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初探

一、文书信息

该文书编号为p.2042(背),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全文(残)二十五行,行字不等,共574字,整幅书于同一纸上,字迹虽不甚工整,但对于较好释读全文尚无大碍。

该文书题为一卷,实际是写至一半而止,篇末同纸另写有佛经四行,内容与该文书无关。该文书性质为书仪,内容是亲家双方的往来书信用语。

二、释文

1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一卷并序

2若夫立身之道,以礼为先,敬爱其亲,谦恭是本。故《礼记》云:“礼经三百,

3威仪三千,道德二仪,非礼不威;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若夫长幼婚姻,

4岂无褒誉?临时怆悴,目不知所措。今撰编次汉明,节候寒温,对答

5往来,具陈于后。正月,首春,犹寒。主人先叙云:“三阳初发,同

6庆新年,暄景向林,寒风渐散,蒙赐婚眷,敢慕高门,不胜戴荷。客答云:

7“节气共同,清阳之首,万物含春,暄景尚林,余寒渐散,幸蒙高眷,

8许接清颜,得诣门庭,不胜战悚。”二月,仲春,渐暄。主人先叙云:

9“春仲和景,百草争新,柳色含春,梅花艳变,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

10客来过,不胜戴贺。”客答云:“节气共同,清阳叙中,应节和风,景

11色辉林,花开俪色,持奉高德,喜接清颜,不胜战悚。”

12三月,季春,□寒。主人先叙云:“清阳来景,瑞色含辉,渌柳

13垂條,花开艳□,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贺戴。”客答云:“

14节气共同,时当春末,柳絮飃飗,蝶蜂游花,光鲜物丽,蒙赐婚

15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四月,孟夏,渐热。主人先叙云:“朱明首

16夏,渐向炎光,鸟转□林,□绿居树,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贺。”

17客答云:“节气共同,时当首夏,渐向炎光,□转清拔,蝶气黄业,忽

18 □颜色,战悚难胜。”五月,仲夏,盛热。主人先叙云:“夏中之节,暑气

19炎毒,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客来过,不胜战悚。”客答云:“节气共同,

20时当炎毒,太阳艳□,蒙赐婚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六月,末夏,暑热。

21主人先叙:“朱明末景,炎气飃飗,三伏热□,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

22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炎□,暑气林交,向逼□□,朱明叙末,得诣

23高门,不胜战悚。”七月,孟秋首,余热。主人先叙:“□□□节,

24风散余炎鹊应天河蝉声□起蒙赐婚眷贵客

25不胜戴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秋首……。”(下阙)

