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等营养物质[1]。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泥鳅也是主要的淡水鱼出口品种,各地都兴起利用池塘(土池、水泥池)进行人工养殖。

近年来,霍邱县户胡、夏店、孟集等乡镇的不少养殖户采用水泥池从事泥鳅人工养殖,笔者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相关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1水泥池条件

水泥池可用旧池改造,也可用砖、石砌建新池,其面积、形状、大小等可视养殖规模、地理位置等决定。便于拉网、容易修建的长方形池子的池底向短边应有2%~3%的倾斜度;底面中心为全池最低处的圆形池子(排污能力较强)。水泥池池深要求1m以上,用塑料网或者铁丝网将进出水口处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50cm以上,因为泥鳅好动,以防窜逃。池子砌成后,用水泥抹平。水泥池上方搭建遮阳网,不仅适合泥鳅的避光性,在炎热的夏季还可起到降温作用。

2放养前准备

新建水泥池建造结束后进行脱碱,具体方法:将水注满水泥池浸泡10d,每隔2d换水1次,或者用药物进行脱碱处理。用清水将使用前的水泥池洗刷干净,曝晒4~5d,然后用20g/m3漂白粉等消毒液全池泼洒进行消毒。24h后将消毒液排净,然后放进肥泥16~20cm,并注入新水50~70cm。放养前5~7d可利用有机肥培育水质,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用量为0.7~0.8kg/m2,用蛇皮袋装好分放池中,10d后即可放泥鳅苗。

3苗种投放

鳅种可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如人工繁殖、市场购买、诱捕。人工繁殖虽然技术相对复杂,但鳅苗大小均匀,生长速度快[2];大小不均是市场购买鳅苗的弊端;坚决不能使用电捕、药捕的鳅苗,否则影响成活率。

为防止将病原物带入水泥池,投放前先用3‰~4‰食盐水将选择的体形匀称、体色新鲜、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健壮、规格适宜(太大已经性成熟,生长速度受影响,太小当年无法长成商品鳅)、整齐的鳅苗浸泡8~10s进行消毒杀菌,然后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投放。泥鳅的养殖周期一般为5~9个月,属于周期短、见效快的水产品,其放养密度可根据春季水体缓冲度的上限设计。因其对低氧的耐受力较高,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一般体长8~12cm的鳅苗放养密度为150~300g/m2[3-4]。

4日常管理

4.1饵料准备

水泥池高产养殖泥鳅的饵料主要为天然饵料(包括幼螺)、轮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通过增施有机肥获得)、田螺(投放密度为100~200g/m2)、诱集的昆虫(高低搭配在水泥池上方安装适量诱虫灯,高的离水面2.5~3.0m,诱集幼虫靠拢,低的离水面0.2~0.4m,使昆虫由于趋光性而掉入水中,成为蛋白质来源)、人工培养的蚯蚓、蝇蛆,人工饲料。

4.2科学投喂

投喂的原则是定时、定量、定位、定质[5]。定时: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为宜;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鳅苗种总重量的4%~7%,投喂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因为贪食而造成消化不良,投喂量还需根据水质、温度、天气等情况进行调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少喂或不喂;定位:鳅苗下池后2d即可投喂米糠、麦麸等饲料,之后每隔1~2d投喂1次。前几次大面积投喂,后逐渐缩小范围,最后用编织袋做成圆形食台,直径30~40cm,面积约1m2,周边留有约10cm的垂直沿,将其沉入水中约20cm,距底部5cm,食台放置密度为3~4个/100m2,将泥鳅驯化至食台吃食,以观察吃食情况;定质:饲料组成要相对恒定、适口新鲜,坚决不喂变质饲料。投苗前15d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糊状进行投喂,配合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比例约为6∶4。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渐掺入豆饼、米糠等植物性饲料,加上鲜活小鱼虾或者其他动物的内脏下脚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饲料的成鳅饲料。养殖中后期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或以其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后7d内野生苗投饵量应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才按正常投喂。

4.3注意天气、水质

通过在水泥池上方设置遮阳网及加换新水,将水温控制在30℃以下,以不超过28℃为宜。加换新水时注意加水量和温度,避免换水前后水温变化超过5℃,春、秋季需要阳光照射,夏季需要遮荫;水质应保持良好,透明度在40~50 cm,定期施有机肥,培肥水质,施追肥应做到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伤害泥鳅。换水量及次数为春秋季间隔7d换池水的1/3~1/2,夏季间隔3d换池水的1/5~1/4。

4.4防治敌害和避免逃逸

饲养期间,坚持每天巡池,清除螃蟹、龙虾等外来入侵

(下转第308页)

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许军1沙正月2

(1安徽省霍邱县城东湖渔政监督管理站,安徽霍邱237400;2霍邱县孟集镇畜牧水产站)

摘要总结了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包括水泥池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投放、日常管理、病害防治、适时捕捞上市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泥鳅;水泥池;高产;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304-01

收稿日期2011-11-07

!!!!!!!!!!!!!!!!!!!!!!!!!!!!!!!!!!!!!!!!!!!!!!!

!!!!!!!!!!!!!!!!!!!!!!!!!!!!!!!!!!!!!!!!!!!!!!!

