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

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

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

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

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

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

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

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三)如何学好数学

数学呢?数学的根是什么?数学课堂我们究竟要关注的是什么? 想到了姜昆在一个相声中抨击进水管、出水管的题目:同时开着进水管和出水管,问何时能把水池装满???

想到了王小丫说她小时候数学课的任务就是把数学题目读完,然后一节课就没有事了,由此她认为自己笨极了。

想到了自己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现象做过的不完全的调查:刚入学的孩子孩子非常喜欢数学,原因是他们认为数学可以使他们变聪明。一二年级开办的奥数班深受欢迎,往往是报名超出班级规定人数,而到了高年级,报名参加学习的人数逐渐减少。在五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更使我们数学老师尴尬的是喜欢数学课的不超过百分之四十。对不喜

欢数学的同学谈话调查,原因是数学太难,没意思,总是做题而且永远做不完的题。

想到了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甚至有的还没离开)学校时,就开始讨厌数学的话,那么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想到了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数学是什么形象?数学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可以让人感觉多姿多彩?怎么样可以促进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数学到底是什么呢?

数学是人类生活使用的工具。

早上睁开眼一缕阳光洒在身上,太阳从东方升起,看看手机或钟表几时几分了,起床做早餐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上班或上学要知道路程的远近计算时间的长短,孩子玩耍游戏需要数数,会计做账需要计算,工程师设计图纸离不开测量,科学家制造火箭卫星离不开精密的计算……。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无论何人何时生活工作都需要用到数学。

欧拉以深邃的洞察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华罗庚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

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足以说明数学这一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而在大多数人的脑中,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犹如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不会全面的欣赏它,它就会枯萎。

“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和演变,比如加减乘除符号的来历、各个国家分数的形成、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中国古典智力游戏三绝)等还有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决从1加到100的故事,陈景润、希尔波特的23个问题等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能够很好地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做体操是为了锻炼身体使身体更加强壮,而数学可以锻炼大脑,使人变的更聪明,因此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数学更主要的还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在数学上获得了不少的奖项,但当他们不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后,他们凭着活跃的思维和扎实的数学基础,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数学是唤醒人类素质的手段。

一谈到素质教育似乎就想到了体音美,而与数学无缘。其实数学学科有它独特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要想成功,孩子要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作风,要有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据说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许多数学知识,这也不是因为英国律师学习的课程与数学工具有何直接联系,而只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那就是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使之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使之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从而对他们的事业取得成功大有益助。

数学是魔术师,变幻莫测。

数学是美的殿堂。

数学是无限,博大精深,无限永远……。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多方面的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才能引领孩子们亲近数学

1、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量好的老师;要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轻信放弃,要反复告诫自己;我能克服困难,我要学好数学;学好数学还需要坚强的毅力、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

2、要相信自己,信任老师。和老师介质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你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并能挖掘自己的潜能。

3、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认真听老师讲解、分析。领悟教材中包含的知识与方法,去体验、去受教材的应用性和文化性,能迅速又正确地解决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不要小题大做或者会而不对。重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

4、要做一定量的试题,但不要陷入题海中。精做题,常反思,多总结。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记学习数学,不能像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去赏花,而应像蜜蜂一样去采蜜。

5、学好数学,必须深入进去。谨记:懂了不等于会了,会了不等于对了,对了不等于快了。懂了只是较低层次,对了又快了才是高层次。

6、重视自己学习,课堂上老师要面对全体学生,既要重视基础好的同学,又要兼顾中等中学在把握好课堂的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会自我发展。

学生能否学好数学,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关怀、帮助,就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学生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在这种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师生关系就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授课;或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要求的作业。在课堂提问中,应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享受被赏识的快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被激发,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四、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重视分数的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及部分家长把分数看成评估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考分论成败;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考卷及时做出评价,并且这种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全面,既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又要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只要客观实际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发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深刻,才能记得更牢。学习就会更灵活,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部分同学在数学这一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始终没有起色,甚至出现倒退,第一个就栽在数学上。这样导致了不少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完全失去信心,于是,我对部分同学的数学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访问,造成数学成绩不好,出现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学习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依然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性,跟随老师的步调一致,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不定计划,课前不预习,坐等上课,对老师讲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做笔记,不主动积极思考,没听到“门道”课后不巩固,不总结归纳。

二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每天就只是赶做作业,学习一点

目的性都没有,应付老师,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四缺乏自主钻研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辅导极为重要,能够为学生排除其对数学的恐惧,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XX年小学生生活体验报告

