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摘要本文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扑朔迷离、悲藉凄凉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其无题诗通过主题选择、结构、语言、用典等多种手法及多角度多层次对环境衬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深、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把诗歌推向一个较高的艺术顶峰。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特征成就

一、引言

在中国诗歌史上,无题诗是个创举。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以无题为题的诗篇。无题诗最早在上古歌谣中就出现了,如《吕氏春秋音初》所记载的涂山氏之女思念大禹的《候人歌》:“候人兮猗”。在《诗经》中绝大部分也是无题诗,如《匏有苦叶》《女曰鸡鸣》等。以上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为这些诗歌并非有意作诗,只不过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寄托作者难言隐痛莫名情思,苦涩情怀、执著追求。自汉魏以来,就出现了有意而作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实际上也是无题。到了唐代,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无题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李商隐(约813年一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在唐代众多诗家中,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李商隐有诗三卷,现存五百九十八首(据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其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十七首代表诗歌艺术成就;以首二字为题的诗约二十首;虽有题实而无题(如《春雨》)的诗约二十首。总计六十余首,占他现有诗歌的十分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其诗意境含蓄,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因此有人评之为“隐词诡奇”。但如果细细吟读无题诗篇,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种意象会把你的情感引向一个特定方向,令人陶醉,启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下面是我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的分析,具体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扑朔迷离、哀婉凄迷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

二、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源于老子“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贯穿于中国美学史上各个分期,直至唐代“意境”词正式诞生。后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技巧沿用下来。文学意境之说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就已提出,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为之境界,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意境分为“造境”和“写境”,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所谓“造境”即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改造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说的表现;所谓“写境”,即如实客观再现客观环境,亦即“无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的“再现”。这里的“意境”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之后的皎然,唐代王维在意境方面都是以佛理说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商隐作为晚唐著名的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也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因此,我总结出了其无题诗意境美的三点特征:

(一)深邃之美

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学。文学作为精神产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晚唐前期宦官专权,藩镇跋扈,党争激烈,世风薄劣,文人经世治国理想沉落,这一社会氛围促使知识分子由咏赞外在盛世转到追求内心意绪的表述,文人笔下多写自己悲凉的心音。李商隐是位感情丰富的诗人,对人生充满浪漫遐想,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

由于独特的人生体验,诗人以病态的眼光看待世界,他偏爱使用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明丽凄冷的色彩,以此营构幽冷悲凉的诗境。在其无题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落蕊、枯荷、暮雨、飘灯、轻声、流尘、细雨、珠泪、玉烟等枯败阴冷的意象,如《春雨》[3]: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象,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二)含蓄之美

李商隐一生的坎坷遭际,使其诗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着重表现处于重重压抑之下难以舒展的情怀和充满矛盾的思想。在诗的内容情志方面,他突出表现自己思想的迷惘、心灵的伤痛,呈现出深沉哀婉的境界。在艺术创作方面,他则追求隐蔽,着意隐藏自己的意图,委婉地表达内容情志。诗人的代表作《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句,其中“托”字指托物言志、寓言假物,钱钟书先生称之为诗人的作诗之法。“托”一字道出了李商隐诗歌笔触深婉曲折的美学特征。

将情感含蕴于形象之中,却不作任何主观说明,只给读者提供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形象,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品味含蕴在形象之中的“韵外之致”。即在读者和诗歌形象之间造成一种距离,不同读者基于自身阅历和经

验对形象有不同解读,这便产生了委婉曲折的美感效应。

正如施补华所说:“诗犹文也, 忌直贵曲。”[5]李商隐在其《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中,它就是用委婉曲折的手法写出了其爱情的曲折和内心的苦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开始就造成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情调是那么低沉,意境那么广远,孤独之感,怀人之思,尽在言外。诗的首句中,两个“难”使感情突兀而起,可见这段爱情本身就历尽艰难曲折,转而又以无力东风留不住春光,寓自己无法扭转离别的悲局。然而在第二句作者笔锋一转,写人虽分离,而“丝”不断,“泪”未尽。“丝”同思,极言相思绵长,“泪”极言思念的悲苦,人不死,情永在。接下来第三句中,诗人以空灵的笔触、虚实并用的手法,把读者引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缠绵境界。不言自己相思之苦,却写对方的境遇和心理,想象她因“愁”而“云鬓改”,担心她难捱长夜月光的凄寒,婉曲道出了诗人自己的愁苦情状。虽未直言,而思念之情尽显。第四句在濒于无望的情况下仍寄希望于青鸟传书,含有自慰的意思,寄寓着诗人政治上屡遭挫折之后,既深感抱负难以实现,又执着的追求的矛盾和苦闷。

