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一.概念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在静息状态呼吸室内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的标准。

但在使用血气分析结果来判断呼吸衰竭时,应注意PaO2值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年龄可按PaO2=〔102-0.33×年龄)〕×0.133kPa计算。

如70岁:79 mmHg, 80岁75.6 mmHg, 90岁72 mmHg可视为正常。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1.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常指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PaO2和PaCO2达到了呼吸衰竭的水平)与慢性(常指在慢性呼吸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呼吸衰竭。后者又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呼吸衰竭。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

3.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内呼吸性(如CO中毒)呼吸衰竭三类。

4.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正常)、I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和Ⅲ型呼衰(PaO2正常,PaCO2>50mmHg)。

PS:Ⅰ型呼衰多为急性呼衰,表现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Ⅱ型呼衰多为慢性呼衰,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5.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呼吸衰竭(附表1)。

PS: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呼吸衰竭分类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治疗上应针对病因处理。

三.呼吸衰竭的病因

常见的五类病因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周围神经传导系统致呼吸肌疾病;

(3)胸廓疾病;

(4)呼吸道疾病;

(5)肺血管病变。

从肺功能障碍分类,又可分为——

通气功能障碍: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疾病:伴有气流受限的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又称COPD),晚期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气管内异物,炎症性肉芽肿,肿瘤及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都可造成局限性气道狭窄和阻塞,引起呼吸衰竭。

2.限制性通气障碍性疾病:⑴胸廓膨胀受限:见于胸廓畸形,外伤,脊柱侧弯或后凸,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央型,广泛的胸膜肥厚和粘连。

⑵横隔活动受限,腹部手术后,大量腹水,腹膜炎和重度肥胖,腹腔巨大肿物等。

⑶肺膨胀不全: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肺实变等。

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等。

⑸神经肌肉病变: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系统硬化症,呼吸肌疲劳,肿瘤等。

⑹呼吸中枢受限制:吗啡,苯巴比妥类,各种安眠药,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换气功能障碍:1.肺水肿:心原性或非心原性肺水肿。2.慢性肺间质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尘肺,放射性肺炎,氧中毒等。3.闭塞性肺血管病:肺栓塞及肺梗塞,肺血栓形成。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drome ARDS)。

四.发病机理:

(1) 通气不足;

肺泡正常的通气依赖于正常的气道,同时还必须具备正常的胸廓和肺的顺应性。例如当大量胸水,气胸,肺不张时,肺的膨胀受限。以上原因均可使肺泡通气不足,导致缺O2和CO2潴留。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有效的气体交换要求吸入气和肺血流分布均匀,正常人通气为4升/分;肺血流量为5升/分,其比例为0.8,此为最合适的比例。进入肺泡的气体可以和肺泡血流充分进行气体交换。V/Q>0.8表明病变部位通气正常而缺少血流,称为“死腔通气”。造成缺O2,如肺栓塞和休克时。V/Q<0.8表明血流正常,而通气不足,指使肺动脉血未能充分氧合就进入了静脉,形成“分流效应”,如肺不张,肺水肿。

(3)弥散功能障碍;

(4) 呼吸肌疲劳;

(5)肺动-静脉样分流。

PS: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缺O2和CO2潴留,酸中毒对于机体的危害。大脑皮层对缺O2最敏感,脑耗O2量为3ml/100g/分。突然中断供O2二十秒钟即可出现抽搐昏迷。如果逐渐缺O2,症状出现比较缓慢。首先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减退,严重时出现谵妄,昏迷。缺O2可使脑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颅内压上升。而颅内压升高又压迫脑血管,脑血流进一步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五.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治

(一) 诊断

1. 原发病的症状与体征;

2.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 (2)紫绀;(3)神经精神症状;(4)循环系统症状; (5)其他:如肝、肾功能异常、应激性溃疡等。

Ⅰ型呼吸衰竭:

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尤其活动后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紫绀,鼻翼煽动,辅助呼吸运动增强,呼吸节律发生改变。缺O2早期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随缺O2的加重可出现烦躁,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律失常。后期表现躁动,抽搐,昏迷,呼吸减慢,呼吸节律不整,血压下降,可有消化道出血,尿少,尿素氮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肾功能衰竭。

Ⅱ型呼吸衰竭:

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可有头痛,嗜睡,睡眠白昼颠倒,球结膜水肿,皮肤温暖,多汗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肺性脑病。

3.动脉血气分析。

诊断与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的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报告结果可作出诊断。当呼吸衰竭伴有神经症状时,应与脑血管意外,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感染性中毒性脑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二)治疗

1.原则: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维持生命,为基础病和诱因的治疗赢得时间。

2.措施:

(1)通畅气道:①积极控制感染;②祛痰;③解痉;④建立人工气道。

湿化痰液:积极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为了使痰稀释易咳出,输入液体不必太限制,每日一般不少于2000~2500ml,应注意心功能情况,为了增加排痰功能,应给予气道局部湿化,湿化液湿度应在32~34℃为宜。可在生理盐水中加入喘乐宁或可必特雾化,庆大霉素等药物,以加强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局部抗感染的效果,也可使用2~4%的碳酸氢钠其稀释痰液的作用较好。临床上常用超声雾化湿化气道,但其产生高密度水雾使气道阻力增加,PaO2下降,故雾化时应注意吸氧。并鼓励病人翻身,坐起咳嗽,促使痰的派出。可使用稀释痰液的药物,如必消痰,强力痰灵,达先片,祛痰灵,稀化粘素,沐舒坦等有抗氧化失衡作用,使痰变得稀释,易于咳出。现有静脉沐舒坦提供临床使用,可用于口服药物有困难者。

