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板书)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提问】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2.地球的公转(板书)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提问】结合前面我们刚刚所学的地球自转运动,说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在观看动画演示时,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一样,是什么形状?

受公转轨道形状的影响,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一样的吗?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

(在演示的同时,讲解回答

上述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轨道与其它行星

一样,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

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

的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

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远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

随着地球的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发生思维的变化,公转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随后速度不断减慢,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达到最慢,之后有逐渐加快,至近日点速度最快。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读图思考】阅读教材14页图,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行在远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因此公转速度较慢,日数(公转所需时间)较长;冬半年运行在靠近近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所以公转速度快,日数少。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板书)

【提问】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指向哪颗恒星?

学生回答:北极星

对,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在转动,地轴的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方向,我们假设地球是正着身子公转的,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地球仪演示】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现象。

太阳永远直射赤道,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重合

阅读教材图1.18 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读图指导】

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3)“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在地球的公转运动过程中,有“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是指:

(1)“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巩固练习】

(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2)南北极圈的度数是90°- 23°26′= 66°34′,因此也决定了南北极圈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假设: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太阳与地面的关系:均是直射。

实际:地球是球体,表面是球形,因此在球形表面只有一处垂直。

我们将太阳光线中与地球球面垂直的这条光线称为太阳直射光线,其延长线穿过地心。

我们将太阳直射光线与地球的交点称为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由于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

【多媒体动画演示】

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公转的四个重要位置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分别是在哪一天前后?

(2)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哪一条纬线?

(3)说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边演示,边总结结论。

(1)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2)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画图讲解说明)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板书)

【巩固练习】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北半球?

提示: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2)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南半球,方向却是向北移动?

提示:从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但方向却向北移动。

(3)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几次直射现象?两者之间的纬线呢?回归线之外呢?

提示:一次。两次。没有直射。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投影空白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参考答案:

地球运动围绕中

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

由西向东

北极看:

逆时针;

南极看:

顺时针

23时56

分4秒地

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

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

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

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

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

由西向东

在北极上

1个回归

年:365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

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日5时48

分46秒

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今天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昼夜交替与时差(板书)

1.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板书)

【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蓝色虚线)。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参考答案:有。因为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夜。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参考答案:没有。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昼,半个球永远是黑夜,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因此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内(24小时),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合起来为24小时。但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还有极昼、极夜现象。

【多媒体演示】逐步演示夏至日晨昏线的画法

你们能画出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

【多媒体演示】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的画法

【学生练习】在学案中的A图、B图和C图上分别绘出晨昏线。

结合我们所画出的晨昏线,我们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什么?与赤道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与太阳光线垂直,与赤道相互平分。

(2)如何判断晨线和昏线?

提示:顺着地球自转,由黑夜进入白昼的分界线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学生练习】分别在下列图中标出晨线与昏线.

晨昏线(圈)上的时间并不是统一的。只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只有二分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重合,晨线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相同都为6时日出,昏线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相同都为18时日落;其他日期,晨线上不同地方(各自的地方时不同)同时日出,昏线上不同地方(各自的地方时不同)同时日落。

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区和日界线(板书)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1)地方时(板书)

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由于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所以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板书)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教师指图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

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教师指图讲解】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135°E75°W

【读图思考】教材P17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0°经线。

(2)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

北京:第二日早晨8点;纽约(西五区)前一天19点。

(出示投影片,讲解区时计算方法)

(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小组讨论】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生:到达伦敦要拨慢8个小时,到达开罗要拨慢6个小时,到达莫斯科要拨慢5个小时,到达东京要拨快1个小时,到达纽约要拨慢13个小时。

(2)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A.13

时 B.次日凌晨1时

C.次日17时 D.23时

【解析】该题是根据时区进行区时换算的题目,把我国采用东八区区时视为常识。据方法(1)(2)计算得出19+(8-2)=25,当计算结果大于24,表示是第二日,我们用计算结果减去24,并在日期上加一天,就是正确答案。正确答案B。

