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川军

2018/8/31 11:21:42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和药物功用,赵师归类整理了十二经脉常用的引经药方

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 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可引药人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

灵仙10~15g、通草3 ~6g为宜。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 临证凡见窍道之疾, 均可选用之。

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 一阴一阳。

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暧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 一通督脉, 一通任脉。

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

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12.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 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酒浸炒则行经络; 醋浸妙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13.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 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14.车前子小量(30g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g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15.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

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l ~3g,可引药直达病所, 提高疗效。

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品,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 涤痰开郁, 能通诸经入百络, 有引药达病所之功。

通常可将能够引领药物进入十二经脉的引经药分类如下: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引经药和药引子

引经药和药引子 一、引经药的功用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根据其引使的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 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闭,使邪气从达外。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砂仁可引气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无论外感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 1、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摘要在近代,中医整体的发展虽然缓慢,但中医骨伤科却在短短百年中获得了较大进步:理论上强调内外并治,调气血、补肝肾、培脾土、治心神,使整体观和辫证施治思想全面体现于伤科之中;诊断上方法迭出,掐指甲、观指纹、辫尿液,使诊断指征客观化;治疗上重视手法整复中麻醉药的使用和创造新的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特别是中西医学在骨伤科领域的沟通,为后来中西医结合在骨伤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和新骨科的产生莫定了基础。骨伤科内治法,在祖国医药学发展中,不断完善、总结、整理和提高。在西周时期的疡医已能采用五气养之、五脏药之、五味节之的内治法。《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剧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以五脏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医学巨著,对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等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阐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均有关于伤科理论的论述。(灵枢·经筋)篇描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素问)阐发了“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这些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伤科基本理论和临床研究实验。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近代,骨伤科内治 1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 1. 1理论的深化针对前人治骨伤重外治而轻内治的不足,明代陆师道在《正体类要·序》中强调:“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己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1j之后,清代医家就颇重视骨伤病内治理论的研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汪机《外科理例》等书中均有论述,至晚清名医唐宗海,于骨伤科血证的探讨最有见地。他在《血证论》中指出:“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皮破血出者,其症“无偏阴偏阳之病”,务从止血为安,“止得一分血,则保持一分命”;至于伴“有癖血肿痛者,宜消癖血”。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与其“离经之血便是疲”的学术观点完全吻合,成为治骨伤肿痛之指南。凡未破皮者,唐氏细分为血损坏、肌肤肿痛、筋骨打碎等各症。初期逐癖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则宗肾主骨、肝主筋之理,补益肝肾,温通经脉,达到祛除伏留之血的目的。唐氏除对骨伤血证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理论提出卓越见解外,在方药施治上亦有建树。他认为:凡失血家忌汗、吐之法,当以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方”,擅长运用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以治疗跌打损伤之患怒,周身作痛,寮血着滞三焦,感冒,内伤饮食等多种血证,皆能获俘鼓之应。C2]此外,唐氏倡导的治骨伤血证当补气止血、祛察生新、消癖定痛、通窍活血之法则,对后人也有很大影响,民国时期骨伤科名医王子平、李广海、高云峰、刘寿山、陆银华等,无不尊其旨意而发挥于临床。对此,上海石氏伤科总结日:“理伤仅用外治,气血难复,恢复不易;仅用内治,则筋骨不正。理应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针刺手法、夹缚活动、相互参用,使疗效显著,而少后遗、复发之虞。;[3]归纳全面,并蕴含着丰富的辨证主义思想。 正是在整体观念、内外并重、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中医骨伤医师还进一步探讨了内外兼治的不同治法对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善及调节骨面生长的影响。四川名医杨天鹏就重视培补脾土,认为:人体之后天强盛,运化有节,则气血充盈,断骨得气血滋养必能较快愈合。石氏伤科则侧重于气血之中的“气”,认为:“气血兼顾,以血为先是临床常用的治标之法,以气为主的气血兼顾为刻刻留意的图本之计。’心〕因为形体之所以能抗拒外力,百节能得以屈伸活动,皆赖气所充盈;血之化液濡筋,成髓而养骨,也离不开气的作用。杨氏、石氏的见解虽各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内外并重,整体辨证施治骨伤的理论,在继承先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积水潭医院作为一个以骨科为重点的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较多,通过多年的使用经验,对我院骨科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进行分析如下: 1、骨折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等。 这四种药组成中都含有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 都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功效。 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含朱砂,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骨折后兼烦躁不眠者;回生第一丹中的麝香辛芳走窜,入十二经,引药力直达病所,接骨效果最好;另外麝香开窍散 回生第一丹 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麝香、朱砂。 伤科接骨片 三七、 土鳖虫、自然铜、红花、 乳香、没药、甜瓜子、冰片、朱砂、海星、鸡骨、马钱子 接骨七厘片 土鳖虫、 骨碎补、当归、血竭、乳香、没药、煅自然铜、酒大 黄、硼砂。 骨折挫伤胶囊 猪骨胶、土鳖虫、自然铜、血竭、红花、乳香、没药、炒黄瓜子、当归、大黄。 活血 化瘀,接 骨 止痛

