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新进展

章秀兰(学号:T201107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而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其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预后与抢救时间紧密相关[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相关血管再闭塞以及复发缺血、再梗死等重大临床事件均显著减少[2],而急诊孕悦陨介入治疗的护理关系到粤酝陨患者手术的成功及疾病康复进程。现将有关AMI介入治疗的

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尽管PCI术已经广泛应用于AMI,但对于患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事件,加上突然发病,表情痛苦、精神紧张、焦虑,多数患者有濒死感。高晓华[3]、陈金美等[4]认为,由于紧张、恐惧,以及一些不利言语刺激,交感神经将被调动起来,可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而加重病情。有效的心理护理是PCI得以顺利开展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良好保证[3]。护士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科室目前从事心导管治疗专家及技术现状、导管室环境和主要仪器名称、性能,必要时术前应用镇静药,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1.2 高质量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摇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病人入院明确诊断后立即行术前准备: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片300mg),抽血查血生化、血常规、心肌酶谱、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及凝血四项等内容,双腹股沟区及双腕关节区备皮、更衣等。由于介入治疗多在右股动脉或右桡动脉进行穿刺,因此建立静脉输液时应用套管针在左上肢进行,可方便静脉用药,同时在转运过程中保证输液通畅[5],医护人员在转送病人到导管室的途中应备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抢救药品相随。

2. 术中配合

术中关心患者,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郑洁等[6]报道,在严密监测有创血压、无创血压、心率、心律及病情的同时,要耐心与患者交谈,指导病人采用深呼吸、渐进松弛等方法,可让患者放松心情,配合手术。准确连接各管道,保证各管道连接紧密、不漏气,正确校零[7]。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材,如阿托品、多巴胺、胺碘酮、地塞米松等,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应保证良好的备用状态。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

缓、低血压或突发性室颤是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表现,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管再通的常见标志[5]。张晓辉[7]报道,在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口、注入造影剂前后、球囊扩张病变血管时病人情况最容易发生变化,应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提醒术者并配合处理。另外,术中及时提醒医生追加肝素,防止术中动脉血栓形成。

3. 术后观察及护理

3.1 常规护理摇制定严密的监测计划,加强术后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员次辕员缘皂蚤灶、连续源次后根据医嘱监测至平稳。除拔除动脉鞘管时可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外[8],精神紧张、疼痛、尿潴留也可能是术后迷走神经兴奋的诱因[2],主要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患者现冷汗、恶心呕吐[9],因此压迫止血过程应掌握在适中力度,做到既减轻对血管的刺激,又保证不出血,同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面色。持

续心电监护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发生,因此需严密心电监护及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观察用药效果,及时准确书写护理记录,严格交接班。

3.2 水化治疗目前使用的造影剂为优微显或欧乃派克,对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口水化治疗(即饮水)因简便、有效和不良反应少,故而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有效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的治疗方法[10]。高瑞雪[10]、陈健红等[11]报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h内饮水是简便、易行、有效的护理措施,饮水量以每小时400-500ml为宜,手术当天总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对于不能耐受多饮水的患者可遵医嘱静脉滴注林格氏液500ml(150ml/h)。

3.3 穿刺肢体的护理摇急诊AMI前强化服用阿司匹林片及氯吡格雷片,术中大剂量肝素的使用[11]及反复穿刺股动脉[8]或桡动脉,均加大了术后出血尤其是穿刺部位出血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12]。因此做好以下护理尤为重要。

3.3.1 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用弹力绷带“8”字法[7]加压,包扎12h 后逐渐解除,术侧肢体制动24h;李雪梅等[2]报道,术后长时间平卧、体位不当可导致患者腰酸背痛、下肢麻木等而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应教会患者变换体位的方法:采取健侧下肢屈膝,以足掌及双肘部、背部为支撑点,抬起臀部,做术侧肢体水平运动,至患者感觉舒适为止,同时加强对患者术侧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3.3.2 桡动脉穿刺者用止血器加压包扎穿刺口,应注意保持止血器上止血指示点在穿刺点正上方1-2cm处,以保证正确有效的止血。一般加压包扎源耀远澡后逐渐放气减压,术侧桡关节制动员圆澡,嘱患

者避免剧烈活动穿刺侧肢体,术侧腕部保持伸直;术后苑圆澡内禁止在术侧肢体进行静脉抽血、输液、测血压等,以免加重手部肿胀或压力而导致

穿刺点出血,适当抬高术侧手臂,减少因静脉回流不畅导致手部肿胀和患者的不适[13]。韦永强[14]报道,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AM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时间宜定为2h。我科病例均在术后4h开始放气减压,其间加强心理护理、穿刺肢体的护理及患者的病情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间隔放气时间,取得了良好效果。

