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五册第一

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中

所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教材主要选择了包括雕塑绘

画服装建筑工艺等中外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从文化的

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

行中是如何体现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反应美术

创作的。

学生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理解能力并且学过

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等,对于本课的理解和掌

握不会又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

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问,欣赏等方法来学习美术与历史文化的传

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

渊源;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

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提问法,观察比较法,欣赏评述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需要弄懂人类文化的内涵:人在社会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等。所以文化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我们通常了解一个国家,一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大多是通过文字书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下美术是怎样承载人类文化的?

出示《清明上河图》,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作品,你能理解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待学生回答后总结。(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开封的城市文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厚重...

那我们从这一例子中发现:美术比文字更具直观性。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有美术的意义,而且能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二讲授新课:

1.演示课件图片: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回答(a 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b 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c. 整个画面人物,动物等描绘的栩栩如生,你觉得唐代绘画水平如何? d. 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

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学生回答后解释:(a 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b 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及精美的首饰,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c 形象描绘的细致入微,可见唐代画家不仅有较完备的绘画工具材料且在绘画技巧上很娴熟。d 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我们从一件美术作品中就解读出来这么多有关唐代的历史,文化,生活等信息,包括:审美观,纺织技术,绘画技术等等。可见美术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2.共同探讨唐代工艺品

展示课件图片“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舞马衔杯纹银壶》和《三彩骆驼载舞俑》两件工艺品分别给人怎样的文化感受?”

《舞马衔杯纹银壶》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当然正是民族之间的交流造就了这种器形的出现。

《三彩骆驼载舞俑》五个乐舞俑,有的歌舞,有的玩乐器,有胡佣,汉佣,漠佣,表现不同民族一起载歌载舞,风格独特,体现了唐代民族的融合。(这个例子同样告诉我们美术作品与历史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3.领略建筑艺术

展示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与武当山紫霄殿的图片,提问学生:“它们不同的建筑风格是什么?这些建筑体现什么样的文化?”让学生结合图片对比观察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见解。

圣保罗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引入导入天国。

武当山紫霄殿宣扬道教,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

(中西建筑的对比,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审美不同,文化的不同)

三.小结

今天我们以唐代人物画,唐代工艺品,中西建筑三个部分来分析美术作品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

展示课件图片:分析晚清女装和现代时尚女装的对比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美术绘画之素描教学计划

鸿桥中学美术二课教学计划 一、素描班 1、本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素描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表现对象的素描造型能力,提高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奠定造型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尽快掌握素描造型的一般规律和法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素描造型中的形态和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素描造型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1)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表现技巧、主要的表现形式。 2.熟悉素描造型的一般规律。 3.理解素描造型语言的运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以明暗造型的素描表现方法。 2.掌握以线条造型的素描表现方法。 3.能够正确表现出对象的形体结构、体积和空间、明暗关系、质量感等属性。 4.具备一定的对客观物体的艺术观察力和表现能力。 5.具有一定的对素描作品的鉴赏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素描作为视觉艺术基础训练的观点。 2.加强高品位艺术修养和高尚艺术情操的教育。 3.注重学习的刻苦性和专注性精神的培养。 3、教学内容和要求

(1)素描基础理论 课程内容: 1.素描的概念。 2.学习素描的目的要求。 3.素描的工具与材料。 教学要求: 1.明确素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表现特征。 2.了解素描训练的目的要求和素描造型技能、技巧的基本内涵。 3.初步掌握素描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 (2)石膏几何体写生 课程内容: 1.物体的三度空间、透视关系和明暗规律。 2.石膏几何形体写生。 教学要求: 1.掌握石膏基本几何形体体积特征和结构特点。 2.明确形体透视和明暗变化原理,掌握形体透视缩形明暗变化的一般规律。 3.初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4.掌握明暗造型的方法要点,能正确表现对象的比例、结构、体积、空间及相互关系。 (3)静物写生 课程内容: 1.静物的配置与构图。 2.静物写生的方法步骤。 3.静物写生要点(立体感、空间感、色彩感、质感与量感)。 教学要求: 1.了解静物配置的原则,掌握静物写生的构图原理和方法。 2.掌握静物写生的方法步骤和写生要点。

