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黑龙江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黑龙江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黑龙江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大省之一。黑龙江农村是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统称,其农村现状对于了解东北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农村人口方面,黑龙江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民为主体。经过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和农村青年就业外出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失的趋势加剧。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就业机会不足、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所致。

农业生产方面,黑龙江农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和畜禽养殖等。同时,黑龙江农村的耕地面积较大,农田利用率相对较高。然而,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结构不合理、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不高等。

农村经济方面,黑龙江农村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如粮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此外,乡村旅游也是黑龙江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民生活方面,黑龙江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更为突出。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农

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黑龙江农村的现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此外,要加强乡村旅游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情况调研报 告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进一步扎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省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工作人员面对面调研的方式,对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回收问卷1300份。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及监护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 1、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黑龙江省农村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75,644人,占留守儿童的%,母亲外出打工的27,011人,占留守儿童的%,双亲外出打工的43,095人,占留守儿童的%。此次调研掌握的总数比XX年减少62622人。 2、农村留守儿童性别、年龄及分布 农村留守儿童男女比例比较接近,且年龄在6—14岁居多。分布在黑龙江省十三个市(地),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人数较多。 3、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读小学的占%,初中占21%,高中占%,其中寄宿生占%。父母外出后%的孩子表示愿意读书,并

有%的孩子有考大学的愿望,他们与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课余时间有42%的孩子喜欢读书,但学习不够理想,成绩下降的占28%,没变化的占%。 4、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问卷显示:父母外出后有%、%、%的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变好了。有%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电话联系一次。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29,364人,占68%,其他亲属监护的7628人,占%,独自生活的470人,占1%,寄宿生5633人,占13%。 1、监护人自然情况 问卷中,监护人有%为男性,%为女性。母亲和隔辈人监护居多,分别为20%和%。农民占%。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2、对留守儿童监护情况 问卷显示:有%的监护人只监护一个孩子。有70%的监护人赞成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愿意为他们代管孩子。监护人有%经常与老师联系,有%会参加家长会,有%与孩子聊学习上的内容,有%聊生活上的内容,有%最想学习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有%的打工父母对监护人照顾孩子表示放心。 二、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

黑龙江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黑龙江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大省之一。黑龙江农村是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统称,其农村现状对于了解东北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人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农村人口方面,黑龙江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民为主体。经过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和农村青年就业外出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失的趋势加剧。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就业机会不足、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所致。 农业生产方面,黑龙江农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和畜禽养殖等。同时,黑龙江农村的耕地面积较大,农田利用率相对较高。然而,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结构不合理、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不高等。 农村经济方面,黑龙江农村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如粮食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此外,乡村旅游也是黑龙江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民生活方面,黑龙江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山区农村更为突出。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农

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黑龙江农村的现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此外,要加强乡村旅游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绥滨——绿色农业调研报告

