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设计回归自然——生态城市设计之路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姓名:邢永军

指导教师:彭立华

完成时间:2016年5月21日

设计回归自然——低碳城市设计之路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使得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这给自然界的碳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探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将低碳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中,以实现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循环 低碳 城市设计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

然界的循环状态,生物圈中的

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

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

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

气(O2)。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

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

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

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

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

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

他植被类型的2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

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 t,

相当于图2: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 图1:碳循环示意图

大气含碳量的2/3。植物、可光合作用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考虑到大自然火灾,植物等造成的碳固化要多于动物等造成的碳气化。石油煤炭是碳固化过剩的一种副产品。

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碳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关键成分,主要分布在四个主要的库中:大气、海洋、陆地以及沉积物和岩石圏,其中沉积物和岩石圏中的碳含量约占地球总碳含量的99%(图3),但该碳库循环速度缓慢,周转时间可达几百万年。然而,自176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在全球尺度上对地球系统产生着巨大影响。其后果之一是大气C02浓度成指数增长,从1850年的285 ppm上升到2013年的397ppm,增长约39% 。本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的膨胀,人类驱动的全球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原有碳流强度,路径以及碳库大小)的改变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成为科学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图3:全球碳循环示意图黑框和箭头分别表示主要碳库和碳流,红色数字表示和1750年工业

革命前相比人类对这些碳库(流)的贡献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产生最大的影响是直接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和水泥制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将大量原本储存在岩石圏和土壤圏的碳大量地释放进入大气,释放的CO2约有一半存留在大气中从而使大气C02浓度增加(图3)。这不仅增加了碳释放的途径(如化石燃料燃

烧),而且还改变原有碳释放

的强度与礙库的大小(如土壤

扰动带来异养呼吸增加,减少

土壤碳库)。此外,人类对自

然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系统

资源的利用消费和建造新的

系统也会改变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流路径和强度,甚至概念区域和全球尺度碳流和碳库。如大量收获的生物质通过贸易圈引发碳在全球表面的水平位移,被人和家禽家畜利用最后经呼吸作用产生C02源。人类使用的木质林产品碳储存大约占全世界森林总碳汇的8%,并在城市里形成新的碳库,如家具和建筑。又如人类赖以生产的城市在其形成、构建和成长过程中的很多方面(富裕程度,技术和人口密度)会影响化石燃料的碳释放量及其强度。

三、设计回归自然——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1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城市,就是在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目前全球各地的城市容纳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75%。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覆盖领域的扩张都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严重影响了它的继续发展及其在当地和全球环境、经济中的作用。然而,尽管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和高频率的各色活动使城市对资源有巨大的需求,它们仍承担着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任。人口的密集,居民的聚居,各种商业和产业活动使之比低图4:“碳循环一城市活动一城市空间”关系

密度地区更能有效地控制人均资源占有量以及能耗。因此,在政策制定、落实方面,有着强大区域性权力的大城市,其政治和制度的架构使之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这也是发展“低碳城市”的意义所在。

3.2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

3.2.1降低固定碳源排放

3.2.1.1 减少建筑能耗

现代城市往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受困于“热岛”“干岛”“湿岛”“雨岛”“混浊岛”等不良气候环境的影响,这些都会造成城市整体能量效率的下降。因此,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通过增加被动调节的机会和可能性,抑制主动调节带来的建筑能耗与碳排放,就必须关注于城市微气候的优化这就要求城市设计结合当地气候参数,尽可能应用被动低能耗技术,对城市的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以促进建筑的被动调节和碳减排,尽管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取代建筑中的照明、取暖、制冷设备与系统,也无法全面实现城市建筑环境中良好的物理条件,但可以提高极端气候条件下建筑环境的舒适性,或将建筑一年中不需要耗能设备的时间延长,即使在使用设备的情况下也会降低传统能耗。以被动调节取代主动调节,实际上是通过城市的环境蓄能和有效利用来抵消一部分建筑能耗。具体策略包括:塑造良好的热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塑造良好的风环境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塑造良好的光环境增加建筑被动调节,以及塑造良好的声环境和空气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等。

