机能时,恶劣的环境条件对其影响更大;此外有时它的鳃还兼负着排泄功能,因此病原体较易感染或较易经鳃进人体内。④对虾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较短,体内各器官形成较快、也较低等和简单;较快的新陈代谢或较低等的器官构造导致它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较弱。 2.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病毒病一般发病率、死亡率极高,病毒病发生后导致全军覆没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如白斑综合症病毒病死亡率可高达80%~90%,桃拉综合症发生后,其死亡率更是高达80%~100%。 3. 病程进展快 南美白对虾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病原体感染后,均较易经血淋巴送至靶器官或全身各部位,导致疾病的快速发展,从发病到大量死亡往往只需3~4天时间。如患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白对虾一般3~10天内大量死亡。 4. 环境的恶化是诱发病毒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美白对虾对环境因子的变化非常敏感,环境的恶化极易导致疾病发生,如①气温剧变,特别是水温超过28℃后。②水体透明度过低,小于20厘米。③氨氮含量高达0.5毫克/升以上。④溶解氧含量低,低于2.5毫克/升。⑤水体pH偏酸或pH高于9.0等等,它们使南美白对虾摄食减少,体质下降,为病毒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此外,南美白对虾从咸水到淡水的淡化过程中,虾的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都相应处在较低下的程度,在它适应盐度的变化过程中,病毒病原体较易感染白对虾,此阶段环境因子的任何异常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导致随后疾病的发生,从而诱发病毒病。 5.病毒、细菌同时感染、互为感染条件的情况普遍 丁燏等(2000)研究发现病毒性流行病的暴发前期可能是由弧菌先感染,虾体免疫力下降,此时病毒可在短短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内大量增殖。也有学者认为先病毒感染,然后为细菌感染提供条件。总之,病毒、细菌的同时感染、互为感染的情况非常普遍,加重了病毒病的病情。 7. 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病毒因其不能独立生活,须寄生于细胞内,并在体内大量繁殖复制,对其的治疗,从理论上须杀灭细胞,从而达到消灭病毒的目的,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提高白对虾自身免疫力来控制病毒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但对虾的免疫功能非常低下,这些都使得病毒病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南美白对虾病毒病的感染传播机制 病毒通过细胞破裂或从虾体细胞膜表面出芽的方式传播到其他细胞,也可通过水平传播的途径感染其它的对虾个体,对虾被病毒感染后,其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或丧失,随后造成对虾死亡。 目前的研究表明,对虾病毒可能以下列方式进行传播: 1. 水平传播

