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尿液常规实验

尿液常规实验

尿液常规实验
尿液常规实验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实验五尿液实验检查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尿液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尿常规测定的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尿常规检查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技术

2.熟悉尿常规检查各个项目的临床意义

3.了解尿常规检查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尿液理学检验

一、实验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颜色为深浅不同的黄色,多为淡黄色。

病理性改变例如:乳白色:可见于脂肪尿、乳糜尿;

红褐色: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等。

(2)、透明度:正常人的新鲜尿液多数清晰透明,或微混,报告按

肉眼观察记录如:透明、微混、浑浊等。

(3)、尿量:正常人一昼夜排出尿量为1000~2000ml/24h,平均1500ml/24h。

24小时尿量>2500 ml为多尿,<400 ml为少尿,<100 ml为无尿。

2、显微镜检查

(1)、尿液细胞成分检查:

1、上皮细胞

(1)扁平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

(2)大圆上皮细胞(膀胱上皮细胞)

(3)小圆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4)、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

2、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比白细胞小,正面呈圆盘状,侧面呈双凹形或单凹形,在高渗尿液中红细胞呈皱缩状,低渗尿液中红细胞呈影细胞,又称红细胞淡影。

参考值:正常人红细胞0~3个/HP,平均>3个/HP,称镜下血尿。

3、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正常人不超过5个/ HP。

[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感染。

(2)、管型:

根据管型的形态学可分为下列几种:

1)、透明管型:正常人偶见

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较窄而两端钝圆,偶尔会有少许细颗粒,因其透明度大,易被忽略,应在弱光下观察。

2)、细胞管型: R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RBC超过1/3体积时;

W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WBC超过1/3体积时;

上皮细胞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小圆上皮细胞超过1/3体积。3)、颗粒管型:

细颗粒管型:由上皮细胞变性演变而来的,细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

1/3体积。

粗颗粒管型:由白细胞演变而来的,粗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1/3体积。

4)、脂肪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脂肪滴,其含量超过1/3体积。

5)、肾衰竭管型:由受损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明显扩大的集合管内凝

集而形成宽大而长,不规则,易折断的颗粒管型。肾功能

衰竭时出现。

6)、蜡样管型:由细胞颗粒管型继续碎化而来,呈蜡黄色,外形宽大,有折光性,

易断裂,边缘常有切口,有时呈扭曲状。

尿中出现管型是肾脏疾病的最重要症状之一,表明有肾实质损害。易被误认为管型的物体有:类圆柱体:形似透明管型;黏液丝;假管型:类似颗粒管型。(3)、结晶

磺胺类结晶:其形状各异,有哑铃状,球形辐射状,长方形,薄板状等。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在新鲜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并伴有RBC,则有可能发生泌尿道结石,导致少尿、无尿、血尿和肾绞痛。此外病理情况下还可见胱氨酸、酪氨酸等结晶。

二、试剂与材料:

1.光学显微镜

2.玻片

3.离心机

4.试管

三、实验操作: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于离心管内,以1500r/min离心5min弃取

上清液,留取沉渣液0.2ml混匀后移取一滴涂于玻片上直接显微镜镜检。

四、报告方式:观察20个视野(低倍镜)和观察10个视野(高倍镜),按下列方式报告:

管型最低值~最高值个/LP(低倍镜)

细胞最低值~最高值个/HP(高倍镜)

结晶原则上见到后报告

五、注意事项:

1.尿液标本一定要新鲜。

2.若红细胞数量较多,可用冰醋酸破坏后观察其他有形成分。

尿干化学检查

一.方法:1.将试带浸入尿中3-5秒。

2.浸透后取出在容器边缘除去多余尿液。

3.60s后对照标准比色板进行比色,判断结果。或放入尿十项分

析仪进行检测。

四、注意事项

1)标本必须新鲜,放置时间长可使胆红素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

2)尿液比重测定: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如奎宁、嘧啶等药物),

3)成年女性的经血常可引起尿潜血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

少污染。

4)PH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尿液PH改变。

5)尿液分析试纸对于白蛋白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其它蛋白,因此,在尿液中含有其它种类的

蛋白时,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可能为阴性。

6)分析试纸只与粒细胞浆内的酯酶起作用,因此分析试纸只能测定粒细胞,不能测定淋巴

细胞,

7)试纸条必须干燥,使用时不能手触试剂垫部分。

思考题:

1.尿外观有哪些常见改变及其病理意义?