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与认识

对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等价物研究 摘要: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钱币匮乏,对外贸易及大宗贸易中主要用金银器皿和丝绸支付物价,同时也使用金银钱币。由于金银钱币和器皿及丝绸分割困难,不利于小宗贸易,因此从吐蕃占领敦煌到归义军时期结束,敦煌贸易市场一般使用实物支付物价。作为交换计算价格标准的等价物,系以麦为主,辅之以粟。 关键词: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等价物;麦粟 Abstract: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Dunhuang trading market money is deficient, in the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rge amount trade mainly with the money household utensils and the silk payment price, simultaneously also uses the money money. As a result of the money money and the household utensils and the silk division difficulty, does not favor the small lot trade, therefore seized Dunhuang from Turfan to turn over to the troops fighting in a good cause time to finish, Dunhuang trading market general use payment in kind price. As the exchange imputed price standard's equivalent, is by the wheat primarily, auxiliary by millet. key word: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Dunhuang; Trading market;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 沙知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1999年10月第2次印刷) 甲、买卖类 p1 1 S.1475v《未年(827?)上部落百姓安环清卖地契约》 宜秋十里西支地壹段,共柒畦拾亩。东道,西梁,南索晟,北武再再。未年十月三日,上部落百姓安环清为突田债负,不办输纳,今将前件地出买(卖)于同部落人武国子。其地亩别断作斛豆斗汉豆斗一硕陆豆斗,都计麦壹拾伍硕、粟壹硕,并汉斗。一卖已后,一任武国子修营佃种。如后有人忓恡识认, p2 悔,罚麦伍硕,入不悔人。已后若恩(因为目)敕,安清罚金伍两纳入官。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共平章,书指为记。地主安环清年廿一母安年五十二师叔正灯(押)见人张良友姊夫安恒子 p3 2 S.2092v《年代不详张来儿卖宅舍契》 壁三张来儿舍一口,东西并基一丈六尺八寸,南北并北头基七尺八寸。计重张地一百三十一尺四分,着物二十六石二斗四合。 p4 3 P.3394《唐大中六年(852)僧张月光博地契》 [宜][秋][平]都南枝渠上界舍地壹畦壹亩,并墙及井水,门前[道][张][月][光]张日兴两家合同共出入,至大道。东至张日兴舍平分,西至僧张法原薗及智通薗道,南至张法原及车道井南墙,北至张日兴薗薗道。智通舍东。又薗地三畦共四亩。东至张日兴薗,西至张达子道,南至张法原薗及子梁,并智通薗道法原薗□□墙下间四尺道,从智通舍至智通薗,与智通往来出入为主已。其法原薗东墙□□□智通舍西墙,法原不许讫恡。北至何荣。又僧法原薗与东无地分井水共用。薗门与西车道□分,同出入,至大道。又南枝下界地一段叁畦共二十亩。东至刘黑子及张和子,西至氾荣子庙,南至梁及周兴子,北至索进晟庙。已上薗舍及车道井水共计,并田地贰拾伍亩。大中年壬申十月廿七日,官有处分,许回博田地,各取稳便。僧张月光子父将上件宜秋平都南枝渠薗舍地道池井水计贰拾伍亩,博僧吕智通孟授忩(上有艹)(葱)同渠地伍畦共拾壹亩两段。东至阎家及子渠,西至阎咄儿及建女道,南至子渠及张文秀,北至阎家。 p5又一段东至阎家及麻黄,西至张文秀,南至荒,北至阎家。壹博已后,各自收地,入官措案为定,永为主己。又月光薗内有大小树子少多,薗墙壁及井水开道功直解出买(卖)与僧侣智通。断作解直,青草驴壹头陆岁,麦两硕壹豆斗,布叁丈叁尺。当日郊(交)相分付,一无玄(悬)欠。立契,或有人忓恡薗林舍宅田地等,称为主讬者,一仰僧张月光子父知当。竝(并)畔觅上好地充替,入官措案。上件解直斛豆斗驴布等,当日却分付智通。一定已后,不许休悔。如先悔者,罚麦贰拾驮入军粮,仍决丈(杖)卅。如身东西不在,一仰口承人知当。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用作后凭。薗舍田地主僧张月光(手印)保人男坚(手印)保人弟张日兴(藏文押)男儒奴(手印)侄力力见人僧张法原法原见人于佛奴见人张达子见人王和子见人马宜奴见人杨千荣见人僧善惠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初探 一、文书信息 该文书编号为p.2042(背),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全文(残)二十五行,行字不等,共574字,整幅书于同一纸上,字迹虽不甚工整,但对于较好释读全文尚无大碍。 该文书题为一卷,实际是写至一半而止,篇末同纸另写有佛经四行,内容与该文书无关。该文书性质为书仪,内容是亲家双方的往来书信用语。 二、释文 1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一卷并序 2若夫立身之道,以礼为先,敬爱其亲,谦恭是本。故《礼记》云:“礼经三百, 3威仪三千,道德二仪,非礼不威;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若夫长幼婚姻, 4岂无褒誉?临时怆悴,目不知所措。今撰编次汉明,节候寒温,对答 5往来,具陈于后。正月,首春,犹寒。主人先叙云:“三阳初发,同 6庆新年,暄景向林,寒风渐散,蒙赐婚眷,敢慕高门,不胜戴荷。客答云: 7“节气共同,清阳之首,万物含春,暄景尚林,余寒渐散,幸蒙高眷, 8许接清颜,得诣门庭,不胜战悚。”二月,仲春,渐暄。主人先叙云: 9“春仲和景,百草争新,柳色含春,梅花艳变,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 10客来过,不胜戴贺。”客答云:“节气共同,清阳叙中,应节和风,景 11色辉林,花开俪色,持奉高德,喜接清颜,不胜战悚。” 12三月,季春,□寒。主人先叙云:“清阳来景,瑞色含辉,渌柳 13垂條,花开艳□,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贺戴。”客答云:“ 14节气共同,时当春末,柳絮飃飗,蝶蜂游花,光鲜物丽,蒙赐婚 15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四月,孟夏,渐热。主人先叙云:“朱明首 16夏,渐向炎光,鸟转□林,□绿居树,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贺。” 17客答云:“节气共同,时当首夏,渐向炎光,□转清拔,蝶气黄业,忽 18 □颜色,战悚难胜。”五月,仲夏,盛热。主人先叙云:“夏中之节,暑气 19炎毒,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客来过,不胜战悚。”客答云:“节气共同, 20时当炎毒,太阳艳□,蒙赐婚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六月,末夏,暑热。 21主人先叙:“朱明末景,炎气飃飗,三伏热□,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 22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炎□,暑气林交,向逼□□,朱明叙末,得诣 23高门,不胜战悚。”七月,孟秋首,余热。主人先叙:“□□□节, 24风散余炎鹊应天河蝉声□起蒙赐婚眷贵客 25不胜戴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秋首……。”(下阙)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新考考组词语

