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

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我省是粮棉油的主产区,入世后,农产品市场受到严重挤压,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省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全面分析各种生产要素条件,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

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

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规模经济原则。将某种产品生产、加工及其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相对集中,便于形成产品市场,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整体效益;同时,减少企业营运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突出重点原则。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推动农业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

3、发展目标。

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产品基地,形成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基本条件。

1、列入国家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产品及区域。

2、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具有生产传统、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的区域。

3、以县市为单位,水稻、小麦、油菜、水产养殖面积在30万亩以上,蔬菜、棉花在10万亩以上,林果在5万亩以上,生猪出栏30万头以上。

4、相对集中连片,能够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带产值50亿元以上,特色产品基地产值10亿元以

上。5、特别适宜在我省种植或养殖,商品率高、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及市场需求量大、加工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出口潜力大的产品。产业带及产品基地的商品率在60%以上,商品量占全省的60%。

二、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一)优质水稻。

产业优势:水稻是我省农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全省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0%,总产占70%,商品量占80%。我省稻谷总产居全国第四位。近几年,湖北以中国香稻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发展很快,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稻米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增大。

区域布局: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包括安陆、当阳、京山、远安、沙洋、钟祥、应城等7县市,面积20万公顷。

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包括潜江、松滋、洪湖、江陵、枝江、监利、石首、公安、天门、荆州等10县市区,面积50万公顷。

3、鄂东南丘陵低山优质稻区,包括团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孝南、孝昌7县市区,面积35万公顷。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中丘陵优质稻区以京山轻机为龙头,建设京山、沙洋基地,树立“桥米”品牌。扩大精米生产线,开展稻壳综合利用。2、江汉平原优质稻区以湖北银欣、天荣为龙头,建设监利、公安基地,开展稻米深加工,树立“荆珍雪”、“天润”品牌。3、鄂东等地丘陵低

山优质稻区以湖北中香米业为龙头,重点推广鄂香1号晚稻。在安陆、孝昌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树立“润珠”品牌。4、在蕲春、孝南建立优质稻种繁育基地,为三大优质稻区提供良种保证。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实行集中连片生产,发展种植大户,提高规模效益,生产收益率提高20%。2、提高加工档次,开发保健营养米及大米深加工。国标三级以上的稻米占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的占40%以上。3、开拓南亚、非洲、中东及港澳市场,到2007年,出口大米突破50万吨。4、到2010年,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稻商品基地,出口大米突破60万吨。

(二)“双低”油菜。

产业优势:1、我省是油菜生产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入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

2、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26万公顷,占全国油菜总播面的15%,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18-20%,占全球的1/18。种植面积、产量和“双低”化率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位。

3、种植油菜比较效益高,一亩油菜的收益比小麦高40元左右。

4、我省油菜研究和技术推广力量、加工能力居全国首位。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种植区,包括天门、监利、仙桃、公安、松滋、潜江、汉川、石首、荆州、洪湖、枝江、

江陵等12个县市区。2、鄂东种植区,包括新洲、浠水、红安、黄梅、麻城、鄂州、武穴、阳新、大冶、赤壁、咸安等11个县市区。3、鄂中北种植区,包括沙洋、钟祥、京山、当阳、宜城等5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种植区以天颐科技公司为龙头,建设松滋、潜江、天门、枝江油菜生产基地,以解决收购资金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加工设备,发挥正常的生产能力,树立“天颐”品牌。2、鄂东种植区依托湖北华益,建立麻城、红安、浠水、武穴油菜生产基地。利用“双低”油菜籽适温直接浸出技术,建设年产1万吨系列保健油及2万吨饼粕脱毒项目。3、鄂中北种植区以荆门玉树、沙洋洪森实业为龙头,建立沙洋、钟祥、京山、宜城油菜生产基地,树立“玉树”、“洪森”品牌。采用油菜籽脱皮膨化技术,形成年加工25万吨菜籽的能力。4、在荆州建立储存能力为20万吨、周转量100万吨、日烘干能力为2000吨的华中油菜籽交易中心。5、以圣光种业为龙头,在谷城、南漳建设2000公顷“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保证油菜主产区的种子供应。6、由省农业厅油菜中心牵头,组织科研、推广单位和骨干企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力争股票上市。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注重研究、推广双低油菜籽精深加工和饼粕的综合利用。2、到2007年,油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总产达200万吨。配套建设双低油菜

杂交种子生产基地3500公顷,年生产优质杂交种400万公斤。双低油菜率达到98%以上,“双低”菜籽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油分含量提高2-3个百分点。3、到2010年,将我省长江、汉江流域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双低油菜产业带和双低杂交油菜种子供应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油菜籽综合加工与产品交易中心。

(三)蔬菜。

产业优势:我省蔬菜、食用瓜面积已发展到124万公顷,总产量为3450万吨,在全国居第4位。湖北是莲藕等水生蔬菜最适宜地区,育种、栽培技术全国领先,莲藕面积、产量全国第一。冬季露天叶菜、苔菜、根菜类在长江以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高山野生菜和越夏延秋菜在南方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全年外销瓜菜450万吨。

区域布局:1、武汉市周边及鄂东蔬菜种植区,包括东西湖、蔡甸、汉南、新洲、团风、黄州、麻城、孝南、汉川、云梦、嘉鱼、浠水、黄石江北农场等县市区场。种植面积26万公顷,主要以精细菜、加工菜及反季节菜为主。2、鄂北特色菜种植区,包括襄阳、广水、谷城、老河口等4县市区,面积4万公顷。其中,襄阳发展大头菜,广水发展大蒜,谷城发展花椒,老河口发展蔬菜种子。3、高山菜及山野菜种植区,包括长阳、五峰、远安、崇阳、来凤、鹤峰等6县,面积6万公顷。其中,长阳、五峰发展高山反季节菜,远安