(上接第304页)

者及老鼠、蛇、鸟等敌害生物,孵化期间还应防治蛙类、夹子虫、水蜈蚣。可采用95%晶体敌百虫5mg/L 全池泼洒或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将蛙类捕移于其他池中;如果遇特殊情况,如下大雨应及时处理,不能让水漫过池埂,以免泥鳅随水逃逸[6]。

5病害防治

泥鳅病害一般较少,主要是赤皮病、打印病、烂鳍病等。

在防治上,放养前对养殖池和鳅苗消毒;每月投喂大蒜素或保肝解毒宁等药饵1次,每次连喂3~6d ,起到清热解毒、增强泥鳅体质、预防肠炎的作用;经常清洗消毒食料台;定期选用生石灰水225~300kg/hm 2,或2mg/kg 漂白粉化水,或

0.5mg/kg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全池,保持良好环

境。还需注意清理生长在池壁、滤网、饲料台的青泥苔,因其会与水体浮游生物争夺营养,缠绕泥鳅,一旦发现败坏水质的有害藻类,可用0.7mg/kg 硫酸铜全池泼洒清除。

6

适时捕捞上市

经过4~5个月的饲养,适时捕捞上市。晚秋当水温降为

12~15℃时,应在捕捞前3d 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

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中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可分批进行。

7参考文献

[1]陈胜,王飞,梁毅.泥鳅养殖的研究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2):95-97.

[2]蒋业林.泥鳅的人工繁殖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77-78.[3]李奇.泥鳅人工养殖过程中易被忽视的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

学,2010,31(10):77-79.

[4]邢跃楠,董根,燕伟山.泥鳅池塘养殖[J].新农业,2010(6):56.

[5]徐国栋.泥鳅的人工养殖与管理技术[J].广西水产科技,2011(3):38-40.[6]陈胜,王飞,梁毅.高效泥鳅养殖研究[J].绿色科技,2011(8):55-57.

(上接第305页)

工,并消耗大量的稻草,且蜈蚣簇不能重复使用。而塑料折簇可以解决二者的不足,并且采茧方便,只要操作科学,所结出的蚕茧质量与方格簇相比也不逊色[2]。

3.1自动上簇方法

一般蚕5龄饷食后经6~8d 开始吐丝结茧。蚕在将熟时

改用片叶饲养,待熟蚕量达5%左右时,添食1次蚕用蜕皮激素,下一餐再喂1层片叶,然后用竹竿或剪下的桑树枝条铺在上面,竹竿每25cm 放1根,再放上折簇与竹竿呈“十”字型。折簇不宜拉得太长,长度不超过1.2m ,通常簇具波峰里蚕茧够做即可,折簇应距墙边5~7cm ,避免蚕宝宝爬上墙壁并在其上营茧。春蚕上簇可铺1~2层折簇,夏秋蚕宜采用

2层折簇上簇,2层呈“十”字型叠放。3.2

簇中管理

放簇后,先适当关闭门窗,保持簇中光线均匀、无风,促进熟蚕入孔结茧。当熟蚕定位开始营茧时应及时开窗。见白后,还要继续开窗排湿,以促进蚕茧内层湿气排到茧外。簇中温度以24℃为宜,同时还要做好防鼠工作。蚕茧成形转硬后,将簇连茧拿走,然后把簇下的蚕沙全部清理出去,再将簇连茧移入蚕室叠放,一般叠放5层,每一堆之间要留通

道以便通风和走人。

3.3适时采茧

一般上簇后春、秋季7d ,夏季6d 即可采摘。采茧时,先清除簇片上的杂物和下脚茧,再把簇片放置于干燥、清洁的蚕箔内,用手采下蚕茧。采茧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损伤蛹体,且应根椐上簇时间,做到先上先采,分批采茧,分级售茧[3]。

3.4折簇的洗涤和保管

采茧结束后,先把折簇按原形扎紧,在1kg 漂白粉加

15kg 水配制的消毒液中浸10~20min ,然后拿起观察茧丝

和渍是否脱下,如果未脱下应加漂白粉重新浸泡[4]。较干净时,再用清水冲洗后晾干,严禁放入阳光下曝晒,以免缩短使用期。洗净晾干后的折簇按原形扎紧,用塑料袋密封,置于干燥无毒、清洁的环境中保存,一般能使用8~10年。

4参考文献

[1]蒋文勇,钱忠兵.关于蚕桑省力化技术的思考[J].江苏蚕业,2011,33(1):38-40.

[2]杜凤侠.省力化养蚕提高茧质的做法[J].蚕桑茶叶通讯,2011(2):4-5.

[3]蒋文勇,钱忠兵.蚕桑省力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

2011(2):1-2.

[4]朱晓静,干群.移动式省力蚕台与方格蔟自动上蔟配套技术[J].四川

蚕业,2011,39(2):32,45.

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蚕病传染给下一批家蚕。

4.2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和隔离病死蚕

配备专门的蚕室和用具,大蚕用具与小蚕用具严格分

开使用,避免小蚕与大蚕同室混养;养蚕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簇、方格簇、茧袋、茧箩、蚕粪箩(箕)等带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触蚕体蚕座、桑叶。勤除蚕沙,搬运至蚕沙池(坑)堆放,远离蚕室和桑园;病蚕、死蚕应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到处污染。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从室外带入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保证桑叶洁净。桑园不能直接施用蚕粪作肥料污染桑园;用经过消毒的采叶箩、车辆来装叶、运叶;用经过严格消毒的贮叶室、薄膜存放桑叶,保持桑叶洁净;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虫传病给桑蚕。及时拾除病蚕、死蚕;眠期进行提青分批,彻底淘汰迟眠蚕、不眠蚕,或迟眠蚕隔离饲养。各龄眠期及起蚕、大蚕每天或隔天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座有病蚕脓汁,应及时撒石灰消毒和覆盖。

4.3增强蚕的体质,消除诱发蚕病的因素

精心饲养,良桑饱食,给予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高温、闷

热诱发病毒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脓病[4]。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农药已在茶叶、蔬菜等农作物上推广使用,桑叶受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污染会引起蚕脓病的暴发,必须引起重视,避免桑园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使桑叶受病毒污染。

5参考文献

[1]赵亚玲.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

351,354.

