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保持骨骼轻盈:美国后现代诗歌概观

马永波

试着译一些英诗已有些年头,起初是由于对语言的兴趣,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点儿新鲜的材料和视野,而我之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感兴趣,大抵始于三年之前,那时“后现代”这一术语已渐渐流行、时髦起来,为广大诗人、批评家、社会学家所频繁使用,加之有些国内诗人纷纷自封为中国的“后现代”诗歌创始人,这一切都促使我产生了弄明白真正“原装”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本来面目的想法。

依专家所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六十年代,它几乎成了一个单单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其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扩大到整个欧美大陆。所以,集中考察一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则可以较为便捷地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

当代的美国诗歌,较五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得更重现实细节,更有地域色彩,更具体。这些转变与二战后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加诸人们意识上的影响有关,而现代科技,尤其宇航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人们新的刺激,迫使人们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认识、估念人类在宇宙秩序中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美国当代诗歌在经历了第一次大战前夕,由庞德倡导的“意像派”所代表的童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艾略特为代表的鼎盛时期,已经进入它开阔的中年。二十世纪早期生活中所特有的种种剧烈的脱节,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现代人的自我与其种族历史的加速分离和异化,都已记录在艾略特的《荒原》、史蒂文斯的《风琴》等诗集里面。更年青的诗人已不满于艾略特式学院气的沉思和玄想,而是要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解剖真实,逃避个性的“非个人化”原则已被更深的沉入诗人的自我所代替。哲学也不再作为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框架,而是分散在具体的现实感受之后,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

这种转变的开始,则是始于一位艾略特的同时代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位儿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抱负远大的诗人。和许多去英国取经的诗人,如庞德、艾略特不同,威廉斯一辈子生活在新泽西州的路特福德,也许,作为一个英国人的儿子,他比大多数美国诗人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去除英国诗歌的所有特征的必要性。艾略特对传统英诗格律的继承,对荷马以来整个欧洲文学传统的珍视,以及他阴郁的学院气质,都使得威廉斯认为《荒原》是对自由诗运动的背叛,是美国诗歌的一个灾难,一个误会。他决心抓住工业化美国的实质,从形式上、内容上发展一种美国自己的新诗。1946年,威廉斯苦心经营的五卷本巨著《佩特森》第一卷问世,这部富于地域乡土色彩的史诗性作品,将自我与广袤美国融为一体,显

示了对经验吸收的仿佛毫无限制的能力,包容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可以说是首次将美国新诗带出了学者的书房,接近了普通的人群,结束了艾略特的现代派玄学诗统治英美诗坛半个世纪的局面。

首先,威廉斯提倡使用实际语言的节奏,废除尾韵和抑扬格及音节数量方面的限定,而在每行中以句子重音来求得节奏。他发明了一种称为“美国音乐”的三拍子诗行,每句有三个重音。而他的忠实追随者查尔斯·奥尔森,黑山诗派创始人,?则更进一步,主张以诗人的“呼吸”决定诗行的节奏,诗行的长短、停顿,则取决于诗的情绪,这样就将诗的节奏与内容完全结合了起来。奥尔森的这种称为“投射诗”的创新,一扫当代美国诗中的学究风气,很多日常语言得以入诗,也使得诗歌更为具体,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反文化的言语,只由/具体的事物组成。”五十年代的垮掉派诗人金斯堡也是用“投射诗”手法进行创作的。奥尔森号召用打字机创作,因为它作为一种工具能够记录下“精确的呼吸、停顿,甚至音节的悬停,词的各部分的叠加”。利用他的打字机,奥尔森写出了令人目眩的诗行,有时像散文一样将一行诗拉得书页那么长,而另一些地方,又是简短的零碎,大片的空白,有时诗里还会插入散文片断。这便发展出他称之为开放式的现场写作,即诗的结构、形式全取决于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延长。感情流溢仿佛是无结构的,体现而不是回避或调整它的跳跃,停顿和不连续的特点。这可以在本书中选译的他最为人称道的《鱼狗》中得到验证。