3.2.1.2 低碳能源规划

低碳城市的规划必须考虑到必要的能源结构,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够职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目前以太阳能与风能作为能源是不少低碳模式的首选,国外发达国家的的低碳能源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城市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来引入这些能源供给模式,例如海上风电、太阳能建筑等等。

3.2.2 降低移动碳源排放

3.2.2.1 优化出行方式

交通出行方式是人们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选择不同运输工具(或步行),经

由不同线路,出行目的各异(工作、购物、娱乐等)的移动方式主要包括小汽车(含出租车)、公共交通(巴士与轨道)和慢行交通(步行与自行车)等三种类型。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看,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应遵循的出行方式序列模式为:步行一自行车一公共交通一小汽车。

中国城市普遍呈现出的公交出行比率降低、小汽车增长迅速、自行车出行方式逐年下降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交通系统正处于高碳化的运行状态。究其原因,一为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二是非机动车交通的道路资源被快速发展的小汽车大量压缩,三是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有限"有研究表明,一旦居民从使用公共交通系统转向私人交通工具,那么几乎会永久地减少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这种转向具有单向性。

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应该深入挖掘城市依赖小汽车的原因,并尽量满足人们在不同出行目的下的潜在需求,以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促进人们选择低

碳排放的出行模式,具体低碳对策则包括:以增加非机动出行机会为诱导的慢

行网络设置,以鼓励“公交+步行”出行选择为基础的土地开发模式,以限制私

家车出行为目标的空间资源配置等三方面。

3.2.2.2 缩短出行距离

世界银行对选取的8个中国样本城市进行调查后发现,出行率和出行距离日益延长是中国交通能源消费的另一大推动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转型引发城市大幅扩展;二是单位制度解体导致出行发生点(住房)和吸引点(工作地、购物和服务场所等)之间距离拉大,出行次数的增加以及出行距离的延长往往使人们需要采用机动化的交通方式;三是开发市场催生的众多休闲场所(包括大型购物和娱乐区)也导致了出行需求的增长,从而呈现出粗放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利用方式。可见,根据人们的出行需求特征,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土地使用方式,调节活动场所设置和建筑功能组织模式,以降低机动车的总出行里程,是降低交通系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

如果说优化出行方式是对能源使用结构的调节,那么缩短出行里程则可以实现能源使用总量的削减。综合来看,总出行里程与人们使用机动车的单次出行距

离、出行时间以及出行频率相关。因此,对于给定规模的城市而言,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在缩短机动车出行里程方面的主要对策包括:以减少长距离出行需求为目的的城市用地布局;以促进短路径出行为原则的土地混合使用;以减少远距离物资运输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布局;以及以畅通和简捷为原则的路网布局结构等四个方面。

3.2.3 降低过程碳源排放

3.2.3.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l)促进小区域能源的循环再利用。除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机会进行挖掘外,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还关注区域内“三次能源”的循环再利用,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间接地实现碳减排"所谓“三次能源”是指电、热、气等二次能源经建筑和工业利用后所转换成的能源形式"如日本札幌市利用每天从地铁排出的低温废热为区域采暖提供廉价能源;斯德哥尔摩市利用回收废水中的热提供全市45%的集中供热;瑞典北部的基律纳利用采矿工业过剩的热能,为城市体育运动场地和家庭供热;瑞典吕勒奥则将工业废热储存起来作为热源来融化卡拉斯机场跑道上的冰雪,在获得良好的环境同时又增加了安全性等等。相关的措施和对策不仅仅包括热电联产联供、废热收集等,还包括就地产能、供给、收集和再利用。

(2)以分布式能源供给方式减少传输损耗。从能源的组织和分配方式上看,传统的大电网集中供能一一全分散用能;大电网集中供能一一片区集中供冷供热甚至全分散的“1对1”模式,在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来看,都是不经济的。英国的有关研究认为,针对低碳城市的建设,不同的城市空间类型需有相应的规划应对和侧重。可见,只有结合不同的区位和土地利用特征、不同的人口数量和建筑类型而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才能充分实现低损耗、高效率、低碳排放的能源使用目标。