[2]邱海洪,韦秉兴,冯健玲,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

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368-2370.

[3]赵淑英,仝德侠.睢宁县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

国蚕业,2011,32(3):57-59.

[4]张安启,何在启,张守波,等.桑蚕血液型脓病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

牧兽医,2010(6):92-93.

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期 1场址选择 选择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微酸性或中性黏质土壤、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用电有保障的池塘作为泥鳅养殖场地。养殖池多为长方形,深1m左右,水深保持在0.4m左右,单口面积667~1334m2,池内铺放厚约15cm 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为防止泥鳅逃逸或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需夯实池壁泥土,并用网片将池塘四周围住,网片上端高出水面20cm,下埋至硬土中。用密网布将高出水面20cm的进水口和设置在池塘底部的排水口包裹。为方便捕捞,池中设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50cm[1-2]。 2放养准备 鳅种放养前20~30d,翻耕池底淤泥,疏通进、排水管道,堵塞漏洞。用生石灰1050~1200kg/hm2对水化浆,于池塘水深10cm时全池均匀泼洒以清塘。鳅种放养前10d,加注新水20~30cm,将干鸡粪450kg/hm2均匀撒在池内,或用猪、牛等粪肥900~1500kg/hm2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充分发酵。用以培养繁殖浮游生物,使鳅种下塘后即可摄食适口的天然饵料。水质肥度以看不见池底泥土为宜,视具体情况适当追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0cm左右。 3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5~10min,当4月水温升高至15℃以上且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即可开始放养,放养规格为4~6cm,放养密度为45万~75万尾/hm2。具体放养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要求同一养殖池中的鳅种规格均匀整齐,以大规格鳅种为宜,其养殖经济效益好且养殖周期短,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捕捞或进行多茬养殖,养殖池中可适当搭配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等夏花鱼种,不宜放养鲤、鲫鱼等品种[3]。 4养殖管理 4.1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广,供其摄食的动物性饵料有动物内脏、小杂鱼、鱼粉、蚯蚓、血粉等;植物性饵料有菜粕、麦麸、豆粕、次粉、谷物等。投喂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为主,同时搭配其他饵料,成鳅养殖时,还应培育天然饵料。养殖初期,日投喂量约为鱼体总重的2%,后逐步增加。当水温达25~28℃时,泥鳅摄食与生长均旺盛,日投喂量应提高到鱼体总重的10%,以促进泥鳅快速生长;若水温低于12℃或高于30℃时,应适当减少投喂量或不投喂。每天投喂3次,若苗种未经驯化则以傍晚投喂为主,每次投喂量以次日凌晨不见残饵或略见残饵为度[4]。 4.2水质调控 需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池水质以弱碱性或中性为宜,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15~25cm。当水中溶氧含量低于2mg/L或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时,要及时更换部分老水,注入新水,以增加池水溶氧含量,避免泥鳅产生应激反应。一般每隔15d施肥1次,施肥量以225kg/hm2左右为好。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施用碳酸氢氨37.5 kg/hm2或尿素约22.5kg/hm2,以保持水色。若水质过瘦,水体透明度过大,则必须适当追肥。 4.3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3次,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及池水的水色变化;检查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及时修复漏洞;定期清理、消毒饲料台;在气压低、天气闷热、下雷阵雨、连日阴雨等气候条件下,若泥鳅出现浮头缺氧需及时冲注新水;定期使用防病药物,发现病害及时治疗。此外,做好养殖工作日志[5]。5病害防治 5.1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症状:泥鳅受精卵的孵化阶段,水温较低时,受精卵最易得病。泥鳅受伤时也容易得病,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体表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绒毛。防治方法:①尽量避免泥鳅受伤。②用1mg/kg漂白粉溶液浸泡3~5min。5.2寄生虫病 病原:车轮虫、三代虫、杯体虫等。症状:泥鳅幼苗阶段容易发生。表现为体表黏液增多,离群独游,漂浮水面,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镜检可见虫体。防治方法:①0.7mg/L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②三代虫可用0.5mg/L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③2∶5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浓度为0.7mg/L。 5.3腐鳍病 病原:短杆菌。症状:夏季流行。鳍条表皮脱落呈灰白色,基部肌肉糜烂,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漏。防治方法:①0.35mg/L强氯精溶液化水全池泼洒。②0.5mg/L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5.4气泡病 病原:水中存在过多的氧气或其他气体微粒。症状:泥鳅苗种阶段误食气体微粒过多,聚集在泥鳅的组织、器官里,形成气泡,上浮在水面上,泥鳅失去平衡能力;成鳅在夏季高温时候长期处在水层表面,吸入大量氧气后,在鳍条的表皮下形成小气泡,产生白鳍现象,成鳅的这一现象又称 (下转第320页) 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张春风 (安徽省宿松县水产养殖场,安徽宿松246500) 摘要总结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包括场址选择、放养准备、苗种放养、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泥鳅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2-0318-01 收稿日期2011-12-20 318