绥滨农场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作为黑龙江垦区的大型现代化国有农场之一,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水平高,产出效益好,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粮田建设标准高,投入足,可观赏性突出,主要景点拥有投资4500余万元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投资2.58亿元建设的垦区最大的引黑龙江水灌溉工程,即“龙江第一渠”,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垦区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资源优势与条件 (一)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凸显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现代化国有农场,南临松花江,北靠黑龙江,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共有耕地面积53.7万亩,其中水稻5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为水稻专业场,其中江水灌溉面积25万亩,其它1.1万亩为玉米。近年来,绥滨农场牢固树立“以渠养稻,以稻兴场”理念,强硬件、抓软件,全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场,全场采取统一供芽种、统一集中大棚基地育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措施标准、统一航化作业健身防病等“十统一”措施,不断提升农场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粮食产量,2010年粮豆亩单产突破650公斤、总产突破35万吨、商品粮贡献率达98%。在农机更新上,以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机械设备为主,现有先进整地机械2242台套、插秧机2542台、收获机械568台套,为抢农时与标准化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抓好产量与效益的同时,农场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重点打造标准化粮田建设,对公路两侧进行缩埂增池,单池面积不小于0.5公顷,第一排池子水稻统一进行人工宽窄行插摆。在“五边”建设中,沿线池埂采取拉线取直、削肥补瘦、平整断面、抹平上光等措施,达到平、直、齐、光成梯形的标准,电线杆下砌土堆修型治理。对公路两侧路基进行统一平整、修型,并进行栽灌木、种花草、做造型,对井灌区晒水池进行增温设施景观化建设,起到美化的效果,对示范通道上靠近公路南侧的排水沟进行修型并铺设彩砖,实现示范通道花园式管理,增强了可观赏性。 (二)“龙江第一渠” 绥滨农场依靠毗邻黑龙江的天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2.58亿元建设了黑龙江首个大型水利提水灌区,即“龙江第一渠”,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目前全场已经有25万亩水田实现了江水灌溉。采取江水灌溉对于发展绿色农业意义重大,首先在经济效益上,引用天然黑龙江水,水质清纯无污染、有机质丰富,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市场销售旺盛,同时可降低灌溉费用,节本增效。在社会效益上,极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建设国家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食基地建设的基础。在生态效益上,有效缓解地下水紧张矛盾,可大大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因地下水位下降可能造成的地表干化、植被减少,出现土地大面积沙化的危险。 在配套建设上投资7000余万元的资金,铺设草坪4000平方米,对通往渠首的水泥路两侧进行了绿化建设,打造了“龙江第一”景观石、“灵泽献瑞铁索桥”、语台、帆型雕塑、植物园等多处景观建筑。农场还开发建起水边垂钓、特色餐饮、生态观光等旅游休闲景点。。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前景可期——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前景可期——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托管 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 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 益权的前提下,按照“托管自愿、有偿服务、利益共享”的原则,农民将耕、种、收等生产环节全部交给托管主体(合作社等),签订土地托管协议书,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托管主体代替农民耕种管理土地,提供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按服务项目获得报酬。本文通过对我省五常、宾县、龙江、 依安、穆棱、桦南、富锦、密山、萝北、宝清、肇源、嫩江、五大连池、肇东、兰西等15个县(市)调研,总结探索我省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 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开展试点示范、项目撬 动等措施,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 务发展。 2021年,黑龙江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省推进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落实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示范县20个、试点县29个和示范乡 镇100个,全省有4700多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签订了全程托管服务合同,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发展到2042万亩,比2020年增长了3倍多。 受地形和种植品种(水田和旱田)影响,各地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也参差不齐。从地区看,调研的县(市)中,肇东市

发展最好,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五常市土地托 管面积最小,仅为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0.2%。从托管主体看,单个托管 主体托管面积最大的是兰西县瑞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面积7万亩, 其他2万亩左右居多;托管面积最小的不到100亩,多数县在2000亩以下。 从调研的15个县(市)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中,农民专业合作 社占一半以上,村集体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各占一成左右,种粮大户 占比较少。从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耕地情况看,种粮大户占比最高,达到 46.9%;非托管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占20.2%和18.9%;农业生产托管服 务主体仅占11.1%。 土地托管解决了“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问题。托管服务组织可以 将耕地、人才、机械、技术、金融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提高农业经营的集 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一是实现了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托管 使耕地集中连片,减少了由于小农户种植产生的田边地头,增加了种植面积,便于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如:兰西县伟河农机合作社年托管面积6万亩左右,年收入200万元,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发展瓶颈。二是分散了农业 生产经营风险。托管服务组织不需要支付流转费用,仅对种子、化肥、农药 安全和粮食产量承担有限责任,减轻了成本负担和风险压力。对可能出现的 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则通过大灾险、粮食银行、期货等社会化服务来化解。三是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力。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托管服务主体,充分 发挥了村级组织“统”的功能,把一家一户“零碎田”集中到一起形成“规模田”,由村级组织统一生产经营,收取服务费或托管费,为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开辟了新门路。如:依安县中心镇兴林村和兴胜村实现整村全程托管,趟出 了粮食增产、集体增收、多方共赢的新路子。四是增加了各利益主体的收入。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创造 了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注重综合利用资源,协调发展渔业、养殖业、耕种业等农业生产方式的模式。本文将分析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的发展情况。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受到了黑龙江省资源、市场、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黑 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而且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商贸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养殖、种植业的发展,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政府对于 农业发展的重视,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和金融支持。同时,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如微生物技术、遗传技术、信息技术等,也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稻渔综 合种养不仅能够改善水稻生产中养分缺乏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而且也能通过养殖富余的 水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稻渔综合种养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二、优势和特点 黑龙江省的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提供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农民在养殖水产品的同时,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宝贵的有机肥料,并间作其他高附加值的经 济作物。稻渔综合种养形成的多种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2.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方式,不仅能够节约大量淡水资源,而且也可以在水稻种植后,将 富余的养分、渣滓、鱼粪等作为肥料用于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减少了对化肥的需求,充分 利用农业的废弃物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3.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在同一块地上同时进行水稻栽培和水产品养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 效率和产出。而且水中的微生物、藻类等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助力水产品养殖,通过互补的 作用,促进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稻渔综合种养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黑龙江生猪调研报告