(三)朦胧之美

“迷离”就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就诗歌而言,是指其表层艺术形象所显现出来的一种难以琢磨或琢磨不透的思想感情。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李商隐在其无题诗创作上就刻意追求隐蔽,即把自己的意图隐没于形象之后,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迂回曲折地展露情思。这样,诗中形象便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性质,具有了捉摸不定的迷离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常常以一些几乎不相干的典故排列和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蕴复杂的境界。但结构上随意跳跃,从而形成有若干断隔和空白的一系列意象,它们之间又有着某种内在的总体基调性联系,生出一种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美感张力。李商隐无题类诗在句与句之间,尤其是两句为对的联与联之间,几乎总是缺乏逻辑有序的相承关系,给入一种强烈的朦胧飘忽感。《锦瑟》最具这一特征: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两句中的多弦锦瑟与华年人生二者之缺乏一定的必然关联,就如同尾联两句中的追忆此情与当时惘然二者也缺乏具体实在的连接一样。而其最重要的中间两联中“庄生”、“望帝”、“沧海”、“蓝田”四句,呈现出李商隐无题诗典型的创作特征,即遣词用典极其工对精美,意境寄托极为深远虚泛,但互相之间却又基本毫无干连的奇特性状,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

三、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成因

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是构成李商隐诗歌意境美的三个具体美学特征,它们各有侧重地在不同诗篇中加以表现,但它们不是截然不同的,在诗人的大多数诗篇中,三者交织融汇,共同营造起朦胧幽深、哀婉凄迷的意境。这种意境美当然不会像“锦瑟”那样“无端”而生,它是由多种因素和条件酿制而成的。

(一)时代特点

唐朝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高度发达分不开的。然而李商隐却没有像李白、杜甫等诗人那样的幸运生逢盛世。他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正是空前繁荣的唐朝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见证了他坎坷的一生。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败,不再有盛唐时繁荣的社会景象,也缺少中唐时期激发志士热中事功、力挽狂澜的背景条件,极其衰退的时代传出了危在旦夕的呻吟,特定的社会条件促使仕人们由外向的事功转向内心的自省,时代给文人心中蒙上了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因此,中唐及中唐以后的诗人对诗歌艺术本身则更加关注,他们注重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注重诗歌语言表现形式,注重情感的内敛,把含蓄蕴藉作为他们的审美追求。李商隐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之一,他的无题诗就呈现着这种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客观上, 道教的名山胜景、神话传说等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因此无题诗作中具有道教特色的意象、典故, 这虽然丰富了诗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 但同时也孕育了无题诗隐晦曲折、朦胧幽僻的风格。

(二)个人遭遇

即使是在衰落的时代,同样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皇家贵族骄奢淫逸,掌权当政者骄横跋扈,富家子弟也可以纵情声色,而李商隐却不在此列。

虽然李商隐也无不自豪的宣称“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前程似锦和荣华富贵。李商隐三岁就跟随父亲漂泊天涯,十岁又不幸丧父,就开始了孤苦无靠的生活。少年时代的辛酸生活,人

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无疑给诗人的心灵长期笼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成为他青少年时代乃至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负荷。

家道中落也促使李商隐谋求通过科举,重振家门,并通过举仕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创作手法

意境是一种创造。诗歌意境的特色,与其表现手法紧密相连。诗歌终究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一定的艺术特色总是和诗人的有意追求分不开的。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通过主题选择、结构、用典、意象、语言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幽深、哀婉凄迷的意境美。

1.用典

惯于用典, 长于用典, 这又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是用典最多的散文家,然而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方面浑然天成,其诗的用典一般都很严密工整,不仅典故本身经过精心选择,而且在组织安排上也仔细斟酌。在骈体文盛行的晚唐,李商隐善于用典故来寓其情。在一首诗中, 他往往运用多种典故来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感情。这样, 使诗歌的内涵曲折幽深、富于情趣,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如《锦瑟》中间四句化用庄生梦蝶、望帝化鹃、鲛人泣珠、良玉生烟四个本身就具有迷幻色彩的典故,使全诗增添了扑朔迷离、朦胧绰约之美。

纵观李商隐的用典方式,它摒弃了简单的词语替代,而更注意词汇的内涵和蕴味;更多的运用有强烈情感的故事,使内容更具说服力。有些诗使用了重叠渲染典故,营造一种整体的氛围与意境。因此,李商隐诗中能幻化出一种奇妙、朦胧、艳丽的色彩,传达出浓烈的感情色彩。