3.3.3 术后每15min记录双侧足背动脉或桡动脉搏动情况。陆夏凯[8]、史冬梅等[9]报道,如术侧搏动减弱、穿刺侧肢体变冷、乏力疼痛,提示有可能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或压迫过紧,可适当松解加压包扎的力度并报告医生随时观察,必要时按医嘱予抗凝溶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可缓解症状,同时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局部皮肤张力是否有改

变,是否有压痛感以及穿刺肢体末梢循环情况。

3.3.4 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的一切生活护理,保持病室安静,避

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应尽量集中,使患者得到足够的休息,避免患者过度活动和劳累而引起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或因排便时体位变化过大、用力过猛及术侧肢体突然弯曲造成股动脉穿刺部位的出血[15]。

3.4氧疗的护理AMI患者常伴有轻、中度低氧血症[16],吸氧是

疗AMI的基本措施之一。开始时氧流量一般为4L/min,以后根据spo2调整氧流量。通过吸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纠正低氧血症,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供氧,缩小梗死范围,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

3.5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戒烟,忌浓茶、咖啡。郑海生等[17]认为,既不提倡不饮酒人群开始饮酒,也不鼓励适量饮酒人群戒酒。

3.6 排便、排尿的护理摇由于卧床休息、活动量小、饮食减退、食量减少、肠蠕动减慢,患者极易发生排便困难和便秘[4],应指导患者养成床上定时排便的习惯,告知患者排便时勿用力,帮助患者按摩下腹部,以减少便秘的发生,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低压灌肠。教会患者床上排尿的方法,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热敷下腹部以刺激排尿,必要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插尿管排空尿液。猿援苑摇卫生宣教摇急性期要注意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转化角色,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后期应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认识本病,指导患者

逐渐增加活动

量,改善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避免过度肥胖,按医嘱正确服药,定期复诊,随身携带急救药品等。随着急诊PCI技术在AMI中的应用,为病人争取治疗时间的重要性越来越明确。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救护理中,应充分认识救治时间与病人生命的密切关系,为病人提供高效护理,帮助病人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18]。随着临床护理路径( CNO)在护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建立AMI病人规范化急救护理路径,形成护理绿色通道,进一步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能否更缩短救治时间,从而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帮助病人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这是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34

[2]李雪梅,郭鑫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J]实用医药杂志,2007,27(9):1079-1080

[3]高晓华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护理告知的程序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9-91

[4]陈金美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

115-116

[5]王琳,邓凤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3):689-690

[6]郑洁,郜玉珍心脏介入诊疗病人的术前访视护理[J]护理研究,2005,6(1):03

[7]张晓辉有创动脉压监测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1B):18-19

[8]陆夏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j]微创医学,2006,1(3):240-241

[9]史冬梅,殷学梅,陈牧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援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9):20-21 [10]高瑞雪,李明子术后不同饮水方法对减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

影剂相关性肾损伤的效果及护理[ J]中华护理杂志,2008, 24(29):20-21

[11]陈健红,朱春梅,邓瑞珍不同饮水法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造影

剂相关性肾损伤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08A):35-37 [12]姬会霞,潘摇颖,石珂珂,等援经肱动脉、桡动脉不同入路行AMI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3):44-45

[13]沈小清,边旭娜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局部压迫方法的选择[ J]

护理学杂志,2009,24(5):40-41

[14]韦永强桡动脉径路AMI后应用止血气囊压迫止血的时间探讨[J]新医学,2008,39(10):13

[15]吴鹤瑾,章摇隽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

征的护理[J]2007,7,(1):14

[16]李玉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氧护理[ J]中国当代医药,2009,5(1):65

[17]郑海生,刘品明适量饮酒与心血管健康[ J]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2009,37(1):84-87

