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语结构助词-的得地练习题

汉语结构助词-的得地练习题

汉语结构助词-的得地练习题
汉语结构助词-的得地练习题

的得地

1.保罗考试考()不好,妈妈很生气。

2.他买()烤鸭,被同屋吃()很干净。

3.小卖部什么都有,吃(),用(),玩()。4.他汉字写()很好。

5.他来()太晚了。

6.漂亮()张老师慢慢()走进教室。

7.明天他就要回韩国了,他高兴()睡了。

8.保罗跑()最快。

9.我有两个漂亮()包。

10.重要()事情一定要说三遍。

11.姑娘()理想是当一名牙科医生。

12.孩子看见妈妈来了,高兴()笑了。

13.老师说()对。

14.你翻译()很不错。

15.爷爷()新围巾是我给他买()。

16.老师说,“你做()很好”。

17.我明确()告诉你,我一定不会借给你钱。

18.这位是老师请()客人。

19.这件事情麻烦()很。

20.对新同学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21.他写()特别快。

22.妹妹的钱包丢了,她哭()很伤心。

23.为了通过HSK五级,我拼命()学习。24.七月、八月()天气比较热。

25.他们正确而流利()说汉语。

26.他们要研究花生()生长规律。

27.他又安静又慈祥()笑着。

28.我简单而明确()答复了她。

29.我们有成功和失败()经验。

30.她穿()又朴素又好看。

31.我们要提高听和说()能力。

32.那棵树长()又高又大。

33.他说()又快又准。

34.这个女孩()父亲和母亲都是我们的朋友。

35.我们爬()山叫西山。

36.他急()满头大汗。

37.学校邀请()教授来了。

38.暖水瓶里是我刚打()开水。

39.他语气柔和()给我解释这件事。

40.家乡变()我都快不认识了。

41.他意志坚强()克服了许多困难。

42.城市()马路都修()十分漂亮。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节绪论(填空、简答) 一、研究汉语史的原则(填) 1.注意语言发展的时代特点 2.区分通例和特例 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 二、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分为韵文(音韵)和散文(词汇和语法)两部分) 2.前人的研究成果 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 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有《说文》《玉篇》等书 属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 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借汉语的词和汉语里借外语的词两种情况 4.现代汉语方言 三、研究汉语史的方法 1.归纳 2.比较 3.统一 4.证实 5.探源 6.转换 7.推演 8.系联

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两类之中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b)中古期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唐为中古中期,宋为中古后期。 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字变为阴声。(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

文言文结构助词

文言文结构助词 目录: 1、者、所 (1) 2、之、其 (5)

常用文言文的结构有“者”、“所”、“之”、“其”。在这四个助词中,“者”、“所”有较多的共性;“之”、“其”有较多的共性,以下分两组介绍。 一、者、所 主要通过:“者”、“所”的作用;与一般化自指;不同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者”、“所”的作用。 1、者 “者”的主要作用是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是体词性的。“者”前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表示的人、物等事体。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御”的意思是驾马车,“御者”是指驾马车的人。这个“驾马车的人”相当于“御”的主语所表示的人。同样“射”是指射箭,“射者”是指射箭的人。“御”和“射”都是谓词性词语,加者后变成体词性词语。) ○《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老”也就是指人。)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是指水,水是“逝”的主语所表示的物。) 注意1:主谓短语也是谓词性的,所以“者”有时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给这个主谓短语做主语的那个大主语。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不中”:主谓短语,加“者”后,指“力不中的人”。) ○《战国策·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毛羽不丰满”:主谓短语,加“者”后,指“毛羽不丰满的人”。) 注意2:基数词也是谓词性的,也能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常有总括的作用。例如:○《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 (“三者”是总括“知、仁、勇”这三种品德。)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五者”是总括前面的五种关系。) 注意3:者字短语给“似”、“似若”、“如”、“伪”等做宾语时,表示“假装……的样子”、