XX年小学生生活体验报告 亲身体验的简称为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今天聘才XX为大家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XX年小学生生活体验报告 四周的体验生活结束了,回想过去的日子,就觉得体验生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修养,而且提高了我们的眼界,对不同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从我考察回来那天,在家里无意中收到团支书的短信,让我完成郭老师的要求作业体验生活,我想借这个机会去体验一下农村生活的艰辛,去贫穷的地方体验一下那里人的生活,对我会是一种激励。因为家里是在东部,条件还算可以,没有太过于那种艰辛的生活,家长也想让我去锻炼一下。我只好听从家长的要求到了非常贫困的地方去看看,眼前一切都是简陋的房子,也有破陋的小茅屋,在此我从人生中领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多的第一次,我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还是那个小茅屋里坚强的老奶奶。于是我走到了一个地方,看到有一位老奶奶在一旁打水,大概七八十多岁,一勺一勺的倒水,那位老奶奶打水的画面令人很有生动感,整体来看有颜色的感觉,很遗憾的是没带相机无法拍下这样的画面,立刻做好准备速写板和笔,靠第一眼观察3个要素,动态、比例、结构。开始起笔上画,

正在画人物速写的时候,抓住人物头、手的微妙关系,才能画出动态,注意线条越简单能体现动态越好,线描要用线肯定连贯,线条穿插要有和谐的疏密安排,线面结合的要时刻注意整体效果,那些不必要的就要坚决舍去。由于十多分钟她就动身起来,连人物速写都画乱了。问题在于自己,没训练人的观察对象的能力和以迅速、简单的线条画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的能力,只要画好速写,就必须坚持勤奋练习。水虽然重抬不起可这位老奶奶还是坚持抬起往自己屋里走,厨房大概在里面也见不到她的儿子出现,也见不着她的孩子怎么不给自己的妈妈多一点照顾……这个画面令我黯然神伤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天气很晴朗,我一个人出发之时很是兴致勃勃,一心想着能够亲近并了解大自然,全新的务农体验也变得很有诱惑力。准备好速写本和笔,到田埂上走了走,只见这个被山环绕的小山村到处都是秸子林,一棵棵、一排排的秸子树看上去真的令我们眼前一亮,更让我觉得新鲜的是,秸子树长在这样的田野内还真是给农村增添了几许色彩和活力,这丰硕的果实预示着乡村的经济发展和这些秸子是分不开的,山里的人民也正靠着这些果实发家致富呢?看着人们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真不容易呀!这么美好的农村生活,我带着一丝兴奋的心情我用手中笔。风景速写作画方法,实际上可分为慢写和快写两种方法。我该选慢写,这种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关键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即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数学交流、数学应用以及数学人文精神等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深知数学素养的培养又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积极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中,我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情境和模拟现实情境中逐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合理改编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争论不休,意见各异。有的说兔子跑的路程长,有的说乌龟跑的路程长,有的还说一样长。这时教师再顺水推舟,“究竟谁猜的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好办法?”从而很自然的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稍做改变,就把教材主题图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 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优秀。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愉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摘要本文介绍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几点看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凭借学生生活世界,寻找到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活知识进行课外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践结合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作为农村小学,孩子们生活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蕴含无数知识和学问的乡村生活。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的生活色彩斑斓,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这一切都是他们人生的教科书。所以,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大脑中储存的“乡村自然生活”再现出来,同语文的学习相融合,用“生活”帮助理解、学习语文,通过语文的学习又把“生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对于丰实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 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的动手、动口进行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苦柚》一文中在描写大街上卖柚子的热闹情景时用了“吆喝”一词,并与下文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市场上的小贩的叫卖声,然后,引导学生将文中“买柚子,好甜的柚子!”及“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两句话用小贩叫卖时的语调模仿出来,并进行分组的竞读,看哪一组最像是街上的小贩。于是,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学生对“吆喝”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再现,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活”的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大街上的热闹情景,从而为与下文卖柚子小姑娘的文静进行对比在教学上做了铺垫。 再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学生”,有的说是“佣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班内有一位“老板”的儿子甚至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像今天的“秘书”一样,帮助主人抄抄写写、