[18]陈摇璐,陈湘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的研究进

展[J]护理研究,2009,6(1):9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进展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机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机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1]。本文旨在探讨心机梗死发病诱因及发病后如何治疗及护理,从而使没发病者减少患病率,发病者增加治愈率。 标签:老年;心机梗死;护理 1 老年心机梗死的诱因及护理 1.1 重体力活动:患者过度劳累。患者经过较剧烈的活动和长时间的工作后,左心室负荷增加可引起心机持续缺血,缺氧诱发心肌坏死,因此老年人要适量运动劳逸结合,不应使自己感到劳累。 1.2 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高脂肪饮食更易诱发心机梗死。因为大量进食后,胃肠蠕动增强胃体积增大,膈肌上抬影响心脏活动。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并给予低脂饮食。 1.3 情绪过分激动:情绪激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而诱发心肌梗死。Arrigi研究报道,冠心病患者精神刺激时,可出现急性心脏效应,表现为心肌缺血,导致左室功能减退和心机灌注下降[2]。因此要注意调试患者情绪,避免激动。 1.4 感冒:感冒多伴有高热、呕吐、腹泻及食欲下降。易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诱发心肌梗死。另外感冒易诱发心肌炎, 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1.5 寒冷:寒冷刺激可使全身血管收缩,血管道狭窄易诱发心肌梗死。寒冷可刺激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冠状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而诱发心肌梗死。 1.6 便秘:便秘大便干结大便排出困难,加重心脏负荷,易诱发心梗。指导患者多进高纤维素饮食,以细软易消化软质流质为主。 1.7 休息与睡眠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夜间安静入睡,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血小板聚集,心肌梗死在12时至次日11好发,应加强这一时间段观察与护理,多巡视病房,必要时午夜加用硝酸盐制剂。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新进展 章秀兰(学号:T201107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而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其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预后与抢救时间紧密相关[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相关血管再闭塞以及复发缺血、再梗死等重大临床事件均显著减少[2],而急诊孕悦陨介入治疗的护理关系到粤酝陨患者手术的成功及疾病康复进程。现将有关AMI介入治疗的 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尽管PCI术已经广泛应用于AMI,但对于患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事件,加上突然发病,表情痛苦、精神紧张、焦虑,多数患者有濒死感。高晓华[3]、陈金美等[4]认为,由于紧张、恐惧,以及一些不利言语刺激,交感神经将被调动起来,可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而加重病情。有效的心理护理是PCI得以顺利开展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良好保证[3]。护士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科室目前从事心导管治疗专家及技术现状、导管室环境和主要仪器名称、性能,必要时术前应用镇静药,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1.2 高质量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摇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病人入院明确诊断后立即行术前准备: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片300mg),抽血查血生化、血常规、心肌酶谱、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及凝血四项等内容,双腹股沟区及双腕关节区备皮、更衣等。由于介入治疗多在右股动脉或右桡动脉进行穿刺,因此建立静脉输液时应用套管针在左上肢进行,可方便静脉用药,同时在转运过程中保证输液通畅[5],医护人员在转送病人到导管室的途中应备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抢救药品相随。 2. 术中配合 术中关心患者,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郑洁等[6]报道,在严密监测有创血压、无创血压、心率、心律及病情的同时,要耐心与患者交谈,指导病人采用深呼吸、渐进松弛等方法,可让患者放松心情,配合手术。准确连接各管道,保证各管道连接紧密、不漏气,正确校零[7]。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材,如阿托品、多巴胺、胺碘酮、地塞米松等,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应保证良好的备用状态。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

心梗的治疗新进展与研究动态

心梗的治疗新进展与研究动态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健康问题,而心梗作为心血管疾病中 的一种严重病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梗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本文将就心梗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动态进行探讨。 一、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是早期心梗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静脉注射 溶栓药物,可以溶解形成的血栓,恢复冠脉的通畅。传统的血栓溶解 疗法使用的药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该药物具有高度特 异性和强效性。但是,由于其溶栓作用较强,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 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因此,近年来研究者对血栓溶解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小剂量持续溶栓和局部溶栓等新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二、介入治疗技术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在心梗治疗中的地位 日益重要。介入治疗包括血栓抽吸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等多 种技术手段。这些技术通过在血管内部放置支架或进行血管成形,恢 复冠脉血流,修复心肌功能。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具有创 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能够更好地保护心肌功能。 三、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心梗治疗技术。该技术通过将自体或异体 的干细胞注射到心脏病变区域,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干细胞具有自

