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鲁迅先生

关于鲁迅先生

据报道 (sina新闻),人教版语文教材要大幅缩减鲁迅作品,理由诸如很难读懂、文字晦涩等若干,甚至有人认为鲁迅过时了......一时间舆论沸反盈天。但是即便如此,四眼先生觉得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充满了理性与思辨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时下充满媚俗的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无疑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在当下这个人人浮躁与媚俗的时代,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更应该像他那样具有忧患意识和深刻的思想。
鲁迅生活在民国初期,面对着国家与名族的内忧外患以及国民的愚昧、麻木、落后,先生很痛心、愤怒,于是他以拯救民族前途为己任,操着不太正宗的白话,用寓意深刻作品来教化大众。现在在脱离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再来读这些作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事实。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难我们就不去学、就不去读,因为在精神生活贫乏、媚俗当道的今天,再去沉下心来读一读这些文章,用经典抚慰我们迷失方向的心灵,难道比热议酒井法子为什么要失踪,某某明星昨天晚上和谁在一起更有意义吗?“媚俗是存在于忘却的中途停歇站”,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一些先知先觉的人们,从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把大众从沉睡中叫醒!
那么,鲁迅的作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认为文字晦涩,很难读懂呢?
回想起我们上语文课时候的情景,许多人都会记得当学到鲁迅作品的时候,老师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敲警钟,渲染鲁迅作品的特殊,在心目中留下鲁迅作品重要,但是难度大,理解不易的特殊印象,或者是老师害怕学生应付不了考试事先死板的、教条化的先入为主的给作品贴标签,让学生很难二次理解,时间久了,学生也就只会贴标签、人云亦云。因此,有的学生就视鲁迅作品为畏途,甚至妖魔化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然而这恰恰是我们读先生的作品少了,没有把握住鲁迅先生作品的精髓。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之所以经典,除了有很高的思想性之外,还因为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百草园、社戏是那么迷人,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杨二嫂、闰土、孔乙己等人物更是形象鲜明,特点突出,读后让人终生难忘,许多作品都是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了一部经典的完美特征。然而,这些优点有的时候恰恰变成了弱点,这样深沉到位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比较难于理解,而一些一线老师讲解的时候的过教育化又雪上加霜,抹杀了人们应有的情感体验。
鲁迅,毋庸置疑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大师之一,然而在今天却成为当今中学生的三怕,作品面临删减的尴尬,所以,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

们的教育的过教育化对鲁迅形象的妖魔化以及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理性与思辨与当今的媚俗、嘻哈的时代背景的冲突。
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更需要鲁迅,每个人更应该多读一读鲁迅的作品,学学他胸怀民族与未来的忧患意识,学学他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抵制浮躁与媚俗。
中学师生害怕鲁迅的文章,并非害怕其文字、技巧,而是害怕历史的苦难,因为很多人不想面对,毕竟风花雪月更让人的心情欢愉。所以,与其说
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了尴尬,倒不如说是历史的苦难在校园里遭遇了尴尬;与其说师生在回避鲁迅的作品,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回避历史的苦难。
毫无疑问,鲁迅的作品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片段,一个最苦难的片段,这是无法回避的,不读鲁迅的作品就能回避这段历史无异于掩耳盗铃。我明白很多师生的痛苦,从教师的角度讲,讲述苦难是件很苦恼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很难找到那种情感,那种情感很难虚构;从学生的角度讲,那种苦难太过于遥远,遥远的让人难以琢磨。但这不应该成为回避历史、回避苦难的理由,毕竟历史和生活除了幸福还有苦难以及其他别的很多的东西。
富兰克林曾说过:“在我看来,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的,与其说是千载难逢的巨大的幸运,倒不如说是每时每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琐细的方便。”那些琐细,与巨大的幸运相对的琐细,自然也包括历史的苦难。
通读鲁迅作品的人最终会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理解了鲁迅,理解了鲁迅站在民族的角度和时代演变的高度,以振聋发聩之声警醒国人的文字;另一类恰恰从文化的角度试图封杀鲁迅,因为鲁迅作品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并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出现,以致于带给国人以黑暗的心影,让其自卑地在民族摆脱满清后开始丢失了自我……

第一类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拥有坚定的反对者。在一个时期,鲁迅曾被误认为日本奸细,因为他留学日本期间将感受到的日本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反哺奉为圭臬。反对者还有两个确凿的依据,一是鲁迅死后在日本兴起的鲁迅热,让鲁迅作品中晦暗的色调成为日本错误解读中国的依据,日本民间舆论将应由日本人拯救黑暗中的中国人看天经地义之事。第二个是鲁迅的地位问题。应该说鲁迅是当时在边区的毛泽东在国统区寻找的一个代言人,而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就是主席赋予鲁迅的。

所以,鲁迅在现代史上地位若剥离其炒作的面具,可以这样说鲁迅并不能站到一个指引民族前行的高度。现代爱国的作家大有人在,如果不是像胡适那样到了台湾而遭到大陆封杀,能够在教材出现的

将大有人在。

第二类人在读懂鲁迅的基础上,却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鲁迅。鲁迅的作品即便在当时也会有相当大的争议,我们现在常读的小说就其文学价值而言就已遭到诸如梁实秋等学者的质疑。只是在今天,我们本着“形象大于思维”的原则,将其主题无限地延伸,以致我们看到了一个“神”一样的鲁迅。

