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作者简介:常晨光(1966—),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2000-12-12

2001年第7期总第14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 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1,№7Serial №147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常晨光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

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 bstract :T 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 an F unctio nal G rammar ,and then focuses o 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 o majo r ty pes of interperso nal metaphors ,i .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 analy sis are also outlined .

Key words :interperso nal metapho rs ,metaphors of mood ,me taphors of modality ,tex 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7-0006-03

韩礼德(Halliday ,1994)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常出现在语法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 (1994:343)将语法隐

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2000)本文将重点分析英语中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1.人际功能

功能语言学认为,一个小句表达了3种既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的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试探或改变别人的看法,等等。在小句中,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语气系统所表达的是小句中的互动,它使小句成为一个

交际行为。Halliday (1994:68-9)认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可以归纳出4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除“提供”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体现以外,体现“陈述”功能的一般是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

英语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语气成分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其中,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或成功负责的成分。限定成分的作用是限定命题,使其成为可议论的

概念。

情态系统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判断或评价,也是人际意义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义上说,它所体现的是介于归一

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广义的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和意态化。情态化和意态化的区分同样与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有关系。当交换物是信息时,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当交换物是物品和服务时,小句则以提议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在“命令”中,这关系到受话者执行命令的义务或责任;而在“提供”中,则涉及说话者实施某行为的倾向或意愿的程度。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情态意义,Halliday (1994:89)称前者为情态化,后者为意态化。

情态化可以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来表达,或由两者一起来体现。意态化一般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被动谓体动词或谓体形容词来体现,也可以由语气

副词与限定性情态动词一起来表达。对情态类型及其典型体现的总结详见Halliday (1994:91)或胡壮麟等(1989:122),这里不再赘述。

2.人际语法隐喻

功能语言学是这样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的:形式是意

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黄国文1999)

DOI :10.13458/j .cn ki .f latt .002258

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出现的语法隐喻现象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观点。无论是在语气还是在情态的表达方式上,除一致性体现外,都可能出现语法隐喻现象。因此,人际语法隐喻主要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2.1语气隐喻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言语功能一般都有典型的语气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

(1)You should come here at once.

(2)Could y ou come here a t once?

(3)Come here at once!

这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例(3)直接用祈使语气,是“命令”功能的一致性体现。例(1)和例(2)则分别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功能。

反之,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例如,陈述语气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体现“提问”或“命令”功能。

(4)I w onder if you have the time.

(5)So y ou are from France?

(6)I w ouldn't take the job if I w ere you.

(7)We don't put those glasses in the dishwasher.

我们把这类语气变异现象,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称为语气隐喻。语气隐喻所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显然,在语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隐喻体现的效果是两种言语功能的结合,如例(4)和例(5)是用作提问的陈述式,即所谓queclarative。在这两个例子中,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就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的结合。因此,语气隐喻在语义层面上扩展了言语功能。

2.2情态隐喻

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同样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Hall-iday(1994:357)指出,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如何体现的是情态的取向系统。情态取向可分为4种: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情态取向不同,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以情态化可能性这一种情态类型为例,就可能出现下面4种不同的体现形式:

(8)I think John is ill.(明确主观)

(9)Jo hn must be ill.(非明确主观)

(10)John is probably ill.(非明确客观)

(11)I t's likely that Jo hn is ill.(明确客观)

在例(8)和例(11)中,对情态化可能性的情态判断都被建构为一个小句,因此情态意义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达的,这在语法层上就形成了一个比喻结构。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中,这个体现情态的小句常表达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I think,I reckon,I believe等),其效果是使说话者明确对判断或断言负责。而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客观形式中,体现情态的则是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如it's like-ly,it is cer tain,it is probable等),目的在于使说话者的断言似乎不再是一种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固有特征,从而隐藏了情态来源,使人难以提出质疑。然而,在这两个例子中,尽管情态意义都被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来表达,在语法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它们显然不是命题本身。如在例(8)中,在语义上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被投射句Jo hn is ill,而不是投射句I think。这可以通过英语的附加疑问句来证实:

I think John is ill,isn't he?

