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例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写的性质。

第二,“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第三,“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例如:

先生独未见夫僕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趙策》

“而”是古代汉语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各种用法在现代书面语言里仍然广泛地沿用着。

三、则,然则

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例如: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表示因果或发表声明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例如: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

第三,表示假设,有“如果”、“假如”的意思。例如:

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

第四,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例如: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四、虽,虽然

连词“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例如: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在古代汉语里,“虽”字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即使”相同。例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騒》

五、然、然而

“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或“然而”。例如: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鞍之战》

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

古代也有“然而”,但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六、之

“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代词“之”已在“代词”一节里介绍过了,这里只谈连词“之”。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例如: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女娲補天》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之”字的第二种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恒公伐楚》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恒公伐楚》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随文而异现象较为常见,古代汉语中尤为突出。《马氏文通》在初创词类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词类活用的问题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而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加以系统论述,是在近人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此后,这个问题一直被语法学界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说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指出应该对众多的活用说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分析本用、活用、兼用等各种现象。 应当承认,现今通行的“词类活用”说本身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用类别不清、活用范围不明、词类活用的滥用以及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模糊认识。词类活用现象是古籍中的常见现象,本文在辨正了部分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类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及判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与词的兼类现象 (一)词类活用的滥用现象 1.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举证的最古

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过古文字文献资料而深入地探求词的本义,刻意造成解读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例如: 《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的“前”,有的教材将其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前”,金文作,字从止舟,象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对“前”的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曰:“前,进也。”又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前”的古文字形体和众多的文献书证均可证明“前进”乃“前”的本义,是古代的常用义,“前”原本就是个动词。既然如此,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军”为“屯扎、屯兵”之义,而许多教材则释为“名词用如动词”。军,金文中从车从勹(音同包,包围),本义为用战车环绕为营垒。上古车战,军队驻扎时以车自围。《说文·车部》:“军,圜围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古注多训“军”为“屯”。如《国语·晋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军于邯郸之郊。”(姚宏注:“军,屯也。”);《吕氏春秋·权勋》:“以军于秦周。”(高诱注:“军,屯也。”)。可见“军”的本义为“屯扎”,本身也是个动词,不应视为名词活用如动词。 又如“饭”为“吃饭”之义,有的论著将其释为名词用如动词。饭,旧读上声,动词,表示“吃饭”。《说文·食部》:“饭,食也。”段玉裁注:“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典籍中多用其本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例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写的性质。 第二,“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第三,“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例如:

高中英语—语法之介词、连词

语法复习专题五——介词和连词 一、考点聚焦 1、介词的分类与语法功能 (1)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等)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一个成分。介词分为:简单介词,如at、in、for等;合成介词,如within、inside、onto、througout等;短语介词,如according to、out of、because of、by means of、in spite of、instead of等。双重介词,如from behind / above / under、until after等。分词介词,如considering、including、judging(from / by) 等。 常见的介词宾语:名词、代词、动名词、从句、不定式等。如: ①It is going to rain this afternoon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forecast. ②He quarrelled with her yesterday. ③He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final exam. ④I’m still thinking of how I can fulfil the task ahead of time. ⑤The professor will give us a talk on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 (2)介词短语在句中可作表语、定语、状语和宾补等。如: ①This machine is in good condition.(表语) ②Where is the key to my bike?(定语) ③Nothing in the world could live without air or water.(状语) ④She always thinks herself above others.(宾补) 2、介词搭配 (1)“动词+介词”搭配:注意特定搭配与同一介词与多个动词搭配意义不同的情况。 ①rob sb. of sth. / clear the road of snow(“夺去、除去”意 义的动词与of 连用) ②supply us with food / fill the glass with wine(“供给”意义的动词与with连用) ③make a desk of wood / make bread from flour / make the material into a coat(“制作、制造”意义与of、from、into连用) ④介词+ the + 部位与动词的关系(=动词+ sb.’s + 部位,可换用) strike him on the head(“击,拍,碰,摸”意义与on连用) catch him by the arm(“抓,拉,拿,扯”意义与by连用) hit the boy in the face(“肚,胸,眼,脸”等人体前部与in连用) ⑤prevent(stop, keep)sb. from doing sth.(“阻止,禁止”意义与from连用) ⑥persuade(advise, warn)sb. into doing sth.(“说服,建议”意义与into连用) ⑦buy sb. for sth.(leave、get、win、gain、lose等“得失”意义与for连用) ⑧tell sth.to sb.(show、teach、sing、write、read等“告知”意义与to连用) ⑨give sth. to sb.(give、allow、promise、pass、hand等“授予”意义与to连用) 注意:⑦⑧⑨可换成buy sb.sth.双宾结构。 ⑩say to sb.(suggest、explain、apologize、murmur、whisper与“对象”连用必须用to)不可说suggest sb.sth.。 同一动词与不同介词搭配意义不同。 for(寻找)to sth. of(听说) on(拜访) look to (眺望) agree with sb. hear call for(需要) at(看)on sth. from(收到信) in(请) reply to the letter回信,sing(dance)to the music和……唱(跳),amount to 达到,加起来有……,