语言发展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

语言发展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有些特点是属于某一具体语言的,有些特点则是所有语言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这里所讲的是所有语言呈现出的发展变化的共同特点。语言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渐变性、相关性和规律性。 1.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 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有人曾对不同语言中的215个常用词(其中主要是基本词)在一千年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做过统计,发现汉语和法语79%未发生变化,英语85%未发生变化,德语78%未发生变化,罗马尼亚语77%未发生变化,葡萄牙语82%未发生变化,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85%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基本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是较为缓慢的。正因如此,人们把语法和基本词汇看作决定一个语言基本面貌的最为稳定的部分。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英语在从九世纪阿尔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亚(1564-1616)这五个世纪中,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后代人读九世纪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读外语一样。 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语体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汉族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轻商的观念,因此,在汉语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与商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广告语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地位发生

状语后结构助词“地”的使用

描写性状语与非描写性状语 1)描写性的状语: ①在语义上描写动作者的状语: 此类状语的作用在于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表情、姿态以及形之于外的心理活动,即此类状语所描写的一般是人可以感知的,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主要有: 形容词(短语)激动、美滋滋、兴奋、愉快、很大方 动词(短语)犹豫、怀疑、踉踉跄跄、(像)…一样 固定短语热情洋溢、大摇大摆、兴高采烈 副词公然、暗自、偷偷、私自 此外,主谓短语也可以充任描写动作者的状语,如: 他脸色阴沉地说……。 ②描写动作的状语: 此类状语作用是对动作的方式等进行修饰描写,主要由以下词语充任形容词(短语)快、彻底、仔细、草草、慢慢、积极 象声词淅淅沥沥、哗哗、呜呜、怦怦 动词(短语)来往、来回、不住、不停 数量(短语)一把、一勺一勺、三拳两脚

名词(短语)[历史、主观主义、大声、快步] 固定短语滔滔不绝、斩钉截铁、当面锣对面鼓 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一直、断然、忽然、陆续] ③两类描写性状语都包含形容词、动词及固定短语,但功能作用很不同: ②描写动作的,主要描写动作进行的方式、状况等; 我们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热烈地欢迎我们。 他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 ①描写动作者动作时的心情、态度、姿态、表情等等。 他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真的吗?” 小李尴尬地点点头。 他犹豫地问:“这个办法行么?” 其次可从结构上加以区别,描写动作的状语,有时可以变换成对动作的表述,描写动作者的状语一般不能进行这样的变换; 小朋友热烈地欢迎我们。---对我们的欢迎很热烈。 他把房间彻底打扫了一下。—把房间打扫得很彻底。 他高兴地对我说。≠他对我说得很高兴。 妈妈温和地看了女儿一眼。≠看女儿看得很温和。

现代汉语

第五章语法 二、填空题: 1.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对汉语词进行分类,必须以词的为依据。 2.实词和虚词最大的不同是虚词不能单独充当成分。 3.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 4.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两大类。 5.语气词经常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普通话里最常见的语气词有 。 6.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 7.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8.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9.现代汉语的五种基本短语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它们是根据来分类的。 1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被修饰的是。 11.兼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短语套合而成。 12.“今天春节”是关系的短语。 13.“从黄河游泳”从结构关系上看是短语。 14.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 ,表示不同的语气。 15.从主语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 16.根据结构关系,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 17.根据主谓句中谓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四种,即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句。 18.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 19.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的句子。 20.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 。 21.句子的语气一般分为陈述、、祈使、感叹四种。 22.根据结构特点,疑问句可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 23.就词性来说,“突然”是,“忽然”是。 24.就词性来说,“正在”是,“现在”则是。 25.从结构关系看,“他自己、西岳华山、校长蔡元培”等是短语。 26.“学校管理部门同志的想法”中的定语是。 27.从语义类别看,补语可以分为、、 、、、、七类。 28.“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中“是”是词,“他是老想着大伙儿”中的“是”是词。 29.“被”字句是受事主语句,用介词“被”引进的句式。 30.“除非水很浅,船才开不进来”是关系的复句。 四、多项选择题 1、语法这个术语有如下()几个含义 A语法规律 B语法现象 C语法科学 D语法教材 2、实词可以分为()几类。 A体词 B谓词 C加词 D数词 E代词 3、起附着作用的虚词有()。 A介词 B助词 C语气词 D副词 E连词 4、加词包括() A区别词 B形容词 C副词 D介词 E助词