威廉斯在二十年代初所渴望的美国生活和精神,在他的《佩特森》中已获得完美的表现,他的佩特森,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也是一个人,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他的自我与他的时代的结合。和威廉斯一样,奥尔森的长诗《马克西玛斯》,也着力描写了马萨诸塞州的格罗斯特渔村的过去和现在,在那里他长大成人。这些史诗性的巨制写的都是具体地域中普通人们的生活、历史,再也找不到艾略特式的上层社会的谈吐,也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诗人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身上,因为他们是与诗人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伙伴,比之伟人是更真实的存在。也正是从此,开始了美国诗歌反英雄,反文化的倾向。威廉斯对地理环境的重视,倡导表现美国的城市、乡村的特点,也被后来的诗人所大大发展。如金斯堡诗中出现的加利福尼亚超级市场,罗伯特·伯莱中西部原野的牧场、风雪和地貌。奥哈拉也把纽约的街景,朋友的名字,收音机的节目名字放入诗中等等。再如保罗·威奥利的《月亮宝贝外面》描写的都是处于某个街区内的具体商店、企业,如凯利广场烟店、金牙旅馆、“奇迹马”酒吧、“可信”音乐工厂、“降霜冲突”工厂等等。

对美国当代诗歌发展状况做了如上浏览之后,对其具体操作上所表显出的后现代特征,我们只能举例简述一下。

首先,美国当代诗歌所呈现出的惊人的表面性,即无深度性。意义的悬置使得诗歌全部浮在语言的层面之上。其最著名的代表为“语言诗派”,如查尔斯·伯恩斯坦的《时间和线》,就是在单词“line”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如“直线”、“唇线”、“线索”、“衣服的底边”、“路线”等之中变换、联想,组成句子。而安德雷.?考德拉斯库的《反对意义》简直就是意义消解的一份宣言,伦.派德盖蒂的《路易斯安娜.帕西》,也宣布了词语的含义在现代社会中的稀薄以至消失,声称“最伟大的词是没有意义的词”。

零碎性(片断性)。伊哈布.哈桑说过,“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裂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他们最终诅咒的是整体化──不论何种的综合,社会的、认识的、乃至诗学的。因此,他们喜欢组合、拼凑、偶然得到的或割裂的文学对像,他们选择并列关系而非主从关系的形式,精神分裂而非偏执狂。”片断性的例子如罗伯特.克里利结结巴巴小浮雕式的诗,奥尔森的诗。特德·贝里根发明的“列清单”的方法,使诗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有组织遗忘的咒语,如他的《死去的人们》。再如大卫.特里尼达德的《会见至尊》,中间一口气罗列了几十个流行乐队组合的名字。再如玛琳.欧文的诗,诗行不用标点,而改用空白间隔,使诗呈现一种把词语泼洒在纸上的感觉,颇有波洛克绘画的意味。

非原则化。这一原则适于所有的准则和权威的惯例。从“上帝之死”到“作者之死”和“父亲之死”,从对权威的嘲笑到对文化的取消,消除了知识的神秘性,消解了权力话语的结构。在后现代诗歌中再没有什么英雄或权威偶像,如安妮.瓦尔德曼戏仿艾米莉.狄金森的《抱怨》一诗,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名从良的妓女,这显然是影射狄金森这位足不出户、身着白衣的诗歌圣徒的,其“不敬”的程度是惊世骇俗的。还有埃琳.迈勒斯的《关于罗伯特.洛厄尔之死》,更是语锋尖刻地嘲弄了前辈诗坛泰斗。这种无“文化”诗歌的真实普遍性,是十分令人吃惊的。尽管现今的美国诗人,许多都在大学里作教授,或者任编辑这样不低的职位,可他们的感觉却是平民化的。在五十直到六十年代,“值得尊敬”的诗人意味着一个诗人被教授们所喜爱,但是美国诗歌场景也同时存在着另一些事实:众多的诗人并未感受到艾略特的“影响的焦虑”,过去二十年间超现实主义,政治诗,歌和表演的大爆炸,丰富的实验严重挑战着所有的现行设想。正如安塞尔姆·霍洛在一首叫做“音乐家”的诗中所写:“你错过了他们。他们没有错过你。”尽管诗歌的官方化是迅速的,但大多数诗人宁愿停在学院之外,如著名的垮掉派诗人柯尔索,就以“街头诗人”为自豪。也许正是学院派影响的根深蒂固,当代美国诗歌才以如此剧烈的姿态对权威进行挑战。