2.结构

首先李商隐的诗在比中唐盛唐诗人要缜密。盛中唐诗人的结构往往是平行或递进的一个层一个意蕴,境界开拓舒展,如一眼见底的感觉,而李商隐的诗曲折迂回,常是吟咏一种情绪,而不再角度上,仿照诗经复沓,犹如深谷徘徊,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层扣一层,富有鲜明层次感,使全诗更有节奏感。

3.语言

李商隐有着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的无题诗语言清丽、词采华美,句式多变,对仗工整。诗歌中箴言典故、华语丽词、口头鄙谚、用法上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形成颜色绚丽、典雅清丽、清新隽永、超脱挥洒的气势派头。但于华艳中时带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培养一种清幽,镇密的意境。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作者以华美的词采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

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

除了以上创作手法之外,李商隐无题诗中还善于综合运用象征、比兴、明喻、拟人、双关、谐音等多种手法,塑造出迷离惝恍的意象,渲染出朦胧隐约的意境,抒写自己积郁已久的深沉苦闷,使诗歌倍具意境幽邃的特色。

四、结语

李商隐无题诗在中国诗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愧是朦胧诗派的鼻祖。其风格情深词婉,语调缠绵,音韵悠长,迂回曲折,含蓄委婉,具有高度的美学特征。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以情写诗,以字抒感,在无题诗中诗人把自身无比强烈的情感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中,融多方面感情于文字绝丽之中,形成具有含蓄蕴藉,幽深细美,凄迷浑融风格的诗美,并以其“幽邃深远、意蕴深藏、含蓄隽永”的特征把诗境推向了顶峰,使其无题诗具有不斐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唐诗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3.吴在庄《唐五代文史从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4.杨柳.李商隐评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5.张国栋.曲径通幽处——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创作手法及意境[A].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 (11):90-92;119.

1

2

13

14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引论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妓女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即如“大得声称于世”⑴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⑵的弱点。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⑶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⑷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⑸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

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内涵及成因简析

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内涵及成因简析 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张建军 摘要:晚唐诗人李商隐创制了大量的无题诗,他的无题诗,以七律为主要形式,多写主人公内心独白,抒情深细婉曲,意象和情感扑朔迷离,在审美内涵上呈现出朦胧含蓄、凄艳哀婉和色彩浓郁的审美内涵。而这些风格的形成和他坎坷复杂的人生遭际有着紧密的关联。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审美内涵成因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其中有这样的表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从诗歌的社会功用上,它强调的是诗人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志向,这就是所谓的“言志说”。而与此诗歌主张相对应的“诗缘情”则出自陆机的《文赋》,在《文赋》里,他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强调的是诗歌要着重表达诗人真实的情感,这显然是就诗歌的抒情性而言的,应该说,“缘情说”是对“言志说”的一个补充,更准确地诠释了诗歌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诗歌所要表述的“志”或“情”很多时候是却模糊的,晚唐时代李商隐的诸多诗歌就是一个明证。在这些诗歌里,作为思想范畴的“志”也好,作为体验范畴的“情”也罢,一切都变得迷离恍惚。可能受晚唐时代风气的浸染,李商隐的文艺思想更多地受到了“缘情说“的影响,因而他创作的大量“无题诗变得绮靡而绚丽,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中晚唐风华绰约的诗风。 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情思沉挚婉转,辞藻精丽典雅。这些诗歌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有的以恋爱本事为依托,也有的可能另有寄寓,因为他要表达的主旨有时不便明说,有时也可能是诗歌主题不好用一个恰当的题目去表现,所以这些诗才命名为“无题”;当然,他也有一少部分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等。仔细研读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朦胧含蓄、凄艳哀婉和色彩浓郁的艺术美感,这些审美内涵的形成是和他坚韧不移的思想风骨结合着的,更与他的人生遭际和时代风气有着很大关系。 一、朦胧含蓄之美及其成因 从总的诗歌风格上看,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隐晦朦胧、婉曲幽深,旨意含糊不可清晰把握。即便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探析诗歌背后的“真正用意“,也常常是劳而无功;有事我们花费多大的精力去解读,去思考,但思想与理性的力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的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她要求精铸历练,格调要高雅,典重。把一生的经历付诸在词作上,她的人生晚年,与词作为伴,留予世人词作不是很多,但价值不浅。 (一)意境之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意境是诗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李清照在探讨词意境的特殊性质时,根据《论词》中对词提出的审美要求:“词作品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的结构,给人以整体完美的审美感受。须用得贴切自然。还说词的风格不纤巧,要沉着、典雅。”所以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实践了她的主张,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声声慢》真是写尽了李清照内心的痛苦,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情感。开头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晚年冷清,孤寂的生活状态,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就意象来说词人把这种心境置于“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尤显无比凄苦的情感。雁过使人“伤心”,亦渲染出悲秋之意。“晚风”进一步抒写“冷清”等意象。只好用酒来排遣身心的寒意望向天空,看