泥鳅生态养殖新技术

泥鳅生态养殖新技术 泥鳅白天喜钻入水底腐泥中,晚上出来觅食,以昆虫、小甲壳动物、扁螺、蚯蚓、水草和藻类为天然食物,更喜欢腐殖质。其养殖技术措施如下: 1、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池的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池的深度80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逃跑。池沿要设泻水口,防暴雨时池水高涨漫过平面而逃鳅。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池内应种些水生植物,以利泥鳅生活(如套种慈菇,还可增加收入)。当夏

季池中杂草太多时,应予清除。池内还可放养一些藻类或浮萍,以补充泥鳅的植物性饲料。? 2、培育肥泥肥水 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3、放养规格 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市场上收购来的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一些种苗。 4、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两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秋初,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5、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溜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6、适时捕捉 捕捉时可用竹笼诱捕,也可排干池水掘泥捕捉。捕捉时应注意捕大留小,保存繁殖鳅种,以利来年再生产。泥鳅一般放养150~18

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等营养物质[1]。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泥鳅也是主要的淡水鱼出口品种,各地都兴起利用池塘(土池、水泥池)进行人工养殖。 近年来,霍邱县户胡、夏店、孟集等乡镇的不少养殖户采用水泥池从事泥鳅人工养殖,笔者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相关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1水泥池条件 水泥池可用旧池改造,也可用砖、石砌建新池,其面积、形状、大小等可视养殖规模、地理位置等决定。便于拉网、容易修建的长方形池子的池底向短边应有2%~3%的倾斜度;底面中心为全池最低处的圆形池子(排污能力较强)。水泥池池深要求1m以上,用塑料网或者铁丝网将进出水口处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50cm以上,因为泥鳅好动,以防窜逃。池子砌成后,用水泥抹平。水泥池上方搭建遮阳网,不仅适合泥鳅的避光性,在炎热的夏季还可起到降温作用。 2放养前准备 新建水泥池建造结束后进行脱碱,具体方法:将水注满水泥池浸泡10d,每隔2d换水1次,或者用药物进行脱碱处理。用清水将使用前的水泥池洗刷干净,曝晒4~5d,然后用20g/m3漂白粉等消毒液全池泼洒进行消毒。24h后将消毒液排净,然后放进肥泥16~20cm,并注入新水50~70cm。放养前5~7d可利用有机肥培育水质,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用量为0.7~0.8kg/m2,用蛇皮袋装好分放池中,10d后即可放泥鳅苗。 3苗种投放 鳅种可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如人工繁殖、市场购买、诱捕。人工繁殖虽然技术相对复杂,但鳅苗大小均匀,生长速度快[2];大小不均是市场购买鳅苗的弊端;坚决不能使用电捕、药捕的鳅苗,否则影响成活率。 为防止将病原物带入水泥池,投放前先用3‰~4‰食盐水将选择的体形匀称、体色新鲜、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健壮、规格适宜(太大已经性成熟,生长速度受影响,太小当年无法长成商品鳅)、整齐的鳅苗浸泡8~10s进行消毒杀菌,然后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投放。泥鳅的养殖周期一般为5~9个月,属于周期短、见效快的水产品,其放养密度可根据春季水体缓冲度的上限设计。因其对低氧的耐受力较高,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一般体长8~12cm的鳅苗放养密度为150~300g/m2[3-4]。 4日常管理 4.1饵料准备 水泥池高产养殖泥鳅的饵料主要为天然饵料(包括幼螺)、轮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通过增施有机肥获得)、田螺(投放密度为100~200g/m2)、诱集的昆虫(高低搭配在水泥池上方安装适量诱虫灯,高的离水面2.5~3.0m,诱集幼虫靠拢,低的离水面0.2~0.4m,使昆虫由于趋光性而掉入水中,成为蛋白质来源)、人工培养的蚯蚓、蝇蛆,人工饲料。 4.2科学投喂 投喂的原则是定时、定量、定位、定质[5]。定时: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为宜;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鳅苗种总重量的4%~7%,投喂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因为贪食而造成消化不良,投喂量还需根据水质、温度、天气等情况进行调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少喂或不喂;定位:鳅苗下池后2d即可投喂米糠、麦麸等饲料,之后每隔1~2d投喂1次。前几次大面积投喂,后逐渐缩小范围,最后用编织袋做成圆形食台,直径30~40cm,面积约1m2,周边留有约10cm的垂直沿,将其沉入水中约20cm,距底部5cm,食台放置密度为3~4个/100m2,将泥鳅驯化至食台吃食,以观察吃食情况;定质:饲料组成要相对恒定、适口新鲜,坚决不喂变质饲料。投苗前15d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糊状进行投喂,配合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比例约为6∶4。随着泥鳅的生长,逐渐掺入豆饼、米糠等植物性饲料,加上鲜活小鱼虾或者其他动物的内脏下脚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饲料的成鳅饲料。养殖中后期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或以其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后7d内野生苗投饵量应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才按正常投喂。 4.3注意天气、水质 通过在水泥池上方设置遮阳网及加换新水,将水温控制在30℃以下,以不超过28℃为宜。加换新水时注意加水量和温度,避免换水前后水温变化超过5℃,春、秋季需要阳光照射,夏季需要遮荫;水质应保持良好,透明度在40~50 cm,定期施有机肥,培肥水质,施追肥应做到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伤害泥鳅。换水量及次数为春秋季间隔7d换池水的1/3~1/2,夏季间隔3d换池水的1/5~1/4。 4.4防治敌害和避免逃逸 饲养期间,坚持每天巡池,清除螃蟹、龙虾等外来入侵 (下转第308页) 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 许军1沙正月2 (1安徽省霍邱县城东湖渔政监督管理站,安徽霍邱237400;2霍邱县孟集镇畜牧水产站) 摘要总结了泥鳅水泥池养殖技术,包括水泥池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投放、日常管理、病害防治、适时捕捞上市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泥鳅;水泥池;高产;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304-01 收稿日期2011-11-07