后现代诗人,往往将写作时自己的心理活动,激起他写作的环境等直接写入诗中,如纽约派诗人奥哈拉,如果在他写作时有人打扰,他会把这打扰放入诗中,如果有人过来说,

“弗兰克,我可以打开窗户吗? ”──那个短语便会进入诗中。另一位纽约派诗人约翰.阿什贝利,也曾把他在书店里听到的人们的对话放入诗中。再如威廉.哈萨威的《亲爱的华兹华斯》的结尾:“好了,这差不多二百字了,所以/我必须走了。”把写作者写作时的清醒意识直接纳入了诗中。也有把注解等附加材料结合进正文的,如弗兰克.泼赖特的《事物中心的空虚》。

反讽。也可称作透视。当缺少一个基本原则或范式时,反讽就会出现,它们表现了探求真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灵反映。如威廉.哈萨威的《当我弥留之际》。弗兰克.奥哈拉的《文学自传》,其题目来自于柯勒律治。这首诗很像是对弗兰克自己的反讽。他用假装的文学态度来开玩笑,“是的,过去我很孤独很悲哀没有人喜欢我,现在我是一个出色的人了。”藏在一棵树后哭叫他是个孤儿,然后夸张地称他自己是所有美的中心让每一个人都对他惊奇。而且,在好笑的同时又充满情感的真实。

大量采用口语入诗,喜爱和赞美与正式的诗化事物相对立的清晰、平凡事物。如奥哈拉的《今天》:“哦!袋鼠,金币,巧克力苏打!/你们真美!珍珠,/口琴,胶糖,阿斯匹林!所有/他们经常谈论的素材……”短短的八行诗中充满了诸如胶糖、珍珠、阿斯匹林这样琐屑的事物和词语。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对经验的吸收能力与范围,正如路易斯.辛普森的《美国的诗》所言:“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消化/橡胶、煤,铀,和众多的月亮和诗”。如以即兴谈话著称的大卫.安汀,其诗完全是在特定地点和场合对着录音机用口讲,录到磁带上,然后再复录到纸上,不加修饰。

拼贴(Collage)。把来自不同语境的语言片断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戏剧性场面或蒙太奇,以产生意外的艺术效果。如朱克.瓦克泰尔的《由七个句子组成的段落…》,便是由分别取自不同地方的七个句子构成,彼此没有什么有机的联系,每个单句都很简单明了,但总体却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诗境。后现代诗人常常喜欢从文学作品、科学文献、流行艺术作品、电视小品、偶然听来的话等等之中剪取片断拼凑成诗,如阿力克斯.郭在《庇护着同样的需要》中将实际地址都写上了。

行动、参与。后现代文本,不论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欢迎参与行动。它需要被书写、修正、回答、演出。许多后现代艺术称自己为行为艺术,因为它们已经僭越了自己的种属。在当代美国,诗歌朗诵和表演盛行,即可说明这一特征。本选集中的许多诗篇,都是由诗人自己配上乐器在酒吧间或聚会上吟唱过的。艾伦.金斯堡的诗集《思想呼吸》中的许多诗都配有简单的乐谱。许多后现代诗人同时也是演奏家、摇滚歌手,如杰克·司可雷、特伦斯·汶克。