黑龙江生猪调研报告 黑龙江生猪调研报告 一、引言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其中,养殖业是该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猪养殖是该省农业业态的重要细分领域。本报告旨在对黑龙江省生猪养殖业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生猪养殖现状 (一)养殖规模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黑龙江省生猪养殖规模庞大。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是该省生猪养殖的主要地区,分别占据省内养殖量的20%、15%和12%。 (二)养殖方式 在黑龙江省,家庭农户和龙头企业是生猪养殖的主要参与者。家庭农户通常以养殖少量的生猪为主,利用自有土地和资源进行养殖;而龙头企业则通过规模化养殖,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益。 (三)市场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黑龙江省的生猪肉销售市场广阔,且市场需求较为稳定。 三、发展趋势 (一)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生猪养殖领域中,新的养殖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黑龙江省的养殖业也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开始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规模化养殖,可以降低单位生猪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龙头企业在生猪养殖领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能够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三)绿色养殖 绿色养殖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加剧,黑龙江省的生猪养殖业将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四、问题与建议 (一)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在黑龙江省的生猪养殖业中,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需求持续增长,但供给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加大对生猪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户和企业参与养殖业。 (二)市场监管不够完善 在黑龙江省的生猪养殖业中,市场监管力度仍不够。需要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三)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黑龙江省生猪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生猪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付英彪 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02期 摘要:供给下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了老百姓的餐桌,引发了政府的高度关切。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财政农业生猪生产 2019年以来,由于供给下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影響了老百姓的餐桌,引发了政府的高度关切。国务院常务会专门研究猪肉保供稳价,各部门也纷纷出台落实举措。在省负总责、“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制度安排下,各地养猪压力和动力空前高涨。2019年12月,黑龙江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力量,深入兰西县、双城区、望奎县、龙江县四个生猪生产和调出大县(区)进行了调研,通过现场走访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第三方粪污处理企业以及召开基层工作人员和大型养殖企业、养殖场户座谈会,详细了解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在此,笔者将本省相关情况和调研感想加以归纳推介,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黑龙江省生猪生产情况 (一)非洲猪瘟疫情稳定 黑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实施最严密的防疫制度,采取最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边境疫情防范,落实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已连续II个月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省级财政专项支持8个市(地)、10个养殖大县兽医实验室建设,为78个市县配备了荧光PCR仪开展非洲猪瘟快检筛查,安排工作经费开展疫情监测、巡查指导、应急物资储备、统一的“清洗消毒月活动”和宣传培训,保障了全省非洲猪瘟疫情稳定。全省正常营业的217家生猪屠宰企业全部落实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两项制度。调研中的养殖场户防控非洲猪瘟风险意识强,能够开展定期消毒,禁止饲养人员外出,严防可能出现的疫情隐患。在出售生猪环节,主要通过视频选猪,生猪一旦m场坚决予以销售,严防外界人为因素引发潜在疫情。为确保食物链安全,有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对入场饲料进行了严格检验。 (二)生猪生产企稳回升 2019年三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111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07.3万头、生猪出栏1255万头,同比分别下降15.2%、15.7%和13.2%,环比均呈增长态势,分别比二季度增长2.1%、0.4%和16.4%,生猪生产触底回升。