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五律的教学应用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五律的教学应用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五律的教学应用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五律的教学应用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五律的教学应用

【摘要】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五个定律,即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在教学中可以得以应用。本文将以上五定律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根据各定律的内容分别推演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注重温习、时常点拨、经常总结、以点带面等。这是根据人的生理规律来“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效果。

【关键词】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教学应用

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唾液分泌实验发现了五条条件反射定律,即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其中,习得律指的是指通过同一诱因反复的刺激能够促使某一反应的习惯性出现。消退律指的是经刺激形成的习惯性反应若再在长时间内不受原来的诱因刺激则会慢慢减退,甚至消失。泛化律指的是与刺激诱因类似的情境也会引起与刺激诱因相类似的刺激效果。分化律指的是多种刺激诱因均可形成某种习惯性反应,若其中的部分诱长时间不出现则此部分诱因则不会再产生原来的刺激效果,只有常发生作用那部分诱因才可引发已形成的那种习惯性反应。高级条件作用律指的是多种刺激诱因综合刺激后所形成的反应在其中的部分诱因刺激下也会表现出来。

人与狗自然不同,人是很理性的动物,通过狗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同样适合于人呢?如果因阴天的缘故人们在夜晚看不见月亮,若说起此事,人们通常会说:“今天晚上没月亮。”几乎没有人会对此

智慧树知到《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二章 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本质相同。 A.对 B.错 答案:对 4、谈虎色变是第一信号系统。 A.对 B.错 答案:错 5、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这种反射是()。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第三章 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合称五大感觉。A A.对 B.错 4、绝对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B A.对 B.错 5、知觉就是多种感觉的相加。B A.对 B.错

第四章 1、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连续下去,这主要是由于( A ) A.记忆的作用 B.知觉的作用 C.感觉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2、感觉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A ) A.按刺激物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 B.语义编码 C.语音编码 D.命题编码 3、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种效应成为( C) A.过度学习效应

B.记忆的首因效应 C.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D.记忆的近因效应 4、斯伯林的部分报告法是为了研究( A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5、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不包括( A ) A.回忆、再认 B.残图再认 C.词干补笔 D.模糊字辨认

第五章 1、民间根据“月润而风、础润而雨”判断天气,体现了思维的特点(A)。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直接性 D.具体性 2、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C)。 A.间接性 B.概括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3、创造性思维是(A)。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请看“长工揖驴”的故事: 古时有一个地主,对长工们凶狠无情。长工们都气愤不已,皆在想办法要捉弄一下他。有一位为地主照料牲口的长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每天向地主经常骑的一头驴作揖,然后狠狠地抽这头驴一鞭,连续数日。后来有一天,地主要骑驴出门,这位长工送地主,向其作揖,驴惊跳起来,地主被狠狠地摔了下来。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例子。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是用狗做的实验。但这个例子和巴甫洛夫的如出一辙。那么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在哪里?先来做一下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 A:作揖驴漠然 (中性刺激) 鞭打惊跳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B:作揖+鞭打惊跳 C:作揖惊跳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数次,原来的中性刺激也能引起无条件刺激的效果,这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条件情绪反应 华生和雷纳(Rayner)1920年对一个约1岁大的小男孩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个原本十分喜爱小白兔的男孩后来见了小白兔就大哭,并扩展到看见任何白色的玩具动物都害怕。他们的做法是:在小白兔出现的时候,发出一个足以令小男孩恐惧的巨大声响。 这个例子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通常情况下人的焦虑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几点说明 1.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结合时的时间顺序 为了让中性刺激最后变成为条件刺激,最理想的结合方式是中性刺激在前,无条件刺激紧接着呈现。当然,两者同时出现也可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中性刺激具备信号预示的作用。不可让中性刺激在无条件刺激结束后再呈现。 2.高级条件反射的形成 另一中性刺激与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相结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即高级条件反射。如,对前面故事中的对作揖产生惊跳的驴,又可以这样做: 作揖惊跳 吹口哨 + 作揖惊跳 吹口哨惊跳 3.条件反射的消失(消退) 当条件刺激反复出现,而无条件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原来形成的条件反射就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讲课讲稿