当代美国诗歌,虽未能马上出现像它的现代派时期的庞德、艾略特那样影响深远

的大师级人物,然而,这三十年间也是美国诗歌最令人激动的年份。我们看到行动主义诗歌已经成为各种集团的哲学。诗的实验繁盛。诗人开始与声音,也与音乐和其它艺术合作。无数的译自多种语言的作品出现。诗歌被介绍给学校所有年级的孩子。70年代也带来了诗歌朗读的突起。直到50年代晚期,诗歌朗读一直是极其尴尬的事情。诗歌朗读的爆炸,和现在的诗歌“表演”已创造了一个新类型:诗歌是为大声读出而作的。在旧金山,纽约,和其它城市的任何特定夜晚,都有四或五个朗读活动在不同地点同时举行,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听众圈。因政治或环境原因的轰动性诗歌朗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朗读为诗人提供了交流。就当代美国诗歌而言,必须与之斗争的依然是“学院派”的陈旧与规范。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从未梦想过他能取代艾略特的地位。他的“不要思想只要事物”和一首关于红色手推车的诗,已经成为了一种宣言。价值和意义来之于选择。所以,任何选集都不可能完全反映当代诗歌的巨大实验力量。真正的行动已经各种各样的杂志上出现。

对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介绍,由于译者水平和篇幅所限,只能粗略地进行到此。也许,正如几年前我动笔译这些诗歌时想的一样,只是要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一份参考,这本选集,如能为现时写作的汉语诗人同行们提供一份参考文本,继而对转型期的中国当代诗歌起到一点微末的促进作用,那么笔者就非常满足了。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是使我们的本土诗歌保持鲜活生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读美国当代诗歌,也是要吸纳到自己的体系当中,“保持蛙皮干燥”,或者说是“保持骨骼轻盈”。

美国文学现实主义

I.Definition of American Realism “Where romanticists transcend the immediate to find the ideal, and naturalists plumb the actual or superficial to find the scientific laws that control its actions, realists enter their attention to a remarkable degree on the immediate, the here and now, the specific action, and the verifiable consequence” (William Harmon and 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p428 Realism is based on the accurate, unromanticized observation of human experiences. It insists on everyday scen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on precise description, authentic action and dialogue, moral honesty and a democratic openness in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As a literary movement, realism refers to the approach of realist fiction occurred at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Realistic writers examine things in much detail, question the scene they’re talking about, question what they’re seeing, have critical sense, are truthful to life. Realism: try to educate people, to warn people, to be moral teachers, to benefit the society he criticizes so much, to deal with morality, to be mor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ritings (1) Realism is the theory of writing in which familiar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everyday sens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2) In realist fiction characters from all social levels are examined in depth. (3) Open ending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the truthful treatment of material. (4) Realism focuses on commonness of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who are customarily ignored by the arts. (5) Realism emphasizes objectivity and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 (6) Romanticism presents moral visions II. The reasons on the rise of American Realism ※more educated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city / urban; ※immigration: people mov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Gilded Ag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rich, pleasure-seeking, self-contained . Political reason: ?the resul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 : ?The victory of the North,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indivisible nation; ?Congress tried to press forward with its program of “Reconstruction”, or reform of the southern states; ?Slavery was abolished, however, the southern states passed laws to segregate whites and blacks in public places;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system of segregation grew more rigid; most southern blacks were still living a miserable lif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thern industrialism had triumphed over Southern agrarianism农业的, and from that victory came a society based on mass labor and mass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decades after the Civil War, Americans ceased to be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部分现代诗、外国诗欣赏(多媒体版)