3.2.3.2 水资源回收利用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水消费采用的都是线性模式:一方面,为满足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的需求,大量淡水资源被开采输送到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则被认为是无用之物,经由管道排走。这种模式使城市几乎丧失了它的流域特征,违背了自然界水循环的原则,导致缺水、洪涝和水质污染等一系列城

市水问题的出现,同时,水资源的开采!输送和再处理过程也产生了大量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必须关注空间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通过活用作为地域自给水源的雨水、排水等方法来实现地域内的水平衡,从而达到开发水源、减少下水的目的。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对调节微气候促进城市环境和建筑冷却降温、促进区域植被系统生长而扩大碳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主要低碳对策包括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雨洪利用以及与生活方式相融合的中水回用两方面。

3.2.3.3 废弃物回收利用

作为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代谢产物之一,废弃物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伴随经济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废物处在数量上的增长必然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带来压力,如北京在1990一1003年间,由固体废弃物处理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增长了2.8倍。此外,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渗入土壤对地下水造成威胁。反之,如果对废弃物妥善加以再利用,也可以收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效益。因此,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将城市的创造与废弃物的产生视为一个自然过程的整体,通过规划设计来合理布局城市和社区的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和利用的相关设施,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人们可持续性地对待废弃物,从而尽量减少过程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3.2.4促进自然碳汇碳清除

3.2.

4.1 保护恢复生态功能

借助城市设计手段,对城市森林碳汇空间进行保护与恢复,大体包括两种途径:一是与城市公园林地和道路林网的建设相结合。如伦敦城市外围规划有宽lokm 、以森林为主的绿色生态保护圈,总面积达到Z000kmZ 以上;外围规划有宽lokm 、以森林为主的绿色

生态保护圈,总面积达到Z000kmZ 以上;法国巴黎城郊有4片著名的森林,即枫丹白露林、法显叶林、鲍罗尼林以及稍远的诺曼底地区橡林,分别达到2.5一IOOkm 宽的空间尺度。二是结合城市废弃地和垃圾场的再利用而进行,主要涉及对土壤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生态修复、根据固碳潜力选择本地树种并对植被群落进行空间格局和时间格局的设计等复杂过程。建成后的林地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舒适环境,改善微气候并减少空气污染;收获的木材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为小型社区发电站提供燃料;通过生物替代品,可以大大节省矿物燃料,还可以改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丰富性,更好地遮蔽城市地区并吸收城市活动所排放出的C02,可谓迈向低碳城市过程中最为经济合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此方面,巴西里约热内卢于2005年开始的“市区植被和森林重建计划”,以线与面的空间结构,对城市周边及市内绿地的连通性进行整合,很好地诊释了森林碳汇空间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2.

4.2 整合完善绿地格局

图5:废弃物收集方法图谱

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通过划定基本碳汇空间以及保护主要碳汇类型,可以确保城市或区域的碳储量维持在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特征而进行体系化的设计,以扩大绿地系统在碳清除上的综合功效(见表1)。综合来看,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在绿地格局的整合与完善过程中,主要是从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共生”的角度,对碳汇系统的水平与垂直格局进行设计。

具体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碳汇网络与城市空间的整合。碳汇网络可以认为是由碳汇基质、碳汇斑块与碳汇廊道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碳清除功能的绿地系统空间。将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形成完善的城市碳汇网有利于促进城市碳汇清除。二是碳汇系统垂直格局的完善。与森林、农业、水体等主要碳汇类型不同,城市空间三维层面的绿化除直接固碳释氧外,还具有更为多元的碳清除功能。三维绿化对建筑内部温度的调节效果显著,有研究指出,建筑的屋顶绿化、墙体绿化能使建筑物在夏天的能耗降低30%左右,这将大大减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C0

