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1:四大喜剧:

包括《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意识、封建顽固势力和各种自私欺骗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威尼斯商人》写青年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名门闺秀鲍西娅求婚,向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借钱。因货船触礁无法如期还债。夏洛克嫉恨安东妮奥,坚持要按借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鲍西娅化装成律师出庭辩护,粉碎了夏洛克企图以法律名义行凶报复的阴谋。

《无事生非》写的是少年贵族克劳狄奥与总督之女希罗一见钟情,决定一周后举行婚礼,众人又极力撮合互相争强斗胜的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相爱。唐·约翰设下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以为希罗是个荡妇,在婚礼上当众辱骂她。希罗气急晕倒,克劳狄奥以为希罗已死,十分痛悔,到坟堂追悼。最终真相大白,两人重逢。

《皆大欢喜》讲述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不久罗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与奥兰多不期而遇。以此为主线,穿插了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其天良发现,并与西莉娅产生爱情。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归还权位等故事。最终共有四对恋人喜结良缘,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遇海难失散。薇奥拉爱上了公爵奥西诺,女扮男装给他当侍童。但公爵却爱着伯爵小姐奥丽维娅。可奥丽维娅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

鉴赏与评析

四大喜剧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真正爱情的纯洁与朴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年轻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家长专制批判了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并在对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赞美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

作者塑造了许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敢作敢为的青年男女形象,论身份,他们是贵族,然而他们的思想行为却体现了人文主义原则,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为光彩照人。她们率真、热情、刚毅、机智。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勇敢地追求爱情。如罗瑟琳女扮男装,逃出宫廷,自己挑选爱人,并大胆地表白。薇奥拉更是积极、热情、坦率,并表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她们聪明果断、

敢作敢为,如鲍西娅假扮律师,以惊人的才智战胜狡猾贪婪的夏洛克。这些女性形象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寄托了作者的最高理想。

莎士比亚的喜剧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剧。故事多发生在南欧,具有异国风光,异乡情调。作者善于利用误会和巧合,用面貌相似、乔装改扮或设圈套、开玩笑等手段,人为地制造一些离奇曲折、变幻莫测的戏剧情节和滑稽可笑、意趣磺生的场面。多线索平行交叉,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更使情节显得生动丰富、跌宕起伏,自然地激起欣赏者的情感波涛。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喜剧充满了明朗的色彩、乐观的基调,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2: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年輕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發現叔叔是毒斃生父國王的兇手,而皇后-自己的母親卻在父過世不到兩個月,便與國王的弟弟結婚,王子心中與大家一樣,充滿各種懷疑,而這位由叔叔登基的新國王,實在與父王有著天壤之別,不但在人品與性格上截然不同,還有著卑鄙下流的性情,於是大家開始懷疑國王是為了爭奪王位,而謀害了自己的親生哥哥。這個懷疑同樣出現在哈姆雷特心裡,直到有一天,父親的亡靈出現,才對哈姆雷特說明了一切,兇手原來真的就是新任國王。於是一個復仇計劃就要展開了。哈姆雷特一方面哀悼父親的死,一方面又為母親的婚姻感到羞恥,他在哀悼與羞恥的心情下,使他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哈姆雷特一步一步走上復仇之路,不惜裝瘋賣傻﹑拋棄愛情,最後甚至犧牲性命。莎士比亞給了哈姆雷特一個悲劇結局,也使他成為古今文學﹑戲劇中永遠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是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一齣講述天倫相殘的故事,也是目前至今僅次於羅密毆及茱麗葉下的名著。

奧瑟羅

生性直爽﹑品格高尚的奧瑟羅將軍,與威尼斯小姐苔絲夢娜結婚後,卻因為大膽、狡詐、全無道德觀的軍官埃古,對奧瑟羅的煽動教唆,而使原本幸福的婚姻,蒙上了嫉妒的陰影,奧瑟羅的猜忌使婚姻走上了毀滅之途,更甚而殺死了無辜的妻子,留下了令人悲憤的結局。;奧瑟羅是莎士比亞在1604年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在<<奧瑟羅>>中創造出奧瑟羅與埃古全然不同的兩種人物典型,全劇並圍繞在「家庭」﹑「嫉妒」兩大主題中發展,也許莎翁早就洞悉,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點吧!奧賽羅是莎士比亞描寫人性「忌妒」可怕的一個戲碼,常常被引述來說明人性的弱點。李爾王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仍為國事操勞,身體

也因此衰弱了下來,老國王想在過世之前將國事交給孩子去治理,他決定將三個女兒叫來,從她們嘴裡聽出誰最愛他,然後再依她們愛他的程度,分配國土的大小,故事就在國王與女兒間的對話中拉開了序幕,虛偽諂媚的大女兒與二女兒,以花言巧語訴說著對父親的愛,老國王信以為真,衝動之餘,各分給兩個女兒三分之一的國土,然後他轉向問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小女兒十分厭惡姐姐的阿諛奉承,於是她向老國王說:「我照著作女兒的本份愛著您,我對您的愛不多也不少。」國王一氣之下,竟將原本留給她的土地收回來,平分給兩個姐姐。年老昏庸的國王李爾,將餘生寄託在兩位虛情假意的女兒身上,卻將真心孝順的小女兒趕離身邊,原本打算就此頤養天年,萬沒想到悲慘的命運即將來臨。<<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之一,這部作品中將人性的孝道,以及兒女的貪婪完全表現,是一部充滿諷刺的悲劇經典。李爾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子女要對父母盡孝,而為人父母者,則要明辯是非,不可太過固執。馬克白(麥克白斯)