《泥鳅网箱养殖技术》(最新)

泥鳅网箱养殖技术资料 网箱养殖泥鳅具有设备简单,单产高,管理方便,易捕捞,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实用养殖技术。现将网箱养殖泥鳅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养殖地点应选择避风向阳的湖泊、水库边浅水处或活水池塘内,水质良好,且无工业污染。 二、网箱设置 网箱的规格可大可小,小的面积为1—2m2,大的为20---40m2,一般以10--20m2为宜。箱体由聚乙烯机织网片做成,网目0.5—1.ocm,网高视养殖水体而定,但网箱上半部须高出水面40cm以上,防止泥鳅逃逸,箱底要着泥,底层铺上20cm厚的粪肥、泥土,最上层为泥土。 三、鳅种放养 网箱鳅种放养量应依水体条件而定,水肥、水活可多放,否则少放,一般每m2放养5一6cm 的鳅种900--1200尾。 四、饲养管理

网箱养殖泥鳅以人工投饵为主,应在网箱内设置一个2m2的食台,食台距池底20—25cm,投喂时将饵料投在食台上。人工投饵可投喂糠麸、蚕蛹、蚯蚓做成的团状饲料或人工配合硬颗粒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应占50%以上。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分早、中、 晚三次投喂。 五、日常管理 平时要勤刷洗网衣,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的通透性,并能使足够的饵料生物进入箱内,同时要经常检查网衣,如有漏洞立即补好。此外还要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和敌害生物侵袭。 六、病害防治 平时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投饵时要坚持“四定”原则,及时清除食台上残饵,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用漂白粉挂袋。漂白粉挂袋方法:用二层纱布包裹modi白粉于食台周围,一 次挂袋2--3只,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泥鳅 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池塘、稻田、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 径。 一、池塘条件: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

泥鳅养殖技术详解与收益预算分析讲解

泥鳅养殖的技术详解与收益预算分析 泥鳅对食物的要求不十分挑剔,水中的泥沙、殖质、有机碎屑都是其食物,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蓝藻类、裸藻类、黄藻类、原生动物类、枝角类、挠足类和轮虫等。泥鳅在全长为3 一5 厘米时,喜食腐殖质,其次为小型甲壳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泥沙和腐殖质的重量比例高达70 %左右,生物饵料的重量只占30 %。全长5 一8 厘米时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也食藻类、有机碎屑和水草的嫩叶与芽等。当全长8 一10 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大型浮游动物、碎屑、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也食部分微生物。生活在不同水体的泥鳅,其食物组成有所不同。有研究人员做不同水体的泥鳅食性观察,发现稻田、池塘排水沟和污水沟的泥鳅肠道中的食物成分各有不同。 泥鳅在稻田中以摄食介形虫、剑水蚤、尖额溞为主,以摄食水绵为辅,偶尔摄食其他一些水生动物。这说明泥鳅在稻田中是摄食水生动物为主,水生植物为辅的杂食性鱼类。 泥鳅在池塘的排水沟中主要摄食弯尾溞、尖额溞、剑水蚤、介形虫、盘肠溞及其他小型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兼食双星藻,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 泥鳅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食物各有一些差异,但可以认定其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食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及高等植物。环境中食物的易得性及喜好性是影响泥鳅食物组成的重要原因。自然界中泥鳅喜食动物型活饵料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活饵料易感知;二是适口性好。通过观察发现,泥鳅摄食水生昆虫时并不是主动向目标移动,而是当昆虫游至泥鳅触须感知的范围内激起水波,泥鳅感知后,才突然前冲,将昆虫吞入口中。因此,泥鳅的摄食方式是半主动的方式。另外,泥鳅的食物组成表明,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动植物饵料均缺乏的情况下,也能摄食有机碎屑和活性淤泥来维持其能量供应。因此可以认为,泥鳅不仅能适应水质恶劣的环境,而且还可以摄食多种饵料以维持其生长。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培育成鳅可投喂螺蛳、蚯蚓、蚕蛹粉、河蚌肉及禽畜内脏等肉食类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价格较低廉的植物饲料,如米糠、麸皮、豆渣、三等面粉及老菜叶、弃置的瓜果类等。泥鳅与其他鱼类混养,则可以食鱼类的粪便、残渣剩饵,所以泥鳅被称做池塘中的清洁工。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日期:2008-05-12 作者: 来源: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现在,咱们就到山东省的微山湖畔去看看,泥鳅是怎样养殖的。 一、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 1 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 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 养殖场总体布局 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 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 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

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 管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 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 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最好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 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一是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二是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三是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差,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差的水排出去。 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 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二、泥鳅的人工繁育

东北泥鳅生态养殖技术(二)

