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陕西中考考点:

1、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中考考点分析和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章《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属于中考中较易的内容,近5年陕西中考每年都要考查选择;本章内容所考分值在2分左右

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自然现象。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的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很久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已经遗忘,所以本节复习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分析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通过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生活的物态变化并能根据所学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是属于什么物态变

化,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判断六种物态变化是属于吸热还是属于放热。

难点: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

课前准备

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中实际例子、介绍相关实验辅助说明。

教学过程

四学生讨论请2名学生把水循环的

知识讲座稿介绍一下。

学生提问讨论

五归纳填图请学生归纳物态变化,并请填图

六问题讨论1、烧开水时壶口处会冒出的“白气”与刚从冷冻室拿出来的冰棒周围冒的“白气”,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2、如果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了,你能设计一个方案将它们分离吗?

3、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是一回事吗?并请简述理由

七近五年陕西中考真题分析1、(2012、4)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表面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

B 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周围出现“白气”是升华现象

C 水蒸气液化成水,分子间距离增大

D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2、(201

3、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山林中雾的形成 B.路面上的水结冰

C.河面上冰雪的消融 D.窗户玻璃上冰花的形成

3、(201

4、1)初夏的早晨,院子里的花儿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花朵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图示的情景中,应用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A.花儿能散发出淡淡清香表明

花儿在运动

B.阳光下,露珠的蒸发会加快

C.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D.露珠的形成过程要吸热

4、(201

5、1)对图中的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5、(201

6、3)下列图像与描述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

反馈练习

针对本章复习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以下练习题(见学案),对知识进行再巩固。

教学资源

苏科版教材8(上)、教学参考书、物理中考说明书

教学评析

本节课通过温度计的使用作为切入点,把物态变化的复习贯穿在水循环的复习当中,浑然一体。通过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水资源保护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阶段复习教案(5课时声、物态变化)

2015年 4 月 14 日课题声现象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 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1) 主备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过程与方法: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三特征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 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 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 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 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 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 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 声 【方法提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 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 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 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陕西中考考点: 1、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中考考点分析和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章《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属于中考中较易的内容,近5年陕西中考每年都要考查选择;本章内容所考分值在2分左右 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自然现象。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的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很久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已经遗忘,所以本节复习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分析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通过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生活的物态变化并能根据所学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是属于什么物态变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课题12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本节第1课时课型复习 三维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重难点重点:现象识别。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法器材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 流程 小组学习教师点拨、点评 定标导学设疑激趣1、学习目标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合作共建(一)知识再现 1、物态变化 (1)观察课本P3页迷你实验室:人造“雨”,完成下面内容: ①人造“雨”的过程: ②在这个实验探究中,可以看到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___________的. (2)引出概念:处于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分别称 为、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会相互转化。物理学中,将物质由向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例1】判断下列哪一变化过程是物态变化() A.把铜块加热到100℃B.0℃的冰变成0℃的水 C.气球充气时,逐渐膨胀D.把大铁片剪成许多块小铁片 2、温度与温度计 (1)如图所示,人对冷和热的感觉可靠吗? 。 人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温度用字母表示。常用单位:_______,符号___;人的正常体温是_______.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3)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步骤 ①估:测量物体温度之前,首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②认: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和。 ③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和容器的。 ④读:待温度计内的液面时再读数,读书时视线要与液面。 ⑤取:测量完毕后,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 【例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3、六种物态变化 ①如图甲是两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晶体(填“A”或“B”),其熔化特点:不断,温度保持。晶体______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是非晶体(填“A”或“B”),其熔化特点:不断,温度。 如图是两种液态物质冷却变成固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晶体(填“A”或“B”),其凝固特点:不断,温度保持。图中可以看出其凝固点为。是非晶体(填“A”或“B”),其凝固特点:不断,温度。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 华,并能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 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 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 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专题 一:六种物态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 题一的“物态变化三角 形”: 2.对应练习 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 题,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 生练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 题一:“物态变化三 角形”中的六种物态 变化以及相应的能量 转化关系,老师予以 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 题。 对六种物态 变化的讲解 基本到位, 但是如果在 加些生活中 的例子辅 助,效果应 该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 多,可以让 学生分组 做,使课堂 更加高效。 3.例题评析 评讲练习题第1题,并对 学生易错知识点加以重点讲 解,纠正其认识误区。 3.回答问题,反馈 信息。纠正错误和认 识过程中的误区。 此处应该讲 明“状态 清,变化 明”。 专题二:熔化与凝固 1.知识建构 (1) 晶体:有熔点(凝固 点) 非晶体:无熔点(凝固 点) (2)熔化条件 (3)对同一晶体:熔点=凝 固点 2.对应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 2、3、4 3.例题评析 对应评讲练习题2、3、 4,重点强调3题中的各曲线 所代表的含义,并在4题中 补充说明“热传递” 1.对物质的熔化与 凝固进行知识上的建 构,补充完成题单上 的知识点。 2.完成对应练习 2、3、4 3.反馈答案,听取 教师评讲,补充知 识,纠正错误,做好 相应的笔记。 熔化、凝固 曲线由于时 间关系,没 有列入知识 建构中,但 在稍后的对 应练习中会 补充强调。 例题的评析 应该注重知 识的拓展和 发散,此处 做的不是很 好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中考第一轮复习专题七《物态变化》 贺家土中学言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联系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了解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掌握物态变化的分析方法; 2、通过回顾实验,分析物态变化中的温度图像,认识熔化(凝固)、汽化(冷却)的条件和特点; 3、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问题驱动启发学生思维,创设情境紧密联系生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物态变化的判断;2.晶体熔化(凝固)、液体沸腾的特点。 (2)难点:1.对“白气”的认识;2.沸腾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建构网络——温故知新 多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知识网络图。 引导学生从网络中心,知识板块,知识点的角度进行简单回顾,重在唤起回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解构网络——融会贯通 1、认识物态变化 (1)以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为线索,复习六种物态变化

