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背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教学反思1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师总结的比较和分析

纵观自己教案中这几个教学环节,与其他13份教案是大同小异的。

教学目标方面,我根据知识、能力、品德与情感目标分别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见附录),与其他教案相比,概括更为全面,且体现了《背影》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美中不足的是,实际教学中我的教案是涉及到词语的妙用的,但在教学目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要“体会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方面,对于《背影》而言,无非是落在写作

运用与情感上。“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与“语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亲情”这两个教学重点与其他教案相比,简洁凝练,使体会文章情感与语言、写法的运用融为一体了。诚然,教学难点中的“情境教学”的表达略显模糊,如改成结合“望父买橘”这一情景,体会四次背影、两次自责与三次落泪就更好了。

而作业布置方面,我也用到了“亲情体验”与“写作训练”两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抓住父母亲让你感动的一瞬间,将它写成一段精彩的文字,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到了最后的总结,我把自己读《背影》的感受写成一首诗,读给学生,让他们再次深入体会文章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释放。

2、导入环节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导入环节是谈话式导入与情感疏导式导入的相结合。相比于其他教案的叙述故事、简介作品、介绍作者导入等,本教案”说真话,诉衷情”的真情导入就在于一个字:真。我认为,学习一篇情感散文时,就必须导之以情。因此,本教案的导入部分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一番“说真话、诉真情”之后再来学习《背影》,学生们不但能深深地理解到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真挚、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思念,学生能被文中那淡淡的哀愁所感染。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用真情导入引出课题时,中间就插入了课文的作者与写作背景,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

基调。

3、整体感知的比较和分析

我的教案的“整体感知”部分是通过学生速读课文与思考问题来把握文章主旨,这点与很多《背影》的教案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与其不同的是,本教案中整个第一课时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展开并最后落实的,前后有一种照应的关系。

4、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在讲解“文中的父亲为儿子都做了哪些事?”时,很多教案是直接的师生问答,但由于此问题的思考需要学生有整体、全面的思维能力,而作为初中生是很难做到这点的。为此,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搜集到的13份教案中,学生朗读的居多,教师朗读的居少。而我的教案中在研读二三段时采用的是以教师范读调动学生悲伤情感的方式。于是,我在思考: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里面,老师往往想方设法尽量让学生开口朗读,而教师的示范朗读却没有了。而在我看来,语文老师要有善于朗读的底气,有敢于范读的勇气,还要讲究朗读指导的方法。对于《背影》一课,教师更要通过阅读调动好学生的感情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我通过《背影》的试讲课,我还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在“整体感知”中,很多学生都体会到“父爱子”,但却体会不到“子爱父”,在教学中我通过层层映证,让学生最终体会到了其双向情感;犹如我在提出“儿子最后为什么流泪”一问时,许多学生答不出“理解、感激”二词,他们想到的是“感动”,这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进行跟踪,耐心引导。

二、不足之处

在试讲课中我选取的是《背影》第一课时,教案中课时时间安排与环节设置还是可以的,但30分钟的讲课过后,小组同学认为结构有点凌乱,且一个课时讲出来的内容太少了。深究其原因,我为整份教案环节间的过渡与板书设计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1、结构、板书上的改善

经过一番比较后,我才发现:自己整份教案的设计思想与所搜集到的其中两份教案是一致的,采用的是“顺向思路”中的“父亲―儿子”对比式,形式较为新颖,但在结构上的安排却不如它们清晰明了。如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父爱子”与“子爱父”两大部分,在“父爱子”部分归纳出“体贴的父亲”(为我所做的八件事)、“可怜的父亲”(家境惨淡)、“朴实的父亲”(四句话);在“子爱父”部分,从三次流泪中归纳出那时的我与现在的我,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设计后既能落实好

“整体感知”中的两个问题,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并使环节间的过渡更为自然。

至于板书设计,讲课完后我明白到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对教师,而且对学生来讲是尤为重要的。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究竟讲了什么。而综观自己两课时的板书设计,情感与内容的联系并不紧密,条理性不强,教学重点不突出。于是,根据改善后的《背影》教案,我重构了一个教学板书:

2、教学设想上的改善

在整理分析中科看到许多教案没有涉及到教学设想这部分内容,我的教案也不例外。因此,以后再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教学设想。如本教案的教学设想应是:抓住文章感情线索,抓住文章命题立意角度,通过“父爱子”与“子爱父”在课文中的映证,让学生深入父亲与儿子的心理,感受父子情深。

3、教学时间上的改善

我在第一课时讲课时,时间把握得并不好,甚至会让小组同学感觉二三自然段这两个非重点段讲得太久了。细想一下,也许我太固执于用朗读来把握基调的形式了。其实,在教师朗读完后又让学生齐读,再让学生思考“悲伤情感从何而来?”,教师再板书,最后小结。无疑花了相当的时间。其实这个过程简化后也可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师朗读完后,教师应利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再让学生齐读,

以进一步感悟情感即可。

4、教学细节上的改善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本教案在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如在“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预设中不应把将要达到的效果概括成已经达到的效果,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各种应答情况;又如“引出背影,体验反思”中应直接联系到“整体感知”第一问进行讲解,而接下来的让同学边听朗读边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的方式也不适合课堂教学,这样只会造成一场哄动,扰乱教学秩序。因此可改为用多媒体观看情景视频等;再如用“父亲_______,怕儿子_______”这个句式来回答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教师此时要注意适时引导。

静下心来,我感觉到《背影》的教案及其试讲课还有好多地方存在着遗漏与不足,如教学时不够自然,太拘泥于教案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年轻老师上课,在课堂把握上,不可过于浮躁或急躁,要沉得住气,要随机应变,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堂不是舞台,不可作秀,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教学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课后反思”就是一个很好

的补救与再提高的途径。当然,这份教学设计或者课堂教学肯定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局者迷,一切有待我再慢慢地继续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2在认真学习了王荣生老师的讲座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既看到了一点点优点,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将介绍我的设计初衷,并就得与失两个方面做一个分析,然后拿出自己的改进措施,请老师指正。

一、本课设计思路及反思

本课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采取新颖的写作角度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通过紧扣文章人物描写语段的分析来预设教学思路的。全篇设计主体部分包含三大板块:认识写作角度的妙处,分析父亲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辅助性板块包括开头的家庭情况小调查和结尾部分的写作角度创新练习。

结合对学生的询问调查,我感觉从教学实际来看,主体部分第一板块任务预设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把第二个出发点的落实与对文本的深度解析分离了,不是有机的生成知识,只是带着学生对这一重点做了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写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侧重点决定的。剪裁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把这一板块放在

人物形象分析后面会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块的落实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说是达到了预设目的,可能是我这一课讲的不错吧,但我觉得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我的预设还是存在极大地缺陷,这也让我的看似扎实的课堂掩盖或者说暴露了一些问题,具体在后面展开论述。

二、教学内容和措施的得与失

首先说说学生反应好的一些做法:

1、课堂引入设计较为亲切。学生通过发言认识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较好的处理这一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为教学准备了条件。

2、人物形象分析环节的问题设计难度有梯度,角度全,信息量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文章主旨的补充挖掘,给学生很多的启发,帮助他们认识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内容对认识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从实际效果看,教学预设中的学生因素我是给与了应有的重视。

然后详细说说不足的方面。

1、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主次矛盾认识的得很不够。

我想教什么和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内容有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这一直是我的思

考重点。《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中年人对当年的自己年幼无知的忏悔。这是通过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实现的。顺理成章的教学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写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认识他的内心,如何来个性化的表述,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认识人物。虽然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是较为丰富的。但我总感觉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样。学生就像调频开关,你问哪一类问题,他都能给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一个判断:是我的教学预设太机械了,没有给学生深入的体会感悟的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学生当然就满足于一般性的’类型化的表达。在这里,我的教学内容太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也太依赖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对教学预设中设置生成性空间的问题重视不够。

