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已经储备的地理知识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并记忆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因素2.通过预习回顾,理解并说出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走向及密度的影响;并应用于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选择。

3.通过限时训练,提高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

要求:1.联系实际情况,理解并记忆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因素

2.记忆归纳总结地形如何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路密度

1.知识链接: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河流水文、生态环境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发展水平、资金、技术因素等

2.记忆创新设计P104【归纳总结】并熟记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的影响。

【预习检测】

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青藏铁路西宁一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

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 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

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 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

2.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

(2014新课标I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

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3-5题。

3.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

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4.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

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5.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

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6.下图为西藏局部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主要峡谷地带的大致走向,并

分析峡谷的形成原因。

(2)简述上图所示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

的影响。

【课堂探究】

探究一

【2017天津卷】(15分)读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1)结合图13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

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

因。请回答两项。(6分)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

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13所示信息说明原因。(3分)

探究二: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公路线路的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课堂检测】川藏铁路(成都至拉萨)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建设规划,成都至拉萨运输距离为1 629千米,全线贯通后到拉萨只需8个多小

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川藏铁路建设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

A.地形、地质构造复杂 B.资金短缺

C.技术力量不足 D.多年冻土的存在

2.川藏铁路的战略意义远大于青藏铁路,建成通

车后将( )

A.完善进藏通道,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

B.开发沿线旅游资源,促进香格里拉、桂林地区旅游发展

C.加快沿线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沿线工业走廊

D.促进川藏地区对外开放,构建中国—东盟陆路经贸通道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 000)。读图,完成3~4题。3.为了加强甲镇与乙村的联系,拟建

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

合理的是 ( )

A.a B.b C.c D.d

4.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②临近港湾③穿越城

区④坡度太大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

约7 500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

路景观。据此5-6题。

5.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

时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C.气候D.水文

6.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

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7.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A.武汉—广州B.杭州—上海C.成都—上海D.兰州—北京

预习检测答案:1-5 DCDBB

6.(1)南北走向。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2)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城市主要沿河分布;城市数量少(级别较低)。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以公路(国道)为主;线路稀疏。

【课堂探究】

探究一(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探究二乙村→甲村的公路比较平直,乙村→丙村比较弯曲

原因:乙村→甲村公路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较平坦,乙村→丙村经过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沿等高线修建,以减小公路的坡度

【课堂检测】AACDABA

第3题,由图可知,c线路基本与等高线平行且线路较短,工程量较小,是最合理的选择。第4题,图中铁路穿越城区,对城区环境造成污染,与等高线垂直,工程量大,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2017全国卷Ⅱ】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

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

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

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

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

(1)人们徒步难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候寒冷、暴雪、强风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提示,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夏季气温较高,方便通过。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因素。据图可知,该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东西跨度大,施工难度大;该地人口稀疏、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材料缺乏,需远距离运输;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

考点:区域自然特点及影响跨海大桥修建的因素

【点睛】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不相连,只有寒冷时结冰,才能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误判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要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材料中提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夏季该地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

【答案】

14.(15分)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而且,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建设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而且从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密度较大。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游资源的破坏。

考点: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课题】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所需课时】一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 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使学生掌握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 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基础知识,学生可能对宁夏、台湾等区域的特征不 熟悉,影响分析。 教材分析: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了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对交通 线路的影响。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宝成线的修建、宁夏交通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 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宝成线8字型线路设计的原因,和中国铁路分布、宁夏交通密度等资料理解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2、了解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学会进行地理调查

3、通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得信息 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 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 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地形、气候、河流和地貌等对交通线的影响 难点: 1、世界、中国等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 2、地形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 3、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图表资料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通过本节所举案例,在理解基本知识及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宁夏 的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

(完整版)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优质课《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以“了解地形对聚落和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如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图、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聚落的不同形态特征等),说明“地形是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影响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其中,“不同地形特征对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分析探究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在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概念。而这一观念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强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图片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性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聚落的特点和类型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法。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图片展示对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3、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4、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高中地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专题

微专题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知识精析】 一、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 2 3. 4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自然障碍较少,不仅交通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大,而且速度快,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效率要高。 (2)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较多,运输线路在建设和维护时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时要确保安全。相对而言,交通运输效率较低。 二、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分析