2.血尿的定义及分类?

3.维生素C为什么可以干扰尿糖检测结果?

小结:

尿常规测定实际应用中基本上实现仪器自动化分析,包括尿干化学检查、尿沉渣自动分析,但沉渣显微镜还是非常重要的。

生理实验报告尿生成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利尿药的作用 实验目的 1.学习膀胱插管 2.分析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实验原理 尿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凡是能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生成和尿量的变化。 实验步骤 麻醉 气管插管 分离右侧迷走神经左侧颈总动脉 膀胱插管 实验记录 正常尿量:13d/min 20ml生理盐水:20d/min 2uADH:6d/min 10ml葡萄糖:16d/min NE: 8d/min 速尿:25d/min 剪断并结扎右迷走神经:1d/min 结果分析 快速注射生理盐水时: 1.大量快速输入生理盐水→血浆白蛋白稀释→血浆胶渗压↓→有效滤过压↑→GFR ↑→尿量↑ 2.大量快速输入生理盐水→血容量↑→左心房扩张→心肺感受器(+)→迷走神经传 入↑→抑制ADH的合成与释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3.大量快速输入生理盐水→肾血浆流量↑→血浆胶渗压升高的速度减慢→滤过平衡点 靠近出球小A端→产生滤过作用的毛细胞血管长度↑→GFR↑→尿量↑ 注射ADH: 1.主要:ADH与V2受体结合→兴奋性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AQP-2镶嵌在管腔膜上→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对水的通透性↑→渗透浓度梯度→重吸收的水量↑尿量↓ 2.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增加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提高髓质渗透浓度,有利于尿的浓缩,尿量↓ 注射葡萄糖时: 葡萄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小管液葡萄糖浓度↑→渗透压↑保留一部分水→ Na+被稀释

→重吸收Na+↓,小管液中Na+↑→渗透作用→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1. NE+α受体结合→入球小A和出球小A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GFR↓→尿量↓ 2. NE+近球细胞β2受体→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增加肾小管对钠离子的吸收→尿量↓ 3. NE+ 近端小管和髓袢上α1受体→对钠离子、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尿量↓ 注射速尿: 呋塞米抑制髓袢升支粗段 Na+-K+-2Cl-同向转运体→降低管内外渗透浓度梯度→尿量↑ 刺激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传入释放Ach→心肌细胞M受体→心率↓→心输出量↓,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尿量↓

诊断学测试题——尿液检验023268549

尿液检验 一、填空题 1、正常人尿蛋白定量小于/24h,成人上限是/24h。 2、酮体是由,,组成。 3、尿白细胞管型常提示。 二、是非题 1、尿NAG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球损伤,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2、肾衰竭管型可大量出现在急性肾衰竭病人多尿的早期,在慢性肾衰竭,出现此管型, 提示预后不良。() 3、正常人尿沉渣镜检白细胞不超过3个/HP。() 三、名词解释 1、选择性蛋白尿 2、混合性蛋白尿 3、多尿 四、选择题 A型题: 1、评估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不可取代的首选检查是:() A、尿常规 B、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C、血尿素氮 D、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 E、尿沉渣镜检 2、作尿常规检查、化学检验以清晨首次尿为好,新鲜尿液最好在多长时间内送检:() A、2小时 B、1小时

C、30分钟 D、40分钟 E、1.5小时 3、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多少即可呈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A、1ml B、2ml C、3ml D、4ml E、5ml 4、尿细菌定量培养法,凡菌落计数达多少个为尿路感染:() A、105/ml B、104/ml C、103/ml D、104~105/ml E、03~104/ml 5、血红蛋白尿见于:() A、地中海贫血 B、肾结核 C、蚕豆病 D、血友病 E、膀胱炎 6、新排出的尿液混浊,放置后有白色云絮状沉淀,加热或加酸后沉淀不消失,应考虑:() A、尿酸盐结晶 B、脓尿 C、菌尿 D、乳糜尿

