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绪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东北方言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的原因中有与一般词汇的变化原因相同之处,如,城市里的语言影响乡村的语言、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普通话的影响、外来词汇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等很多方面。

东北方言的演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其实,东北方言的演变与东北人的性格比较的相近,东北人不容易被其他地域文化影响,他们不会像南方人那样,可以放下家中的老小到各地漂泊,东北方言也不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北京的语言之所以对东北方言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见东北人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可度比较高。

当然,东北方言日常生活词语的演变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外界语言的介入只是一个促进因素。

一词义扩大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老一辈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词,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在使用。但是,已经不再是30年代或者六七十年代所表达的意思了。同样的一个词,在过去的意思是单一的,但是发展到今天也许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解释。词义的扩大有很多原因,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喜欢创新,现代人有很多新的想法都会付诸于实践。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是一样,会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在东北方言中,人们会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给方言词汇填注新的意义,使词汇反映的现实现象更加的广泛。

例如:

[棒槌]:人参。[例]“他挖过棒槌,淘过砂金,也在冬天下夹子打猎。”(《伐木人传》)赵丽蓉的小品,把对日常生活常识不了解的人称为“棒槌”。这个词的引申意思是来自于外地小品,所以,棒槌对于东北方言来说也是外来词语。小品的广为人知,使“棒槌”成为一个用来形容人的名词。[例]连“货真价实”都不知道啥意思,你真是个棒槌。

[敞开儿]:尽量,随便。[例] 今天我请客,别犹豫,敞开儿吃。现在敞开儿也有“打开天窗说亮化”的意思。[例] 你痛快地,有话敞开儿说,别藏着掖着的。

[彩儿]:①人四肢五官各部位的正常美。这小伙子出人头地不缺彩儿②颜色、脸面儿臊的我一赤一红都跟你挂不住彩③花样隔三差五他还填个彩下两个双黄蛋④毛病他老病没除根,又添新彩了。现在增加了第五种意思:受伤留下的伤痕。(多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例] 去哪疯了,咋还挂彩儿了呢?

[菜]:①佳品。[例] 他如果拿咱们不当菜,那咱们也不理你那份狗尿台。

②轻易吞食的东西。[例] 那家伙没什么本事,还不是我嘴里的菜。现在随着网络用语的不断被广泛的应用,“菜”多用来指“水平不高”。[例] 他玩这游戏玩的太菜了。“菜鸟”,外来词“新手”的意思。[例] 他是菜鸟,什么都不懂。

[臭屁]:(以恶语)贬低,讽刺。[例]找个熟人臭屁他几句。现在还有“臭美”的意思。[例]他这个人很臭屁,太能得瑟了。

[矬子]:原本是各自矮小的人,现在也可以指一个人办事不利没有本事。[例]你个矬子,这点事儿都办不好。

[板儿油]:原指猪腹部大块的脂肪。但是现在几乎街道上都铺了板儿油马路,这里的板儿油是一种铺路的材料。[例] 新中国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东北的小城镇里都铺上了板儿油马路,交通方便了许多。

[蔽]:在方言词典上写成“蔽”,理解为:盖过,胜于。现在扩大意思为①大于、好于。[例]出张打牌,把他的老K给毙了。②否定、使未通过。[例] 他今天心情沮丧,估计,新写的稿子又被杂志社毙了。按照原来的的意思应该写为“蔽”,但是意义扩大后应该写为“毙”字更加贴近所表达的各种意思。

[波儿]:一批,[例} 这一波儿走了好几百人,损失不小。现在也有亲吻的意思,“打波儿”。[例] 来,打个波儿。多是年轻人开玩笑用的。

二词义缩小

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演变后的词义比演变前狭窄,都是词义的缩小。有的词是这个词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或是经过了一定的应用,会不断地增加很多意义。但是这些词却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继续变化,而失去很多意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人们将很多词语意义变得更“精炼”而且“实用”性更强。这也符合现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文化的快餐化,需要使用一些被简化的词语。

例如:

[成气候]:①比喻有成就,有发展前途。[例]这孩子打小就懂事,将来肯定成气候。②变成魔怪。[例]死尸成气候了。现在第二种意思“变成魔怪”已经不用了。

[出手]:①(货物)卖出。[例]去年沉积的货,今年可下出手了。②男方给女方出离婚手续。[例] 你今儿个要是不给我出手,我就死给你看。现在“出手”只有“(货物)卖出”的意思。

