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第一节冲年即位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穆宗第三子。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封潞王。朱翊钧幼时的命运并不好,由于明世宗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①,不要说他没有被立为皇太孙,就连他出生的消息,穆宗都不敢向世宗奏报,出生两个月不敢剃头发,甚至到了五岁还没有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穆宗才为他赐名,叫翊钧。穆宗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②。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朱翊钧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穆宗任命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其母李氏“教子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挚之登辇以出”①。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他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钧年渐长而学愈进。他自己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夸耀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终因纵欲过度,病入膏盲,病死于乾清宫。

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改元万历,以翌年为万历元年。

明神宗即位时,摆在他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朝纲,矫除积习”②。这个问题,以后变得更为激烈。穆宗弥留之际,授高拱、张居正等人为“顾命大臣”,嘱咐他们和内外文武百官一起,“协心辅佐”年幼的皇太子。神宗自己在登极诏中也命令他们:朕方在冲年,尚赖文武亲贤,“共图化理”,“与民更始”。如今,先皇尸骨未寒,小皇帝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景:那些“顾命大臣”,不是“协心辅佐”,顾及民族的利益、百姓的生死,而是首先顾及自己,为了争夺地位和权力,开始火并起来。同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堆积如山。面对着这些重重的困难,这个小皇帝没有畏缩不前,为了“皇图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气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杀予夺在朝廷这根权柄,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为。

①于慎行:《穀山笔麈》卷二《纪述一》。

②谈迁:《国榷》卷六五。

①《明史》卷一一四《孝定李太后传》。

②《明史》卷二○《穆宗纪》。

第二节励精图治

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大力支持张居正以整理赋役为中心的社会改革,从而换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

明穆宗末年,高拱为内阁首辅。高拱,“性直而傲”,“持论多偏”,说话随便,常常为此得罪人。他与徐阶有矛盾,在徐阶谢政归里以后,高拱即“扼阶不遗余力”,为此又与张居正关系破裂,成为冤家对头。高拱主阁,坚持反对宦官越权,为此触犯了当时内廷的大红人太监冯保。冯保遂与张居正内外串通起来,欲置高拱于死地。穆宗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即位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神宗听到这话,“专权之疑,深中帝心”。他不问高拱说此话的背景,是否属实,即于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将他免职,以张居正取代他的位置。此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终坚持自操威柄。他说过“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

以治天下!”①神宗偏听偏信,把六十一岁的老臣高拱一棍子打下去,显然做得太过分。但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与政界人物来看,他用张居正主阁,无疑是最佳选择。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以后,神宗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①。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隆庆六年六月十九日,张居正刚刚走马上任几天,神宗就在平台(即后左门)单独召见他,共商大计。由于明穆宗在位从没有召见过大臣,所以这事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使廷臣看到神宗承业治国的精神和决心,又大大提高了张居正的威信。

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归根结底是一个用人问题。明神宗从一开始就注意“精核吏治”,把用人和皇权的强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处处表现出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见解,决不受制于人。当时对有些人事的处理,他与张居正并非没有不同的看法。后来张居正的悲剧发生,正是这种君臣意见差异逐渐淀积下来的结果。

在读书方面,明神宗也是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在明朝的众皇帝中,除太祖之外,像神宗那样确实是不多见的。万历朝举人沈德符记叙,神宗即位后,就按照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每天于太阳初出时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然后少息片刻,复回讲席,再读史书。至午饭完毕时始返回宫内。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从不间断。故十年之中,“圣学日新,坐致太平之治。昔英宗御极亦在幼冲,初不闻三杨诸公有此朝夕纳诲,遂使王振得盗国柄,几危宗社。则今上早年励精,真可隻千古矣”。①明神宗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①《明神宗实录》卷一○。

①《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

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冲圣日讲》。

这次改革,始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基本结束。它是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新变动的深刻反映。其范围,覆盖政治、经济诸方面。具体步骤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五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要任务。其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就其实际效果而论,有的可取,有的失算。其结局,归于失败,以悲剧告终。

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万历元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明神宗说:“事不考成,何由底绩。”②其特点是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科,六科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六科和部院原是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它们变为受内阁制约,听从内阁指挥,实有悖于祖宗旧制,实质上是将一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这是张居正对明代官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时,因为神宗年幼,对祖制还不十分明白,不晓得个中的利害关系。后来,他意识到张居正的权力过大,“几乎震主”,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为养士基地,“人才所系”。为了培养新的人才,万历二年(1574)神宗命令吏部严格选用提学官。次年三月,张居正进呈《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提出选用提学官和整顿学校的十八条方案。神宗以为“深切时弊”,下诏命“各官着实遵行”①,并大量裁减府、州、县学的学生数。在明代,“科举必由学校”。人口不断增加,学校招生人数反而减少,不但与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对于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者更是当头一棒。明神宗还根据张居正的建议,诏毁天下书院,迫害士人,实行文化专制。这些都是倒退行为,所以,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难以贯彻执行。张居正本人更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大邑士子多怨之,或谓他“千虑一失,在汰郡县诸生”②,成为后来惨败的祸根之一。

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国田亩;二是推广“一条鞭法”。这是万历初年整个社会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最有意义与成绩。

清丈田亩,又称“清丈田粮”,目的是为了纠正田制混乱。这是继洪武朝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全国性的土地大清丈。洪武朝那次大清丈,与“赋役黄册”相配套,编造了“鱼鳞图册”,为明代田赋征收奠定了基本框架。在封建社会,土地自始至终是关系到农业能否发展、农村能否安定、农民能否生存的根本问题,也是农民与地主矛盾的根源。官豪势要为了逃避田赋,并向农民榨取更多地租,不断隐瞒土地,霸占土地,转嫁赋税。到了明中叶以后,“鱼鳞图册”已面目全非,赋役征派日益不均,国家赋税收入越来越少,“私室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田亩已是非清不可了。同明代其他重要经济改革一样,这次清丈也是首先从东南沿海地区搞起来的。

万历六年十一月,明神宗下令在福建进行试点①。中心问题是为了改变有田者不交纳税粮、无田者苦于赔纳的怪现象,使田亩与税粮挂钩。由于明神宗态度明确,张居正指导得力,坚决排除阻力,试点工作进行得颇为顺利。

②《明神宗实录》卷一九。

①《明神宗实录》卷三八。

②谈迁:《国榷》卷三九。

①详见《明神宗实录》卷八一。

关于这次丈量的始行时间,《国榷》等书记于万历五年。至万历八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粮事竣”②。神宗与张居正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立即通行全国清丈。户部奉旨就清丈范围、职责、政策、方法、费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项规定,于同年十一月下发各地。至万历十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总计支出新增一百四十余万顷③。有些地方还重新编造了“鱼鳞图册”。是明代田制与赋制的又一次综合整治,成绩显著。缺点是有些地区为“求亩多”,不实事求是,用小弓丈量,以致出现新的“虚额”,加重小民负担。