四、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高考例析】(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3分)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4分)(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3分)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1.D 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 2.B 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30 km,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3.B 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4~5题。 4.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5.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4.B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干流基本平行,应为褶皱所形成的平行山谷;河流都出现一致方向的弯曲(东北—西南走向),应由断层错位而形成。 5.C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M到N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6.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图中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的高考复习策略与备考经验交流、高考的命题趋向及设题原则、高考的解题技巧等。 地形 一.课标、考纲要求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在应用) 二.与其它知识点及能力要求相联系的内容 1.地形、地势、地貌的概念、类型等 2.聚落: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变化、分布、影响 3.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重难点指导: ㈠.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不同的地表形态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密度、空间形态、聚落内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聚落发展变化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⑴.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①.对聚落类型的影响 城市聚落多分布于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而乡村聚落在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地形区均有分布。从小区域来看,聚落多分布于沟谷、河谷、山间小盆地、山间台地等地形平坦的区域。 ②.对聚落规模、密度的影响 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聚落规模大、密度大;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聚落规模一般较小,密度也较小。如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聚落呈零星的点状分布或集中分布在水井、河流等水源地。在丘陵、山地地形区,山间盆地则是聚落的最佳区位。如四川盆地水热充足,人口密集,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又如在云贵高原的低山丘陵的小盆地就是聚落密集之处,被当地人称为“坝子”。 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平原、盆地等地形开阔区域,聚落易于向多个方向扩展,形成集中式、团块状的聚落形态,如成都市、北京市;在山地、丘陵区的山谷、沟谷区,由于受地形限制,使得聚落沿山谷方向延伸,呈现典型的带状聚落形态,如我国的兰州市、宜宾市等。高原区的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及其每个牧民家庭为了占有足够面积的草场,聚落呈稀疏的散点状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地区的聚落,由于地形等阻隔,使得聚落被分割成片状,形成组团式的聚落形态。④.对聚落内部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影响 依山势而建的聚落,高低错落有致,体建筑视野开阔,个体建筑间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如重庆市的城市建筑依山就势,沿山坡布局一大片聚落,形成一道独特的山地城市景观。再如,黄土高原区的居民沿山坡平整出阶梯状,再沿黄土壁凿洞成窑,由山脚到半山坡层层排列,蔚为壮观。在山西省的平陆县,由于地势平坦,而修建窑洞需要借助黄土崖壁,因此当地居民就掘地为坑,又在坑壁上凿壁成窑,形成了独特的地窖式窑洞院落。再如我国南方山地区的吊脚楼,这种木楼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依山就势,用木桩搭起一个平台,再在平台上建房。这样即充分利用了地形,有利于木楼通风散湿,利于排水,而且也可充分利用木楼底部的空间储物、饲养牲畜等。 ⑤.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影响 平原区由于聚落密度大,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便利,聚落的发展变化迅速。山地区由于地形阻隔,交通不便,保存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区。 2.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局部气候、河流、地下水的分布等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已经储备的地理知识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并记忆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因素2.通过预习回顾,理解并说出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走向及密度的影响;并应用于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选择。 3.通过限时训练,提高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 要求:1.联系实际情况,理解并记忆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因素 2.记忆归纳总结地形如何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路密度 1.知识链接: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河流水文、生态环境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发展水平、资金、技术因素等 2.记忆创新设计P104【归纳总结】并熟记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的影响。 【预习检测】 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青藏铁路西宁一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 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 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 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 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 2.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 (2014新课标I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

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3-5题。 3.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 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4.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 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5.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 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6.下图为西藏局部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主要峡谷地带的大致走向,并 分析峡谷的形成原因。 (2)简述上图所示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 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题 最新

必修一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2.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地区最不利于发育为城市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河流汇合处 C.冲积扇平原 D.河流发源地 3.国北方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 A.团块状B.带状 C.点状 D.线状 4.对交通线路影响尤为深刻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植被 5.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蜀道不再难”得益于 A.环境变迁 B.人口增多 C.科技进步 D.民族团结 6.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下列关于山区公路建 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公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公路应避开缓坡 D.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据此回答。 7.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濒临海洋,受季风影响明显 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有高山分布D.地势低平 8.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9.关于能源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 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Array 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二、综合题 10..读图6-1-9,完成有关城市起源的知识网络,并 回答: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人图6-1-9中的方框 内 (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有剩余 B.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场地 C.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 D.集市 E.社会劳动分工,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产品丰富 (2)由以上联系图可以归纳出:人类曾经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 文明。