支气管扩张剂:临床上常用药物为氨茶碱和β受体激动剂。氨茶碱的应用要注意其有效量和治疗量较接近,个体差异较大,故强调个体化给药,最好能监测血药浓度。茶碱静推时速度过快会有心律失常发生,故0.25 g加在10%葡萄糖40 ml中推注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现有长效控释氨茶碱片,商品名为舒弗美和葆乐辉对胃肠道刺激小,可每日0.2 g日二次分服。β2激动剂有气雾剂,口服制剂和雾化剂。但使用可有心悸,肌震颤发生,应注意调节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溴化异丙托品(商品名为爱喘乐),定量吸入或水溶液雾化吸入均有很好的扩张支气管作用,该药副作用小可长期吸入。

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衰竭时应用,可以减轻支气管痉挛及气道炎症,减少支气管粘膜分

泌。可使用琥珀酸氢化考地松200 mg~400 mg/日,也可使用地塞米松5 ~10 mg/日,甲基强地松龙2~4mg/kg,其抗炎作用为氢化考地松的5倍,对HPA轴抑制作用少。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当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CO2明显潴留,可使用呼吸兴奋剂。临床上常使用可拉明(Coramine),洛贝林(Lobeline)。可拉明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也可通过刺激颈主动脉和主动脉的化学感受器,适用于呼吸中枢受抑制的病人,对呼吸肌疲劳的患者或气道阻塞未解除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当痉挛,祛痰效果不佳时,应尽早建立人工气道。口咽气道不能很好维持通气,目前常用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PS:肝素的应用:肝素有非特异性抗炎,抗过敏作用,并可降低血液和气管分泌物的粘度使易于咳出。常用剂量50~100 m g/日。疗程一周静脉滴注,用前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元时间。

(2)纠正缺氧。

非控制氧疗:FiO2不必严格控制,可根据病情需要调节氧流量,以达到纠正低氧血症的目的,多用于无通气障碍者。

控制性氧疗:严格控制FiO2。使PaO2维持在8.0kPa以下,既纠正了缺氧,又不消除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适用与Ⅱ型呼吸衰竭。COPD患者,对于这些人,临床上给予FiO2在25~30%(吸氧1~2升/分),计算吸氧浓度公式为:FiO2=21+4×氧流量(L/min)。

PS:机体对缺O2的反应比CO2为低,当吸氧浓度至16%,PaO2<8kPa时,通气开始增加,如果给予高浓度(>50%)的氧浓度吸入,缺O2的刺激解除,反而可导致呼吸抑制。神经系统早期可表现头痛,精神兴奋,当PaCO2>10.7kPa时,病人可由嗜睡转入昏迷,称为CO2麻醉。

(3)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CO2 潴留:

①呼吸兴奋剂的合理应用:a)慢性呼衰的相对稳定期;b)慢性呼衰的急性加重期。

②机械通气:

③人工气道的建立。

④机械通气与肺段灌洗相结合。

(4)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①呼酸;②呼酸合并代碱;③呼酸合并代酸等。

呼吸性酸中毒:主要立足与改善肺泡通气,降低PaCO2。一般不给予碱性药物。如果PH<7.2时,考虑短时间内不能改善气道阻塞并合并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可给予碱性药物。一般可根据PH降低情况,给予5%NaHCO3—100ml/v,也可按照常规补碱公式即:(测得HCO3—mmol×0.24体重(kg )。

(5)利尿剂的应用。

(6)并发症的防治

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

(一)呼吸骤停的抢救

1.口对口人工呼吸

(1)争分夺秒,现场抢救;

(2)应首先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3)深呼—快吸—用力吹气(捏鼻,经口)。

2.手控简易呼吸囊通气

(二)ARDS的现代诊治

ARDS是一种以严重低氧血症和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ARDS是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打击后出现的以肺实质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

综合征。临床特点:严重低氧血症、呼吸频速、X线胸片示双肺斑片状阴影;病理生理特点:肺内分流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病理特点: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广泛肺水肿、微小肺不张等。ARDS最常见的病因是多发性创伤和脓毒综合征(sepsis syndrome)。

ARDS病理生理特点:①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间质水肿;②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肺泡萎陷。这些改变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大,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

肺毛细血管内皮→肺间质水肿↘

损伤、通透性↑肺泡水肿→氧弥散障碍

↗↘

急性肺损伤低氧

肺微循环障碍血症→ARDS

↘↗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肺内分流↑

伤,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萎陷→肺顺应性

1992欧美专家联席会议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

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PaO2/FIO2≤26.7kPa(≤200mmhg)(不管PEEP水平);③正位X线胸片显示有斑片状渗出阴影;④肺动脉嵌顿压(PAWP)≤2.4kPa, 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ARDS的治疗:

包括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和对基础疾患的积极治疗。

基础疾患与诱因←治疗基础疾患、去除诱因

↓↓

肺微血管通透性↑II 型肺泡细胞损伤

↓←激素

肺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脱水

肺泡不张

肺顺应性↓←IPPB

↓←PEEP

肺内分流↑←氧疗

呼吸作功↑

通气量↓

呼吸衰竭←防止并发症

呼吸衰竭怎么治疗

呼吸衰竭怎么治疗 相信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健康快乐。但就是有一部分婴儿一下生就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现象,这种病症是新生儿的危病重症。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小编带你一起了解一下。 1、上呼吸道梗塞 有可能是婴儿在母体当中的时候就出现了身体的畸形,没有及时的查出来,导致了上呼吸道的梗塞。比方说:鼻后孔闭锁、喉气管软化症以及小颌畸形,或者是喉蹼这些症状都有可能引起上呼吸道的梗塞; 2、肺部疾病 新生婴儿一下生,有可能会患有肺气肿、湿肺症,或者是肺部发育不良,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导致婴儿的呼吸衰竭。 3、神经系统疾病 最常见的就是早产儿。这种婴儿往往会因为先天性的畸形,或者是原发性的呼吸暂停,又或者是颅内出血而导致了呼吸衰竭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这些就是婴儿发病的原因,家长们一定要根据医生所检查做出的诊断,做相应的治疗。 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 在现实生活当中,早产儿真的不在少数,也许是因为孕妇在怀孕过程当中,特别不注意引起了婴儿的早产。提前出生的孩子一般都会出现呼吸衰竭的现象,接下来小编将具体的来讲一讲,都是有哪些临床上的症状? 1、呼吸衰竭的症状一般都对于早产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哭声是完全正常的,但是经过6到12个小时之后,呼吸就会出现困难的现象,而且病情会逐渐的加重,同时还会伴有呻吟声,这就是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症状之一。

2、同时,这样的早产儿,还会出现呼吸不规则以及呼吸暂停的现象。脸部的颜色也会因为缺氧而变得灰白色,或者是青灰色,情况严重的话有可能会发生,左边的脸和右边的脸颜色不一样,有非常明显的青紫色,及时提供相应的氧气,也不能够使这种现象减轻。 3、呼吸衰竭的婴儿,因为缺氧严重四肢的肌张力是非常低下的,能够明显的看到婴儿的鼻翼煽动,在最开始的时候,婴儿的胸廓也会有隆起现象,随着病情的严重,胸廓也会随之下陷。 呼吸衰竭的死亡率 有很多的新生儿生下来之后,就不能够自主的呼吸,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爸爸妈妈最为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存活率是多少?虽然现实很残酷,但确是必须要面对的。下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小编想要告诉患有呼吸衰竭病的新生儿父母们的。 新生儿呼吸衰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病症。在所有新生儿易患的疾病当中,属于很危重的疾病。毕竟呼吸顺畅,才能够让一个新生儿健健康康的成长。只有呼吸顺畅了,新生儿才能够顺利的哺乳,摄取营养。 新生儿得呼吸衰竭症状之后,一个月都属于危险期。如果婴儿能够顺利的度过危险期,那么他就有可能被治愈,也有可能顺利的长大。而绝大部分患有呼吸衰竭的婴儿,都会在七天之内死亡,有的甚至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就会死亡。在七天之内死亡的新生儿,约占所有死亡数的80%。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出现呼吸衰竭的病因有很多,家长们一定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来进行不同的护理。当我们的孩子出现呼吸衰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护理呢?赶紧来看一下都是有哪些护理措施吧。 1、迅速开放气道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刚刚下生的婴儿应该迅速的用吸管清除掉嘴巴咽喉等器官中的黏性的异物。尤其是那些吸入羊水的新生儿要特别的注意。如果有必要的话,必须要做喉镜的检查,或者是气管的插管,取出堵塞气管的粘液。 2、建立婴儿自主呼吸

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医院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 病因包括任何能损害呼吸功能的疾病,慢性呼吸衰竭主要病因为COPD等。 2. 呼吸困难、紫绀、伴肺性脑病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原发病的改变。 3. PaO2<伴或不伴PaCO2>。 【体格检查】 1. 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面容、紫绀、杵状指(趾)。 2. 专科检查:呼吸频率、胸廓运动、触觉语颤、罗音。 【实验室检查】 1. 血、小便、大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 2. 器械检查:胸部X线正、侧位片,必要时断层、CT、心电图、超声波。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有基础病史,有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结合有关体征、血气分析即可确诊。 1. 患有损害呼吸功能的疾病。 2. 呼吸困难。可出现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呼吸浅快或不规则;点头或提肩呼吸。 3. 口唇、指甲出现紫绀,贫血者可不明显或不出现。 4. 精神神经症状。急性严重缺氧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在抑制之前出现失眠、烦躁、躁动等兴奋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严重者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5. 血液循环系统,因长期缺氧、肺动脉高压,发生右心衰竭,出现颈静脉充盈,肝、脾肿大及下肢浮肿等。二氧化碳潴留使外周浅表静脉充盈、皮肤红润、多汗、血压升高、洪脉,还可出现眼结合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 6. 严重呼衰影响肝、肾功能,能引起消化道溃疡、糜烂及出血。 7. 血气分析:PaO2<伴或不伴PaCO2>。