这也就是我说的机械化设计。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反应,但因为人自身的局限性的问题,教师还是要有意识的保留一些弹性。同时,教学的对话性,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等的参与权。教师应该作为“平等的首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体现在教学预设中,就是教师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作为一个等待学生参与和批评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动态文本,而不是作为“圣旨”让学生去高呼万岁。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教学预设对学生的参与权重视不够。在我的下意识想象里,学生还是作为被动的一方,等待着老师的引领。教案里的三大板块尤其是第一板块的问题设计尤其暴露了这一倾向。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机械化的反应。这说明,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学观念里,还没有切实的指导我的教学实践。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课,就鲜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学手段和措施还存在不足。

一大不足是读的少了,尤其是对父亲四次背影和四次话语的描写朗读不够。如果能做好这个工作,老师再进一步知道,相信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的感触会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说的太简单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社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并较细致的表述出来。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打算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深入反思,在反复的实践中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让理论牵着鼻子跑。

2、进一步了解认识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3、进一步向优秀教师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方法,快

速的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4、对优质的预设和有效地生成性问题做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让预设成为教学的有效前提,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主线。让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并行不悖。

总之,这篇教学设计是一个契机,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学生的认可。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探寻散文阅读教学之“美”

探寻散文阅读教学之“美” 长久以来,美育是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基于小学生接受了长达六年的语文教育,加之随着社会阅历与阅读量扩大的影响,在中学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认知规律与美学原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语文课堂教学智力内容与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让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流露出美育的教学风格。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与同行经验得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学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让美的规律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即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以多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得以呈现,从而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一、配乐――引发美感 散文教学,通过听的形式最能感受文章的美好意境。教师可以与散文相匹配的歌曲带入散文教学的环境。一般在散文新课的教学中,一曲美妙切合文题的音乐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新课教学。例如,以人教版朱自清的《春》为例,鉴于这篇文章活泼欢快的步调,为此,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选用笛子曲《幽兰逢春》,这首曲子轻快活泼、舒缓的旋律很有悬念意味。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捉住学生心理特点,尝试着选用适合现代学生胃口的动画音乐《海潮之声》,由

于歌曲清亮温婉,与朱自清的《春》柔和的文风非常匹配,也取得不错的效果,得到同行老师的赞叹。课堂上一边朗读一边倾听着恰到好处的曲子能让学生激发美感。在一次地区公开课上,一位老师选用《蓝色多瑙河》这首世界著名的圆舞曲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为最后打分增添了分量。《蓝色多瑙河》歌词:“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动树梢……”优美的旋律立即把学生带入了春天的美好意境之中,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所需要的意境和情绪之中,获得对课文情境的具体感受。一首歌,可以激起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诱发学生的美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感受美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在散文的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泛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随着电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还可以听配乐朗读,看电视听朗读等。如人教版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给读者上了一堂关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教育课。文章很适合朗读教学法,因为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能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在讲课文第一课时,笔者没有过多介绍什么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要以小组竞赛形式(小组代

散文诗两首课后反思陶旭亮

4.《散文诗两首》课后反思 陶旭亮 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厦门市柑岭中学洪灵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

散文教学反思

散文教学反思 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 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

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散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语文课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课堂,语

散文阅读教案

单元(章节)教学授课计划 一、单元(章节):升大15-2班 二、单元(章节)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附:《记住回家的路》全文及问题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

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 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散文诗两首 第2课时-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金牌语文资料册教案

执教者:上课时间:第 5周 9月 30日上课班级:703 课时总时数:15 课题: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二)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泰戈尔来华》中说冰心是“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感悟她笔下的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一)、介绍作者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字词理解 花瑞(ruì ):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菡(hàn )萏(dàn):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攲(qī )斜:倾斜,歪斜。 遮(zhē)拦:遮挡,阻挡。 荫(yìn)蔽(bì):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 1 -