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何其芳的《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保持骨骼轻盈:美国后现代诗歌概观 马永波 试着译一些英诗已有些年头,起初是由于对语言的兴趣,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点儿新鲜的材料和视野,而我之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感兴趣,大抵始于三年之前,那时“后现代”这一术语已渐渐流行、时髦起来,为广大诗人、批评家、社会学家所频繁使用,加之有些国内诗人纷纷自封为中国的“后现代”诗歌创始人,这一切都促使我产生了弄明白真正“原装”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本来面目的想法。 依专家所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六十年代,它几乎成了一个单单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其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扩大到整个欧美大陆。所以,集中考察一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则可以较为便捷地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 当代的美国诗歌,较五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得更重现实细节,更有地域色彩,更具体。这些转变与二战后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加诸人们意识上的影响有关,而现代科技,尤其宇航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人们新的刺激,迫使人们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认识、估念人类在宇宙秩序中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美国当代诗歌在经历了第一次大战前夕,由庞德倡导的“意像派”所代表的童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艾略特为代表的鼎盛时期,已经进入它开阔的中年。二十世纪早期生活中所特有的种种剧烈的脱节,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现代人的自我与其种族历史的加速分离和异化,都已记录在艾略特的《荒原》、史蒂文斯的《风琴》等诗集里面。更年青的诗人已不满于艾略特式学院气的沉思和玄想,而是要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解剖真实,逃避个性的“非个人化”原则已被更深的沉入诗人的自我所代替。哲学也不再作为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框架,而是分散在具体的现实感受之后,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 这种转变的开始,则是始于一位艾略特的同时代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位儿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抱负远大的诗人。和许多去英国取经的诗人,如庞德、艾略特不同,威廉斯一辈子生活在新泽西州的路特福德,也许,作为一个英国人的儿子,他比大多数美国诗人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去除英国诗歌的所有特征的必要性。艾略特对传统英诗格律的继承,对荷马以来整个欧洲文学传统的珍视,以及他阴郁的学院气质,都使得威廉斯认为《荒原》是对自由诗运动的背叛,是美国诗歌的一个灾难,一个误会。他决心抓住工业化美国的实质,从形式上、内容上发展一种美国自己的新诗。1946年,威廉斯苦心经营的五卷本巨著《佩特森》第一卷问世,这部富于地域乡土色彩的史诗性作品,将自我与广袤美国融为一体,显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

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 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 创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20世纪美国诗人

《春天及其他》是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象,和我们熟悉的传统诗文里柔美、明媚的春天形象不同。诗人笔下的春天,肮脏,杂乱,“没有生气”,“目光昏眩”,并不能给读者带来感官的愉悦。可以说,诗人写的不是已经大肆铺展开的春天,而是包孕着无限生机、无限可能的春天,它不那么甜美、可爱,还残留着冬天的痕迹,而这正是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 蓝天之下汹涌云彩 斑驳着从东北吹来 通往传染病院的路上 一阵冷风改变了视线方向 远处,大片开阔洪荒之地 褐色的草木一岁一枯荣 间或有一块一块死水 到处是高大的树木

路上低矮树丛枝条斜横 红的紫的叉开的直立的 许多小树下面 是枯萎的昏黄的树叶 和脱尽叶子的藤蔓 景色呆滞了无生气 然后春天却慢悠悠地来了 春天赤裸裸地进入新世界 寒冷之中义无反顾 四周的早已不大在乎 依然刮着熟悉的寒风 眼下,草地返青了,明天 野萝卜将吐出坚实的芽胞 万物将逐个展露芳容 迅速抽芽,模样清晰,叶子呈现轮廓 然而现在,是一派庄严的 初春景象–深刻的变化已经

降临人间:扎下根去 使劲向下伸展,大地开始苏醒 《火与冰》——罗伯特·弗罗斯特余光中先生译: 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 有人说毁灭于冰。 根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 我同意毁灭于火的观点。 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 则我想我对恨有足够的认识。 可以说在破坏一方面, 冰,