精品文档 学前教育科教案首页 班级:“3+2”大专班计划课时数:2 个课时 课题: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并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原理2、能力:应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三个阶段、重点区分四个概念教学难点:如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学习现象教学准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实验图片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举例法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 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 20 次。到第21 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 。(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 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的目的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看、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精品文档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行为一联想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实验当中,有什么样的刺激,发生了哪些反应?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

普通心理学综合试题1

普通心理学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 D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A )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 B、除精神病人外的心理现象 C、除动物外的心理现象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3、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D )。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人格 4、心理反映具有( C )的特性。 A、稳定性和灵活性 B、抽象性和形象性 C、能动性和主观性 D、客观性和主观性 5、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B )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6、( C )以研究知觉与意识为主,主张知觉是有组织的,是整体的经验。 A、精神分析学派 B、构造主义 C、格式塔学派 D、机能主义、 7、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是一种典型的(B )的观点。 A、遗传决定 B、环境决定 C、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D、辩证唯物主义 8、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 B )。 A、神经心理学 B、人本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9、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信息加工者,认为环境因素要通过(B )来实现支配外部行为。 A、心理特征 B、认知过程 C、情感过程 D、意志过程 10、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B ) A、控制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无关变量 11、人类的(C )高度发展,占整个大脑皮层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心理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A、顶叶 B、枕叶 C、额叶 D、颞叶 1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C ) A、反射 B、扩散和集中 C、兴奋和抑制 D、泛化和分化 13、“谈虎色变”,属于( B )活动。 A、无条件反射 B、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本能 D、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14、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于是对其他刺激的饿反应就回逐渐消失,称为( D )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外抑制 D、分化抑制 15、兴奋和抑制两中种神经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时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1.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布鲁纳 2.下列不属于学习引起的变化的是()。 A.幼儿会喊爸爸、妈妈 B.青春期嗓音变化 C.骑车 D.会使用电脑 3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是()学习。 A.刺激——反应 B.连锁 C.辨别 D.信号 4.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刺激——反应 B.信号 C.概念 D.连锁 5.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解决问题 D.刺激——反应 6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动作联结的学习类型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 刺激——反应 7.各类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连锁 D.刺激——反应 8.对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分别作出适当的反应的学习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9.()学习是指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其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0.把鲸鱼、象、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这属于()学习。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1.理解“功=力×距离”这一公式,这是()学习。 A.信号 B.概念 C.辨别 D.原理 12.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后,用之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 A.解决问题 B.规则 C.概念 D.刺激——反应 13.()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动作技能 D.态度 14.()是使用符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5.()表现为学会陈述观点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6.()是对外的平稳而精确的操作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7.()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意向。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这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19.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练习运用,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消费者研究中的应用及区别 美合日古丽 21 在消费活动中,我们在不自觉中运用营销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消费,或者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作用是激活消费者的目标导向,使他们采取某些行为或回避某些行为。消费者学习是一个消费者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这些知识经验可应用于将来的相关行为中,它的范围包括从简单的几乎是反射式的反应到抽象概念与复杂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消费者学习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作为最近获得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果,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学习不都是一个有计划的探索过程。一些偶然的经历或没有任何意志努力也能获得经验而产生学习。 与市场营销联系密切的两种行为主义理论是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理论,有时也称刺激—反应理论,它们都基于这样的假定:如果存在对特定外部刺激的可观察的反应,则意味学习已经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太关注学习的过程,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输入和输出,即关注消费者从环境中选择的刺激与产生的可观察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即:当一个中性刺激与另一个会引起某种反应刺激成对出现时,在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那么该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这时候就产生了条件反射学习。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活动时,发现当狗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给食之前摇铃,那么一段时间之后,狗在听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也会流唾液,这样就出现了条件反射。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消费者可被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搜寻者,他们利用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或知觉联系,连同自己的预期,形成一个有关世界的复杂描绘。现代条件作用理论把经典条件作用看作是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不是一个反射性的行为,而被视作是认知关联学习;不是获得了新的反射,而是获得了有关世界的新知识。条件作用可以使人增加某种反应在未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成分有(A)能力 2、人得听觉主要受(D)得控制。(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就是(C)兴奋与抑制 4、“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B)第二信号系统得活动 5、感受性就是(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 6、听觉得适宜刺激就是(A)空气振动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得描述不正确得就是(B)声波得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8、下列关于平衡觉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C)人平躺得时候,平衡觉较弱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得(B)选择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得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得一幕这属于B)情景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得概括性得有(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A)思维得形态 13、下面哪一种对梦得态度就是正确得A)梦就是一种正常得生理与心理现象。 14、需要就是指(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得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得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就是(B社会需要 16、根据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D)在最高层。D)自我实现 17、动机就就是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得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得一种内在得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8、定势得作用其实就就是(D)无意识动机 19、内驱力其实就就是(A)生理性动机 20、身段表情可以分成(B)手势与身体得姿势 21、情绪有(A)几种功能A)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2、“人就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就是情绪得(A)理论得观点。 A)情绪得外周理论 23、根据伊扎德得观点敌意就是(D)三种基本情绪组合成得复合情绪。(D)愤怒、厌恶、轻蔑 24、(C)就是一种心理特征,就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得心理条件。(C)能力 25、一个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情绪易激动,这就是在描述她得(C)气质 26、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27、脑神经有(C)对。(C)12 28、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得(C)方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得水平 29、以下哪一概念不就是由巴甫洛夫提出得?(A)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30、以下对知觉特征理解正确得就是A)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在人脑中得反映 1、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得事物得心理浮现称为( C表象 2、人得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就是(A记忆得作用 3、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得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得趋势,这种现象称为B定势 4、对裂脑人进行精细实验研究从而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得不对称性,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得学者就是( B罗杰、斯佩里 5、反射活动效应器活动得结果又作为一种新刺激传入中枢,并进一步影响中枢得活动,使之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得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B反馈 6、多血质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得基本特征就是 C强、平衡、灵活 7.编制世界上最早得一个智力测量表得就是 C比奈-西蒙 8、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D感觉阈限 9、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得需要理论叫 B需要层次理论 10、对延续与发展有机体生命所必需得客观条件得反应叫(A需要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就是(A)能力 2、“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得活动 3、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 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4、脑神经有( C)对。(C)12 5、(D)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得科学 D、1879 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B.德国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 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 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行为—联想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 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实验当中,有什么样的刺激,发生了哪些反应,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 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 条件刺激:本来单独的铃声是不可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狗来 说,铃声属于一个中性刺激,当这个中性刺激(铃