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现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在三个时期中不断发展变化,哪怕在一个时期里,一个语法现象也是不断在丰富。 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类已经大致完备,句子成分及其细分都比较完整,基本句型同后世相比也相对全面。 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判断句不用系词。向熹把上古汉语判断句句式整理为十种,殷国光等人《汉语史纲要》整理为四种,差异在于向熹把“惟(维)”、“为”、“乃”等词特意单列。依殷国光等人说,上古汉语判断句式有四种: (1)主语+者,谓语+也。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主语,谓语+也。如:晋,吾仇敌也。(《左传·昭公五年》) (3)主语+者,谓语。如: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4)主语,谓语。如:农,天下之本。(《史记·小文本级》) 二是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通常前置于动词。这两种句型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先秦典籍中有较多句例,到了汉代则逐渐开始把代词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函》) 吾谁与为邻?(《庄子·山水》) 否定代词作宾语时,少部分没有前置,大部分是放在动词(更准确来说是述谓中心语)前。如: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经·王风·葛藟》) 朕不敢有后,无我怨。(《尚书·多士》) 中古时期 中古汉语语法在承继上古汉语语法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部分旧的语法现象已经消亡,现代汉语中重要而且大量的语法现象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广泛应用的。 名词词头、词尾 名词前缀“阿”最早见于汉代,用于人名、代词、亲属称呼、排行数词前,也放在一般名词前表示称呼。如: 陈郡袁真在豫州,送妓女阿薛、阿郭、阿马三人与桓宣武。(《幽明录》)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行》) 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东汉戴良《先父零丁》诗) 阿六,汝生活大可。(《南史·临川靖惠王宏传》) 叱其僧曰:“粗行阿师,争敢无礼!”(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五) 名词前缀“老”大概产生于六朝时期,用于亲属称谓、动物名词、人名或数词前,向熹则认为还可置于事物名前和置于形容词前以人物特征称呼人物。如: 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晋书·郭奕传》) 愿我托生为猫儿,阿武为老鼠。(《大唐新语》卷十二)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扶歌行。(白居易《戏赠元九、李二十》)。“老元”指元稹。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唐李白《苦宣城善酿纪叟》诗) 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悭。(《宋书·王玄谟传》) 名词后缀“子”产生于东汉魏晋,承袭上古用于人名称谓的用法,可以附在动物、器物

汉语结构助词-的得地练习题

的得地 1.保罗考试考()不好,妈妈很生气。 2.他买()烤鸭,被同屋吃()很干净。 3.小卖部什么都有,吃(),用(),玩()。4.他汉字写()很好。 5.他来()太晚了。 6.漂亮()张老师慢慢()走进教室。 7.明天他就要回韩国了,他高兴()睡了。 8.保罗跑()最快。 9.我有两个漂亮()包。 10.重要()事情一定要说三遍。 11.姑娘()理想是当一名牙科医生。 12.孩子看见妈妈来了,高兴()笑了。 13.老师说()对。 14.你翻译()很不错。 15.爷爷()新围巾是我给他买()。 16.老师说,“你做()很好”。 17.我明确()告诉你,我一定不会借给你钱。 18.这位是老师请()客人。 19.这件事情麻烦()很。 20.对新同学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21.他写()特别快。 22.妹妹的钱包丢了,她哭()很伤心。

23.为了通过HSK五级,我拼命()学习。24.七月、八月()天气比较热。 25.他们正确而流利()说汉语。 26.他们要研究花生()生长规律。 27.他又安静又慈祥()笑着。 28.我简单而明确()答复了她。 29.我们有成功和失败()经验。 30.她穿()又朴素又好看。 31.我们要提高听和说()能力。 32.那棵树长()又高又大。 33.他说()又快又准。 34.这个女孩()父亲和母亲都是我们的朋友。 35.我们爬()山叫西山。 36.他急()满头大汗。 37.学校邀请()教授来了。 38.暖水瓶里是我刚打()开水。 39.他语气柔和()给我解释这件事。 40.家乡变()我都快不认识了。 41.他意志坚强()克服了许多困难。 42.城市()马路都修()十分漂亮。