推广“一条鞭法”,是当时经济改革的又一出重头戏。一条鞭,又称“一条边”、“条边”、“一条编”、“条编”等。其视点是变通赋与役的征收方法。它和清丈田亩一样,也是在嘉靖、隆庆以来各地逐步试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神宗的功劳,是支持把它推广到全国,实现了中国古代赋役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为实行货币地租创造了条件。

自唐代杨炎作两税法以来,一直是实行赋与役分开。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量,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①。其基本精神与特点是把赋与役合并,简化征收手续,扩大了折色范围,改变了以往的征收方法。它的推行,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反映。

万历九年,一条鞭法已在全国各地“尽行之”。这标志着整个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年又巧逢张居正入内阁十五年。明神宗为了表彰他为国振兴而“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赐伯爵禄,加上柱国、太傅,写敕奖谕,荫一子为尚宝司丞。太傅与太师、太保,并称三公,其尊崇仅次于太师,非一般大臣所能享有。这是对张居正的特殊恩宠,也是对他的改革的充分肯定。

张居正直接策划、设计、指导的这场改革,是“振百年因循之弊”的一次重大变革,虽然成绩不少,但是阻力也很大,“豪猾率怨居正”,从一开始就承受着极其沉重的压力,屡遭攻击,各项改革措施不久就变了形,“规制顿紊,不能尽遵”。明神宗本人为了“垂戒威权震主”,也很快反过来扼杀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自毁新政。

②见《明神宗实录》卷一○四。

③据《明神宗实录》卷一一一、一一六、一一九至一二二、一二六至一三一。①《明史》卷七八《食货二》。

第三节自毁改革成果

从万历十年(1582)初开始,张居正病倒在床,明神宗频频遣使慰问、赐物。至同年六月十一日,张居正已危在旦夕。明神宗以论辽东战功,进他为太师,荫一子为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文臣没有生前加三公的,只有死后才能赠给。在明代,一人而独享三公之殊荣者,唯有张居正也。在此之前,明神宗还多次说过不仅要破例赏赐张居正,而且要特殊优待他的子子孙孙。六月二十日,张居正与世长辞,终年五十八岁。一代名相谢世,皇上悲痛,下令辍朝一日,举国哀悼,赐祭九坛,礼视国公兼师傅,赠上柱国,谥文忠。明代身后得赠上柱国者,只有洪武朝武臣江阴侯吴良、永乐朝僧人太子少师姚广孝和张居正三人。

张居正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他在万历初年置生死于度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他业绩炳然,他的名字也可以说是当时“改革”的代名词。对此,国人有定论,明神宗更清楚:如果没有张居正,就没有他的新政,没有那时“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的繁荣气象。然而,他终归是一个封建帝王。封建帝王共有的思想特征和心理状态,是喜怒无常,翻脸不认人,一切以实用为标准。神宗也是这样一个皇帝。他长大以后,越发感觉到张居正处处揽大权。为了防止今后再发生这种现象,张居正一死,他马上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于是生前“忠贞不贰”的“元辅张先生”,死后反而变成了“谋国不忠”的“大奸”。

明神宗心里明白,张居正在世时,他是如何重用张居正,并许下了多少诺言。而今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寻找时机,找到借口,不能平白无故地说张居正是坏人。而且要有计划,有步骤。问题是从哪里下手?

明神宗素以“贪财好货”闻名。当时他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即将结婚,需要一大笔开支。其母李氏为儿子的婚费焦急,多次催促神宗赶紧筹办。神宗舍不得动用内府的丰富积蓄,又顾虑大臣再批评他天天随意挪用国库的钱,正巧,这时有一个名叫张诚的贴身太监向他秘密奏报,说经过长期暗中侦查,张居正和冯保“宝藏逾天府”。神宗一听,怦然“心动”①,而且怀疑张居正积蓄多于冯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他约束太严,使他时存反感,及渐长而“心厌之”。于是就不管什么冯“大伴”和“元辅张先生”,也不顾不是“谋反、叛逆与奸党”不可抄家的祖宗法律了②。经过权衡利害得失,决定先拿冯保开刀。

万历十年十二月,以“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免去东厂提督,押到南京软禁,抄家没产,神宗得到金银一百余万两,珠宝瑰异无算。

当时,冯保和张居正是互为依存,生死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冯保垮台,张居正必在劫难逃。由于张居正生前是内阁首辅,又是太傅、太师,影响很大,所以在做法上有些不同。先大造舆论,形成“举朝争索其罪”的强大声势,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去,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然后再步步升级,彻底搞臭。万历十一年三月,诏夺上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八月,复夺“文忠”谥号。

①《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

②《明史》卷一九三《翟銮传》。

万历十二年四月,辽王宪■次妃王氏状告张居正强占辽王庄田和金宝万计。遂以侵盗王府资产罪,命抄张氏在京与江陵老家财产,总计得银十多万两、黄金数万。八月十三日,诏削张居正官秩,夺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公布罪状,曰:“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圣聪。私废辽王。假丈量田土,骚动海内。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破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子张顺、张书,都着永远戍边。”①自此开始,“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张居正其人其事,成为禁区,谁也不得议论。张居正当然有不少过错,但他所从事的改革事业是进步的。明神宗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加以否定,用心甚毒,却也因此走向了反面。这道诏令,是他自毁新政,全面扼杀他与张居正共同进行的改革成果的自白书,也是他本人由勤变懒、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

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皇上怠荒,朝纲必坏,各种社会弊端开始全面复辟,地方秩序由相对稳定而走向混乱。

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起,明神宗一面搞臭张居正,一面以“病”

为借口,不亲郊庙,不见廷臣。内治不修,上梁不正下梁歪。继张居正为首辅的张四维,“及代柄,务倾江陵以自见,尽反其所为。所裁冗官秕政,一切复之”。而后主阁者申时行等人,“亦踵其故智,使纪纲陵迟,侵渔日恣,吏贪而民玩,将惰而兵骄,国储动荡”②。万历十三年正月,四川建武所兵变。万历十四年十月,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明神宗“日夜纵饮作乐”。从同年起,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十五年十一月,湖广郧阳发生兵变。

万历十六年八月,明神宗不顾南北各地大饥荒,为身后之计,大肆挥霍,加紧修建“寿宫”。十七年正月,太湖、宿松地方爆发农民起义,饥民数万闻风响应。三月,云南永昌卫士兵暴动。四月,广东白莲教起义。至同年十二月底,太仓外库银只剩下三十一万余两,“利孔已尽,无复可开”。初年改革的积蓄,用得近乎精光。

