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内涵

1.“政治”一词的起源

(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

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

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

人之事便是政治。”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

(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

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②古希腊主张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和目标,政治本身应该具有伦理价值。这样。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被理解为人们实现道德生活的实践,因此,这种对政治的认识,可谓之“伦理政治观”或“伦理政治学”。

③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2)古罗马时期的法律政治观

①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城邦政体,但人们逐渐不再有城邦时代那种对待政治的热情,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个人的生活,形成了法律政治观。

②西塞罗是古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就反映了法律政治观。他强调国家的政治意义而非伦理道德意义,在他看来,符合理性的就是正义的,而“法就是最高的理性”。正义就意味着共同拥有国家的法律,平等地守法,相互承担权利和义务。他认为,国

家本质上是一个法的联合体。

③西塞罗的《论共和国》、《论法律》、《论义务》等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3)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①西欧封建社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5~10世纪为第一阶段,这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时期;11~14世纪为第二阶段,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繁荣时期;14~17世纪上半叶为第三阶段,这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严格意义上的说法,5~14世纪为中世纪,而14~17世纪初为文艺复兴时期。

②中世纪是一个由古代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的时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城邦体制的瓦解,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这一政治制度上的变化反映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特点: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而是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专利;政治已经不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是成为了维护王公大臣的利益的活动;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已经不再是对话和说服,而是变成了暴力和战争。

③在政治领域的变化之外,中世纪还有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特征,即在人类生活的每一领域(包括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领域等),有组织的教会都取得了绝对的统治权。在这一时期,神学成为至高无上的科学。统率一切其他知识,政治、哲学思想都以肯定教会教义的真理性为依归。政治的神学性解释为政治生活提供了一时的合法性基础,君权神授也能够为广大民众自觉接受。总之,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希腊罗马以自然和伦理作为国家学说的基础,确立了以上帝和《圣经》作为国家学说的基础。

④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注疏》等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4)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

①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改过去那种

从伦理观念或神的意志出发来研究政治国家问题的传统,而开始从人性出发研究政治国家。他认为,君主要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在权力的使用上变得理性和强硬:一方面要依靠实力,即法律和军队,另一方面要依靠政治权术,即统治的技巧、手法、谋略。这也就是马基雅维利著名的“政治权术理论”,它的两条基本原则是:政治高于道德;手段要服从目的。这样。马基雅维利把政治和道德分开了,并把政治和人性结合了起来。

②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5)契约政治观

①马基雅维利提出政治和道德分开的观点,不仅开辟了政治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们观念的转变。在马基雅维利之后不久,契约政治观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即使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

②契约政治观的发展

a.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其作了较为明确的论述,他把国家和法律看做人们相互约定的产物。

b.15~16世纪一些反暴君派的贵族思想家系统地论述了契约论思想,把它看成反抗非正义统治的根据。

c.17~18世纪是契约论最为盛行的时期。此时的契约政治观以自然法学说为基础,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个没有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之中,受自然法的支配,享有自然权利。但是,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许多不便,于是,人们就联合起来。彼此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借此来更好地实现自然权利。

③不同思想家的契约政治观

a.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恐怖的状态,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得不放弃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利性,而把自己的权利交给了统治者,从而可以理性地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统治者

不是订约的一方,不受契约的约束,因而统治者拥有专制的权力也是合理的,因为有了君主——即使是一个无能之辈,就可以避免自然状态下的无政府。

b.洛克认为,人们是平等地生恬在一起的,并且可以做到相互的宽容。但是。由于没有货币、所有权证或法院,人们的财产也是不确定的。因此人们也就无法保护他们的财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便签订契约,建立国家,以此保护他们的财产。

c.卢梭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共同体——合理的国家,因而人民是主权者,政府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者。

④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卢棱的《社会契约论》是这种观念盼代表作。契约政治观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政治需要,而且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观念上的准备和基础。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的基本政治观点。

它包含五个基本的命题:

①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政治关系就是公共关系中的一种。“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②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就在于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基本特征。

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a.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根源于经济,并由经济基础所决定。

b.政治具有能动性,它是上层建筑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政治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和利害冲突。