瘀强,对外伤等引起的神志昏迷有较好的醒脑回苏效果,对骨折初期和中期都有较好的疗效;伤科接骨片中含三七、马钱子,又有较强的活血止痛效果,止痛力强。 与回生第一丹相比,伤科接骨片多了海星、鸡骨,接骨七厘片多了骨碎补,骨折挫伤胶囊多了猪骨胶,都可用于接骨续筋,所以更适用于骨折中期。而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组成中的大黄兼能通便,对于骨科手术后有便秘者能起到一定作用。 2、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七厘散、活血止痛胶囊、三七伤药片、三七胶囊等等。 这四种药都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治疗跌打损伤,外 伤瘀血,青肿疼痛等。 七厘散和三七胶囊还可用于外伤出血的止血。七厘散中有血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诀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一、引经药的种类

中医骨伤科常用方剂汇总情况

初期: 活血化瘀: 1肢伤一方: 【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 2桃红四物汤: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 【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4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 5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7柴胡疏肝散

中医引经药歌诀

中医引经药歌诀 (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

热亦假引经。”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三)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四)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引经药分为如下两类: 一、按十二经记述: 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 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 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 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二、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附录: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 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 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

骨伤科常用引经药

骨伤科常用引经药 □ 张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用药有归经、引经之说,起源较早,在宋代已有较多的临床运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常利用某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作用,引导与其同用的药物达到特定的部位,从而提高疗效。如《本草逢原》云:“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三妙丸中用牛膝引黄柏、苍术下行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等。 清代中医骨伤古籍《跌打秘方》中也用歌诀介绍部位引经法,较为简洁、适用,歌诀概括为:“凡用引经之药,上部用川芎,手用桂枝,头用白芷,胸腹用白芍,脐下用黄柏,左肋用青皮,右肋用枳壳,腰用杜仲,下部用牛膝,足用木瓜,身用羌活、当归。不论跌打损伤,须要用香附。” 归纳而言,骨伤科常用的引经药主要如下。 头颈部引经药头后部用太阳经引药,如羌活、蔓荆子、川芎等;头两侧用少阳经引药,如柴胡、川芎、黄芩等;前额及眉棱骨用阳明经引药,如升麻、白芷、葛根、知母等;巅顶用厥阴经引药,如吴茱萸、藁本、细辛等;颈项部用白芷、葛根等。 四肢引经药上肢用桑枝、桂枝,也可用羌活、防风引药入经;臂膀用姜黄;下肢用牛膝、海桐皮、独活,也可用木瓜、千年健、防己、泽泻等;骨节用松节、天南星。清代

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油松节,能透入骨节”。王士福云:“观诸伤科书治骨折诸方,发现多有重用南星者,深思其理,始悟古人以南星专止骨之痛。又经多年体验,南星对各类骨关节疼痛者,多收捷效而无副作用。” 躯干部引经药上部用羌活,下部用独活;胸部用柴胡、郁金、香附、紫苏子、枳壳;两胁肋部用青皮、陈皮、延胡索、紫荆皮;背部用威灵仙、乌药、羌活、防风;腰部用杜仲、续断、淫羊藿、补骨脂、狗脊、枸杞子、桑寄生、山茱萸;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五脏引经药肝经用柴胡;肺经用桔梗、芦根;脾经用龙眼肉、升麻;肾经用狗脊、肉桂;肝、脾血分用赤芍;胆经用龙胆草。 奇经引经药用鹿角、鹿茸引药至督脉。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鹿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 另外,红花质轻浮散,辛温走窜,擅达头面、肢臂、肌表等部位。红花这种辛散走动的性能,常在骨伤科病证治疗中起着引经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形:一为旁走肢臂,如《世医得效方》治血滞臂痛,在四物汤中加入红花,即是借红花引归、地、芎、芍四物入于肢臂;二为上达头面,

细说引经药摘录

细说引经药(摘录) 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一、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2、引

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砂仁可引气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

中药引经药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经用药歌诀中药常用

十二经用药歌诀+中药常用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 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 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中药引经药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胁痛选柴胡、郁金。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 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 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 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 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中医骨伤科学(详细)

第一章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 A. 曲针 B. 小针刀 C. 铍针 D. 砭镰 E. 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 )。 A.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 A. 神农 B.黄帝 C.伏羲 D.扁鹊 E.俞跗 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 ) A.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C. 宋慈《洗冤集录》 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E.王肯堂《证治准绳》 (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 1、古代人创造的下列疗法是: (1)古代人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由此产生的疗法是()。 (2)古代人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产生的疗法是()。 A. 热熨疗法 B .按摩疗法 C.外用药物疗法 D.导引疗法 E.手术疗法 2、下列有代表性的专著是: (1)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是()。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 《诸病源候论》 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E.《伤寒论》 3、下列诊治方法的最早记载是: (1)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破伤风)的最早记载()。 (2)世界上最早记载应用水银(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的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阴阳脉死候》 D.《周礼·天官》 E.《肘后救卒方》 4、我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 (1)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2)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 A. 《五十二病方》 B. 《黄帝内经》 C. 《诸病源候论》 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E.《伤寒论》 (三)D型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西汉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藉”记录了两例完整的伤科病案是()。 A. 堕马致伤 B. 金镞致伤 C. 举重致伤 D. 跌仆致伤 E. 蹉跌致伤 2、明·薛已在《正体类要》的突出贡献是哪两项?( ) A. 气血学说 B. 引经药 C. 用药歌 D. 三焦辩证 E. 平补法

引经药和药引子

引经药和药引子 、引经药的功用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 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 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吴茱 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 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 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 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 1、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 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 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 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下焦:附子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引经药分为如下两类: 一、按十二经记述: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二、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附录: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

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 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 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 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