【治疗原则】 1. 院前:迅速去除可逆性诱因维持生命功能。 (1)畅通气道: 1)痰或异物阻塞者:病人取卧位,开口暴露咽部迅速取出或掏出声门前痰或异物。 2)急性喉水肿:紧急环甲膜穿刺、地塞米松局部喷雾或静脉注射。 3)张力性气胸:立即取粗针头于气管偏移对侧鼓音明显处穿刺排气减压。 4)哮喘窒息:立即沙丁胺醇(舒喘宁)雾化吸入、氨茶碱~及地塞米松5~10mg稀释后缓慢静注。 (2)氧疗及维持通气:鼻管高浓度输氧,呼吸浅慢者静脉注射呼吸兴奋剂。 (3)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循环及应用应急药物。 (4)迅速安全转运病人回医院。 2. 院内: (1)建立通畅的气道: 1)用多孔导管通过口腔、鼻腔、?咽喉部将分泌物和胃内反流物吸出。痰粘稠者予雾化吸入,必要时用纤维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出。 2)扩张支气管:%沙丁胺醇溶液加生理盐水2ml,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静脉滴注氨茶碱每日限量;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 3)上述处理无效,?则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 1)单纯缺氧可吸入较高浓度氧(35~50%)或高浓度氧(>50%),吸氧浓度>60%?至100% 仍不能纠正缺氧时,予机械通气氧疗,使PaO2>,?并结合病情调低吸氧浓度,?以防止氧中毒。 2)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原则(指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低浓度(〈35%)持续吸氧。严重的呼衰需较高浓度氧疗时,可加用呼吸兴奋剂,或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3)增加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1)呼吸兴奋剂:对低通气以中枢抑制为主者,呼吸兴奋剂疗效较好,其它情况应慎重。用法为尼可刹米~静推,随即以3~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4~12小时无效或有严重副反应时停用。

呼吸衰竭试题

呼吸衰竭试题

一、A1题型 1.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诊断指标是 A.Pa02<6.65kPa,PaC02>8.0kPa B.Pa02<7.32kPa,PaC02>7.32kPa C.Pa02<8.0kPa,PaC02>6.65kPa D.Pa02<9.3kPa,PaC02>5.32kPa E.Pa02<6.32kPa,PaC02>9.3kPa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099】 【正确答案】 C 2.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 B.呼吸频率增快 C.呼吸困难与发绀 D.神经精神症状 E.双肺有大量湿啰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0】 【正确答案】 C 3.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 A.通气/血流>0.8 B.通气/血流<0.8

C.弥散功能障碍 D.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E.肺泡通气不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1】 【正确答案】 E 4.引起I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疾病是 A.慢性支气管炎 B.阻塞性肺气肿 C.气管异物 D.膈肌麻痹 E.ARDS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2】 【正确答案】 E 5.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产生二氧化碳潴留的最主要的机制是 A.通气不足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D.弥散障碍 E.氧耗量增加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3】 【正确答案】 A 6.对呼吸性酸碱失衡的判断,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pH B.PaC02 C.BE D.AB E.SB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此题正确答案为B. PaC02,PaC02呼吸性酸碱失衡的最优价值的指标。 BE:参考范围:-3—+3(注:在正负3之间) 实际碳酸氢盐(AB):指从人体血浆中实际的HCO3-含量。标准碳酸氢盐(SB):指在体温37度时PaCO2在5.32kPa(40mmHg),血红蛋白在100%氧饱合条件下测出的HCO3-的

完整ICU诊疗指南

目录 1. 机械通气 (1) 无创机械通气 (4) 有创机械通气 (5) 2. 呼吸衰竭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8) 3.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常规 (11) 4. ICU成人患者持续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的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12) 5. 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与止痛流程 (14) 6. 重症患者的血糖监测与调控 (15) 7. 急性左心衰竭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17) 8. 心律失常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19)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9)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20) 心房纤颤 (21)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2) 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23)

严重心律失常急救流程 (24) 9. 心脏骤停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25)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27) 11. 失血性休克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29) 1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31) 13. 癫痫持续状态诊疗流程 (33) 14. 有机磷农药中毒 (34) 15. 严重感染质控标准及诊疗流程 (35) 1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质控标准及诊疗流程 (38)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诊疗质控标准及流程 (39) 18. 电解质紊乱 (43) 19. 气管插管操作常规 (51)

20. 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常规 (53) 21. 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术 (55) 22. 有创动脉压力监测术 (57) 23. 非同步电复律除颤术 (58) 24. 电击除颤操作流程 (59) 25. 休克急救程序 (61) 26. 多发伤复合伤急救流程 (62) 27.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流程 (63) 附录 1.Ramsay镇静评分 2.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 3.镇静镇痛常用药物