也同样伟大, 且能够胜任。 绝大多数读过弗罗斯特《火与冰》的人都同意劳伦斯?汤姆森的观点,这首诗简洁得不可思议,呈现了弗罗斯特的“一种新的风格,语调,习惯,与形式”。汤姆森认为《火与冰》暗示了“爱或激情的热与恨的冷”有毁灭性力量,令人感觉到“这两个极端包括了生活的一切,而生活就是居于这两者之间的,以及被这两者冲走的一切的集合”。但是再仔细看一看,会发现这诗在结构,风格与主题上,都可以说是但丁《地狱篇》精华式的出色浓缩。如此,它表现了一种比爱与恨这两个极端还要深刻的反差。和但丁一样,弗罗斯特依循了亚里斯多德的看法,把恨谴责为远比欲望更坏的东西。 在最明显的,形式的层面,《火与冰》有九行,与但丁的九层地狱相对应。虽然弗罗斯特的诗并不完全是但丁地狱的漏斗形,结尾的部分确实变窄了,弗罗斯特将前面四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American Dream: American dream means the belief that everyone can succeed as long as he/she works hard enough. It usually implies a successful and satisfying life. It usually framed in terms of American capitalism(资本主义), its associated purported meritocracy,(知识界精华)and the freedoms guaranteed by the U.S. Bill of Rights. American Puritanism清教主义: Puritanism is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the puritans. The Puritans were originally members of a division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 who wanted to purify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ey accepted the doctrines of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and total depravity, and limited atonement through a special infusion of grace from Go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7th century mostly consisted of Puritan literature. Puritanism had an enduring influ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had become, to some extent, so much a state of mind, so much a part of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Transcendentalism 超验主义: Transcendentalism was a group of new ideas in literature, religion, culture and philosophy that emerged in New England in the early to middle 19th century. Transcendentalists spoke for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against the materialism of American society. It placed emphasis on spirit, or the Over sou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It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and offered a fresh perception nature ad symbolic of the spirit of God. Prominent transcendentalists included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Henry David Thorough. American Naturalism自然主义: American 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 The naturalists attempt to achiev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frankness, presenting characters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es who were determined by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It emphasized that the world was amoral, the men and women had no free will, that lives were controlled by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that the destiny of humanity was misery in life and oblivion in death. The pessimism and deterministic ideas naturalism pervaded the works of such American writers as Stephen Crane and Theodore Dreiser. American Naturalism(美国自然主义文学):The American naturalists accepted the more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of 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used it to account for t he behavior of thos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who were regarded as more or less complex combinations of inherited attributes, their habits condition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2) naturalism is evolved from realism when the author’s tone in writing becomes less serious and less sympathetic but more ironic and more pessimistic. It is no more than a gloomy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reality, or to human existence.3>Dreiser is a leading figure of his school. The Gilded Age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 refers to the era of rapid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post-Civil War and post-Reconstruction eras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term "Gilded Age" was coined by Mark Twain and Charles Dudley Warner in their 1873 book, The Gilded Age: A Tale of Today.The Gilded Age is most famous for the crea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nd of the Gilded Age coincided with the Panic of 1893, a deep depression. The depression lasted until 1897 and marked a major political realignment in the election of 1896. After that came the Progressive Era.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Lost Generation is a group of expatriate American writers residing primarily in Paris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group was given its name by the American writer Gertrude Stein, who used “a lost generation” to refer to expatriate Americans bitter about their World War I experiences and disillusioned with American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异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异同 现代主义诗歌相关: “五四”时期,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孕育、萌发,直至1925 年李金发的诗集《微雨》的出版,才真正标志着纯粹的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出现。其后20 年代象征派的诞生、30 年代现代派的探索、40 年代中国新诗派的开拓、50~60年代台湾现代诗派的喧嚣、70~80年代之交朦胧诗派的崛起、80 年代中后期“新生代”诗歌的潮涌。 在20 世纪20 年代象征派诞生的时候,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 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人文观念的影响,他们对“人”和社会的关注不同于同时代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新诗人,郭沫若们欢呼的是如凤凰再生般的“人”和国家民族的新生,而李金发们却从另外的向度向我们展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即表现悲剧性的人生和对社会的绝望。如李金发转向象征主义后的发轫之作《弃妇》。这首诗“从一个受到荒野狂风的怒号而颤栗的妇女的遭遇,传达出一种人生命运的悲剧气氛。”这个被命运所抛弃的妇女的形象“象征了人生不幸和悲苦的经历。当人为命运所愚弄并最终被抛弃,仿佛就是诗中这位‘徜徉在近墓之侧,永无热泪 '的‘衰老的裙裾 '发出的哀吟。”其后的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胡也频等象征派诗人大都以死亡、尸体、枯骨、荒冢等饱蘸颓废、没落气息的意象来象征悲苦的人生,对生命的价值表示怀疑,对生命的存在表示绝望,对个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流露出无所期待的浓厚的感伤意绪。 30 年代的现代诗派植根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面对着时代的剧变—大革命由蓬勃热烈的高潮突然跌入沉寂的深谷,一群情感脆弱、神经敏感的热血青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人生挫折、命运打击,在理想幻灭之后,幽梦惊醒,无路可走, 深感前途茫然。一时陷入了极度的彷徨和苦闷。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派诗就带上了浓重的这一特定时代下的特定的“时代情绪”即,施蛰存所谓的“现代的情绪”———感伤、忧郁、迷惘、彷徨、苦闷、绝望。戴望舒的《我的素描》中的两句诗正是此时的现代派诗人的典型写照: “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 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但即使心灵遭受了重创,他们仍在寻找个体生存的意义和归宿。 救亡与民主是20 世纪40 年代中国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新诗派对此也有他们独异的思考。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世界名诗欣赏