(交通运输)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对居住地的初步感知(分散、不全面的、潜意识的) 1.人们选择有利地形安居乐业。 2.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多种多样。 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4.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自然、人文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举例分析所在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地形的作用尤为突出。先看先民们的选择: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半坡村落”,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选择这样的地形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人类总是选择有利的地形安居乐业,地形与聚落形成关系密切的基本观点。) 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案例一:景观图对比 从区位、形态、规模、密度等景观角度分析差异,重点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 基础知识:地形这一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影响,规律是(也可列表比较) 基本观点:地形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让我们再来探讨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案例二:丽江古城 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聚落的形成。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地形对聚落拓展方向的影响。 基础知识: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 基本观点: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五、案例三: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与交通线路 山前洪积扇是如何形成的?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 山前洪积扇水土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哪些便利? 盆地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盆地中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和聚落有何关系? 地形不仅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线路、农业、人口等的分布,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气候→地表形态→聚落 交通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中的“举例说明”明显就是案例教学的路径提示,将节标题与章标题进行关系分析得出二层三点:一是“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下位概念,是自然环境的案例;二是“聚落、交通线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案例;三是节标题是章标题构成上下位关系,是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案例(虽然言而即喻,但能不能纳入系统视野自觉地建构关系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的重要分野)。因此案例类比、概念类比、经验类比、原理类比等成为本节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如从第一、二两点向上位概念追溯、前后纵横延伸拓展形成“要素图谱”,成为贯穿本节始终(甚至整个地理教学始终)、分析成因差异的思维模型;又如从聚落的概念结构经过经验融合、概念类比生成城乡两类聚落特征;再如从课标提供的“地形、聚落、交通线路”三个要素二二组合经课标命题筛选得到二种组合关系:即地形对聚落……,地形对交通……,再与课标命题类比建构形成本节两大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生成教学重点,搭建知识整体框架;整个教学过程行进在系统类比的思维框架下,高水平思维是知识深度理解的重要前提,同时又使知识建构在整体思维、主动建构、社会建构的基础上,教学的高效性得到保障。“说明”是较高的能力要求,以“理解”为基础,融通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正确的术语表述达成“说明”这一能级,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将内化(或理解)的知识转化或外化为表达的能力,要杜绝“满堂灌”、“一言堂”现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学生的差异中取得资源进行深度教学,培养合作精神、探究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培养人地和谐协调的系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三、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开篇,案例多、图像多、活动多、知识联系多、隐性知识多,共有16幅图、9组活动(阅读),通过图像和活动提取信息、分析特点、建构成因,

【教学设计】《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湘教版)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前一章讲到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本章节则是以地形要素为例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前一章节的升华,同时为后面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铺垫。 教材中有许多典型的案例以及活动,例如半坡村落,平原与山区聚落的对比,丽江古城,塔里木盆地,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图,四川盆地交通线路图,兰州布局图等,内容丰富,地图典型清晰,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精炼总结。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 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

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 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 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 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家很熟悉吧?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影响。那我们今天就以地形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19·九江模拟)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 C.水文因素D.生物因素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B.带状 C.网状D.棋盘状 解析: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②位于河流沿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答案:1.C 2.A 3.B 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读兰州市略图,回答4~5题。 4.促使兰州市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开采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发展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5.兰州市城区( ) A.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B.以同心圆的形状向周围延展

C.以扇形向一侧延展 D.以组团形式呈分散状态向远郊发展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故兰州市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第5题,由图可知,兰州市沿着黄河谷地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答案:4.D 5.A (2019·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回答6~7题。 6.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降水D.地形 7.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故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7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答案:6.D 7.B (2019·唐山模拟)2015年2月4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正式全程通车。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8~9题。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环节一】复习 回顾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从而引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题。 【环节二】新课预习作业检查情况 对新知梳理部分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核查,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填空内

容整理完毕 【环节三】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的分类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环节四】课程讲授 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二)类型 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其在性质和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

(1)聚落不仅仅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库、文化娱乐场所及教育卫生等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附近的菜地、林地、果园、耕地、空闲地等。 (2)城市一般是由乡村逐步发展而来的。 (3)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二、我国南北方聚落差异比较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与南方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可列表比较如 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亚马孙平原 ②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相对稀疏、聚落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