蘇格蘭軍中的兩名大將馬克白與班戈,剛剛打完一場激烈的勝仗,正在歸國的途中,遇上了三個女巫,女巫們預馬克白將會成為未來的國王,而班戈雖然做不成國王,但他的子子孫孫都會成為蘇格蘭國王。這個預言在馬克白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燃起了爭奪王位的慾望。當他回到家中,把女巫的預言一一告訴他那野心勃勃的妻子之後,夫婦兩人就聯手展開謀殺國王的行動。馬克白並不因登上王位而滿足,他為了不讓班戈的子孫繼承王位,不顧朋友間的道義,再度展開謀殺班戈父子的計謀,他一方面進行著暴力與血腥的爭奪,一方面卻又受到良心的譴責,使他不時地產生幻覺而終致瘋狂,馬克白一心想改變命運的安排,最後卻不得不臣服在命運的腳下。

t;馬克白是莎士比亞在憂鬱時期所寫下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筆下的馬克白是一個不知滿足的人,由於他的野心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人的问题――本体的问题,是哲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正是以本体的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展开的,作为文学研究一个分支的莎士比亚研究也不例外。威廉·莎士比亚以其人本主义思想而著称,他的哲学思想在其著作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深地启迪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因此,要想深刻地理解莎氏作品中表现的哲学思想,就必须全面理解莎氏的人学思想。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研究莎氏悲剧中的人学思想,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将研究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就人学研究人学,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要研究莎士比亚人学,应首先找准一个正确可行的方向,因此本文从研究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入手,确立莎士比亚人学研究

的主要方向。任何哲学研究都是从探讨世界与人的本源开始的,莎士比亚人学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莎士比亚宇宙观为基础,进而演绎出莎氏在人性论、灵与肉以及人生终极目标等方面的观点,从而将莎氏的人学思想框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学是对哲学本体的研究,是哲学的核心。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因此,在哲学中超道德价值要高于道德价值。然而,西方一向有重视超道德价值而又不忽略道德价值的哲学传统。莎氏正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和蒙田那里继承了这一传统,强调超道德价值的同时,又不忽略道德价值,这正是莎氏哲学的一大特色。在他的悲剧中,莎氏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抱着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态度是怀疑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区别。怀疑主义“并不否认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它指引人们“应坚持对每一个由经验得来的命题报怀疑态度并进行考证”。受赛克斯特斯·安培雷克思和蒙田的影响,莎氏在他的悲剧中流露出明显的怀疑主义倾向。四大悲剧中的哲学,是怀疑主义的哲学,是重视超道德价值而不忽略道德价值的二元哲学,这就是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莎氏在悲剧中表现出明显的超道德倾向,本文将侧重研究他的超道德怀疑主义人学。二、人与宇宙莎士比亚人学是从他的宇宙观演绎而来的。在宇宙观方面,莎氏借鉴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宗教哲学家的观点。莎氏对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进行了细微的修改,他认为世界是有神依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得井然有序的,神创造了理性并将它置入灵魂,然后将灵魂置入肉体。莎氏关于世界起源的假说与基督教信仰非常相似,这也许是莎氏受到了伊丽莎白时期基督教影响的缘故。对于人类在宇宙的地位,莎氏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一方面,他继承了奥尔菲斯主义关于命运女神之轮的信念,认为命运之轮的转动决定人们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莎士比亚的人类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在悲剧中,莎氏隐约地暗示,人类能够影响自己的命运,天理有时是与人们的行为一致的。同时,莎氏也指出天理的局限性。至于谁最终决定人的命运——神还是人类自己的行为,莎氏并未在他的悲剧中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莎氏对于传统天理报应观念的疑惑,这也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莎氏表示怀疑,虽然他未指出人类能否认识绝对真理,但倡议人们对事实要抱着疑问去验证。三、人性论通过对中世纪命运之轮理论和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修改,莎氏将更多的自由意识引入到人学之中。他认为,由于命运女神之轮永不停息的旋转,人们在宇宙中的地位并非固定,人无“先天人性”,即便世上存在人性,它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莎氏相信,人性中的多数因素是善的。他将恶归结于人们自我意识的滥用。在恶的问题上,莎氏的观点有些矛盾:他相信神造世界,又认为恶是一种存在,并将恶归结于自由意识的滥用和自我约束的困乏,这显然与神的神圣性相抵触。四、灵与肉在灵与肉方面,莎氏主要受到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影响。莎氏认为,人的灵魂由各施其能的三

个次灵魂组成。最低级的植物性次灵魂与动植物的灵魂类似,负责营养、生长、繁衍、死亡等本能性生理过程。二级次灵魂——敏感次灵魂有认知、理解、负责肉体和精神活动的功能。认知活动包括五种感官和一些常识性行为,即想象、幻想及记忆。这种活动包括肢体上的位移,也包括情感方面的因素。最高级的次灵魂有理性和意志功能,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上三种次灵魂协同工作,指挥肉体的行为。灵魂的功能错乱会导致人们自由意识的滥用,产生恶行。莎氏认为,肉体是灵魂的附属体,服从灵魂指挥,没有灵魂的肉体是兽性的。五、人的终极目标莎氏认为,做人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积极向上、贡献社会的人。莎氏强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养成优良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不过度追求名利,学会忍耐等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戏剧悲喜剧分类