对虾白斑病

对虾白斑病 对虾白斑病的发病症状:头胸甲是否容易剥离,头胸甲上是否有白斑是判断白斑病的明显特征。早期白斑病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的白色斑点,数量不多,此时对虾胃内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中晚期白斑病白斑大且连成片,严重的全身甲壳都有白斑,胃内空无食物,头胸甲容易剥离。 预防措施: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选用维生素或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添加到饲料中 内服,增强对虾免疫力,常用含碘、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经常监测水质指标使之维持在合 适的范围。 注意事项:发病期间要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泼洒药物前后一定要注意增氧。每天多次捡死虾,防止其被健康虾吞食后感染病毒,出现恶性循环。同时要驱赶池塘上空和水边鸟类,并注意将捡拾死虾埋掉,以免被蛙类、水鸟吃掉后感染未发病池塘。发病期间所用工具和管理人员要随时注意消毒和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减少感染机会。需要指出的是,当确定对虾得白斑病后,如果70%以上对虾还摄食,尚可用药救冶,如果大多数已不摄食,用药已意义不大。 对虾黄头病 对虾黄头病的发病症状:病虾活动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虾体体色变淡,头胸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魄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红色,该病尤以幼体及50日龄〜70日龄虾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9广90机 预防:1、放苗前彻底晒塘、清塘; 2、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 3、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水位,以保持池底相对较低的水温; 4、台风和暴雨过后及时泼洒“复合vc应激灵”,以防水质的突变,减少 对虾应激反应的发生; 5、平时每天在饲料中添加一次“复合vc应激灵”来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对虾红腿病 由弧菌感染造成 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鲤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 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清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桔红色,形状为三角形。最主要的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鲜红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肢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鲤区呈黄色, 第二触肢鳞呈黄色。血淋巴液释薄,凝固性差,甚至不凝固,并失去原来的淡兰色;血淋巴液中有大量细菌,在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鲤等组织器官中也都有大量细菌。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在组织切片中可以看到血细胞包围细菌的团块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与防治 1、对虾患病时有哪些表现? ①摄食减少在正常投喂、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对虾的消化道呈全空或半空状态,或者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水中残饵增多。 ②活动量减弱,反应迟缓将幼体放在烧杯中,可见趋光性差,常随杯中水旋转并沉入水底。幼虾和成虾则表现为游动缓慢,对人为刺激的反应能力降低,如受到刺激后不出现逃避反应,严重者伏在池边不动。 ③行为异常对虾在水面上长时间游动、转圈或上下翻动,有的无目的地游动,有的用头和剑突反复撞击池壁或失去正常的生活习性(如日本对虾的“潜沙”习性消失)。 ④体色的改变病虾多表现为体色较正常的深而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身体的局部可以变红(如红肢)、变黑(如黑鳃、甲壳黑斑和褐斑等)或变白(如甲壳白斑、肌肉坏死部位在外观上呈白色混浊)等。幼体患病时,多身体透明度降低,肝胰急性坏死时由于大量的胡萝卜样物质释放,可出现全身变红的现象。 ⑤养殖群体死亡率增高正常情况下,一个养殖群体的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可出现个体减少的现象,这可以作为自然死亡,但如果在短期内出现高于平时的死亡率,则往往是患病的表现,有时在管理不很细致的养殖单位,这种死亡现象是所观察到的最早疾病症状。 2、如何用血凝法野外快速诊断虾病? 步骤 ①从养殖池内选取待检对虾,擦干体表的水分;准备好一块载玻片(可用普通的玻璃片)和一张白纸(在观察血样时,用以衬托玻璃片); ②用刀片(或粗针头,或直接用手指)割破(刺破、撕破)对虾的头胸甲和第一腹节处的背关节膜,使血液流出。 ③以最快的速度将流出的血液,滴到已经准备好的玻璃上。 ④观察并记录血液的颜色,清澈程度以及有无凝血反应。 诊断健康对虾的血液,在以肉眼观察时为清澈透明,呈淡青色。与空气接触后,能迅速凝结成冻胶状(越是健康的对虾凝血的时间越短,一般仅需5~10秒)。如果血液呈浅黄红色,浑浊、与空气接触后凝结的时间变长(超过20秒),或者完全不能凝结,则是不健康的对虾,血凝法既可以直接检查出对虾是否已经患病,又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可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养成期的药物给药方法有哪些? ①全池泼洒法尽量准确的测量出虾池的实际水体积,然后再计算出用药量。用药时应选择在晴天的上午,先投喂完饲料让对虾吃饱以后,再全池泼洒药物。有增氧机的应开机,使药物分布均匀。泼洒药物后,尽量保持对虾安静,不应再人为干扰。虾池溶氧过低或对虾“浮头”时不可用药。 ②口服法将药物按一定比例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后投喂,主要用于发病季节的预防和治疗。具体方法见下: 将一餐的饵料量(应比正常的投饵量减少30%~40%)乘以用药剂量,得出用药总量; 将药物加适量的水溶解搅拌均匀,然后均匀喷洒于饵料上,晒干; 用海藻粉做保护膜,均匀喷洒于药饵上,以防止药饵入水后药物扩散与流失; 一般选择对虾摄食量较大的傍晚投喂药饵,以使之尽快被对虾吃掉。此法的缺点是如果对虾失去摄食能力或摄食量明显减少,则无疗效或疗效不会很高。 4、虾池泼洒药物的最适宜时间是什么时候? 清晨一般气压低、溶氧低,这时用药,会使本来就处于应激状态的对虾承受不了药物刺激,窒息而死。而在傍晚,也不适宜用药,这时尽管溶氧也很充足,但是对虾摄食最旺的时间,这时用药后往往会影响其正

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考试:2022水生动物兽医(预防科目)真题模拟及答案(5)