发展冲菜,崇阳发展雷竹笋,来凤发展凤头姜,鹤峰发展薇菜。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4万公顷蔬菜产业带。包括新洲、黄州、团风、东西湖、汉川、孝南、云梦、蔡甸、嘉鱼等县市区。2、以黄石市区为中心,在黄石江北农场建设2000公顷标准化有机蔬菜园及年保鲜加工5万吨蔬菜的生产线,产品主销广州、深圳市场,树立“大自然”品牌。3、在长阳建设7000公顷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提高菜地标准。4、以湖北长友为龙头,建设鹤峰山野菜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树立“长友”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无公害化。2、大力发展蔬菜加工和净菜包装上市。3、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扩大外销和出口。4、完善蔬菜批发市场体系,开辟蔬菜绿色通道。5、到2007年,蔬菜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产值增加50%以上。

6、到2010年,蔬菜商品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40%提高到60%,产值再增加50%以上。整合武汉市的舵落口、皇经堂、武泰闸等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

(四)优质三元猪。

产业优势:我省是传统养猪大省,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全国前6位。养猪既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增长点。湖北良种猪的数量和品质居全国前列,市场覆盖25个省、市,信誉较高,供港活猪优质率在95%以上。科技力量雄厚,育种基地和种源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肉类加工企业发展迅速。

区域布局:建立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包括年出栏30万头以上的黄陂、天门、仙桃、潜江、京山、钟祥、夷陵、枝江、当阳、松滋、公安、监利、鄂州、新洲、江夏、浠水、通城、阳新、蕲春、武穴、黄梅等21个市区县。产业带出栏生猪占全省的1/3。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湖北省原种猪场建立种猪测定中心及种公猪站,进行种猪的引进、选育。2、以健康集团为龙头,在天门建设年出栏80万头、出口5万头的养猪基地。3、以宜昌双汇、武汉飘飘、湖北天发等3家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分别在夷陵、通城、监利建立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大“双汇”、“飘飘”、“天发”的品牌效应。4、以湖北天荣、武汉正大、宜昌正大、武汉通威等四家饲料加工企业为基础,建设大型饲料加工企业,保证饲料供应。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开发猪肉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发展低温肉制品、生物发酵肉制品、干燥肉制品以及传统风味的中式肉制品。2、到2007年,产业带发展

优质品牌种猪10万头,生猪出栏1300万头,出栏率由目前的130%提高到150%,其中,优质三元猪占80%;培植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三家,猪肉加工率达到30%,年加工能力400万头;40%以上的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活猪出口25万头,猪肉出口3万吨,创汇1亿美元。2、到2010年,生猪出栏1500万头,猪肉加工率达到50%,活猪出口20万头,猪肉出口5万吨,创汇2亿美元。

(五)优质水产品。

产业优势:1、我省是千湖之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有经济鱼类130多种,可养水面73.4万公顷,占全国可养水面的1/10。2、淡水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72万吨,渔业总产值149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16.8%。3、科技力量雄厚,驻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研究院所,是全国渔业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

区域布局:1、平原精养区,包括仙桃、潜江、江陵、荆州、孝南等5市区,以精养鱼池养殖四大家鱼为主。2、湖面放养区,包括洪湖、监利、石首、汉川、鄂州、嘉鱼、大治、江夏、新洲等9县市区,重点发展河蟹、青虾、黄鳝、鳜鱼、泥鳅、乌鳢、长吻鱼危、龟鳖等特种养殖。3、水库网箱养殖区,包括夷陵、长阳、宜都、阳新、荆门等5个县

市区,重点发展叉尾鮰、银鱼、鲟鱼养殖。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仙桃建设4万公顷精养鱼池,年产四大家鱼25万吨。2、以武昌鱼集团为龙头,在鄂州市建设3.5万公顷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开展水产品深加工,树立“武昌鱼”品牌。3、以清江高坝州水产公司为龙头,在清江库区发展2000万平方米网箱养鱼,树立“清江鱼”品牌。4、在嘉鱼建设2000公顷河蟹养殖基地,树立“簰洲湾”品牌。5、在洪湖、监利、石首、汉川、新洲建设优质水产品基地,年产150万公斤以上。6、建设省优质水产品培育中心。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建成10个名特水产品省级苗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85%。2、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3、到2007年,建成10个稳产高产出口基地,面积达到20万公顷。4、到2010年,将我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将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网箱养殖基地。

(六)速生丰产林。

产业优势:我省速生丰产林以杨树、国外松、竹林为主栽品种,目前,全省仅杨树面积已发展到28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还有可供栽种杨树的面积55万公顷,主要在江汉平原和沿江滨湖地区及鄂北岗地。杨树是人造板的主要原料和木浆造纸的理想原料。我省的人造板工业每年消耗