呼吸衰竭治疗要点

呼吸衰竭治疗要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 昏迷病人用仰头提颏法打开气道 缓解支气管痉挛:支气管舒张药 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 在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 mmHg或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 I 型呼吸衰竭高浓度吸氧,FiO2 > 35% II 型呼吸衰竭低浓度持续吸氧, FiO2 <35% 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 4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 5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6病因治疗 7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1.恶心与呕吐 护理评估1、病史 2、身体评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常用护理诊断 一.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失水征象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失水征象、动态观察结果。 2、呕吐的观察与护理 3、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活动无耐力: 1、病人呕吐时应帮助其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吐毕更换衣物、开窗通风。 2、告诉病人突然起身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故应动作缓慢。 3、按医嘱给予止吐药及其他治疗 4、鼓励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自理活动,必要时给予帮助。 三.焦虑 2.腹痛 临床上一般将腹痛按其病急缓、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与慢性腹痛。急性腹痛多由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扭转、破裂,空腔脏器梗阻、扩张等引起,慢性腹痛的原因常为腹腔脏器的慢性炎症、腹腔脏器包膜的张力增加、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与疾病有关。 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一、一般治疗 1.将床头端的床脚抬高15 -20cm,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2.餐后易致反流,故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 3.注意减少一切影响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紧束腰带等。 4.应避免进食使LES压降低的食物(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应戒烟及禁酒。 5.避免应用降低LES压的药物及影响胃排空延迟的药物。 6合并有心血管疾患而服用硝酸甘油制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可加重反流症状支气管哮喘患者如合并胃食管反流可加重或诱发哮喘症状,尽量避免应用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胃食管反流病护理诊断: 疼痛 1.病情观察 2.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3.指导并协助病人减轻疼痛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 4.用药护理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 2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减轻胸部压力刺激。取舒适的体位。 3保持情绪稳定,焦虑的情绪易引起疼痛加重。 4.教会病人一些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的技巧 肠结核 临床表现 腹痛●疼痛多位于右下腹,反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 ●常有上腹或脐周疼痛,系回盲部病变引起的牵涉痛,经仔细检查可发现右下腹压痛点。 ●疼痛性质一般为隐痛或钝痛。 ●有时疼痛在进餐时诱发,其原因是由于回盲部病变使胃回肠反射/胃结肠反射亢进。 ●增生性肠结核或并发肠梗阻时,可有腹绞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肠型与蠕动波。 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a每日排便2一4次不等,重者可达10 余次。 b粪便呈糊状,不含或含少许粘液或脓血,不伴里急后重,血便极少见。 ●可间有便秘,呈羊粪状,隔数日再有腹泻。 ●便秘是增生型肠结核的主要表现。 全身症状:病人呈现慢性病容、消瘦、苍白。腹部肿块为增生型肠结核的主要体征,常位于右下腹,较固定,质地中等,伴有轻、中度压痛。若溃疡型肠结核并发局限性腹膜炎、局部病变肠管与周围组织黏连,或同时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时,也可出现腹部肿块。 并发症:●常有肠梗阻●偶有肠出血●偶有急性肠穿孔 诊断要点 1、青壮年病人有肠外结核 2、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右下腹压痛腹部肿块、原因不明的肠梗阻,伴有发热、盗汗 3、X线、结肠镜及活检有肠结核征象 4、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治疗 1、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2、对症治疗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最新资料推荐------------------------------------------------------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一) 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 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 最常见。 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 发病机制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 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两个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 1/ 18

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 与弥散功能。 Ⅰ 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 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 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 V/Q 大约为 0. 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 V/Q0. 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 V/Q0. 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 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 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 V/Q=0。 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 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 PaCO2 影响甚微。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目标 1.病人能维持最佳呼吸型态,呼吸困难缓解。 2.病人能维持最佳气体交换,缺氧情况得到改善。 3.患者能通过有效地咳嗽排除气道分泌物。 4.患者焦虑与恐惧减轻,营养改善。 5.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二、护理措施 (一)入院评估 如患者为急性呼吸衰竭入院,应先行急诊治疗处理,同时进行连续的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地点、呼吸困难持续的时间;就诊前的病情变化及院前急救措施。了解患者有无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程度加重等其他症状。 局部情况。观察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全身情况。24小时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注意有无尿量减少及全身浮肿情况,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辅助检查。及时了解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胸片等检查结果。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有无恐惧、焦虑的表现及程度,了解患者担忧的原因。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及可能发生并发症的认知度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急救治疗 急救过程中应细致观察与评估,及时掌握患者有关资料。 首先协助医生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心跳骤停、窒息等。对已发生休克的患者立即建立2条或以上的静脉通路,及时输血,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持续氧疗、心电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当患者呼吸停止,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呼吸道通畅情况下,以简易呼吸囊进行人工通气。如发生心跳骤停,采取体外心脏按压等有关的抢救措施。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调节呼吸机进行合理的机械通气。 (三)氧疗的护理 1.呼吸衰竭患者需吸入较高浓度(FiO2>35%)的氧气,使PaO2迅速提高到60-80mmHg 或SaO2>90%。 2.呼吸衰竭患者一般在PaO2<60%时才开始氧疗,应予低浓度持续给氧,使PaO2控制在60 mmHg或SaO2在90%或略高。 (四)用药护理 1.呼吸兴奋剂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需要减慢滴速。 2.禁用镇静催眠药物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而影响睡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烦躁不安,在执行医嘱时应注意加以判别,禁用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剂。 3.遵医嘱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五)机械通气的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等。 2.掌握呼吸机的参数,及时分析并处理呼吸机报警的原因。