而不是:

*I think John is ill,don't I?

同样,在例(11)中,在语义上起主导地位的也是John is ill,而不是it's likely。可见,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在例(8)和例(11)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因此,它又可以与其他语气状语一起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小句中,如:

(12)I think M ary must certainly have realized this.

(13)It is certain that M ary must definitely have realized this.

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这两个句子:

I think

It's certain that

M ary

M ary

must

must

certainl y

definitel y

have real ized

have real ized

this

this 语气状语主语限定成分语气状语谓体补语

语气剩余部分

由此可见,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和明确客观形式都是隐喻性的。这在其他的情态类型中也是如此。

Halliday(1994:358)曾列表总结各种情态类型及其在不同情态取向选择下的体现。在4种情态类型中,除情态化可能性的隐喻体现外,有明确主观情态形式的还有意态化义务。在这两个情态类型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一般都表达一个心理过程,以强调说话者看法的主观性。而在明确客观情态形式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常表达一个修饰型的关系过程。这样情态就被装扮成了一个具有某种属性的命题,使说话者的判断或断言客观化。又如:

(14)It's usual fo r T om to come late.(经常性)

(15)It's expected that John goes.(义务)

(16)It'd be lovely to have some tea now.(意愿)

其实,除Halliday表中所列举的隐喻体现外,明确主观的情态形式也可能是一个表达认知状态或情感的修饰型的关系过程小句。与明确的客观情态形式所不同的是,这个关系过程小句的载体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17)I'm sure M ary'll know.(可能性)

(18)I'm w illing fo r him to g o.(义务)

Halliday(1994:357-8)认为,经常性和意愿这两种情态类型没有隐喻性的明确主观形式,并指出这是系统性方面的空缺(sy stematic gap),因为在这两种情态类型上,说话者无法表达明确的主观情态意义。但事实上,这两种类型也同样存在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其情态意义可通过动词词组复合体中的第一个动词词组来表示,如:

(19)I tend to w ake up early in the morning.(经常性)

(20)M r Brown declined to co mment on the news.(意愿)

(21)I'd love to go with him.(意愿)

(22)I w ant to apologize to her.(意愿)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

名物化,以体现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常用来体现情态意义的名词包括:possibility,probability,likelihood,certainly,un-usualness,regularity,typicality,intention,desire,determina-tio n,need,obligation,regulation,compulsion,等等。这些名词将情态意义建构成一个使人难以质疑的“事物”,结果就掩盖了情态的来源,使之具有明确客观取向,如:

(23)T here's a possibility that she w on't come on time.

(24)T he likelihood of a united Franco-German move to introduce a single currency makes it imperative to start our op-po sition early.

(25)There's no need for us to star t yet.

(26)The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 made her ruthless.

通过以上对人际语法隐喻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小句中人际意义的表达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结构得以体现,表现出明显的累积特征,如例(12)和(13)。T hompso n (1996:24)将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共生(functional sy mbiosis)。因此,我们在分析人际意义时要避免机械地把小句中的成分分割开来进行分析。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人际语法隐喻在表达人际意义时所体现的语义多重性特征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语言内在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3.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理论框架。作为此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际意义的研究在语篇分析中有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是理解交际双方人际关系的关键。在某些语篇类型中,研究人际语法隐喻对我们的分析和理解能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语气隐喻研究在会话分析中的作用。从2.1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气隐喻现象反应了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种语气可能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一种言语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会话分析中,仅仅注重语言的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分析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或功能。我们经常会发现措辞和功能之间的不匹配,如陈述语气表达提问或命令功能,疑问语气体现陈述或命令意义,等等。研究语气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话中的话轮替换和话语之间语义上的连贯。