杨树200万立方米,而本省只能提供140万立方米;我国2/3的造纸木浆依赖进口。随着人造板需求量和用纸量的扩大,对杨树等速生木材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包括公安、石首、监利、潜江、荆州、沙市、江陵、洪湖、仙桃、天门、应城、汉川、东宝、沙洋、京山、钟祥等市县区。2、鄂南及武汉周边种植区,包括赤壁、嘉鱼、咸安、蔡甸、新洲、汉南等县市区。3、鄂西及鄂北种植区,包括利川、恩施、建始、老河口、谷城、襄樊市郊、宜城、枣阳、随州等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种植区以湖北吉象为龙头,建设意杨种植及加工基地,重点树立“吉象”品牌。2、鄂南以巨宁森工及赤壁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巨宁”品牌。3、武汉周边以福汉木业和武汉晨鸣纸业为龙头,重点树立“福汉”板及“晨鸣”木浆纸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通过生态工程措施,解决树种和林地退化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2、到2007年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种植面积由28万公顷扩大到60万公顷,新增木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新增人造板加工能力200万立方米,新增木浆纸加工能力100万吨,年加工增值100亿元。3、到2010年,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做到全省人造板及木浆纸原料自给。

(七)柑桔。

产业优势:我省种植柑桔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国主要柑桔产区之一,以宜昌为中心的柑桔产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长江上中游柑桔优势区域。2002年全省柑桔种植面积12万公顷,总产10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三峡脐橙、宜昌蜜桔等品种在全国享有盛名,出口东欧和畅销国内北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区域布局:1、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包括秭归、巴东、兴山等3县,品种以脐橙为主,兴山、巴东适当发展锦橙和夏橙,秭归适当发展桃叶橙。2、长江沿岸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夷陵、点军、当阳、宜都、枝江、东宝、松滋等7县市区,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和椪柑优系为主,适当发展优质杂柑。3、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包括丹江口、郧县2县市,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为主。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以省果树良繁场和秭归柑桔良种场为重点,在宜都、秭归建设“三圃一园”,即2公顷柑桔资源圃、20公顷母本园、30公顷采穗圃、150公顷苗圃,带动12个县市区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2、以松滋望春花、宜昌汇源和宜昌椰风为龙头,在松滋、秭归、宜都建立柑桔果汁及桔瓣罐头原料基地。3、以金桥果菜批发市场为基础,扩建“三峡柑桔批发市场”。4、在丹江口市建

设“武当柑桔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在柑桔销售中注重产品包装及品牌宣传,重点树立“桔颂”、“昭君村”、“晓曦红”、“武当”等柑桔品牌。2、到2007年,三大产区发展到10万公顷,产量150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60%;年柑桔出口10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3、到2010年,把三峡库区建成全国著名的脐橙产区,把长江沿岸和丹江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加工基地和全国主要的优质

柑桔出口基地。

(八)优质棉花。

产业优势:1、我省是全国六大产棉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已将我省列为高支纱纺棉重点产区。2、我省也是原棉消费大省,全省纺织纱绽328万绽,居全国第三位,棉布织机5.63万台,居全国第四位,纱、布印染能力达12亿米,年需纺棉800万担左右。3、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品、服装是我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支柱产品,年创汇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0%左右。

区域布局:1、江汉平原棉区,包括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钟祥、汉川、石首、枝江、仙桃、江陵、荆州区、沙洋等12个县市区;2、鄂东棉区,包括黄梅、麻城、武穴、新洲、黄州、团风等6个县市区;3、鄂北棉区,包括襄阳、枣阳、宜城、曾都等4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1、在省农科院、荆州农科所和沙洋农科所建立棉花育种基地。2、在天门、潜江、沙洋、公安四个植棉面积在2万公顷以上的县市建设12万公顷稳产高产棉花基地。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推行分区统一供种,纠正混种混收的传统做法,提高原棉的整齐度,树立“银丰”、“八宝”二大原棉品牌。2、制定和落实采收技术标准,着力解决“三丝”(异型纤维)问题。3、分区制定棉田优质高效技术操作规程,努力实现棉花稳产、高产、高效。4、重点扶持国棉一厂、六厂和“宜棉”、“荆棉”、“襄棉”、“金天”、“金安”等一批纺纱能力在10万绽以上的棉纺集团和棉纺厂,带动棉花产业发展。5、到2007年,两大棉区面积稳定在26万公顷,形成3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到2010年力争总产突破35万吨。

(九)优质专用小麦。

产业优势:1、我省是我国南方小麦主产省份,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居粮食作物之首。2、我省优质专用小麦供需矛盾突出,60%的小麦原料从外省调进,其中专用中、弱筋小麦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省内加工企业的需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35万公顷优

质中、弱筋专用小麦基地,包括襄阳、枣阳、曾都、广水、宜城、老河口、谷城、南漳、丹江口、钟祥、安陆等11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在枣阳、襄阳、曾都三市区分别建设6万公顷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以金华麦面、万宝粮油、随州银丰、武汉粮油三大面粉加企业为龙头,在枣阳、襄阳、武汉建设三大面粉加工基地,树立“金华”、“万宝”面粉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弱、中筋小麦品种,在稳定小麦生产的前提下,确保品质实现中、弱筋化。2、在稳定现有面粉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加工档次的同时,大力发展饼干等糕点加工,保证弱筋小麦加工增值。3、通过优质化、专用化生产和产销衔接,到2007年,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效益提高20%。4、到2010年,力争省内小麦自给率提高到50%。

三、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

(一)家禽。

产业优势:我省发展优质禽的资源条件优越,养禽业在全国位居前列。家禽品种资源丰富,有江汉鸡、洪山鸡、荆江鸭、湖北红鸡、金水乌鸡等10多个品种。禽肉和禽蛋制品远销江、浙、广、深,深受消费者欢迎。