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新考考组词语 [摘要]吐鲁番出土文书是带有档案性质的史料,同时也是研究 当地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尚”、“端”、“息”三字在文书中的含义进行了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 []K877.9 []A []1005-3115(xx)24-0011-02 尚,大上字,旧时用以计数的文字,如同今日选举计票时之“正”字。吐鲁番阿斯塔那20号墓所出《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白涧屯纳官仓粮帐》残存两断片,其一记载如下: 1 白涧屯神龙二年九月十五日青稞杂大麦,交用两 2 硕函量,壹函为壹点,拾点成壹大上。尚建 3 艺献初尚建艺献初尚建初

…… 16 已上叁拾叁上字,计青稞杂大麦?佰?拾硕。仓 17 督曹建、监仓官王艺、屯官侯献、监纳官镇副刘初。 此件文书涉及唐西州的屯田纳仓。陈国灿先生对此有深入研究,他认为这是白水镇屯的交纳交河县的粮食帐。从文书内容来看,“白涧屯种的是青稞、杂大麦,这些粮食收获后纳入官仓的手续极严,由四人共同署名签字验收,有仓官,也有屯官,最后的监纳官是镇的副将”。 按:文书前两行是规定粮食纳仓的统计原则。所谓“交用两硕函量”,即纳官仓的粮食是用最大称量为两硕的量器来计量的;“函”是唐代仓储中常用的一种大容量器。《唐六典》卷19“司农寺”条记:“凡受租皆于输场对仓官、租纲吏人执筹数函,其函大五斛,次三斛,小一斛。”“壹函为壹点,拾点成壹大上字”中的“大上字”是指大写的“上”子。此句意为每量两硕壹函的粮食便写“尚”字的一个笔画,每个笔画代表相等的数量,拾点正好成一“尚”字。很显然,吐鲁番当地人将“尚”字看作为十画字。断片(一)中总计33个“尚”字,

谈谈敦煌文化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 谈谈学习敦煌文化 学院:旅游学院学生:张麟磊学号:021 摘要: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要道。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 历史上的西域,生态环境很好。虽处内陆地区,但塔里木内河网密集,树木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绿洲也就随处可见。可见,当时的西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地方。加以位置处于东西贸易的十字路口,发展起诸多的小国也就不足为奇。例如:楼兰古国;精绝国;古格王国等等。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出现就是一个必然了。 随着汉武帝时期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的屏障。史学家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逐渐古印度文明也伴随着路上丝绸之路这条路线无声的传入到了我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属佛教了。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时至东汉,从西域回来的一匹白马驮着佛家经文《四十二章经》来到了首都洛阳,就地就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白马寺的建成标志着佛教正式的在我国暂稳了脚跟,佛教从此也开始了它在我国的地方化、民族化。“永平求法”,佛经大量译出,佛教也就在我过广为流传。 敦煌莫高窟最早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直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期