美术基础知识教案精编版

备课时间:8。31 上课时间:9.2 课题:概述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的: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素描的定义以及素描的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素描的定义和分类。 教学过程: 一、美术的定义: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 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 三、绘画的概念: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以 及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具有一定形式、体积、质感和空间的艺术形象。 四、素描的狭义概念:素描是指“单色”绘画。 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 1、素描是与色彩相对而言的。 2、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 3、素描作为画家艺术创造意图、观念的体现,是为美术创造服务的。 4、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画种。 五、素描的分类: 5、按传统体系分:中国写意传统素描(白描)和西方写实传统素描。 6、按表现手法: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光影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以

及上述两者相结合的线面素描。 7、按功能性质与目的性可分为基础素描、习作素描和创作素描。 课堂总结 备课时间:8。31 上课时间:9.9 课题:素描的基础知识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的:了解素描的基本常识、素描的内容、素描的工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素描的基本常识。 教学过程: 一、素描的基本要素 素描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点的扩张是线,线的扩展是面。线条、 二、素描的内容 动物素描、人物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 三、素描的工具材料 画板 画架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五册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业类型: 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教材主要选择了包括雕塑绘画服装建筑工艺等中外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行中是如何体现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反应美术创作的。 学生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理解能力并且学过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等,对于本课的理解和掌握不会又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

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问,欣赏等方法来学习美术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渊源;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教学方法:提问法,观察比较法,欣赏评述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需要弄懂人类文化的内涵: 人在社会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等。所以文化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我们通常了解一个国家,一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大多是通过文字书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下美术是怎样承载人类文化的? 出示《清明上河图》,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作品,你能理解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待学生回答后总结。(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开封的城市文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厚重...那我们从这一例子中发现:美术比文字更具直观性。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有美术的意义,而且能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二讲授新课: 1.演示课件图片: 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共2篇).doc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共2篇) 第1篇: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文化;初中;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视觉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多媒体视觉

表达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视觉元素、视觉文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从初中美术教学视角来看,视觉文化有何意义呢?笔者在此做出了回答。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形式,探讨美术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目标分析:根据本课的特点和目标,采用自己搜集制作的课件。 学情分析:对于本课的特殊形式,因为要了解的内容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课件介入、欣赏、探讨的形式,多学科介入了解学习。 设备分析:模式2教学环境下,卫星收视教学模式介入。 硬件准备:卫星收视模式下的教育设施系列(电脑、电视等)。 二、整合思路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八年级第十五册第一课内容。教学目的是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以次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及其他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探讨美术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 表一:《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课件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欣赏、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二)技能: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2)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美术作品欣赏课件。 2.学生准备:本课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表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过程与分析

板书设计:

2005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清华)

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图像霸权”。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并认识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能力”。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 视觉文化美术语言美术素养人文性质视觉读写能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多年以来,各地都推出了一些新教材,也出现许多好课例,成果卓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材加入了造形要素的内容,却并未关注这造形要素对作品乃至人的审美心理有何影响;有的教材广泛选入了现代艺术、流行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艺术,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却没有文化层面的判断和鉴别;有的课注意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却缺乏美术要素和内涵;有的老师责问:“美术课到底还要不要美术知识和技能?”然而他在实施新课程时怀念的依然是写实的素描和色彩……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观”、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意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视觉文化时代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不同时代。 文明起源,人类莫不依赖图形(或象形文字)记载文化。随着“图”和“文”的发展和分离,二者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和“文”一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和科学理性