区域布局:1、襄汉公路沿线家禽产区,包括枣阳、曾都、

广水、安陆、云梦、孝南、汉川等7个县市区。2、江汉平原腹地水禽产区,包括赤壁、洪湖、监利、仙桃、潜江、江陵、沙洋、武穴、阳新等9个县市。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扩建湖北省种禽场。2、以随州正发畜牧公司为龙头,扩建“洪山三黄鸡”种鸡场,年生产5万套种鸡,带动当地1200个养鸡大户。3、以湖北神丹公司为龙头,在安陆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形成年加工3亿枚禽蛋的生产能力,树立“神丹”禽蛋品牌。4、以九珠实业为龙头,在仙桃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树立“九珠”品牌。5、以阳新番鸭育种中心为龙头,建设阳新番鸭养殖和加工基地,带动4万农户养殖阳新番鸭。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巩固提高传统再制蛋加工,大力发展蛋品深加工;发展禽肉深加工,开发以禽肉、禽蛋为原料的营养保健产品。2、到2007年,禽类出笼8000万只,其中,优质禽6000万只,禽蛋产量30万吨。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禽养殖基地和禽蛋加工基地。

(二)食用菌。

产业优势:食用菌是我省传统出口创汇的优势产品。全省鲜菇产量32万吨,产值12.8亿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在全国名列第六位,其中香菇17万吨,在全国排名第4位,平菇9.8万吨,双孢蘑菇1.2万吨,金针菇1万吨,黑木耳3.2万吨。

区域布局:1、大洪山香菇种植区,包括曾都、京山、钟祥、东宝等4县市区。2、鄂西北黑木耳种植区,包括远安、南漳、保康、谷城、房县等5县。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香菇种植以曾都为重点基地,黑木耳以房县为重点基地。2、在曾都建立一个香菇菌种中心,在房县建立一个黑木耳菌种中心。3、扩建随州三里岗食用菌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革新栽培方式。减少椴木黑木耳、香菇栽培,发展袋料栽培,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发展香菇的反季节栽培,满足常年供应。2、推广优质品种。大力发展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巴西蘑菇等草腐菌;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菌的同时,大力发展茶杏菇、杏孢菇、白灵菇等木腐菌。3、更新烘干、分级、包装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4、到2007年,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达到50万吨,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5、到2010年,力争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产值、创汇额均翻一番。

(三)蜂产品。

产业优势:蜂产品是我省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五大农产品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欧盟和美国市场。我省蜜源丰富,蜂蜜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占总产量的10%。全世界90%的蜂蜜、王浆产于中国,蜂产品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

区域布局:1、大别山转地养蜂区,包括曾都、大悟、枣阳、安陆等4县市区;2、秦巴山定地养蜂区,包括松滋、宜都、保康、房县、神农架等5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转地养蜂以松滋市为基地,定地养蜂以保康为基地。2、建设省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完善全省蜂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使其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准。2、以扬子江蜂业公司为龙头,建设省蜜蜂良种繁育场。负责全省蜂种的引进和繁育,蜜蜂疫病的防治,养蜂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服务。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开发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提升蜂王浆、绿色蜂蜜和蜂花粉档次。

2、提高蜂产品质量监控能力,使蜂蜜、蜂王浆质量达到欧盟标准,尽快打开欧盟市场。

3、到2007年,蜂蜜产量9500吨,蜂王浆13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

4、到2010年,蜂蜜产量达到2.1万吨,蜂王浆产量达到480吨,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

(四)魔芋。

产业优势:魔芋是我省西部山区特色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已达47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5亿元,年加工鲜芋40万吨,精粉1万吨,加工产值6亿元。面积、产量在全国均居首位,也是世界上的主产区和加工出口区。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要紧依据和条件 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进展潜力。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依照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要紧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进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进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紧密。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

确定优势产区。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不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进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进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要紧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进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进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紧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进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通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

优势农产品

目录 一、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二)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三)有利于加快主产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 (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三)优先发展的11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 1.专用小麦 2.专用玉米 3.高油大豆 4.棉花 5.“双低”油菜 6.“双高”甘蔗 7.柑橘 8.苹果 9.肉牛肉羊 10.牛奶 11.水产品 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措施 (一)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 (三)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五)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建议 (一)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 (二)实行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 (三)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 (四)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进口农产品增加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不可低估,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果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的“卖难”,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较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1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 (一)基本情况 1.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至,全国小麦总产量由5384万吨增至9964万吨,增长85%,年递增3%,高于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1个百分点;平均亩产由123公斤增至249公斤,提高1倍以上;播种面积则由 4.4亿亩降至近4亿亩,减少4000万亩。 2.产区趋于集中。中国小麦生产分布广泛,除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它30个省(区、市)均有小麦种植。在全国各大产区中,黄淮海麦区所占比重最大。,黄淮海麦区小麦面积2.5亿亩、产量714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2%和71.7%。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个生产大省,小麦面积达2.3亿亩、产量达680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7.9%和68.3%。 3.专用小麦发展迅速。1985年农业部提出发展专用小麦, 1996年面积只有1600万亩。1998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在小麦面积、产量调减的同时,专用小麦面积快速扩大。全 2

国专用小麦面积达9000万亩,比1996年增加74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2-1999和GB/T17893- 1999)的专用小麦面积达3200万亩。专用小麦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专用小麦的进口。 4.小麦加工业初具规模。当前,全国各类面粉企业达4万多家,年加工能力 1.7亿吨以上,其中日加工小麦5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9883家;方便面生产线1800多条,年产量360多万吨;挂面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产能力410多万吨;饼干、糕点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和144万吨;饺子、包子、馒头等传统食品加工业稳定发展。 (二)主要问题 1.小麦品质不高。中国现有小麦品种中间品质类型偏多,既缺少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又缺少制作饼干、糕点的弱筋小麦。与进口强筋小麦相比,国产小麦品质的主要问题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定时间较短,拉伸面积较小。中国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拉伸面积平均在52平方厘米左右,而国外在100平方厘米以上。 2.商品小麦质量不稳。由于地区差异较大,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生产过程重品种、轻管理,使专用小麦的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加上混收、混储、混销,影响了商品小麦质量的稳定。 3.生产成本较高。1990年至,中国每亩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 3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