(完整版)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18年版)

编写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

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18年版)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案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 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1门诊设置 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1。2床位规模

呼吸衰竭治疗的临床思维

呼吸衰竭治疗的临床思维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下面从思维基础和思维要点两个方面阐述其康复治疗的要点。 一、思维基础 2呼吸衰竭的病因 引起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尘肺、慢性支气管炎、外伤等。其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1发病机制及其诱因 肺通气障碍 1.1 通气动力下降. 引起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值,而肺通气的源动力是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减弱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1.1 呼吸肌因素各种直接或间接因素如呼吸肌疾病、损伤,能量供应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功能障碍等均可致呼吸运动减弱,肺泡通气量下降;呼吸肌本身疾病而使舒缩功能障碍。呼吸运动减弱(如重症肌无力);能量供应障碍。因绝对能量供应障碍或相对能量供应不足。使呼吸肌活动减弱;其它因素,如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致呼吸肌活动减弱。 1.1.2 神经传导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神经损伤、神经传导阻滞等导致的呼吸肌活动减弱而引起的肺泡通气量下降。 1.1.3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呼吸肌活动的传导神经信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中枢功能抑制、损伤(如安眠药物、麻醉剂等)。会使呼吸运动减弱;或高位中枢动能抑制、损伤(如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等也会使呼吸中枢功能抑制。最终使呼吸运动减弱。 1.2 通气阻力增加 1.2.1 弹性阻力增加弹性阻力来自于胸廓和肺2个部分。胸廓弹性阻力增加的因素主要有:(1)胸廓结构性改变(如鸡胸、脊柱畸形等);(2)胸壁大面积皮肤疤痕影响;(3)胸廓扩张;(4) 胸壁损伤(如胁骨骨折等); (5)胸膜增厚、胸膜粘连等。肺弹性阻力增加的因素有:(1)各种原因引起的广泛性肺纤维化。肺组织变硬,顺应性下降;(2)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而致弹性阻力增加。肺泡表面张力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肺总弹性阻力的2/3。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表而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炎症、缺氧等原因可使表面活性物质破坏或生成减少,而使表面张力增加.致肺弹性阻力增加;(3)肺总容积减少。见于肺不张、肺泡水肿、部分肺组织切除等而致肺弹性阻力增加。(4)胸腔积液及气胸等时压迫肺组织,限制肺扩张,使肺弹性阻力增大。 1.2.2 非弹性阻力增加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而主要为气道阻力,约占总阻力的80%一90%。非弹性阻力增加的3个因素是:(1)管内因素。如异物、肿瘤、渗出物等各种因素在支气管腔内,使管腔狭窄、阻塞;(2)管壁因素。如支气管壁痉挛、肿胀、纤维化、坏死塌陷等因素而使管径变小,使通气阻力增加;(3)管外因素。如管壁外的压迫。使管腔变小,阻力增加。 2肺换气障碍 肺换气是指肺泡内氧气通过呼吸膜弥散至肺毛细胞血管内,同时肺毛细血管内二氧化碳弥散至肺泡内。均为顺浓度梯度弥散。根据生理学知识可知,影响肺换气障碍的主要因素为呼吸膜的“弥散障碍”和“通气/血流比失调”。 2.1 弥散障碍 2.1.1弥散膜面积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换气肺组织减少.如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使气体弥散(交换)障碍 2.1.2 弥散膜厚度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膜厚度增加,如肺问质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等致气体弥散(交换)障碍。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言: 慢性呼吸衰竭同急性呼吸衰竭不同的是,多在原有肺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常见原因是COPD。早期可表现为I型呼衰,随着病情加重、肺功能减退,表现为II型呼衰;慢性呼吸衰竭稳定期,虽然PaO2降低、PaCO2升高,但机体通过代偿,(代偿阶段,PH正常)患者仍可以从事一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一旦呼吸道感染加重或其他诱因,可表现为PO2明显降低、PCO2明显升高,此时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这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衰竭的类型。 呼吸衰竭的病因 1、支气管气道病变:如异物、炎症、肿瘤使中央气道狭窄或阻塞,更为多见的是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COPD等引起外周气道的阻塞; 2、肺部病变:各种类及肺泡和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导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值失调,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动静脉分流,导致呼吸衰竭; 4、胸廓及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气胸、脊柱畸形、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强直性脊柱炎,影响胸廓和肺的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导致呼吸衰竭; 5、神经及呼吸肌病变: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农药中毒、严重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不足而引起肺通气不足。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气体交换:分三个步骤完成: 1、机体通过肺组织从外界摄取氧气、排出机体代谢产生的CO2;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肺换气(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在体内的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 3、组织细胞则从血液及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CO2。 ---内呼吸:血液、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主要涉及的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肺通气是指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其功能正常与呼吸动力、阻力有关,所以凡能影响肺通气动力和阻力的因素都会影响肺的通气功能; 在静息状态下,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CO2分压,否则(通气不足)就会出现PO2降低,同时PCO2升高,即II型呼吸衰竭。-------肺通气功能障碍时; 肺通气功能障碍可为二种:阻塞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一、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阻力增高引起的 凡是由于气道狭窄和阻塞引起的因素都会导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支气管水肿、增生、痉挛、分泌物、异物阻塞;肺泡壁破坏、肺泡间隔缺如所致肺组织弹性下降,对气管的牵拉减弱使气管内径变窄等; 肺功能表现为:RV/TLC明显增加,FEV1和FEV1/FVC下降; 解释:阻塞性限制性 TLC—肺总量:正常或增加;减低 VC--肺活量:正常或减低减低