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能够转化为心肌细胞,使病变区域的心肌 得到修复。这一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 研究和临床应用。 四、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除了上述治疗方式外,药物治疗在心梗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心梗 患者的治疗中。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可 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抗栓剂丹参注射液和硫酸麦角新碱等药物,则可以改善心肌缺氧的病理过程。 总结 综上所述,心梗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动态使得心梗患者的治疗和康 复前景更加乐观。血栓溶解疗法、介入治疗技术、干细胞治疗和药物 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使心梗患者能够更好地获得 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然而,心梗的治疗仍然面临着挑战,需要进一步 研究和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梗治 疗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使患者能够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及其有效性。方法:选择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进行介入治疗,并在介入前后进行护理,总结护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方法。结果:通过介入治疗以及积极地采取护理措施,104例患者中有68位(65.4%)患者得到了治愈,36(34.6%)位患者得到了好转。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能较早的采取介入措施,并加以正确的护理,其预后效果是非常好的。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压榨性的胸痛、出汗、伴有濒死感等。该疾病的并发症有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其病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过重的体力劳动:使得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2)情绪的激动:剧烈的情绪变化可以诱发急性心肌梗死;(3)暴饮暴食;(4)寒冷刺激。目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最佳的治疗手段是以介入治疗为主,而要想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就必须配合科学的临床护理手段。将标准化的临床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地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本文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接诊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介入前后的护理,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接诊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54例,女50例,患者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5.6岁;病程4-16年,平均5.2年。104例患者性别、年龄基本信息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介入前的护理:(1)健康宣传: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临床知识、以及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优势所在;介入治疗之后的护理计划、注意事项、出院护理方案。(2)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护理人员对患者多点关心与照顾,降低其焦虑情绪,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治疗中。(3)生命体征的护理:嘱咐患者卧床休息,选择在安静、整洁的病房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按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尿量、神志状态。介入治疗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遗传史。了解有无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在介入治疗前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准备好相关的抢救措施、抢救设备,在意外发

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新进展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新进展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约90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有大约1/3的人在患病后的30天内死亡。因此,寻找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方法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最新研究表明,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带来了新的进展。 首先,在心肌梗死的早期,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医生可以去除阻挡冠状动脉的血栓,在保护心肌的同时也能够减少死亡率。这种技术可以在患者入院后的60分钟内完成,因此它被称为“金疗”技术。研究表明,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降低至10%以下。 其次,心肌梗死的一种并发症是梗死后心室扩张。而心室扩张会导致机械性心力衰竭,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最新研究发现,通过胸腔内注射聚氨酯脂质体,可以有效减少心室扩张的程度和患者无心室扩张的比例,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研究方向之一。科学家们发现,培养出的心肌细胞,可以被移植到患者的心脏中,促进心肌的再生。这种方法在实验室已经被证实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并且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带来了新的进展。我们可以使用金疗技术去除阻塞冠状动脉的血栓,在保护心肌的同时减少死亡率。可以通过注射聚氨酯脂质体预防心室扩张。而心肌细胞移植则是一项非常新颖的技术,它有望促进心脏的再生,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当然,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仅仅是初步的,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才能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新进展,无疑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和生存希望。

整体护理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者中的效果观察

整体护理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者中 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通过将入院病号进行排序划分两组,各有40例 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讨论并发症发生情 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肾功能损 害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P<0.05)。结论:整体护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其 护理满意度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安全可靠,深受患者接受和认可,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辅以科学的护 理模式,才能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继而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常规护理和整 体护理都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采用的医学护理技术[1],而从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角度出发,整体护理在护理过程、内容等方面更加全面细致,故在临床应用 中更加科学有效[2]。为验证这一结论,本文将对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 程中的介入方式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择取时间则2019年2月-9月,共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为:(1)病情诊断明确,无漏诊、误诊情况。(2)患者及其家属(主要是直系亲属)对本次试验知情且自愿参与,参与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院病号进行排序,分 为对照和观察组。

对照组:4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76 岁,平均年龄为53.56±7.41岁。 观察组:40例患者,男女比例1:1,最小年龄为40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53.53±7.39岁。 资料分析:对比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 会对后续的试验结果产生影响,故具有对比分析价值。 1.2操作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体征监测、生理护理以及其他基础性护理工作。 观察组:行整体护理,首先应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跟踪监护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的病情,立足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将护理过程分为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施以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从而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主要包括:(1) 术前护理:手术前一天应当主动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与其积极交流沟通,了解 其身心问题,通过言语鼓励、亲情激励、过往成功案例介绍等方法消除其对疾病 的恐惧感,同时配合科学的知识宣教使其了解手术过程,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可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术前准备工作。(2)术中护理:手术中护理人员应保 证手术室温度、湿度适中,给予患者保暖护理,同时通过眼神、手势等安慰患者,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3)术后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穿刺点进行压 迫止血,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康复护理,协助患者平移患肢,调整体位后让患 者自主活动侧肢。鼓励患者多饮水,尽快排除造影剂,循序渐进练习练习翻身动作,指导患者进行腹部呼吸练习,最后进行短距离行走训练,此外还要为患者提 供健康食谱,叮嘱其遵医嘱配合用药和健康饮食。 1.3观察指标 (1)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出现急性血管闭塞、血管狭窄、肾功能损害 的患者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血管闭塞例数+血管狭窄例数+肾功能损 害例数)/总例数x100%。(2)统计护理满意度,询问患者对相关护理工作的评 价情况,并发放医院自制的《心肌梗死护理调查问卷统计表》,由患者或患者家