敦煌吐蕃文献是谁封存起来的

敦煌吐蕃文献是谁封存起来的? 敦煌藏文文献的价值 敦煌藏文文献的价值,还是用著名学者家更敦群培的话回答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敦群培在南亚考察时,从巴考等国外藏学家手里获得一些珍贵的敦煌吐蕃文献印本和抄本,还接触了些真迹。更敦群培作为史学家,充分认识这些文献的价值,下了很大功夫解读、鉴别、整理这些文献,对这些材料作了细致的研究后,确实可信的作了笔录。他说:“对一位研究真实历史的人来说,其义扼要,根基坚实,犹如黄金铸就的基地。这些在诸王时代,由藏人亲自著录、未经他人笔尖触动修改,在沙石泥土之下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老文献,不但足在世人面前引以为自豪,而且能使人们了解我们古代史籍的措辞分格”。他还说,用这些文卷与其他史书典籍互相印证,可以补充一些史书记载的不足,还可以纠正一些谬误,可以“以汉还汉”“以唐还唐”。更敦群培对敦煌藏文文献的解读整理笔录,后来由其弟子霍康整理出版,书名是《更敦群培对敦煌古藏文文书的解读》。为后人解读、运用敦煌藏文文献做出了贡献。更敦群培在撰写《白史》时充分运用了敦煌藏文文献,使《白史》成为世界了解吐蕃王朝历史的“信使”。我想,上世纪中叶始国外兴起藏学热,与敦煌藏文文献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敦煌藏文文献的主要内容 据赵永红所著《河西走廊藏族文化史要》记载,现存于海内外的敦煌藏文文献总计为8600余件,其中国内3600件,流失海外的5000余件。国内的大部分保存在敦煌博物馆。国外的大部分流到了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3375件,英国国家图书馆1370件,俄罗斯保存214件。根据藏文文献内容,主要有11类:一是历史文书,包括吐蕃大事纪年、吐蕃赞普传记、吐蕃赞普世系及各小邦、家臣表等;二是经济类;三是法律类;四是民族关系文书,包括吐谷浑文书、回鹘和北方民族文书;五是官制文书,还有伦理文书、翻译类文书、宗教类、医药类等等。其中佛经类文书比例很大。 发现及流失过程 发现及流失情况,早已被媒体报道多次,几乎无人不晓,这里只简要重复一下:1900年6月22日,在敦煌修道的王圆箓道士,偶然间打破一洞窟的壁画,发现一洞口,里头有“白包无数,充塞其中,装得极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文十卷,复有佛帧绣像等则白布包之下”。这当然是个重大的发现,轰动世界的发现,但是这个发现,实在不是时候。这时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八国联军快要打到北京,朝廷哪里顾得上这些“破烂”,奇怪的是,那么多的国内学者文人也无动于衷,好像都“不识货”,据说王道士向地方官员和甘肃省有关部门作了汇报,甘肃的一地方官建议运到兰州保管,但因没有运费,只好作罢,叫王道士就地保管。 国内无人“识货”,但远在天边的斯坦因可是个懂行的,他是英籍匈牙利人,他于1907你6月,千里迢迢来到了大漠深处的敦煌,连哄带骗,以200两银元的代价,购得到了24箱文献和5箱其他艺术品,1914年这个斯坦因又以5 00两银元买走了500多文献。他也因此而出了名。到了1908年2月,法国人汉学家伯希和也来到了敦煌,他以600两银元买走了一万余件文书。也是满载而归。接着日本人、俄罗斯人也接着来了,就这样,敦煌出土的文献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了国外。也有些流失到了民间。后来伯希和在北京介绍敦煌发现的文献书卷,才引起国内一些学者重视,在他们的呼吁下,有关部门才把剩下的文献运到兰州、北京保管。 敦煌藏文文献是什么人封存起来的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考辨三则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考辨三则 张小艳 自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面世百年来,有关敦煌变文词语的考释、校注,经过几辈学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现了许多集大成之作,如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下文简称《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下文简称《选注》)及黄征、张涌泉合著的《敦煌变文校注》(下文简称《校注》)。然而,由于敦煌变文多是晚唐五代时期民间书手所抄,其中每多俗写误字。这些误字,或由音近通借使然,或因形近讹混所致。上述作品在校正误字、释读疑难字词方面,已多有创获。这里,我们打算沿着前辈的足迹,对变文中遗留的个别疑难词语进行考辨。 《伍子胥变文》中的“首”,前贤皆录作“垓首”,释为“百官之长”。但“”并非“垓”字,而是“”,“首”当读作 “魁首”,指居于首位者。文中“国之首”,乃称子胥为国人的 首领。《韩擒虎话本》中的“壁”,或录作“敷壁”,释为“遮墙的帷帐”。其实,“”也不是“敷”字,而是“缴”的省形字, “缴壁”指缠绕在墙壁四周用以遮饰的帷幕。文中“权时把壁遮 拦”,是说杨妃暂时用墙帷来遮挡皇帝的尸体。《父母恩重经讲经