东北泥鳅生态养殖技术(二) 吉林省舒兰市金满源渔业有限公司提供 一、泥鳅 又名鳅鱼,世界上鳅属鱼类二十余种,广泛分布于中、日、朝、韩、俄及东南亚等地区,在这些地区低海拔差不多任何淡水域中都有的小型鱼类。 我国有十几种,资源丰富,除高原地区外,自南到北均有分布,其中主要的鳅属种类有三种——泥鳅(又名真泥鳅、灰泥鳅或园鳅)、大鳞副泥鳅(亦称黄板鳅、扁鳅)和中华花鳅。 野生动物仅有种,没有品种。有的种只证实其存在,不一定有开发养殖价值。 目前我国鳅科供养殖的主要种类为泥鳅、大鳞副泥鳅。因这两个泥鳅种类适应性强、种群强盛、生长较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且繁殖力强、疾病少、成活率高、饲养方法比较简单、运输方便、市场也看好。东北因气温相对低,泥鳅生长发育的时间相对短,有效积温相对要少,养殖的主要是泥鳅,南方也养泥鳅,但多以养殖大鳞副泥鳅为主。 二、养殖前景 1、泥鳅本身营养功能的特点:泥鳅是一种滋补品,我国自古就流传着“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的俗语,在日、

韩等国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 产品,其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18.4-22.6%),还 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动物激素。常食泥鳅有防治疾患之作用,在我国几十种古今中药医药书中均记载泥鳅有:补中、益气、醒酒、解消渴、止泻、除湿、退黄、利尿、壮阳、收痔、预防乳腺癌的功能。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现随着人们对泥鳅滋补保健价值的逐步认识,泥鳅作为 食品(菜肴、下火锅、干煸及咸菜等的原料)都很受消费者欢迎,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空间越来越大,而野生泥鳅资源却越来越少。未来泥鳅深加工项目再开发出来,泥鳅商品的缺口会更大。 2、泥鳅生态养殖的特点:生态养殖泥鳅要比养殖其他鱼类容易得多。只要有用地资源,水源充足、无污染,单排单灌/活水养鳅;二年后坚持年年用前清塘消毒,届时带水消 毒调酸;选用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地产良种(俗话说:苗好七成收,适种是养殖获得快长和高产的保证),注重泥鳅种 在获取、分类、转塘与起捕环节上少受外伤;解决好泥鳅不同发育期投喂的饲料;有防钻、越、攀逃措施。 养殖泥鳅占地面积小、用水量不大(耐低氧、可高密度养),又少发病(仅几种——外伤引发的赤皮病、不注重消毒引起的出血病、水质酸败造成的气泡病、饵料不佳促使的营养性

DB3205T 207-2011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DB3205T 207-2011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前言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是优质的淡水鱼类,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的淡水鱼类之一,而且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运输方便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为规范泥鳅池塘养殖技术,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编写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本标准由苏州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苏州市常熟质量技术监督局。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鳅池塘养殖的池塘条件、鳅种放养、饲养管理和捕捞。 本标准适用于泥鳅池塘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池塘条件 3.1 池塘设置 以土池为宜,面积667m2~2000m2。池深1.2m~1.5m,池底平坦,池埂结实不漏水,土壤以粘壤土为宜,淤泥厚度小于20cm。池塘两边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塘口四周挖深30cm~40cm,宽20cm的沟,用于埋设拦网。网的高度比最高水位高20cm~30cm。拦网离池岸50cm~80cm,并用直径为4cm~5cm的竹杆作为支撑,竹杆间距1.5m。拦网的材质为聚乙烯网片,网目在0.5cm以下。 3.2 池塘环境 环境条件应符合GB/T 18407.4的要求。 3.3 水源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3.4 水质 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20cm~30cm,池水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4鳅种放养 4.1 放养前准备 4.1.1 清塘消毒 放养前10d~15d用生石灰100kg/667m2~150kg/667m2干池清塘。或每米水深用漂白粉15kg/667 m2~20kg/667 m2带水清塘。 4.1.2 注水 放养前注水至50cm。 4.1.3 施肥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世界上有泥鳅十多种,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真泥鳅。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泥鳅资源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作简单的介绍。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

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 〈1〉常用器具 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器具品种为直径6cm的研钵2只,供研脑垂体和精巢之用;容量为1-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或50ml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白色搪瓷碗数只。 〈2〉催产 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催产药物一般常用的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 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5-10u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大全

泥鳅稻田养殖 摘要: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待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国际市场称泥鳅鱼为水中人参。 一、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质。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科学施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 5.泥鳅放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5—20cm,平均亩放鱼15kg,为了更好地掌握泥鳅的最洼放养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我们做了放养5—8cm 和15—20cm两种规格泥鳅的对比实验。 6.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此时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cm以上。养殖期间3—5天换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2)饵料管理: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前期投饵按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 (3)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二、疾病防治 随着近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成熟,放养密度日趋增大,泥鳅病害时有发生,且一旦发生病害,死亡率较高。通常病害防治要本着“重在防治,有病早治”的原则,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及

泥鳅养殖技术资料

泥鳅简介 泥鳅 概述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 基本信息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 外形特征 体形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1.7:8 。 头部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须 泥鳅的须有5 对,其中吻端1对,上颔1 对,口角1 对,下唇2 对。口须最

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盖骨。泥鳅的这 5 对须,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 鳞 泥鳅头部无鳞,体表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25 一150枚。 体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 2 /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鳍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 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第一节:泥鳅的品种