呼吸衰竭定义及分类

呼吸衰竭总论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排血量降低等因素。 疑问:心内解剖分流比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导致的动静脉血液分流,未进行气体交换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以理解这不是呼吸衰竭的问题;但是原发排血量降低的因素?这不就是心衰吗?心衰会导致PaO2下降吗?机制是什么?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血气分析分类:最重要的标准:PaO2<60mmHg(考试); 1、I型呼吸衰竭:由于换气功能障碍,又称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正常或下降; 2、II型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又称通气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50mmHg;即缺氧伴CO2潴留; 3、吸氧状态:PaO2>60mmHg,PaCO2>50mmHg-------II型呼吸衰竭; 4、吸氧状态:PaO2>60mmHg,PaO2/FiO2<300mmhg---呼吸衰竭(肺损伤); (二)根据病程、起病急骤分急、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数秒或数天发生,机体来不及代偿,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 慢性呼吸衰竭:多发生在原有肺部疾病,机体产生代偿反应,主要是血HCO3-代偿性增高。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出现PaO2显著下降和PaCO2显著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三)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周围神经性呼吸衰竭; (四)按发病机制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换气性呼吸衰竭; 1、通气性呼吸衰竭:也称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衰竭,表现为II型呼吸衰竭;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外周神经、神经肌肉组织(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病变称为泵衰竭。 2、换气性呼吸衰竭:也称肺衰竭,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I型呼吸衰竭;严重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如COPD)影响通气功能障碍,造成II型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的原则: 1、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CO2潴留; 2、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治疗病因、去除诱因; 4、并发症的治疗及支持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的原则: 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紊乱,从而为原发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机会,同时治疗并发症和支持治疗。其中保持气道通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治疗原发病和诱因是根本所在;呼吸支持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原则一、保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CO2潴留 一、保持气道通畅 方法主要有:1、患者昏迷时保持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使口张开;2、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异物;3、上述方法不能凑效,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有三种:简易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者包括口咽通道、鼻咽通道和喉罩,为气管内导管的临时替代方式;后二者为气管内导管。 若有支气管痉挛,选用静脉B-受体激动剂、茶碱、激素用药。 二、纠正缺氧、解除二氧化碳潴留: 1、氧疗纠正缺氧 采用鼻导管、面罩都可,注意氧疗只能纠正缺氧,不能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甚至中高流量吸氧会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只要PaO2低于正常,就可氧疗,慢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 是氧疗的绝对适应症,目的就是使PaO2>60mmhg;吸氧浓度(FiO2)= 21% + 4 x(氧流量1-3L/min)=25-33%氧流量1-3L/min; 注意: 对于急性I型呼吸衰竭,主要的问题是氧合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较高浓度33(35)%以上、大于3L/分流量的氧疗可以迅速纠正缺氧而不会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但对于慢性呼衰和急性II型呼吸衰竭,应使用控制性吸氧,予低流量、低浓度给氧(吸氧浓度在25-33%之间、流量在1-3L/分),持续吸氧;最终目的是纠正缺氧而对升高的PaCO2没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目标是PaO2>60mmhg,PaCO2<50mmhg,改善氧合又不至于解除低氧对呼吸的驱动和二氧化碳潴留。 一般将氧浓度低于30%称为低浓度吸氧,高于50%称为高浓度吸氧。 2、增加通气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 主要是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和机械通气治疗。在此主要讲前者。 呼吸兴奋剂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以改善通气。 使用原则:保持气道通畅,否则会使呼吸机疲劳,加重二氧化碳潴留;主要应用中枢抑制为主的病变如安眠药中毒、OSAHS等;在神经传导和呼吸机病变以及肺炎、肺水肿、ARDS、肺间质纤维化以换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呼衰,呼吸兴奋剂有弊无利;对于COPD,可因中枢反应低下、支气管-肺病变、呼吸肌疲劳产生低通气量,应用利弊取决于上述三者的比重。 对嗜睡者,呼吸兴奋剂有利于维持患者的清醒状态和自主排痰。 使用机械通气时一般不用呼吸兴奋剂;没有使用机械通气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缺氧合并CO2潴留)在下列情况可以使用呼吸兴奋剂: (1)、肺性脑病时,此时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还可以清醒意识,利于祛痰;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一)发病原因 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呼吸的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8。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 V/Q>0.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V/Q=0。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PaCO2影响甚微。其原因为:①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仅为6mmHg,而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值约为60mmHg,当V/Q<0.8 时混合静脉血加入动脉血后,对PaO2的影响明显大于PaCO2。②V/Q>0.8或 V/Q<0.8时,均可表现为V/Q正常的肺泡通气量代偿性增加,而二氧化碳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而且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呈线性,只要正常肺泡通气量增加,即可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其结果表现为:PaO2下降而无PaCO2升高。 (2)弥散功能障碍:气体弥散系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过程。弥散是一被动移动的过程,因而不需要消耗能量。弥散的机制是气体分子的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一.概念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在静息状态呼吸室内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的标准。 但在使用血气分析结果来判断呼吸衰竭时,应注意PaO2值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年龄可按PaO2=〔102-0.33×年龄)〕×0.133kPa计算。 如70岁:79 mmHg, 80岁75.6 mmHg, 90岁72 mmHg可视为正常。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1.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常指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PaO2和PaCO2达到了呼吸衰竭的水平)与慢性(常指在慢性呼吸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呼吸衰竭。后者又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呼吸衰竭。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 3.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内呼吸性(如CO中毒)呼吸衰竭三类。 4.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正常)、I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和Ⅲ型呼衰(PaO2正常,PaCO2>50mmHg)。 PS:Ⅰ型呼衰多为急性呼衰,表现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Ⅱ型呼衰多为慢性呼衰,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5.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呼吸衰竭(附表1)。 PS: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呼吸衰竭分类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治疗上应针对病因处理。 三.呼吸衰竭的病因 常见的五类病因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周围神经传导系统致呼吸肌疾病; (3)胸廓疾病;