E、碳酸盐结晶 7、尿液酸度增高见于:() A、膀胱炎 B、痛风 C、代谢性硷中毒 D、呼吸性硷中毒 E、肾小管性酸中毒 8、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出现:()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组织性蛋白尿 9、正常人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为:() A、2:1 B、3:1 C、(3~4):1 D、1:1 E、1:(3~4) 10、下列哪项支持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受损的诊断:() A、畏寒、发热、腰痛 B、尿频、尿急、尿痛 C、肾区叩痛 D、脓尿、菌尿 E、夜尿增多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0份尿液标本)。使用干化学分析仪以及传统手工法进行检验。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结果2000份尿液均通过两种检验方式检验白细胞、蛋白质以及红细胞,两种检验方式所检验出的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等检验结果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集、储存、检验分析三个过程中均存在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论通过实行强化检验人员的技能培训、设计并严格执行检验规范、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措施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尿常规检验的结果误差。 标签:临床检查;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中圖分类号:R446.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188-02 尿常规检验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其在泌尿系统疾病当中诊断、疗效评估以及临床用药安全监护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应用意义[1]。但是,在临床检验当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差或偏差,导致检验结果不具备实用性。对此,为了提升临床尿常规检验准确性,本文以我院所收取的标本为例,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0份尿液标本),对所有患者实行尿常规检查,均取患者的晨尿,使用干化学分析仪以及传统手工法进行检验。 1.2材料 采用HT-150尿液分析仪以及配套试纸条、离心机、显微镜、冰酸钠、10 ml 尖底离心管以及一次性尿杯等设备及材料。 1.3方法 收取患者的尿液标本,在标本采集之前需要控制患者的用药以及饮食,并根据规范性的操作流程进行标本采取,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标准设计参与进行采取,每天随机质控4次,统计最终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生理学实验报告_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20102501024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项目: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13年5月28日 实验指导老师:黄俊柅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学习输尿管、膀胱插管技术和尿液收集的方法;了解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尿量的调节 二.实验原理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过程。凡能影响上述过程的任何因素,均可影响尿的生成并可引起尿量及尿的性质、成分的改变。本实验以家兔为实验对象,采用膀胱插管术收集并记录尿量,主要观察不同因素或药物对尿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1.动物:家兔 2.试剂: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20%葡萄糖注射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0%甘露醇. 3.器材: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压力传感器、注射器 四.实验步骤 1.家兔麻醉:称重、麻醉:2%戊巴比妥钠,2ml/kg,耳缘静脉注射。固定:仰卧位固定2.气管插管术:剪毛、中线剪开颈部皮肤(6~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等组织,暴露气管、气管穿线、软骨环上做T形切口、棉签去气管中的血块、插气管插管,结扎。 3.分离右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4.泌尿系统插管——全身抗凝:静脉注射肝素,注射剂量10mg/kg (1ml/kg) A、输尿管插管:分离两侧输尿管,各穿2棉线备用;一侧输尿管结扎近膀胱端-—结扎处往上做1/2切口—-向上插管——绑线、动脉夹固定。 B、膀胱插管:分离两侧输尿管;输尿管下穿线,结扎与尿道连接的位置;用大注射针头刺破膀胱壁,从穿孔处将插管插入膀胱内,结扎并固定,如膀胱未充盈,可先注射生理盐水,让膀胱壁变薄 4.仪器连接,观察正常尿量 5.改变影响因素 (1)。快速注射30ml生理盐水,记录尿量变化. (2).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0.3ml,记录尿量变化. (3).静脉注射20%葡萄糖15ml,记录尿量变化。 (4)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观察尿量变化 (5)静脉注射10%NaSO4(4ml),观察尿量变化 (6)刺激右侧迷走神经5~10 秒,观察尿量变化 (7)静脉注射20%甘露醇,观察尿量变化

尿液常规实验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实验五尿液实验检查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尿液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尿常规测定的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尿常规检查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技术 2.熟悉尿常规检查各个项目的临床意义 3.了解尿常规检查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尿液理学检验 一、实验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颜色为深浅不同的黄色,多为淡黄色。 病理性改变例如:乳白色:可见于脂肪尿、乳糜尿; 红褐色: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等。 (2)、透明度:正常人的新鲜尿液多数清晰透明,或微混,报告按 肉眼观察记录如:透明、微混、浑浊等。 (3)、尿量:正常人一昼夜排出尿量为1000~2000ml/24h,平均1500ml/24h。 24小时尿量>2500 ml为多尿,<400 ml为少尿,<100 ml为无尿。 2、显微镜检查 (1)、尿液细胞成分检查: 1、上皮细胞 (1)扁平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 (2)大圆上皮细胞(膀胱上皮细胞) (3)小圆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4)、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 2、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比白细胞小,正面呈圆盘状,侧面呈双凹形或单凹形,在高渗尿液中红细胞呈皱缩状,低渗尿液中红细胞呈影细胞,又称红细胞淡影。 参考值:正常人红细胞0~3个/HP,平均>3个/HP,称镜下血尿。 3、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正常人不超过5个/ HP。 [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感染。