我们说不同的语气可以体现同一种言语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不同的体现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选择就是意义”。说话者选择语气的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性体现形式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导致说话者作出不同选择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其中包括说话者的角色、态度、会话双方的权力关系、亲密或熟悉程度,等等。研究语气的隐喻形式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些因素,更好地理解会话或对会话环境作出判断,因为语气隐喻承载着很大的语义负荷。

情态隐喻的研究在语篇分析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态意义体现了说话者看待某命题或提议的角度。为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或效果,说话者有时会故意采用情态的明确主观隐喻形式,强调自己的看法或判断的不确定性。有时这种明确的主观取向也反映出会话双方的权力关系或情感卷入程度。例如,人们在向陌生人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表达不同意见时,常使用隐喻性的明确主观情态形式,以表示客气或对对方的尊重,如:

(27)I think that might be an unrealistic estimate.

说话者有时也会采用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使自己的判断或断言客观化,以隐藏真正的情态来源。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做功课时可能会说:

(28)It is required that all students hand in their home-w ork tomo rrow.

在这个间接、隐蔽的命令方式中,老师的个人态度被“非个人化”,模糊了命令的来源,使老师避免了承担发出命令的责任,同时也令学生难以对命令提出异议。

研究情态隐喻在分析其他语篇类型时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客观、中立、不带任何个人偏见地报道事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新闻记者有时会巧妙地在新闻报道中插入自己的主观评论。情态隐喻就是他们常采用的办法之一。作者通过情态的明确客观形式,将情态意义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出现,或将情态意义名物化,使个人观点似乎变成了一个固有的特征或无法质疑事实,以便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其看法。

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名物化不仅能表示明确的客观取向,有时它也能起到衔接信号的作用。例如:

(29)We don't really k now w hat causes this inefficient nursing o r the prompt waking.O ne pos sibility is that the ba-bies'nervous system and dig estive sy stem are not yet working well enough...

第二个小句中的名词possibility在这里实际上概括了上文中的情态化可能性并将其承接过来,起到了一种衔接手段的作用。

另外,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选择语法隐喻形式而不是一致体现形式,还会涉及到主位和述位的改变,并在其他一些方面影响到信息的组织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all iday,M.A.K.An In troduction to F unctiona l Grammar

(2nd edition)[M].London:Arnold.1994.

[2]M artin,I.R.,C.M.I.M.M atthiessen&C.Painter.Working

with F unctiona l Gram mar[M].London:Arnold.1997. [3]Thom pson,G.Intr od ucing Functional Gram mar[M].London:

Arnold.1996.

[4]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2):88-94.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

教育出版社,1989.

[6]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7.

[7]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黄国文.英语动词词组复合体的功能语法分析[J].现代外语,

2000(3):222-236.

[9]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1):8-13.