但最主要的批判来源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直白地告诉天下的儿子,当儿子就不应听父亲的话。而且这个观点子在那时影响了很多年轻人,一时间父子可谓是“反目成仇”。好在朱自清的一篇《背影》让人们醒悟过来,意识到父子原本也是充满温情的。

我们常说“教书”之目的在于“育人”。我们学习鲁迅先生,不光是要学习文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骨气都没有了,还算是人吗?笔者不晓得北京师大附中那位老师的“鸡肋”之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含义。但笔者想说的是,如果一个老师不爱鲁迅、不懂得鲁迅,那么除了书本上那些僵化了的教条以外,我们还能指望他能教给学生什么吗?——真正的鲁迅,是严厉的也是宽容的,是刻薄的也是慈悲的,是伟大的也是通俗的,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理解鲁迅,才能使学生爱上鲁迅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教课老师对鲁迅的“理解不透”,这才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悲哀所在!
《狼牙上五壮士》没了,柳青的《梁生宝买稻种》没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没了……当许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没了,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只剩下一些所谓的“与时俱进”的低俗恶心的快餐的文化,只剩下一些吟风弄月、歌功颂德毫无内涵和深刻的浮华之文时,我们拿什么去拯救那些原本就让社会糟蹋得一塌糊涂、腐朽、堕落而又迷茫的灵魂?——中国不缺才华横溢的文人、诗人,但鲁迅只有一个!中国不缺大部头、小部头的文学作品,但挺起中国“民族文学脊梁”的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不缺教育改革的仁人志士,但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也只有鲁迅一个!

90后,你们能比鲁迅还“酷”吗?(2009-08-12 19:30:50)标签:鲁迅鸡肋 时尚 飙车 爱情 老师 中国人 人性 教育 分类:纪实杂议突然听说一件很幽默的事情:很多的中学老师居然称鲁迅作品为“鸡肋”,称鲁迅作品战斗性太强,“没有时代感”,还编成了学习语文校园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最为可笑的是,代言人们居然是中学老师们,把孩子教得“怕写作文”了,当然怕“文言文”和“周树人”了!甚至还有老师反映中学生的“

心声”:“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真是怪事,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从来才看得见希望的,而老师们却要把一些虚假的东西注入到到孩子们耳中,让鲁迅作品成了没有希望的压抑品!对此,我不能不对我们所有的90后朋友们说一声:你们对鲁迅的误解太多了——不要再受某些“老师”的误导了,鲁迅有很多东西是你们不知道的!鲁迅其实很“酷”,很时尚、很前卫!学鲁迅并不过时,不学鲁迅的某些老师才会过时的!如果你们要和鲁迅比“酷”,我坚信你们是比不过的!——不相信吗?那就来看看你们不知道的鲁迅吧!——1、 鲁迅是个大富豪!——你们羡慕吗?90后的朋友们,千万别把鲁迅当成一个穷书生!鲁迅祖上是做官的,后来家境破败,鲁迅做过了穷书生,但三十出头时就已经很“有钱”了!鲁迅有多有钱?鲁迅的月收入超过三千元的现大洋——什么概念呢?一块现大洋就可以支撑一个穷人家庭一月的开销,换而言之,一块现大洋可当作现在的最低生活标准。那么,我们假设现在最低生活标准是人民币300元。那鲁迅的月薪相当于90万人民币——就是说,鲁迅是年收入一千万的大富豪!!羡慕吗?他就是靠着有些“老师”说的“很晦涩难懂”的文章得到这一待遇的!看鲁迅的文章“看不到希望”?人家是千万富翁,怎么会没希望?90后朋友们,别上了你们老师的当!鲁迅不光是思想家文学家,更是一个通过思想和文学获得成就的大富豪!真正地学好了鲁迅,你们才会受用终身!2、 鲁迅喜欢“飙车”,喜欢“时尚”!——你们跟得上他吗?有人说鲁迅过时了,没有时代感,简直大错特错!你们知道鲁迅的业余爱好吗?鲁迅喜欢开汽车兜风——要知道当时的人可是连自行车都是一般人卖不起的哟!鲁迅那个时候就喜欢飙车,相当于现在开超豪华轿车带家人出去玩——你敢说他不时尚吗?鲁迅还喜欢看电影,当时的娱乐,看电影可是很奢侈的...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我们确实都应该以最大的努力去从事于提高自己民族的精神境界,而千万不要沉溺在平庸、琐屑和无聊的那种氛围里面,就像当前出现的有些文章那样,热衷于讴歌贪婪与残暴的帝王和放荡地渲染着性爱泛滥和不堪入目的床笫之私,却对广大民众的悲欢与命运漠不关心。还有的文章充满着粗野的谩骂和卑劣的人身攻击,有的甚至还唾沫横飞地诋毁着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竟也形成了不伦不类和一片狼藉的时尚,真令人喟然长叹。面对着像鲁迅这样巨大的精神现象,当然是完全可以进行自由的探讨的,如果能够凭着科学的学理精神,严肃认真和有理

有据地去进行研究的话,就能够准确地阐述他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还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或缺失,并且再从这儿出发更深入一步地去分析其历史的原因,这样当然就既不会可怜地去进行盲目的崇拜,也不会可耻地去抛出无知与狂妄的叱骂。——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到了我们中国本该让孩子们都知道鲁迅时,却又成“鸡肋”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可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