(2)、管型: 根据管型的形态学可分为下列几种: 1)、透明管型:正常人偶见 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较窄而两端钝圆,偶尔会有少许细颗粒,因其透明度大,易被忽略,应在弱光下观察。 2)、细胞管型: R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RBC超过1/3体积时; W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WBC超过1/3体积时; 上皮细胞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小圆上皮细胞超过1/3体积。3)、颗粒管型: 细颗粒管型:由上皮细胞变性演变而来的,细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 1/3体积。 粗颗粒管型:由白细胞演变而来的,粗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1/3体积。 4)、脂肪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脂肪滴,其含量超过1/3体积。 5)、肾衰竭管型:由受损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明显扩大的集合管内凝 集而形成宽大而长,不规则,易折断的颗粒管型。肾功能 衰竭时出现。 6)、蜡样管型:由细胞颗粒管型继续碎化而来,呈蜡黄色,外形宽大,有折光性, 易断裂,边缘常有切口,有时呈扭曲状。 尿中出现管型是肾脏疾病的最重要症状之一,表明有肾实质损害。易被误认为管型的物体有:类圆柱体:形似透明管型;黏液丝;假管型:类似颗粒管型。(3)、结晶 磺胺类结晶:其形状各异,有哑铃状,球形辐射状,长方形,薄板状等。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在新鲜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并伴有RBC,则有可能发生泌尿道结石,导致少尿、无尿、血尿和肾绞痛。此外病理情况下还可见胱氨酸、酪氨酸等结晶。 二、试剂与材料: 1.光学显微镜 2.玻片 3.离心机 4.试管 三、实验操作: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于离心管内,以1500r/min离心5min弃取 上清液,留取沉渣液0.2ml混匀后移取一滴涂于玻片上直接显微镜镜检。 四、报告方式:观察20个视野(低倍镜)和观察10个视野(高倍镜),按下列方式报告: 管型最低值~最高值个/LP(低倍镜)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doc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 篇一:生理学实验报告——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XX2501024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项目: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XX年5月28日实验指导老师:黄俊柅实验评分: 一. 实验目的 学习输尿管、膀胱插管技术和尿液收集的方法;了解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尿量的调节 二. 实验原理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过程。凡能影响上述过程的任何因素,均可影响尿的生成并可引起尿量及尿的性质、成分的改变。本实验以家兔为实验对象,采用膀胱插管术收集并记录尿量,主要观察不同因素或药物对尿量的影响。 三. 实验材料 1.动物:家兔 2.试剂: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20%葡萄糖注射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0%甘露醇。

3.器材: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压力传感器、注射器 四. 实验步骤 1.家兔麻醉:称重、麻醉:2%戊巴比妥钠,2ml/kg,耳缘静脉注射。固定:仰卧位固定 2.气管插管术:剪毛、中线剪开颈部皮肤(6~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等组织,暴露气管、气管穿线、软骨环上做T形切口、棉签去气管中的血块、插气管插管,结扎。 3.分离右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4.泌尿系统插管——全身抗凝:静脉注射肝素,注射剂量10mg/kg (1ml/kg) A、输尿管插管:分离两侧输尿管,各穿2棉线备用;一侧输尿管结扎近膀胱端——结扎处往上做1/2切口——向上插管——绑线、动脉夹固定。 B、膀胱插管:分离两侧输尿管;输尿管下穿线,结扎与尿道连接的位置;用大注射针头刺破膀胱壁,从穿孔处将插管插入膀胱内,结扎并固定,如膀胱未充盈,可先注射生理盐水,让膀胱壁变薄 4.仪器连接,观察正常尿量 5.改变影响因素 (1).快速注射30ml生理盐水,记录尿量变化。(2).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2~0.3ml,记录尿量变化。(3).静脉注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终审稿)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 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 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 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 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 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 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 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 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正常骨髓象) 答:①骨髓增生活跃;②粒红比值正常(2~4:1);③粒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40%~60%),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④红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⑤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及单核细胞(一般<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均正常;⑥巨核细胞易看到,以产血小板型居多;⑦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⑧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答: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胞体由大到小,但巨核细胞相反。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讲课讲稿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 验