【过渡】如果此时北京是今天上午8时,问纽约的日期和区时是________。

学生回答:昨日19时。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3)国际日期变更线(板书)

出示日界线示意图,讲解:

日界线是180°经线附近的一条界限,为了避免有些地区出现日期上的混乱,日界线并不是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是避开了陆地部分稍有曲折。在日界线以东为西十二区,日界线以西为东十二区。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思考讨论】

有个孕妇乘坐海轮于区时12点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

提示:孕妇生下女孩后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读图分析】展示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示意图,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过程。

由于河流中心流速较慢,首先在江中心形成沙坝,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河道右偏,使南岸河道不断侵蚀、后退,而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渐渐地在长江北岸三角洲、沼泽地及边滩连成一片,最终发育了广阔的三角洲。

【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复习回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地球的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计算题。

(1)已知日本东京时刻为下午4时,美国纽约(75°W)时间为几时?北京(116°E)地方时为几时?

参考答案:美国纽约(75°W)时间为2时;北京(106°E)地方时为14时44分。

(2)请你说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参考答案: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最南的一条纬线

──23°26′S,此后开始向北移动,大约过三个月,到第二年春分日(3月21日)到达赤道上,然后再继续向北移动,6月22日夏至日时直射在最北的一条纬线──23°26′N,过了这一天就开始向南返,秋分日(9月23日)回到赤道上,然后继续向南移动,到12月22日冬至日时,又直射到最南的纬线──23°23′S 上,过了这一天又开始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纬

23°26′的纬线上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在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理意义。

【思考讨论】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请简单叙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问题2:请简单说明夏季为什么热?冬季为什么冷?

学生回答:(略)

树叶凋零,人们衣着的变化都是随着气候的冷热变化而变化的。四季最主要的区别也体现在冷热的差异上,如春暖、夏热、冬寒。大家还知道一天之内也有冷热的变化,早晚凉,中午热。大家都知道这种变化与太阳的日出、日落密切相关。可是,一年中同样是中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来体现的。

1.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读图分析】读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①分析A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规律?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②分析B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规律?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③分析C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规律?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④北京(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今天北京(学校所在地)的昼长还是夜长?明天比今天的昼长时间是增加还是减少?

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时昼最短夜最长,之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白昼的时间逐渐加长,在春分时(3月21日前后)昼夜平分,之后进入夏半年,白昼继续增长、夜渐短,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昼最长、夜最短;之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白昼的时间也随之变短,夜渐长,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昼夜平分,之后进入冬半年,昼渐短、夜渐长,至冬至日达到北京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

北京(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及变化略。

【思考讨论】

(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高低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随纬度的增高,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来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且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越多

(2)全球各地昼夜相差幅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什么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总结】

北半球夏半年,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半年,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春秋分(3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案例探究】

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和教材1.23北半球二分二至全

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1)当太阳直射点在B位置时,北半球是什么节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应为教材图中的哪幅图?它们有什么规律?

提示:为北半球夏至。a图。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现象;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当太阳直射D点时,北半球是什么节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应为教材图中的哪幅图?它们有什么规律?

提示:为北半球冬至。b图。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现象;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黑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3)当太阳直射点在A、C位置时,分别是什么节气?结合教材中c图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规律?

提示:直射在A点时为北半球春分,在C点时为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4)太阳直射点从A移动到B期间,昼夜长短怎么变化?由B到C、由C 到D、由D到E呢?

提示:A到B: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B到C: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但仍然是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C到D:北半球昼继续变短,夜继续变长,并且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D到E: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但仍然是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5)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昼夜长短呈怎样的状况?在南半球呢?

提示: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6)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昼夜长短怎样变化?向南移动时呢?

提示: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北半球相反。

如果细心的同学还可以发现一年中由于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不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的最大值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PPT演示,逐步讲解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春秋分日(3.21和9.23):

太阳直射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递减。

夏至日(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度26分,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度26分,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结论】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自直射点所在纬线向两侧减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距离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纬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是:H=90°─纬度差

【案例探究】

1.我国南方地区的楼房间距和北方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的楼房间距大于南方地区。因为我国北方的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物体形成的影子较长,为了获取充分的太阳光照,所以楼房间距较大。

2.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堂屋一年中什么时候正午室内的光照面积最大?为什么?