10月末,全省生猪存栏113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14.2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价格的 “天花板”、成本的“地板”、资源环境的“紧箍咒”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稳粮增收面 临新的挑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以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种养协调发展[1],促进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 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了渔业“要空间”的问题,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 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为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大,特别是具有3000多 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的优势,自2013年以来,黑龙江省积极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推广 实施面积逐年扩大,质量效益逐年提高,实现了以稻促渔、以渔保稻、稻渔双收,取得了 明显成效。 1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总计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各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通过 制定方案及标准、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现场交流等方式深入开展指导服务,先后创建了 2个国家级、22个省级示范区,推广了稻鱼、稻蟹、鱼鸭稻、蛙鱼稻、稻虾、稻鳖等稻渔 综合种养模式。 1.1 推广面积逐年扩增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由2013年的5个增加到2019年的30个,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 积由2013年的27.2万亩增长到2019年的88.8万亩[2],增加61.6万亩。北安市乌裕尔 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180万元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面积发展到1.2万亩,其中,稻蟹1.1万亩,稻鱼0.1万亩。绥化市北林区稻米香米业有 限公司开挖标准的鱼沟鱼溜,实施多模式放养,稻鱼综合种养集中连片面积近5000亩[3]。杜尔伯特县他拉哈水产养殖合作社继续扩大稻蟹、稻虾共作模式实施面积,稻蟹共作面积 达到1000多亩,虾稻试验共作面积20亩。 1.2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在水产品收益方面。综合种养模式水产品平均亩产约20kg,平均亩增效益约200元。其中:稻鱼模式鱼类平均亩产21kg,平均亩效益180元;稻蟹模式河蟹平均亩产15kg,平 均亩效益500元;稻鳅模式台湾泥鳅平均亩产30kg,平均亩效益300元。桦川县稻鳅共作 面积675亩,台鳅亩均纯收入1200多元。巴彦县稻鳅模式,亩产泥鳅近55kg,泥鳅收益 近700元,超过水稻收益,效益实现“一亩顶两亩”。在水稻产品收益方面。实施稻渔综 合种养,减少了农药、除草剂、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成本,又能生产出绿色和有机水稻, 稻米销售价格可提高1~3倍以上,稻农增收增效非常明显。桦川县星火乡核心示范区生 产的有机大米销售价格达到56元/kg,辐射区古耕鸭稻专业合作社的750亩“鱼鸭稻共作”模式,生产的绿色大米价格卖到34元/kg,大米产品全部销售到省外。佳木斯郊区辐射区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创新。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稻渔综合种养在这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报告将对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为相关农业部门提供参考。 一、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同时也是水产养殖大省之一。在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据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已经达到了XX万亩,水稻与水产的综合产值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水稻丰产区和适宜养殖的水域,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二、发展优势 1. 地理条件优越:黑龙江省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是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理想之地。 2. 政策支持力度大: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政策,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技术水平较高:在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下,黑龙江省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存在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产业链短缺: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链相对不完善,缺乏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2. 信息不畅通:一些农户缺乏种养技术的信息渠道,对种养管理略显粗放。 3. 生产成本高: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农户在实际生产中成本偏高。 4. 市场营销不畅: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一定的限制。