声)与无条件刺激(肉)联结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二)反应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列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形成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无反应 (阶段1) (肉) (唾液分泌) (铃声) 中性刺激(铃声) 形成中 + (阶段2)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肉) (唾液分泌) 形成后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阶段3) (铃声) (唾液分泌) (设计意图)回想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填充此表。 (四)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哺乳期的妈妈,当婴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

巴甫洛夫

山东理工大学 巴甫洛夫的科学研究经历和成果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机创1301 姓名:包芸畅

巴甫洛夫的科学研究经历和成果(俄国生理学家И.Π.巴甫洛夫创立的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又称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历史地位:巴甫洛夫学说是一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学说体系。在20世纪中期,巴 甫洛夫学说曾经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体系,在国际哲学界、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当该学说被移植到心理科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就被奉为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出现了以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运动。尽管到60年代以后,苏联心理学界有许多人明确批评了这次改造运动,指出了改造运动中出现的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错误。但由于其民族历史原因,正如墨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在这里看到有非常强大的民族主义因素在起作用,以谢切诺夫的巨大成就和巴甫洛夫显赫的国际作用而自豪;以实验室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力量和灵活性而自豪,这些制度处处都赋予巴甫洛夫方法以极高科学威望并同时赋予它以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苏联心理学界批评人们滥用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问题时,主要指责的对象是当时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而没有对巴甫洛夫学说本身提出质疑和批评,没有进行认真严肃的清算。因此,很难消除这个学说对心理学的消极影响。 2、核心思想 其核心思想是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把意识和行为看作“反射”,即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机体生来具有的、对保存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射称作无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则称作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巴甫洛夫认为,人的心理和精神,一切智力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对信号的反应,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所以,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即心理学上所谓的联想。巴甫洛夫以条件反射作指标,探讨了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的神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解释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作出了重大贡献。(见高级神经活动规律) 巴甫洛夫探讨了有机体把外在世界分解为个别要素的机制,提出了分析器学说。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有赖于分析器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分析器的总体。它通过暂时神经联系,对来自各个感受器的刺激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综合,协调各种条件反射。 对人来说,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就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活动。巴甫洛夫发现不同的机体在形成条件反射时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是由神经过程的特性,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不同造成的。他进一步提出了神经类型学说,作为人类气质和性格的生理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

论巴甫洛夫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之父——巴甫洛夫1. 巴甫洛夫其人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如果没有巴甫洛夫在神经生理、心理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的、突破性进展,就不会有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不可能有华生在行为主义研究方面的划时代成就。巴甫洛夫为华生的心理学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材料,他首创病运用条件反射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条件反射学说喂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瘦巴甫洛夫的影响,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既然如此,就可以利用生理学中的刺激、反应、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客观术语来取代主观的心里、意识等概念,这样就为心理学走向自然科学的行列扫清了概念术语的障碍;而且他还进一步把条件反射作为一种具体的客观方法,并借此达到行为研究和控制的目的。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应实验 在研究消化现象的时,巴甫洛夫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

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的情况涉及四个事项,这四个事项中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在两个刺激中,一个是中性刺激,也即条件刺激(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另一个刺激就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sc,进而引起了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反应(入唾液分泌)叫做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都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cr)(如,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尽管巴甫洛夫本人并没有概括过他的学习律——这也是由于他极不愿意别人把他看作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条件作用原理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并对后来的各种学习李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学者根据他的实验,概括出以下几个学习律: ①习得律 巴普洛夫条件作用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条件反射,在实验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可以有多重配对方法。由于条件刺激在条件作用过程中起信号的作用,预示无条件刺激的到来,因此,在逆向条件作用过程中,条件刺激在无条件刺激之后出现,这就起不到顶报或信号的作用,因而不可能建立条件反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教育学

