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最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最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精品文档

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集院前急救、急症科、ICU、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转运和途中监护急诊科和ICU:院内救护生命绿色通道: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危急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特点: 1.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及时、连续的急救医疗服务。 2.三者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 3.既适合平时的急诊工作,又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EMSS流程:120报警-->救护车出动-->现场救护-->运送至医院并监护-->生命绿色通道-->就医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救护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转变为“暂时等待,稳定伤情后再转移”) 2.意外灾害和伤害事故增加(在我国伤害是第5位死亡原因。最常见的伤害主要有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高空跌落等。) 3.疾病谱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要求: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救护、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强化治疗。

精品文档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 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 ?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 ?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 ?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 2.先重伤后轻伤 ? 3.先施救后运送 ? 4.急救与呼救并重 ?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 ?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 ?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 心 ?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 ? ?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 ?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 ?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

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为保障重点病种(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与高危新生儿等)的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现制定与救治体系相关的部门:急诊科、各相关临床科室(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骨科、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挂号与收费等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遵守医院多学科协调机制,急危重症优先处置的原则开展急救患者诊疗活动。 一、急诊科:患者至急诊科先进行预检分诊,根据分诊标准进行分区救治。由首诊医师负责诊疗工作,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医院诊疗常规和诊疗流程以及医疗核心制度履行工作职责。迅速评估患者病情,按诊疗流程启动诊疗活动,需要急诊会诊的患者,相关临床专科按照急会诊制度执行,15分钟内到达。 二、临床科室:相关临床科室根据各病种最新诊疗规范进行救治。有诊治时限要求的病种须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各辅助检查优先进行,优先收住入院,对于需急诊手术的重点病种患者会诊医师应汇报科主任并通知手术室,优先安排急诊手术;对需夜间急诊介入手术的重点病种患者,可汇报总值班协调抢救工 作。 三、辅助检查科室:辅助检查科室提供24小时服务。重点病种患者因病情需要输血以及检验、影像、超声等检查,各科室积极协调配合,按“绿色通道”办理,在0.5小时内完成常规检查并报告,实

行急查急报。需要床旁检查的1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检查。 四、医务处、护理部、药事科: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做好临床医疗服务工作,调配好医护抢救人员,完备医疗抢救设 备及药品,必要时到现场指挥协调工作。【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 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综合管理办法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对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的影响

综合管理办法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对 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的影响 目的分析于建立優质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应用综合管理办法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情况。方法对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120急救中心接诊170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按照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管理办法分成2组,将85例行传统常规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患者设为对照组,将85例于其基础上行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差错事故及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两组抢救成功率98.82%、96.4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错事故、急救缺陷和医疗纠纷发生概率1.18%、1.18%和0.00%均比对照组低,且救护专业性、反应速度和操作技能准确性评分(77.68±9.60)分、(76.57±9.45)分和(82.78±10.60)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应用综合管理办法效果明显,患者抢救成功率较高,且有利于减少急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综合管理办法;急救差错事故;满意度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on the Emergency Successful Rate and Emergency Error Events FAN Ling-xia Emergency Center,Shishou People’s Hospital,Shishou,Hubei Province,43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on the emergency successful rate and emergency error events. Methods 170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120 emergency center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85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and the rescue successful rate,emergency error events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scor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cue successfu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 (98.82%,96.47%)(P>0.05),and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ies of errors,emergency defects and medical dispu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1.18%,1.18%,0.00%,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概念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 (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 (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 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 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1)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的建筑要求。 (2)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急救站的设置和配备。 (3)救护车的装备。 (4)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标准。 (5)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6)急诊急救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人员职责。 3.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的统计指标。 4.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 院前急救人员的地位与作用 1.院前急救人员的组成与要求:组织形式、作用与责任、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急救,力争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附近合适医院急诊科进一步诊治。院前急救看似简单,似乎无需高深的学问与技能,但事实上院前急救是否及时、诊断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果断得力,均将影响到病人的安危。及时、正确、果断的急救,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减少病人伤残率、提高人们今后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作为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在上海这个老龄化城市中,院前急救水平高低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是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为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的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们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前急救,如果没有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重视院前急救,并非可以不重视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建设,而是应该做好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之间的联系衔接和合作配合,因为院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院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因此,医院急诊科要根据本地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情况,来确定本科任务、特点、内容和组织形式。现在,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根据我国情况,呼救伤病人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病人等,称为危重病人,约占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不足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病人等,占呼救病人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②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等,在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在这种现场急救中还关系到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③特殊任务的救护值班,例如大型会议、重要会议、比赛等,发生情况按上述情况处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1 重要性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小组成员:陈谋李旳梦向琼谢彦君唐承薇 龙跃楼鹏飞吉吾尔的莫杨敏