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和集团的经济利益,这是政治的本质特征。

④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它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区别在于拥有特殊的公共权力,即政权。在阶级社会,阶级关系由国家政权强制确认,阶级斗争的最高目标指向国家政权,或为了获取国家政权,或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或为了影响国家政权。

⑤政治是管理国家的、有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这一命题侧重于从政治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上阐明政治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其产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研究政治的目的。就在于认识政治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并在政治实践中遵循政治规律,以实现预定的政治目标。

3.政治内涵的现代发展

(1)政治即国家的活动

①这一观点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之前。

②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共同体,它由人民、领土、主权和政府四要素构成。国家的活动可以划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类型。国家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政治现象,都属于政治范畴。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的科学。

③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J.W.加纳。

(2)政治即与权力有关的现象

政治学概论-第一套

第一套: 1. 政治改革的文化条件 社会政治机构的变化 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稳定的社会环境 改革政治领导人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 2. “国家的三要素”中的三要素是指 主权、军队、制度 主权、领土、居民 主权、领土、政权 领土、居民、机构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主权、领土、居民 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层次是()。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府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 国家学说的最核心问题是 国家的本质问题 国家统治形式问题 国家统治方法问题 政党问题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国家的本质问题 5. 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指 对统治阶级成员有普遍约束力 对被统治阶级成员有普遍约束力 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对任何外国人都有约束力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 以下不属于政治参与主体的是 公民 政党 利益集团 臣民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臣民 7. 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 国家

自耕农占有制 地主占有制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地主占有制 二判断题 1. 奥古斯丁在其代表作《论上帝之城》一书中提出了神权政治理论。 错 对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对 2. 政治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实施过程中的合法 错 对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错 3. 政治发展的途径只有政治革命一条道路。 错 对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错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政治学概论

2012年全国自考政治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实质是( ) A.经济关系 B.社会关系 C. 阶级关系 D. 阶级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2.( )直接制约国家机构的设置。 A.国体的性质 B.国家结构形式 C. 国家管理形式 D. 国家权力配置 答案:C 解析:国家管理形式即政体,直接制约国家机构的设置。 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属于( ) A. 民族矛盾 B. 敌我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 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的关系由于剥削阶级的消灭成为各族工人和各族农民之间的关系,这种民族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而不是敌我矛盾。 4.英国实行以立法至上为特点的( ),议会权力最高,国王在名义上有最高地位。 A.“混合权力体制” B.“议会至上制” C.“双重领导体制” D.“君主立宪制”答案:A 解析:英国实行以立法至上为特点的“混合权力体制”——议会权力最高,国王在名义上有最高地位,首相和内阁是国王的辅佐,行政与立法分立。5.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实际进程表明,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的更替都是通过( )来实现的。 A.社会变革 B. 经济发展 C. 生产力发展 D. 和平手段 答案:A 解析: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实际进程也已表明: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 6.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 )的国家。 A.“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 B.“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 C.“非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 D.“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D 解析: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7.最早依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 ) A.亚里士多德 B.希罗多德 C.孟德斯鸠 D.布丹 答案:B 解析:最早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政体类型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依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由此而区分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

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政治学概论

一、政治参与特征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社会团体和组织及政党。比如,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过程中,只要是符合法定条件的中国公民,都享有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依法参加各级选举,而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 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限制。 第二、政治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涉及公共决策(政策的决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政治参 与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选举、政治投票行为,而且还包括公民参与各级政府 公共决策、公共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等各种其他活动。 第三、政治参与主要指实际行为,而不包括政治心理、态度、认知等主观因素。政治参与行为并不涉及导致这些行为的主观因素或这些行 为所产生的(或将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 第一,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政治生活的主体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人。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现 实的经济发展,为人们在更高水平上追求人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和可能。 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社会中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发 展状况决定的。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阶级间的冲突和斗争是政 治发展的一大动力,是政治变革发生的直接原因,并将决定政治变革 的命运。 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既遵循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又遵循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第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决定了当代世界各国的 政治发展。 三、国家起源契约论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契约论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其理论解释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另一方面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洛克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都拥有“自然权利”,拥有自然权利者之间发生的不是战争,而是彼此关联的义务和责任。人们有三种最主要的自然权利:生存、自由、财产。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是平等自由的,和平快乐的。个人没有自然权利,一切权利都是社会的。体现社会权利的是人们的“共同意志”,而这个共同意志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西安交通大学《政治学概论》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一)1