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考试:2022水生动物兽医(预防科目)真题模拟及答案(5) 共671道题 1、蛋白质类抗原的决定簇通常由()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单选题) A. 5~7 B. 50~57 C. 2~3 D. 10~15 试题答案:A 2、同时以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方式的病毒是()。(单选题) A.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B.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 C.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D. 真鲷虹彩病毒 试题答案:C 3、下列属于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是()。(单选题) A. 戊二醛溶液 B. 含氯石灰 C. 复合亚氯酸钠 D. 苯扎溴铵 试题答案:D 4、下列关于两栖动物胸腺的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

A. 胸腺是重要的免疫淋巴器官 B. 两栖动物的胸腺存在退化的现象 C. 皮质部分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D. 两栖动物胸腺仅有T淋巴细胞 试题答案:D 5、鱼苗阶段的B淋巴细胞在器官中的分布规律是()(单选题) A. 先头肾,之后是胸腺,然后是脾和血液,肠道很少 B. 先头肾,之后是脾和血液,胸腺和肠道很少 C. 先头肾,之后是血液,脾、胸腺和肠道很少 D. 先头肾,之后是脾,胸腺和肠道很少 试题答案:B 6、下列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是()(单选题) A. 藻类 B. 细菌 C. 真菌 D. 病毒 试题答案:D 7、关于致病菌分离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 选取体表和鳃时,需先经无菌水洗涤至少3遍 B. 对于体内的组织和器官,应该先用70%的酒精将胸腹部进行大面积消毒 C. 划线接种后需25~37℃培养24~48h D. 内脏消毒后,用接种环直接挑取少量组织于固体培养基培养 试题答案:D 8、关于两栖类肾脏,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 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 第一类、病毒类 一、对虾杆状病毒病 1、病原: 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鲤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 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 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 4、诊断方法:

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 5、防治方法: 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 二、xx综合病毒病 1、病原: 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 2、症状及病理变化: TSV病主要是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减少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在特急期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空胃,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在虾蜕皮前后表现的比较典型。患了严重的急性TSV病的虾,死于 蜕皮期,个别幸存者进入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在这个时期的虾将会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虾体要经历发炎、再生和康复的过程。据试验证明,恢复期对TSV有一定的抵抗 力。 3、流行情况 南美虾幼体对TSV高度易感,累计死亡率超过95%,感染后,仍存活的个体终生带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出现感染。 4、诊断方法: 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和过渡期,各个阶段的症状不同,处于急性期濒死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用10倍放大镜观察细小腹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组织特异性共4页文档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组织特异性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该病毒曾被误以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坏死杆状病毒等[1]。对虾白斑综合病毒可以引起对虾严重的传染病-白斑综合征(俗称白斑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该病毒诱发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速度快。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得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对虾病毒性疾病频繁暴发,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对虾养殖是广东省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WSSV致病性强、危害性大、流行范围广,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检测系统极为重要。WSSV 检测方法有多种,如现场快速诊断、常规组织学、电镜、免疫学、PCR和原位杂交等。PCR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高的特点,是检测WSSV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对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组织特异性进行分析,为实现对虾养殖中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监控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病虾取自广东省江门市对虾养殖场,病虾为疑似白斑综合症、濒死的南美白对虾,用95%乙醇保存,运回实验室用于检测。 1.2 试剂和引物 Tissue DNA Kit D3396购自美国OMEGA公司;Easy PureTM Quick Gel Extraction Kit和Easy PureTM Plasmid MiniPrep Kit 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x Taq DNA聚合酶、dNTP、10×buffe r、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植物病害学期末考试试题D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植物病害学期末考试试题D 《海水养殖动植物病害学》期末考试题(D)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影响海产动植物病害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2.病原体的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包括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病原体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3.水产动物免疫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水产动物的免疫包括 特异性免疫和______________;其中,特异性免疫又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4.对患病鱼虾进行病原体检查时,材料应该是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检查顺序是:先 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__。 5.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抗菌药物的种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水产药物的选择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7.赤潮对海水养殖动物的影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引起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的原生动物病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三类, 引起海水养殖鱼类疾病的吸虫类病原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类。 2.对虾养殖中,养殖水体的最适pH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最最适DO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毫克/ 升、最适透明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厘米。 3.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已经发现的对虾的病毒性病原有20余种,请列出其中你熟悉的六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中文或英文缩写填写)。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6分) 特异性免疫;血栓形成;萎缩;终末寄主;免疫反应;混合感染;泛池;赤潮 三、简答题(共32分) 1.引起养殖鱼类的病原生物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列举1-2种有代表性的种类。(10分) 2.简述预防病毒性疾病的组织疫苗的制备过程(8分) 3.什么是血清学反应,它有哪些特点?(7分) 4.抗原的主要特性有哪些?作为抗体应具备哪些条件?(7分) 四、应用题(22分)