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与区位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业分布在国土的西南和东南部等地区;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2)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3)土壤(肥力、盐碱性,酸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4)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影响实例 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 产的类型和规模 “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肉、禽、蛋、菜、 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 交通运输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的 发展,扩大了生产地和消费 地的距离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食输出 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 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成为世 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政策通过政府对农业补贴或给出 收购指导价格等手段,影响 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 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 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 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 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手 段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 响农业区位分布。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 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 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 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 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 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 生产 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 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的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一、进展现状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 (一)差不多情形 1.生产稳步进展。1978年至2000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由5384万吨增至9964万吨,增长85%,年递增3%,高于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1个百分点;平均亩产由123公斤增至249公斤,提高1倍以上;播种面积则由4.4亿亩降至近4亿亩,减少4000万亩。 2.产区趋于集中。我国小麦生产分布广泛,除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他30个省(区、市)均有小麦种植。在全国各大产区中,黄淮海麦区所占比重最大。2000年,黄淮海麦区小麦面积2.5亿亩、产量714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2%和71.7%。专门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个生产大省,小麦面积达2.3亿亩、产量达680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7.9%和68.3%。 3.专用小麦进展迅速。1985年农业部提出进展专用小麦,1996年面积只有1600万亩。1998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在小麦面积、产量调减的同时,专用小麦面积快速扩大。2001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达9000万亩,比1996年增加74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2-1999和GB/T17893- 1999)的专用小麦面积达3200万亩。专用小麦生产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专用小麦的进口。

4.小麦加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各类面粉企业达4万多家,年加工能力1.7亿吨以上,其中日加工小麦5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9883家;方便面生产线1800多条,年产量360多万吨;挂面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产能力410多万吨;饼干、糕点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和144万吨;饺子、包子、馒头等传统食品加工业稳固进展。 (二)要紧问题 1.小麦品质不高。我国现有小麦品种中间品质类型偏多,既缺少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又缺少制作饼干、糕点的弱筋小麦。与进口强筋小麦相比,国产小麦品质的要紧问题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固时刻较短,拉伸面积较小。我国小麦面团稳固时刻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拉伸面积平均在52平方厘米左右,而国外在100平方厘米以上。 2.商品小麦质量不稳。由于地区差异较大,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生产过程重品种、轻治理,使专用小麦的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加上混收、混储、混销,阻碍了商品小麦质量的稳固。 3.生产成本较高。1990年至2000年,我国每亩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115元上升到265元,提高了1.3倍。其中,物质费用平均由75元上升到169元,提高了1.25倍;物质费用占亩产值的比例由48%上升到60%,提高了12个百分点,阻碍了我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进展滞后。这是制约我国专用小麦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进展专用小麦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阻碍了专用小麦产业化的进展。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内容与申报条件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内容与申报条件 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征 中国特优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市场导向、标准引领、品牌号召、主体作为、地方主抓的原则,以发展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为重点,打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具备以下特征: 1,比较优势明显,特色主导产业资源禀赋好、种养规模适度、市场化程度高,安全、绿色、品牌产品比例高; 2,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主导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集群式发展,全产业链开发水平较高; 3,现代要素集聚,土地、资本、人才、科技、装备等要素集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较高; 4,利益链条完整,企业、协会、农民合作社、农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5,运行机制完善,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协会服务、农民参与的齐抓共建、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基本原则 1,中国特优区所在地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可将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纳入本地经济建设重点,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牵头负责做好规划建设。 2,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协会等主体积极参与,承担相关工作,推进特色产业高效发展,构建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中国特优区项目建设申报条件 凡申报中国特优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产业竞争力突出。 产业资源特色鲜明、品质优势明显、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市场认可度高,特色主导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代表性和竞争力,产量或产值在全国同级地区位居前列,具备发展“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基础条件。 2,市场建设有力。 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协调推进,特色主导产品市场供销稳定,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强,管理机制健全,拥有较高影响力的农(林)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3,推进措施务实。 地方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在产业扶持政策、土地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引进、价格机制和品牌创设等方面措施有力,取得较好成效。 4,示范作用明显。 在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科技支撑体系、品牌与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示范作用明显,具有较强带动作用。 5,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 特色农产品种养要符合农业、森林、草原、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法律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计划()doc

附件4: 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8年) 大豆是世界最主要的油料作物,是人类优质蛋白和油脂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为促进国内大豆生产恢复发展,提高农民收益,稳定市场供给,在总结《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整体形势日趋严峻,消费不断增长,国内生产滑坡,国际依存度过高。但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为今后大豆产业的发展探索了路子。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在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生产缓慢增长,加工业快速发展,进口急剧增加,已占供给总量的60%以上。 1. 生产波动下滑,自给率下降。近五年来,受市场价格及重大灾害的影响,我国大豆生产波动较大,总产四年