西交《政治学概论》(一) 第一章政治学概述 一、政治的涵义 ①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②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③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总之,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社会现象(关系)。 二、政治学的涵义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 (1)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型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 制度形态,政治文化史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是政治学研究的 对象。 (2)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政治学及要求对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于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 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 (3)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 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1)政治学分类

按照不同的原则,可以对这些内容作不同的分类: A.按照政治学的本质属性来划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对政治进行的研究。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B.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C.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 宏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学 D.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 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2)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①政治学基本理论。 ②政治思想。 ③政治制度 ④行政管理 ⑤国际政治 (3)政治学特性 ①抽象性。 ②一般性。 ③基础性 (4)政治学的作用和意义 ①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②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政治学原理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概论

1政治发展过程一般采用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 C A.政治斗争 B.政治民主 C.政治改革 D.政治变革 2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B A.政治活动 B.夺取政权 C.暴力手段 D.战争 3政治改革是以()方式进行的活动。D A.激烈的 B.缓慢的 C.渐进的 D.和平的 4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A A.阶级性 B.国家性 C.统治性 D.群众性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要特点是() B A.革命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 6“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句话是由________提出的。() 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7国家统治形式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是() A A.国体 B.政体 C.国家职能 D.国家本质 8社会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是________。() C A.革命和变革 B.改革和变革 C.变革和调整 D.改革和调整 9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B A.多党合作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政治协商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的统一。ABE A.阶级性 B.科学性 C.政治性 D.艺术性 E.实践性 11一般而言,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包括()ACE A.生产资料 B.首领威信 C.暴力 D.精神财富 E.物质财富 1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包括()BDE A.选举权 B.平等权 C.参政权 D.民主权 E.自由权 13暴力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CDE A.冲突 B.对抗 C.战争 D.暴动 E.武装起义 14政治统治行为特征表现为()ABCE A.阶级性 B.最高性 C.强制性 D.合法性 E.有序性 15政治管理行为方式包括()ABCE A.政治领导和政治决策 B.政治组织 C.政治协调和政治沟通 D.政治控制 E.政治监督 16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有()ABC A.主动参与 B.动员参与 C.消极参与 D.不参与 E.放弃参与 17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A A.正确 B.错误 18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A A.正确 B.错误 19大学生书画协会是一种政治社团。() B A.正确 B.错误 20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A A.正确 B.错误

政治学概论课堂笔记

第二讲政治的概念 一. 共和主义传统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1. 政治具有最高性: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和其他领域是没有区分的,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分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2.政治具有公共性:各种权威有不同类型,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辖的是奴隶。“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武力不是政治的解决方式。 3. 政治是理性言说;人性的特征是in-between,神兽之间,有朽与不朽之间。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正当性。 二.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 韦伯认为德国的政治不成熟:1.经济取代政治:经济是普遍主义的,经济考虑的是利益问题,而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政治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发生在国家之间; 2. 在考虑国家政策时怀抱理想主义,以信念替代责任; 3. 主要阶级鼠目寸光,没有担当领导国家重任的阶级,追求一些信念伦理,或是追求一己私利,靠政治为生还是以政治为业; 施密特论政治的概念:1.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自由主义的根本误区是不懂什么是政治,在对待凡尔赛和约和处理德国内部事务中很幼稚; 2.理解政治的范畴: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人类总有一些事情无法用说服与沟通的方法解决,必须诉诸暴力手段。施密特十分精彩地诠释了韦伯关于国家的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政治最高形式是杀人; 3.处理国内政治: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良好的法律构建的政治体系能将大部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面对一些危机国家存在的例外状态主权者可以用法外的权力保卫法; 4.处理国际政治:政治的问题体现为主权的问题,政治的本质是生存问题,不受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约束以争取国家的生存。