排放;其次,三维绿化可以为用地紧张

2

的城市提供农业生产的平台,如在高密度发展的新加坡,科学家已经在设想充分利用城市屋面来种植农作物,如此会大大降低食品在远距离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后,三维绿化对城市温度的调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可见,立体绿化对低碳城市建设而言意义同样重要,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的水平与垂直基面以扩大碳汇面积和密度,从而构筑立体化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表1:城市绿地类型及其碳清除功能

四、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

4.1 马斯达尔生态城概况

马斯达尔生态城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首都阿布扎比郊区兴建的一座新城,同时

也是世界上首个达到零碳、零废弃物标准

的城市,被称为“沙漠中的绿色乌托邦”。

城市用地面积640公顷,规划容纳人口5

万人,是一个国际性高科技创新城市,预

计2016年开发完成。马斯达尔生态城建设

遵循以下十项原则: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交通、可持续材料、可持续食品、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生境与野生生物保育、文化与遗产保护、平等与公平贸易以及健康与福祉。 4.2 低碳生态城建设策略

马尔达斯围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积极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兴建绿色建筑、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引入国际先进数字模拟技术、政府强力支持来实现零碳、零废弃物的标准。

4.2.1城市总体布局

马斯达尔生态城呈方形布局,每条边

的长度达到近1英里(约合1.6公里),

建在一个23英尺(约合7米)高的地基上

以“捕获”沙漠的强风。总体布局通过一

个带状公园将城市的两部分结合起来,针

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建筑特征,

城市的建设大量融入最新的技术,这些技

术可被推广至其他任何一个致力于探索生

态城市发展的国家。在马斯达尔市6.4

平图6:马斯达尔生态城

图7:马斯达尔城平面

方公里的范围内,将有30%的土地被划做住宅用地;24%为办公用地;13%的商业用地;6%的学校用地;19%为交通用地和8%文化与娱乐用地。

马斯达尔生态城的建筑将全部采取东北朝西南的走向兴建,以获得最佳采光及蔽荫效果。建筑的高度控制在五层楼以下;街道限制在三公尺宽、七十公尺长,以维持微气候稳定并促进空气流通。城市内将通过大量的植栽与水景设施以及风塔设施将凉风引入城内以达到降温目的。

4.2.2 建筑设计

全城以坐东北朝西南的走向兴建,以获得最佳采光及蔽荫效果,屋舍仿传统阿拉伯式建筑,兴建高度(除了马斯达尔总部外)以五层楼为限。

马斯达尔总部

马斯达尔总部大楼设计以零浪费、零碳排放为目标。建筑面积135000㎡,共7层,作为马斯达尔生态城的核心建筑,不仅仅有完善的内部功能,具备办公、商业、零售以及文化的功能,强调实用性,建筑顶部11个风锥的集合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以及冷却的功能[10];而且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设计注重结合阿拉伯本土建筑的特征、内部庭院以及绿化种植形成和谐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该建筑在利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一个巨大的顶棚一个巨大的覆盖顶棚提供了天然的遮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太阳能板阵列一体化的建筑。这使得可以收获一年运行所需能量的103%。一个郁郁葱葱的空中花园在顶层也创建了一个微气候,其中包括水景和种植当地植物的宁静社区空间。同时,高热惰性的外部玻璃幕墙阻断太阳能热量的进入,同时保证视野的通透。热工技术在该项目的应用还包括利用地下管道降低外界空气的温度,并提供地下行人通道以连接公共园林空间与公共交通系统。

马斯达尔学院

马斯达尔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建立马斯达尔科技学(MIST),为可再生能源技术提供一个研究与实验基地。马斯达尔学院被定位为“世界上第一所专注研究清洁能源的高等院校”,以推动创新理念、发展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马斯达尔学院一期建筑主要包括宿舍楼、图书馆、实验楼、风塔等。特点:a.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都体现了被动策略和高技术的融合;b.注重传统要素和现代技术的融合;c.因地制宜,高效节能。