[撞]:chuǎ①破(谷粒成几瓣)。[例] 撞大查子。②撞击。[例] 吃炒豆子,撞牙花子。现在这个词的第一种意思“破”已经不用了。

[穿连]:①穿畜生圈门的横杆。[例] 拿起一个大穿连就走了。②为了行动一致,逐个联系。[例]你去多穿连几个人来。③对不止一个人分别进行同以内容的撺掇。[例]我才把这事穿连妥了,又出毛病了。现在圈养畜生的设施都比较先进了,过去的门现在已经改造成更好的,所以“穿连”作为“穿畜生圈门的横杆”的意思就消失了。

[吹喇叭]:①指人嘴对酒瓶的瓶口喝酒。[例] 有尿咱来吹喇叭。②煎饼卷油条。[例]早上就吹喇叭。现代人越来越注重早餐的营养,所以煎饼卷油条就不吃了,“吹喇叭”作为“煎饼卷油条”的说法相应消失了。

[逗]:①(以巧妙手段)搞。[例]给媳妇逗一台缝纫机。②开玩笑。[例]别逗了,竟扒瞎。③哄骗、捉弄。[例]别逗那孩子。第一种解释“搞”已经不用了。

[把式]:①骡马车的驭手。[例] 他家老爷子是个车把式。②种植方面有专门技术的人。[例]他是个瓜把式。③翻跟头。[例] 他会打把式。④睡眠中有动作。

[例]他睡觉总打把式。现在“把式”的意思最常用的是“睡眠中有动作”和“骡马车的驭手”,“翻跟头”这个意思很少被提到。“种植方面有专门技术的人”已经不再被使用了。

[抻头]:①遇事不慌。[例] 他倒是挺有抻头,什么事也不着急。②领头,带头。[例] “没有这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明知道自己没这个本事还要硬抻这个头,自己找罪受。”现在的“抻头”作为“遇事不慌”这层意思的已经没有了。多指“领头,带头”而且单指硬逞强,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吊膀子]:①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例] 体弱的男孩从小都练吊膀子。②情调。[例] “三年前他和一个妇人吊膀子,那妇人背弃了他,还带走了他半生所积下的那点钱财,因此一下而成了个半疯。”(《呼兰河传》)。现在“调情”这个意思已经完全不用了,“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也不常用了,“吊膀子”多用做“两个人比试”,是“习武的一种操练方式”的精简。

[划拉]:①用拂试的方式除去或取走。[例] 屋里地太埋汰了,你拿扫帚划拉一下,一会要来人,不好看。②写字潦草,随意涂抹。[例] 这孩子总爱在纸上瞎划拉。③比喻吃(东西)。[例] 那小子进屋,一会就划拉饱了。④争取。[例] 老张当初是硬把他媳妇划拉到手的。现在“划拉”的意思“比喻吃(东西)”、“争取”这两个意思已经不再使用了。

[馋]:①专想某种东西吃;看见东西就想吃;专门挑好的吃;使产生想吃的欲望。[例] ⑴这人才馋呢,光想吃好的。⑵这几天可苦了,馋肉了。②(江、河)经常淹死人。[例]后山的河可馋了,总出事儿。现在第二种意思“(江、河)经常淹死人”已经不用了。

[抄]:①在水的表面往上捞。[例] 你去拿瓢抄。②用筷子夹挑。[例]给他抄一碗面条。③量词,表示条状物或细丝的一束。[例] 一抄粉条。④一触即离。[例] 燕子三抄水。现在该词只保留“在水的表面往上捞”和“用筷子夹挑”这两种意思。

三词义转移

“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就是用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

例如:

[勒大脖子]:原来用作敲诈、勒索。现在这个意思已经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揩油”。[例] 他总爱占别人便宜,靠勒大脖子过日子。[5]

[差使]:临刑的罪犯,引申为该死的(骂人与)。[例]他是个差使,别惹他。现在差使表示“做……事情”。[例]这是个好差使。

[绸缎眼]:白眼(即瞧不起人的眼神)。现在用“卫生眼”表示“白眼”。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例] “老头继续絮叨着:…爷们,我这人性子急,脾气燥,不爱说车轱辘话。?”(《山神》,载《鸭绿江》1983年第7期)。现在的东北俗文化二人转例经常用车轱辘话来增强喜剧色彩。车轱辘话,已经从一种说话内容扩展到一种说话形式了。[3]

[长脖老等]:一种水鸟,脖长腿长。现在这种水鸟已经很少见了。老人们经常会用这个词来形容这种人的形态,有的人走路或者站立时有种不良习惯,喜欢头向前倾,驼着背,这种样子就被老人们说成“像长脖老等”。