①六种物态变化定义:以自然界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自主回顾。 ②物态变化的条件:存在温度差,通过吸、放热。 ③结合自然界中水存在的典型现象:雨、露、雾、雪、霜等,引导学生将其按状态归类,并分析物态变化类型。 ④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a.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紧扣物态变化的前后状态的变化,即“前世”与“今生”。 b.微观角度认识物态变化:分子间距和分子间作用力的改变。 C.物态变化吸放热识记方法: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需要吸热;当物体有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需要放热。 (2)“白气”的形成原因 例1: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白气”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解析:“白气”液态的小水珠(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冬天哈出的“白气”是由于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比空气温度高,呼出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放热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拓展1:一般情况下,夏天,我们往外吐气为何看不见“白气”呢? 解析:夏天,口腔内温度和空腔外的空气温差小,难以发生液化现象。 练1: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解析:夏天冰糕冒“白气”是因为气温比冰糕温度高,冰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对冰糕放热降温而液化成了小水珠。 小结: “白气”的实质是液态小水珠,要发生物态变化,必须要存在一定的温度差。 【例2】 如图所示,常温下分别向玻璃杯a 中放入冰块,一会儿,可以看到玻璃杯上出现 很多小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B .“出现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 . 小水珠出现在玻璃杯的外壁上 D .小水珠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上 解析:CD 选项,放入冰块时,外界温度较烧杯外侧高,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外侧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所以在烧杯外侧形成小水珠。 练2:沏茶时,玻璃杯的杯壁上常会出现水雾,一段时间后,水雾又消失了。关于这种现 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现水雾”是液化现象,“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B. “出现水雾”是熔化现象,“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C. 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外壁上 D. 水雾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上 解析:CD 选项,倒入热水时,由于热水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高温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的烧杯内侧,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所以烧杯内侧上常会出现水雾。 小结:为什么放入冰块时小水珠出现在玻璃杯的外壁上,而放入热水时小水珠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上?本质原因是物态变化过程中热量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2、探究物态变化中温度变化特点 回归知识网络图,认识温度差是引起物态变化的原因,通过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特点,认识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规律。 a 热水b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物态变化》复习课 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的编排注重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于,内容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的分析,认识物态变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探 究实验的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各物态变化的条件、温度变化的规律及吸 热、放热规律,并学会记录和处理数据。 二、设计思想 本章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琐碎,但它的内容特点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 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现象,有了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生就能 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点及难点和考点,对主要知识点有更深一步 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 的物质在物态变化中的特征及发生的条件。 2、能用水的三态交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温度计的使用 2.物态变化的过程 难点: 1.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2.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五、学生课前准备 1.已完成本章知识体系 2.课前齐读本章的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课 水循环: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 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 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 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 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 、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二)复习本章主要考点 考点1 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判断与应用 生活实例:蜡油流下、冰雪消融、滴水成冰、豆腐冷冻后从冰箱取出、冬天动 物口中呼出白气、露珠、霜、冬天室外胡子变白、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一些生活环 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3.理解汽化、液化的含义,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4.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5.掌握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列表对比法等研究问题的方法。 6.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②六种物态变化和吸热、放热情况。③熔化、凝固、沸腾图像和特点。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沸腾现象。 难点:①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液体沸腾的条件。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能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学具准备】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试管、火柴、停表、硬纸板、玻璃板、扇子、酒精、碘、热水、凉水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1、多媒体展示雨滴、露珠、霜、雾凇、大雾、冰花等美丽的自然图片,配上语言旁白:有时 我是雨,有时我是露,有时我是霜,有时我是雾,我会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大家知道我 是怎么变得吗? 2、教师拿出一些器材: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 网、试管、火柴、停表、硬纸板、酒精、扇子、碘、热水、凉水等。 提出问题:利用这些器材我们可以完成哪些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回答,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物态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现象,引入复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回顾物态变化这一单元的几个重要实验,围绕这些实验展开各个专题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温度与温度计 专题一知识点聚焦: 1、物理学中通常把叫做温度,热的物体温度,冷的物体温度。 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 3、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定为0摄氏 度,沸水的温度定为摄氏度, 分别用和表示,人的正常体温是 读做,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做。 4、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还要看清温度计的。 5、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或。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在液体中,视线要与。 6、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分度值为。 实验设计:利用烧杯、热水、温度计等实验器材请两个同学分别上台演示实验室用温度计和 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下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物态变化》复习总结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由于经验的积累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后,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学生只是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把握得不是太好。学生学完几章物理知识,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但有待于提高。 所以我预设: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研究方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及产生的条件,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形式展示晶体的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水的沸腾,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专题训练,比较表格和图像的优缺点,会利用表格或图像归纳结论。让学生掌握章节物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及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以情景、问题为线索的启发式教学. 【复习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以观察、思考、讨论、归类对比等为辅的复习方法. 【教学准备】因为在新课教学中已经进行过实验探究,结合复习课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在复习课教学中实验探究主要借助于图片展示为主,所以准备如下资源:包含雾、露、霜、雪、雨、固体熔化和凝固、水沸腾、温度图象、水与人类、水资源现状、节约用水等内容的ppt课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遵循 学生的认知规律,突 出对学生能力的培 养,充分体现教师与 学生的主导与主体 作用,并结合本节内 容培养学生节约用 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物态变化》复习说课稿讲解