第二节:泥鳅的养殖模式

第三节:泥鳅市场前景分析 俗话说:“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可想而知泥鳅的营养价值是相当好的。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高档水产品,被称为水中人参,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2013年1-12月份,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检验检疫出口泥鳅320批,5920.1吨,3392.3万美元,数量和货值同比分别15.8%和14.5%,占全国出口量的80%,出口量领跑全国。 第四节:泥鳅的养殖技术 1. 养殖池塘的设置: 要求水源充足,枯水期也能满足用水要求,水质清新良好,无工业污水,进排水方便,为了方便平时管理池塘的面积一般在1-2亩为宜,长方形为好,养殖水深50-60厘米,池壁应该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要求宽实方便注水和防逃,进水口设在池的一端,高出水面20厘米,池子的另一端设排水口,并安装铁丝网或尼龙网防逃。 2. 养殖池放苗前的消毒: 要做好泥鳅池的清塘消毒工作必须分两步进行:第一是池塘的清整工作;第二是药物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一般在鳅苗放养前15天左右,先排干池水,堵塞漏洞,修筑堤埂,铲除池坡杂草,疏通进排水管道。将池塘暴晒4~5天后再用药物消毒。常用的清塘除杂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漂白精、三氯异氰尿酸和茶粕。一般用生石灰清塘,具体作法是:池中留5~10cm水,在池中挖一些小坑,将生石灰放入小坑中,生石灰化成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每亩池塘

用生石灰75kg。泼浇生石灰后第二天用铁耙翻耕池底淤泥。 3. 购买优质的泥鳅苗 很多养殖户开始采用收购的野生泥鳅苗进行养殖,因苗种规格较大野性难以训化,泥鳅的采食量不大,严重影响生长速度,野生苗来源不一,带有很多病原体和细菌,会造成大批量的死亡,导致亏损。泥鳅养殖想获得高效益就需要从有实力的养殖场购买人工培育的苗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4. 成鳅的日常饲养: 泥鳅转池后开始几天以动物饲料蝇蛆,蚯蚓开始投喂然后逐步加泥鳅专用饲料或者自配饲料,为了方便管理一般采用浮性饲料,高温季节采取泥鳅专用的沉性饲料,并设置食台观察泥鳅的吃食情况,每天投喂2-3次,上午的8-9点和下午的5-6点,投喂量根据泥鳅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水温变化进行调整,泥鳅每天的投喂量一般为泥鳅的1-8%,池水需要有一定的肥度,但有机质过多池水容易出现变质,造成水体溶氧过低,并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泥鳅发病死亡,所以要保持池水肥而不腐,能见度30厘米左右,呈嫩绿色为佳,如果池水偏瘦,可以通过追加有机肥的方式提高水的肥度。施肥时要尽量做到少量多次,如果过量可以换水和泼洒光合细菌来降低水的肥度,如果是水泥池,由于水浅温度高,要搭简易棚遮阴降温,否则会造成泥鳅停食夏眠。秋季随着气温下降泥鳅的采食量也会下降,此时要多投喂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饵料以增加泥鳅的采食量,当水温高于32度时应停止投喂,当水温低于15度以下,泥鳅采食进一步减少,此时应该

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的危险期过后,就进入到池塘养殖泥鳅的正常管理阶段了。这一阶段,相对来说,劳动量较小,管理起来相对简单,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遇到雨天,池水的pH值由于雨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这个时候,泥鳅最容易患上肠炎,所以在雨后喂食,饲料中一定要拌加防治泥鳅肠炎的药物(如“肠炎灵”),在拌药的时候,最好能加上些面粉或黏合剂,这样能使药物被泥鳅有效吸收。 喂食量要尽可能做到比较平衡,不要忽多忽少。两天的喂食量相差不能超过30%,否则,很容易引起泥鳅肠炎和出现撑死泥鳅的现象。即使某一天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其投喂量的增加也不能超过前1天的30%,否则第二天泥鳅就会出现大批的死亡,这些死亡的泥鳅大都是被撑死的。如果遇到阴雨天,饲料要适当少喂些,阴雨天一过,饲料的投喂量要慢慢增加。饲料的投喂量开始占泥鳅总体重的2.5%~3.0%,随着泥鳅个体的增大’慢慢地增加到4%,当气温降低、天气慢慢变冷时,饲料的投喂量应逐渐减少,直至不喂。这里所说的投料量是按照放苗时泥鳅的重量来计算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喂食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免引发泥鳅疾病甚至死亡。 在整个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可能每天会出现泥鳅死亡的现象。例如500千克泥鳅,每天死亡几条都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其他水产养殖品种所少有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泥鳅生性好动,这么多的泥鳅每天都要与网布进行摩擦,难免会有皮肤损伤等原因引起个别泥鳅出现疾病甚至死亡,而且泥鳅很贪食,肠道又细,尽管我们采取了多次投喂且尽量做到投料均匀,但难免会有泥鳅因过量采食配合饲料出现被撑死的现象。如果死亡过多,养殖者就要仔细查找和分析原因了。 在养殖过程中,换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泥鳅池不大,饲料的投喂量较多,而且又是土池,所以泥鳅的水质很容易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换水。一般来说,每天都要向池中注入3~5厘米深度的新水,每隔10天要进行一次大换水,换掉整池水的1/3。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规律,由于泥鳅养殖在各个阶段中所出现的密度有所区别和四季的投料量有大小,具体换水次数还是要根据水质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泥鳅苗养殖投放危险期的度过 1.关于危险期 刚刚投放入池的泥鳅苗,由于在投放前大多经过捕捞、贮存、运输等过程,加之养殖环境改变,泥鳅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泥鳅比较容易出现疾病和死亡,若管理不善,甚至出现较大比例的死亡现象。由于这段时间相对于泥鳅的养殖过程来说是比较危险的时期,所以很多养殖户也就把它称为泥鳅养殖的“危险期”。 2.危险期的长短 危险期的长短由池塘的水温来决定。在春秋季节末期(水温在15~20尤),此期间放苗危险期一般要经过20~30天;在夏季等高温季节,由于水温较高,泥鳅发病、死亡都比较快,投苗后的危险期一般为12~15天。 3泥鳅苗危险期的管理工作 泥鳅入池初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泥鳅养殖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所以抓好这一时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尽量减少泥鳅入池初期的死亡率,达到少出现死亡甚至不出现死亡的良好效果,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泥鳅苗(1)药物预防泥鳅入池后24小时就要对泥鳅池进行消毒,一般用“益碘”或二氧化氯(漂白粉,有效氯含量5%)连用消毒2天,以后每隔5天,再消毒2天,直到危险期度过。这样,能有效地预防泥鳅的体表疾病。“益碘”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2~0.5毫