徘(pái)徊(huái):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2.②比喻犹豫不决。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一)、“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明确: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明确: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3.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曲终见主旨,总结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面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 1.作者将自己比作红莲,从文中看,她们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莲花会被风吹雨打,我也有“心中的雨点”。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埋下伏笔。 五、自读课文,熟读静思,深入理解赏析 1.作者是怎样托物寄情,以花喻人的? 明确:“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2. 园里莲花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荫庇下的幸福。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文中将“我”比作“风吹雨打的荷花”;将母亲比作“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歌颂了母亲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板书设计:荷叶﹒母亲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环境繁杂的雨声雷声作了大荷叶慢慢雨势并不减退 - 2 -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提要:教学本课时,注意了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一、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二、重视咬文嚼字。紧紧依靠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仔细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在理解课文时先设置对古怪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在体会到猫既贪玩又尽职,既老实又贪玩,既胆小又勇猛中知道这种琢磨不透就是古怪。如从“乖、蹭”等词语体会到作者多么喜爱猫。三、重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努力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比赛读,大声读、默读、快速读等,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从‘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细心品味,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最后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情感升华,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学本课时,注意了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但是有些学生读还只能停留通顺上面,对的悟及积累还有所不够。教学本课感觉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

最新散文阅读之表达技巧教案教学内容

散文阅读 ——表达技巧的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2.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一、考点解读 对散文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是常考点。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二、知识回顾 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2.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详见《创新设计》p210--213 (1)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对偶、夸张等。(2)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3)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联想、想象,以及人称的变化等(4)行文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伏笔、铺垫等。 三、典型分析 亲亲麦子(节选) 张佐香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方法小结】 1规范答题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方法点拨:三大意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相处六年的小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这所学校,对新学期充满了期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的不够好,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二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主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四是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美的情感……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

语。而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二单元: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散步》是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散文诗两首》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十分精美的散文詩,《世说新语》两则是古代散文。这四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继续上个单元的亲情课题,教我们怎么树立理想,实现理想。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纪念白求恩》,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诫子书》。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反思(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与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我们老师们肯定还记得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这是我在整个人教版教材编排中最喜欢也最受用的一个专题,因为它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用无穷。 记得上《论语》时,我就是用这一专题的理念去教的,感觉比较得心应手,而且 我也真正感受到学生开始喜欢上古诗文了。当然,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省级培训部的王荣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学环节的展开”对我启发也比较大。他说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 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至 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诗歌与散文欣赏""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 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如“寻觅文言的津梁”,上必修时,其三大版块——“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是纲,是教学的主线,要求我们在古文阅读教学时要点点渗透,水到渠成;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要围绕六个单元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寻觅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块理念也只能是辅助手段,重在灵活运用,自主选择了。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高中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这点谁也不敢否认,为此我准备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种愉悦感二则也避免了教学单一的枯