这一年,明神宗因为有人批评他唯好酒色财货,暴跳如雷,大怒不止,从此章奏留中不发。

万历十八年二月,再罢日讲,“自后讲筵遂永绝”。缺官严重而不补,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万历十九年十月,京营武官闹事,直冲入长安门。举朝惊骇,人心不安。是时,明神宗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严峻的现实:“近年以来,人各有心,众思为政..以致国是纷纷,朝纲陵替,大臣解体,争欲乞身,国无其人,谁与共理。内治不举,外患渐生,四夷交侵。”①可惜他非但不吸取教训,反而越走越远,继续大逞酒色之乐。万历二十年正月,御史冯从吾奏言: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御,章奏不发,而“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真是“内治不举,外患渐生”。同年二月,宁夏致仕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其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之乱。明神宗被迫令军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西征、东征、南征,历时十余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兵连祸结,国库空虚,百姓遭难。明神宗本人至此也彻底完成了由勤变懒的过程,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成年累月深居九重,一味发脾气整人、嗜酒、恋色、贪财。

①《明神宗实录》卷一五二。

②以上见谈迁:《国榷》卷七二。

①《明神宗实录》卷二三八。

第四节三十年晏处深宫

在“三大征”尚未结束的时候,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月,乾清、坤宁二宫被火化为灰烬。“只知爱钱”的明神宗,乘机以“修建宫殿”为名,从同年六月起,陆续派出大批太监为矿监、税使,到各地“开矿榷税”,大肆搜括钱财,迫害官民无数。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为时近二十年的“矿税使之祸”,从此开始。这也是他在位期间历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弊政。

明代朝廷差官“开矿”,始于明初洪武;遣使“榷税”,在中叶时亦已有之,皆因得不偿失,后多废止。这次神宗“患内廷匮乏”,担心因“三大征”耗费数多而影响皇室的高消费,不顾臣民的一再反对,硬干下去,劲头大得很。凡有关“开矿榷税”之事,有求必应,“乞请之章,无日不上,批答之旨,无日不下”①。至万历三十三年为止,解进内府的银子约为五百余万两,被矿税使等私吞者尤多,“大约以十分为率,入于内帑者一,克于中使者二,瓜分于参随者三,指骗于土棍者四”。其实这些银两,并非开矿、征税所得,不开矿也征银,不经商亦征税,“矿不必穴”,“税不必商”,都是公开掠夺而来的。因此遭到各阶层的强烈反抗,纷纷暴动、起义,时称“市民运动”、“市民风潮”或“城市民变”。

派矿税使四出,是明神宗贪财思想的一次集中大暴露。关于他的贪财,事例极多。远在抄张居正家产时,有大臣批评他“重货而轻人”。就连最起劲帮他大反张居正的御史李植也说:“皇上称我为儿子。每次看到抄得金银宝玩,必是喜欢。”①在派矿税使之前,吏科给事中李沂因批评他贪财,而被削籍回里。稍后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冒死写了一篇《四箴疏》,说他患的是“嗜酒”、“恋色”、“贪财”、“尚气”四病②。不久,又有人说他平日“好逸”、“好疑”、“好胜”、“好货”③。在矿税使横行之日,万历三十二年正月,内阁首辅沈一贯奏曰:“皇上视财太重,视人太轻;取财太详,任人太略。”④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有人说他是“唯贿是闻”⑤。

“开矿榷税”,闹了近二十年方告结束。史载:“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章奏不发,大僚不补,起废不行”。“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十之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即万历三十九年),未尝用一人,陛下万事不理”,上下隔绝,而“延臣部党势渐成”⑥。

“陛下万事不理”,此话一针见血,说得何等尖锐、深刻、准确。由于明神宗晏处深宫,不补缺官,早在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已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全国缺巡抚三人,布政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⑦。

①文秉:《定陵注略》卷四《矿税诸使》。

①《明神宗实录》卷一六○。

②《明史》卷二三四《雒于仁传》。

③《明史》卷二三五(张养蒙传》。

④《国榷》卷七九。

⑤《明神宗实录》卷五八○。

⑥《明史》卷二四○《叶向高传》。

不仅“曹署皆空”,而且自万历三十七年起,不少大臣纷纷封印出城,拜疏自去,许多办事机构陷于瘫痪状态,政务荒废。至于“延臣部党”,问题尤其严重。廷臣部党,就是延臣分门立户,结党相争。结党,又称“植党”、“朋党”。万历朝廷臣党争,从一开始就存在。先是以“阁部之争”为主要形式。后来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一股反对派势力,人称“东林党”。于是,宣、昆、齐、浙、楚诸党互为犄角,专以攻击“东林”为能事,“东林党议”由此始。《明史·选举志》云:弘、正、嘉、隆间,士大夫廉耻自重,迨万历时“党局既成,互相报复,至国亡乃已”。经过万历三十九年京官考察,东林党人已被排斥殆尽,所剩无几,后来便被一网打尽。

在东林党议无休无止之时,由于明神宗私爱贵妃郑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坚持其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才肯让其出京之国,于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场长达七八年之久的福王庄田之争。福王之国洛阳刚刚过了一年,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酉时,又发生了晚明历史上著名的梃击太子东宫案,作案的是一个名叫张差的蓟州男子,史称“梃击案”。它是明末宫廷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的第一案,也是最重要的一案。外人闯入宫廷,这类事在明代多有发生,光是万历朝就有好几次,结果都是不了了之。对这次“梃击案”,当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以为张差是一个疯人,是一次偶然事件;另一种则认为张差非疯子,是明神宗爱妃郑氏使人有意加害皇太子朱常洛的阴谋活动。起初,皇太子也以为“必有主使”。是时,郑贵妃一再指天发誓,自明无他。明神宗见事涉郑氏,加上多年来人们一直议论他不善待皇太子,感到事情重大,怕火烧自己,很快就亲自定张差为“疯癫奸徒”,并命“毋得株连无辜,致伤天和”,只处决张差及与之有关的太监庞保、刘成二人。并特地为此于同月二十八日,一反常态,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召见大臣,宣布他的命令,将此案草草收场①。

就在明神宗晏处深宫,“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东北辽东“后

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向明军发动进攻,辽东战争爆发。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后金”

政权正式建国,终于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

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尤其是经过东征援朝战争和矿税使高淮乱辽以后,辽东边防空虚,军民困甚,供应艰难,加上明神宗用人不当,明军屡屡败北。万历四十七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没,丧师九万,败局遂成。辽东战争每年约需银四百余万两②,明神宗为了应付这笔庞大的军费,自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起,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投入反对明皇朝的革命洪流。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三月,明神宗因长期酒色无节,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终于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在弘德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终年五十八岁。二十二日发丧,二十三日颁布遗诏,命皇太子嗣位。九月初十日尊谥曰显皇帝,庙号神宗。十月初三日,安葬于三十多年前精心修建的“寿宫”,名曰定陵。