4.2.3 交通体系

通过一条便捷轻轨联系着外

界,可以很方便地到达阿布扎比

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驾车抵达马

斯达尔之后,汽车不允许进入城市,城市内部街道完全无化石燃料车辆运行。城市内部出行主要以个人捷运系统(Personnal Rapid Transit)和步行为主。 个人快捷系统由磁力传感器引导,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电力,人们可以任意编程到达指定的地方,如果出现障碍会自动停车。为了满足每日15万人次的运输需求,个人捷运系统将提供2500组车辆,实现200公尺内有交通工具,方便人们快捷高效的出行。同时人性化的出行设计,可以方便人们在200米内就能够抵达基本的设施,具备遮荫系统的街道和庭院使得步行环境更加吸引人。 4.2.4 能源资源的利用

零碳城市意味着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使用石油和汽车,实现以太阳能为主导的能源自给自足,还包括风能、氢气发电,与其他相似规模的城市进行比较,马斯达尔将减少75%的石化燃料

的消耗量、300%的用水、400%的废弃物,无论是在施工过程还是建成之后都实现零碳,同时还限制零关税、零税收、零资本流动。环绕这座城市的是风能与光电农场、试验场和发电站,

在这些设施的支持下,图8:马斯达尔总部 图9:马斯达尔学院

图10:马斯达尔快捷交通

马斯达尔城得以成为一座完全能源自给的城市。

4.2.4.1电力

施工过程他们已经建成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太阳能电场来为这个市提供电力,以此来抵消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柴油

燃烧和水泥烧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所有的建筑都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力求降

低电力需求。马斯达尔总部是一个典型例

子,通过使用太阳能光伏板、自然遮荫与

采光、重质型被动式太阳能阻热、太阳能

制冷、风力发电、地板送风统等技术,总

部大楼的建筑能耗变为-3%,甚至可将多余的电力输送给其他建筑使用。为了便于施工形成微气候,在施工过程中,先建天蓬和风塔,为其余建筑遮阳。有的项目通过反光镜把光集中在一个圆形区域再反射到中央塔,塔再把光线向下集中1米宽的光束,用来产生热量并驱动发电机。

预计每日全城电力仅需200百万瓦,为现有同等规模城市的四分之一(约800百万瓦)。马斯达尔建成后,将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垃圾发电(8%)、真空管集热(15%)、聚光太阳能发电(35%)和光伏发电(42%)。

4.2.4.2水资源

为了降低对用水的需求,每天只需约8000立方公尺的水量,远低于传统每天2万立方公尺的用水量,实现用水量降到相同规模城市的2“5。通过废水循环利用和对海水进行除盐处理,实现居民用水,制造饮用水的海水淡化厂将以太阳能做为电力来源。实行雨水回收和废水再利用,废水经过简单处理用于工业用水、清洗建筑和街道并用于制冷,雨水用于灌溉。另外,储水盒用水将会更有效率,包括在所有的居民住房中安装节水龙头、洗衣机、两段式冲水马桶等。

4.2.4.3垃圾处理

短期内透过回收再利用的机制,减少98%废弃物的产生,预计2020年达成零废弃物、零掩埋的目标。所有的垃圾经地下真空管道系统收集与分类,其中50%将会被回收利用,33%用于垃圾发电,剩余17%的生物垃圾将采取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置,最终实现零废弃物。

图11:马斯达尔太阳能场

4.2.5 新技术

设计过程中,除了应用传统的分析和经验,建筑师还使用数字模拟技术,以期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例如建筑师借助风环境、光环境、能耗等各种环境技术模拟软件,确定方案设计各个层面的合理形式。数字模拟技术给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蔡博峰,刘春兰,陈操操,等.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9:21.

[2]邱红,以低碳为向导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

[3]百度百科.碳循环词条.https://www.sodocs.net/doc/5516779360.html,/view/Zls65.htm

[4]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33-35.

[5] 付允 , 汪云林等 .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J]. 科

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9.

[6]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

[7]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12-17.

[8]吕东旭.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规划策略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2.