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材分析:本课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同学们更加了解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美术作品有一定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系列美术作品的欣赏,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课型:欣赏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出示2幅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清明上河图〉〉提问(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教师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由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2 新授: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 提问: 1. 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2. 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3. 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解释: 1. 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2. 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3. 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苗条。 与同学讨论,共同探讨几件作品的文化意义。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从〈〈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来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4. 你知道教堂和道观用途分别是什么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服装组的图片讨论。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建筑图片讨论。岩画的图片讨论。传统工艺品图片讨论。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6. 小结: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合思维能力。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摘要:美术鉴赏使人们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类发明创造的智慧进一步认识、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懂得艺术的人都能够成为鉴赏家,因为鉴赏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是在当前视觉文化的冲击下,美术鉴赏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那么美术鉴赏教育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的挑战,本人就视觉文化对高等美术鉴赏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视觉文化视野下高等美术鉴赏走出困境的途径,希望能引起对高等美术鉴赏感兴趣者的拜读。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鉴赏;教育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那么,美术教育借此机会,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了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美术鉴赏研究机构越累越多,那么美术鉴赏教育也就有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背景下,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审

美观和审美价值,。面对视觉文化冲击,美术鉴赏教学将如如何适应这个环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视觉文化对美术鉴赏教育的影响 (一)人们对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意义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误读 随着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观看的方式、场所以及手段都发生了转变,数字图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与摹本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对艺术追随者对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的敬畏感的消失,展示性与消费性成为图像存在的主要价值。这种娱乐性和消费性使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众得到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审美体验,充分享受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误读,审美感悟不仅仅是达到大众娱乐和消费的目的,而是通过艺术鉴赏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所以当下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导入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准则,用以防范视觉“浅阅读”所造成审美趣味的走低。 (二)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文化多元化中受到的冲击 现代媒介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读图时代,已经导致了新的艺术形态的崛起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严重冲击了传统课堂的师生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可以

世界历史上文字载体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世界历史上文字载体分布及其地理意义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文字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文明最忠实的见证者与记录者。而文字载体则承载着这些人类文明,世界上不同文明文字载体的发展演变,不仅仅是不同文明的体现,亦是当地地理特异之处的体现。在此对人类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的文字载体进行分析讨论。 1.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沼泽地盛产的粘土制成泥版,用芦苇杆削成切面呈三角形的笔,在泥版上印刻成文字。由于这种文字呈楔形,被称为“楔形文字”。泥版制作为最初的文字载体,具有取用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点。泥版在两河流域使用时间长达3000余年,为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见证。 在地里位置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广义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 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 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该平原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 斯河冲击而成,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光照充足,降水不太多,因为这儿是热带沙漠气候, 不利于形成以树木植物或动物皮毛为材料的文字载体,而两条河流涨潮退潮及适宜的水热条 件等导致粘土资源丰富,利于泥版这一材料的形成,这也是导致楔形文字产生的条件之一。 2.古埃及 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受 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 墓。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生长一种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用它的纤维杆制成“草纸”作为书写材料。在古埃及,草纸的生产由国家垄断。从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的草纸就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区。 而古埃及除了草纸作为书写材料之外,石碑也是主要的书写材料之一。