⑦《明史》卷二三七《田大益传》。

①《明神宗实录》卷五三二。这一年御史翟风翀疏曰:“上不见廷臣,又二十五年矣。”②《明光宗实录》卷四。

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他即位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初,终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当时,正是整个世界处于翻天覆地的大变动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已经发展到晚期,“天崩地裂”,新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也同样处于由古代社会向着近代社会转型的剧变前夜。在这个历史的大变动中,由于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顽症根深蒂固,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病态,非但未能使中国跟上世界新潮流,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里把明朝推向绝境,加快了其终结的历史进程。“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①

大明万历皇帝堪称千古一帝

大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1619),一个被清史极度污蔑的皇帝,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国因为他的存在而精彩!或许少一个朝代,中国早就进入君主立宪制,或许多一个万历皇帝,中国的近代史不会如此凄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为明朝修史时的康熙皇帝,两个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在位时间长,最初都是有极强势的辅政大臣,有着堪称盛世的年代,有着辉煌的胜利,同样的后期倦政,也有着同样的失败.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败是不 断被满清宣传的萨尔浒之役,损失四万;康熙最大的失败是康熙五十六年六万军队全军覆没于准葛尔;而对应万历帝的矿税,康熙年间的国库有着骇人听闻的四千三百万亏空.两个轨道非常相似的皇帝一个被大肆宣传其缺点错误,甚至推论明亡于万历,真是天下奇闻. 要是明朝后面的几个皇帝能象万历皇帝对待熊廷弼那样对待大臣,明朝的历史将会长很多.而康熙则被宣传成千古一帝,前后近三十年的战争和混乱民不聊生(到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的签定),后面十几年的九子夺嫡,鸡飞狗跳都被轻轻抹过.不过想想也释然.谁让他有个好孙子,借着修四库全书把史书毁得毁,改得改,文字狱那才叫恐怖,比起他儿子盛世要用禁武令来维持有效多了. 虽然说好皇帝未必就是好人,但让我们首先看看两个人的私德.毫无疑问万历皇帝用情更专,至少比起从洗衣奴到蒙古公主都兼容并蓄的几乎如种马一般的康熙好得太多了.到万历四十多年双方白头万历和郑贵妃的感情始终不变,虽然不如明孝宗,但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不失为道德楷模.关于万历酒色财气的诽谤.”色” 讲过了,”财”放到后面再讲.我们来看

看酒,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考证,万历每餐必酒每酒必醉,整个一个大酒鬼,但是翻遍史书只有大明万历八年有一次记录,确实是喝多了.只要稍微了解明朝言官的威力,就知道明朝的起居注绝不可能隐瞒万历帝醉酒误事的事件,可是翻遍史料就是没有.而且更耸人听闻的是甚至还有人推论万历后期倦政是因为吸毒,前些日子到定陵,还听到一个导游喋喋不休,万历皇帝好酒而且后来对其骨骸监测,身前还吸过毒,这个简直就是胡扯,每餐必醉加吸毒能执掌中国四十多年?只怕不用几天就玩完了.而康熙虽然没有好酒的谣言,但是对打猎的爱好简直让人吃惊.如果说在承德是为了方便和蒙古各部联系的话,那么密度如此之大的出行这样的理由令人难以信服,一共四十八次的木兰围场,当然还有种说法康熙为了保证八旗军的战斗力,但是前二十年战事不断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演习吗?后几十年需要每年重复同样的军演吗?只能让人认为康熙因为个人爱好而荒废国事.更糟糕的是康熙曾经自己宣称一日射兔三百一十八只,我说他那天绝对没有时间处理国事,这个推论应该没问题吧。四十八次出巡,这种围猎的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和一餐酒比起来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就算万历皇帝真天天喝酒也拍马难及,要怪就怪万历偶然一酒没有和拉动内需联系起来.最后再来说”气”的问题,所谓气无外乎万历皇帝曾经杖责过太监,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清朝还要普遍和无情的多,甚至在乾隆以后入宫的太监只能姓秦,赵等几个姓.这一切是因为”英明”的满清皇帝认为明朝太监之祸尤烈,所以清朝对太监的责罚之恐怖让人震惊.不过如果麻子皇帝再活五百年,看到清朝女人之祸尤烈,会不会穿越回那个年代宣称不近女色?

《明史-青文胜为民请命》卷一百四十中考语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理解

《明史|青文胜为民请命》卷一百四十中考语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 题理解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 (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 (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译文】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②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第一节冲年即位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穆宗第三子。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封潞王。朱翊钧幼时的命运并不好,由于明世宗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①,不要说他没有被立为皇太孙,就连他出生的消息,穆宗都不敢向世宗奏报,出生两个月不敢剃头发,甚至到了五岁还没有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穆宗才为他赐名,叫翊钧。穆宗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②。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朱翊钧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穆宗任命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其母李氏“教子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挚之登辇以出”①。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他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钧年渐长而学愈进。他自己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夸耀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终因纵欲过度,病入膏盲,病死于乾清宫。 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改元万历,以翌年为万历元年。 明神宗即位时,摆在他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朝纲,矫除积习”②。这个问题,以后变得更为激烈。穆宗弥留之际,授高拱、张居正等人为“顾命大臣”,嘱咐他们和内外文武百官一起,“协心辅佐”年幼的皇太子。神宗自己在登极诏中也命令他们:朕方在冲年,尚赖文武亲贤,“共图化理”,“与民更始”。如今,先皇尸骨未寒,小皇帝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景:那些“顾命大臣”,不是“协心辅佐”,顾及民族的利益、百姓的生死,而是首先顾及自己,为了争夺地位和权力,开始火并起来。同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堆积如山。面对着这些重重的困难,这个小皇帝没有畏缩不前,为了“皇图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气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杀予夺在朝廷这根权柄,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为。 ①于慎行:《穀山笔麈》卷二《纪述一》。 ②谈迁:《国榷》卷六五。 ①《明史》卷一一四《孝定李太后传》。 ②《明史》卷二○《穆宗纪》。 第二节励精图治 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大力支持张居正以整理赋役为中心的社会改革,从而换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 明穆宗末年,高拱为内阁首辅。高拱,“性直而傲”,“持论多偏”,说话随便,常常为此得罪人。他与徐阶有矛盾,在徐阶谢政归里以后,高拱即“扼阶不遗余力”,为此又与张居正关系破裂,成为冤家对头。高拱主阁,坚持反对宦官越权,为此触犯了当时内廷的大红人太监冯保。冯保遂与张居正内外串通起来,欲置高拱于死地。穆宗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即位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神宗听到这话,“专权之疑,深中帝心”。他不问高拱说此话的背景,是否属实,即于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将他免职,以张居正取代他的位置。此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终坚持自操威柄。他说过“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