小学英语语法 连词+介词

小学英语语法连词、介词 (一)、Grammar Part one 介词 一、什么是介词 用来表示句子中某一个词或短语与另外一个词或短语之间的关系的词。 二、介词的用法 考点一:表示时间的介词 in, on, at的用法 in表示在某一时间段,常用在月、年、季节以及泛指的上午、下午或晚上如:in 2013 in January in summer in the morning on表示在具体的某一天或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或晚上 如:on Tuesday on February 5th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8th at表示在某一时间点 如:at 10:20 at night at lunchtime 考点二:表示地点的介词 in, at, on的用法 in表示较大的地方,也可表示“在......之内” 如:in Nanjing in America in the garden at表示较小的地方,也可表示“在......处” 如:at the station at the party at home on表示与某物表面接触,也可表示在某物之上 如:on the moon on the ground on the right on the farm 考点三:表示方向的介词 from, to, for from表示起点,意为“从......来” 如:Mr. Green comes from England. I’ve got a Christmas present from my parents to表示终点,强调动作的目的地 如:Let’s go to school. He is walking up to the door. for表示目的地的方向,意为“往.......去” 如:Is this train for Beijing? 考点四:表示方式的介词 with, in with表示使用某种工具、身体某部位来做某事 如:I wash my hands with water. We see with our eyes and listen with our ears.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介词、连词 一、介词 1、于(於、乎) ——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 ——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2、以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3、为 (1)引入行为动作的对象。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古代汉语练习题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古代汉语介词连词

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3.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 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2)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3)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2.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自知) 1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为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5.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 6.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劝学) 7.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小学英语语法 介词和连词9

腾飞辅导中心 小学英语语法(第22期) 第四讲介词和连词 Name Mark ★重点讲解 一、介词的用法 (一)时间介词 (1)at ①表示具体的时刻:at seven (o’clock ) ②表示人的年龄:at the age of eleven ③表示一段时间,“在...... 期间”:at night (在夜里) at Christmas(在圣诞期间) ④与结尾为festival的节日连用,如:at Spring Festival (2)in:表示一段时间,常与月份和季节连用,也可用在习惯用语中。如: in spring in January in February in the morning (3)on:表示具体的某一天,常与day和表示星期、节日的词连用。如: on October the tenth on Christmas Eve on Christmas Day on a cold day on Wednes day on Tree Planting Day (4)before 和after: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如: They have to finish the work before Thursday. The boys often play football after dinner. We sometimes take a walk after supper. (5)from ... to ...:“从...... 到......”。如: We have classes from Monday to Friday. She worked in the garden from morning to evening. This train is from Beijing to Tianjin. (二)方位介词 (1)on :“在..... 上面” ,两物体有接触。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 一.名词用作状语 二.意动用法 三.使动用法 四.名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2)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 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例: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例: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例: 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左传》)“日”表回溯 4)表及时,按时,当时。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海。(《庄子.秋水》)时:及时 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例: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意思为“用橐载”。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法律”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例: 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 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 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 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6、城朔方城修筑 方位名词作动词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 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 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 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 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 4、臣活之:使……活 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 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 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 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 形容词使动: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 名词使动 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 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 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 5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 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 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 名词意动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 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 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