学术报告语法隐喻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 Aristotle regard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a word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Metaphors We Live By written by Lakoff and Johnson in 1980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one concept is used metaphorically to present the other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similarity of two things. Two apparently irrelevant things are juxtaposed based on similarity association and shared cognition for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and expression.Metaphorization is a 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Hence metaphor means metaphorical concept.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cross-domain mapping which preserves the cognitive typology of the source domain in a wa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domain.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 具。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 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 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 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这里的LIFE 和HAPPY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 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 向目标域的映射。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 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 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We are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 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 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 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 隐喻( dead 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 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 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 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 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概 念系统(有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胡壮麟先生(1997) 指出:“一代人的隐喻是另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对话的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关键词: 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an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major types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i.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ual analysis are also outlined.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metaphors of mood; metaphors of modality; textual analysis 1.引言 Halliday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1994: 343)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胡壮麟,2000)。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通过对科技语篇的研究,他发现概念隐喻在此类语篇中大量存在,对于构建科技语篇,突出其技术性和客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也竞相研究其他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隐喻现象。如英语书面广告中的人际隐喻,新闻报道中的情态隐喻,以及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气隐喻分析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书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和男孩曼诺林。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韩礼德(Halliday)的语法隐喻为理论,以小说第一部分中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行为性取向对话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为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提供一个较为合理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海明威的小说以简洁、精练而著称。由于海明威客观而具体的语言描述,许多评论家称,海明威作品的文体风格和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表现手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很多读者会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很少使用语法隐喻的作者。但正如韩礼德(1994:340-343)所说,语法隐喻是成人语言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样,海明威的作品也不乏语法隐喻现象。分析结果表明: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篇章隐喻表现手法都能够以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对话为例,本文将重点分析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在小说中得以发现。但人际隐喻,具体的说,语气隐喻对于探讨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语气隐喻为本文所运用的主要理论。 2.人际语法隐喻理论 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韩礼德的语法隐喻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in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 1994: 342)。也就是说,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相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为一致式;反之,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不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就称之为非一致式, 即隐喻式。在小句中,人际意义所反映的是人们在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时,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语法隐喻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 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这里的LIFE 和HAPPY 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 向目标域的映射。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We are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 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 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 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隐喻( dead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 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有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胡壮麟先生(1997) 指出:“一代人的隐喻是另一代人的常规表达”) ,即成为了概念隐喻,它就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概念系统及行动方式。因而新隐喻可以创造新现实,而不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现实进行概念化的又一方式。所以Lakoff &Johnson(1980 :145) 说:“许多文化变迁归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进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并且,他们还举例说明,现在全世界范围的文化之所以西化,部分原因是由于“时间即金钱”这一概念隐喻的引进和推广。 二.语法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理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在隐喻表达中, 一个语法范畴表达两个( 或多个) 语义特征。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在语气隐喻中, 语气隐喻体现为言语功能的复合体。例如: 陈述语气“I wonder if it is necessary”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结合的结果; “Admit that you have not done anything about it”是陈述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而“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 ?”是疑问意义和命令意义结合的结果。 语法隐喻指的是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物却被以另一种语法形式表达出来。 同一语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些表达方式中,除一种为适合表达(congruent wording)外,其余为隐喻表达。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其中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the expression of a meaning through a lexical-grammatical form which originally used to express a different meaning.Lexical metaphor an be seen as sub-categ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1 概念隐喻 1)过程的转换(process transformation) 及物性(transitivity) a.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2)词汇语法的转换 (lexical transformation) 包括被动化和名词化。名词化指说话者把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的内容用名词性成分表达。Nominalization: the use of a nominal form to express a process meaning. eg,Tho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 ideas. Nominaliza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express an attributive meaning.- a relational process together with the attribute: Eg.The ambivalence towards literacy seems to be a strong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People are ambivalent towards literacy. A verb has a subject, but a noun does not. Yet a noun can have attributes.A process is expressed as a “thing”. --- meaning condensation:They ignored his suggestion that it is too late.>He suggested that it is too late. ----objectivity:to be expressed without the doer

英语翻译中的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sodocs.net/doc/6f3682843.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 2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3 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5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 6 “A Rose for Emily” 中 “Rose” 寓意的新解 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8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9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 10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11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12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3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 14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 -- 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 15 从贫穷到堕落——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奋斗历程 16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17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18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9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20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21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22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 2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4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25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26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27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28 电影片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9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_常晨光