朦胧而诡谲的尘沙——点校共谈《明神宗实录》

朦胧而诡谲的尘沙——点校共谈《明神宗实录》 明神宗,朱翊钧。大明最受争议和热度最高的君主。称颂和痛骂,昏君和明君,盛世和败世,黑暗和光明,他都背负上了。那段四十八年的历史是明朝历史上最朦胧,最诡谲的时期,纷乱而精彩。研究明朝,神宗和他的四十八年是最重要的点。要探究万历的历史,最贴近真实面目的只能是明实录了。明史,我想尽管有高度可信,诸君也是口诛笔伐的,不便拿来讨论。百多万字的实录,基本不可能点完。所以,截取有价值的片段,跳跃不会大,那些浮夸、繁琐的赘述将直接略过。实录开篇,序言很长,而且辞藻华丽而空泛无意义。不点不译,略过。直接进入正文。原文已经本人不才标点有误敬请指出:《大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实录卷之一》 自本卷起,至卷二。隆庆六年,六月甲子止。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子也。母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以嘉靖癸亥八月十七日酉时生,上先是。穆宗皇帝长,次皇子皆殇而弟。景王之国亦未几薨逝,本支未树。中外朝野以为忧,世宗皇帝虽讳建储。然无时不勤贻谋之虑及,上生而后喜可知也。穆宗皇帝久居藩邸,以潜时乾惕之励,登极明年即俞。群臣之请册为皇太子,又明年延

见群臣出阁讲学。更慎选博闻有道术者,以资启沃,无间寒暑。累朝蒙养之功,未有若是豫且早者。上英明天纵,而更敦大优容,动必中节。 本人可能有误的翻译: 神宗....皇帝,名叫翊钧,穆宗皇帝之子。母亲为孝定贞..皇后。生于嘉靖癸亥年八月十七日酉时(1563),从这点看,他是先子。(“上先是”本句翻译无力,处理为先子,不知道对不对,求大神)穆宗皇帝为长子,次子们做为弟弟都去世了。景王没有多久,也去世了,本支系也便没有了血脉。朝廷中外以此为忧患,世宗皇帝虽忌讳立储之事,然而无时不刻不思虑忧心着这事。神宗皇帝出生后,他的欣喜可想而知。穆宗皇帝久居王府,潜心等待乾坤。登基后,明年改元。(本句不通)群臣请册立朱翊钧为皇太子,又一年,将翊钧迁出面见群臣,出阁讲学。穆宗慎重地为他选择博闻有识的人,来启发太子的沃沃智慧,无论寒冷,酷暑。朝廷上下都有启蒙养育的功劳,自古以来,没有像这般早早地预先培养太子之事。神宗皇帝,英明天纵,宽厚有优越的面容,做事守节禀义,极有分寸。翻译不太在行,觉着错漏十分。敬请大神指点。这段是实录的开头,交代了神宗的出身,古代还是十分看重这个的。说的嘉靖皇帝很在意这件事,这多半是为了挽回皇族的面子.....后几句描写了神宗的智慧,和极早地受了教育,这在自古以来竟然是没有的。无间寒暑,说明他的读

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制度的产物

读书笔记 |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制度的产物 前两周在书店历史读物的架子上翻到了《万历十五年》,忘了从什么时候知道的这本书,反正是在脑子里很熟悉的名字。大概因为前段时间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还比较高涨,趁着自己脑子里依稀对这段历史还有一些印象,便想着赶快读读看。 认真打开这本书之前,我看了一些读后感,除了大部分传统的读后感(类似于书的总结和介绍),还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绍大家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帖子,作者大概是从头到尾都批判了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是以陈梧桐教授的评语做结尾:“(万历十五年)作为学术著作尚不够格,作为大众读物传播的是错误的明史知识,实在不值得肯定和热捧。” 或许从明史研究者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错误;也许,这是研究者之间对于同一问题或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总之,就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这本书不至于一无是处。 打开书本读完万历皇帝这章后,从学者的角度,文中论述到历史史实的部分,有出处、有根据,所有故事情节与《明朝那些事

儿》里我所读到的几乎一样,只不过是作者表达的方式不同,一个用写小说的方式,一个用文学创作的方式。 万历自小登基,从小接受极为严苛的教育、训练,学四书五经、书法、历史,没有兴趣一说,全是必学,而且一种学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习另一种。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要时刻做 好预习、复习,因为有如师如父的张首辅时刻监督着。 婚姻也是为了完任务,没有爱情一说,皇后的选择权几乎不 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宠妃也不能由着性子封赏,就连立谁为接班 人也面对着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着无上的权利,可也处处充满着高处不胜寒的凄凉,没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从小培养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张首辅、生生母亲、枕边人、甚至是亲生的儿子。有权利的地方,便有战争。这是更古不变的道理。 黄先生说: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这话对,也不对。 天子,也不过是社会可以正常运行的其中一环,他有决策权、一票否决权,可诺大的朝廷,每一个官员都对他的决定提出附和、建议或反对,势力之大有时是不受皇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他是制度的产物。可是,他也不仅仅是制度的产物,还是历 史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历史背景下的必然,和历史发 展的产物。 黄先生还说:皇后,只是一种制度的附件。

历史趣谈明神宗尸身在棺椁内的神秘姿势之谜 定陵地宫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神宗尸身在棺椁内的神秘姿势之谜定陵地宫谜 导语: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多条,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 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多条,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念头。借此股“挖祖坟”的声音,今天就来说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开启明定陵的事情——到2007年,距定陵地宫棺椁开启时间,是50年,正好半个世纪。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就考古的一般常识来说,陵墓的发掘必须要注意的,一是墓主人的尸体情况,二是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字,而不是金银财宝那些陪葬品。所以,开启梓棺一般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古程序,要求相当严格,在主要专家或是主政官员到场的情况下,才会打开棺椁。定陵,作为一座一级帝王陵,其发掘过程也是极其小心的,参与定陵考古的专家和领导,对棺椁的开启慎之又慎。 明神宗朱翊钧标准像 当时,发掘人员小心打开棺椁后,现场专家大吃一惊—— 朱翊钧尸骨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析,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 生活常识分享

明神宗简介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在位最久的皇帝,前期在严母、贤臣的约束、督导之下,尚能克己尽职、有所作为。等到严母撒手、贤臣罢黜,他便懒散拖沓、荒怠政事、沉溺酒色、贪财好货,致使明朝踏上了亡国之路。 严督学习贤臣柄政:五岁的时候,在母亲的要求下,穆宗准许他读书,这在明朝算是一个特例,也因此给大臣感觉他是位早慧的皇子。登位之后,举行“经筵”,在张居正和母亲的严格督促下苦学圣贤之书,母亲时常用张居正来吓他,导致滋生了对张居正的不满情绪。但他为人至孝,所以谥号孝显。前十年,首辅张居正大胆改革,取得了一定绩效。张居正在边防上,重用了抗倭将领戚继光镇守蓟州一带。 控制大权万历三征:张居正死后,因当初宠信太监被逐出宫一事,且张居正有招权树党和收受贿赂的事实,受到神宗的清算,抄家和追夺谥号。经此清算事件,控制了朝中大权。而后经历万历三大征,显示了其运筹帷幄的才能。 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但是政局稍稍稳定,他便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在首辅申时行的建议下,对奏章进行了“留中”处理。后来,甚至连上朝都不去了,有些官20年才见到他,且懒于任命官员,导致缺官现象严重。横征暴敛肆意挥霍:贪图享乐,想到“开源”的点子,同时还向全国派出大批太监,充当“矿监”和“税使”,对百姓进行横征暴敛。万历三十年,神宗病倒,以为自己不久人世,为了捞个好名声,下诏停止先前的行为。