现代汉语中者

现代汉语中“者”的用法研究 【摘要】从词缀和助词不同方面论辩“者”的词类,再从自指和转指方面确定“者”是词缀。以及“者”的用法。 关键词:词缀转指词汇意义功能意义 助词和词缀究竟怎么分,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助词和词缀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意义虚灵,不能单独使用,总是附在别的词后面,又能增加语法意义,甚至改变语法性质。而且者字与前面的成分结合的非常紧密,中间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但我们认为二者有实质的区别。词缀是参与构词的,它与词根一起构成了一个新词,这个新词意义明确具体,不可分割或添加。助词是构形的,他能增加语法意义。 根据词类划分中词的语法特征之一词的形态来探析“者”,它是词缀合理一些,还是助词更合理。词的形态有构词和构形两种语法形式。构词的语法形式有前缀和后缀,他们有构成新词的作用,并且有标记词类的作用。“者”在现代汉语中始终位于词根的后面,我们就直接拿后缀的典型代表来做比较。如:X手棋手打手新手虽然是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手)与前面的词根组合指代有某些具体特征的人。指一个或一类型的人,有一些具体化与指人化。同样,“者”读者作者死者零余者用人的思想和动作等方面与前面的词根组合指具有某些特征的人,指一个或一类型的

人,同样具有具体化与指人化,组合后词性转换为名词,都可以看作是名词的标志。再如:大众化革命化年轻化绿化本来前面就是一个词,再加上化,又变成一个词,凡是用“化”构成的词一般都是动词。如“者”唯物主义者手工艺者环保者志愿者本来前面就是一个词,是一个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再加上者,凡是用“者”构成的词一般都为名词。由此可以看出“者”是极度符合词缀的条件。但是为了严谨起见,还待商榷。 不妨从构形的语法形式来探讨“者”的属性。现代汉语里,构形的语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叠式,把词或语素重叠起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二种是粘附式,把具有词尾性质的助词粘附在实词后边表示某种语法意义(邢福义先生和汪国胜先生在《现代汉语》这本书中没对这一点做细致的阐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者’的解释为①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物。如:强者、读者、符合标准者。②助词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③助词,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虚词类别的语法形式,应是该类词的语法意义借以表现出来的方式或标志,从而也应该是区别性的。对于助词来说,

现代汉语之结构助词的教学设计

“现代汉语之结构助词”的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文学院姜晓 本课程所属学科:文学 专业类:汉语言文学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课程:现代汉语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对语言学知识感兴趣的学生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结构助词的地位和作用 结构助词是《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语法”的第三节“虚词”中助词的一个教学内容。“的、地、得”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却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词语。随着网络语言的渗透,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随意地运用“的、地、得”,造成了三者使用混乱的局面。因此,仔细分析这三个结构助词的特点,有助于学习者重新认识三者的意义与作用,促使学习者在生活中养成规范使用结构助词的习惯。 2.教学内容的编排 本节课首先简述了助词的定义与分类,然后总述了结构助词的特点,接着分条阐述了“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特点与特殊用法,最后用一则笑话来提醒学习者不可忽视结构助词的重要性。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分述“的、地、得”三者特点时,教师加入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辅以学习者理解,并希望最后那则幽默的笑话能唤起学习者对结构助词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正确使用结构助词。 (二)授课对象分析 1. 学生水平 课程面对的学习者均为苏州大学文学院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对《现代汉语》这样基础又专业的课程还有待适应,对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理论(如“配价理论”等)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阐释,并多配以一些新鲜活泼的例句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态度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参与度高,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多加鼓励学生努力思考、展开有效讨论,希望通过思考与问答,让学生融入课堂、领悟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 (三)教法分析 1.演绎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首先选择了演绎教学法。“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都有自身独特的用法和特点,采用演绎法,较能提纲挈领地展示出三者的总体特征。同时,演绎法也能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结构助词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2.例证教学法 根据学生特点,本节课选择了例证教学法。在阐释“的、地、得”三者的特点时,教师例举了较多生活化、日常化的例子,让学生对三个结构助词有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感悟。最后加入的幽默笑话,更让学生在欢笑中意识到了结构助词的重要性,对三者的理解又更加深了一层。 3.启发式教学法 针对“的、地、得”的特殊用法,本节课选择了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抛出几个发散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讨论。在得到部分学生接近正确答案的回答后,教师再公布答案。这样的启发式引导,让学生对此部分理论有了较深的印象。公布答案以后,教师又紧接着阐述了得到这些答案的原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认知会更为扎实深刻。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共性 2. 掌握“的、地、得”的用法与特性 3. 理解结构助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的、地、得”三者的特点与用法特例 (三)教学难点 “的”字结构的多义性及其形成原因