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读写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读写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注意丰富学生的经历。要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语文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而社会生活,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源泉。 叶圣陶指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脱离了生活,便成为了文字游戏,便成了空洞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联系生活,那么,就会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与生活联系呢?下面,结全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读懂文章,学会表达 我们所阅读的材料,无论是课内教材,还是课外资料,无一不是文字的集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才是真正的读懂了作者。作者在创作时决不是随便选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所感。学生鉴赏作品时,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像和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作者创作的生活环境,去体会他的感受。 古文教学,学生一般兴趣不大,字词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高质量地理解课文呢?这就需要教师备好学生,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联系社会,深入思考,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我在教《期行》时,导入问学生:“老师与朋友约定下午5:00在校门口见面,然后一起去爬山,可是到了5:00,朋友还没来,我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再等等,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去找找,有的说一个人一走了之,有的指责朋友不守信用……学生热绪高涨,很快地融入到新课学习中,试读,品读,学生理解了内容,懂得了道理。我问学生:你认为哪一个词表现了元方的天真烂漫?文章中就这样一个字,能绘声绘色传其神,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多注意观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长期这样训练下去,由文字到生活,由生活到文字,既学会了理解文意,又能用文字表达自己所观察的生活。 二、联系生活,深层理解主旨,学会审题立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在学习《孔乙己》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人们为什么要笑孔乙己“当真认识字么?”“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孔乙己为什么又出现颓废的神情?孔乙己的一生应有许多方面的事情,为什么要定这一方面的事呢?让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封建复古的逆流很猖獗,已

加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使语文回归生活(马建萍)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语文回归生活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七小学马建萍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到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学的壁垒,便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练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 一、教学内容向学校生活开放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舞台。就学校语文学习而言,教材和课堂内的语文学习内容,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其中一个部分,学校为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比如:以识字教学为例学校教育的第一课,老师们往往要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是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下在过去他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适当的点拨,孩子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散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再看,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生活都在学校,又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识字乐园。在班级中开辟“读书角、模型展”,在相应的书上,模型上标清汉字,让孩子们认一认、念一念。同样,让同学们自由谈个人名字的由来,搜集生活中的包装袋,相互交流上面的生字。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扩大识字量。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内容向家庭生活开放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家庭中的人、事、物都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师应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加以很好地利用。例如:观察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或职业特点、把这个特点写下来;阅读家庭藏书,同学之间相互介绍书的内容,为家长或亲友所经营的产品试写说明书,设计广告词等。这

最新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我老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被动地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我们的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它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样同一化,那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孩子渐渐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 我的这种感觉又找到了一点理论依据,我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个教学理念提出的很及时。 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都爱听。《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的“甫”字通“父”,是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我就用班里同学的姓名举例,如:“李凯甫”、“高峰甫”、“海林甫”等,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哈哈大笑。由于“甫”是专对男子的美称,我又用一些女同学的姓名作比,学生顿时笑得前俯后仰。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甫”字的含义与用法,也从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感受到了一点乐趣。这一课中提到陪同苏东坡游赤壁的有一个和尚佛印,提到佛印,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苏东坡喜欢和怫印斗嘴。一天,他对怫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一听,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是心中有佛,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我问大家:咱们应该心中有佛还是心中有屎?学生齐答:心中有佛!接着,我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朝气蓬勃,情趣高雅,追求真善美。而有的同学的言谈举止却却没有体现出真善美,他心里装的是什么,那就难说了。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却贴近学生生活,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要想让学生理解感受文中的深情,获得人生的启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想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则:课堂要顺应学生的情感脉络,贴近学生的生活。依据这样一个原则,我有以下几点考虑: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亲情方面的名言名句,鼓励大家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展示。2、课堂中留有空余时间给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父亲对于自己的深情和关爱并讲给大家听。要想达到那种预想的效果,要靠个别程度好的同学的带动,教师也要有点煽情的本领。3、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环节,帮助大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4、满文军的那首《懂你》饱含深情,很多同学都喜欢,可能会感染一些同学,触动他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吧。 教师应绷紧这根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要为学生服务。因为,学习本来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更真实,更具活力;我们的学生才更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北东丈小学课题组 我校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和探索出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植树知识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就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

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从小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