[9] 李士方.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学院:外国语学院姓名:张杰学号:2010091230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城市生态定义 城市生态(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

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1.2城市生态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论文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所谓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系列有效举措。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大中小城市分布极不平衡,导致当前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做好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确保建设有特色、有品位,规划管理规范有效、尽然有序,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潮,与之并存的是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无序。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打着改造旧城、消除危房等幌子,严重破坏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存在先建房后修路等错误建设时序,导致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论文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舒适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追求的主题,建筑区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建设区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建,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景观舒适度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这是创造优美居住景观的更高追求。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中,景观设计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需要设计者具有有强烈的责任感,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不断探寻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是我们设计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规划;绿地生态 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景观生态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设计景观的主要任务是特定环境中为人们创造特定功能的舒适协调的环境空间。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地域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人文特征的景观[1]。从地域范围来看,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景观是由地域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生态景观。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2]。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的总则 2.1“以人为核心”的设计原则 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建设区的主体,人对建设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人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2.2 园林景观生态原则 建设区的环境景觀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合理使用建设区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建设区绿色景观环境。 2.3 经济性原则 经济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合理利用成本、费用和空间。力求使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不破坏当地的绿色植物生态系统,根据建设区的环境景观,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在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古典园林手法进行仿木、仿竹的装饰等都是偏离了经济效益原则[3]。 2.4 美观原则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居住区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目昭通市昭阳新区碧清阁林小区规划设计 姓名___ 王开鹏_____________ 学号7 院系城市学院___________ 专业城市规划___________ 指导教师潘汝职称讲师 二0一四年六月十五日

论文(设计)题目昭通市昭阳新区碧清阁林 小区规划设计 学科分类 (二级) 二级 题目来源(a.教师拟题;b.学生自拟;c.教师科研课题;d.其他) b 本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本选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 本项目为昭通市昭阳区新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其目的有一下五点。第一,以昭通市昭阳区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设计规范为依据,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建设一个以科学生态、健康、自然的以“空中花园”“屋顶森林”“屋顶游园”的住宅居住环境, 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城镇居民生活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区的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因此结合当地的人文气息,地域特性,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及经济城市飞跃发展的节奏,建设以生活,居住,生态,景观为主的多维空间。第三,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第四,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第五,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以点、线、面的设计组合,体现住宅布局既统一又不失活跃,绿色景观环境具有节奏和韵律感,及水域循环涌动,立于稳定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 研究的意义 本项目为昭阳区新城区居住小区规划,这对于昭阳区新城区规划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着重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共存的思想,力求创造一种生态平衡、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良好的居住区环境不仅有利于居住区环境的美化,更能提高居民生活情趣,目前有关居住区环境问题的研究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因此针对新时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建设建立在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有利于居住区自我维持、自我更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率,从而创造一个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生态型住区环境。目前,就昭阳区老城区已建的诸多居住小区千篇一律的追求和看重户型、面积、采光及地理位置。从而很大程度上忽视居住区的空间环境,景观环境的营造和设计。因此,其意义有,一是,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本着能满足于现代和未来人类及城市发展对城市居住空间所需求的实质性和向往性及土地资源的有限去综合考虑,针对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而言, 只有自始至终贯彻生态的原则, 运用科学适宜的生态化的设计手法, 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的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真正实现生态住区。二是,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发展走向,还在相应的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千篇一律。三是,可以对已建或未建的居住小区有或多或少的正面指引。同时使得居住于此的人们能够在居住区就能享受和亲近于自然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碧水蓝天。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设计回归自然——生态城市设计之路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姓名:邢永军 指导教师:彭立华 完成时间:2016年5月21日

设计回归自然——低碳城市设计之路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使得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这给自然界的碳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探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将低碳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中,以实现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循环 低碳 城市设计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 然界的循环状态,生物圈中的 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 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 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 气(O2)。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 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 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 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 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 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 他植被类型的2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 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 t, 相当于图2: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 图1:碳循环示意图