政治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政治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君主制 答: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的政体由单一国家领袖行使名义上或是绝对的政体权力,通常为世袭制,且为终身任期。 2.政治体制 答:政治体制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 3.国家机构 答: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4.国家元首 答:国家元首是一国的最高首脑,是一个国家在实质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司法独立。 3.政治改革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的过程。(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4)政治改革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4.中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又是多民族国家.要在单一制形势下来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实行一种特殊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我或这样的单一制国家中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政策.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论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 (3) 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4) 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 (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 (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 (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 (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问题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学概论重点(自考纲要汇编)

政治学概论重点资料 第一章 1、(单选)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政治等把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的学者有:孔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2、(单选)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的学者有:凯尔逊。 3、(单选)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的学者:马基雅维里(他的著作《君主论》)、俾斯麦、拉斯韦尔、马克斯·韦伯。 4、(单选)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的学者有:孙中山、麦肯齐。 5、(单选)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的学者有:戴维·伊斯顿(他的《政治体系》提出了“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6、(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关系决定的。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综上所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各社会关系的总和。 7、(多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从狭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从广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8、(多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9、(单选)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传统政治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人性是完善的或者是可以趋于完善的。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逻辑基点认为人性将永远是不完善、有弱点的。 10、(多选)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的学者及其著作: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1、(多选)先秦时代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12、(多选)儒家的主要思想:“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 13、(多选)韩非著有《韩非子》。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体,形成一套法家的治国理论。 14、(单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因此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15、(多选)中世界神学政治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16、(多选)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布丹《共和六论》、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17、(多选)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代表人物: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 18、(多选)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代表人物: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圣西

政治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 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概念: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的基础理论 建立政治制度,指导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与核心。 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方法论等。2.中国政治 包括:中国政治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党的领导和建设,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玫决策过程;政治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等。 3.比较政治 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史,政治过程,比较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别政治研究等。 4.公共政策 现在政治学的突了特点之一,对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过程的研究日益发展。包括:决策科学,政策分析,各类政策专题研究等。 5.行政管理 包括:行政学原理,国家公务员制度,人事行政学,行政法学,领导科学,市政学与城市管理学等。6.国际政治 包括: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史,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学等。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主要内容是: 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指出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远存在观点。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本质是阶级的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外部表现。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职能的延续,都由国家的本质决定。2.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维护经济基础的最重要工具。国家是实现政治权力的机器,强制性和主权性是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4.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完整word版)政治学概论

2012年全国自考政治学概论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根本上说,( )是产生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A. 阶级矛盾 B.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矛盾尖锐化 答案:B 解析:从根本上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产生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但其只说明了革命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至于革命会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发生,还要取决于其他条件。 2.( )是原始社会的典型形态。 A.父系氏族 B.普那路亚 C.母系氏族 D.议事会 答案:C 解析:在氏族社会初期,社会处于母权制氏族时期,一般来说,母系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典型形态。 3.英美两国的选举制度是( ) A. 比例代表制 B. 多数代表制 C. 混合代表制 D. 有限投票制 答案:B 解析:英、美两党制都是与本国具体的政治制度相协调并具有本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4.在社会主义社会,( )是社会政治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国家主义 D.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主义是社会政治评价的基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原则作为政治评价标准,根本的内容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至上。 5.在社会主义社会,( )是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 A.共产党的领导 B.党的政策 C.四项基本原则 D.马克思主义 答案:D解析: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价值认同。 6.被马克思称作是新时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马基雅维里 C.卢梭 D.洛克 答案:B 解析: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马基雅维里,他在《君主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7.(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形式。 A.公社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苏维埃制 D.民主集中制 答案:A 解析:1871年,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形式——公社制。 8.政治文化这个概念,首先是在( )研究领域中出现的。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比较政治学 D.国际政治学 答案:C 解析:政治文化这个概念,首先是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 9.现代西方政治理论提出的分权、法治等原则,它的哲学逻辑基点是( ) A.人性是完善的 B.人性是可以趋于完善的 C.人的不完善性 D.人是自私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第十五章 政治制度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意识形态 13.1 复习笔记 意识形态是涉及某个或某些人的目标、预期和行为的观念集。一个意识形态是一个统合性的图景,既可以指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世界观),也可以指哲学上的倾向(如政治意识形态),还可以指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播散的观念集(如“社会意识”或社会化的产物)。意识形态的目标主要是为推动社会的变迁准备思想资源,或为既定的忠诚提供支持。 一、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1.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可谓是最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其复杂的传统、渊源和表现。 (1)罗尔斯是当代最著名的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他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中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 ①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②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 a.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b.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这两条原则可以简称为“平等的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或向最少受惠者倾斜的原则”。 (2)古典的自由主义者为自由主义奠定了基本主题和倾向。 ①基于基督教神学维度,洛克提出了对生命、财产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他在《政府论》中还为私有财产权的产生作出了基础性的辩护。