提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所以到室内的太阳光照面积最大。

【总结】

【探究】

设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①引起同一纬度受热情况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了四季;

②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在一年中受热不同,进而产生了五带。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板书)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现规律的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

1.四季更替(板书)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设问: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2.五带的划分(板书)

结合教材图1.24“五带的划分”图,分析回答:

(1)地球上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了五带。

(2)五带的划分反映了什么地理量的分布规律?

提示:五带的划分体现了太阳辐射的变化──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

(3)在五带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及四季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区既无太阳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更替最明显;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

总结: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五带的划分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总结】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案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要求及分析: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恒星日、太阳日差异的成因可以删减,因为课标无要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对此只需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用时短于24小时,太阳日不是真周期,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用时24小时,与人们作息密切相关。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基于这条“标准”,本课时主要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 ①.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②.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区时计算。 为达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落实到示意图或者动画视频呈现,通过读图、画图、解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总结规律加以运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不断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实践精神。 2.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Ⅰ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内容。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怎么求 昼长就是用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光照图中昏线所在地方时减去晨线时间(记住两个都是以昏线地方时为标准) 光照图中找到太阳直射经线并计算出他的经度,一般来说光照图中都是标出0°经线(不会计算的话追问我)算出直射经线与北京时间经度(120°)的差值除以15得出相差时间.然后东加西减,算出北京时间.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二):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规律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部分一些规律的总结 比如说,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时顺序和方向、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几种情况等等 希望有经验的哥哥姐姐们提供一下、就是平时做题积累起来的那种规律、再做题时就可以直接用的、、、 你是走高考吧,那就把你们省份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地球运动部分题目研究下就行. 平时考试的考点跟高考不一样,要掌握平时所有的知识点就比较繁琐而且也没有太大必要. 一般来说高考考察时区计算比较多,太阳高度角计算几乎不考,时区计算往往是晨昏线四个点(与赤道交点6和18点,与纬线圈切点0和12点)和两条日界线(0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日出为夏季东北升西北落,冬季东南升西南落,日影与日出方向相反. 多做你们省份近五年高考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三):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 但直射经线怎么算呢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直射点的经线是12点也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所在时间是0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四):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板书)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提问】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湘教版必1 修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课时第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1) 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重难点 2.了解 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 。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经验为成功,勇战定不畏难拼十年寒窗 挑灯苦读;携双亲期盼背水夺魁。如果你希望以恒心为良友,以 1教材整理五带的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完成下列问题:上部内容,~阅读 教材PP2321.五带的划分1 (1)依据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北回归线:①南、直射点 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一年中因为地球公转导致昼北极圈:②南、夜交 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 2 具体划分(2)五范围特征带一年中获得 太热南、北回阳辐射能量最带归线之间 多温热带与寒四季更替明显带带之间 寒地球上最寒冷南、北极带的区域圈 2.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如图∠H),最大值为 90°。 (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3 正误判断:五带划分的界线是南、北回归 线和南、(1)) 北极圈。(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2) 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 (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正午时分的影子(3)) ( 夏至日这一天最短,冬至日这一天最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1)√【提示】 南北极圈为热带;年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是地球一年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少,到极点,回归线到极圈之间为上最寒冷的区域,为寒带;温带。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 (2)×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南值,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并未达最大值,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 4 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夏(3)√ 冬至日这一天正至日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正午午太阳高度最小,因此,时分的影子夏至日最短,冬至日最长。 2教材整理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 内容,完成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231.昼夜长短变化表示方法:晨昏线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1)就取决于它夜弧两部分,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通用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通用5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 地球的运动》电子版课文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运动》电子 版课文湘教版必修1 一、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 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周期和时间 1.用一个小的球体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还是小于360°?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结果又会如何? 2.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并根据已学的知识,以太阳日为标准,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小时多少分,将结果填入下表。 图1-11 北半球“二分二至”时的地球位置示意