否定性喜剧,又称讽刺喜剧,是喜剧的一种。常以尖锐泼辣的讽刺和嘲笑揭露和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事物。这种喜剧的主人公大都是反面角色,往往品质恶劣,行为乖谬,当他们的面目随着戏剧从图的展开而彻底暴露时,就会引起人们的含有讽刺意味的笑。鲁迅说的“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主要指这种喜剧。莫里哀的《伪君子》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是讽刺喜剧中的著名作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人民内部的缺点以及人们的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而带来的某些错误判断,进行善意的。有分寸的讽刺,其目的是为了引起警惕,从讽刺中受到教育。 莫里哀的《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故事发生在俄国的某个小城市里,在粗鲁贪婪的市长和一群愚笨不堪的官吏主宰下,变得腐败不堪。这群贪官污吏听闻首都已派出微服私巡的钦差大臣时,每个人都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听到有一位叫赫列斯达可夫的人正投宿于城内唯一的旅馆里,于是,他们就误认这位外形不凡、而实际上因赌博、游荡而辞官返乡,途经此地的赫列斯达柯夫为钦差大臣了。市长大人立刻在家里开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且不断贿赂这年青人。在市长等人的百般奉承之下,青年的心里升起一个邪恶的念头,因此便向市长的女儿求婚。而市长则以为只要和他攀上了关系,就能打开在首都升官发财的门路,所以,欣然允诺了。然而,这名青年却因担心骗局被揭穿而匆忙逃走。当市长官邸里正处于热闹的高潮时,邮局局长手捧一封信走进来。那封信是青年写给彼得堡的朋友的,他在信里大肆嘲笑那些把自己误认为是钦差大臣的笨蛋,并为每一个官吏取了一个令人难堪的绰号。当市长与官吏们正为这件事而哑然失声时,真正的钦差大臣——来临了。帷幕就在大家呆若木鸡的情况中落下。 肯定性喜剧,又称幽默喜剧,是喜剧的一种。其基本特征是:正面的社会现象在和反面的社会现象的矛盾发展过程中,美同丑的斗争中,前者压倒了后者;这种现象的发生又超越人们的一般设想、预料或理想之外。这类喜剧所引起的笑,主要的是一种友好的、赞美的、欢乐的、抒情的笑。这类喜剧中的笑剧精神和喜剧因素,主要是幽默。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一直以来莎士比亚都是被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领军人物为世人传颂,所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来审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也许会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因此本文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与文艺复兴运动相联系来探究其悲剧性质。 经过总结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具有四种不同的悲剧性质,并具有一定的顺承关系,现陈列如下: 《麦克白》:欲望悲剧; 《奥赛罗》:种族悲剧; 《李尔王》:生存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悲剧。 一《麦克白》的悲剧性质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麦克白并非一个专横、残暴的篡权者,他是一个高贵勇敢的苏格兰大将,他重视荣誉,藐视命运,无所畏惧,战功显赫。但当他站在旷远的荒原上看到雷电轰轰、云雾蒙蒙的壮观景象,又聆听着女巫们对他成为新国王的预言,对于刚刚得胜回朝的麦克白来说,他内心对于权势的狂野追求再也无法克制,一下子冲天而起——他要弑君篡位! 是的,一切都从此而改变,欲望席卷了他整个内心,他追随着内心欲望的驱使一步步走向毁灭。可当他站在权力之巅来审视自我时,他才幡然醒悟:“明天,明天。再有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的蹑步前行,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是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戏子,登台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从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麦克白的欲望不正是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个人主义在极端下的表现吗?我想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理性之处,他或许就是通过麦克白追求内心欲望的悲剧经历来警示世人个性的追求只能是在适度的情况下,无止的一味追求只会给自身带来毁灭! 二《奥赛罗》的悲剧性质 评价《奥赛罗》的悲剧原因显然离不开奥赛罗的黑人身份。联系到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盛行,奥赛罗作为黑人的身份显然在以白人为价值核心的欧洲社会会有一种被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反应在奥赛罗个人的心理上就会很容易得导致其行为的极端的倾向性,所以悲剧的发生就会成为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因此我想也许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就是想通过以黑人作为主角而最终酿成悲剧来批判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很显然,殖民主义文化下的种族歧视将会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三《李尔王》的悲剧性质 对于《李尔王》这部悲剧,我以为莎士比亚俨然已经从对人性悲剧的批判中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宗法关系以及价值观的批判上。 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和人基于物质关系和功利主义基础上的商业关系摧毁了原有的宗法和血缘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利益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或许莎士比亚正是基于此而创作了这样一部反映社会各个阶段伦常变换的境况,并最终通过李尔的死去以唤醒台下的观众,让他们来重新审视自身价值、重建自我和精神家园。

2015年10月自考外国文学史(00540)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2015年1O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外国文学史试卷 (课程代码 00540)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l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 A. 埃斯库罗斯 B. 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2. 中世纪欧洲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是 A.《亚历山大传奇》 B.《特里斯丹和依瑟》 C.《特洛伊传奇》 D.《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3.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是 A.骑士文学 B. 教会文学 C.英雄史诗 D.市民文学 4.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作者是 A. 维加 B.托马斯·莫尔 C.乔叟 D.塞万提斯 5.西班牙l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 A.《十日谈》 B.《巨人传》 C.《小癞子》 D.《羊泉村》 6.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 A. 拉辛 B.高乃依 C.拉封丹 D.莫里哀 7.《失乐园》中体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双重性格的形象是 A.亚当 B. 夏娃 C. 参孙 D. 撒旦 8.法国作家狄德罗的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是 A.对话体小说 B.游记体小说 C. 书信体小说 D.日记体小说 9. 英国作家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 A.《帕美勒》 B.《鲁滨逊漂流记》 C.《克拉丽莎》 D.《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1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兼可抛”的作者是 A.拜伦 B.惠特曼 C.雪莱 D. 裴多菲 11. 斯丹达尔抨击古典主义,为浪漫派辩护的论著是 A.《论爱情》 B.《〈克伦威尔>序言》 C.《意大利绘画史》 D.《拉辛与莎士比亚》 12.《高老头》中塑造的青年野心家的典型是 A.拉斯蒂涅 B.昌西安 C.拉法埃尔 D.纽沁根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 ?悲与喜是人生情感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生审美体验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在悲喜情感的超越中,人们通过否定性的方式,超越自我,体悟人生。这样悲与喜的情感就成为一种审美对象,进而体现为审美形态,就是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 美学悲剧与戏剧悲剧不同,但多表现在戏剧中。悲剧主人公一定要有所追求。小说的悲剧性.——美 学上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是一种审美形态,把它与作为体裁形式的悲剧艺术不要等同,它的发展与悲剧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悲剧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 ?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分析:它与崇高的内涵有相容之处,但更强调那种精神性的价值,所谓“以悲为美”,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1)悲剧的出现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 ?古希腊悲剧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命运观”的出现是源于人的有限性。 ?人把与自己树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之于命运;而相应地,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的生存境遇。 ?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2)冲突、抗争、毁灭与永恒。因为毁灭的是肉体,永恒的是精神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3)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 ?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 ?在人的存在体验中,在存在的价值实现中,正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伟大与崇高,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使人能“以悲为美”、“化悲为美”。 (4)在悲剧中包含着积极的人生审美意义。 ?因为悲剧审美的核心是对命运和冲突的抗争,正因为面对强大的对象,明知不可匹敌但仍奋起抗争,这就昭示了人的存在实践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2、特征: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的价值的肯定。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预言被俄狄浦斯知道后就一直靠理智和道德来避免,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最终千辛万苦回避的事还是发生了。最后他自刺双目,流浪而死。 ?所谓“富贵成乞丐,明目变盲人”。但是这种对人自身力量的否定如何能产生个人震撼和感动呢??在他自刺双目的悲惨结局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他超越自我所带来的悲壮的审美价值,而这种价值正是使人在否定中看到肯定的人生。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俄狄浦斯的伟大在于当他无法逃避宿命时,他能够克服它,所谓克服就是及时承受。“这个恐怖是我的,”……“除我之外,无人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它”。当他以有意识的行为为自己无意犯下的罪过担当起责任时,这种担当使原有的担忧和恐惧都被克服了。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悲剧是对基于存在的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悲剧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在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