②依据沃尔夫的总结,洛克为财产的道德权利提供了四种论证:生存的角度、劳动渗入论、附加值论、上帝的赐予。 ③斯密认为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个人的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而这一点又依赖于国民财富的增长或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④贡斯当界定现代自由为一个独立的、私人的领域。 ⑤穆勒在效用主义的基础上为自由作出辩护,认为社会干预个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在于防止其对他人造成伤害。 (3)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并主张自由放任,而现代自由主义却逐渐放弃了自由放任的信条。 ①现代自由主义的主张在霍布豪斯那里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晰,在此,自由放任已经被放弃,家长式的国家已经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 ②随着战后福利国家的普遍出现,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成为自由主义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已经吸纳了传统社会主义对平等和弱势者的关怀等主题。 ③德沃金试图修正罗尔斯的分配方案,在追求公民的资源平等的同时试图保留公民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2.保守主义 (1)罗尔斯的“向最少受惠者倾斜的原则”成为现代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划分的界碑之一。这是因为当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接纳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等措施时,那些反对:“向最少受惠者倾斜的原则”的保守自由主义者则极为警惕国家权力的扩张,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的原则。因为与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形成对峙,这些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立场的思想家就被划入保守主义者的阵营。 (2)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当代继承人,诺齐克预设了个体的自然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

00312《政治学概论》最全复习资料历年真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 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2.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 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1)中国的“孔子”;(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 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典型代表:①《韩非子。定法》;②意大利思想家 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 术来欺骗人;③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④美国“拉斯韦尔”, 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⑤)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 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 ①孙中山,他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 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②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代表人物: 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 “是为社会作出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3.马克思把政治解释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即包括①统治阶级与被统级的关系;②领导阶级与同盟者 的关系;③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 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1

姜安《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六章~第十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政治参与 6.1 复习笔记 一、政治参与的特征、类型 1.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政治规则和政策制定、实施过程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政治参与的特征 政治参与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参与主体的公民化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不包括政府官员以及职业政治活动家的活动,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 (2)参与的实质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化 民主政治时代是主权在民的时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既有服从的义务,也有参与的权利,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特征。同时,政治参与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首先是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的,其次也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减所采取的行动。政治参与应当是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和政治责任的统一。 (3)参与目标与对象的公共化 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局限于政府决策,还应当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

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3.政治参与的类型 由于参与主体的类别、活动的积极程度、行为方式及参与途径等方面的种种差异,政治参与的类型主要包括: (1)以社会形态的性质来分类,可分为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参与 ①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本质上是少数有产阶级的参与,其又可以细分为奴隶社会的政治参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参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参与。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参与,为广大劳动人民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 (2)以参与主体的特征来分类,可分为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①个别参与。它是指公民以个体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的活动。公民参与各类政治选举是个别参与中的常见式。个别参与的形式主要有:政治投票、投诉信访、与国家公职人员进行接触、捐赠政治资金等。 ②组织参与。它是指公民与他人合作以特定的团体形式参与政治的活动。它在引导其成员关心政治、动员其成员参与政治活动、培养其成员的政治参与热情,控制政治活动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 (3)以参与者的主观态度来分类,可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①主动参与是在自愿基础上影响政府的活动。 ②被动参与则并非出于参与者的自愿,是通过他人的引导、劝说、威胁等方式产生的影响政府的活动。 (4)以参与主体的行为方式来分类,可以将政治参与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