中考语文散文复习教学反思

《初三散文复习教学课》教学反思 终于上完了,连夜备课,一次又一次的推翻自己的教学设计,发疯似的找原创散文,朋友看到都说,你这是要把一年的书都读完的节奏啊!玩笑归玩笑,但是可见我准备时的癫狂状态,回想当初,接到要上课的通知时,已经是截止前的最后一天,仰望着这样一个“重磅礼物”,心中有些激动,有些担心,还有对自己的怀疑,以及对课程的忐忑,真是五味杂陈,滋味非常。 铃声响起时,为这十几天工作画上了圆满的,不能算圆满,只能算“妥善”,对“妥善”的句号,在庆幸之余,却发现有感慨万千。 遗憾,让我看到成功并不遥远。 说起不足,首先我觉得是我看到眼神,就是孩子上完课后那种似懂非懂的,一知半解的眼神,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把难度按阶梯形式一降再降,就是考虑到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希望他们能有所收获。但上完之后还是感觉到感到不是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是有找不准的情况,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环节设置上可以再简单一点,比如:用孩子们的作文当例题可好! 其次,由于时间估计不准,在课程结尾上略显仓促,同时营造氛围上也比开头要弱,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对于一个已经教了10年书的教师来说,要好好的反省。 第三,在环节设置上,我觉得还不够完美,这节课的流程很清晰:发现问题—认清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我觉得在“运用”上专研的还不够,上课时,我是用学生在测试中出现的错误,来展开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束的时候是以“原创练习”结束的。乍一看,觉得挺好。等我跳出课堂,冷静下来后,再来审视自己这节课,我问自己:为什么你不让学生把开头做错的题目,拿出来重做一遍,你这个笨蛋!不要忘了这节课的宗旨——学以致用。这样设计不是更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吗?真是挺遗憾的!想到这里,光感叹也无济于事,也唯有对自己说:时间不够。来安慰自己!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都德的一句话:“感到自己渺小的时候,才是巨大收获的开头。” 再来谈谈收获吧!我一直认为:你所种植的,你必收获。这节课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一、在设计思路上大胆创新,深挖考点,做到细致务实。 在通知上,我看到这样一项“勿花哨,真正把课堂落在实处”,看着这一句话,我思考了很久,怎么才叫落到实处呢?对于散文教学那常规讲解的“四大考点”,讲解的人都太多太杂,一条有一条的规律,大段大段的解释,台上老师讲的唾沫横飞,台下学生瞌睡连天,流于形式,所以我想,我要少讲,还要精讲,要讲就讲最容易错了,也是最不容易发现的,当做完摸底测试时,我问学生:“分不清“铺垫”和“伏笔”的举手?”没想到底下95%的都举了手”,都学生的无奈中,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 当初次试讲后,我从有的听课老师嘴里,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想到“铺垫”和“伏笔”还能这样讲,我一直都以为两个没有多大区别。”听到这样的话,我更加知道我做对了。二、设计环环相扣,对症下药。 一环:从错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环:正视问题,总结原因。 三环:知晓考点百战不殆 四环:课文实例唤起回忆 五环:掌握钥匙临渊垂钓 六环:实战演练学以致用 (1)初次接触方法,先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在学生七嘴八舌中达到共识,并且互评,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注重文本,加强审题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吴素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答题时关注文本内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2、加强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审题眼光。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片1——标题 教师: 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甪直中学这个美丽的学校来给大家上课。今天我们进行的是现代文大阅读中散文阅读的复习指导。再近几次的高三模拟考统批中,我一直批现代文大阅读部分,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同学们也有很多的困扰,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散文阅读题型三大问题 幻灯片2—— 1、对文本的研读不够 2、审题偏差或不全面 3、答题方法、思路不明确 三、注重文本理解 (一)为何要注重文本解读 今天我们着重来研究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要注重散文的文本阅读呢?最近忙昏了头,先一起看几幅图片吧! 幻灯片3—6:春天的樱花烂漫、海棠垂丝、梨花似雪、桃花娇艳 我突然很有感触,想到这样一句话:当你无心关注那一树树春色时,你就错过了春天!试卷上的一篇篇散文不就像那一树树的梨花、海棠、樱花和桃花吗?这里有你不曾见过的美景,有你不曾经历的人生,有你不曾体悟的情感与哲理。即便是考试,即便为了分数,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语文的本质,她是美丽的。 因此,当你无心关注文本时,你就错过了分数! 幻灯片7 不妨来看两道题目: 幻灯片8—— 1、零模《歌的高度》: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中的难处有哪些。(4分) 2、一模《另一片天空》: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分析: 1、平均分2.6,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答到一点,即女文工团员由于严重的高山反应,身体较差,发着高烧, 但另一点由于她是个舞蹈演员不擅长跳舞却有许多学生没看出来,理解出现偏差,把十分纯洁的事情想歪了,“因为在深夜,她一个女文工团员在那么多男的汽车兵面前表演十分害羞”,对文本的研读明显不够。如果理解了本文是在赞颂女文工团员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答案了。2、平均分1.8,得分情况不理想,从结构和内容上去回答,结构上明显就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或严谨”,