大气含碳量的2/3。植物、可光合作用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考虑到大自然火灾,植物等造成的碳固化要多于动物等造成的碳气化。石油煤炭是碳固化过剩的一种副产品。 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碳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关键成分,主要分布在四个主要的库中:大气、海洋、陆地以及沉积物和岩石圏,其中沉积物和岩石圏中的碳含量约占地球总碳含量的99%(图3),但该碳库循环速度缓慢,周转时间可达几百万年。然而,自176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在全球尺度上对地球系统产生着巨大影响。其后果之一是大气C02浓度成指数增长,从1850年的285 ppm上升到2013年的397ppm,增长约39% 。本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的膨胀,人类驱动的全球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原有碳流强度,路径以及碳库大小)的改变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成为科学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图3:全球碳循环示意图黑框和箭头分别表示主要碳库和碳流,红色数字表示和1750年工业 革命前相比人类对这些碳库(流)的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 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

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 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 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生态城市规划点滴谈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点滴谈 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态城市的认识及其标准,介绍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对生态建设的规划作出总结,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logy discus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city and its standar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rban planning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akes a summary of the plan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whole city,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 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 关键词:生态城市特点规划设计环保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ealth, to meet the people yearning for the natur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symbol of the modern city. the eco-city has become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the city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has also become a new topic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eco-city; characteristics;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 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

城市生态建设论文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城市生态建设论文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研究 摘要:黄石市具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空间等各种要素的制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实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措施为: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黄石;宜居城市;生态环境 引言 作为中国重要的矿冶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湖北省黄石市经历了先有厂矿后有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过程。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城市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道路选择和成功的关键。 一、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 黄石依山傍水,襟江怀湖,素有“江南明珠”之美称,是一座不可

多得的风光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黄石市是武汉“8+1”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她毗邻长江,环绕磁湖、青山湖,倚靠西塞山,远眺东方山;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景色怡人,建设宜居城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自然生态条件。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境内水系众多,河流湖泊纵横,山地、平原、湖区、溶岩、山间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并存,形成黄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地貌特点,依山襟江、内嵌湖泊,景色秀丽。黄石风光绮丽,景致优美,最为著名的当属“黄石八景”(西塞山怀古、东方览胜、磁湖夕照、山洞飞云、鹿獐朝晖、挹江听涛、铜都鎏金等)和“黄石三台”(天台、云台、宫台)等风景名胜。 2.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条件。为塑造黄石特色园林绿化新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加快园林绿化景点建设,建成了团城叠翠、名园三趣、磁湖睡美、澄月瀛州、鱼跃鸢飞、栈桥望月、长虹卧波、东楚一曲、飞云异景、铜都迎宾等十大城市新景观。同时,加大公园景点设施配套,改造团城山、西塞山、飞云公园以及东方山风景区等一批重点公园景点,形成江南名园、森林公园、佛教名山的不同特色。对新建的广场、绿地、景点,突出山水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植物造景特色。占地15公顷的人民广场,其山径休闲区依山而筑,滨水休憩区临湖而建,融自然山水与园林建设于一体,显示出自然朴实而又不失高雅的格调。另外注重山体的保护,加大荒山绿化和矿山

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规划的原则和问题,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看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大家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1) 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 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 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城市。 1. 2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1. 2. 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1. 2. 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

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1. 2. 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1. 2. 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 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1. 2. 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1. 2. 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1. 2. 7 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2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 1 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城市人口开始 呈现逐渐激增的形式,大量的自然资源锐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对城市居民的生存以及发展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这种形势之下,人们开始对生态化城市的建设进行反思,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认识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对城市资源进行良好地协调,进而能够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同时生态化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环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gradually thorough, our country city population began to gradually increase the form, a decrea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balance is destroyed, the survival of city resi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under this kind of situation, people began to refl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more and more city bega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较为新的规划理念。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主要目的为了构建一个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系统,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相应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应用规划科学手段,在这个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相应关系进行辨识,模拟以及设计,进而得出较为合理的生态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论文

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性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 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都要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上不能松懈。 关键词:人与自然,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社会,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涉及到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到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它是一个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经济为经络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生态文明城市,是揭示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关联和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 从自然生态系统来看,要保持大自然的自然调节能力,以此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既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从社会方面来看,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不仅只足够的粮食和良好的营养,也包括住房,供水,卫生,能源消费等在内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实质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从开展循环经济,创建低碳经济,拓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内涵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对低碳、绿色和生态技术的运用;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系统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与周边城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物生命体、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是所有人赖以维持生存的唯一空间。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却很少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本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