(一)经典实验 实验方法是把食物呈现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接下来,每次在发放食物之前,反复给狗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结果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经典性条件作用建立的基本程序: 建立前:US—————————UR (食物)(唾液分泌) 建立中:CS+US———————UR (铃声稍前,食物相继出现)(唾液分泌) 建立后:CS—————————CR (铃声)(唾液分泌) (二)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与现象 1、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形成:在某种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条件刺激稍前于无条件刺激或与之同时出现,多次结合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便能引起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消退: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经过较长时间的多次重复,即让条件刺激单独地多次出现,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就逐渐消弱以至消失。 2、条件反射的泛化与分化 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分化:在条件刺激呈现时伴随呈现无条件刺激,而在相似刺激呈现时不出现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后,动物只对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对相似刺激则无反应。 3.恐惧性条件作用 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的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之为恐惧性条件作用。而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现象,有机体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 小阿尔波特的实验 4.高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三)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应用 把学习任务与儿童的积极体验联系起来 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学习地点 帮助学生分清情境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便适当的分化和泛化 帮助学生摆脱焦虑的困境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历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考试中经常会考到的 考点,这部分内容对我们的广大考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尤其是对咱们大部分教育学、心理学的零基础的考生们,所以在这里希望通过对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介绍能 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地理解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理论。 [MISSING IMAGE: , ] 一、实验的缘起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前苏联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 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早年因消化生 理学研究而闻名。他的研究多以狗为被试,在实验中他和助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 现象:研究人员在给狗喂食时,狗会分泌唾液,此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反复多次之后,狗只要看到食物,即使没有吃到,也会分泌唾液,甚至尚未看到食物,只看到食物容器 或听到研究人员的脚步声,都会分泌唾液。这个现象引起了巴甫洛夫的好奇,为此,他专门 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便是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也(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二、实验目的 探讨条件刺激如何取代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二者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从而引起个体相同的 反应,相似条件刺激的作用是否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三、实验过程及结论 在实验中,为确保刺激源的唯一性,巴甫洛夫专门建了一个隔音的实验室,把狗带进实验室,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在实验中,他选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狗吃到食物时会自然地分泌唾液。他又选择铃声将其作为中性刺激,它与食物毫不相干,不会引起唾液的分泌。在实验中,巴甫洛夫首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立即给它喂食,这时,狗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反复多次训 练之后,巴甫洛夫向狗单独呈现铃声而不给它食物,观察狗的反应。如同他们预期的那样, 听到声音后狗就像已经吃到食物一样,自然地分泌唾液。此时说明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原本 的中性刺激铃声已经成为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一旦狗听到铃声,他就会来吃食物,铃 声对于狗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信号,获得了一定的信号意义,从原来的中性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获得了一定的信号意义。在此基础上,巴甫洛夫还进行了拓展研究,如变换中性刺激, 把原来的铃声换成了香草气味或旋转物体等其他物体,发现条件反射依然能够建立。巴甫洛 夫及后续研究者还发现,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其他与条件刺激性质类似的刺激也能够引起 同样的条件反射,而无需重新经历条件作用建立的历程,这一现象被称为泛化。另外,条件 反射建立之后,如果一直不再使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那么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 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出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消退。此外,他还变换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 激出现的时间:两者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后于无条 件刺激出现,同时停止;条件刺激结束后无条件刺激再出现。结果发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的效果最佳,也就是说铃声、香草气味或旋转物体等先于无条 件刺激出现的效果最佳,同时出现的效果次之,而其他两种结合方式则很难建立条件反射。 所以说,巴甫洛夫的实验印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说明它可以替代无条件反射引起个体相同 的反应。这当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是作用的关键,即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关键。 四、实验的应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以科学实验的方式给我们揭示了行为的学习途径。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一种巩固,我们的许多行 为或感觉都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塑造的。如司机驾车行驶在马路上,看到交警,就会不自觉地 紧张起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看见医生,孩子就开始哭了;甚至还有人通过条件反射来训练