[彪]:由于理智不健全,说话办事不着边际。[例] “我从小就是个大胆,不知什么是害怕,人家都说我~。”(《为了幸福的明天》,载《白朗文集》)。现在“彪”用来指“发火、发威”。[例] 他这几天心情不好,别惹他,当心他发飚。

四消亡的词

“旧词的消亡是语言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旧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社会变革速度,因政治经济形势临时需要产生的一些新词,很快就变成旧词,逐步从日常交际生活中消失。例如“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都随着这些事物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词义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随着时间的变迁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人们不自觉地去除一些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词。

例如:

[电匣子]:亦称“戏匣子”、“匣子”。旧式收音机。现在家用电器现代化,老式收音机已经被淘汰了,电匣子这个事物消失了,这个词语自然也会消失。

[暗山]:山墙在屋里的一面。现在已经没有房子建在很靠山的地方了,该词也就消亡了。

[柪木]:井板[例] 你跐着井柪木下去把他救上来啦。

[柪子]:井口烂木[例] 井口的柪子腐烂了。

现在居民已经都可以用上自来水了,井基本不用了,所以“柪木”、“柪子”这种词就已经不用了。

[馇子条]:用玉米或高粱面制成的面条。现在做面条都有专门的面粉,这种面条已经不吃了。

[碜大姑]:胖大臃肿样子的丑女。这个词用来形容人,很难听,所以已经不用了。

[打瓦]:旧时一种游戏(几个人将相等的钱币或画片置放于方城内,一次以瓦(镂)投击,打出多少尽归投击者)。这种游戏已经不玩了。

[大京棒]:旧时贵族妇女梳的一种高桩发式。

[刀笔邪神]:以写投诉状为职业的恶人。这种职业现在已经消失了。

[地东]:地主。现在地主已经不存在了。

[铲]:①干。[例]这人能铲,领导不断提拔他。②由于骣骑造成的屁股疼。

[长把儿瓢]:比喻寿命长的婴儿(多是贬义)。[例]这孩子打小就赖,肯定是个长把儿瓢。这种说法已经消亡。

[长长锅]:俗谓煮人的锅,隐义是吃人。[例]你着忙走啥,我家又没有长长锅。

[潮货]:来路不明的货物。[例]他那都是潮货。

[扯回脖]:有转机。[例]吃了这药,还真扯回脖了。

[扯条]:(畜生)身量长。这猪长得扯条。

[吃大肉片儿]:负债人请债权人来吃顿饭,以了结债务。现在一般都是债权人想追回自己的债务比较难,所以就不存在这种做法了。

[吃青份]:旧时每年农历六月六,雇工都要请地主全家人吃顿好饭。

[瞅冷子]:抽冷子。抽空。[例]瞅冷子跑出去玩。

[臭麋子]:旧时刚到关东的关里人称呼东北当地人。

[出红差]:旧时枪决或刀破犯人。旧时被处决的土匪等多披红游街。

[初巴]:初次进山挖山参、打猎的人。[例]他是外地来的初巴。

[穿糖葫芦]:比喻一枪(箭)传中不止一个人或动物。[例]一开枪,穿糖葫芦,两只鸟。

[穿兔子鞋]:逃跑(贬义)。[例]这小子拿了钱就想穿兔子鞋。

[串养麦皮]:反复碾轧以去掉荞麦粒的壳儿,比喻受两头来的折腾。[例]你们俩好好整,别让人家当串养麦皮。

[村]:低级下流的。[例]说村话儿。

[存]:住。[例]今儿个,我就存这儿了。

[撮山]:上山挖山参。现在已经没有人做这样的事情了。

[鞑子粥]:米肉和煮的粥。过去比较穷,逢年过节改善伙食时只能做这种粥,现在的人已经不吃了。

[打撮儿]:打榧子。

[打碟子的]:旧时妓院里收拾碗碟的仆人,一般指下等佣人。

[打画墨子]:吉林一带汉、满族人往别人脸上摸黑的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六在亲族中进行,表祝贺)。现在这种风俗已经没有了。

[过阴]:巫师搞的一种迷信活动。[例]黄半仙躺在西屋炕上过阴呢。

[开脸]:姑娘出嫁时请人用线裹掉脸上的汗毛。[例]坐在炕沿上,给新媳妇开脸。

五新生的词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成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

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了新词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为了记录和指称这些新认识,也要创造新词”[7](P323)。新时期的到来给地方带来了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是语言文化的增多。各个地方之间的互相融合、交流,使得语言中出现很多新生的词。。