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散文教案《听雨》含教学反思

(封面) 大班语言公开课散文教案《听雨》含教学 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活动目标 1.乐于关注关注周围事物,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让自己拥有一个好心情。 2.能够大胆表达对雨声的经验和想象。 3.理解散文,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滋、嗒嗒嗒。 4.领会散文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理解故事散文,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有关雨的记录表,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听雨》的录音,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小雨点、房子、树叶、花朵的折叠图片。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散文内容,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滋”“嗒嗒嗒”。 大胆表达对雨声的经验和想象,感知散文句式的特点和情趣。 活动过程 (一)利用“分享交流”情境,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1.听生活中各种声音,激发幼儿想象 师:小朋友,我搜集了很好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大自然也带给我们很多好听的声音。小朋友听到的最后一种声音是什么声音?(雨声) 2.说说对雨的感受(小朋友喜欢下雨吗?指着自己的记录表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结: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下雨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今天有一个 叫豆豆的小朋友也像有的小朋友一样不喜欢下雨,妈妈教给了她一个好 方法,她就便得喜欢下雨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利用“快乐倾听”情境,倾听散文录音,初步感知散文内容 1.倾听录音第一段。 (1)小豆豆为什么不喜欢下雨? (2)妈妈教给了小豆豆什么好方法? (3)学学小豆豆的方法,听一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2.倾听散文第二段,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 滋”“嗒嗒嗒”。 师:豆豆听到了雨点落在了哪里?发出了哪些好听的声音? 小结:雨的大小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会不同,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利用“唯美欣赏”情境,完整欣赏散文,感受雨天的情趣 师:孩子们,你最喜欢散文里的哪一句? (四)利用“句式感知”情境,初步了解句式的结构特点 1.师幼一起根据折叠图谱朗诵散文。 师:小雨滴唱的歌可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2.感知句式的结构特点。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四段话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小结:原来这四段话都是先说雨点的声音,再说雨点落在哪里,最 后说它在干什么。

高中语文_散文阅读《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窗子以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自主课一课时 展示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课 学生自主阅读《窗子以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作答。 第二部分: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这里的“窗子”代表着美好和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来领略和感受一下林徽因“窗子”以外的风景和内涵。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重点是“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三、展示小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梳理文章脉络。 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 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 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

四、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并思考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及梳理文章思路。 五、梳理文章思路 明确:文章的线索是窗子。 第1段:交代自己的“渺茫”之感。 第2、3段:写了自家铁纱窗以外的情景及感叹。(奔波赶路者) 第4、5段:4段是从大处概括窗子以外的景和事。(自然、人事—劳作) 5段从小处具体写院内窗外的景和事。(自然、人事) 第6、7段:“无形的窗子”及其感受。 整体上由实到虚,逐渐深入,揭示了“窗子”的内涵。 六、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共同感兴趣的2—3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答案。附:问题及其参考提示 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窗内人的身份是富足的知识分子,文中“沉闷”“无生气”表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 (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 是由于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或者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间的隔阂。 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1)内容方面:交代了自己“渺茫”的状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方面:引起下文对窗外风景的描写及其感受。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 这句话表明了考察只是表面性质的,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因为那些学者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去考察陌生地方,并不能消除由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明了作者对于学者的一种嘲讽。 七、学生展示、教师引导 学生展示,教师及时引导、追问。

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二、散文的阅读 (一)散文的阅读步骤 一读-----整体感知: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A:抓抒情议论句;B:抓过渡句;C: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做好标记。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A: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B: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在修改然后在写。 (二)常见散文阅读题型 A: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B: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D: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E:开放题 (三)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1、整体感知解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1)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A: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B:代词所指代的内容;C: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D:动词、形容词的作用;E: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2)代词的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这、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指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代词