减一年增。2003年和2005年,在面积有所扩大的情况下,由于重大灾害的影响,导致总产下降。2006年和2007年,由于市场价格下跌,种豆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调减种植面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连续两年减产。2004年,由于价格高、气候好,大豆获得丰收,总产达到174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总产的波动下降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尽管高蛋白和菜用大豆能满足自需,但油用大豆基本依赖进口,大豆自给率大幅下降,2001年我国大豆国内自给率为52.5%,2007年下降到29.2%,6年减少了23个百分点。 2. 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农民收益和市场供给不稳。受国际市场影响,近5年国内大豆及制品价格波动剧烈。2001年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约每公斤2元,2004年上涨到3- 3.2元,上涨幅度达到50%以上;2006年大豆价格又回落到每公斤 2.3元,下降近30%。2007年下半年,大豆价格再次迅速上涨,到2008年5月,达到 5.6元,上涨幅度高达240%。2008年东北大豆收获后,大豆价格又迅速回落至3 .2元。价格的剧烈波动,造成大豆种植收益忽高忽低,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影响其种植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市场的稳定。 3. 加工业快速发展,外资控制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我国大豆加工业进入了调整、“洗牌”的巨变时期。布局

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

附件12: 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 新品种展示与示范项目指南 一、项目目标和原则 为进一步贯彻《种子法》,促进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本项目通过建立优势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点和示范方,搭建良种推广的技术支撑平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快优势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007 年,我部继续在主要农作物优势产区开展新品种展示与示范工作,强化和完善覆盖全国主要农作物主产区的新品种展示与示范网络,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规范化运作,进一步提高示范宣传效果,引导各地开展新品种推广工作,服务广大农户和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择优选种,力争较短时期内在主产区涌现出一批具有明显生产优势、规模优势的主体品种,充分发挥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作用,也 为创建优势农产品品牌打好品种基础。

新品种展示与示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自 愿相结合,突出主要农作物、优势产区和重点品种,技术上 坚持因地制宜、良种良法配套,措施上坚持加强宣传与强化 服务并重,力求取得实效,切实加快新品种推广的步伐,满 足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和粮食生产对优良品种的要求。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一)新品种展示 结合我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水稻、玉 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及马铃薯等优势农作物主产 区,开展新品种及新引进作物品种展示点建设,计划新建新 品种展示点200 个以上,每个省(区、市)选建展示点4-8 个。 新品种展示点应选择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表现比较突 出的优良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必须通过或即将通过国家或 省级审定,每个展示点的品种数量应达到20 个以上。新品 种展示要在同等地力和栽培条件下,通过实行良种良法配 套,进行品种田间对比,充分展示每个品种的生长特性特

我国确定144 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我国确定144 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作者:宋修伟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宋修伟 农业部日前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继《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 年)》之后,农业部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特色农 产品发展的文件。就本轮《规划》的内容和特点,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笔者提问。 问:特色农产品及其优势区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规划》共确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 类144 个特色农产品。 在特色农产品选择上,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 定认知度。二是规模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可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三是市 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定上,主要有三条依据:一是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 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二是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技术 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 体系的基础。三是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 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问:本轮《规划》与上一轮相比有何区别? 答: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多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进 一步扩大。但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少部分地区生产优势有所减弱、 有的甚至丧失。本轮规划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上一轮规划品种 及优势区域重新进行确认和划定。对新增品种,按生产优势选择重点县,划定优势区域。 从品种上看,上一轮规划确定了10 类114 种特色农产品,而本轮规划确定了10 类144 种特色农产品,保留的品种有110 个,新增的品种有34 个,调减的品种有4 个。新增的品种 包括:特色蔬菜中的山药,特色果品中的槟榔,特色粮油中的豇豆和木本油料,特色花卉中的 园林花卉,特色中药材中的白术、藏药、甘草、黄芩、桔梗、细辛、龙胆草、山茱萸,特色草 食畜中的延边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复州牛、湘西黄牛、奶水牛、德州驴、关中驴、晋南驴、广灵驴、泌阳驴、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吉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奶山羊, 特色猪禽蜂中的滇南小耳猪、互助八眉猪、太湖猪和特色肉鸽。调减的品种包括:特色蔬菜中 的百合和松茸、特色果品中的巴旦杏、特色粮油中的扁豆。 问:《规划》中提出的特色农产品建设重点有哪些? 答:《规划》从强化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入手,确定了五大重点领域。一是特 色农产品品种选育。我国现有农业育种投入主要面向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优种率低。应加 强品种选育,建立品种资源库,通过提纯、复壮等措施保持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加大野生 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品种资源储备;建立特色农产品种苗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应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着 力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通过产业化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品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形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9)(1)

农业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25%和22%左右,全国商品小麦的常年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左右。 (一)基本情况 1.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至2000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由5384万吨增至9964万吨,增长85%,年递增3%,高于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1个百分点;平均亩产由123公斤增至249公斤,提高1倍以上;播种面积则由4.4亿亩降至近4亿亩,减少4000万亩。 2.产区趋于集中。我国小麦生产分布广泛,除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外,其他30个省(区、市)均有小麦种植。在全国各大产区中,黄淮海麦区所占比重最大。2000年,黄淮海麦区小麦面积2.5亿亩、产量714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2%和71.7%。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个生产大省,小麦面积达2.3亿亩、产量达680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7.9%和68.3%。 3.专用小麦发展迅速。1985年农业部提出发展专用小麦,1996年面积只有1600万亩。1998年以来,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展开,在小麦面积、产量调减的同时,专用小麦面积快速扩大。2001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达9000万亩,比1996年增加74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2-1999和GB/T17893- 1999)的专用小麦面积达3200万亩。专用小麦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外专用小麦的进口。