3.实际上,每一个太阳日或恒星日也不是等长的。讨论以下问题:计量时间的精确方法还有哪些?采用精确时间尺度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1.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完成下表的计算。 2.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运动,对许多自然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三是地球自转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第三节2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4课 昼夜交替和时差 眼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 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 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 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动。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 (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 )时, 切点B 的纬度为66o34′N 或66o34′S 。 当太阳直射在20o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 70o′N 或70oS 。 4、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 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 半球),地球不 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 日即 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合作探究 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二、地方时 1、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相关知识见前) 2、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 升 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 方时 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 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 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 区的区时, 的地方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而地球的运动则是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了解地球的运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公转、日地距离变化、倾斜、时区等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时间约为24小时,是地球的一种基本运动。自转的速度不同,赤道处最快,每小时约1666.67公里,而两极处则非常缓慢。地球自转所形成的 影响包括昼夜更替、地球的地理分带等。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以椭圆形绕太阳旋转一周,时间约为365天6小时。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均匀,离太阳较近时速度较快,距太阳较远时速度则较慢。地球公转的轨道有一定的倾角,这便是地球的季节的成因,具体影响将在下文“倾斜”一节进行 介绍。 三、日地距离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是不同的。这种距离的变化被称为日地距离变化。当地球

离太阳较近时,太阳辐射的能量较强,而太阳辐射较弱时则会导致气温较低,对于地球生物的分布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四、倾斜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不重合,自转轴倾斜23度27分,这就是地球的倾斜。由于地球倾斜,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导致季节的变化。在夏、冬至两个重要的日子,半球的日照时间差异最大,夏至时北半球最长,冬至时南半球最长。而在春分和秋分两天,全球各个地区的日照时间相等。 五、时区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变化,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相关国际协定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长约15度,每相邻两个时区之间相差1个小时。时区的划分是为了方便跨越不同时区之间的通讯和交通,大部分国家都在自己的时区内采用统一的标准时间。 六、总结 地球的运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生物的分布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地球的自转、公转、日地距离变化、倾斜、时区等相关知识点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了解它们将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居住的星球。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以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有多深,价值就有多大,意义就有多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1恒星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秋分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新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含解析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内容,该部分知识较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高。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普通班,学生基础薄弱,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都比较弱。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讲解时需要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计算公式计量推算详尽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真正参与进来,思考每一个步骤推出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方时的计算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具预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学案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准备 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我们接着学习1.3当中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有了昼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的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一纬度,东边总是比西边先见到日出,时间也有了早迟之分,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 【知识回顾】PPT上导出,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填空。 【地方时的计算】

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省一等奖)

四、月球远去,地球自转一周将慢到约47天 地球的一天会一点点变长,月球则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现在地球的一天(自转周期)约24小时,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千米。可是,假如在10亿年后,地球的一天变成31小时,那月球就会变得远在41万千米之外。反之,若追溯过去,我们可以推测地球过去的一天比现在的一天要短,月球也比今天更靠近地球——10亿年前的一天约为19小时,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5万千米。如果再推至45亿年前月球诞生时,那么地球的一天只有约5小时,月球在距地球约2万千米处。 大概在亿年后,我们无法看到日全食了。当月球进入太阳和地球之间并遮住太阳时,从现在的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和太阳外观的大小几乎相同,因此月球完全遮住太阳时便能看到日全食,部分遮住时便能看到日偏食。将来,月球远离地球,看起来会比太阳小,所以月球变得不能完全遮住太阳,我们自然就无法再欣赏到日全食而只能观测到日环食或日偏食。 那么,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变慢,月球会远离地球呢?在地球上,受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会引起潮涨潮落。面向月球及其相反方向的海面会因潮汐力而发生涨潮现象,这是由月球的引力和离心力作用而造成的,面向月球一侧的涨潮是因引力大于离心力之故,而相反一侧则是因为离心力大于引力的缘故。可实际上,海面要发生变化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涨潮则会较偏向地球的自转方向而不是月球方向。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于涨潮海面之际,方向是与地球自转相反的,因而对地球的自转有牵制作用。这种牵制力会使地球自转减慢,它的反作用则使月球从地球获得能量,进而远离地球。 那么,地球自转究竟会慢到什么地步,月球又会变得有多遥远呢?目前,月球约以27天绕地球1周,伴随月球的远离,月球公转周期变长,地球的自转周期也会变慢,其减速的比例要比月球的公转速度来得快,因此,最终地球自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应该是一致的。 若以地球上继续存在海洋为前提来计算的话,约140亿年后,地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的公转周期都会变成大约47天,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是现在的倍,即大约55万千米。这时的月球从地球上看应该是经常处在同一位置,海面在向着月球的方向涨潮,方向的偏离也不存在了。最后,造成地球减速的原因消失,地球自转和月