述补结构的发展

述补结构的发展

————————————————————————————————作者:————————————————————————————————日期:

第十六讲述补结构的发展 一、现代汉语研究 朱德熙《语法讲义》: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粘合式述补结构指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的格式,如:抓紧、写完、煮熟、写上、走回去。 组合式述补结构指带“得”的,如:走得快、抓得紧、看得多、写的很清楚、看得见、听得出来 组合式述补结构有两类:一类表示可能性,一类表示状态。 看得见(可能性)看得多(状态) 拿得动(可能性)长得漂亮(状态) 听得出来(可能性)急得直出汗(状态) 根据补语所表示的意义,将补语分为五类: ⑴结果补语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如:长大、变小、拧紧),也可以是动词(如:看见、听懂、踢倒、打破); ⑵趋向补语(如:走进、跳出、爬上、滑下); ⑶可能补语(如:看得见/看不见、写得完/写不完、进得去/进不去) ⑷状态补语(如:写得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净/洗得不干净) ⑸程度补语(如:好极了、暖和多了、可笑透了、好得很、

闷得慌) 其中,动词+⑴结果补语的结构也称动结式结构,是述补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种,有时也把动词+趋向补语归为动结式。 二、动结式的产生与发展 2.1动结式的界定及术语称谓的分歧 王力先生称这种结构为“使成式”。《汉语史稿》:“使成式是一种仂(le4)语(词组、短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及物)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不及物)(‘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现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王力的界定将“饿死”、“站累”这两种形式排除在使成式之外。 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复合动词之中,有行为和它的结果同时表现的。这个复合动词前面的词是动词,后面的词是自动词或形容词。例如‘打倒’‘推倒’‘拉倒’等,后面的‘倒’是自动词;‘写好’‘学好’‘办好’等,后面的‘好’是形容词。它们的区别有时未必明确,但现在把前者称为使成复合动词,把后者称为结果复合动词。” 所谓自动词,是指本身能完整地表示主语的某种动作的词。

结构助词的的用法结构助词“之”的基本用法

结构助词的的用法结构助词“之”的基本用法 文言虚词“之”是文言文中用法最为复杂多样的词汇之一,光 是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就纷繁多样,常使热爱古汉语的朋友晕头转向,难以应对。下面就文言虚词“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作一系统归纳,总凡十四种,以期对古汉语的阅读和教学有所帮助。 1、定语+之+中心语。“之”可译为“的”。例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主语+之+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变主谓句为主谓短语,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伤仲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主语+之+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变一个单句为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例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宾语+之+动词。“之”前置宾语。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项羽本纪》 5、动词+之(于)+补语。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对象或时间、处所等。例如: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6、壮语+之+中心语。“之”前后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苏武传》 7、中心语+之+定语。“之”为后置定语的标志。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的。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 ②弜(bì,不)小牢 ..用?(《殷虚文字外编》42)(不用小牢?)(否定句) ③弜用三牢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 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肯定句) 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主要有“是”、“自”、

“相”等代词。例如: ①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书经·大诰》) (献:贤。予.翼:助我.。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赫赫:显盛貌。具:俱。尔.瞻:看着你。)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在某 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絺为綌。(《诗经·周南·葛覃》) (覃:延,长。是:代葛藤。絺:细葛布。綌xì:粗葛布。) 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 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 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文里。例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②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 ..泣也。(庄子·徐无鬼)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3)“是”与“谓”构成凝固形式“是谓”。“是谓”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例如:

“的地得”结构助词用法

“的、地、得”结构助词的用法 在学习上,很多学生对“的、地、得”用法是含糊不清。“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啓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一、“的、地、得”用法分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中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0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二、“的、地、得”的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

所以也应该用“得”。 3、“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三、例句分析,明确用法 这里右一组含右“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四、小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 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五、“的、地、得”短语练习