古代汉语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例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高中英语语法练习-介词和连词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英语语法练习-介词和连词 一、基础练习 1. Henry, ___ Mary and Tom, is coming to China for a visit? Which is WRONG? A. together with B. like C. besides D. but in addition to 2. His father will be back from London____a few days. A. since B. in C. on D. after 3. He usually goes to work on time ______. A. except for raining days B. besides it rains C. but that it rains D. except on rainy days 4. Did you have trouble _______ the post office? A. to have found B. with finding C. to find D. in finding 5. If you keep on, you’ll su cceed ________. A. in time B. at one time C. at the same time D. on time 6. The train leaves___6:00 pm, so I have to be at the station___5:40 pm at the latest? A. at; until B. for; after C. at; by D. before; around 7. ___the gate and you’ll find the entra nce___the park___the other side. A. Through; to; on B. Along; of; on C. Down; to; at D. Up; of; by 8. One___ five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join in thegame. A. within B. among C. in D. from 9. —— Do you go there ___bus?—— No, we go there ___a train. A. in; on B. on; on C. by; in D. by; with 10. I made the coat ___my own hands. It was made___hand, not with a machine. A. in; in B. in; with C. with; by D. with; with 11. The trees ___front of the house are ___the charge of Mr. Li. A. in; in B. at; in C. in; by D. from; in 12. The old man died______ cold _______ a cold night. A. from; at B. of; in C. of; on D. for; during 13. My uncle lives____116 Changhe Street. His room is ____the sixth floor. A. at; on B. to; at C. on; in D. of; to 14. I don’t think you can wo rk out the maths problem____her help. A. since B. unless C. with D. without 15. He is running__the wind towards the station__Tom running __the right. A. down; and; on B. against; with; on C. for; with; in D. with; while; to 16. In Hangzhou Mr. Black was so struck__the beauty of nature that he stayed__another night. A. at; on B. with; at C. for; in D. by; for 17. —— How long has the bookshop been in business? ——______1987. A. After B. In C. From D. Since 18. We offered him our congratulations_____his pass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 A. at B. on C. for D. of 19. Guangdong lies___the south of China and Fujian is___the east of it. Hainan is __the coast of the mainland. A. in; in; on B. in; on; off C. on; to; on D. in; to; away

郭锡良古代汉语重点大纲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大纲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高中英语语法练习介词和连词

高中英语语法练习介词和连词(5) 1.The doctor will be free _______. A. 10 minutes later B. after 10 minutes C. in 10 minutes D. 10 minutes after 2.Did you have trouble ______the post office ? A. to have found B. with finding C. to find D. in finding 3.We offered him our congratulations ______ his pass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 A. at B. on C. for D. of 4.If you keep on , you ’ll succeed _______. A. in time B. at one time C. at the same time D. on time 5. —How long has this bookshop been in business? —______1982. A. After B. In C. Form D. Since 5.The train leaves at 6:00 pm. So I have to be at the station ______5:40 pm. at the latest. A. until B. after C. by D. around 7.Your performance in the driving test didn’t reach the required standard; _______, you failed. A. in the end B. after all C. in other words D. at the same time 8.I don’t think I’ll need any money but I’ll bring some _______. A. at last B. in case C. once again D. in time 9.______production up by 60%, the company has had another excellent year. A. As B. For C. With D. Through 10.Faced ______serious flooding , the victims got aid from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A. with B. by C. to D. about 11.It took them long to be accustomed ______the local food and customs. A. to B. of C. in D. for https://www.sodocs.net/doc/3e2739662.html,e and see me ______two or three _______. A. for…days B. after…days C. in…days’ time D. during…day time 13.For miles around me there was nothing but a desert , without a single plant or tree ______. A. in sight B. on earth C. at a distance D. in place 14.I wanted two seats ______Madame Curie for Friday night , so I rang the cinema to see if I could book two tickets. A. of B. about C. to D. for 15.______ most students, she was always well prepared and never came to class late. A. Like B. As C. For D. To 16.Washington , a state in the US, was named _____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sidents. A. in honor of B. instead of C. in favor of D. by means of 17.The number of the employees has grown from 1,000 to 1,200 . This means it has risen ______20 percent . A. by B. at C. to D. with 18.The suit fitted him well ______the color was a little brighter. A. expect for B. except that C. except when D. besides 19.—You seem to show interest in cooking . —What ? ______, I’m getting tired of it . A. On the contrary B. To the contrary C. On the other hand D. To the other hand 20.The lady is not in the mood ______going on a sightseeing trip. A. of B. for C. in D. to 21.Beijing is an ancient capital ________ a history of 3000 years. A. on B. of C. for D. with 22.We need fifteen more people ______our team to do the jo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