70年代左右的人都梦想去北京,对北京话也是“情有独钟”,所以北京话可以看做是对东北方言日常词汇影响最大的因素。很多新流行起来的说法,都和北京息息相关。也有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比如广东,这是很容易解释清楚的现象。广东等地的经济发展无疑是飞速的。广东,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包容量”很大,城市里不断引进外来的新鲜事物,把这些新鲜事物转换成为语言,自然也受人们青睐。香港大众传媒(电视、电影、娱乐新闻、明星)等深入内地。于是内地的东北人,也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帅呆了”……,于是新一代的东北人跟着时代的发展也将自己的语言无论从“口感”还是“音质”上都染上了新的气息。

还有网络语言的影响。现在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语言越来越多被应用与日常生活中,这自然也会对方言产生很大的影响。网络用语不仅对东北方言产生影响,在其他地方方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

[肝儿颤]:害怕,胆战心惊的感觉。[例] 我一看见李处长的凶相,我就肝儿颤。

[开涮]:耍别人,拿别人开玩笑。[例] 我能当上领导?你们就别拿我开涮了。

[老冒儿]:以前指农村人,现在多用形容傻头傻脑没有见过市面的人。[例] 你看你那老冒儿的样,就知道你没见过什么大场面。

[练]:比试高低或打架。[例] 干啥啊?掳胳膊挽袖子的,练练啊!

[灭]:使别人服气,打败,灭掉威风。[例] 他说他打牌厉害,今天就给他点颜色看看,给他灭了。

[木]:身体不灵活,反应迟钝。[例] 喊你半天也不动个地方,木啊。

[掐]:打架,打闹。[例] 小小子(小男孩)就是皮,见面没一会就掐起来了。

[事儿妈]:爱管别人闲事,好多事的人。[例]他什么闲事都管,事儿妈似的。

[现眼]:当众出丑。[例] 赶紧给我回家,别在这现眼,丢不起那人。

[撮]:吃。[例] 今儿拿了一笔奖金,走,出去撮一顿。

[搓麻]:打麻将。[例] 看看,今天又没来上班,准是昨晚又去搓麻了。

[出血]:拿出相对与自己经济势力和支付能力来说是比较多的钱。[例] 这人贼小气,今天一定让他出点血。

[掉价儿]:使身份降低,做有失体面的事。[例] 本来不应该送礼的,这事办得太掉价儿了。

[扎啤]:散装的,新做出来的啤酒,来自粤语。[例] 小姐(服务员),给我来个扎啤。

[打的]:“的”来源于广东。这个词近年来才在东北流行起来。东北的经济没有广东发达,出租车不容易普及。“打的”是个比较奢侈的生活。但是现在东北的出租车多了起来,词语的应用也就比较频繁了。[3]

[整景]:指人比较能装,做事很做作。[例]别跟我整景,赶紧来吃饭。

[鸟人]:骂人的话。指对方的人不是很好。

[网虫]:沉迷与网络的人(通常指青少年)。

[网恋]:在虚拟的网络上谈恋爱。

[晕]:感叹语气。表示无奈,对某事感到出其不意。[例]他竟然还没能打通关,我晕了。

参考文献

[1] 杨诘.当代苏州方言语音演变初探[D]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廷兴.方言趣谈[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刘永发.简明东北方言词典[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9

期.105~120

[6] 姜光辉,马思周.东北方言词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7]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周一民.北京现代流行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9] 赵树权.东北方言熟语拾零[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1

期.67—70

[10] 聂志平.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一[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105—112

[11] 聂志平.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二[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38—44

[12] 聂志平.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三[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67—73

[13] 聂志平.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五[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74—78

[14] 聂志平.东北方言词语拾零之六[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74—79

[15] 聂志平.东北方言词语散记.呼兰师专学报[J].1999年第1期.81—83

[16] 雷汉卿.近代方俗词丛考[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17] 冯常荣,任洪云.吉林方言词汇的调查与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

报,2005年第19卷(4):97—98

[18] 今福.从东北方言中寻找被废止的满语[J].农村天地,2004年(3),40

[19] 姜蕾.大学生流行语初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2):24—27

[20] 薛成荣.东北方言小品的艺术美丽浅析[J].黑龙江史志,2005年(11):30—31

东北方言词典(精华版)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东北部分方言及解析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这地方。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 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外屋地:厨房。 喂大罗:水桶(俄语)。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干脆。 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贼亮:特别亮。 调理人:骗人 鬼:狡猾 真漆:清楚 呱呱湿:湿透 拽(zhuai三声):装相儿 拉硬:硬撑的意思 大米饭嘎巴:锅巴 皮驴子:摩托车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常用东北方言条