论喜剧作品和悲剧作品

《论喜剧作品和悲剧作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整部影片都笼罩在暖暖的带着梦幻般的光中,每个镜头里都铺满缤纷的鲜花和色彩斑斓的事物,而主人公松子的人生却在一点一点走向幻灭。梦那那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 她是个普通人,一生一无是处,被所有人嫌弃。中国有句古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么说未免太残忍,在松子身上,我看到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在松子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包括我们自己。导演恐怕是把世间所有平凡的苦难、残忍都安排在了这个人身上,生之坚强对抗着生之艰辛,悲欣交集。 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有着美妙的嗓子和善良的心,有着最平凡的公主梦——被人宠爱。但是一直病的妹妹却似乎分走了家人对她的爱。成长在一个极度缺乏关爱的家庭,松子穷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爱。 为了让爸爸对她笑,她总是做鬼脸,以至于养成了一紧张就会变成斗鸡眼的习惯。 成年后,松子成了音乐教师,为了保护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她说是自己偷的钱,因此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正在进行时的恋爱。 她和作家同居,因为爱,哪怕被家暴也心甘情愿。松子被伤害得越惨,镜头中的阳光就越是明媚,色彩就越是艳丽,中岛哲也实在是掌

握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诀窍。在比约克主演的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影片中的松子生于1948年,属于日本战后一代年轻人。和她同居的作家自诩为太宰治转世——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太宰治的作品都书写着无聊的人生和冷酷的社会,主人公的生活极端另类,在滑稽搞笑的背后,又深深地隐藏着对美好的追求。这和松子的形象十分接近。 松子的一生不断作死,尝试自杀、自暴自弃。这和数次自杀的太宰治很相似,而且松子自杀的时候还专门去了太宰治的自杀地玉川上水。 影片中松子的遗言也出自太宰治的名著《人间失格》,书名意为“丧失了为人的资格”。该书发出了生活在这个冷漠世界中的软弱者的心声:生而为人,对不起。 在太宰治的另一部名著《斜阳》中,描述了女主人公通过爱情去了解世界的悲情故事,是“为了弄不明白的爱恋,为了由此造成的悲哀而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人。”这说的不就是松子吗? 她义无反顾地投入每一场爱情,拼命过好生活,但结局都是狗血淋头:先是作家自杀; 和作家的竞争对手偷情,被其妻发现而分手; 做舞女,终于成了头牌,但舞池不久就被时代淘汰;

东方电影(尔雅)

1 单选题 1 以下不属于香港爱情电影的是 A 《今夜星光灿烂》 B 《疯劫》 C 《极道追踪》 D 《半生缘》 2 下列不属于朝鲜战争片类型的是 A 直接描写战争的影片 B 反映老百姓支援前线的影片 C 反映少年英雄的影片 D 反映侵略者残暴的影片 3 以下不属于《将军之子》特点的是 A 始终将黑帮角逐和反抗殖民统治联系在一起 B 渲染江湖道义和兄弟情义 C 武打动作创造性的使用了特效 D 英雄美女、侠骨柔情 4 今村昌平导演和木下惠介导演均导演过的一部电影是下列哪一部? A 楢山节考 B 小岛之春 C 白色巨塔 D 黑雨 5 黑泽明执导的电影《梦》通过几个色彩鲜明的梦境来展现战争的代价

A 3 B 5 C 8 D 9 6 “我关心的是人的下半身和社会的底层”是哪位导演的名言。 A 黑泽明 B 寺山修司 C 今村昌平 D 木下惠介 7 电影《死者田园祭》的导演是: A 寺山修司 B 黑泽明 C 今村昌平 D 木下惠介 8 韩国电影中的情色片属于: A 青春爱情片 B 历史反思片 C 人生悲喜剧 D 商业类型片 9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 A 温庭筠《望江南》 B 欧阳修《浪淘沙》 C 柳永《雨霖铃》

D 李煜《相见欢》 10 《蜘蛛巢城》是哪年上映的? A 1947年 B 1950年 C 1957年 D 1958年 11 下列不属于朝鲜反特片特点的是 A 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猎人 B 最终敌人逃之夭夭 C 公安人员先知先觉 D 最终敌败我胜 12 第一部没有意识形态渗透的朝鲜电影叫: A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B 《春香传》 C 《阳光灿烂的日子》 D 《我于青春无悔》 13 张彻和胡金铨电影中流露出的价值观的是 A 奸佞当道 B 忠臣不保 C 奸臣得道 D 皇上圣明 14 以下属于朝鲜战争电影特点的是 A 政治影响很大