精品资料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 模拟实验17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目的】 学习输尿管插管或膀肮插管技术和尿的收集方法。观察刺激迷走神经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尿量及尿中某些成分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 【原理】 尿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正常情况下,囊内压不会有明显变化。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受全身动脉血压的影响,当动脉血压为80~180mmHg 时,由于肾血流的自身调节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均能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但当动脉血压高于l80mmHg或低于80mmHg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就会随血压变化而变化,肾小球滤过率也就发生相应变化。另外,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使有效滤过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影响肾小管、集合管泌尿机能的因素,包括肾小管溶液中溶质浓度和抗利尿激素等。肾小管溶质浓度增高,可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使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预习要求】 1.仪器设备知识参见第二章第三节 RM6240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第四节PcLab和MedLab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实验理论实验动物知识参见第二章第一节生理科学实验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第四章第一节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第四节实验动物手术;统计学知识参见第5章第四节常用统计指标和方法;生理学教材有关动脉血压的调节和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内容,药理学教材有关垂体后叶素,呋塞米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内容。检索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检索方法参见第五章第五节。 3.预绘制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和统计表格。 【材料】 家兔,200g/L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200g/L葡萄糖,0.1g/L去甲肾上腺素,1000U/L垂体后叶素,10g/L呋塞米(速尿),6g/L酚红,100g/LNaOH,斑氏试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尿的生成过程:血液流入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滤过后形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中,由于肾小管有重吸收的功能, 可以把很多一部分水和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氯化钠等重吸收回血液中,之后肾小管还有排秘功能,能排酸,排钾.形成尿液 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①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凡能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的生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滤过膜的通透性就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通过小孔来决定的(图6 -2)。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肝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为6.9万)极少滤过。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则不能滤过。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Hb(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虽6.4万,但它和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成为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所以也不能滤过。只有当Hb大量被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末结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称为血红蛋白尿。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2.有效滤过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用微穿刺法直接测得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平均为45mmHg。 ②肾小囊内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力量,平均为lOmmHg。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主要力量,在入球端约为2OmmHg,随着水分滤出,胶体渗透压不断上升,在出球端约为35mmHg。

尿生成实验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目的和原理】 学习从输尿管和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观察影响尿生成的若干因素。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排泄三个过程。凡能影响上述过程的因素都可影响尿的生成,从而引起尿量的改变。 【器材与药品】 D-95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气管插管,动脉插管,细塑料管(或膀胱插管),血压换能器,计滴器,保护电极,注射器,培养皿。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肝素,29%葡萄糖液,班氏试剂,1:10000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速尿),垂体后叶素。 【实验对象】 兔。 【步骤和方法】 (1)手术操作: 1)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耳缘静脉注射进行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颈部剪毛,做颈部正中切口,分离气管并插入气管插管。 3)分离左侧颈总动脉,按常规将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的动脉插管(已连接血压换能器)插入颈总动脉内。 4)分离右侧迷走神经,在其下方穿两条线备用。手术结束后,用浸有38℃生理盐水的纱布覆盖创面。 5)腹部剪毛,于耻骨联合上方正中做一3~5cm长的切口,沿腹白线切开腹壁,将膀胱向尾侧移出体外,暴露膀胱三角,确认输尿管后,将靠近膀胱处的输尿管用止血钳做钝性分离,穿线备用。将近输尿管端的输尿管穿线结扎,在靠近结扎线处剪一斜向肾脏的小口,将充满生理盐水的细塑料管向肾脏方向插入输尿管,备用线结扎固定。此后,可看到尿液从细塑料管中慢慢逐滴流出。 也可从膀胱引流尿液。同样切开腹壁后,将膀胱向尾侧移至腹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它同尿道的通路。然后,在膀胱顶部选择血管较少处,剪一纵行小切口,插入膀胱插管(可用一弯头滴管代替),插管口最好正对着输尿管在膀胱的入口处,但不要紧贴膀胱后壁而赌塞输尿管。用线沿切口结扎两道,将切口边缘固定在管壁上。手术结束后,用浸有38℃生理盐水的纱布覆盖创面。 (2)实验装置的连接与使用:将血压换能器连至D-95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的3通道,描记血压。将插入输尿管内的细塑料管或插入膀胱内的插管所引流出的尿液,滴在记滴器上,记滴器与系统的4通道连接,描记尿滴数。刺激电极与系统的刺激输出连接。 进入计算机系统 (3)观察项目: 1)正常血压及尿量。 2)由耳缘静脉注射37℃生理盐水20 ml(1min内注射完),观察血压及尿量的变化。 3)由耳缘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观察血压及尿量的变化。 4)收集尿液2滴作尿糖定性试验的对照。然后经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液5ml,观察血压及尿量的变化。当尿量增多时,再取2滴尿液做尿糖定性试验。 尿糖定性试验:试管中加入1ml班氏试剂,再加尿液2滴,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观