常用东北方言条 1、噶蛤——什么事,干什么 2、咯龄盖儿——膝盖 3、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埋汰——脏,不讲卫生,邋遢。埋汰人,比喻侮辱人。 5、该里:热闹的集市 6、唠扯——聊天与唠嗑同意 7、杠杠——最好、非常好 8、你装呐——你在装模做样 9、的瑟——指人不好看、不雅观惹人生气的吊儿郎当的样子10、肖——打11、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出某中行为。(也用于做爱的意思)12、麻溜——快一点儿。13、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14、沙棱地——速度。15、寒碜——(一般指穿着不好)科碜——(一般指长相难看)16、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17、界壁儿——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18、捣扯——收拾,整理,一般指洗脸梳头之类的。19、了了——墨迹、唠叨20、秀篾——腼腆,拘束21 B车或者 BB车车——唠叨着然人生气的话22、老蒯——老伴儿(爱称)23、远点儿煽着——离我远点儿,滚蛋24、急眼——发火、愤怒25、老鼻子——特别多(和贼多同意)26、滚犊子——滚蛋(一般用作生气)27——抓瞎——胡说、乱说28、咋整——怎么办29、囫囵个——全部30、堆随——脚软、站不起来. 31、闲嘎嗒牙:一般指吃东

西如嗑瓜子32、熊色(sai三声)——熊样33、晒脸——调皮捣蛋、逞能、逞强34、干巴地——一般形容吃东西或者皮肤没有水分35、山炮——傻36、背不住——可能、也许37炮仗——鞭炮38、不远匣——指不太远39、扯蛋——胡说八道40、刺挠——痒41、没眼力件儿——形容一个人不会来事儿。42、敞亮——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够义气43、包源儿:全部(比如一个人把一桌子饭吃没)44、点儿正(背) ——运气好(坏) 45、挡害——碍事46、二虎八鸡——傻乎乎和山炮同意47、二椅子——不男不女48、疙不溜脆——十分流利地49、裹——吸,吮50、哈喇子——口水51、干仗——打架52、计各——闹别扭53、尿性——有骨气,真汉子54曲咕——小声说55、铁子——哥们,好朋友。有时也指男女不正当关系如老铁56、五迷三道——迷迷糊糊一般指喝酒喝多了57、稀里马哈——马虎58无机六瘦——形容无聊到了极点,闹心,不知道干什么。59 、暴土扬尘——满天灰尘,扬沙天气(沙尘爆)。60、洋当二正——不认真,三心二意。61、埋了咕汰(埋了八汰)——邋遢。62、 得得(四声)搜搜——炫耀,让别人看不惯。63得得(一声)搜搜——发抖。64, 吭吃瘪肚——形容说话结巴,语无伦次。

镇雄方言秀

镇雄方言秀 在镇雄,有种饭叫稍午,有种掩饰叫不存在,有种工具叫果底,有种失望叫不成气,有种危险叫悬B载载,有种厉害叫干事,有种自信叫幺不倒卵台,有种停止叫你给劳资洼倒... 在镇雄,有种幸灾乐祸抱应,有种舒服叫安儿,有种醉酒叫二麻麻,有种合适叫登对,有种吃饭叫哦丽,有种客套话叫随便整,有种打算叫麦到起,有种鞋子叫孩子,有种裤子叫摇裤儿。 在镇雄,有一种傻子叫憨包,有一种无能叫求不楞腾,有一种脏叫灰吧拉稀,有一种白叫讯白,有一种黑叫雀黑,有一种运气叫绰倒呢,有一种流氓叫二五子,有一种心急叫毛焦火辣,有一种不务正业叫东儿铛儿,有一种石头叫鹅豹子... 在镇雄,有种仇恨叫接梁子,有种闪电叫扯火闪,有种拳叫定子,有种故事叫龙门阵,有一种玩笑叫扯把子有个部位叫指母儿,有种停顿叫刹一脚,有种不耐烦叫少B款乱款,有种昆虫叫娥娥,有种性格叫弯酸,有种地方叫卡卡过过,有种动物叫蝗鳝,有种母老虎她不咬人,只会让男人的耳朵趴... 在镇雄,有种龙叫日龙,有种鄙视叫踏蓄,有种留恋叫痴皮,有个部位叫瞎儿孔,有种便宜叫乡音,有种食物叫嘎嘎,有种承诺叫***的浑你,有种人叫卵人,有种状态叫扯皮,有种对峙叫对斗干,有种穿着叫烦躁... 在镇雄,有种结束叫搞归意,有种脚法叫挖倒,有种可怜叫造孽,有