2019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1.3《地球运动》 教学理念及目标 1.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于以上原因,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重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强调教学的直观性。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教学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在适当时机给学生以鼓励,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同时,创建融洽、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以达到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目的,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我对本节课目标确定如下。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掌握黄交角的产生及影响;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正确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存在;能正确判读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以及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过程安排 本节内容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既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基础,又是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地球的运动是地球与人类密切联系的纽带,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均源于地球的运动,本节课既是前面宇宙部分知识的延续,又是下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启下的作用更为突出。 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教学大纲》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确立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是本节重点,这既是了解地球运动的最基础知识,也是后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本节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黄赤交角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上地球运动时间跨度大、空间宏大,人居住在地球上,很难有动感知识,所以很难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但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又是下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 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大块进行。首先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然后理解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 在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时,先让学生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首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通过自学阅读,初步了解地球运动特征。然后通过媒体播放,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再通过列表比较,小结地球运动特征。 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关系这一知识点时,通过Flash动画播放和学生活动,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通过黄赤交角示意图,让学生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运动过程中黄道面和赤道面不重合而产生的。而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又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突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这一难点时,通过演示使学生的感性知识空前丰富,同时教学过程中,用鼓励性的目光和语言丰富学生情感,进行师生之间平等、和谐交流。使得知识的传授畅通无阻,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很快就会释放出很大的潜能,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回归运动及规律,这些抽象的问题,在轻松愉快中体验出来,知识的学习就能水到渠成。 课堂讨论和反馈练习中,尽量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题材,增强学科趣味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终身有用的地理,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小结时,注重构建学科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懂得知识点之间的先后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 四、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3分) 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 导入 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 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 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 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 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 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 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 俯视呢? 结合他们的预习情 况思考刚才的现象, 提出相关问题,然后 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 ①地球自转与公转 的概念、方向、周 期? ②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运动的异同? …… 情景导入讲 授新课,让 大家思考 “坐地日行 八万里”能 实现吗?为 什么? 引导学生自 主探究性学 习,培养学 生对学习地 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 地球自转 课堂总结 线速度 角速度 习题检测,知识巩固 知识点反馈, 解释诗句原理 地球公转 学生分组 实验探究

二、 讲授 新课【一】 (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 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老师在旁边指导) 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 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 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 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 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 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 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 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 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 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 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 全班同学按照座 位前后排分小组, 他们自己选出组 长,整合每个人的 问题边听老师的 讲解,边解决问 题: 【同学回答:】 …… 【同学回答:】 地球自转线速度 的大小因纬度而 异(离地轴的距离 即圆周运动的半 径不同,半径越 大,线速度越大), 赤道处最大(1670 千米/小时),自 赤道向两极渐小, 两极的线速度为 零。在南北纬 60°处,自转线速 度为赤道处的一 培养学生的 观察、总结 概括能力。 小组内 的交流利于 扩大展示对 象的范围。 培养学生读 图观察能 力,信息提 取能力,发 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 力。