体验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98985670.html, 体验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 作者:刘惠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第07期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孩子们的创作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得以正常的发挥,只有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让他们有所想,有所感,而后文思涌动,才能写出一篇篇佳作来。学生对周围生活的世界深刻体验离不开课外学习活动的经历及其在经历中的心理体验的过程。着眼于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的丰富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等特点,我们对构建课外多元化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体验校园学习生活 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其一天活动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天生活中最丰富的部分。他们对同学、老师、集体的感情,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等均有着深刻的体验。校园学习生活是学生作文巨大的素材储备库,也是学生学会写作文的重要实践训练基地。 二、体验家庭亲情生活 我们采取下列方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吐露真情、感人肺腑。在感悟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形象。学生只有真正感悟了一个角色应有的心理、动作、语气,才有可能写出真实并富有个性化的文章;教师作为中介,以习作或日记的形式传递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书信。作为孩子,学生在信中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亲情是建立在对他们细微的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一字一句地运用是再准确不过的。如《……我想对你说》,从而使学生们跃过了辈分的鸿沟,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 三、体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作一旦和生活中的接触活动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湖南卫视频道曾经举办的《男生女生一起冲》大赛热辣火爆,学生都爱看,而且天天议论。为此,我特地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谈感受。一节课过去了,同学们还谈得热火朝天、意犹未尽,我顺势提出让他们把见解写下来跟老师交流。第二天,我从作文本里看到了一段段精彩的、颇有见地的评价:“《男生女生一起冲》是造星的平台,吸引花季少年展示风采。但是它也是带刺的玫瑰,参与者要小心被刺得心灵流血。”“《男生女生一起冲》令我感动,因为无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发表时间:2015-05-11T13:26:16.56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伟 [导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 王伟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小学? ?276700 摘要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即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包括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数学交流、数学应用以及数学人文精神等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生活兴趣 深知数学素养的培养又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积极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课题研究中,我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情境和模拟现实情境中逐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合理改编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争论不休,意见各异。有的说兔子跑的路程长,有的说乌龟跑的路程长,有的还说一样长。这时教师再顺水推舟,“究竟谁猜的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好办法?”从而很自然的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稍做改变,就把教材主题图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 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优秀。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愉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恰当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打造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课堂。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续编、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讲了一样一个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爸爸出差跨了哪两个月,再考虑每月的天数,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润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进行合理计算。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抛出新的问题:请仿照刚才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续编故事。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解决得最巧妙。各小组迅速开始分工:续编的、记录的、计算的、监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听、说、读、算方面尽情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做数学、用数学”,就是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展操作实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探索性数学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与体验中逐步形成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策略,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超市去参观,并以自己的人民币票样或压岁钱为例,设计“小小商店”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购物,进一步体会人民的有关知识:人民币的认识、元、角、分之间的互换、正确付钱、找钱等。再如:在学习了《厘米的认识》一课后,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安排学生课下找一找、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解决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得到巩固,在“做”中学会应用,在“做”中学会创造,在“做”中得到发展。 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可以结合其他的途径进行培养。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

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关于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

20XX年小学生生活体验报告

20XX年小学生生活体验报告 亲身体验的简称为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今天聘才xx为大家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四周的体验生活结束了,回想过去的日子,就觉得体验生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修养,而且提高了我们的眼界,对不同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从我考察回来那天,在家里无意中收到团支书的短信,让我完成郭老师的要求作业体验生活,我想借这个机会去体验一下农村生活的艰辛,去贫穷的地方体验一下那里人的生活,对我会是一种激励。因为家里是在东部,条件还算可以,没有太过于那种艰辛的生活,家长也想让我去锻炼一下。我只好听从家长的要求到了非常贫困的地方去看看,眼前一切都是简陋的房子,也有破陋的小茅屋,在此我从人生中领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多的第一次,我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还是那个小茅屋里坚强的老奶奶。于是我走到了一个地方,看到有一位老奶奶在一旁打水,大概七八十多岁,一勺一勺的倒水,那位老奶奶打水的画面令人很有生动感,整体来看有颜色的感觉,很遗憾的是没带相机无法拍下这样的画面,立刻做好准备速写板和笔,靠第一眼观察3个要素,动态、比例、结构。开始起笔

上画,正在画人物速写的时候,抓住人物头、手的微妙关系,才能画出动态,注意线条越简单能体现动态越好,线描要用线肯定连贯,线条穿插要有和谐的疏密安排,线面结合的要时刻注意整体效果,那些不必要的就要坚决舍去。由于十多分钟她就动身起来,连人物速写都画乱了。问题在于自己,没训练人的观察对象的能力和以迅速、简单的线条画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的能力,只要画好速写,就必须坚持勤奋练习。水虽然重抬不起可这位老奶奶还是坚持抬起往自己屋里走,厨房大概在里面也见不到她的儿子出现,也见不着她的孩子怎么不给自己的妈妈多一点照顾……这个画面令我黯然神伤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天气很晴朗,我一个人出发之时很是兴致勃勃,一心想着能够亲近并了解大自然,全新的务农体验也变得很有诱惑力。准备好速写本和笔,到田埂上走了走,只见这个被山环绕的小山村到处都是秸子林,一棵棵、一排排的秸子树看上去真的令我们眼前一亮,更让我觉得新鲜的是,秸子树长在这样的田野内还真是给农村增添了几许色彩和活力,这丰硕的果实预示着乡村的经济发展和这些秸子是分不开的,山里的人民也正靠着这些果实发家致富呢?看着人们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真不容易呀!这么美好的农村生活,我带着一丝兴奋的心情我用手中笔。风景速写作画方法,实际上可分为慢写和快写两种方法。我该选慢写,这种