种调皮叫千翻,有种害怕叫打闪闪,有种游戏叫躲猫儿,有种动物叫偷油婆,有种发泄叫清叫唤,有种集合叫吹哨哨,有种丑陋叫怪迷日眼。。。 在镇雄,有个部位叫克西头,有种说话叫开黄枪,有种义气叫说这些杂子,有种东西叫甲甲,有种游戏叫斗鸡脚,有种使劲叫嘿桌,有种脚叫窝心脚... 有种丢脸叫臊皮,有种能力叫航实,有种嚣张叫日冲巴撒。 镇雄地名顺口溜 我的波机驶过罗坎,经过尖山的坡头。越过乌峰,绕过大湾,经过鱼洞。从林口来到花山深处,瞧,这里建起了碗厂,对面盖起了牛场,周围种起了杉树,山上栽满了茶木,许多植物都是以古(也古)物名著称。我采了许多李子,那涩涩的酸味,分明是当年初恋的滋味。我回忆着,一步步的踏上架在堰塘上的板桥,无奈,眼泪如晶莹的果珠不住的往下流,形成了雨河,趟进安尔的洞中,化作盐源,从干沟里流出。我自离开母校,参加工作以勒,身在它乡,总是那么梦萦幼时在母享生活的情景。每当夜幕降临时,我坐在高高的黑树下,从树间稀疏散落的月光照射在中屯的场坝上。那时侯,爷爷常嘱咐我们,外出创世界,不要享地,也要讲仁和,更不能忘了做人的五德,实在忙不(芒部)过来时,就在木桌(木卓)上写信回家。在回乡的路上,远远望见坪上的公路旁,矗立着几所糖房(塘房),啊。。。近前一看,才知道那是镇雄的花榔小镇。 昭通苹果,新疆梨,重庆妹子人人提;西藏汉子,镇雄壮,不如箩哥一巴掌;长江长,黄河浪,不如镇雄话小巷;狗生儿子猪下象,不如猫儿生个日白匠;乌蒙的山,云南的水,镇雄姑娘就是美;北京大,上海强,不如镇雄农贸市场;香港街,美国路,不如镇雄稀泥路;玫瑰红,桂花香,不如镇雄酸菜汤;哈佛的课,北大的学,不如镇雄家里的大学;麦当劳的香,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东北方言词典

东北方言词典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 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半拉架] bàn lǎ jià技术不够熟练。[例]?孙占江铁了心,一拍大腿说:‘沈风,我豁出这条命,跟你到外头闯荡,火里来,我火里去。踢开头三脚,就有了~’。?(《马加文集》⑤)[半拉克叽] bàn lǎ kē jī不完整的东西;半完成的活计。[例]那犁杖他弄个~,就不干了。

东北话大全

东北话大全 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后入中原。清代鼎盛,人数有数百万。清室灭亡,满族仍存。它先是采用了汉字,后又逐渐采用了汉语。目前,齐齐哈尔北面有个小村子叫“三家子”。据称仍有居民会说满语,小学还有满语课。历史上这里住着计、孟、陶三姓的老百姓,都是满族。不过,现在那里讲满语的年轻人也不多了。我国现存满语档案尚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等上百万件。当前仅有目录。翻译原文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满语有元音音位6个,辅音音位19个。字母40个。另还有拼写外来词的外来音字母。玄烨谕博达礼等人编有满文分类词书,收词一万二千余,按音序排列。黑龙江省有满语研究所。研究满语的出版物有《基础满语概论》、《满语文法会要》等专著。源于满语的汉语词语很多。比如昆虫“蝼蛄”,俗称“喇喇姑”。“嫫嫫”又作“嬷嬷”,指奶娘;“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老北京人在反驳对方或表示鄙视时,喜用语气叹词——“姥姥”!这个词儿也为源于满语的音译词,词义当然不指外祖母,而表示强烈的“不信、不服”的含意,潜台词是“没门儿、少来这套”。 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还有——啰嗦、喇忽、埋汰、胳肢、