岭南社美术 八年级下册 5 明暗的造型 教案设计

明暗的造型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基本形体的明暗变化规律,懂得两大部分,三大面,五大调子是明暗调子最基本的现象。 2、掌握基本的作画步骤与经验。通过组合静物写生,进一步学习明暗造型的素描技法,从整体出发,塑造写生物的形体和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内涵,体验表现过程的乐趣与成功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光的变化与明暗造型的关系。 2、理解两大部,三大面,五调子是最基本的明暗造型素描法则。 3、明暗造型素描的作画步骤。 三、教学难点 整体观察,整体描绘的作画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石膏立方体,球体各一个,聚光灯一盏,(可用手电筒代替); 学生准备:纸、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准备。 (二)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摩线造型素描和明暗造型素描作品,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明暗素描与前面的线造型素描的区别。 (三)教授新课:板书课题《明暗的造型》 1.光、明暗调子的关系及其变化。 大家观察一下自己周围,会注意到任何物体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明暗,这种明暗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夜里我们走进屋子,什么也看不见,开灯以后,一切都显现了,我们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明暗、色彩,这就说明现象的形成是光源作用的结果。 2.根据光照射在物体上的明暗关系及其变化,我们可以用两大部、三大面,五大调子来概括:两大部: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 三大面: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本,掌握立方体的明暗造型规律,是学习明暗造型素描最重要的前提。方形物体的体面转折明显,不论处在什么角度,只要能看到三个面时,由于三个面受光角度不同,必然会产生明暗深浅变化直接受光的面最亮,称为白(亮面),受侧射光照射的面为中暗色,称为灰面,光线照射不到的面最暗;一般称为暗面,这就是通常说的黑、白、灰三大面。 五大调子: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调子;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亮面:指光线最强的物面; 灰面:指光照较强的物面; 明暗交界线:指明暗转折的物面; 反光:指暗部受环境影响,受反射的物面; 投影:指光线被物体遮挡后,投下的阴影。

美术基础知识教案精编版.doc

备课时间: 8。 31上课时间:9.2 课题:概述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的: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素描的定义以及素描的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素描的定义和分类。 教学过程: 一、美术的定义: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以反 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 、空间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 三、绘画的概念: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以 及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具有一定形式、体积、质感和 空间的艺术形象。 四、素描的狭义概念:素描是指“单色”绘画。 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 1、素描是与色彩相对而言的。 2、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 3、素描作为画家艺术创造意图、观念的体现,是为美术创造服务的。 4、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画种。 五、素描的分类: 5、按传统体系分:中国写意传统素描(白描)和西方写实传统素描。 6、按表现手法: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光影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以

及上述两者相结合的线面素描。 7、按功能性质与目的性可分为基础素描、习作素描和创作素描。 课堂总结 备课时间: 8。 31上课时间:9.9 课题:素描的基础知识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的:了解素描的基本常识、素描的内容、素描的工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素描的基本常识。 教学过程: 一、素描的基本要素 素描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点的扩张是线,线的扩展是面。线条、 调子(黑、白、灰)是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 二、素描的内容 动物素描、人物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 三、素描的工具材料 画板 画架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五册第一 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中 所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教材主要选择了包括雕塑绘 画服装建筑工艺等中外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从文化的 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 行中是如何体现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反应美术 创作的。 学生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理解能力并且学过 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等,对于本课的理解和掌 握不会又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 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问,欣赏等方法来学习美术与历史文化的传 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 渊源;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 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提问法,观察比较法,欣赏评述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需要弄懂人类文化的内涵:人在社会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等。所以文化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我们通常了解一个国家,一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大多是通过文字书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下美术是怎样承载人类文化的? 出示《清明上河图》,提出问题:“仔细观察作品,你能理解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待学生回答后总结。(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开封的城市文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厚重... 那我们从这一例子中发现:美术比文字更具直观性。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有美术的意义,而且能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二讲授新课: 1.演示课件图片: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回答(a 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b 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c. 整个画面人物,动物等描绘的栩栩如生,你觉得唐代绘画水平如何? d. 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二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作品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论断。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思路: 从题目着手,抓住美术、人类文化、造型、载体这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学习,采用质疑、分析、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什么是人类文化? 1、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答案 2、与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的途径:与人交流、利用网络、借助工具书 3、得出结论: 给文化下个准确的定义是很难的,但学者专家还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有人认为文化包括人在生活中学习得到的知识、信仰、法律、风俗习惯等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它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等有关成份。 由此可见:文化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凡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其中。 4、举例阐述: 老师的衣着发型就是人类文化的反映。原始人、唐朝人、清代人都不能以我这样的仪表出现,当然,我也不能以他们的发型出现在同学们面前。 5、结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美术是怎样承载人类文化的? (复习:美术包含哪些领域:绘画、雕塑、建筑、服装、工艺、现代艺术等)师:我们今天可以得知很多古人生产生活、科技文化、衣食住行、社会体制等多方面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 生:(拟答)书 师:文字是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但与美术的传递方式相比则有着重要缺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字传递人类文化有何先天不足? 生:思考作答——文字传达具有模糊性,而美术传达具有直观性。 教师举例:(多媒体课件) 1、神舟六号发射过程的纯文字介绍和图文并茂的介绍作比较。 2、赵州桥(桥梁建筑)的纯文字介绍和图文并茂的介绍做比较。