条件反射理论带来的思考

条件反射理论带来的思考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用科学实验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了行为的学习途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巩固,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比如说老师说要考试了,我们会紧张起来;闻到医院消毒水的味道也会紧张起来;甚至连马戏团的狗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学习简单计算。 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箱实验也给我带来很多方面的启示。他认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所以我觉得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应该吝啬其口头表扬,而中国教育恰恰做不到这点,学生的思路一旦偏离了老师的预定轨迹,老师就会想方设法得把学生的思路“纠正”到所谓:“正确”的思路上。这样的行为导致了学生“不敢想,只会听”的后果,而根据人本主义理论,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阐明了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简言之就是要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自己想学,没有外在因素的制约,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学到东西。此外,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巩固正确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效果律中所提到的那样,当孩子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奖励,以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巩固学习的效果。而且,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在很多情况下,“三个勾”比“七个叉”更能带给孩子正能量。 还有一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做有意义的练习。猫在饥饿的状态下才会拼命挣脱迷箱,寻找食物。若它吃饱了,还会如此坚持么?训狗,寻鸟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永远不要喂饱你的狗,这是训狗人常说的一句话。在学习中同样的道理,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这样孩子才会有探索的动力,勇于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在困难中寻求解决方法。桑代克在后期研究中发现,无意义、重复的练习并不能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只有进行了练习并获得奖励时才能增强联结,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题海战术是没有意义的,要让做题目变得有成效有效果其实很简单,给学生做题目,做得正确率与下次的做题量直接挂钩,也即在练习中加入惩罚奖励机制,学生做题的效果才会明显出来。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试 卷汇编6 (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2015.陕西渭南】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需要对刺激进行( )。 (分数:2.00) A.分化√ B.消退 C.泛化 D.撤销 解析:解析:泛化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分化指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刺激的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题干表述的是对事物作出区别,故本题答案选A。 2.【2014.山东枣庄】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系统是( )。 (分数:2.00) A.经典条件反射系统 B.操作条件反射系统 C.第一信号系统 D.第二信号系统√ 解析:解析:为了区别人类意识和动物行为的本质差异,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他指出.有两类不同的条件反射,一类是以实物即“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一信号系统:一类是以言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所特有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才能实现的条件反射。 3.【2014.河北石家庄】( )提出强化理论。 (分数:2.00) A.斯金纳√ B.苛勒 C.考夫卡 D.曼杰斯 解析:解析: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 4.【2014.黑龙江哈尔滨】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承认的物质奖励或表扬,这属于( )。 (分数:2.00)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塑造 解析:解析: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奖励或表扬儿童是为了增加今后儿童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属于正强化。 5.【2015.吉林辽源】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分数:2.00) A.处罚 B.消退 C.正强化√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20次。到第21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 【基本观点】 1、学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1、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 无条件刺激。 2、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3、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4、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举例说明】 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哺乳期的妈妈,当婴