瘆等。例如“啰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喇忽”是粗心、疏忽的意思,如“你这个人呐,太喇忽啦!”“骨立”是称赞物品外形精美。东北方言“埋汰”是肮脏的意思。“胳肢”指在别人腋下、脚心等处抓挠,使发痒发笑。“瘆”是害怕、恐怖的意思,如“这个倒霉玩意儿,看着就瘆得慌!” 在清朝时期,呼和浩特的满族全都使用蒙语,而且大都满蒙汉语兼通。辛亥革命后,满族才改说汉语。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以下列举一些,同大家分享。满语蚂螂(蜻蜓,现在依然有人用蚂螂眼来形容眼神不好的人)、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做事)、捅娄子(闯祸)作贱(故意取笑)、埋汰(不干净、脏)胡里巴图(头脑不清楚)、兀里巴图(水不凉不热,比喻办事不利索)、麻利(办事利索干脆)、密得吗德儿(不明不白)、哈喇子(口水)、拉忽(粗心大意)、央计(说好话)、巴不得(盼望以久)、哼多(训斥)、随和(原意劳累现为顺从用来形容好相处)、掰扯(查看、分析)、胳肢(搔腋下)、哈喇味(食物变质有味)、苛答(给人受气)、把仕(匠人)、赤马糊(眼屎)、消停(安静)、糟践(损坏)、折腾(翻来覆去)、瞅(看)、贼呼啦(窃贼,现也常用来形容人不老实,不可信)、汗沓儿(衬衫)、累赘(不利索、负担)勃勒盖(膝盖)、沁(也作`胡沁`意为胡说八道)、姑爷(女婿)、姑娘(女儿)。东北话和北京话中的“满语”对比 东北(满洲)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

东北话大全

【巴巴儿的】bā bā r di说话娓娓动听。你说话巴巴儿的,尿炕哗哗的。 【白呲拉骨】bái cī lāɡǔ物体发白而难看。你这衣服白呲拉骨不好看。 【半潮乱架】bàn cháo làn jià发傻而鲁莽。 【半拉不落】bàn lǎ bù lu?未全部完成的状态。房子盖的半拉不落,哪有时间出去玩呀。【半拉囫片】bàn lǎ hú piàn ①物体破碎不整或未完全弄碎的状态。②(言语、文章等)不系统、不完整。 【半拉架儿】bàn lǎ jià r 粗通某种技艺;不熟练。车修不太好,我是半拉儿架。 【暴土狼烟】bào tǔ lánɡ yān 尘土飞扬的样子。土道不好,汽车一过暴土狼烟。 【彪楞】biāo lenɡ缺心眼而莽撞。 【破头齿烂】p? tou chǐ làn 破烂不堪,乱七八槽。 【飘轻儿】piāo qīnɡ r (重量)很轻。 【瓢】piáo 平或圆的物体弯曲变形。 【麻爪儿】má zhuǎ r 形容因害怕、惊慌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忙颠儿的】mánɡ diān r di 非常匆忙的。老贱骨头,孙子一要啥,忙颠儿的就买去。【抹不丢儿的】mǒ bu diū r di 害羞,不好意思的样子。 【磨唧】m? ji ①说话啰嗦;②办事不利索,拖泥带水。他那人磨唧,什么干不了。 【没冒儿】m?i mào r 表示有把握;没问题。瞧好吧,没冒儿了,这场球我们准赢。 【蒙登】mēnɡ dēnɡ头脑错乱,不知所措。接到电话我就蒙登了,急忙就往医院跑。 【明睁眼露】mínɡ zhēnɡ yǎn l?u 易见;非常明显。 【木个张的】mùɡe zhānɡ di 形容麻酥酥的感觉。手砸疼了吧?没大事,就是木个张的。【费劲巴力】fai jìn bā lì很费力的;非常不容易。托人费劲巴力给你找份工作,你还不去。 【浮溜浮溜儿的】fū liū fū liū r di 非常满的。他把缸的水挑的浮溜浮溜儿的。 【达称】dá chan 相称(多指人体的各部位之间,人的长相、身份与穿着相适合的情况)。【大头小尾儿】dà t?u xiǎo yǐ r 物体一头儿大,一头儿小。 【胆儿憷的】dǎn r chū di 胆怯;害怕。我不知咋回事,一瞅着官就胆儿憷的。 【得】děi 悠闲自在。干这活可真得,一点都不累。 【掉腰子】diào yāo zi 调皮捣蛋;品行不端;缺德。你这人真掉腰子,是他妈的差劲。【顶壳儿】dǐnɡ k? r 因质量好,能力强而顶用。买南孚电池好,顶壳儿。 【对撇子】duì piě zi 适合心意。我俩对撇子,我俩一组。 【态和】tāi he 态度温和慈祥。 【嘡啷】tānɡ lɑnɡ脏乱;不整洁(多指穿的)。也说“啷嘡”。我单位“春阳”特别嘡啷,但文章写的好。【脦肋】tē le 不修边幅,衣冠不整。 【舔嘴巴舌儿】tiǎn zuǐ bā sh? r 馋诞欲滴,想吃好东西的样子。也说“馋嘴巴舌 儿”。我带着儿了去市场买菜,我发现他看着香肠舔嘴巴舌儿的,但他还不要,虽然我没钱可我一定给他买。 【懊糟】nāo zɑo 懊丧;愁闷;不痛快。真懊糟,看场戏丢400元钱。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绪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临沂方言常用词辑考(一)