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需要筛选概括。得出的结果后采用替代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分析步骤:A: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B:分析词语含义;C: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D: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例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子中的”幽、野、闲“这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适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4)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A: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正确的描写了。。。;B: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C: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的描写了+句子的表义+句子的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例如: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内心的难受和烦躁。 (5)、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的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兴奋、激动、自豪、热爱、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讽刺等等。 例如:有一天,我写作业的时候,有一只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加点字“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歌中感人至深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创设课堂教学氛围。 多媒体播放歌曲《妈妈的吻》,学生谈谈你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 师导:歌曲既唱出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这种真切的母子深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更美的亲情洗礼! 二、作者简介:你了解泰戈尔吗?搜集到他的哪些资料?然后多媒体出示。 三、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听老师范读,评价优缺点: 1、温馨提示:可从重音、语速、节奏、感情及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生评价,师重点指导对话部分。 “孩子,你在哪里呀?”应读出妈妈的焦急心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关爱和嗔怪之情。 “我不告诉你,妈妈!”应读出孩子天真撒娇的性格。 4、集体朗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练习用“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妈妈),你看(听)——————。”的句式说话,感知人物性格。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诗中的金色花指的是谁?“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明确:诗中的金色花指的是小男孩。 妈妈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张巍峨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备课中,我反复研读“课标”及“考纲”,对本单元的编选目的进行了认真的揣摩分析,认为选修教材尤其古代诗文的教学必须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不能只选不修,在教学中要以赏析方法指导为主,而不是把知识讲授作为重点,要真正落实“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的新课程理念。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本单元教学目标也就很明确,本节赏析指导课的任务也很清楚,比起以往的教学,这节课乃至这个单元的备课比以往更充分,不仅考虑了教材内容的特殊性,同时更考虑了学情,尤其是学生在诗歌赏析中的困惑。因此教学方法的确定比较切合学生需要,也与新课程要求相契合。 在本单元的诗歌赏析教学中我通过“诵读”来实现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而且达到了使学生以读带理解,从而完成赏析任务的目的。当天的作业未要求学生背诵,可通过第二天的早读反馈发现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三首诗(《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积雨辋川庄作》),可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只重视诗歌内容以及

表达技巧的分析,而忽略学生诵读感知,那么一首优美的诗歌就会被教师分析的支离破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只是一鳞半爪,在完成背诵任务时就感觉异常艰难,学生背了上句忘下句,经常丢三落四,默写也时常错字满篇,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在古诗文教学中突出“诵读”,从而培养学生语感,积淀文化底蕴,丰富精神世界的教学理念更加坚定。 在2000年,我曾写过一篇《授之以鱼比授之以渔更重要》的论文,所以在教学中突出方法指导是我一贯的教学思想,只不过在有些体裁的教学中学法指导比较有效,而在诗歌赏析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运用技巧比较多的文体中方法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落到实处。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花了几年时间总结诗歌赏析方法、诗歌答题技巧或步骤,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现在基本能够给予学生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如通过“三读”了解题目内涵、知人论世、理顺文句;熟读成诵;发挥想象或联想以“什么景(意象)、什么境、什么情”的基本格式去初步感知诗歌等。在这个班也已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有了赏析诗歌的意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用教师强调这些基本赏析要求,学生基本能够按着这一步骤去完成教师提出的较高的学习任务,虽然还不十分熟练,所以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比较默契,这就为圆满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提供了很大便利,

散文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章之散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学习读懂一篇散文的常用方法。 2、了解文学类文本中散文在高考中常考题型及设题角度。 3、通过典例探究,掌握相关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巧,通过相应练习提升阅读与解题能力。 重点和难点: 掌握知识体系,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学会整体把握散文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表现在: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基本类型有: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春》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兰州六月荔枝丹》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人是思想的苇草》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查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二、点击考点: (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考查题型:主观问答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理解类: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技巧类: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多与理解类结合)。 结构类:句子作用,段落作用,文章思路,材料安排。 概括类:形象特点、信息筛选、作者的情感变化。 主旨类:文章中心思想,文章主旨、主题、观点态度及探究。 (二)命题原则:主旨辐射原则。 主旨辐射的命题原则就是建立在主旨辐射写作思维基础上的,用文章主旨映照文章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又以结构、手法和语言的运用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作为思维主导的一种命题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是从着眼于表现文章主旨思想的作用和好处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