文》中的“剜”,前辈都录作“剜剕”,释为“陪伴、追随”。就字形来看,“”未必是“剕”字,极有可能是“挑”的类化俗 字。“剜”即“剜挑”,本义指“抠挖”,引申可表“挑选、拣 择”。文中“空是剜恶伴侣”说的是子女长成后专门挑选邪恶不 善的人交往。具体详尽的论证,详下文。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首 S.328《伍子胥变文》:“后乃越王勾践,兴兵动众,来伐吴军。越国贤臣范蠡谏越王曰:‘吴国贤臣仵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里(理),文经武律(纬),以立其身。相貌希奇,精神挺特。吴国大相,国之首。 王今伐吴,定知自损。’”(《英藏》1/127B) 按:“首”的“”,《选注》录作“垓”、校为“阶”,注 云:“原文‘垓’当作‘阶’,指官位等级。《文选》卷七潘岳《籍田赋》:‘森奉璋以阶列。’李善注:‘阶,爵之次也。’‘阶首’指百官之长。”(120页)《校注》详引《选注》的校释后,加按语曰:“释义是,然校字未确。《集韵·皆韵》:‘垓,坛级。’《史记·孝武纪》‘坛三垓’,《集解》:‘徐广曰:垓,次也。骃案:李奇曰:垓,重也,三重坛也。’可知‘垓’本有‘级次’义。又

财务科科长任命文书

青岛金元宝物流有限公司财务科科长任命书

为做好我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责任,兹任命(职务:会计,身份证号:)为我单位的财务科科长,聘任日期为2019年 1 月1日起至20 20 年12 月31 日止。 财务科科长应履行以下职责: 1、完成具体指定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编制并上报统计表,建立和健全统计台帐制度; 3、协调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维护和更新统计数据平台; 4、做好统计资料的保密和归档以及产品的录单工作;

5、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和改进统计方 6、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 7、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 8、坚持“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9、做好现金、票据安全管理工作。 10、负责日常收支的管理和核对; 11、办公室基本账务的核对; 12、负责收集和审核原始凭证,保证报销手续及原始单据的合法性、准确性; 13、负责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并准确录入系统,按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14、负责记账凭证的编号、装订、保存、归档财务相关资料;

15、负责开具各项票据; 16、配合总会负责办公室财务管理统计汇 17、审批财务收支,审阅财务专题报告和会计报表,对重大的财务收支计划、经济合同进行会签; 18、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参与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19、审查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 20、负责审核公司本部和各下属单位上报的会计报表和集团公司会计报表,编制财务综合分析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1、制订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和工作程序,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 22、组织编制与实现公司的财务收支计划、