家乡调研报告黑龙江

家乡调研报告黑龙江 黑龙江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我有幸在大学课程中有机会进行家乡调研,深入了解了黑龙江的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 首先,黑龙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这里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主要农作物包括大豆、玉米、小麦等。此外,黑龙江还是中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高达44.2%,为全国最高。森林资源的丰富使黑龙江成为了重要的木材生产地和林业发展省份。 其次,黑龙江的工业发达。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大力扶持,黑龙江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重点发展的行业有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例如,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多家大型企业和工厂,对整个黑龙江省的工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黑龙江还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而闻名。黑龙江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汉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艺术和习俗,使得黑龙江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而黑龙江的自然风光也非常壮丽,有着众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雪乡、鸡西五龙背风景区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然而,黑龙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农业发展有待提高。尽管黑龙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改善。另外,黑龙江的工业结构还有待调整,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力度,降低对传统工业的依赖程度。 综上所述,黑龙江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发达工业和独特文化的省份。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重点扶持,黑龙江的经济正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希望未来黑龙江能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黑龙江乡村发展调研报告

黑龙江乡村发展调研报告 黑龙江乡村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乡村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乡村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 1.了解黑龙江乡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分析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3.探讨促进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调研方法 1.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黑龙江省的几个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问卷调查:通过给当地居民和乡村干部发放问卷,收集相关 的数据和意见; 3.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听取他们的 观点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 1.乡村发展现状:我们发现黑龙江乡村发展整体上呈现出农业 结构转型、农村产业多元化等趋势。然而,乡村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乡村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单一。

2.乡村发展问题:调研中我们发现,黑龙江乡村发展面临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此外,乡村环境污染、生态保护不到位也是存在的难题。 3.促进乡村发展的途径:调研中我们发现,加强政府支持、扶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建议 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2.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3.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5.促进农村旅游发展: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 六、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乡村发展的调研,我们发现乡村发展面临多种问题和挑战,但也存在着很多机遇。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黑龙江乡村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发展。

黑龙江省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是中国大陆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然而,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以及历史原因,黑龙江省的扶贫工作一直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黑龙江省的扶贫工作情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整理成以下报告。 调研的首要任务是了解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的现状。通过实地走访贫困地区的村民,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境。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村民的交通状况非常不便,路面破旧、交通费用高昂,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教育方面,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许多孩子只能在村级小学接受基本的教育,而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医疗方面,医疗设施和医生医药资源不足,导致贫困地区居民就医很不方便。 在了解了贫困地区的现状后,我调研了黑龙江省的扶贫政策和措施。黑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黑龙江省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修建了更多的公路、桥梁和通信设施,提高了贫困地区的交通状况和信息通信能力。在教育方面,黑龙江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医疗方面,黑龙江省加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了医生和医药资源的供给,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的就医便利程度。 调研还发现,黑龙江省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提高村民的

收入水平。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村电商,黑龙江省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例如,在农业方面,黑龙江省加大对农村的农药和农机具的投入,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在电商方面,黑龙江省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综合调研结果分析,黑龙江省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然而,也要看到黑龙江省的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偏远山区仍然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在教育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在医疗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认为黑龙江省应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特别是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资源不足和医疗条件差等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村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帮助贫困地区实现长期脱贫。 总结起来,黑龙江省的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只有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措施,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才能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希望黑龙江省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黑龙江省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开展成绩显著 2021-1-22 15:41:26来源:农机化导报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开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开展设施农业能有效解决中国人均资源缺乏条件下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工程〞,显着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同时带动机械、工程、电子等行业相关产业的开展。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开展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开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农业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面积分别超过480万亩和930万亩,设施园艺总面积居世界第一。设施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取得了较快开展,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设施农业科研工程及成果数量近700项,已取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00项,地方科研成果数量约560余项,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国内注册的温室制造商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至6家开展到近400家企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已公布设施园艺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在编和待审标准10项,为促进我国设施园艺走向标准化、标准化奠定了技术支撑。

为何我国设施农业开展有如此好的成绩?近几年,通过需求拉动、资金推动、政策带动,我国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设施养殖经过多年的开展,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增加,肉牛、奶牛、生猪、肉羊、肉鸡、蛋鸡等在全国已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产业化经营逐步成为畜牧水产业开展的重要方式。 在落实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上,农机化管理司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设施农业装备的品种,将卷帘机、保温被、卷膜器、开窗机、二氧化碳发生器等设施农业开展急需的机械装备将纳入补贴范围,设施农业开展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据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2021年补贴卷帘机到达2万多台套,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设施农业平安方面,农机化管理司加强重点农时技术指导,维护设施农业平安生产。针对年初我国大局部地区持续低温,严重寒潮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农机化管理司及时发出?关于做好设施农业装备维护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做好设施农业装备维护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开展,为确保春节期间“菜篮子〞供给做出奉献。在重点农时,农机化管理司先后组织2次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冬季是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季节,为搞好设施农业平安生产,确保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农机化管理司于