—德国急救系统‘ ?国际医学界普遍的一种看法:“美国的手术成功率最高,日本的医疗器械最好,而德国的急救水平堪称一流「

?翼霁誌有體騎院前急救服务模丸英、 ?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将患者带到医院”; ?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痛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将医院带给现场患者”。在第一现场先把伤员的病情稳定下来,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就提彳共高亲苹幽医疗憑护。然启倚急誠机扁的彳直班痈度人员汇报伤员诊断情况,由调度人员根据病情将患者分配到相关医院,即急救重在院前深入救治。

德国急救系统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怖国家之一,应急救援工作严谨而完善德国应急救援体系因其法律制度完善,机制协调有序,救援队伍众多, 分工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齐全等特点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

院前急救概况 ?1、急救电话。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应急电话。 2、急救人员接受培训情况:急救医师,医学院校本科毕业,在 医院工作两年后接受3个月ALS培训;护士,在护士学校毕业,在医院工作两年后接受3个月ALS培训;驾驶员, 接受标准EIS培训。 ?3、岗位要求,医护人员有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及ALS合格证书,驾驶员有驾驶证书及BLS合格证书。 ?4、急救内容,:要求严格执行本地区规定的院前急救规范,规范定期更新。由于与院内治疗相衔接,所以不限于对症治疗。 、?5、送院情况,送就近医院或疾病有关的专科医院。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建设,做好辖区内突发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维持急救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痛苦。逐步形成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院内综合技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1.2编制依据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建设发展城市社区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和预案为依据。 1.3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与模式 广义上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有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救治。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因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1)接受呼救。 (2)安排、协调和实施院前急救。 (3)指挥大型灾难急救。我院暂时院前急救模式主要: 院前型: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不设床位,出诊时随车人员为急救医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本辖区居民身心健康严

重损害的各种疾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各种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引起的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工作。 1.5工作原则 (1)部门主导,积极参与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急诊科及相应职能、临床科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处理工作。 (2)快速反应,规范救治 加强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及时接收呼救,提高全院卫生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实践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接收、早救治;普及全院卫生人员的急救专业知识,加强依法监督,保证各类急救事件应急救治措施的规范有效。 (3)加强宣教,群转结合 利用医院宣传力量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群众基本了解如何快速获得院前急救服务、做好获得急救服务的准备,如何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准确处理急诊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所救治的医院,使院前急救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2院前急救组织领导小组及职责2.1院前急救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与本院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结合,设立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领导院前急救领导组组长,相关业务院长任副组长,统筹安排全院急救力量;各职能及临床科室主任为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组员,根据组长安排具体实施各项院前急救工作。 2.2院前急救领导小组职责 (1)能力建设:负责本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面对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 (2)技术支撑:承担相关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技术方案应于现行的急救技术规范、方案保持一致;指导、协助各科室制定院前急救应急预案;分析辖区内各类院前急救事件的救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3)监督管理;根据院前急救相关管理制度与监督方案,对院前急救工作及相

院前急救构成的三大要素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概况

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
院前急救构成的三大要素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 阳世雄
院前急救构成的三大要素 1、灵敏、可靠的通信网络: 具有先进的通信指挥平台、无线通信网络和设备、 特服号码120、车载终端(急救监控系统、数传、 对讲)卫星定位系统(GPS)。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院前急救构成的三大要素
2、性能良好的急救运输工具: 急救车、救护直升机、救生快舰艇、配备 相关的急救器材(急救药品、呼吸机、心电监 护仪、除颤仪、吸引器、自动担架)。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院前急救构成的三大要素
3、具有良好素质的医疗急救队伍: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急救知识和 技能,掌握相关医学知识,有较强的独力分 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概况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
?
?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始于20世纪50 年代,当时在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医疗急 救的专业机构-救护站。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系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省、地、县的 三级城市院前急救服务系统,院前急救作 为急救医学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 ,也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 续增长,我国院前急救目前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急救网络,人 员、通讯、车辆装备得到了充实和改善,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其功能从单纯运输型转变为医疗急救与快 速转运为一体的急救医疗型。
?
目前在医疗急救系统中,有线通讯、无线 通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 GPS)、数字录音、计算机辅助指挥调度 系统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较为普遍。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现有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不足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目前主流120急救系统的信息流程是单向的,仅仅是以接警 调度为主,对于急救过程、急救医生和患者等重要的环节没 有做到信息化的管理,急救数据也无法实现互通和共享。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
?
1.南宁市的接警调度模式为110、120、 119、122四警合一调度模式,120调度 中心位于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南宁 南宁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 急救医疗中心无法实时掌握调度、出车等 信息; 2.每位患者的病历仍是手工纸质填写,缺 乏科学、智能的病历管理,相关的数据分 析也无法自动统计;