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协作,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本文将从临床路径的概念、介入治疗和护理的关系以及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治 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临床路径的概念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是指在特定疾病或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疾病的发展规律,结合医 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出的可以指导患者诊疗和护理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和规范化标准。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医生、护士、药师等多学科的协作,是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全程、全员参与,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一种管理工具。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临床路径可以帮助医疗团队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 治疗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操作规范,并通过临床路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改 进和优化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护理的关系 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手 术(PCI)。而护理是介入治疗的重要辅助和延伸,护士在介入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中,护士需要做好患者的预检、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室内 的协作,术后监护和护理等工作。只有将介入治疗和护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 保证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而临床路径则为介入治疗和护理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明确了每 个护理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1. 临床路径的制定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中,医疗团队可以结合国际、国内的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结合自身医疗水平和患者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临床路径。临床路径应包括急诊 抢救、介入手术、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多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明确每个环节的责 任人和工作内容,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 2. 临床路径的执行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安置术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生存率。然而该术式需要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年龄38~80岁,平均59岁。其中男38例,女10例。治疗结果:有效44例,无效4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发展很快,大多数病人发病后精神紧张,任何刺激都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手术前责任护士应首先安慰病人,必要时请示医生使用药物帮助病人减轻痛苦,缓解紧张情绪。然后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优点,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简单介绍手术操作过程,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术后并发症,向病人家属讲明白。指导病人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 2.2 术前准备:术前口服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定,常规做青霉素皮试、碘过敏试验,以及出凝血时间等必要的辅助检查。做好腹股沟部的备皮(对经桡动脉途径经验丰富的术者,以及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也可选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此时应加做右前臂和手腕部的备皮),请病人或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3 术中护理 3.1 心理护理:嘱病人排尿后协助上手术台,确认病人口腔无义齿、异物,无术前饮水,此时应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分散其注意力,避免谈论不利于病人或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以免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而加重恐惧心理。