但是第二天竟然突然好了,结果很后悔,一个劲的派人要回前诏。 建储纷争朝党火并:神宗因为朱常洛的生母是宫女,对立其为太子之事不愿意。后宠爱的贵妃生了朱常洵,想要废长立爱,由此和守正的大臣有了长达15年的建储之争。提出过“待嫡”和“三王并立”的做法,但都在大臣的反对下作罢。因为建储,朝臣也分为一些党派,在十几年的建储之争中逐渐公开化。当时的党争在“京察”问题上表现的很激烈。 民情激变边疆不宁:万历中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各地痛苦连连,反抗斗争遍及全国。同时在北部边陲,统一了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公开与其为敌。努尔哈赤以杀祖杀父之仇等“七大恨”誓师伐明。在意识到亡国的威胁后,感到困顿和凄凉,病倒去世,葬于定陵。 “开源”(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的多少作为效忠的标准) “京察”(考核京官的制度,每六年举行一次,根据考察结果对官员进行升降) “留中”(对上陈的奏章留于宫禁中,不批答) “经筵”(每月逢二日,官员听翰林院和国子监官员讲经史)

大明王朝十六帝资料

贪财怠政的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裕王子与隆庆朝皇太子时期、少年天子承大位时期、亲政时期。 一、裕王子与隆庆朝皇太子时期 裕王子与隆庆朝皇太子时期的朱翊钧,由于祖父嘉靖皇帝晚年多疑,怕裕王朱载垕威胁他的皇位,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裕王府产下新生儿的喜庆气氛很快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现象。 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有人敢报告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所以直到5岁时,这个皇孙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 他的父亲明穆宗,无能好色的朱载垕,只因为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名臣良相辅导,便使得隆庆一朝的六年,成为一个太平盛世,而自己也被称作为“太平天子”,可谓奇事。《明史》评价说:宽恕有余,而

刚明不足。 少年的朱翊钧深得父亲明穆宗的喜爱,他被立为太子后,穆宗皇帝便任命张居正为太子太傅。每当太子读书,阁臣和太子太师都尽心辅导。 朱翊钧所受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这也正是他继位之初能勤政的原因。朱翊钧的母亲李氏,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好好读书就要长时间罚跪。即使朱翊钧做了皇帝以后,她也不放松。 正是由于张居正、太子太师等臣的忠心辅佐,李氏的严格管教,以及他本人的努力,朱翊钧的学业进步很快,学习了不少治国治民的本领。 二、少年天子承大位 10岁开始登基,全不像至愚至昧蒙童,在大学士张居正辅助下,他处理政事,更张祖制,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然而此时的小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 慈圣皇太后对万历皇帝有极大的影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旅游系12地理科学(1)班谢映珠 一、中文摘要 定陵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埋葬有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但由于文物不能被完整、完好的保护下来,国家禁止了此后对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 二、关键词 定陵发掘出土文物思考 三、正文 1)引言 作为一个突破传统,整整闲置了30年才启用的帝陵,在历史上频频被破坏,却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而在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达3000多件,从这些文物又引发了世人的思考。 2)正文 北京的紫禁城是世界上最 大的皇宫建筑群,始建于中国 的明朝。在明朝200多年的历 史中,先后 13代帝王在这里延 续帝王的统治。而他们死后都 葬在了北京北部的山中。据考 古学家王岩说,十三陵的位置 是由朱棣自己主持选定的,选 在黄土山(后改名为天寿山), 因为这里背靠山,面向水,再 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 两个阙,陵前阙,朱棣感觉这 个形制特别好,风水好,所以

选在了这个地方。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总共有13个明朝帝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园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平方公里。而明神宗朱翊钧便是这13位帝王中的一位。 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一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并获得了当时政府的批准。吴晗与他联合的其他考古工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朱棣的陵墓(即长陵),但在几周的工作后并没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他们觉得先选择另一个陵墓进行试掘,于是便选中了定陵。 经过考古学家的一年的挖掘(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发现指路石、金刚墙——拆金刚墙之前的试验——拐钉钥匙开石门——揭开地宫的秘密),中国考古学家终于打开了中国帝王的陵墓。 定陵地下宫殿发掘示意图

明代服饰文献举要

一、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1398) 1.《明实录》,100 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有关服饰记录文字甚多,但材料分散,整理不易。其中《明太祖实录》如卷三十,洪武元年(1368 年)有"诏复衣冠如唐制"。又"五冕礼太繁,今祭天地宗庙则服衮冕。"如卷三十六,洪武元年十一月"诏定乘舆以下冠服之制"。如卷五十二,洪武三年(1370 年),今"服色所尚于赤为宜"。如卷五十六,洪武三年,"《大明集礼》书成。"如卷七十四,洪武五年(1372 年),"定内命妇服制"。如卷一百五十五,洪武十六年(1383 年)"更定冕服之制"。如卷二百零九,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更定冠服、居室、器用制度"等。 2.《大明令》,洪武元年奉旨发布礼令,内容包括文武官员公服品从、服色冠带及庶民禁令等。收于张卤《皇明制书》卷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788 册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 号。 3.《明集礼》,洪武三年书成,嘉靖九年(1530 年)刊行。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卷三十九为"冠服",参酌古制,定皇帝以下至庶民妻冠服之制。卷四十为"冠服图",有黑白线描图七十一幅。 4.《孝慈录》,洪武七年(1374 年)成书。为凶礼丧葬孝服制度。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的衣冠带履制度,并附有图解。收于张卤《皇明制书》卷十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788 册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 号。又有《御制孝慈录》见《记录汇编》。 5.《洪武礼制》,洪武间成书。内容包括文武官员朝服的梁冠、衣裳、服色、中单、蔽膝、大带革带、佩绶、袜履的等第;陪祭服的冠、带、佩、绶等第;常服的乌纱帽、圆领衫的束带等第;并服色禁忌。收于张卤《皇明制书》卷七,可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第788 册,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 号。 6.《礼仪定式》,洪武二十年(1387 年)成书,内容包括官员冠带、官员服色花样;并服色禁忌。收于张卤《皇明制书》卷八,可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第788 册,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 号。 7.《诸司职掌》,成书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从成书时间来看,本应总结洪武二十四年更定冠服制度大讨论的成果。但是从书名来看,《礼部职掌》则只是阐明当时礼部的礼仪岗位责任。故书中关于皇帝冕服、东宫皇太子冠服、亲王冠服、世子冠服、文武官冠服、命妇冠服中,有些与洪武二十四年更定冠服制度大讨论的结果并不完全符合。《诸司职掌》为翟善等编,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第748 卷,并收录于张卤《皇明制书》卷四,也可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第788 册,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 号。 二、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3-1424) 1.《冕服卤簿仪仗图》。《明太宗实录》卷四十七记载:"永乐三年冬十月,礼部进《冕服卤簿仪仗图》,并《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礼制集要》、《稽古定制》等书。上曰:'议礼制度,国家大典,前代损益,固宜参考,祖宗成宪,不可更改,即令颁之所司,永为仪式。'"朱棣所说的"祖宗成宪"当指完成于洪武时期的《冕服卤簿仪仗图》等。 2.《冕服图》一部一册、《冠服图》一部二册、《朝服图》一部二册、《卤簿图》一部七册。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此四图系于永乐十九年(1421 年)由南京取来,原于左顺门北廊收贮,后贮于文渊东阁,杨士奇曾参与整理。此四种图似应为永乐三年(1405 年)进呈的《冕服卤簿仪仗图》之析出散件,当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时,由南京秘府运至北京的,但原本今人已不得见。 3. 今人所说的《中东宫冠服图》,其主要部分应是来源于《冕服卤簿仪仗图》的遗存部分,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研究。但明《中东宫冠服图》中所反映的无疑是洪武时期形成和确立的服饰制度,而于永乐时,才大规模普遍地予以执行。 三、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1505);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6-1521)