黑龙江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黑龙江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在振兴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为了深入了解黑龙江农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我们开展了一次调研,旨在为黑龙江农村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数据和建议。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黑龙江农村地区的道路、电力、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道路建设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的交通不便,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增加农村道路改建和修复的投资,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 三、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黑龙江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收入增长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农村地区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 四、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 良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是农村人口发展的基础。在调研中我们

注意到,黑龙江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和卫生条件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农村教育和卫生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设备,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和健康水平。 五、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黑龙江农村地区存在农村污染、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六、农村社会服务和养老保障 农村社会服务和养老保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黑龙江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和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和养老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七、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黑龙江农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认为,黑龙江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黑龙江农村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们对黑龙江农村发展调研的报告,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种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 心产业。发展现代种业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关系到黑龙江省发挥好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促进我省种业加快发展,7月中旬,黑龙江省人大农林委对我省粮食作 物种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坚持把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品种创新和良种供应。常规粳稻、大豆、玉米本省自 育品种种植分别达到98%、97%、54%,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为粮食生产“十七连丰”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省种子企业489家,总资产111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51.6亿元,近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速6.3%。 一是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印发了《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 护和利用。依托省农科院建立的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各类种质资源近5 万份,垦丰种业种质资源库保存各类种质资源9万余份。设立野生大豆原生 境保护区8个,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入库保存786份,数量、类型均为全国最多。我省种质资源库累计向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20余家科研 单位和高校提供种质材料上万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

一是构建种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立种业创新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种业创新工作。全省现有农业科研育种单位83家,建有国家和省 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杂粮工程中心、省寒地玉米种质资源中心等国家 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初步形成覆盖种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垦丰种业与中国农科院作 科所、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育种技术和 材料创新研究,“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3项、农业部重大科研协作攻关1项、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1项。三是推进种业自主创新。“十三五”期间,共组织实施了99项国家和省 级科技计划项目,推进农业品种自主创新,其中,龙粳31连续多年为我国 水稻第一大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1692.34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 四是开展优良品种示范评价。在粮食主产区建农作物优良品种示范科技园区110个,展示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步伐。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6个, 其中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4个,国家区域性大豆、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分别为 8个和3个。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35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发展,重 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共建设高标准农田 145万亩,新建种子加工厂房2.4万平方米、购置现代化种子生产线31条、 检验仪器设备400(台)套、农机具1900余台,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核心区供种量达到全省60%以上。二是 加强南繁基地建设。结合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将9家南繁单位1800多亩 基地纳入国家南繁核心区。借助南繁基地优势,省内选育的绝大部分主粮作 物品种育种周期由过去10年以上缩短到3—5年。

黑龙江人口变化调研报告

黑龙江人口变化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人口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本篇调研报告旨在分析黑龙江省人口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影响。 一、人口变化的原因 黑龙江省人口变化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导致了大量人口的迁徙和流失。其次,自然灾害如干旱、水灾和地震等也对人口变化产生了影响。另外,经济因素也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了人口的流动,很多人选择外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此外,政策因素也对人口变化有一定影响,如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人口变化的趋势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人口变化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首先,总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少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或外地打工,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减少。其次,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人们的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再次,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明显。由于经济机会有限以及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农村人口纷纷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人口变化的影响 人口变化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

人口减少导致了劳动力短缺。由于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其次,老龄化人口增加给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产生了巨大压力。再次,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的人口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口减少、老龄化和城市化是人口变化的主要趋势。这些趋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解决人口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并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以吸引年轻人留在本地并吸引外来人口来黑龙江省定居。