喜剧和悲剧

论喜剧和悲剧 By MYJY 戏剧与人类发展的历史难舍难分,从西方的古典戏剧、现代戏剧到中国的各类戏曲及本土化的话剧,每一类戏剧都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有人说,戏剧是作为艺术以及文学的最高形式,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戏剧文学经久不衰的原因。 许多经典的剧目都为人们耳熟能详,其中即有让人莞尔一笑的喜剧,也有让人惋惜垂泪的悲剧。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是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反应和表现,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我们的生活。 关于喜剧与悲剧的讨论总是经久不衰,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体诗》到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陈瘦竹的《论喜剧中的幽默与机智》等等,都向我们展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什么是悲剧”与“什么是喜剧”这个话题的理解与看法。 喜剧,顾名思义必然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轻松欢快节目,喜剧作品通常是放松、轻快、调侃或者拥有一个美好团圆的结局。亚里士多德曾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并且这种表现“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伤害”,黑格尔则认为“主体非常愉快与自信”能够“超然于失败”才是真正的“喜剧性”,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福斯塔夫的性格是矛盾的统一体,不高尚却也并非恶人,懦弱却又爱说大话,憨厚却又狡黠,他在戏剧中只是一个增加笑点的小人物,但却深受人们的喜爱,居莱顿在《剧体诗》中就高度评价说他说“福斯塔夫是最杰出的喜剧人物”。 喜剧并不单单是“可笑性”,陈瘦竹就认为喜剧应该是“幽默”与“机智”的,喜剧虽然让人心情愉悦,但也包涵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它们通过嘲讽戏剧的人物、环境以及自嘲,从而体现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些不足,由于喜剧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被指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反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并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 虽然观看戏剧是人们更期待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朱光潜也说“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戏剧尤其是戏曲杂剧,即使过程之中有些许悲剧的穿插,但其结局大多是完美的大团圆。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喜剧而言,悲剧却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许很多时候,人们观看完喜剧后只会一笑置之,之后便渐渐的淡忘了,但人们对看过的悲剧却容易耿耿于怀许久,在纠结之中不断回味,所以相当多的作家和编剧都会选择悲剧来诠释他的故事。 作为经典的作品,一般很少有喜剧。纵观中外古今,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都属于悲剧,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烂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或许能给人以一种震撼和对心灵的沉重撞击,正是这种震撼和心灵撞击,而奠定了悲剧作品的永久流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原则的核心在于“怜悯”与“恐惧”,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用引入康德的“崇高感”对悲剧加以补充。《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哈姆莱特》等剧目都表现出了悲剧中“怜悯”与“恐惧”的因素,哈姆莱特的遭遇让人们为之怜悯,美狄亚的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自十九世纪始,它们即被公认为 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他在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哈姆雷特》 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 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6]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6]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 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6]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主题内蕴

看了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想说一些自己的感悟。莎士比亚四大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你可能会说,四大悲剧的成就更高,为什么你不看四大悲剧呢?我想说,在不进行一定心理建设之前,我对悲剧的那种压抑感会持续很久,比如,之前看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片段,我压抑了两天。所以,就来谈谈四大喜剧吧。 “爱情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莎翁对友情的描写很生动细致。剧中的人物对友情很忠诚,为了友情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好朋友巴萨尼奥能够顺利到达贝尔蒙特向美丽的贵族鲍西娅求婚,不惜向吝啬鬼犹太人夏洛克借贷了三千块金币,并以自己的一磅肉作为条件,在三个月内悉数归还。由于安东尼奥的运货物的商船在海上遇险,三个月后安东尼奥不能归还夏洛克的三千金币,邪恶的夏洛克将安东尼奥告上了法庭,坚持要从安东尼奥的身上割下一磅肉,,可怜的安东尼,为了好朋友巴萨尼奥的幸福,愿意承受这非人性的刑罚,但幸好美丽的鲍西娅及时赶到,并用自己的智慧使安东尼奥免受了皮肉之苦。为了好朋友的幸福,他以自己生命为赌约,由此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对待友情的伟大。《第十二夜》中的安东尼奥对待自己的生死之交西巴斯辛也是同样,西巴斯辛在海上遇难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来到伊利里亚以后,由于安东尼奥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教给了他使用。从给钱袋这一细节上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对西巴斯辛的信任,在当代社会,即使两人关系再好,也不会轻易将自己身上得所有财产交给另一方保管,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戒备心的。还有《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和西莉亚,她们是一对堂姐妹,西莉亚的父亲赶走了老公爵,因为西莉亚得缘故他才将罗瑟琳留在西莉亚的身边。但后来他害怕罗瑟琳威胁自己的王位,执意要将罗瑟琳赶走,西莉娅不顾一切,放弃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跟着自己的堂姐逃走了,并且在堂姐的爱情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所以,西莉娅是值得赞美的,她对堂姐的感情很纯粹,我甚至有点抱怨莎翁为什么不给西莉娅安排一位如意郎君。总之,四大喜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友情是很纯粹的,没有背叛与欺骗,充满了人情美与人性美。 我觉得莎翁是尊重女性的,比如他在《威尼斯商人》塑造的善良美丽的鲍西娅,没有让她成为政治与权力的牺牲品。她是一位贵族小姐,她的爱情观很坚定,来向她求婚的人必须从金银铁三个盒子中选中她的小像,否则她不嫁。许多王公贵族子弟因为禁不住金银的诱惑选择了金盒子或银盒子,她很高傲地拒绝他们,直到巴萨尼奥的出现,他选择了铁盒子,找到了鲍西娅的小像,最终他们终成眷属。这里 看了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想说一些自己的感悟。莎士比亚四大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你可能会说,四大悲剧的成就更高,为什么你不看四大悲剧呢?我想说,在不进行一定心理建设之前,我对悲剧的那种压抑感会持续很久,比如,之前看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片段,我压抑了两天。所以,就来谈谈四大喜剧吧。 “爱情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莎翁对友情的描写很生动细致。剧中的人物对友情很忠诚,为了友情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好朋友巴萨尼奥能够顺利到达贝尔蒙特向美丽的贵族鲍西娅求婚,不惜向吝啬鬼犹太人夏洛克借贷了三千块金币,并以自己的一磅肉作为条件,在三个月内悉数归还。由于安东尼奥的运货物的商船在海上遇险,三个月后安东尼奥不能归还夏洛克的三千金币,邪恶的夏洛克将安东尼奥告上了法庭,坚持要从安东尼奥的身上割下一磅肉,,可怜的安东尼,为了好朋友巴萨尼奥的幸福,愿意承受这非人性的刑罚,但幸好美丽的鲍西娅及时赶到,并用自己的智慧使安东尼奥免受了皮肉之苦。为了好朋友的幸福,他以自己生命为赌约,由此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对待友情的伟大。《第十二夜》中的安东尼奥对待自己的生死之交西巴斯辛也是同样,西巴斯辛在海上遇难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来到伊利里亚以后,由于安东尼奥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教给了他使用。从给钱袋这一细节上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对西巴斯辛的信任,在当代社会,即使两人关系再好,也不会轻易将自己身上得所有财产交给另一方保管,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戒备心的。还有《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和西莉亚,她们是一对堂姐妹,西莉亚的父亲赶走了老公爵,因为西莉亚得缘故他才将罗瑟琳留在西莉亚的身边。但后来他害怕罗瑟琳威胁自己的王位,执意要将罗瑟琳赶走,西莉娅不顾一切,放弃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跟着自己的堂姐逃走了,并且在堂姐的爱情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所以,西莉娅是值得赞美的,她对堂姐的感情很纯粹,我甚至有点抱怨莎翁为什么不给西莉娅安排一位如意郎君。总之,四大喜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友情是很纯粹的,没有背叛与欺骗,充满了人情美与人性美。