万历皇帝的怠政

明神宗对明后期的影响 ——从万历皇帝怠政的角度分析 摘要:万历皇帝的怠政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应从张居正及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压制、国本事件以及万历皇帝自身心理的方面来解读。由此而引发的怠政的表现、怠政对明朝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万历皇帝的怠政对当下的启示及教训。即“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 关键词:万历皇帝怠政原因表现教训及影响 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讳翊钧,穆宗第三子也。母贵妃李氏。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继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长达48年之久,即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在其在位的48年里,怠政就长达30年。著名明史专家孟森曾评价万历皇帝说“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历时最久,又可分为三期:前十年为冲幼之期。有张居正当国,足守嘉、隆之旧,而又或胜之。盖居正总揽大柄,帝之私欲未能发露,故其敢济可观,偏倚亦可厌,而若穆宗至嗜欲害政则尚无有,纯乎阁臣为政,与高拱之在穆宗朝大略相等。至居正卒后,帝亲操大柄,泄愤于居正之专,其后专用软熟之人为相。而怠于临政,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惟倚阉人四出聚敛,矿使税使,毒遍天下。庸人柄政,百官多旷其职;边患日亟,初无以为意者。是为醉梦之期。至四十六年,清太祖公然起兵,入占辽、沈,明始感觉,而征兵征饷,骚动天下,民穷财尽,铤而走险,内外交乘,明事不可为矣。是为决裂之期。”而万历皇帝怠政的前因后果则显现无遗。 一、万历皇帝怠政的原因 万历皇帝从亲政之初的励精图治到后期的长期怠政的转变,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下面主要从明朝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出发,将万历皇帝怠政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压制 万历皇帝怠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官集团对其皇权的压制,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的越发的激烈,以至于达到顶峰。而两者之间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了万历的长期怠政。 文官集团的则是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代表,万历亲政初十年,张居正对其的压制表现尤为突出,而万历皇帝只能作为学生受着帝师张居正的辅导和操控。张居正当时所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万历的皇帝身份。在张居正辅政期间,明朝出现了暂时繁荣的局面。年幼的万历皇帝对于出现的大好局面表示欣慰,因而对张居正赏赐有加。但张居正利用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对皇权有极大地分割,从而导致日后的两者之间矛盾的尖锐。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日,丙午,张居正卒,终年58岁。一代名相谢世,万历悲痛,下令辍朝一日,举国哀悼,赐祭九坛,礼视国公兼师傅,赠上柱国,谥文忠。明代身后得赠上柱国者,只有洪武朝武臣江阴侯吴良,永乐朝僧人太子少师姚广孝和张居正三人。然而,在张居正死后两年期间,神宗对他的态度马上就来了个大转弯。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政治荣誉,将其满门查抄,万历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在对张居正的清算中,万历皇帝也了解到张居正阴暗的一面,明白了道德伦理和私心贪欲是一体的,而文官集团却常常向他展示阳

明朝皇帝家谱

明朝皇帝家谱 明朝皇帝个人小档案: 1,姓名:朱元璋属相:龙享年:71岁,年号:洪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父亲:朱世珍(俗名朱五四)。母亲:陈氏。初婚:25岁。配偶:马皇后。子女:26子,16女。出生日期: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卒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陵寝:孝陵:南京东郊紫金山独龙峰玩珠阜南。接班人:朱允炆,最得意:开创大明基业。最失意:朱标早逝。最不幸:幼年经历悲惨。最痛心:马皇后病逝。最擅长:反腐倡廉,刚猛治国。 2,姓名:朱允炆属相:蛇,享年:不详。年号:建文,庙号:惠帝。谥号:无。父亲:朱标,母亲:吕妃初婚:16岁。配偶:马皇后。子女:2子。出生日期: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卒年:不详陵寝:无。接班人:朱棣,最得意:行宽政,得士心。最失意:失去帝位,死因不明。最不幸:平燕失利。最痛心:削藩未果。最擅长:诗文。 3,姓名:朱棣属相:鼠,享年:65岁。庙号:太宗,成祖(嘉靖)父亲,朱元璋。母亲:马皇后,一说碽(贡)妃,初婚:17岁,配偶:徐皇后,子女:3子5女,出生日期: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卒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陵寝:长陵:北京昌平天寿山主峰南。接班人:朱高炽,最得意:得皇位,最失意:夺位不正,人心难服。最不幸:病死行军途中。最痛心:诸子争储位。最擅长:弘扬传统,尊文善武。 4,姓名:朱高炽属相:马享年:48岁,年号:洪熙。庙号:仁宗,谥号:昭皇帝。父亲:朱棣,母亲:徐皇后。初婚:18岁,配偶:张皇后,子女:10子7女。出生日期: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卒年:洪熙元年(1425年)。陵寝:献陵:北京昌平天寿山一岭南。接班人:朱瞻基。最得意:保住帝位。最失意:身体虚弱,不重视保健。最不幸:在位一年。最痛心:弟弟们图谋夺嫡。最擅长:等待。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原稿讲课讲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原稿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15题,共30分) 1. 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的原因是 A. 各级官吏贪赃枉法 B. 朝政混乱 C. 皇室贵族、宦官等疯狂兼并土地 D. 宦官专权 2.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 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 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成为起义的主力军的是 A. 王二的军队 B. 李自成的队伍 C. 张献忠的队伍 D. 高迎祥的队伍 4. 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征战,完成 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A. 铁木真 B. 阿保机 C. 努尔哈赤 D. 皇太极 5. 皇太极继位后,改族名为满洲的时间是 A. 1635年 B. 1636年 C. 1644年 D. 1616年 6. 驻守重镇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兵入关的明军将领是 A. 李自成 B. 吴三桂 C. 多尔衮 D. 吴应熊 7.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对应 关系正确的是 A. 元昊契丹 B. 成吉思汗满洲