黑龙江省传统村落乡村景观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传统村落乡村景观调研报告 作者:秦琪许大为 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23期 摘要:指出了黑龙江传统村落是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代表,是历史因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多重影响下形成的村落。通过对14个传统村落的研究,分析了黑龙江传统村落的特征,并通过实地调研,阐述了一至四批传统村落的乡村景观。总结了传统村落的现存问题,以期为黑龙江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方向。 关键词:黑龙江;传统村落;乡村景观;调研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158-03 1 黑龙江传统村落概况 黑龙江省地理面积辽阔、资源丰富,自先秦时期就有人定居。作为北方边防重地,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后清朝廷在黑龙江地区驻军,大批少数民族迁移黑龙江城(今黑河市)、齐齐哈尔、宁古塔(宁安、海林),在此聚居形成了早期的乡村聚落。之后东北地区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即1860年清政府移民政策、朝鲜半岛难民迁徙、1900年闯关东,形成了汉、满、蒙古、朝鲜的迁入民族与达斡尔、赫哲、鄂温克、鄂伦春原住民共存的混合型村落[1]。 自2012~2019年,黑龙江省共有14个村落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表1),仅占全国总数量的0.8%,黑龙江的地理环境和移民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北方传统村落景观,但由于黑龙江

自古为蛮荒之地,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原本就少,加之平原地区易受到城镇化影响,导致传统村落难以聚集和保留。目前关于黑龙江传统村落的研究甚少,已有的多集中在东北移民史、民族建筑、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深入到单个传统村落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由于传统村落的数量少,加之处于国土边缘,交通不便,气候严寒等因素,使黑龙江传统村落处于研究的边缘地带。 2黑龙江传统村落特征 2.1 村落选址分布特征 黑龙江传统村落数量少、密度小,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为“南、北、西边缘分布、核心处无”特点,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嫩江流域、小兴安岭北麓的黑龙江流域以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以齐齐哈尔市和黑河市为主要分布区域,呈临水、临田、临平地的选址特征。 2.2 村落聚居规模特征 黑龙江地区清朝以来才逐渐形成村落,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加之人口外流的情况,所以黑龙江以中型规模的村落居多,小型村落集中在伊春的山地地区。 2.3村落布局形态特征 黑龙江省传统村落多为平地水网型,依水而建,沿水布局,形成村落-水网-农田的组成模式,边界多为具有带状倾向的团状形态,布局松散开放,无中心聚集倾向[2]。 3 第一至四批黑龙江传统村落乡村景观 3.1 镇北村:中东铁路留下的痕迹 镇北村隶属尚志市一面坡镇,位于市中心东南方向130多km处,坐落在蚂蜒河与张广才岭南侧,是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式风情村落。村内户籍数为670户,在籍人口2450人,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5个民族,其中汉族为主。第一产业为套姓制作,新兴产业有啤酒花种植、蔬采大棚和旅游业。 镇北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南宋初期,一位姓唐的将领在此安营扎寨,命名“唐氏参营”,至1875年形成了100多人的小聚落。1896年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被一墁坡(现一面坡)丰富的林木资源吸引,便在这设立了五卡斯车站,1903年随着车站的落成,大批俄国人在此定居,原本在密林中的小村落也逐渐兴起,工厂遍地开花,空前繁荣,大批人纷纷来此定居。

哈尔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调研报告

哈尔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调研报告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开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气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根本情况及现状 丈八寺镇位于旬邑县南部塬区,现辖17个自然村,总人口11420人,土地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43亩,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90元,目前共建成18个文化活动站(室)。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各村的文化室根本都处于闲臵状态,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播送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镇、村干 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表达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

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1、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效劳网络。在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的链条中,基层和农村仍然是相对 薄弱的环节。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根底设施条件,加强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是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播送电视难的有效举措,是完善公共文化效劳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也是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的重头戏。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和效劳网络,方便人们就近快捷享受文化效劳。 2、培育引进人才,稳定文化队伍。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政府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