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罚款,这次经历使他感到害怕或尴尬。如果这个人经常因为超速而受到罚款,那么他以后一看到警车,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让学生试填以下此图: 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习得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才能引起条件反射 (2)消退抑制律:条件发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给无条件刺激(食物)加以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唾液分泌)会减弱直至消失。例子:小孩子不能骗。 (3)泛化律:条件反射会泛化到与原来的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中,如原来的条件刺激是“铃铃铃”……声音,现在用“当当当…….”声音也能引起条件反射。 (4)分化/辨别律:假如“当当当…….”声音响起的时候,不再给予五条件刺激(食物),那样,狗对“当当当…….”声音的反射就会消退。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学生,搞些活动往往问“综合测评加不加分?”以此

高二生物条件反射

课题: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朱静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高中《生命科学》基础型课程以揭示生命活动本质为主旨,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探讨生命活动的本质。第5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主要从信息方面探讨生命活动的本质,本章共有5个小节。第1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生物体捕获外界信息的各种感受器。第2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是第5章的重点部分,课程标准上的学习要求是“B级”——即理解级。主要介绍神经系统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沿神经纤维,以神经冲动方式传导的电传递过程,传导速度非常快;二是通过突触结构,以神经递质方式传导的化学传递过程。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调节主要由脊髓和脑完成,并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其中脊髓主要完成对人体的一些基本反射活动的调节,而且,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大脑皮质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本堂课是第2节中的第3课时。本堂课的核心内容是脑的高级调节功能,主线是围绕对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反射弧的分析逐一展开。主要知识点一共有5个。1.“脑的组成”; 2.“大脑皮质上的功能区”; 3.“反射的两种类型”; 4.“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和生物学意义”; 5.“条件反射形成机理的应用”。 2.学情分析: 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部分,学生已在初中学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可能有些遗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学习情景,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并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尝试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由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作出推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主要的教学策略及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本堂课虽为新课,但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依托互动式电子白板,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教材分析中列出的5个主要知识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 对于“脑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但可能已经遗忘,为此,先给学生提供3幅图,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已学知识,然后再提问学生“脑的组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板书归纳。这样的设计符合奥苏伯尔提出的关于“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的观点。 对于“大脑皮质上的功能区”这部分内容,由于图上信息量大,新名词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在学生阅读“大脑皮质的功能区”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类、分步法指导学生读图,即先看“4叶”,后看“2沟”,再看“4叶”上的对应功能区,最后分析语言中枢四个区域的功能,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记忆的逻辑性,而且,帮助学生在分类、分步读图过程中,学会读图的有效方法。 对于“反射的两种类型”这部分内容,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由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反射活动,教师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初步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和生物学意义”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此,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