宁波市院前急救工作汇报材料

关于加强我市院前急救能力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日常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机构不够健全、网络不够完善、队伍不够稳定等诸多问题,与急救工作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此,我们建议: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出台地方性法规。要全面落实《宁波市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07年—2010年)》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计划目标,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急救医疗事业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目前国家没有出台《院前急救管理办法》的情况下,争取先行通过地方法规或政府规范性文件,为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实现政府政策、措施上的突破,明确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实施工作重心由转运向现场急救的战略转移,合理规划设置急救机构和布局急救网点,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均等化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 (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组建院前急救网络。根据宁波院前急救的服务半径、人口、交通、经济水平、重点区域以及需求量等综合条件,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按照就近、安全、快捷、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市急救中心为龙头、各县(市、

区)急救站(分中心)为基础、急救分站为基点的全市急救网络,并按照每5万名服务人口配备1辆救护车的标准进行相关配置。一是加快迁建市急救中心,使中心集合办公管理用房、急救指挥调度用房、工作人员值班用房、急救车车棚或车库、急救科研教育培训用房、后勤保障、车辆维修为一体。进一步完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建立起与省级急救指挥中心、县级急救站(分中心)联网、统一的急救指挥网络。二是在主要医疗机构设立比较规范的急救分站,完善市中心城区急救网络合理布局。三是各县(市)、区(除海曙、江东外)建立独立设置或依托于综合医院的急救站(分中心),分别承担所属区域的院前急救任务。四是按宁波市人口分布、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要求设置急救分站,以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能力,切实解决群众叫车难。 (三)相关部门配合,落实保障措施。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急救医疗工作,要在建立健全医疗急救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急救专业队伍、制定急救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估办法,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体系。人事部门要根据急救机构业务情况核定人员编制,合理配备急救医生力量。财政部门应把急救事业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运行及维护,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逐年增长;市本级对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市)区根据其急救分站的设置情况按照项目进行定额补助。通信单位应保障急救医疗通信网络畅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规划部门应免费提供电子地理信息,并及时更新。公安部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落实枣庄市院前急救中心有关精神,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建设,做好辖区内突发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维持急救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痛苦。逐步形成院前急救与上级医院急诊科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二)编制依据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建设发展城市社区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和预案为依据。 (三)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与模式 广义上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有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

到达医院前的救治。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因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l、接受呼救。 2、安排、协调和实施院前急救。 3、协助大型灾难急救。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本辖区居民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各种疾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各种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引起的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工作。 (五)工作原则 1、部门主导,积极参与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急诊科及相应职能、临床科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处理工作2、快速反应,规范救治 加强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及时接收呼救,提高全院卫生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实践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接收、早救治;普及全院卫生人员的

[--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 德国医疗急救体系

[**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 德国医疗急救体系 **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为了加强和完善我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三级通讯调度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和《**市关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应急救治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急救行为,坚持就近、就急、医院专科特色和尊重病人意愿急救指挥原则,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120急救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全市医疗急救指挥和各级急救站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我市及周边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事故及急危重伤病员的急救工作,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努力打造健康**。 二、急救网络建设原则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坚持就近、就急、医院专科特色和尊重病人意愿的急救原则,按照急救责任区,及时准确、公正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调度指挥工作,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医疗急救网络。构建较为完善、覆盖农村的医疗急救体系。 三、急救网络建设我市“120”医疗急救网络由市紧急救援中心和县级急救中心及各级急救站组成,即以市紧急救援中心为枢纽,五县区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为纽带,90家急救站为网点,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功能完善、反应迅速、指挥统一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一)急救中心设置全市设置市级急救中心一个,根据《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卫计发〔2016〕12号)文件精神,在市紧急救援中心加挂一块牌子市急救中心,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县级急救中心设置4个,**县急救中心、**县急救中心、**县急救中心、**县急救中心; 分中心设置1个,**市急救中心**分中心; **区、开发区设置为市急救中心急救站; 黄果树风景区、龙宫风景区设置为市急救中心急救站。**县急救中心待县改区后设置为分中心,各县级急救中心(分中心)由县卫计局主管,应建立独立建制的县级急救中心,条件受限的县区急救中心可先挂靠在当地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 (二)“120”呼救电话接入根据《院前急救管理办法》、《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指导意见》,“120” 作为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电话号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号码或者其他带有医疗急救呼救性质号码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按照区域规划和急救半径最小原则,市急救中心受理**市两城区、**区、黄果树、龙宫风景区呼救电话,即**市两城区、**区、黄果树、龙宫风景区所有通信公司“120”呼救电话接入市级急救中心; 各县级急救中心受理本地呼救电话,即县级急救中心所有通信公司“120”呼救电话直接接入各县级急救中心。 (三)市急救中心职责 1.在市卫生计生委领导下,负责全市急救资源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工作,监督管理县级急救中心和各级急救站的急救工作。完善急救管理,保障急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