《物态变化》概念复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物态变化》这一章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知识目标简单、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因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充分发挥本章应有的‘载体’作用”就成了本章的主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复习,学生因长时间没有知识反馈,遗忘非常大,复习有难度。所以我预设:本章的复习,以知识网络----考点复习----针对训练---- 链接中考为主线,对本章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全面回顾,突出晶体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现象等重点内容,突破用图像法描述物质特征的方法。 三、复习重、难点 重难点: 重点:1、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 3、用图像法反映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难点: 用图像法反映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四、复习方法、学法

学法: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学法是:知识梳理、自主学习、图像对比、练习巩固等方法。 五、复习过程 (三学生自主复习 通过阅读,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课件上的相应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梳理各种概念,简单理清各物态变化之间的联系,对《物态变化》这一章有一个整体的回顾。 (五展示评价提升 以上设计的题目学生自己完成之后先在小组内部展示评价,再由小组推荐优秀成员在全班展示,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则根据情况适当引导,以保证评价过程不偏离复习目标,同时做适当补充。最后由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共同总结,使学生自主建构并完善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 (六当堂反馈检测 通过精选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复习教案设计

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主备人孙清彬使用人单元第十二单元课题12.温度与物态变化上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总课时延期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学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及其能量的变化3.知道各物态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特点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的应用 教法设计知识结构,总结,习题训练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PPT准备,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参照: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3、展示汇报精 讲点拨;4、巩固领悟拓展提升;5、达标检测) 二次备课记录【知识回顾】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________程度,常用单位是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规 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__________的温度定为0 ℃,将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___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3)温度计使用前要看清________和________,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 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________和________;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 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__. 二、熔点与沸点 1、熔化:物质从变成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 为。 2、熔化的条件:(1)(2) 3、规律:晶体熔化过程热量,不变。 4、汽化:物质由变为的过程称为汽化。 5、汽化的两种方式:(1)(2)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沸腾的条件:;。 (3)沸腾的特点:在沸腾过程中,热量,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2)(3) 升华定义:物质从直接变为的过程。 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2)(3) 1、凝固:物质从变为的过程。 济阳县垛石镇中学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刚学完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定义和特点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只是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汽化和液化的判断把握得不是太好。所以: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同时,由于九年级学生怕枯燥的特点对重复知识具有一定的厌倦心理,我给这节课的定义是一节贴近生活的趣味复习课,因此,课堂中采用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视频、音频、图片等。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复习设想达到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水循环的相关现象.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的知识联系起来。 (3)了解地球上的水现状,增强节水意识,学会简单的生活节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2)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2)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3)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三、教学媒体老师讲解,投影仪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判断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属于六种物态变化中的哪种实例。 1.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 解题技巧:首先明确物态变化中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定义判断。 2.运用图像法分析物态变化的情况 题型分析:本章中常用温度-—时间图像表示物态变化中液体的沸腾特点、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凝固)。(1)看清横轴、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2)弄清坐标的分度值;(3)明确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4)根据题目进行计算或判断。 3.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判断 4。“白气”的成因 难点:汽化和液化的判断;液化现象中“白气”的成因。 六、教学流程 (一)引入本课 视频引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美国节水广告》,并通过十幅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以问答的形式得出水的固、液、气三种状态,引出物质存在的状态并由此引出物态变化.(二)知识复习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了解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了解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4.知道升华、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5.会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难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方法】 分组教学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直接引入复习课题《物态变化》。