斑节对虾亲虾和苗种

斑节对虾亲虾和苗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亲虾和苗种的来源、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判定规则和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斑节对虾亲虾和苗种的质量判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01.1中国对虾亲虾 GB/T 15101.2 中国对虾苗种 GB/T 20361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5878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PCR法 GB/T 28630.2 白斑综合症(WSD)诊断规程第二部分: 套式PCR检测法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SC/T 3018 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SC/T 7202.2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诊断规程第2部分:PCR检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83号—1—2006 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规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51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亲虾 broodstock 用于繁殖后代的雌、雄虾个体。 4 亲虾 4.1 来源 来源于捕获自然海区或原、良种场提供的养殖个体。 4.2 质量要求 4.2.1 外观 亲虾体表光洁,色泽鲜艳,暗绿、深棕和淡黄色的横斑间隔明显;外表完整,体质健壮,头胸甲、腹节、附肢及尾扇完好,额角完整无折断,无肢体损伤,无畸形,无黑鳃、红鳃、烂鳃、红腿、烂眼、褐斑、白斑、白黑斑等外观病症;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弹跳有力,游动正常;雌虾已交尾,纳精囊饱满微凸、呈乳白色,雄虾第五步足基部可见乳白色精囊。 4.2.2 规格 见表1。

PCR技术在对虾病毒病检测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PCR技术在对虾病毒病检测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牛英豪;杨凯;王凤敏;申红旗;赵宝华 【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多种临床样品均可用PCR进行检测,现已开发出多种PCR新技术,用于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本文对PC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动物疫病尤其是对虾病毒病的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对虾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有所帮助. 【期刊名称】《河北渔业》 【年(卷),期】2009(000)001 【总页数】5页(P1-4,24) 【关键词】PCR;对虾病毒;检测 【作者】牛英豪;杨凯;王凤敏;申红旗;赵宝华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 庄,05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诞生于1985年,是特定DNA片段体外扩增的新技术[1]。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实

验简易快速,应用广泛。PCR技术能特异地在体外扩增微量基因或DNA片段,将皮克(pg)水平的DNA特异地扩增106~107倍,达到微克(μg)的水平,经凝胶电泳后形成肉眼能直接观察到的核酸条带,最终达到检测诊断的目的。 80年代以来,养虾业成为海水养殖业中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虾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对虾病毒病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1974年Couch等[3]发现了第一种对虾病毒(BP)以来,目前世界上报道的对虾病毒有7个科19种,对对虾危害最大的主要包括三种病毒:1.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属杆状病毒科,无包涵体,为双链DNA 病毒(dsDNA);2.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属小RNA病毒科,有包涵体,为单链RNA病毒(ssRNA);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属细小病毒科,有包涵体,为单链DNA病毒(ssDNA)[4]。 WSSV、TSV和IHHNV是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随进口亲虾或虾苗传入国内的风险也非常大。由于还没有建立起对虾病毒的敏感细胞系,为了避免我国对虾养殖业悲剧的重现,必须尽快建立灵敏、准确、快速的早期诊断技术,加强检疫、监测。杜绝对虾病毒病大规模的爆发。因此建立PCR检测方法是 非常必要的。 1 PCR的原理 PCR基本原理及方法是依据体内细胞分裂中的DAN半保留复制机理以及体外DNA分子在不同温度下双链和单链可以互相转变的性质,人为地控制体外合成系 统的温度,以促使双链DNA变成单链DNA;单链DNA与人工合成的引物退火 以及在dNTP、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存在下使引物沿单链模板延伸成为双链DNA。PCR是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等三个基本反应(称一轮循环)组 成的反复循环过程:①高温变性,即在95 ℃高温下将所要扩增的靶基因或DNA 双链解离成单链DNA;②低温退火,即以单链DNA为模板在37 ℃~55 ℃低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