第一课 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

第一课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2 课时) 一、教学目的1、初步学习基本形体的明暗变化规律,懂得两大部分,三大面,五大调子是明暗调子最基本的现象。 2、通过组合静物写生,进一步学习明暗造型的素描技法,从整体出发,塑造写生物的形体和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分析事物和表现事物的造型能力。 4、学会欣赏光与影的造型之美。 二、重点: (1)基本形体的明暗变化规律。 (2)明暗造型素描的作画步骤。 三、难点:整体观察,整体描绘的作画方法。 四、教具和学具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石膏立方体,球体各一个,白球体三个,聚光灯一盏,(可用手电筒代替),明暗造型素描,线造型素描静物写生范画数张。 第二、第三学时 教具准备:明暗造型素描的作画步骤图四张,笔筒、书、毛笔静物三组。 五、教学步骤: 第一学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准备。 (二)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摩线造型素描和明暗造型素描作品,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明暗素描与前面的线造型素描的区别。 结论:明暗造型素描不仅要准确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还要通过明暗调子较真实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 我们将用三节课的时间学习明暗徒刑式素描这种绘画形式。 (三)新授板书课题:《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 1,光、明暗调子的关系及其变化。 大家观察一下自己周围,会注意到任何物体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明暗,这种明暗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夜里我们走进屋子,什么也看不见,开灯以后,一切都显现了,我们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明暗、色彩,这就说明现象的形成是光源作用的结果。 物体根据自身的结构,而呈现出不同的体面,在光源作用下,物体表面表现出深浅不同的调子,素描的明暗调子是以明暗块面来表现物体形象的方法或手段。 光与明暗的变化可以从有关四个方面来说明: (1)与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的角度有关:呈垂直角度时最亮,小于直角则渐渐变灰,光线照不到的物面为暗面(背光面)。 (2)与光线本身强弱和距离物体远近有关:房子里面灯泡支光大,房内物体照得亮,支光小就暗,离灯近的物体亮。离灯远的物体暗。 (3)与对象物和写生者的距离有关:在一定的光照下,距离画者越远,物体越暗,明暗对比弱;反之,更亮,明暗对比越强。 (4)与物体固有色的深浅有关:光照下,物体固有色浅,物面的明暗对比越明显,物体固有色越暗,其物面的明暗对比则不明显。 根据光照射在物体上的明暗关系及其变化,我们可以用两大部分、三大面,五大调子来概括: 2 两大部分、三大面、五大调子:两大部: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 三大面: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本,掌握立方体的明暗造型规律,是学习明暗造型素描最重要的前提。方形物体的体面转折明显,不论处在什么角度,只要能看到三个面时,由于三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教材突出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无不印刻着历史的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以及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选择了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以及摄影等,引导学生领会美术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教材精心策划了四个不同的“思考与讨论”活动,为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引导。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名家关于美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珍惜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培养自己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重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是难点。 (五)、学习材料 教材主要基于图例和文字的学习,如果时间与条件许可,可利用电脑软件或互联网对一些作品进行横向补充。如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师生之间可以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下学习。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服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由此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文化,从而达到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刻领会和认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选取恰当的点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从中发现时代文化的演变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教材以中国女性着装为例,可以从服装的样式、道具、环境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引导,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解答。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诱导,对学生的回答也要及时的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关于思考与讨论 1、银狐显然不是传统的中原样式,而是当时辽金游牧民族的盛水用具。 三彩骆驼载舞俑上的人物是五位,前三个是胡人,后两位是汉人。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 (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我与视觉文化》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开课时间:2006年3月30日 设计思路: 《我与视觉文化》是上海师大附中为扩大高中生的视野而开设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共一个半小时。让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视觉文化”的特点,能举例说明视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学习用视觉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研究的结果;并对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的价值引起思考。 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按座位的前后三排的6位同学为一组,将全班48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爱好或特点,为自己小组起个有趣的、有创意的组名,并作为一种精神作用于学习活动,这将更有利于产生小组的特点和凝聚力;每组发一份《“我与视觉文化”教学任务书》。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地研究“视觉文化”这一课题,主要参与三项活动: 1.寻找、研究并展示“我身边的视觉文化”的事例,同时要注意“视觉文化”的特征,以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2.用视觉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对某一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即确定某一新颖、有趣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做一次视觉化表达的练习,可采取绘画、摄影、立体制作、小品表演、视频、科技成果等方式,在课堂上制作和完善,要求能达意,有美感;最后展示成果,分享创作体会,也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3.通过学习,回答自己对“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的看法,应该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策划、组织和动员,提前一周布置研究任务;在课堂上,是“主持人”,在制作时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完全进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状态,有很大的创造和个性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设计了“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这是引领学生思维深化的重要策略。并提示:相比“语数外”;对人的认知、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对个体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这将加深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然后以三个概念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概念1是说明“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并通过学生找到的实例及其特征和影响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形象、更广泛地理解“视觉文化”。 概念2是“视觉读写能力”,是视觉文化时代对我们的一种新的要求,通过对中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读),让同学们体会到如何利用美术(视觉)的方式表达(写)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然而,这些作品处于“美术”的范畴之内,主要是倾向于个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 概念3更把美术的“视觉读写能力”深化为一种视觉文化时代“特殊的学习方式”,在“感知―思维―表达”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再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的研究和视觉化的表达领会其中的意义,通过切身体验认识“美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把对研究主题的认识提高到理性水平,真正发掘出本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概念1)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 信息符号媒介的“视觉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发现:“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并指出:“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米歇尔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 “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又说:“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观看、注视、浏览,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快感的实践)可能与阅读的诸种形式(解密、解码、阐释等)是同等深奥的问题,而基于文本性的模式恐怕难以充分阐释视觉经验或‘视觉识读能力’。” 美术已成为研究图像模式的重要学科!