到雁往南飞,想到自己也是背井离乡的来到南方,原来和它们也算是“旧时相识”。勾起自己沦落江南的愁思别绪中来。即抒写出了此时此刻的场景,又刻画了心理的素状,使词的意象与情趣契合在一起。“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但此时已凋残不堪,其“憔悴损”的形象显然亦是晚年词人的写照。借物比喻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么多个意象烘托词人这满腔的空虚寂寞之情无处寄托。“梧桐”、“细雨”本是秋天的意象,而缀以“点点滴滴”则涂抹上更悲凉的感情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达到了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李清照作品写出了词的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写出了每一个意象都是有生命,都离不开外界事物对它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词的意境的创造,以强烈的真挚感情,就自然的生命力量,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而意向和情趣的契合的手法就是李清照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她用她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来感受情绪的产生,结合所发生的境界,在情绪与境界之间,用情绪与境界在她那浑然天成的笔触间不断的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使作品的升华到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词之所以那么脍炙人口,是由于她善于体察捕捉外界景物特征及变化,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外界景物,使其词作品成为情景交织,下面我们就李清照词意境的情景交融作下讨论。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都是爱情诗,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本文就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隐”、“秀”、“凄”、“艳”,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语言特色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这样,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就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象征与比兴融合起来。他的无题诗运用这种以比兴象征托寓的手法最为纯熟。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主要的原因是它用典较多,内容太深,以致含义模糊,举居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与望帝化鹃。“庄生”句:是写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诗人又非常思念妻子,于是,便像庄周梦幻为蝴蝶那样,弄不清是自己梦见妻子,还是妻子梦见自己,恍恍惚惚,度日如年。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想为国事“君前剖心肝”,但“九重黯已隔”;想追求深挚的友谊,却“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他的种种理想无疑都是没有达成的,也只好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断的诗歌中,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人生悲慨。 再看颈联,“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诗人联想到王氏死后,自己也就会形单影只,不禁泪水长流,“月明”便暗示泪珠大滴而圆莹。另外,诗人出身在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寒素之家,早岁丧父,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挣扎奋斗,时时感到一身之孤孑。再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望和追求,一生的努力奋斗,现在只剩下飘渺迷离而又刻骨铭心的怀思了。这又可以看作是他的迷惘幻灭之慨。 这两联都可以做如上多方面的阐释,因此展现了蕴藉含蓄的旨意,让读者深感诗词意境迷茫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李商隐语言运用之高超。 二、“秀”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2008年7月 第4期(总第166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8 No.4 【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关键词:李清照;意境;音律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珈214珈2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人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内容写愁的较多,前期生活悠闲舒适,多写闲愁;后期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境遇悲惨,流露出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她的词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情致,提出词“别足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一、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中她选择的意境特别独到,具有立体感,景中含情,情现景中,她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同时,她学习柳永善于自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不忘在物我交融中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①李清照赋予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活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有时把花当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词人写到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收稿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王令,女,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214词人把流水当知音,用柔情、多情、顺从的流水表现对爱的单一,对相思的痴念。在她的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自然万物皆有意,陪伴愁苦灵气的词人,衬托出词人孤独无依的心理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对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 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二、精巧和谐的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音律 李清照的词不但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形式精巧和谐,富有文学的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不仅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且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李清照喜欢在词里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美感。 万方数据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以及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
李商隐的一生写了很多与爱情有关的诗歌 ,但也有很多无题诗,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很难理解。此外,李商 隐的骈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所以人们会将他与杜牧比作“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为什么叫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 是指李商隐所创作的部分以"无题"命名和以诗 歌开头两个字为题目的诗。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时世艰难,仕途坎坷,婚姻不幸,爱情多舛,目睹身受 的政治打击,夹缝中求生存的境遇,令其饱受磨难。 他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 无论是政 治诗,还是咏史诗,或者咏物诗,都写得浓缛典丽,曲折深婉。不仅内涵丰富, 耐人咀嚼, 而且异彩纷呈, 凄美绝伦。 在晚唐以心情意绪构成诗歌主题的诗坛上, 他以绮艳深幽之诗笔, 抒写自己的深情与苦调, 在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中 展示出凄婉迷离、静谧深邃的诗境,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绝响千古。 所以无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环境的,既有无法用简 短的题目表达自己意境意愿的原因, 也有迫于历史政治情况的原因。 当然这也就 是现代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的原因。 李商隐的诗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 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 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 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 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