生理学实验报告——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20102501024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项目: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13年5月28日 实验指导老师:黄俊柅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学习输尿管、膀胱插管技术和尿液收集的方法;了解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尿量的调节 二.实验原理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过程。凡能影响上述过程的任何因素,均可影响尿的生成并可引起尿量及尿的性质、成分的改变。本实验以家兔为实验对象,采用膀胱插管术收集并记录尿量,主要观察不同因素或药物对尿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1.动物:家兔 2.试剂: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20%葡萄糖注射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0%甘露醇。 3.器材: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压力传感器、注射器 四.实验步骤 1.家兔麻醉:称重、麻醉:2%戊巴比妥钠,2ml/kg,耳缘静脉注射。固定:仰卧位固定2.气管插管术:剪毛、中线剪开颈部皮肤(6~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等组织,暴露气管、气管穿线、软骨环上做T形切口、棉签去气管中的血块、插气管插管,结扎。 3.分离右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4.泌尿系统插管——全身抗凝:静脉注射肝素,注射剂量10mg/kg (1ml/kg) A、输尿管插管:分离两侧输尿管,各穿2棉线备用;一侧输尿管结扎近膀胱端——结扎处往上做1/2切口——向上插管——绑线、动脉夹固定。 B、膀胱插管:分离两侧输尿管;输尿管下穿线,结扎与尿道连接的位置;用大注射针头刺破膀胱壁,从穿孔处将插管插入膀胱内,结扎并固定,如膀胱未充盈,可先注射生理盐水,让膀胱壁变薄 4.仪器连接,观察正常尿量 5.改变影响因素

《诊断学》 第一节 尿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因此,尿液检测(urine examination)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协助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结核、肿瘤、肾脏的移植排斥反应及肾衰竭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治疗好转后,尿液检测相应指标也有改善,因此尿液检测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不可替代的首选项目。 2.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尿液来自血液,凡引起血液成分改变的疾病,均可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如糖尿病时进行尿糖检测;急性胰腺炎时作尿淀粉酶检测;黄疸时作尿三胆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时作尿本一周蛋白检测等,均有助于该类疾病的诊断。 3.用药的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磺胺等,可引起肾的损害,故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需观察尿液的变化,以确保用药的安全。 一、尿液的一般检测 尿液一般检测包括:①一般性状检测:尿量、气味、外

观、比重、酸碱度等。②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等。③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细胞、管型、结晶体等。目前,尿液检查已经基本上被尿液干化学方法和尿沉渣分析仪法所取代,可快速准确打印出数据结果,但不能缺少尿沉渣显微镜检。 (一)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尿液标本的正确收集、留取、保存和尿量的准确记录,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十分重要。 1.尿液标本的收集成年女性留尿时,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用清洁干燥容器留取标本,避免污染。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 (1)首次尿:尿液检测一般以清晨首次尿为好,可获得较多信息,如蛋白、细胞和管型等。 (2)随机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 (3)24h尿:如果需要测定24h期间溶质的排泄总量,如尿蛋白、尿糖、电解质等定量检测,需要留取24h尿液,并且记录尿量。 (4)餐后尿:通常在午餐后2h收集尿标本。此标本对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检测较敏感。 (5)清洁中段尿:参见第九章第一节。 2.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常规检查的标本收集后应在2h 内检查完毕,否则,①尿中的尿素经细菌分解后生成(NH4)