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 令狐采学 呼吸衰竭治疗的原则: 1、坚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CO2潴留; 2、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治疗病因、去除诱因; 4、并发症的治疗及支持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的原则: 坚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紊乱,从而为原发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作创造机会,同时治疗并发症和支持治疗。其中坚持气道通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办法;治疗原病发和诱因是根本所在;呼吸支持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办法。 原则一、坚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解除CO2潴留 一、坚持气道通畅 办法主要有:1、患者昏迷时坚持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使口张开;2、清除气道内排泄物及异物;3、上述办法不克不及凑效,需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有三种:简易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前者包含口咽通道、鼻咽通道和喉罩,为气管内导管的临时替代方法;后两者为气管内导管。 若有支气管痉挛,选用静脉B受体激动剂、茶碱、激素用药。 二、纠正缺氧、解除二氧化碳潴留:

1、氧疗纠正缺氧 采取鼻导管、面罩都可,注意氧疗只能纠正缺氧,不克不及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甚至中高流量吸氧会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只要PaO2低于正常,就可氧疗,慢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 是氧疗的绝对适应症,目的就是使PaO2>60mmhg;吸氧浓度(FiO2)= 21% + 4 x(氧流量13L/min)=2533%氧流量13L/min; 注意: 对急性I型呼吸衰竭,主要的问题是氧合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较高浓度33(35)%以上、年夜于3L/分流量的氧疗可以迅速纠正缺氧而不会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但对慢性呼衰和急性II型呼吸衰竭,应使用控制性吸氧,予低流量、低浓度给氧(吸氧浓度在2533%之间、流量在13L/分),继续吸氧;最终目的是纠正缺氧而对升高的PaCO2没有明显加重的趋势。目标是PaO2>60mmhg,PaCO2<50mmhg,改良氧合又不至于解除低氧对呼吸的驱动和二氧化碳潴留。 一般将氧浓度低于30%称为低浓度吸氧,高于50%称为高浓度吸氧。 2、增加通气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 主要是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和机械通气治疗。在此主要讲前者。呼吸兴奋剂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以改良通气。 使用原则:坚持气道通畅,不然会使呼吸机疲劳,加重二氧化碳潴留;主要应用中枢抑制为主的病变如安眠药中毒、OSAHS等;在神

呼吸衰竭19949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病因】 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 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 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CO2 储留,发生呼吸衰竭。 (二)肺组织病变 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 CO潴留。 (三)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过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 致呼吸衰竭。 (四)胸廓与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 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及吸人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 (五)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以及镇静催眠剂中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 脊髓颈段或高 位胸段损伤(肿瘤或外伤)、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破伤风以及严重的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下降而引起肺通气不足。 【分类】在临床实践中,通常按动脉血气分析、发病急缓及病理生理的改变进行分类。 (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1.1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O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主 要见于肺换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分流)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 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2 . n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02<6OmmHg ,同时伴有PaCO2>50mmHg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有换气功能障碍,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如COPD。 (二)按照发病急缓分类 1. 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疾患、创伤、休克、电击、急性气道阻塞等,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2. 慢性呼吸衰竭指一些慢性疾病,如COPD、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病变等,其中以COPD 最常见,造成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早期虽有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但机体通过代偿适应,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较轻,仍保持一定的生活活动能力,动脉血气分析pH 在正常范围(7.35-7.45)。另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情况是在慢性呼吸衰竭的基础 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内出现PaO2显着 下降和PaCO2显着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情况兼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特点。 (三)按照发病机制分类 可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和换气性呼吸衰竭,也可分为泵衰竭(pumpfailure )和肺衰竭(lung failure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