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 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 沉郁顿挫的特色, 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 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 过圣女祠》 借爱情遇合, 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 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春 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 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 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 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 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 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 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 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 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 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 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 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 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 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 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 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风格, 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 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 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 纯用白描, 脱胎于六朝民歌。 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 故能自成一家。

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最后一位大家,也可以说是唐诗的终结者是中晚唐的诗坛巨擘,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二)说:“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此种评价虽然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研究越来越受人重视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意象是表意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李诗中意象众多,我们现以清人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所辑为准,该集中共保存了李商隐诗歌603首,其中共用意象为7957个。实体性意象为7579个,占整个诗歌意象总数的95%。虚拟意象378个,占他诗歌意象总量的近5%。文坛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将从实体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实体性意象 所谓实体性意象是指诗人自己或前人通过感官感知并选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社会历史范畴意象有人物、地理、建筑物、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何世剑的《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一文,阐述了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灯烛逐渐与朋友、女性、人生忧患意识相联系,表达“爱情”的美满和缺失。此外,灯烛浸蕴了诗人深重的人生忧患意识,体现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坚贞友情和美满生活的期待,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化、秩序化、宗法化伦理纲常的肯定,同时传达出诗人向往盛世、明主。而冀秀美的《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解读》则是从情意的理想感与境界感,邈远感与深挚感,飘摇感与孤独感,沧桑感与深沉感这四个方面对灯烛这一意象进行解读,灯烛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人们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灯烛意象被确定为中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去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开来,可看到其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有: 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特点; 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 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这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国文人以诗歌创作作为舒泄哀怨愤懑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这一传统。” 但他的抒情诗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软,“他和那些消极的颓废诗人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看出'无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爱情诗感情沉郁,表达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 下面赏析几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李词也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寂愁哀婉真挚朴素 所谓寂愁哀婉,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婉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十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与之相比,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N071张剑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意境较深婉的部分。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复、深幽曲折、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深婉含蓄,沉郁舒缓的抒情方式在无题诗中体现无疑。他的无题诗所表达的主题极为复杂、模糊,更多是一种政治、恋情、人生等综合性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必须从诗歌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等方面细究其要旨,展示其情其景,探寻其独特的意境美。 【关键词】无题诗;艺术特色;构思;意境;象征 【正文】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下面我试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四个方面浅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的内容——“哀乐循环无端”的感情境界。 有寄托还是无寄托?无题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哀乐循环无端”①的感情境界。这种感情的境界,在诗人笔下是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又不必拘泥于爱情生活这一点上,亦可以旁通于人生的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悲剧性时代气氛,都能借以得到概括反映。要说有寄托,这也似乎可算作一种寄托,或者说得确切些,叫作寄托在有无之间,可以意会,却难以实指。无题诗之所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朦胧感乃至晦涩感,成为千古不破的“诗谜”,原因就在这里;而它之能够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去细加玩味,甚且在无法确定其所指意图的情况下,仍能感受其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道理也在这里。 对于李商隐写爱情的无题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香罗薄几重”等名篇,这些诗不一定是写具体的某件实事,但都表现出李商隐有真切的爱情体验,有专注的恋慕对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幽微曲折的感情世界。他不愧是写爱情诗的能手,每一首诗中都有刻骨的相思情语,引起当时人和后代人心灵共鸣的爱情誓言。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到相思了无益,末妨惘怅是清狂。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 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因为女性的观“花”与男性的赏“花”往往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于这种不同的心境也就造成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与众不同。这是一个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融入于花的喜好之中的女子。从这些“花”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空灵、忧愁与悲戚,在李词中“花”的意象被李清照用个人情感升华了,几乎超脱了花作为物的范畴。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等在《漱玉词》中已成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征,烙上了词人心灵的轨迹。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

《无题》李商隐 赏析和答案

《无题》赏析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 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 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 “雨”意象 杨长英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 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 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 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 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 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 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 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 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 貌。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

感受。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网师园唐诗笺》) 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 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南宋着名的词人。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李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着名的词人,山东省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着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济南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南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杭州、赵州(今绍兴),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①因此,在前期,其词中愁情往往都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格调。前期的词,形象生动、鲜明,揭示大自然之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时期,她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如《醉花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而后期词的创作,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等。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李清照的词前后两个时期,都表现了“愁”。因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所以词中所传递的心声也是不同。她前期的词,尤其是反映少女时代生活的,多是风格明快,有的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