The Appreciation of Emerson’ poems ——从超验主义到拉夫·瓦尔多·爱默生的诗歌1 ——翻译and 赏析 沐浴诗风,犹知诗意,晓诗理,揣诗情。”T he Appreciate of World Famous Poems”的学习已有些时日。还记得学习开始前,接触得更多的是已经翻译好的中文文字,学习开始后,跟着吴笛老师徜徉在英文诗歌的海洋里,分析诗歌的格调,鉴赏其韵律,剖析诗人的作诗情感及文化的启迪。渐渐的,对诗歌在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下的形态,知晓了更多,也理解了更多。 课余无聊的时间里,从图书馆借了本诗集,以充实无趣的时光。从最初的苦涩不懂,到寻着老师的方法慢慢赏析,也渐渐喜欢上在诗中徜徉的感觉,体味诗人在诗中蕴藏的喜怒哀乐和情思智理,也如曾经在阳光下品读中国古诗词曲一样。 许是十几年来中国式鉴赏思维的作怪,每每读完一首诗,我总会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在意诗里传递的深意,也会刻意地寻找作诗者的一些生平,会将诗和诗人一起喜爱。 众多诗歌诗人中,说上喜欢的那是多不可计,最后,我选择了美国诗人拉夫·瓦尔多·爱默生,超验派运动领袖作为我的论文题材,其中又选择了他的两首短诗,尝试着翻译,和分析:诗一:”Faith”;诗二:”The Rhodora On Being Asked, Whence Is the Flower”。并且,欲中西法结合,以之西,从结构、诗体、韵律上鉴赏,以之中,结合我过古诗词的赏析方法以做欣赏。 首先,先谈谈超验派,引用吴老师书中的话:超验主义推崇直觉,认为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这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清教徒的思想束缚、抒发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也就是说,超验主义,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长在美国的一种新兴主义形式,其实也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延伸发展,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强调人生而有之的情感,推崇思想上的自由,以精神为至上,但它也更理性现实,可能也正是生长在美国那片自由和律理并存的土地,才造就了如此一个自由浪漫的诗学流派。 当然,论文的主人翁是拉夫·瓦尔多·爱默生,这个超验派的领袖,可想,他却是成长在一个教士的家庭,也曾身作牧师。可能正是有了深刻的经历,让他更清楚的明白教会思想给人的深重束缚,他才如此迫切、激烈的想冲出这拉扯着人自由思想的枷锁。而他的诗作,也是独树一帜,没有一味的模仿欧洲诗歌的模式,也不求完美的形式和华丽的辞藻,着眼于现实,连接自己的国家,更关注思想和内容上的升华,简洁、精炼的语言总能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不仅如此,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他支持林肯政府,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读爱默生的诗,就已经欣喜于诗中传递的正能量,再而看了他的生平,更是对此人敬佩不已。就是喜欢这样阳光鼓舞的诗,就是喜欢这样大气热情的诗人。多少篇爱默生的诗里挑出的两首小短诗,逆境中依旧坚忍不拔的faith,黯淡角落依旧美丽的杜鹃,也 1《美国诗集选》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 一、引言 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战的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可以说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 新现实主义文学是指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大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常常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显示出对于诸如寓言性、超现实的黑色幽默、反讽等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的背离和扬弃,它们不再对元小说感兴趣,也不再采用大众文化垃圾的扭曲的碎片的表现形式。相反,这些新作品表现出对于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充分肯定和大量使用,以求达到真实的效果。 四、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新现实主义既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简单重复与回归,也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同。新现实主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事实与虚构的结合 新现实主义小说不再是作家个人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而是事实和虚构的巧妙结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新走进现实主义小说,成了它的一大特色。在作家们看来,文学是主观的,作家按照自己的思想,虚构一个想象的现实世界;而历史和新闻史客观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记录。因此,他们一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又将历史和新闻一起融入他们的小说。如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将前总统尼克松作为小说的主要叙述者,在虚构的情节中插入尼克松从青少年时代·到入主白宫的真实经历,隐晦地嘲笑和批判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对科学家罗森堡夫妇的迫害。 2、小说与诗歌、戏剧和书信的结合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它已经成为一种跨题材的艺术创作。当代美国文坛上