C. 完颜阿骨打党项 D. 努尔哈赤女真 8.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越发严重②国家财政危机深重③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9. 李自成的策略中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 A. 严明军纪,不许妄杀一人 B. 提出“均田免赋” C. 不得侵占民房 D. 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0.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是 ①西夏②元③明④清。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杀牛羊,备酒菜,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上述是引自《石匮书后集》一书的一段材 料,材料中的“闯王”是指 A. 陈胜 B. 刘邦 C. 黄巢 D. 李自成 12. 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权 C. 陕西连年大旱 D. 土地兼并严重 13. 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A. 明神宗20年不上朝听政 B. 政府巧立名目加派赋税 C. 1627年陕北大早,官吏照旧催逼税粮 D. 皇室、贵族、官僚等大量侵占民田 14.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③农民起义④吴三桂降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 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A. 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中国古代帝王一览表~很全很精辟!

中国古代帝王一览表~很全很精辟!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昏庸、荒淫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历史趣谈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 明神宗是不负责任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明神宗是不负责任皇帝 导语: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个万历年间,其实这就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这里小编要和大家来说说明嘉庆皇帝为什么不喜欢明神 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个万历年间,其实这就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这里小编要和大家来说说明嘉庆皇帝为什么不喜欢明神宗,这里面到底有哪些故事呢,还有小编要和大家来说说将明神宗为什么不负责任。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的第三子。他十岁继承皇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生于公元1563年,卒于公元1620年,享年58岁,是明代皇帝里寿命第四长的皇帝,同时也是明朝倒数第四位的皇帝,在他后面经三代而后明朝就灭亡了,说起来,他对于明朝的灭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神宗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童年。由于他的奶奶失宠于他的爷爷嘉靖皇帝,他的老爸裕王朱载垕就很不受嘉靖帝喜欢。当朱翊钧在裕王府出生的时候,他的皇帝爷爷居然很不高兴,结果朱翊钧长到好几岁了都没人敢给他取个名子。但嘉靖皇帝的三个儿子中前二个早早夭折,只有第三子朱载垕幸存下来,所以当嘉靖皇帝死了之后,朱载垕毫无争议地成为大明王朝的新任继承者。老爸成了皇帝,儿子自然没人再敢轻视了,朱翊钧的地位也才算彻底得到了改变。但朱载垕似乎也遗传了嘉庆皇帝的某些传统:几个儿子中老大老二早早夭拆,位列第三位的朱翊钧也成了皇位的当然继承人。看来连帝王之家想要养活一个孩子也不容易,更何况平民百姓乎?时至今日,养孩子依然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负担之一:医疗、教育、就业,样样花钱,样样使人愁。 说到明神宗,不能不说到大学士张居正。张居正,明代著名政治家,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万历皇帝定陵 地宫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万历皇帝定陵地宫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导语:明定陵建于明万历十一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它是为明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1956... 明定陵建于明万历十一二年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它是为明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1956年由郭沫若、吴晗等人力主发掘,它迄今我国唯一一座被发掘的皇陵。目前的定陵是遗址性专题博物馆。 定陵其实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修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八百万两。定陵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目前定陵已成为北京最着名的旅游点之一。 隆恩殿遗址,这里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绝大部分遭到毁坏。当年李自成下令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后来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定陵地宫由五座勇条石砌成连通的大殿组成。前殿,面宽6米,进深20米,顶高7.2米。殿内无陈设物品。中殿,进深32米,面宽和顶高均同前殿,殿内陈设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座椅、五供和长明灯。 宝顶。这个封土堆的下面就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们长眠的地宫。162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后病死并同时下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迁来三人一起合葬。 金刚墙(一种加固性质的墙),当年考古学家就是在这进入地宫的。定陵地宫中当年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除了少量祭祀用的礼器外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地宫走道由于深埋地下,即使炎热夏季这里依旧湿气重重,阴气森森。 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两朝皇帝列表

明清两朝皇帝列表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炽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镇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钰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镇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宪宗朱见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载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钧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检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传立国277年END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1616—1644年计28年) 第1任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爱新觉罗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爱新觉罗载(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满清帝国共12帝立国296年大清王朝立国268年END 1912年2月12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

《万历十五年》阅读题

黄锐奇提供: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仁宇) 1、万历十五年指的是(1587)年 2、作者对万历十五年的评价 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3、海瑞死后,家中只剩不到(二十)两银子 4、万历年间,一位被称为和事佬的首辅是(申时行) 5、明朝政府判别是非的是以(善和恶)而不是(合法、不合法) 6、皇长子是(常洛)但万历皇帝想立(常洵)为太子 7 8、万历皇帝的陵墓是(定陵) 9、因与文官集团发生正面利益冲突而被逼下台,死后又被封为太师,最后又取消的首辅是(张居正) 10、万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 11、万历皇帝刚上位时,当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 12、万历十五年有(海瑞)(戚继光)(李贽)3人死了。 13、海瑞死后,皇帝谥号(忠介),送葬时,全城的百姓都赶来送葬。 14、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创平海卫大捷。从此倭患终被荡平 15、戚继光创造独特的(鸳鸯阵),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 16、李贽著有(《焚书》)。 17、李贽反对(八股文)、歌颂(秦始皇)。 18、申时行死后,诏赠太师,谥(文定)。 19、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 尹思语提供: 1、《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黄仁宇。 2、万历皇帝的皇后被谥为孝端皇后。 3、万历皇帝把“仁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把“慈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 4、《病榻遗言》的作者是高拱。 5、1584年,万历皇帝改变态度而籍没了张居正的家。其原因有①郑氏的作用②慈圣太后的干预③高拱遗著的出现,在彻底解决张居正问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6、1587年阳历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 7、戚继光的军事著作是《纪效新书》。 8、戚继光的主要贡献是抗击日本倭寇,保卫国家安全。 9、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能够一帆风顺,固然是由于本身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位有力者就是谭纶。 10、海瑞在书中被称为古怪的模范官僚。 11、书中介绍了一位自相冲突哲学家,他是李贽,他的作品有《焚书》和《藏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