作者简介:常晨光(1966—),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2000-12-12 2001年第7期总第14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 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1,№7Serial №147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 常晨光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 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关键词: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 bstract :T 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 an F unctio nal G rammar ,and then focuses o 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 o majo r ty pes of interperso nal metaphors ,i .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 analy sis are also outlined . Key words :interperso nal metapho rs ,metaphors of mood ,me taphors of modality ,tex 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7-0006-03 韩礼德(Halliday ,1994)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常出现在语法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 (1994:343)将语法隐 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2000)本文将重点分析英语中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1.人际功能 功能语言学认为,一个小句表达了3种既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的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试探或改变别人的看法,等等。在小句中,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语气系统所表达的是小句中的互动,它使小句成为一个 交际行为。Halliday (1994:68-9)认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可以归纳出4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除“提供”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体现以外,体现“陈述”功能的一般是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 英语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语气成分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其中,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或成功负责的成分。限定成分的作用是限定命题,使其成为可议论的 概念。 情态系统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判断或评价,也是人际意义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义上说,它所体现的是介于归一 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广义的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化和意态化。情态化和意态化的区分同样与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有关系。当交换物是信息时,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当交换物是物品和服务时,小句则以提议的形式出现,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交换最终成功的自信程度。在“命令”中,这关系到受话者执行命令的义务或责任;而在“提供”中,则涉及说话者实施某行为的倾向或意愿的程度。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情态意义,Halliday (1994:89)称前者为情态化,后者为意态化。 情态化可以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来表达,或由两者一起来体现。意态化一般由语气中的限定性情态动词、被动谓体动词或谓体形容词来体现,也可以由语气 副词与限定性情态动词一起来表达。对情态类型及其典型体现的总结详见Halliday (1994:91)或胡壮麟等(1989:122),这里不再赘述。 2.人际语法隐喻 功能语言学是这样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的:形式是意 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黄国文1999) DOI :10.13458/j .cn ki .f latt .002258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2007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07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28N o.4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贺华锋(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贺华锋1 ,李世琴 2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湘潭 411101;2.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名词化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探析名词化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多种功能。掌握好名词化隐喻对语篇的理解和应用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4-0072-03 一、引言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 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此后,有关语法隐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 发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系统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之间 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体现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 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非一致性指的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 关系。功能语言学将人类语言中的这种非一致式表 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Halliday ,1994:342)。韩礼 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朱永生,2004: 232)。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讨论和探析其 类型特征以及对于语篇的建构功能。 二、名词化隐喻概念及其类型特征 1.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现象是指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在一致性 情况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这样,一致式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经过名词化就变成了事物(Halliday ,1994:352)。Matthiessen (1995:670)进一步指出,除用“过程”或“特征”的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 围。名词化既可起到名词的作用,又可表达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辞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因此,句法上从词或词组到句子段落都可名词化处理,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名词化短语。2.名词化的类型及特征 (1)“过程”名词化 在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中,过程由动词体 现,而在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表达中由名词来体现。即将过程看作事物。如:[1a ]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 2tail.[1b ]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2a ]Y 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 ou insert a slash at that time. [2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 2tion of a slash.此两组例句中,a 句分别为语义和语法间的一致 ? 27?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第9卷第2期 2009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9, No·2Feb·2009收稿日 期:2008-12-22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08B07)及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孙毅(1978- )男,江苏南京市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孙毅1, 2,陈朗1 (1.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083) 摘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框架,着重分析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 机制,进而提出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即是向全体学生讲授这种学术工具。 关键词:语法隐喻;理论建构;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54 (2009) 02-0096-05 The TheoreticalConstruction ofGrammaticalM etaphor and ItsReflexive Func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UN Yi1, CHEN Lang2 (1. 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 ZhejiangUniversity of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2. Graduate Schoo,l Shanghai 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The succinctly introduces the overal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grammaticalmetaphorof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and analyses the keymechanism of nominalization in particular. It further argues that it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ask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impart this academic technique to all students. Key words:grammaticalmetaphor;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一、引言 功能语言学创始人、悉尼大学名誉教授韩礼\德从语言进化的观点出发,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考察了语法结构于语义的体现关系,把语言的各种功能归纳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纯理功能”或“元功能(metafunction)”。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的最后一章,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导入了语法隐喻的概念。韩礼德简要地说明了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差别:词汇隐喻是“向下”看,即特定表达在意义上的变异,而语法隐喻是“向上”看,即特定意义在表达方式上的变异。语法隐喻不