实验报告(3)影响尿液生成因素

影响家兔尿液生成的因素 一、目的:学习输尿管插管或膀肮插管技术和尿的收集方法。观察刺激迷走神经和静脉注射 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尿量及尿中某些成分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 的作用机制。 二、原理:尿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肾 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肾 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正常情况下,囊内压不会有明显变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受全身动脉血压的影响,当动脉血压为80~180mmHg时,由于肾血流的自身调节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均能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但当动脉血压 高于l80mmHg或低于80mmHg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就会随血压变化而变化,肾小球 滤过率也就发生相应变化。另外,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使有效滤过压增高,肾小球 滤过率增加。影响肾小管、集合管泌尿机能的因素,包括肾小管溶液中溶质浓度和抗利 尿激素等。肾小管溶质浓度增高,可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使尿量增加;抗利 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三、关键词: 家兔泌尿系统调节 四、材料和方法 1材料:家兔、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赛米松(速尿)、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膀胱插管,压力换能器。2方法: 2.1手术准备 2.1.1.1麻醉固定按1g/kg体重剂量兔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 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1.1.2腹部手术从耻骨联合向上延中线作长约4cm的切口,沿腹白线 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位 置,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 插管后结扎。使插管的引流处低于膀胱水平,用培养皿承接由引流管 流出的尿液。如膀胱容积仍较大,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尿的生成过程:血液流入肾小球入球i小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滤过后形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中,由于肾小管有重吸收的功能, 可以把很多一部分水和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氯化钠等重吸收回血液中,之后肾小管还有排秘功能,能排酸,排钾.形成尿液 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凡能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的生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滤过膜的通透性就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通过小孔来决定的(图6 -2)。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肝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分子量为6.9万)极少滤过。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则不能滤过。一般以分子量7万为滤过膜通透性的界限。Hb(血红蛋白)的分子量虽6.4万,但它和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相

结合,成为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所以也不能滤过。只有当Hb大量被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末结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称为血红蛋白尿。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2.有效滤过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是推动血浆通过滤过膜的主要力量,用微穿刺法直接测得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平均为45mmHg。 ②肾小囊内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力量,平均为lOmmHg。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血浆滤过的主要力量,在入球端约为2OmmHg,随着水分滤出,胶体渗透压不断上升,在出球端约为35mmHg。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入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20+10)=15(mmHg) 出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35+10)=0(mmHg) 3.肾血流量 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OmmHg范围内时,依靠其自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为1.2升,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170-180升,约为体重的3倍。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作用是指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水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 ··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此种蛋白质在pH4.9±0.1 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到90℃~100℃时又可再溶解,而温度下降至56℃左右时,蛋白又凝固,故又称凝溶蛋白。 ··补体:是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也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C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参考值: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是指毛细血管刺伤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 D ··代谢性酸中毒:指原发地[HCO3-]浓度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PH降低,[HCO3-]降低,PCO2 降低。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胆红素尿:尿中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外观深黄色。 ··胆酶分离:肝功能受损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多见于重症肝炎。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端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以重新形成结合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 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内江 646000 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就诊时,均接受过尿常规检验项目,医生通过分析检验结果,能为临床诊 断提供依据。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是什么?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 何进行质量控制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尿常规检验?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被称为“无痛的肾活检”,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物质成分,反映出泌尿系统的代谢情况,并辅助诊断其他系统有无病变。其一,不少肾脏疾病患者,在病变早期就能检出蛋白尿,以及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从而尽早治疗 干预。其二,对于一些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尿 常规检验也具有参考价值。其三,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尿常规检验可以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 2.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 尿常规检验结果的正常值如下:①尿液颜色:正常为无色或淡黄色。②尿透明度,正常为清。③尿酸碱度,正常值为6.5。④尿液中的细胞数量,红细胞正常值男性为0,女性为0-2;白细胞正常值男性为0-3,女性为0-5;颗粒管型无,透明管型无或偶见。⑤尿液中的生 化指标含量,蛋白为(-),糖类为(-),酮体为(-),胆红素为(-),尿胆原<10mg/L。3.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需要尿常规检验时,检验前一天晚上21点后不能进食,可以饮水;检查当天晨间禁食禁水。检查时要求:①留取尿液标本时,预先选好能装20ml以上的专用容器;②最好留取早上第 一次尿标本送检,取尿时取中段尿。总结起来,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有: (1)实验室因素。检验过程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完成,其中试纸要和分析仪配套,选择合适 的量级标准。如果检验前对实验室的清洁消毒不彻底,或者温度、湿度设置不当,或者试纸 和仪器不配套,均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 (2)药物因素。患者在采样前服用药物,会影响尿液成分,例如服用维生素C,会降低乳酸 脱氢酶的水平;服用咖啡因,会增高血糖和胆固醇的水平;服用左旋多巴,会降低葡萄糖含量。 (3)采样因素。采集尿液样本具有严格要求,一是使用一次性的、干净的采集杯;二是留 取中段尿;三是女性避免在经期采集尿液;四是男性要避免精液、前列腺液污染尿液样本。 此外,采集前患者剧烈运动,或者处于兴奋状态,均会影响尿液成分,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4)保管因素。尿液采集完成后,应在2小时内送检,一旦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细胞、管型分解,破坏原有结构,甚至从弱酸性变为碱性。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应该置于4℃温度 下冷藏,将保管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否则就会影响检验结果。 (5)送检因素。尿液样本送检后没有及时检验,细胞会蒸发、代谢,改变了温度、渗透压、化学反应等指标,难以保证样本质量。此外,振荡样本也会破坏尿液成分,影响检验结果。4.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措施 (1)加强健康宣教。采集尿液样本前,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病史等资料,介绍 正确的采集方法,选择最佳采集时间段。从运动、饮食、用药等方面入手,要求患者避免剧 烈运动,运动后15分钟才能采集尿液;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禁用浓茶、咖啡;不能 服用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例如维生素、抗生素、左旋多巴等。 (2)进行采样指导。采样前清洁尿道口,女性要避开月经期,男性要避免混入精液和前列 腺液,防止分泌物污染尿液。盛放尿液的容器,选择一次性尿杯,采样后及时编号,核对患 者的信息,确认无误后送检。 (3)规范送检保管。尿液样本要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避免尿液成分发生变化或细菌繁殖。如果2小时内无法送检,应该置于恒温箱内保管,将温度控制在2-8℃之间,并在6小 时内送检。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防腐剂,以甲醛为例,严格控制使用剂量,按 照5-10ml/L计算,防止生成沉淀物。