4.小麦加工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各类面粉企业达4万多家,年加工能力1.7亿吨以上,其中日加工小麦5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9883家;方便面生产线1800多条,年产量360多万吨;挂面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产能力410多万吨;饼干、糕点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和144万吨;饺子、包子、馒头等传统食品加工业稳定发展。 (二)主要问题 1.小麦品质不高。我国现有小麦品种中间品质类型偏多,既缺少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又缺少制作饼干、糕点的弱筋小麦。与进口强筋小麦相比,国产小麦品质的主要问题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定时间较短,拉伸面积较小。我国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拉伸面积平均在52平方厘米左右,而国外在100平方厘米以上。 2.商品小麦质量不稳。由于地区差异较大,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生产过程重品种、轻管理,使专用小麦的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加上混收、混储、混销,影响了商品小麦质量的稳定。 3.生产成本较高。1990年至2000年,我国每亩小麦平均生产成本由115元上升到265元,提高了1.3倍。其中,物质费用平均由75元上升到169元,提高了1.25倍;物质费用占亩产值的比例由48%上升到60%,提高了12个百分点,影响了我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发展滞后。这是制约我国专用小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专用小麦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影响了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发展。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立项指南 ()

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立项指南 一、建设原则 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起点高、涉及面广、示范作用大、带动性强的重点农业工程,各地要切实把握以下建设原则: 一是根据《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产品发展重点,从各地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出发,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要求,以产品生产区域为单位投资建设; 二是基地建设要面向特色优势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发展,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各地要积极鼓励当地相关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建设主体承担基地项目建设任务,坚持产业化开发,实现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 三是要重视现有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示范,着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四是要注重机制的创新,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标准,着力把核心基地和畜牧示范小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 五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发展农业清洁化生产,推进生态省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建设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省将重点扶持蔬菜瓜类、茶叶、柑桔和特色小水果、蚕茧、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中药材、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建设,具体项目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基地、畜牧示范小区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内容重点是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不含加工设施)的配套完善,改善生产环境,推广实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优化产品品质,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规模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种植业生产基地 1.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对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治理,推进基地“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建设,完善配套产品质量控制、产销信息服务等产后服务功能设施。 2.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农产品开发。实施农业标准化,按标准化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并通过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存、加工和注册商标等措施,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品牌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3.产品优质化建设和高效成套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重点是加强成片基地品种和技术的优化改造,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高山和海岛“微蓄微灌”高效节水技术、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等高效种植技术以及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一 甘肃省苹果优势区域 发展规划 (2003~2007年) 甘肃省农牧厅

二○○四年九月

规划审定首席专家:张福泉 规划编制技术负责:贾克礼 执笔:张学斌 修订:种植业管理处 规划组织编写:发展计划与市场信息处

目录 一、发展现状 (2) (一)基本情况 (2) (二)主要问题 (7)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9) (一)市场前景分析 (9) (二)主要问题 (13)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发展思路 (14) (二)发展目标 (15) 四、优势区域布局 (17) (一)优势区域划分依据 (17) (二)苹果优势区域的划分 (25) 五、主要建设项目 (30) (一)优质苹果基地建设 (30) (二)良种及苗木繁育体系建设 (32) (三)采后处理及贮藏、加工设施建设 (33) (四)苹果信息网络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 (34) (五)科技培训基地建设 (35) (六)苹果非疫区监测体体系建设 (35) 六、计划进度 (36) (一)2003~2005年 (36) (二)2004~2005年 (36)

(三)2005~2007年 (37)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37) (一)投资估算 (37) (二)效益分析 (38) 八、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40) (一)保证措施 (40) (二)政策建议 (42) 附图 1 甘肃省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2 庆阳市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3 平凉市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4 天水市(含礼县、西和县)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

浅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目录 背景: (2)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2)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5)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7) 我国农产品贸易前景 (9) 举例: (9)