2、师写出本章四节内容,然后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分别写出对应一节的知识点,从中选择写得最好的,备用。 二、新授: (一)、温度、温度计 1、投影第一组学生所写的知识点,第二组学生进行评价。 2、投影如下知识点,作为学生归纳的补充和加深: ①温度的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②温度单位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 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③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目标一练习:温度及温度计 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2、请判断图2中温度计使用方法的正误: ℃ 图1 图2 (二)、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总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章节复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 3. 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 掌握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明确熔化、汽化与液化是中考物理中的高频考点; 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1、 温 度 (1)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①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②规定 0 ℃是指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是指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沸水的温度 2、 温 度 计 ①结构 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 ②测量范围 0~100 ℃ ;分度值1℃ ③内装液体 煤油或水银 ④使用前要观察 量程 和 分度值 ⑤使用方法: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中、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实验 室温度计 结构上 有无缩口(弯管) 量程与分度值0~100℃与35~42℃),1℃与0.1℃ 使用上 可否取出读数,是否需要甩动 (3)体温计 ①结构 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缩口(弯管) ②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0.1℃ ③内装液体 水银 ④与实验室温度 计的不同之处 (4)水银温度计的优点 水银的比热容小,测量的精确度高 (5)酒精温度计的优点 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1)工作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3、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由固态到液态;凝固由液态到固态 (2)固体的分类 (3)晶体 (4 )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非晶体糖、沥青、蜡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熔化规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凝固规律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规律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凝固规律凝固时,继续放热,温度降低 4、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是指由液态到气态,汽化要吸热 ②两种方式 (1)汽化 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 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特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蒸发 沸腾 ①液化是指由气态到液态,液化要放热 ②两种方法 (2)液化冷却 加压 (1 (2 5、升华和凝华 6、自然界的水①冰的形成凝固;②霜的形成凝华; ③露的形成液化;④雪的形成凝华; ⑤雾的形成液化;⑥雹的形成凝固; 基础型练习题:课件上边讲边练教学后记:

初中物理_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复习温度和温度计的知识,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并能准确读数。 2.回顾六种物态变化的重点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养成节水、节粮的好习惯。 3.通过对熔化、沸腾实验的回顾,进一步理解物态变化规律。 4.通过图像专项训练,提高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准确读数。 2.通过复习能灵活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 3.理解巩固熔化、沸腾实验过程及规律并能识别和分析图像信息。 【学习难点】 利用图像信息解决问题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3、4、5、6、7、8、9、10、11、和1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13、14、15、16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17、18 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复习课引入:我们刚学完了《物态变化》,这一章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知识点比较多、比较的琐碎,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像穿珍珠一样把它们串成一条完美的项链好不好?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用“珍珠”和“项链”分别代表零散的知识点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本节复习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板块一:温度 (一)基础知识梳理 借助导学案的导读提纲,自主复习有关温度的基础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质疑、答疑。 教师以提问、追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问题1、使用温度计时你是如何快速准确的分辨出示数是“零上”还是“零下”?横放的温度计你又是怎样辨别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追问的评价方式,让个别学生把温度计读数技巧教给给全班同学。 问题2、利用复习的温度基础知识,你能轻松过关吗? 学生自主完成“轻松过关(一)”中的两个问题。 (二)轻松过关(一) 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2.在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两道重点习题及时评价学生对第一板块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块二:物态变化 (一)基础知识梳理 问题3、构建物态变化网络图——本单元的物态变化共有几种,它们都是围绕物质的三态发生的?请按照箭头的方向标注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放热情况? 学生活动:通过完成网络图,复习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网络图,及时查漏补缺,复习六种物态变化知识。 (二)思考与辨析 引导学生挖掘网络图深处的知识点,以小组的形式讨论3个思考与辨析问题及追问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