尿生成_机能学实验报告

某些因素对家兔尿液生成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膀胱插管技术,神经分离技术,学习尿量的记录和测量方法。 2. 观察神经体液因素(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 和电刺激对尿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四、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尿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 1、注射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 有效滤过率增加,所以尿量增加。 1.生理盐水中的Na、Cl离子被肾小管和集合管完全重吸收了,同时有一些水分也被重吸收,所以尿液生成量增大,但增大幅度不是太大。①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机制: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加之肾小球血浆流量也增加,滤过率增加,尿液生成增加。 2.注射的葡萄糖溶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增大了肾血管的血流量,而肾小管和集合管在机体不缺水时又只重吸收葡萄糖,所以葡萄糖溶液的水分全部渗过肾小管,形成尿液。⑤静脉注射葡萄糖,尿量增加。 机制: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称为肾糖阈(160~180mg/ml)。实验中葡萄糖的注射量已经超过肾小管的吸收极限,小管液中就会有葡萄糖,进而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增加,妨碍了肾小管特别是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的Na+浓度被稀释而降低,故Na+的重吸收也减少,氯化钠及水的排出均增加,尿量增加。 2、静脉注射葡萄糖,使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超过了肾糖阈,以致肾小管液中 葡萄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 ④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尿量减少。 机制: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小,尿的生成减少,尿量减少。 3、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具有强大激动作用,使肾小球入球动脉收缩,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流量降低,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尿速变慢。但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可能是操作失误或存在误差,没有统计学意义。 3.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但前者收缩比后者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下降,尿生成减少。 ③静脉注射速尿,尿量增加。 机制:速尿可与髓袢升支粗段的Na+-2CL—K+同向转运体结合,;由于氯化钠的重吸收被抑制,降低了肾髓质的高渗梯度,从而使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导致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产生利尿效果。 3、。注射呋塞米,一方面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作用增强从而使尿量增 加。另一方面通过调节载体转运功能,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同向转运,使NaCl重吸收量减少,肾小管渗透压下降,尿液浓缩功能减弱,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