背景: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加入WTO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稳步健康发展。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年度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 2000 112.3 156.2 286.5 2001 118.1 159.8 277.9 2002 124.1 180.2 304.3 2003 188.9 212.4 401.3 2004 230.9 279.7 510.6 2005 286.5 271.8 558.3 2006 319.8 310.3 630.1 2007 409.7 266.2 775.9 2008 583.3 402.2 985.5 2009 521.7 392.1 913.8 2010 719.1 488.8 1207.9 (表一:2000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数据)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时 期性成效,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进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进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适应形势的进展变化,立足资源禀赋,接着深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必须进一步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必须进一步适应农产品产业带进展规律,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时期性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进展,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接着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要紧成效与问题 (一)要紧成效 通过五年的努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进展目标差不多实现。《规划》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和重大农业项目安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强化了资源合理利用,明显提升了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减缓了“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 1.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一步打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不达到98%、80%、70%和59%。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在全国地位稳步上升,棉花、甘蔗、苹果、柑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油菜)“双低”油菜。 油菜是咸安的主要油料作物,2005年全区油菜面积万亩,产量吨;2010年,全区油菜面积35.37万亩,产量吨;预计到2015年,全区油菜面积可达到40万亩,总产量可达4万吨。并实现“双低”油菜一律化。 产业优势:1、我区是油菜生产大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家农业部已将我区列入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2、我区油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47万公顷,占全省油菜总播面的2%,总产在3万吨以上,占全省总产的1.7%。 区域布局:在我区汀泗、向阳湖、官埠、横沟、贺胜、双溪、马桥、桂花、高桥、大幕、温泉、浮山、奶牛场等13个乡镇办场都有种植油菜。 优质油料生产加工基地:以贺胜、汀泗、横沟、向阳湖、官埠、双溪、高桥等乡镇为主产区,建立4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奥星”企业,并整合全区油料加工资源,形成年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的油料加工企业群,实现产值年10亿元。 重点项目:全区13个乡、镇、办(场)建立4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年产优质油菜籽4万吨。建设年限3年,每年投资300万元,实现年产值2亿元。 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社会稳,农业兴则经济强。因此要从稳定和发展的高度认识农业、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发展农业。 1.切实增加农业投入。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农业投入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国家、地方、集体、农民、外资五位一体的农业投入体系;三是多渠道筹措农业资金投入,如在社会性固定资产投资中征收农业发展基金,征收耕地资源开发补偿费,提取农产品技术改进费等。 2.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以搞活土地使用权为中心,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农村股份合作制,坚持群众自愿,对土地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租赁等形式,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规模经营,推进油菜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 二、大力抓好项目建设,提高油菜现代化水平。 优质油料生产加工基地:以贺胜、汀泗、横沟、向阳湖、官埠、双溪、高桥等乡镇为主产区,建立4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奥星”企业,并整合全区油料加工资源,形成年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的油料加工企业群,实现产值年10亿元。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好油菜生产技术推广。 咸安耕地资源有限,油菜生产很大程度要依靠科技来求发展。因此,“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抓好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增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油菜生产再上新台阶。 1.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四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农技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2009]6号文件精神,继续完善区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技服务中心、村有农技服务网点、组有科技示范户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二是植物保护体系。建立区有植保站、乡有植保员、村有查虫员的三级植保服务体系,进一步抓好新农药、农械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忻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 (征求意见稿) 前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阶段,党中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据此农业部编制了新一轮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方案,我省编制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编制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根据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以及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情况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基础编制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程,是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任务。我市优势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布局优化、构臵重建及产品开发,已初步具备我市特色的产业格局,正在进入产业扩张的新阶段。为了积极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趋利避害适应自然和经济两个规律,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素质和效益,按照一种产品规划一片优势区域,建设一项重点工程,推出一套发展模式,制定一套扶持政策的发展思路,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对全市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构件。经过两次重要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我市农业进一步由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构筑起了比较完备的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体系。我市通过统筹考虑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环境质量、产业化程度等因素而确立的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已经成为我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市在结构调整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速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适宜区域集聚,在资源禀赋最适宜地区生产最适宜产品,提升优势产业的聚集度和竞争力,为构筑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经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既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忻定盆地玉米产业区,晋西北小杂粮产区和干鲜果产区,培育了粮、畜、果三大主导产业。但由于基地规模小,产业链短,组织化程度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就是在现有产业雏形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升级,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规模扩张竞争力提高的农牧生产新格局。

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

栽 培 学 期 中 作 业 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农学 学号:20090014 姓名:柴燕芬

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 (一)稻谷 根据生态环境、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云南优质稻划分为3个区。 1.滇南热带籼稻软米集中发展区。从南部边缘的低海拔河谷热区呈树枝状伸入内地,有元江、景洪、勐腊、孟连、金平、屏边、红河、元阳、绿春、江城、陇川、勐海等县,活动积温7000-7500℃。年平均气温21℃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15℃,包括东部海拔低于400米,西部海拔低于700米的籼稻区。2.滇南、滇西北亚热带籼软米重点开发区。包括红河、文山州南部,普洱市、临沧南部、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富宁,勐海、盈江、陇川、澜沧、孟连、沧源、开远、弥勒、文山、砚山、广南、潞西、景东、双江、新平、西盟和金沙江流域的巧家、元谋、永胜、华坪、泸水、宾川等县市,活动积温在6000~7500℃,年平均气温17~19℃,最冷月平均气温10~13℃。该区为东部低于海拔1100米,西部低于海拔1400米的籼粳交错区。 3.滇中、滇中北亚热带粳型优质米开发区。包括文山州东部,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和曲靖市南部,红河州北部,临沧北部,保山、昭通地区北部及怒江州等部分河谷地区,活动积温5000~6500℃,年平均气温16~18℃,最冷月平均气温8~12℃。该区为东部海拔1100~1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的粳 稻区。 (二)玉米 云南省各地均有玉米种植,但由于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和玉米本身的生育特性、耕作制度以及群众的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及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各不相同。曲靖、昭通、文山、红河、临沧、思茅6个州(市)是云南省玉米主产区,每个地州玉米面积都在百万公顷以上,但中低产地面积比例较大。具体可分为四个种植区。 1.滇东北温凉玉米区。包括东川、昭通地区及宣威、会泽等市县,是云南省旱粮主产区,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3.5%。该区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400米的地区,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实行玉米与小麦或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也可一年两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早期或中熟种。最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宣威、会泽、昭通和鲁甸坝子,地势平坦开阔,土壤主要是山地红壤和黄壤,肥力较高,适宜多种类型玉米品种生长;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东川、巧家、彝良、大关、盐津、绥江、永善、威信、镇雄、水富等县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坡耕地比重大,土壤条件差。 2.滇西北冷凉玉米区。包括丽江地区、迪庆州和怒江州共12个县.玉米面积占全省玉米面积的7.4%。该区玉米主要分都在海拔2000~2400米,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熟或中早熟种。适应玉米生长的地区有丽江、永胜、华坪和宁蒗等县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玉米生长的地区有维西、兰坪、泸水、碧江、福贡和贡山等县在海拔2400米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宜的地 区有中甸、德钦等县的高寒地区。 3.滇中温暖玉米区。包括位于北纬24~26℃的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全部,曲靖和玉溪的大部分县以及泸西、凤庆、永德等共55个县,玉米面积占全县玉米面积的34.5%。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米的坝子边缘、丘陵山区和半山区,多实行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制,玉米适应性熟期类型为中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