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

刘宽08级生物工程2008296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这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通篇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这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其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严重妨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正式发现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于是就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但其里面蕴藏的理性的真实的哲学光芒,一直指引着我们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通篇读了这篇文章,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企业要发展,公司要发展,学业要进步,要能与时俱进,

经久不衰,必须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常青,公司才能进步,学识才能发展。

总之,读了《实践论》之后,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勇于创新!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1937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

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毛泽东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我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

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谁的家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书。在书的海洋中,有数不胜数的好书,其中《爱的教育》就算一本,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更值得我们去读,去学习。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亚米契斯,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教学的作品。全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人公安利柯学年日记(包括作者所见的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小故事以及作者安利柯的真实感受);他的父母亲及他的姐姐在他日记上所写下的劝诫性、启发性的文字;10则老师每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感人的小故事(每月例话)。《爱的教育》的特色是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描述了学校孜孜不倦的老师们如何关爱学生们的学习和启发学生们的心灵;描述家庭中父母亲对子女心灵成长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描述可爱单纯的小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的相处中彼此照顾、彼此鼓舞,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书中表露了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培养和塑造儿童爱国爱民爱生活的感情。对于教育来说,除了知识的传承书中还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更大的意义,那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启发和开导。 在《爱的教育》里,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好

强心”这篇日记。这篇日记讲了一个驼背孩子那格,在一次体育课上,大家都在“爬秆”这个项目上取得了及格以上的成绩,那格的母亲因儿子驼背而向体育老师说明,那格身体不便,不宜爬秆,而那格不愿让别人看不起自己,毅然向高达5米的竖杆发起冲击,最终,他没有靠别人的帮助,奋力地爬上了竖杆,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然而,在他下杆时竟然晕倒了,这是因为他的好强心给了他力量,使他爬上了杆顶,但因他体格弱小,实在坚持不住,才会导致他累晕在杆上,我被他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亚米契斯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和情感。这些小故事,通过孩子叙事的形式表述出来,让人感觉特别熟悉与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每天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我们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将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老师“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我们读者,引起我们读者的一些思考,让我们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爱的教育并非易事,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的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经李老师的介绍,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

2019-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范文1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3篇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3篇 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 育的前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 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 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 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 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 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 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

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 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 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 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 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 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 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 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 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 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 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 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 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 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 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 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 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 导读:本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由的精心为大家整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在都能找到。 范文一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

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范文二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一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

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所以,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实践论》读书心得 题目:《实践论》读书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

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

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2020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300字4篇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太宗时著名和尚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据改编而成的一部古典长篇神话小说。 作者吴承恩塑造出的几个主人公人物都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比如师父唐三藏。他是一个“老好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沙罩灯”,可他也太善良了,常常是非不分地责骂孙悟空,把伪装的妖精当好人。别说是孙悟空了,就是换了我也会急得受不了:这个人怎么这样呀?简直太不可理喻了!不过,表面上看似迂腐、懦弱,人妖不分的唐僧骨子里却是个信念坚定,不怕艰难困苦,更不怕死亡的人。用一句什么话来形容他好呢?对了,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想,如果没有唐僧的坚持,孙悟空也许就会半路回花果山老家继续当他的美猴王,猪八戒说不定随便找个有吃有喝的好地方住下找个媳妇结婚了,他们四人不可能最后达到灵山取得真经,所以说唐僧在为取经的成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个百折不饶的人物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曾经读过一本关于冒险的书《冒险之旅》,听这名字,你们是不是也想和我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呢?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小男孩,踏上了冒险之旅的经历。首先,他遇见的是蜘蛛殿里的蜘蛛王-卡尼欺,一走进殿里小男孩就中了卡尼欺的吸血,小男孩被困在吸血里,吸血正在吸取小男孩的血,作为蜘蛛一族的能量,小男孩的生命命悬一线,就在这时,一道神光出现,让蜘蛛王它们什么也看不清,小男孩趁着这时逃跑了,小男孩坚持不懈,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小男孩实现了愿望并拿到了他期待已久的黄金战甲。 我觉得这个小男孩非常勇敢,也很聪明,通过了一关又一关,()他的`信念坚定不移,完成了他自己的心愿,我要多多向你学习你身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想对你说:“你太了不起了!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上下五千年》的书。我被这本书中的故事吸引,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盘古开天》的故事。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资料,本质特征和重要好处,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构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此刻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此刻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能够考到原先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此刻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能够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明白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明白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状况。你要明白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光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一样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能够看到很多贴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明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一样的时期地点,进行不一样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下面是网给大家带来的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 对于走向教育工作者的我,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从而使他的教改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那么,他又是如何改变他们、转化他们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么特色呢?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