威尼斯商人之喜剧中的悲剧

威尼斯商人之喜剧中的悲剧 摘要:戏剧在三条情感线的交织下按上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收官印章,但细细思之,喜剧的狂热过后,留下的是略带苦涩的怜悯。这种喜中含悲的创作特点,是 莎士比亚笔下讽刺背后的一种同情。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喜剧;悲剧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之一,该作品情节在三条情感线的牵引下发展延续, 包括:爱情、亲情、友情。每条线延伸出其中所特有的思想,这些思想大都涌现于文艺复兴 的思潮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提倡自由平等,女性的地位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女性的 聪明智慧、勇敢胆大不再是世人眼中的钉子,禁欲主义的迷雾渐趋消散,女性的光辉实现了 原始女性氏族社会后的第二次焕发。因而,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放开了父亲给予的荣华,放 弃了原本的民族血液,放下了所谓的信仰,以爱为名与罗兰佐私奔;因而,鲍西娅敢于在众 人眼下展露自己的才华、端庄与大方,以平息丈夫的悲伤与恐慌。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世观是 对神学人格异化的一种拨乱反正,人本主义成为人们所追崇的对象。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相比,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弱化,人与人之间和个体的利益诉求被扩大,夏洛克是其中被 异化的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商人,他通过提高贷款的利息谋取暴力;作为父亲,他用 恶言恶语试图挽回女儿私奔所带给他的损失。夏洛克在个人的金钱利益麻醉剂的作用下变得 呆板而无良知,以至于被仇恨蒙蔽,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错失了理性更错失的自己本想守 护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格近代的一个时期,这时的戏剧角色不单单是一个角色,他还 透过角色,将人性最本质的特征呈现给大众,其中有对古希腊时期“英雄主义”思想的继承, 也有对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性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体现在夏洛克的个人主义上,安东尼奥与 巴萨尼奥间的情谊上同样有展现。安东尼奥不惜去向仇人借钱,也要为朋友巴萨尼奥的爱情 出力;巴萨尼奥宁愿丧失生命、妻子和整个世界也不想让安东尼奥失去性命,这种完美情谊 即便是放在当下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中国,也丝毫不会遮掩去他原本的灿烂。戏剧在三条 情感线的交织下按上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收官印章,但细细思之,喜剧的狂热过后,留下的是 略带苦涩的怜悯。这种喜中含悲的创作特点,是莎士比亚笔下讽刺背后的一种同情。 一、异教徒的悲 整篇戏剧中,莎士比亚对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做了细分,将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全盘 托出。当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时,夏洛克吐槽道:“······因为忍受迫害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 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夏洛克的话语中除了愤恨,更多的是种族被歧视的委屈。由此可见,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的渊源已久,倡导民族平等的声音并 非一朝一夕一瞬产生的。安东尼奥借钱在前,本应该恭恭敬敬,但最后却以恶语相向,其反 对的不单单是夏洛克的人品,还有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整个犹太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手段,换角度言则是,安东尼奥背后的基督教徒带着自己的信仰去贬低夏洛克背后的犹太人,这在 某种程度上凸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些许思想,即宗教思想发展变异,宗教不再单纯作为一种 信仰存在,还是一批划分阶级的工具和凭借。夏洛克言:“······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人与人的衣食住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并列的,非复制粘贴,因而也不需要分个先来后到、高低贵贱,而透过夏洛克的言语可知,那个时代,这些理论大都不被世俗所接受。所以,莎士比亚等一 大批对该社会现象持有反对意见的知识分子,将讽刺和反对的呼声愈唱愈高涨,这些呼声与 人本主义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思想标志。夏洛克因为种族原因 被贬低排斥实属不应,但他在犹太人生产经营手段的基础上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不在乎他人 利益的行为应被指责唾弃。 二、杰西卡的亲情背叛