3.2 生命体征的监测:接好心电监护导联,备好除颤仪,临时起搏器。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及有无心律失常,呼吸、意识的监测,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注意术侧肢端有无温度、颜色变化。 3.3 药物监测:术中肝素化,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液通畅,抢救药品准备妥当,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3.4 并发症护理:(1)股动脉(或桡动脉)痉挛:由于导丝及导管操作的刺激有可能引起血管痉挛,因此手术操作要熟练、轻巧,可常规鞘管内给予硝酸甘油和异搏定等药物。(2)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术中冠状动脉痉挛,低血容量,冠状动脉再灌注,血管扩张药应用过多,均可导致低血压,因此术中应严密监测血压,备好升压药,如有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对已经出现低血压的病人应给予补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低,应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 4 术后护理 4.1 严密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动态变化:严重心律失常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持续心电监护对早期发现一些并发症相当重要,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须在CCU监护系统下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和记录。严密观察有无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以及ST段、T波心肌缺血性改变等。一般术后容易发生低血压,但有的病人因有高血压病史及手术造成的精神紧张而出现高血压,因此要密切监测血压的动态变化。 4.2 穿刺点观察: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注意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变化。如果出现肢端浮肿,为静脉回流不畅所致,属正常情况;如出现肢端发麻、颜色发紫,说明压迫过紧,严重影响静脉回流,需松开弹性绷带。一般加压包扎处可逐渐减压,以减轻病人不适和肢端肿胀,24小时可拆除弹性绷带。如果出血不止,应监测病人血压,并注意弹性绷带应用是否合适,必要时应重新加压包扎。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无菌,避免局部感染,防止血肿。 4.3 体位:经股动脉途径术后病人应卧床休息,肢体适当提高,限制术肢活动,禁止在术肢行静脉穿刺,鼓励病人进食饮水,给予低盐低脂饮食,进食不可过饱,少食多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而经桡动脉途径病人术后无须长时间卧床。 4.4 拔管综合征:拔管综合征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降低,甚至发生休克,与术中应用造影剂及血管扩张药有关。临床上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的需4~6小时后拔除动脉鞘,经桡动脉途径进行的,即刻可拔除动脉鞘。拔管前要保持输液通畅,告之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进展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常见急症,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本文从急性心肌梗塞 识别、早期溶栓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急救护理要点等方面总结了急性心肌梗塞的 急救护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肌梗塞急救护理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51-0233-0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严重类型,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 志酶谱升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演变。因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发病期间很容易 出现如下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或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实践 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要点 1.1 体位放置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一切增加心肌耗氧的活动,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嘈杂,防止不良刺激,缓解焦虑。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者应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并避免呕吐物误吸,如伴有心功能不全应半卧位或坐位。 备好便器及污物筒,注意车内清洁。同时注意保暖。 1.2 吸氧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心肌急性缺血、缺氧而致坏死,所以吸氧十分关键。一 般早期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后改为低流量吸氧,持续一周。如出现并发症,特别是急性左心衰,应延长吸氧时间,提高吸氧流量,症状缓解后改为间断低流 量吸氧。 1.3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 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在院前急救中使用的是浅静脉留置针,其搬运方便,能 保持静脉通畅,而且给药和调节滴速方便。使用强心剂,抗休克,纠正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补液滴速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滴速,一般在20-30滴/分。 二、溶栓治疗 2.1 早期溶栓的意义 紧急就医及早期溶栓的意义“时间就是心肌”。对于冠状动脉闭塞30分钟之内再通,可避免部分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对于2h之内再通者获益最大。随着时 间的延长对心肌损伤挽救的程度逐渐减少,对溶栓治疗来讲,随着时间的延迟不 仅心肌坏死的面积增加,而且血栓老化,溶栓剂治疗效果下降。对于症状发作<3 h的患者,及时溶栓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 2.2 溶栓标准 2.2.1(1)持续胸痛30.5h,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相邻2个以上 导联上ST段抬高,肢导联>0.5mV,胸导联>0.2 mV;(3)发病<6h,发病后6~12h 而心电图ST段抬高不明显者;(4)年龄<75岁.无溶栓禁忌证者。 2.3 溶栓护理 2.3.1 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严重而未控制的 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症 2.3.2 溶栓前先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的手术护理 配合体会 【摘要】目的:本文重点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方法:研究筛选出共100例在2021年4月至2022年 2月期间进入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入 院后迅速进行术前准备,及时实施救治,术中密切护理配合,严密监测患者病情 变化,同时加强术后护理干预,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统计研究表明, 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配合手术护理, 均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未有并发症发生,抢救治疗成功率 为100%。结论:分析表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配合有效的术前、术 中和术后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抢救治疗成功率,且对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 生起到显著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对医患关系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临床应 用价值良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并广泛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手术护理 近年来,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心血管疾病的发 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急性心 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急,病情重,严重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表现症状为突然发作,发病后会有胸痛、憋闷、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泵功能衰竭,严 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须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生命。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新型、先进的诊治心血管疾病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公认 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手段。研究选取共100例在2021年4月-2022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梗死成功率明 显提高且并发症下降,心肌梗死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 肌得到再灌注,使濒临死亡的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保护和维持心脏 功能,使患者不但能躲过危险期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心肌,对 梗死后心肌重塑及预后极为有利。介入治疗是目前最积极的治疗措施,具有危险小、手术简单、效果肯定的优点。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6例,男82例,女24例,年龄30~82岁,平均56岁,均胸痛发 作6 h入院,心电图表现符合AMI。其中下壁梗死40例,下壁及右室梗死16例,广泛前壁26例,前间壁1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5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二度 房室传导阻滞2例。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心理准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强烈的濒死感,患者恐惧、焦虑,这种紧 张情绪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脏负担,因此 术前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允许患者释放自己的 恐惧和焦虑,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用恰当的语言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手 术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稳定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1.2患者的准备术前口服抗凝药物,嚼服阿司匹林0.3 g,抵克力得0.75 g, 术前30 min口服安定2.5 mg,双侧腹股沟区备皮,了解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了解药物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青霉素皮试,术前排空膀胱,以免术中排 尿影响操作。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常规做十二 导联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 2.2 术中护理 建立左下肢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吸氧,准备各种抢救药物,尤其是抗 过敏、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物。在发生心血管急症时,能反应敏捷,迅速 有效地参与抢救。常备气管插管设备、临时起搏器、除颤器,接好电源,打开开关,准备好盐水纱布,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术中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情况,及时发 现病情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不稳定,冠脉再通时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术中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可舌下含化或静滴硝酸甘油等药物,血压增高时给予心 痛定,室颤、室速时立即配合医师实施电复律、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抢救 措施。 2.3术后护理 2.3.1病情观察与护理术后将患者安置于CCU 24 h,严密心电监护,观察生命 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严密观察有无心绞痛 复发、股动脉伤口出血、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如有异常及时报告。术后绝对 卧床24 h,护士应协助患者进行下肢按摩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中使用造 影剂会加重心脏的负担,需大量输液以尽快排出体外,嘱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 剂尽快自尿中排出,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颜色及性质。 2.3.2伤口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术后4~6 h患者病情稳定即可拔管,拔管后绷带 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 h。护士在巡视病房时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端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 心血管疾病,危害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群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 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 文将介绍几项最新的护理进展,旨在提高AMI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 质量。 一、早期干预和抗血小板治疗 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中,早期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已有研究表明,早期开展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护士应 做好早期干预的准备工作,加强对PCI技术的了解和使用。 另外,抗血小板治疗也是急性心肌梗塞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近期 的研究显示,使用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如依达普坦、普拉格雷等,能 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提高AMI患者 的治疗效果。 二、康复护理的个体化和综合性 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非常重要。传统的 康复护理主要以身体恢复和药物治疗为主,而现在的护理模式更加注 重个体化和综合性的康复护理。 个体化康复护理包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包括心理 护理、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方面。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心理