【完整升级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美术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 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 1.绘画的造型要素 (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2)表现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抽象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 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题: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第一课美术概说 主讲:xx 单位:xxxx 中心学校 1.教学方法:讲解,2.欣赏 3.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分类。 4.教学难点、重点: 难点:美术的作用。 重点:绘画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xx 问好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美术课,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共同来初略讨论学习的问题--美术概说(板书课题) 三)新授: 美术的概念: 展示小型雕塑一个,绘画作品一幅。讲解美术的概念,着重强调“物质材

料”、“造型手段”、“空间”、“审美价值”。、美术的分类 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 、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绘画的分类略加讲解。) 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由于缺乏美术教学挂图及相关的幻灯片,所以应找些较大的图片,如单幅单页画、挂历中的画页等,同时应选用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学头像》、《临“太阳很足的晌午”》、《藏族妇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师。讲解绘画的概念,同时强调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现代绘画《钢水汗水》:反映了我国当代钢铁工人的社会生活,“钢水的产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表达了对钢铁工人的一种敬仰敬佩之情,从刻画细微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听见有人在说:“工人兄弟们,你们辛苦了!”、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 举例:茶陵一中进校门处的雕塑(圆雕)。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C、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 分类:A、日用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等) B、XX工艺(XX雕塑、装饰绘画) D、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各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公共建筑: 分类:民用建筑: 纪念性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