临沂方言常用词辑考(一) 摘要:临沂方言中有许多常用词我们只知其音,却不知其确定的书写形式,为彰显该地区的地域方言文化,追溯人文沿革及方志编纂的需要,有必要对这些常用词进行辑录整理。 关键词:临沂方言常用词考释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显示地域身份的重要名片。近几年,临沂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也搞得如火如荼。可以想见,随着各地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城乡一体化等进程迅猛发展,临沂的开放必将进一步加强,而作为临沂文化载体的各区县方言土语也必将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整理辑录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临沂方言地域差异非常大,就整个官话方言来讲,临沂方言地处胶辽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地带。若单就山东方言分区而言,它横跨东潍、西鲁两区,全市12县区之东部沂水、沂南、莒县等属于东潍片(胶辽官话),西部区县属于西鲁片(中原官话);临沂北部又与西齐片(冀鲁官话)相接,因此北部部分县市的方言还带有冀鲁官话的特征。鉴于此,若要如实记录临沂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除了综合考虑词语内部纵向的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之外,还要兼顾横向地域之间语言的接触给方言的语音、语义带来的影响。笔者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临沂方言词语的辑录工作,兹拣数条移录如下(凡文中所举临沂方言用例皆出自笔者日常口语,其他地区方言用例多摘自《方言大词典》等辞书),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伴】此字方音有两读:一近读“办”,一近读去声“波”,读前者的多一些。相比、相攀之义。如:这次考试我~你强不了哪里去(意思是我比你强不了多少)。《醒世姻缘传》第三回:“谁教你前生不去磨砖,今生又不肯积福?那前边伺候珍姨的人们,他都是前生修的,咱拿甚麽~他?”明冯惟敏《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俺本是寻常百姓家,怎伴的威严九棘臣。”江淮官话读为后者,如淮阴话读“波”:你不能~我,我一个人,你还有家哩。此种意义吴方言写作“傍”,如:格爿店东西傍别爿店便宜。伴、傍音近义通,均有相伴、相并之义,如《广韵·缓韵》:“伴,依也。”《楚辞·九章·悲回风》:“伴张弛之信期”,王逸注曰:“伴,俱也。”《汉书·武帝纪》:“遂北至琅琊,并海。”颜师古注:“并读为傍,傍,依也。”《说文·人部》段注:“傍,古多假并为之。”由相伴、相并之义,二字相因引申为

东北方言大全

写了一年多了,再贴一次。谨以悼念消失的东北话,希望提醒东北老乡们注意保护本土文化,另增加了一些例句 1: 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词(附例句): 图毕:费力不讨好(这电脑买的可真~~,本来2000就能下来,花了3000多) 懊糟:ao-1 zao 发愁(放假这几天一直ou-4在家里,~~死我了) 熬啃:nao-2 ken 饿,馋(一天没吃饭了,见着啥我都~~) 打八刀:离婚,分手(听说老李头俩口子打八刀了) 老么卡(刺)眼:形容又老又丑的人(我都~~~~的了,还找啥对象啊) 念三七儿:旁敲侧击(少跟我在这儿念三七儿的,以为我不明白你啥意思啊) 如作: ru-1 zuo 舒服(在一些地方读作:yu-1 zuo,或yu-1 zhuo,或yu-1 zhao,例句:英子把你伺候的~~的,你还有啥不满意啊。注:摘自乡村爱情2) 山爷:老虎(例句免) 屋脊六兽(常读作无机六瘦):闲得不知道干什么好(那几天闲得我~~~~的) 疵毛噘(jue-1)腚:头发蓬乱,衣服没穿利索等等(你咋~~~~的就出来了,你媳出差了咋的) ber2搂瓦块儿:人的脸长得比较奇特(那家伙脸长的,~~~~的,科趁死了) …… 2. 未来五年将要消失的词 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毛楞三光:做事情不加思考,很着急的去做 老天扒地:形容一个人老得不成样子了 张三:狼 杨了二正: 形容一个人做事精力不集中的样子做着事情心里却不知道想些什么其他的事情且儿:qier-3 客人 妈灵:ma-1 ling 蜻蜓(在一些地方读作ma-1 leng) 打哑吧缠:故装不懂 坑吃瘪肚: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一般是由于紧张或受辖制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3. 未来十年内将要消失的词: 勒特:le-3 te 不利索 卖呆儿:1,看热闹 2,发呆 pia-4迹:一种硬纸片做的游戏工具 二椅子:不男不女 扒瞎:说谎 呲哒: ci-1 da训斥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