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

(完整版)《活法》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活法》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活法》读后感 学会快乐的工作 在人生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是在工作、劳动中度过的。而我们该如何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呢?通过读《活法》,我有了如下感悟: 第一,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获得薪酬,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表面上,我们成就了事业,而实际上,工作成就了我们。 第二,要使内心强烈的热情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相结合。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常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人到中年,即使有了成功的基础,但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的热情而放弃努力,从而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因此,快乐工作需要我们“非常迫切地、努力地工作”。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用“今天”积累“未来”。 成功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不断积累的结果,想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就必须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第四,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凭着信心和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我们就可以展现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抱定这样的态度,即使境况再恶劣,也不会影响我们享受工作本身的快乐。 第五,要常怀感恩之心。 作为刚入职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工作心存感激,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感谢老员工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成果,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起点。只有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作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五点,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 第二篇:活法的读后感 用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活法》,感触颇深,更知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精神粮食”,我们的精神需要不断的糯养才得以升华。 此书,让我想起贾平凹在他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是:“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 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也决定我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人原本就是一个平凡体,无论人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

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导读:《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下面是关于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的内容,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一: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

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一: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後无论做什麼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读书心得体会的有下列不同的写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後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後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以後,可以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後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写法,先说结果,然後说明为什麼是这一种结果的原因.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

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二、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篇一: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哲学笔记》第116——117页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0年版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 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 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 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 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 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 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 的基础。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 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另一则对煮酒论英雄想到的是人们对于英雄的向往。我想向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们精 神生活的一部分吧,这从武侠小说的广受欢迎中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一则青梅煮酒论英雄 的小说段落尤其是写得精彩,让后世的人在闲适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悦乐。从这一点来 说这典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 《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 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 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 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 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 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 当班主任,总有一种累的感觉。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班级经费,要收取保管;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成绩下降,又心急如焚……总之,事必躬亲,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班级工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风平浪静”,也是“井然有序”,但这是用累作为交换的,并且说不定什么时候,几位捣蛋鬼又会生出些许是非,直搅得你焦头烂额。为了让自己更轻松的、更快乐的干好班主任这个工作,能有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我在书店里苦苦寻找着……在购书导购员的推荐下我买了一本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的书。从这本书中它给了我强有力的回答。 魏老师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介绍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班主任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它寓大道理于小故事之中,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蕴涵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他的书中首先谈的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少抱怨环境,多改变自我。”要求我们用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生活乃至对待生命。要多互助,少互斗,多商量,多挑重担,少推责任。其实说穿了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的根本。 魏老师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称之为科学管理班集体。对,这就是科学。我不能说为什么这是科学,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科学。他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又有一半多的时间外出讲学、参加会议,而他的班级却井然有序,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书中第三章科学管理班集体、第四章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第七章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等,给了我育人的启迪,帮我打开这因循守旧的大脑,帮我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让我深深体会到: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浇灌,让他们的心灵绽放出真诚善良、美好光明、积极向上的花儿。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感召下,即使有很多恶习的、心理阴暗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从而萌生出否定自己错误、摒弃自己不良行为的强烈愿望,最终被引入一个全新的阳光地带。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二)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docx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武志红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同时主持《广州日报》健康专栏,受众是广大不一定接受正统心理学教育的读者。所以不难理解,他擅长把深奥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写得浅显易懂。但也有人评价这本书算不上一本很正统的心理学书籍。主题有点散乱,内容有些鸡汤,casebycase,理论来源不严谨。 整理了书中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养成、品性爱好、为人处事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生长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自我纠正的过程,学会与自己相处与父母相处也是一辈子的课题。再往后,就是要学会如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子女可以健康快乐的自我 生长,不要重现自己的弱点,也不要矫枉过正,保护着他们的天性,让其自由。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多少爱,就要对伴侣对长辈倾注同样的爱,否则家庭成员的关系 就会失衡,,失衡的关系会导致畸形的爱,比如溺爱。而溺爱会导致孩子的一系列心理、情绪、心智问题。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 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自我评价低的人,对其夸奖可能会起反作用。Ta内心一直认为自己的差劲的,对外界的夸奖持怀疑和退缩态度,可能 会导致ta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怀疑自己。 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 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曾经有人说过,父母的失败之处在于“折断了孩子的翅膀,还怪他们不会飞。”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找与自己相似的,还是找相异的恋人,这取 决于我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比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 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可以说,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不过,读书笔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很容易会感觉到,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太难了。那么,找一个与自己的理想自我相符合的人,与自己日夜厮守,甚至从身体到心灵上都融为一体,就好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自我一样。也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较大的人,很容易产生迷恋。然而,他们迷恋的不是真实的恋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恋人身上 的“理想自我”这个幻象。除非他们自己的心灵生长了,自己缩小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否则,他们还会接二连三地陷入一个又一个迷恋式的恋爱,而且选择的恋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是童年的伤害。人格基础是在6岁前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形成的。6岁前的父母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也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