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技术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黄蟮养殖技术高清视频播放 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技术黄鳝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深加工和研究价值,人工养殖黄鳝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利润空间。 从养殖方式看,有土养殖因活饵多,饲料气味不易扩散,不利于黄鳝驯食配合饲料;泥中的病虫害难以彻底清除,有病黄鳝难以及时发现,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建池成本高,管理不方便;养殖密度小,产量较低,效益较差。目前生产中流行的网箱养鳝在缺水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无法推广应用,且存在“水面深,幼鳝苗种不易驯化;水面大,发生鱼病易传染且不易消毒;网孔易堵塞、需经常清洗,否则会影响箱内外水体的交换;以及水老鼠咬网造成黄鳝大面积流失”等弊端。 黄鳝喜在静水水体中生活,急流水中很难发现其踪迹。可能是由于静水水体饵料食物丰富,黄鳝的摄食活动不受影响,而急流水中食物稀少,黄鳝的活动要消耗很大体力。黄鳝的这些习性启示我们: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静水无土养殖黄鳝在理论上是可行的。2000年我们首次提出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模式,在江苏、湖北、河南、四川、安徽、湖南、辽宁、江西等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技术利用特制鱼巢代替泥土,实现工厂化浅水无土养殖;利用水草及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避免渔业环境污染;采用生态防治技术进行黄鳝病虫害综合防治,解决药物残留问题;通过食物链技术开发环保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采用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工艺,实现黄鳝规模化育苗。其特色是突出从种群以上层次来调控生态环境,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共生互利原理增强缓冲性,提高黄

鳝高密度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减少辅助能投入,降低饲料成本。 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模式用水少,适应范围广,既可庭院养殖,也可规模养殖;既可室内养殖,也可室外养殖;既可淡水养殖,也可盐碱地养殖。可充分利用各种渔业资源和闲臵住房,减轻“空壳村”现象,将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扶贫致富和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每年每平方米利润达到100-150元,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一、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技术的操作程序 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技术的内容比较多,关键技术包括黄鳝浅水半人工繁殖技术、配合饲料驯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其中鳝种筛选和处理是制约黄鳝养殖成败的关键,其操作程序如图1。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方法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方法 泥鳅无土养殖的优点是由于鳅鱼在细砂中栖息,泥鳅也是可以进行无土养殖的,怎样进行无土养殖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无土泥鳅养殖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泥鳅的养殖条件泥鳅池塘养殖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为好,交通便利,确保用电。池塘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面积为5亩。池深0.8~1米,水深0.4~0.6米。池壁泥土应夯实,并沿池唐四周用网片围住,下端埋入土中10厘米,上端高出水面20厘米,以防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 泥鳅的放养模式1、放养准备:在放养鳅苗前20天对池塘进行清整、改造、消毒。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防逃。在排水口处开挖一个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5,深30~50厘米的鱼溜,在池底铺一层腐质较多粘土。放养前7天用生石灰清塘,每亩池塘水深10厘米用生石灰75千克化成浆全池泼洒。清塘5天后注水25厘米,每亩施有机肥150~250千克,用于培肥水质。 2、苗种放养:泥鳅苗种选用人工培育苗或野生苗,但都要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敏捷,一次放足。放苗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份,平均水温15℃以上,每亩放养规格为80尾/千克的苗种1100千克,

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苗种放养前用8~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进行浸洗消毒,浸洗消毒时间为20~30分钟。 泥鳅的饲养管理1、饵料选择: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水中的小型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人工养殖可直接投喂水生昆虫、黄粉虫、蚯蚓、蛆虫、河蚌、螺蛳、鱼粉、野杂鱼肉及畜禽下脚料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泥鳅喜欢夜间觅食,因此应早晚各投喂一次。养殖前期通常按鱼体重的3~4%投喂,中期按鱼体重的4~6%投喂,后期可适当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喂量。 2、饵料投喂:泥鳅投饵要坚持四定原则,阴雨、闷热天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天要坚持巡田一周,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例如田埂有漏洞、漏水、死鱼等都应快速处理,并保持池水嫩绿色。每隔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液消毒一次。藕田的施肥以多基肥为准,少用化肥,农药应选择高效低毒的产品,而且对泥鳅无害。定期换水,每次换水20~30%即可。 3、水质调控: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当透明度大于30厘米,每次亩施有机肥20千克,增加池塘中的桡租类、枝角类等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小于20厘米,应停止或减少追肥。高温季节经常注入新水,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增氧机。 4、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随时掌握水位、水质和泥鳅的摄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平时勤除池边杂草,高温季节每隔15天用二氧化氯一次,每7天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在养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