13地球的运动国际日界线和地转偏向力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 6 周星期一 单元(章节)课题第一章行星地球 本节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国际日界线和地转偏向力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科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认知国际日界线对日期的变化,了解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综合思维:认识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地理现象差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地理实践力:学生在教室中演示国际日界线对日期的改变变化,和在北半球不同方向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知国际日界线对日期的变化,了解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难点:了解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转现。 提炼的课题国际日界线和地转偏向力 媒体应用分析表 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国际日界线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 地转偏向力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 一、国际日界线 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类: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自然界线即0时所在经线。人为界线是国际上规定的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被称为国际日界线 其日期变化及区别如下。 1.经线展开图对课堂的驾驭不是很好,有时思路不太清晰,可能一些知识点讲解的不够深入浅出,语

180°经线自西向东(从中国跨太平洋到美国)经过国际日界线减一天,反之自东向西经过国际日界线加一天。 2.两条日界线比较表 自然日界线,延伸特点完全与经线重合;两侧日期差异自西向东加一天,自东向西减一天;与地方时关系只能是日期分界,既是新一天的0时,也是旧一天的24时。 人为日界线,延伸特点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两侧日期差异自西向东减一天,自东向西加一天;与地方时关系既是日期分界线,又是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是东西十 二区的区时。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对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使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手势法巧判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用“手势”法可判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具体操作: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左北右”,四指指向初始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3.对河流沿岸活动的影响 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在左岸堆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一般建于左岸。言未能做到高低起伏。今后仍需进一步改进。 课堂检 测内容 地转偏向力在河流和铁轨的应用课后作 业布置 地图册后半册6页8、9题 预习内容布置预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六部分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知识结构图为: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是“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地球的公转运动以及它们各自的角速度、线速度、周期的特点等知识点。只有在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学习之后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以及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等知识,因此“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是这一节内容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步入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根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响。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两极为0〕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23°26′〕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期内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一定时期内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注: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即入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呈90° 角。如右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判别: 太阳直射点所在太阳光线的延长线 穿过地心。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 ——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以下图〔左图A 为冬至日,右图B 为冬至日〕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一样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春分日 3.21 赤道 北移 夏至日 6.22 北回归线 南移 秋分日 9.23 赤道 南移 冬至日 12.22 南回归线 北移 230 26′N 23026′S 3.2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22 9.23 12.22 3.21 赤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二)(自转的意义)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自转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昼夜产生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的产生,掌握地方时计算方法,说出区时的划分和掌握区时计算。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变更。 4、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学习重点 1、地方时的产生和计算、时区的划分和计算。 2、日期变更线的理解。 学习难点 地方时、区时和日期的计算。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课前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 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自测 1、昼夜交替 ①昼夜形成:由于地球既不_______,也不_______,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②昼夜的交替:由于地球__________,昼夜更替周期为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_。 ③晨昏线:指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又叫晨昏圈;晨昏圈可分为两部分,即晨线和昏线; 晨线指向东______进入______的界线;昏线:指向东_______进入_______的界线。同时,晨昏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 _______和_______。 2、地方时 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地方时_______。 ②同一经线地方时_______,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_______的地方时。 ③地方时差:_______/时=10/_______分=_______/分(地球150/时自转)。 ④地方时计算:T所求时间=T已知时间±_______(据东早西晚:东_______西_______) 地方时差=经度差÷_______ 经度差(经度间隔)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_ 3、区时 ①时区划分:根据一天24h的传统,全球按经度划分为____个时区,即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本初子午线(00经线)的时区为_______(中央时区),跨东西经度各_______;中央时区以东每隔_______划为一个时区,依次为+1、+2、+3。。。+12;中央时区以西每隔_______划为一个时区,依次为-1、-2、-3。。。-12;其中+12和-12区各跨经度______,为两个半时区,合并为一个时区即_______区。 ②分区计时:各时区内都以本时区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标准时间即_______。 ③区时差: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_小时。 ④区时计算:T所求区时=T已知区时±_______(据东早西晚:东_______西_______); 两地区时差=_______差(同侧减,异侧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