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试述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吐蕃时期是西藏历史上文化、社会重要的奠基时期。是西藏奴隶制文明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吏制组军、经济文化、典章制度、宗教哲学、艺术歌舞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这一时期制定了维护奴隶制的法律,成为了后世只能够懂法律的基础。 吐蕃法律发展的开放性。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时代。吐蕃具备建立统一法律制度的社会条件,是在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并制定《六类大法》,1《以万当十万之法》,2《十万金顶具鹿之法》,3《王朝准则之法》,4《扼要决断之法》,5《权威判决之总法》,6《内府之法》。这些法律的制定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藏族的土著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中原王朝也对吐蕃法律产生了一些影响,唐朝具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唐朝的一些文人又在吐蕃王朝担任相关职事;崇尚汉族文化而又急需建立法律制度的松赞干布积极借鉴了唐朝法律制度。在此后的吐蕃历史中,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着。因此说,吐蕃法律的发展与完善是在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中完成的。 吐蕃法律规范的宗教性。伴随着吐蕃时期佛教的传入,吐蕃的法律规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响影。再加上官方有力的引导,一系列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独特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被直接反映到法律规范当中,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和与法律规范。佛教戒律进入藏族法律,最基本的是“五戒”与“十善”。在佛教极为盛行的藏区,法律与宗教戒律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有些佛教戒律就是法律。此外,以佛教信仰为基础而形成的习惯、禁忌也融入藏族传统的法律之中,与法律规范交叉在一起。 以罚代刑的特征。以罚代刑吐蕃法律规范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经济法律责任来追究违法犯罪的责任。最典型的是盛行在青海、西藏等地的“赔血价”制度。所谓“赔血价”,就是杀人犯或其亲属只须向受害人及其亲属支付一定数量的财产(包括牲畜、枪支、金帛等),以补偿受害者家属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就不再实行血族复仇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习惯法制度。据考证,赔命价、赔血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西藏的《法律二十条》。这里的不仅反映了以罚代刑的特征,还反映了法律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对等级进行了森严的规定。 司法审判制度中的“神判”特征。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在吐蕃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神灵是最为可靠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所以神判无疑是一种看似“合理高效”的选择。对于“神判”种类及形式,在这里列举了一些在民间流传的一些“神判”方式: 1起誓。一般让双方当事人以佛法僧及各种圣物等发誓,用以证明自己的证词与事实相符,或者表明自己清白。审判人员以是否敢于发誓作为判决好恶的依据。 2抓阉。抓阉是藏区普遍采取的神判方式之一。届时由他人将两张写有无罪,有罪字样的两个纸团包在两个炒面丸之中,让双方当事人各选取一粒。拿到写有有罪字样者即为罪犯,对方则为清白。 3卜卦。在头人的主持下,活佛诵经祈祷并进行卜卦。卦示何人有罪,既使他没有犯罪,也要受到惩罚。 神判之所以在西藏流行,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首先当时吐蕃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办案条件最差,人们无法找到更为有效的办案手段。其次,在一个宗教盛行的地区,人们人为神是最为可靠、公正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第三,此种审判方法运用起来便于付诸实施。因此人们自然乐于使用此种制度。但是神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 ——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陈丽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37) 《穸、驴、驴吨穸、驴、驴《夕、露、d争叫矿、露、西^驴q矿1护、疹、驴《驴、驴、露、硒^《争,驴电矿'口、西h驴电伊q驴、簖、够、簖、喀h盔牛电矿q穸、西K《伊q矿、驴 摘要: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写经题记、经济及诉讼类文书,对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现象作了分析,并对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守寡及再嫁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中古时期的敦煌一般女性在亡夫之后,感情和生活大多陷于困顿;而在这之后不论选择独身还是再婚,她们的行为都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由此揭示出敦煌百姓的婚姻观念,在女性的守寡或改嫁问题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和唯一的标准。 关键词:中古时期敦煌婚变守寡再嫁 中图分类号:K242,nK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05)02—0164—09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社会文书中隐含了大量有关婚姻家庭生活的信息,我们对其中一些与婚变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整合分析,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这里所说的婚变,是指人们的婚姻生活因遭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而不能保持原状的状态。我们根据敦煌文书归类了几种婚变现象:一是因征伐引起的夫妻一方弃家出逃或因兵乱导致的家庭残缺,即离乱;二是夫妻一方的死亡导致的鳏居或寡居,即丧偶;三是夫妻感情破裂后导致的夫妻分离,即离婚。所以我们分别从离乱、丧偶、离婚三个方面定义了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概念,并以此作了相关研究。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及相关问题,另两种婚变的情形则撰它文讨论,此处不多论及。 一、丧偶之后的生活 (一)情感的悲伤 古人常以半死桐来代指夫妻一方的离世,也借此隐喻生者的痛苦。敦煌文书中夫妻为离 收稿日期:2005—05—15 作者简介:陈丽萍(1977一),女,甘肃会宁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女性史研究。 ?164?

敦煌文献概述(20210217035908)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 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 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 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 。八国联军进北京。8 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