_威尼斯商人_中的悲喜剧因素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 张纪鸽 艺文论坛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的评价通常是浪漫喜剧,剧中的夏洛克作为反面人物在剧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本剧的欢喜结局也使这部戏有了浓重的喜剧色彩。但是我们若从剧中人物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命运和性格来考虑,本剧则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甚至在M. H. Abrams 编的英语《文学术语汇编》(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中将它作为了悲喜剧的典型。 悲喜剧并不是悲剧和喜剧的简单相加,在悲喜剧中,悲与喜的界限被有意识的打破了,悲剧性的冲突在喜剧的框架内展开,而是悲剧性和喜剧性相互渗透、水乳交融和浑然一体的产物。别林斯基指出:“一般来说,不应当忘记,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在诗中相互混合,就象在生活中那样。”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莎士比亚的喜剧 ,我们就会发现在喜剧这一标签的掩饰下, 隐藏着很多阴郁的东西。 也许作为戏剧大师的莎士比亚已经意识到纯粹的喜剧并不能完全反映自己的创作初衷,所以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论莎士比亚本人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好,是戏剧大师也好,他的戏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经久不衰,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他出色的塑造人物的手法和剧作本身深刻的内涵。本文将结合悲喜剧的特点,从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来分析《威尼斯商人》一剧中的悲喜剧因素。 一、忧郁的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即是本剧中的威尼斯商人形象。剧中的他慷慨大度、礼貌谦恭,乐于助人,他的商船遍游世界各地,他似乎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声誉,而且他给别人借钱 从来都不要利息。可他一出场便显得心事重 重。朋友们替他分析这其中的原因,结论是连 他“自己简直都不了解自己了”。后来在他和 葛莱西安诺的对话中,他说自己“在人生舞台 上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第一幕第一 场)安东尼奥性格中的忧郁是他在剧中自始 至终都处于被动的角色。当他的好友巴萨尼 奥因为要去贝尔蒙特追求富家嗣女而向他借 钱时,我们得知他苦闷的原因之一也许是面 临着失去巴萨尼奥的友谊。对于安东尼奥来 说,巴萨尼奥是“最尊贵的朋友”,(第一幕第 一场)甚至于萨莱尼奥说:“他只是为了他(巴 萨尼奥)的缘故才爱这个世界的”.(第二幕第 八场) 可见巴萨尼奥的友谊对于他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而失去它会使安东尼奥多么伤心。 可对于即将失去的友谊和最尊贵的朋友,他 所做的仍然是用自己的大度和宽容去接纳。 虽然剧中有多处巴萨尼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 为证明他对于安东尼奥的友谊是重于爱情的 (譬如当巴萨尼奥得知他被诉诸公堂,立即离 开新婚的妻子回到威尼斯以尽力救他;审判 结束后,为表达对朋友的友谊弥足珍贵,巴萨 尼奥不顾妻子的再三嘱托,将象征着爱情得 知欢送与年轻“博士”),但在剧末皆大欢喜的 场面中,安东尼奥依然是其中的不和谐音。贝 尔蒙特的喜庆与浪漫不属于安东尼奥,他只 有回到威尼斯独享他的忧郁。 安东尼奥的悲剧还来自他与夏洛克的 协议。即使安东尼奥知道当他的朋结婚,他将 会面临着失去友谊,可他还是决定借钱给他 的朋友以帮他得到鲍迪娅。起初安东尼奥以 为凭借他在威尼斯的声誉会为他的朋友借到 钱。然而威尼斯的其他商人似乎并不都像他 那么慷慨,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向他的 死敌犹太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去借。这一次夏 洛克不像以往那样趁机收取高额利息,而是 和他约定如果不能按期还债,便要由他从安 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这一举动带给了他 更大的威胁。夏洛克和他立约自有他的道理, 在夏洛克看来,安东尼奥的商船生意并非万 无一失,“他的财产却还有些问题……船不过 是几块木板钉起来的东西,水手也只不过是 些血肉之躯,岸上有老鼠,水里也有水老鼠, 有陆地的强盗,也有海上的强盗,还有风波礁 石各种危险。”(第一幕第三场)而且夏洛克长 期处于安东尼奥的歧视与压迫的境况之中, 他发誓,一旦安东尼奥落在了他的手中,他一 定能够会连本带利一并结算。事情的发展正 如夏洛克所料,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遇到 了灾难,他不但没办法还能够还上夏洛克的 钱,甚至连其他的债主也前来逼债。安东尼奥 不可避免地被笼罩于死亡的阴影之下。法庭 上,夏洛克不顾公爵的劝阻和安东尼奥的朋 友们的求情,甚至放弃两倍的金额,而一定要 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而且是最靠近心脏的 一磅肉。死亡的威胁就这样降临到了安东尼 奥的头上。安东尼奥的命运虽然是有惊无险, 但他的性格中的伤感和忧郁都是他不可避免 地成为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 二、悲剧命运的夏洛克 1、笑声背后的悲哀 夏洛克是《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角色 之一,通常都会被认为是一个喜剧角色,剧中 他的言行举止的却可以带给观众许多笑声, 而笑声之后留下的思索却不是那么容易令人 释怀。 和喜剧的滑稽可笑相比,夏洛克的滑 《威尼斯商人》中的悲喜剧因素 [摘要]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是公认的喜剧代表作之一,但在M. H. Abrams 编的英语《文学术语汇编》(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中将它作为了悲喜剧的典型。 本文从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两人的命运和性格来分析《威尼斯商人》一剧的悲喜剧色彩。 [关键词] 悲情 忧郁 悲剧命运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阅读感想

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有感 席慕容曾在他的诗作《戏子》中写到:“永远在别人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泪。”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们也常常会为故事中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忧伤。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就有这种感觉,如冥冥之中注定了主人公无法逃离死亡的诅咒,英雄的王冠注定在这一刻跌落。 悲剧是什么?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莎士比亚于这四大悲剧中探讨亲情、爱情、婚姻、事业、理想、人生的意义等,展现了贪婪、权利、欺诈、盲目对英雄的毁灭,渗透了自己的哲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如我们所熟悉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者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既是哈姆雷特自身思想矛盾的斗争,也代表着莎士比亚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所以,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带给人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审美和情节上的打动,还有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 一:四大悲剧所阐释的伦理问题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道德礼仪规范,意思是说,无论你的身份是君王、臣子、父亲还是儿子,都要遵从自己的本分,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臣子要效力于君王,儿子要孝顺父亲。这种伦理观念是为中国人所遵从的,而从哈姆雷特的四大悲剧就体现了伦理观念于权利、贪婪、欲望摧毁下的低泣。首

