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

浅谈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

浅谈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

摘要

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从历史文明的辉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促进国家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传播交流。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传播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更是四个自信里最根本的一个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化认同,如果都不认同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那么是没有基础谈文化自信的。所谓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因。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重要、最深层的基础[1]。在西方文化渗透中国文化,并攻击和捧杀中国文化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增强文化认同感,意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英国社会学家Antony Giddens 在其《社会学》一书中指出“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样貌,也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透过全球化的视角,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别人而世界的问题会影响到我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要在世界占领一席之地,不止需要经济助力也需要文化助力,

需要文化助力那么首先得最大化认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好,可以给世界问题开出中国药方,可以让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更和谐融洽,那么文化认同就达到了。但是我国目前国内都存在文化认同问题,何谈让其他国家认同呢。因而在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我们要增强文化认同,我们就要处理好文化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党和人民;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中实现中华文化认同;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实现文化创新,达到新的文化认同;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在兼容并蓄中创新中华文化;处理好文化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建设现代中华文化为重点,体现现代性。

最大化认同了我们的文化之后,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讲文化自信,那么自信在哪,以哪些自信?我相信在闭关锁国前,对文化自信提出疑问定是要被嘲笑的。可如今确实要将文化自信提到战略位置。原因自然是西方列强靠着科学与政治,枪炮与思想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屈辱史,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问题也是在近代以来才凸现出来的。古代中国万邦来朝,文明远播,中国人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水深火热。随着一次次抗争和自救的失败,很多人逐渐失去了自信,其中就包括文化自信。在中国人逐步失去自信力的过程中,文化自信的丧失是最后一步,也是最深刻沉痛的一步[2]。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

展以及作为大国的崛起,中国人的自信正在恢复。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这种民族自信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谈文化自信,究其原因则是,在人类社会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们对自身文化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信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主性和自豪感的体现。哲学上文化上的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成员自信力的最高表现。物质财富上的自信、军事力量上的自信固然重要,但都不如文化自信来得那样文明高贵,那样具有内在力量和外在魅力。人是文化性的动物,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文化属性体现了人与动物的重大区别。每个民族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中会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成员沐浴在这种文化传统中并继续发展着这种文化,人们以自身的文化而自豪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信念,这就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不间断的华夏5000年文明史放眼全球无国匹敌,儒释道精神,中华瑰宝数不胜数,正是我们被中华文化养育,反而产生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当年我们落后时我们仰望了别的文明,忽略了自己的瑰宝。但如今我们依靠中国特色,走出了中国特色,我们就当拾起中国特色,更加深入的发展中国特色。我们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中奠基文化自信,把我们的“传家之宝”源远流长的发展壮大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纳融合发达的文明成果,让中华文化与时俱进,迸发出新的活力。从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形成文化自信。国际地位、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文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从整体上带动着中国人自信心的提升,其中就包含文化上的自信。

从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中确立文化自信,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革命时期根据地范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到建国后全国范围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到如今的文化自信,可以说一以贯之。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从产生到不断完善再到文化“ 走出去” 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所有这些方方面面的成就,都切实壮大了我国的文化实力,提升了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为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我们在核心科技知识上的竞争力也让其他国家的同行产生了想要了解或深入了解的想法,这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文化建设过了认同和自信的树立阶段,那么就该讲讲如何传承和发扬了。故而不得不提文化教育,我们的应试教育让人诟病,我也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在高中以前总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同学以学习成绩分化交流圈子,老师以学习成绩评定对学生的态度。总是少了那么多的人文关怀,总是羡慕孔子的学生,羡慕古时候的师生情坏,亦师亦友在当代有些难以体会。一个老师不管品行如何,不管他带的学生品行如何,只要那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好,那么那个老师作为老师的效益就高。后来读到孟建伟[3]对于人文教育的观点,恍然大悟,应试教育忽略了知识的本体是人,人创造了或者是发现了知识和文化,接受教育的也是人,怎么能把知识的本体和知识的本身分割来教育呢?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人不仅需要形而下的坚实的逻辑和实证的技术和知识,而且更需要具有形而上的包括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内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譬如我考研的过程中,专业知识很重要,可考研过程中

守得住寂寞,对考研方向的兴趣,能有一如既往的热情也很重要。人不仅需要有健全的理性,而且更需要有完整而丰满的感性。什么样的生活最幸福?答案是诗意的生活最幸福。在古有李太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今有舒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人不仅需要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把握,从而能够学以致用,而且更需要通过对创造过程的体验和领悟,从而学会如何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正如“温故而知新”的道理,科学家的发现很重要,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和故事也很重要。

我们的文化有人类文明的大集成,那么让优秀的博大的文化走出去,对外传播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让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真正成为“交流会通” ,这是中国发展的任务,也是中国应尽的世界责任和对世界的贡献[4]。我们的文化不应该走宣传的道路而应走传播和交流的道路,让其他国家因为吸引力而关注和渴求了解。就如唐玄奘因为小乘佛经的局限性而渴求得到真正的大乘佛经里的正信正知,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一定要求取正经,解救内心的困顿。就像中国构建“一带一路” 那样,坚守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题,坚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丝绸之路精神,以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参考文献

[1] 秦宣. 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 06): 18-23.

[2] 刘建军. 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J]. 文化软实力, 2016, 01): 49-53.

[3] 孟建伟. 教育与文化——关于文化教育的哲学思考[J]. 教育研究, 2013, 03): 4-11+9.

[4] 刘琛.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跨文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6): 217-21+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