敦煌文献库

敦煌文献库 内容简介: 敦煌文献库是专门收录敦煌汉文文献的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策划、总编纂、总监制,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上个世纪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而后流散世界各地的数达5万件之多的汉文和藏文、梵文、于阗文、回纥文、吐火罗文文献,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奇珍。不仅使大批亡佚已久的古文献重现于世,更在世界范围内有力推进与中世纪中亚和中国相关之歴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以及文化艺术之研究,并形成国际性显学---敦煌学。 敦煌文献库辑录现藏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英、法、俄、德、日等国之敦煌汉文文献3万余件,分为佛书编(佛教经卷)、遗书编(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写本)、文书编(官文书,私文书及寺院文书残卷),各据原件照片或复印件制成高精度的数码影像,并以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成保留原件所有信息的数码全文,采用还原式页面,逼真再现敦煌文献的各种复杂书式,包括眉批、夹注、图表、标记及怪僻字、重迭字、翻转字、涂抹字等。总计全文超过1亿字,影像超过30万页,数据总量约100G。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实现毫秒检索只字不差,图文对照逐行可勘,整理标注随心所欲,编辑下载按键即得,为研究利用敦煌文献开出新生面。 技术标准: 页面显示:还原式全文页面,逐页对照原版影像 检索路径:分类检索(类、目) 条目检索(题名、时代、作者、篇目) 全文检索(任意字、词、字符串) 高级检索(进阶、逻辑、关联) 研读功能:放缩(影像放大阅读) 全屏(影像全屏阅读) 去灰(影像去除灰度阅读) 翻转(影像旋转180度阅读) 连缀(影像前后页连缀阅读) 设置(全文设定版式和字体) 标注(全文添加标点和批注) 书签(全文添加书签和分类管理) 打印(全文打印) 下载(全文编辑拷贝) 辅助工具:研究提示(查找相关研究成果) 常用字典(查找难字读音及释义) 采用字库:方正楷体S-超大字符集 适用环境:Windows8/7/vista/XP/server2003/2008 出版信息 敦煌文献库分为五集,自2011年至2016年陆续出版,(初集已出)

纪录片《敦煌》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敦煌》解读 2010年3月,央视传媒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十集大型纪录片登上中央电视台,该记录片播出以后很快的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一些敦煌研究学者的肯定,可以说,敦煌的制作播出,是关于中国纪录片领域一段喧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无论就其立意、制作,乃至播出,虽不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却象征着中国电视从专业角度而言的一种真正的成熟面貌。[1] 近几年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于纪录片《敦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究纪录片《敦煌》可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二、对纪录片《敦煌》将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看其是如何通过它的表现方式起到一个提炼,延伸,并通过这种对生活的提炼和延伸给人以启示的教育作用;三、通过对纪录片《敦煌》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为以后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结构上,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对纪录片《敦煌》进行解读。第一个部分将重点从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整体状况和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需求状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二个部分以我国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结合纪录片《敦煌》的内容和特色去分析其引起广大学者和观众关注的原因;第三部分将就纪录片《敦煌》表现形式来进行研究,从纪录片的故事化表现形式及情景再现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在第四部分,将以纪录片《敦煌》为我国的纪录片所带来的启示来进行叙述,虽然这些宝贵经验现在还停留在一个创新试用的阶段,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一、中国历史文化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纪录片创作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标榜着人文关怀精神,高举纪实主义大旗,成功的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推入了一个巅峰。而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至今,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观众们对纪录片的热情慢慢消退,各种电影电视、综艺娱乐和新闻节目成为电视上最受关注的三大板块,纪录片却在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日益受到冷落,这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也逐渐进入一种萎缩的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历史事件: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夺中被毒死,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判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为稳定内部,巩固王权,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四个被称为“如”(藏语意为部或翼)的军政组织。此外,还有四个禁卫军千户所分镇四个如。每个支如的马匹呈不同毛色,旗帜也各不相同,以示区别。千户所统兵一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军队的百夫长、千夫长等平时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松赞干布在大相噶东赞(《新唐书》作禄东赞)的协助下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其法律的内容大致是“对争斗(者)罚款,对杀人者依死者的地位罚命价。对盗窃的人罚赔8倍,连同原物共为9倍。对说谎的人拔断其舌头……对贤良的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不能与他们争斗,要听他们的吩咐……按期还债,称量时勿行欺骗”(《王统世系明鉴》第61页)。吐蕃刑法严峻,“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抉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新唐书·吐蕃传》)

敦煌文献介绍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作者:杨秀清 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

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考证佛经原文意义作用很大。敦煌文献中各类佛经的目录也不少,其中既有全国性目录、品次录、藏经录,也有点勘录、流通录、转经录,还有乞经状、配补录、写经录等,是研究古典目录学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敦煌佛经,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写经,由于校勘精良、错讹较少,对校勘唐以后的印本佛典也大有裨益。 敦煌文献中还有一批寺院文书,其中包括寺院财产账目、僧尼名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