压力和抑郁情绪,饮食调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和血脂水平,运动锻炼帮助患者增强心肌功能和体力。 综合性康复护理涉及到多学科的合作。护士、医生、心理学家、营 养师、体育教练等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护理服务,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三、远程健康管理和智能化监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健康管理成为了心脏疾病护理的新 趋势。通过远程监测设备,护士可以实时获取AMI患者的生命体征和 病情数据,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 智能化监测技术为AMI护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精确性。例如, 可穿戴设备可以对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预警可能出现的异常 情况。智能化床垫可以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体征变化,为护理人员 提供关键的参考数据。这些智能化监测技术,不仅提高了护理的效率 和准确性,还减轻了患者的不适和负担,提供了更好的护理体验。 总结: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早期干预和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效果;个 体化和综合性的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远程健康管理和 智能化监测技术为护理提供了更多便捷和精确性。 未来,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将不 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护士作为AMI患者的主要护理者,要不断学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合理护理措施,以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介入手术治疗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针对这4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把4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无差异性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术后3d内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疾病的死亡率。而对手术治疗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前言: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理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大幅度减少或中断,从而使相应的心肌持续性的严重急性缺血。AMI的病情发病急,且一旦发病,往往病情都比较严重,发病时会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从而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能够为挽救更多的存活心肌提供条件。本文通过对实施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探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要点,从而总结对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合理护理治疗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45.5±4.3)岁;发病时间为30 min~23 h。本组40例病例均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范围:前壁15例,前间壁8例,下壁7例,广泛前壁4例,正后壁2例,高侧壁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持续胸痛>30min和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1mm 同时血清心肌酶超过正常值2倍。把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种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氯吡格雷300mg口服,抽血,碘剂皮试,建立左肢静脉通道后送入导管室。取右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合适的球囊进行预扩张,选择合适的支架,长度完全覆盖靶病变,再行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进展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发生血栓形成后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种之一。治疗AMI的目标是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液灌注和维持心脏功能,减少患者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将介绍AMI治疗的新进展。 1. 超声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超声治疗对AMI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超声治疗可以改善梗死区域的代谢情况、促进细胞内钙离子平衡恢复、降低负性肌肽释放和心肌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超声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少死亡率和再次梗死率,且安全性较高。因此,超声治疗被视为一种安全、无创的AMI治疗方法。 2. 组织修复和再生治疗 组织修复和再生治疗是一种新兴的AMI治疗方法。该方法利用干细胞、心肌细胞和其他生物材料来促进心脏的自愈能力。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组织修复和再生治疗可以促进梗死区域的血流重建、心肌细胞再生和修复,并提高心脏功能。目前,该治疗方法还在临床试验阶段,但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AMI治疗手段。