先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夺得王位,娶了自己的嫂嫂,这种“臣拭君”、“弟杀兄”、“妻子背叛丈夫”就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破坏,造成了哈姆雷特与自己的叔父、母亲无法弥补的裂痕。命运让哈姆雷特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到晴天霹雳,他的叔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泯灭的人性,而自己应当承担为自己的父亲报仇的责任,“重整乾坤”。可杀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叔父,现在的继父,虽然是出于正义之举,可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弑父”、“弑君”的行为,而自己又成了人性的刽子手,他内心的纠结痛苦可想而知,“生存还是毁灭”的质疑更是他矛盾的体现。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使哈姆雷特本来有机会可以在其叔父作祈祷时杀死他,却迟疑、放弃了,可以说,他后来并不是完全在装疯,他确实为自己的怯弱、犹豫所折磨,母亲的不贞让哈姆雷特对爱情所绝望,让无辜的奥菲利亚被侮辱,“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对于年轻的哈姆雷特而言,那种欲复仇而不能、欲罢也不能的痛苦,对亲情、爱情、人生的迷惘让他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也就是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感觉不会再爱了”。那个为女孩唱情歌、写情诗的快乐青年一去不复还了。 《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悲剧,而《李尔王》则是一位老人为亲人所背叛——女儿对父亲的背叛的悲剧。作为年迈国王的李尔,沉醉于大女儿和二女儿如毒液般的甜言蜜语,驱逐真诚的三女儿,而后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对李尔的傲慢、厌恶甚至将其赶出家门的行为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选修课试卷2份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选修课 期末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希腊神话中,爱神与战神私通,被爱神的丈夫用一X大网捉住,众神哄堂大笑。在古希腊人看来,这些都是()。 A.理性不能克制情欲的表现B.缺乏道德意识的表现 C.婚姻状态尚不稳定的表现D.神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的表现 2.《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作者是()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 3.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A.一出阴沉的喜剧B.一出乐观的喜剧 C.一出乐观的悲剧D.一出阴沉的悲剧 4.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的主人公是()。 A.西班牙流浪汉典型B.具有才能却自甘堕落的时代畸形儿典型 C.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D.堂·吉诃德式的典型 5.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 A.席勒B.雨果 C.歌德D.都德 6.《呼啸山庄》是_____惟一的长篇小说。() A.爱米莉·勃朗特B.小仲马 C.大仲马D.夏洛蒂·勃朗特

7.法国第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是() A.福楼拜B.莫泊桑C.斯丹达尔D.巴尔扎克 8.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与我国的关汉卿几乎同一时代,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戏剧家,为世界戏剧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B.“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个性生动而复杂,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C.《哈姆雷特》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也有仇恨,使整部戏剧背景充实、鲜活生动。 D.哈姆雷特为报仇而装疯,但狡猾的克劳狄斯很快就发现了真相。 9.下面对名著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理将自己母亲的金梳妆匣赠给欧也妮表现了他对两人爱情的忠贞不贰。B.到秘室中拿一把金路已送给女儿的情节表现了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另一面:狡诈。 C.“想到她这头和自己一样洁白的羔羊,孤零零留在自私自利的世界上任人宰割,她就发抖”,运用了比喻、拟物的手法。 D.索漠城的每个人对葛朗台都钦佩、敬重、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10.《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是() A.杰克·伦敦B.爱伦·坡C.欧·亨利 D.马克·吐温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30 分)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浅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父亲是伦敦附近史特拉福的一名地主,而童年的莎士比亚在家乡的学习文学及拉丁语。直至1582年后,他移居伦敦当演员及剧作人,并于1589年左右发表他的第一部剧作《亨利六世第一部》(Henry VI, Part 1)。1594年莎士比亚成为宫内大臣剧团(Lord Chamberlain's Company)(即以后的国王剧团)的股东及演员,1599年他获得环球剧院的主权,令他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剧坛人物。莎士比亚共写了38个剧本,他的戏剧大致可分为三种:历史剧、喜剧和悲剧。他在历史剧中呈现英国的历史,尤其是蔷薇战争时期,这类剧本显示他能使庞大复杂的历史资料在舞台出现;他的喜剧所采文体颇广,有的着重闹剧成分,有的是浪漫喜剧,也有些内容较为严肃,称为阴沉喜剧;但莎士比亚最伟大的还是在于他的悲剧,而他在悲剧上也采用了广泛的题材和手法。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莎士比亚是当时最成功,最富商业价值的剧作家,而属于他的伟大天才表现在他的悲剧上。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压迫与无奈,或许更甚至是我们内心中邪恶与善良的战争。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其中,《哈姆雷特》在莎翁37个剧本中,最受剧场与学术界的厚爱;《奥瑟罗》是莎翁悲剧中结构最严谨的剧本;《李尔王》被20世纪评论家认为是莎翁最伟大的悲剧;《麦克白斯》则是四大悲剧中节奏最紧凑凝练的作品。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看到其特点是允许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交叉,悲剧中也可以有喜剧成分,是一种平民艺术,没有古典悲剧的清规戒律,让人可以更深切地感受悲剧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命运安排,人性的复杂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点,没有人可以消灭悲剧,我们只能从悲剧中看到未来的光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四大悲剧中的一出讲述天伦相残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莎翁作品。在作品中,哈姆雷特有着年轻人的热血沸腾、踌躇满志、放荡不羁,又怀着孝顺与叛逆,正义与偏激,宽容与仇恨的矛盾人性。在作品中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发现自己的叔叔是毒害生父国王的凶手,而自己的母亲则在父亲过世不到两个月,便与国王的弟弟结婚。羞耻与哀悼,仇恨与宽容正在他的心中激荡着,他为叔叔的恶毒而愤怒,为母亲的婚姻而感到羞耻,为自己的父亲而感到悲伤,为世间的明争暗斗而感到疯狂,这些都把他推向不能自拔的困境,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复仇之路,不惜装疯卖傻、抛弃爱情、甚至到最后牺牲生命。仇,是复了;亡灵,是安息了,但深爱他的女子却永远离他而去;自己的性命也在这场复仇的战争中牺牲了。 我们或许还不能理解,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会把一个人逼到如此地步,甚至致使一个人陷入疯狂与绝望;我们或许不能明白,为什么亲如手足的兄弟会为了权力与金钱而手足相残;我们或许不知道,是怎样强烈的爱可以使人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与灵魂;我们或许……但我们知道在莎翁的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总有现实的模板,文学的作用便是将现实反映出来。人性的弱点与光辉都融入了哈姆雷特之中,我们看到的哈姆雷特是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哈姆雷特是虚构的、是夸张的,但却让我们知道掩藏在灵长动物的躯壳之下我们都有着一扇黑暗之门,一旦潘多拉的宝盒打开了,毁灭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本身也会是我们身边原本的美好生活。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它在虚构中为我们的现实敲响了警钟,人性是复杂的,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但人性的光辉却是我们终其一生追寻的梦想。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在1604年所写的四大悲剧之一,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在《奥瑟罗》中莎士比亚更注重描写的是人性的嫉妒这一弱点。莎士比亚在《奥瑟罗》中创造出奥瑟罗与埃古全然不同的两种人物典型,全剧并围绕在家庭﹑嫉妒两大主题中发展,在莎翁的笔下,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