数学(心得)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论文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又运用于实践,因此,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生是非常乐意的,这也是教学所必须的。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到课外广阔的天地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提供自由探究机会,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过加工并处理过的问题,只有真正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我进行了如下下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学校总务科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总务科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他们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我则稍加以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说出了计算结果,我再加以适当占据,学生就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开展生活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教学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从小教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例如在数学课外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对于分别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

贴近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张俊陈福满贴近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万方 3000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数学的学习的过程和现实生活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已经提出了数学学习要做到从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们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才能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关键字:数学学习;生活实际;抽象;问题 正文: 新课程标准对于当前我国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这就要求当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做好学生学习空间的扩展工作。对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让学生们能够做到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活动场景等形式来实现学习素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知识的空间。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引并引进具有时

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内容。例如,我们学校举行公开课“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老师根据生活中经常做的买菜呀、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女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小同的菜……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再例如在教学“两步加减应用题”时,可首先播放一段生活录象:一辆公交车上有28人,到了第一站下来15人,又上来9人,车上共有几个人?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小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结合当前生活的实际解决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 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通过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训练,数学方法的练习,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数学问题,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数学思维方法等都为解决问题服务,而问题的解决不是独立于生活之上的,而是融入生活实际当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结方法,提升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面对相对、相向等许多名词,学生很难一下找准对策,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运动场上,采取比赛、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相关问题,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化解难点。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问题分析,简化数学问题 分析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分析能帮助学生找准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课题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课题 实验报告 庐江县上海建工希望小学邢双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指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这一目标倡导我们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目前的语文课堂仍存在相当问题,教师普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习惯差,对语文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是语文远离了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的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 1、语文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在对传统教育反思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崭新教育理念,这种个性化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参与、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加压的基础上以自主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品质,而“语文生活化”就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体验、感悟语文之美,品读文字之妙,让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

文中融生活,使他们掌握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语文面对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2、语文生活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语文课程最本质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离开‘人’,‘言’无从依赖;离开‘言’,‘人’难以自立。”语文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文,从而使自己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因此语文教学呼唤:向生活回归。“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教育的范围。”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写作、口语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延伸。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活动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并受到启发,才能赋语文以生命与活力,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巧妙进行概念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进行概念教学 马山口镇马山小学赵岩 二00七年五月二十日

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进行概念教学 内乡县马山口镇马山小学赵岩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多用语较严密精练,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低,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许多教师在新概念刚给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或抽象的讲解就转入概念的运用。这样做,学生实际上对概念还没有透彻理解,势必影响对概念的掌握运用。笔者就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谈些粗浅认识。 一、“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根据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数学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相联系,逐步引入新概念,有利于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分数的意义我是这样引入的:“幼儿园阿姨分饼给小朋友,把2个同样大的圆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么?又把8块同样大的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学生运用整数除法的知识,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接着又问:“阿姨把1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个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大都亲身经历或看见过,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回答教师的提问,却还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时他们已明显地感觉到,靠原先学过的知识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顿

时产生渴望求知识的心理,见时机已到,我揭示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再例如,我在教学“自然数”这一概念时,对“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叫做自然数”,这句话不是具体讲,而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东西,如一摞练习本、一杯米、一捆小棒……数它们的数目。数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从几开始?按怎样的顺序数?每次多少个?最多可能有多少个?有不同的数法吗?发现了什么?同学们说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发现后一个总比前一个多1,还发现自然数中最小的数是1,没有最大的数,它们的基本单位是1等等,并进一步发现自然包括奇数、偶数、合数等各种有趣的数。这种有意识的操作,使学生对自然数的本质特征有了一个准确清晰的理解。这样引入概念,自然顺畅,使学生能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概念的学习。 二、“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解概念 在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剔除非本质特征,抽取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 例如减法性质:a-b-c=a-(b+c),内容抽象算理难懂,为突破这一难点,我按照教材内在联系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组织教材进行如下教学:小华去文具店买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5分,一把小刀的价钱是2角。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