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AMI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 少梗死区域的损伤和促进心肌再生。常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抗 凝血、降压、扩管和镇痛药等。其中,三维立体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echocardiography,3DCE)是一种新 的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有效地 预防再次梗死和心脏事件的发生。 4. 心肌电刺激治疗 心肌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创新的AMI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心 内膜电刺激器向心肌细胞输入电能,刺激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生长,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研究表明,心肌电刺激治疗可以改善心脏 功能、减少死亡率和再次梗死率,特别适用于患有心力衰竭或心 肌缺血区的急性心肌梗死。 结论 AMI治疗的新进展包括超声治疗、组织修复和再生治疗、药物 治疗和心肌电刺激治疗。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随着科技的不 断发展,AMI治疗的新进展将会持续不断出现,为患者提供更好 的诊疗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 罗丽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研究罗丽娟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 手术期是否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 47例,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成功率、心脏不 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根据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健康知识问卷 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成 功率大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 总费用少于对照组,健康知识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协同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改善预后,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期,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1]。介入治疗作为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最大限度改善 患者的心功能;由于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给予有效的围术期护理,作为影响手术成 功性、预后的重要因素[2]。为进一步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水平,临床常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作为新兴的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对此,本研究旨在分 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男患21例、女患18例;范围45.1~68.4岁、平均年龄(62.4±4.7)岁;心血管病程1.5~12.6年、平均 病程(7.8±3.5)年;根据NYHA的心功能分级,III级20例、IV级19例;观察组47例,男 患25例、女患22例;范围44.9~67.9岁、平均年龄(61.8±4.3)岁;心血管病程1.4~12.3年、平均病程(7.2±3.4)年;根据NYHA的心功能分级,III级25例、IV级22例;两组患者 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主观感受, 告知手术治疗的基本情况,针对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等;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如下:临床护理路径培训,分别从急诊科、心内科、心血管介入室抽取部分医护人 员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主治医师作为组长,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并对临床护理路径小 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对进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的患者,由临床 护理路径小组成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登记、护理评估、检查、诊断、治疗等,并 对患者进行标准化健康宣教,告知介入治疗的基本情况,进行术前准备、心理干预,并详细 填写好护理记录表格;在介入治疗中,按绿色通道进入介入室,由责任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 径表进行术前准备、术中给药、介入治疗护理配合等;术后,在监护期间,继续给予临床护 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标准化、程度化的护理管理,并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成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根据卧床时间、住 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健康知识问卷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并作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进展

北京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综述论文 题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展 学生: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2015年04月29日

【摘要】从临床实践工作来看,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不但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同样较高。在对心肌梗死患者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护理措施,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本文就近年来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护理措施进行综述,通过研究早期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溶栓治疗、介入诊疗术过程护理中不同护理方法,认为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观察的首要原则是注意心电图变化,随时掌握患者的心脏情况;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应做到全面、细致,全方位的保护与照顾,进一步巩固疗效;在溶栓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护理;注意介入治疗术后的5种并发症(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穿孔和心包填塞、迷走神经反射、心源性休克)的护理;在介入治疗术后根据支架植入情况及病情,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与血压的监测,遵医嘱给予补液及抗凝剂的应用;护士应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和健康状况进行持续的指导,对注意事项、坚持锻炼及合理用药等方面有更深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梗死临床护理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坚实的医护保障。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急危重症[1],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已排在全世界疾病死亡之首,目前是一种公认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因此,早期及时治疗和综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减少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治愈和康复效果,现从早期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溶栓治疗、介入诊疗术过程护理到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等,将AMI患者的护理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加强早期病情的观察 近年来,在诸多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文献报道中,病情观察都是护理工作的一个关键性、基础性部分,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迅速,而且容易发生其他并发症,所以必须加强病情观察。任少芝[2]、廖奇志[3]认为,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观察的首要原则是注意心电图变化,随时掌握患者的心脏情况;其次,对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与准确记录,例如患者的意识、血压、心率、呼吸、面色、出汗量、尿量等,预防患者发生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如有异常现象,应立即上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2 基础护理 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应做到全面、细致,全方位的保护与照顾,进一步巩固疗效。 2.1休息与运动护理 王继君[4]认为,心肌梗死的护理中应格外注意患者的休息情况,提高休息质量,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促进心肌功能恢复,特别是在急性期的前10d内,应嘱患者绝对卧床,如进行排便、饮食、个人卫生等事项必须有护理人员辅助。患者的病情稳定以后,应引导患者尽早进行恢复性的活动与锻炼,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与远期预后。 2.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治疗、改善患者病情的一个最自然、健康、无不良反应的途径。刘改镯[5]认为,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例如应严格控制动物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每日的脂肪摄入量必须低于总热能的20%,且必须要坚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且需戒烟戒酒。食物要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可食粥、麦片、淡奶、瘦肉、鱼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