美国现代诗歌(一)

Robert Frost Mowing(1915) There was never a sound beside the wood but one, And that was my long scythe whispering to the ground. What was it it whispered? I knew not well myself; Perhaps it was something about the heat of the sun, Something, perhaps, about the lack of sound— And that was why it whispered and did not speak. It was no dream of the gift of idle hours, Or easy gold at the hand of fay or elf: Anything more than the truth would have seemed too weak To the earnest love that laid the swale in rows, Not without feeble-pointed spikes of flowers (Pale orchises), and scared a bright green snake. The fact is the sweetest dream that labor knows. My long scythe whispered and left the hay to make. After Apple Picking (1915) My long two-pointed ladder’s sticking through a tree Toward heaven still, And there’s a barrel that I didn’t fill Beside it, and there may be two or three Apples I didn’t pick upon some bough. But I am done with apple-picking now. Essence of winter sleep is on the night, The scent of apples: I am drowsing off. I cannot rub the strangeness from my sight I got from looking through a pane of glass I skimmed this morning from the drinking trough And held against the world of hoary grass. It melted, and I let it fall and break. But I was well Upon my way to sleep before it fell, And I could tell What form my dreaming was about to take. Magnified apples appear and disappear, Stem end and blossom end, And every fleck of russet showing clear. My instep arch not only keeps the ache, It keeps the pressure of a ladder-round. I feel the ladder sway as the boughs bend. And I keep hearing from the cellar bin The rumbling sound Of load on load of apples coming in. For I have had too much Of apple-picking: I am overtired Of the great harvest I myself desired. There were ten thousand thousand fruit to touch, Cherish in hand, lift down, and not let fall. For all That struck the earth, No matter if not bruised or spiked with stubble, Went surely to the cider-apple heap As of no worth. One can see what will trouble This sleep of mine, whatever sleep it is. Were he not gone, The woodchuck could say whether it’s like his Long sleep, as I describe its coming on, Or just some human sleep. Birches (1916) When I see birches bend to left and right Across the line of straighter darker trees, I like to think some boy’s been swinging them. But swinging doesn’t bend them down to stay. Ice-storms do that. Often you must have seen them Loaded with ice a sunny winter morning After a rain. They click upon themselves As the breeze rises, and turn many-colored As the stir cracks and crazes their enamel. Soon the sun’s warmth makes them shed crystal shells Shattering and avalanching on the snow-crust—Such heaps of broken glass to sweep away You’d think the inner dome of hea ven had fallen. They are dragged to the withered bracken by the load, And they seem not to break; though once they are bowed So low for long, they never right themselves: You may see their trunks arching in the wood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