科技新闻英语中隐喻的应用特点

科技新闻英语中隐喻的应用特点 发表时间:2010-10-18T08:36:29.937Z 来源:《学园》2010年第7期上供稿作者:孙洪英[导读] 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及日常语言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科技英语文本中。 孙洪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及日常语言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科技英语文本中。本文总结了 2009的 VOA慢速科技英语,探讨隐喻性语言在科技新闻中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科技新闻隐喻特点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7-0041-01 【Abstract】As EST is increasingly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metaphor not only occurs in literary language as well as in precise 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discourses. The author favors to choose VOA of 2009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metaphor in EST News. 【Key words】Technology News Metaphor Features 科技英语作为科技语言的一个分支,隐喻必然在其词汇和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新词根据隐喻机制被创造出来,人类根据隐喻用其较为熟悉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解读较为陌生领域;另一方面,隐喻促使科技术语的词义和用法得以扩充和拓展。此外,新闻还要满足以下几点:(1)大众性。新闻刊物是大众传播的媒介,其语言须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水平;(2)趣味性。不仅要求报道内容,而且语言要适应读者的爱好和阅读习惯,新词和临时生造的词可使文章更加活泼生动;(3)节俭性。它是精炼语言的重要手段。 一外形相似 White House officials also say Mr. Obama will go to Capitol Hill on Sunday to meet with Democratic lawmakers on efforts to advance health care reform.(Dec 9) 白宫实际就是美国政府,由其建筑的颜色而得名。 二位置相似 1.Competition to work at a top hospital can be fierce.(Jun 2) 2.One of the scientists says the past six years have shown the lowest Arctic sea ice cover ever measured.(Nov 26) 3.Unemployment is rising and will likely reach a historic peak of nearly 10 percent next year.(Sep 18) 4.H.I.V. is short for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he experts say estimates of new H.I.V. infections are down by about fifteen percent in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Desert. And, new infections have decreased almost twenty-five percent in East Asia.(Dec 8) “竞争是方向”、“权利是方向”以及“疾病是方向”,人们很容易理解高为优秀,高为竞争激烈,高为病情严重。 三结构相似 1.NTT DoCoMo is pouring billions of dollars into building a 3G empire that it hopes will eventually spread across the globe.(Sep 18) 2.Scarpetta said:“Part of the stimulus packages have been additional resources for labor markets and social policies.”(Sep 1 投资一个新的领域类似建立一个新的帝国,一系列的措施类似一个完整的包裹,这些人们熟悉的语言恰好满足了新闻的特点,大众性、趣味性。 四功能相似 1.The humble algae could lead be a revolutionary tool in the battle against climate change.(Sep 4) 2.OECD unemployment division chief Stephan Scarpetta says the number of jobless among the OECD’s 30 member countries is expected to climb even higher next year.(Sep 18) 3.Tornadoes form when winds blow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meet in the cloud and begin to turn in circles.(Jun 9) 4.Satellite images show an ice bridge that held a huge Antarctic ice shelf in place recently broke apart.(May 动物也有类似于人的身份;企业的成长类似人类的运动,如爬山;自然的现象类似人类日常动作或是一种事物。 五特性相似 1.Tornadoes can also destroy anything in their path.(Jun 9) 2.Australia is preparing to introduce technology that allows algae to capture half or more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emitted by a power station.(Sep 4) 3.As well as Australia, the pioneering algae technology is also being te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Sep 4) 4. 根据某些事物本身特性,比如温室、先行者来解释科学现象或发现,易于被大众接受本文作者尝试采用隐喻作为教授科技英语语篇的手段,挖掘学生的隐喻智力,力图探索科技隐喻成果应用于教学。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其“实用性”即语言交流的工具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收听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及科技新闻,提高阅读和翻译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信息”。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语言·认知·隐喻[ J].现代外语, 1997(4) [2]Kuhn, Thomas, Samuel. Metaphor in Science. In A: Ortony(eds.). 1993 [3]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