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建筑设计 Architectural Design – 88 – 1 生态规划设计的含义 生态规划设计的涵义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理论指导,分析生态信息,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有效地防范或减少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一种规划思想。可能因为地理、气候等各种原因,认为景观可能会遭遇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等影响,因此设计师对于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解决好目标景观和它外部的人类系统及自然系统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综合体,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目标,必须通过生态技术的运用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可自我调节的生态体系。 2 生态景观的近现代产生及发展史2.1 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 现代工业带来的弊端让人们理性地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少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开启一系列公园设计,支持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央公园设计竞赛是城市公园运动开启的标志,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的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设计获得第一,并以此参加了一系列城市公园设计。 19世纪,区域公园系统的产生,是指城市公园以外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大量的景观建筑设计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建议公共的公园对居民免费开放;1885年奥姆斯特德发表的“约瑟米蒂峡谷和大蝴蝶树”报告,至今依然是区域公园运动里最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之一。 黄石国家公园建于1872年,小庞查德在1918年成为了NPS第一位景观建筑设计师,他以传统艺术为原则,以弹性的设计规划解决自然资源和风景资源在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但是在这一时期,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没有系统的方法,基于朴素生态理念的规划并没有能够将规划方法和生态学的原理有机结合,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更加完整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2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在生态学、历史学、经济学各个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根源分析后,景观设计师重新开始考虑质量与深层环境因素的关系。这段时期里,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规划者在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中各有特点,但最基础的是以适宜性分析方法为原则。这一时期里,生态技术规划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大的提升,从最初的只考虑自然环境,到后来综合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考虑。此时更注重每一个小景观内部的生态环境,但并没有处理好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联系。 2.3 20世纪80年代至今 面对工业发展迅速带来的不可逆的环境问题,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景观设计与生态技术的结合,就是跨入可持续发展的一步。1939年特罗尔提出了“将地理学的区域空间分析 与生态学的结构功能研究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新方向。就是单位面积内景观单元间的联系,这种想法的理论基础来自生态、景观、综合系统论这三个方面。 3 当代生态规划设计及其目标理解3.1 对于当代生态规划设计的认识 生态规划设计是人门面临新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想法,早在中国古代园林出现之时,就有仿照山水自然、在喧闹的尘世中营造安静的生态的小环境的做法。在环境还良好之时,人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解决类似的问题,或者是改善气候。直至科技发展之后,生物学、历史学、环境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的出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思考与改善的方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技术规划模拟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建造城市绿地,不仅解决当代的环境问题,对于后世也不留下资源、环境隐患。 现如今的规划与景观不仅旨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在尝试人为营造小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建立水循环体系、生态护坡防洪、治理沙尘暴等。 3.2 生态技术设计发展目标 未来城市应该会走向回归自然的趋势,逐渐达到城市中生态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同时合理分配资源,包括时间、空间、阳光空气、水等,人与动物、植物协调发展,公平稳定。环境内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顺畅自然地进行,没有人为干预。最终可达城市自给自足,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后世不再为环境问题买单。 4 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对于环境生态方面,重要的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规划的目标,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保持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与连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生态的思想要求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行为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将遭到反噬与惩罚。我们不能以人为中心取用资源,虽然短期来看与人类发展似乎矛盾,不过放长远目光,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群体利益。 生态设计的基本目的与意义在于,将生态的理念贯通到许许多多有形与无形之中去,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恶化的危机,逐渐了解人与自然的正确相处模式,把征服自然的心理转变为顺应自然。这种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最终的目的是,把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自然而然地学会爱护环境,节能减排,不是被法律要求所强制,而是形成普遍自然的生活方式。 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文清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自工业革命开始,一些学者与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人类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正在被工业带来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于是开始提出生态设计理念。这种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态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如今生态环境带来的环境改变和相处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技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浅议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人居环境,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追求。本文通过论述生态城市建设,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 1 前言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

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 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相互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建立的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该计划的倡导下,“生态城市”已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