_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的语篇分析_张黎

[收稿日期]2005-03-18 [作者简介]张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商务汉语与商务汉语教学。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的 语篇分析 张 黎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本文尝试着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一种典型的经济类语言作品)))统计 公报的语篇特征进行分析,希望从一个角度探索研究经济领域语言以及商务汉语的 方法。论文从语篇构成单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语篇构成单位之间的衔接形式 和关系、社会交际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篇分析;领域语言;行业语言;商务汉语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397(2006)01-0093-06 A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Statistical Bulletins o 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 d Social Developments Zhang Li Abstract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describe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Statistical Bulletins that are typical texts of language used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With the analysis,it may,on one way,probe the methods of describing the language used in economic fields as well as the business Chinese language.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ncludes:the syntax and se mantic structures of the disc ourses,the conjuncture forms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s of discourse constituents,and the soci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the discourses. Key words :discourse analysis;field language;professional language;business Chinese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领域的语言交际量不断增大,经济领域语言使用活跃,对于经济领域语言的学习需求也已经成为热点,但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还不足以满足现实需要,特别是基础性研究不够。要真正科学、深入地认识经济领域语言的特点和规律,首先应该进行一些定量研究。领域语言比较表层的特征是词汇的专业性,这方面大家都注意到 2006年2月 第1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Feb.,2006No.1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法部分概述及词类练习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20分) 1.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另一个是指,传统语法包括和两个组成部分;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另一个是指。 2.语言的三要素是指、和语法,语法具有、和等性质。 3.语法单位中静态的语法单位是指、和,它们是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语言的备用单位;动态的语法单位是指,它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4.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的组成成分,包括、、、、、 、、八种,有的句子还有一种特殊成分,叫。 5.词类是指词的的分类,它是对所有词进行的结果,词性是给个别具体的词进行的结果;划分词类的目的是和,划分词类的依据有三个,其中主要依据是词的,其中词的能力可以较广泛地用来鉴别词类,辅助依据是词的和词的。 6.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两个:和,各级语法单位组合的特点表现为的一致性和的一致性。 7.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和的词在内,如、、等,名词经常作和,不能作。 8.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春天早已到了,应该暖和了。"一句中"应该"是动词,在句子中做的句子成分是。"他拿出来一本书。"一句中"出来"是动词,在句子中做的句子成分是。动词中的心理活动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可以受副词修饰,动词能作或,多数能带。 9.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如"优秀"是形容词,"绿油油"是形容词,"东西很多。"中的"多"是形容词,形容词能作或和定语,多数能直接修饰名词,形容词不能带。 10.副词常限制、修饰词语,副词中包括很多小类,比如程度副词、副词、副词、副词、副词等,副词都能作这种句子成分,其中" "和" "可以作补语。 11.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人称代词可以分为和,"我、你、他"分别是代词、代词、代词;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或,还有和两种引申用法,不表疑问;指示代词用来指代和,"这"为,"那"为。 12."男、女"的词性是或,"第一"是数词中的,"三个"中的"个"是量词中的量词,"三趟"中的"趟"是量词中的量词。"轰隆隆、哗哗"的词性是,"哎喲、喂"的词性是。 13.、、与名词的语法功能比较接近,四者合起来成为词;、与合起来成为谓词。 14.虚词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二是;三是。 15.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在书面上习惯写成三个字:、、,分别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在现代汉语中的取舍 张静 (湖北大学文学院 2011级对外汉语 2011221102410019) 摘要:“的”字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也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出现“的”字取舍问题的原因、制约“的”字取舍的因素以及“的”字取舍的一般规律三个方面探讨了结构助词“的”在现代汉语使用中的省略问题。 关键词:结构助词;“的”;取舍;省略 我们都知道,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语法标志,主要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但并不是所有定语后都要用“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必须加“的”,有时不能加“的”,有时加“的”和不加“的”都行,但意义有所差别。因此,结构助词“的”的省略,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被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 一、出现“的”字取舍问题的原因 “虚词在各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虚词就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陆俭明,1985)据陆俭明先生统计,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尤其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虚词使用不当造成的病句占语法偏误的60﹪以上。正因为汉语没有其他国家语言丰富的词性变化,所以虚词充任着区分时态和区分语态的职务,从而增加了虚词使用的难度。 当然,这也是造成结构助词“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面临取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关于结构助词“的”,概括起来大概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面临取舍不当的问题。 (一)、音节因素。 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音节的对称和协调,因此,在句子各成分的搭配过程中,总要考虑单双音节是否协调,通过省略“的”字来避免语音节律的不协调,打破了一些关于“的”字的使用规律,从而造成了取舍偏误。例如下面三个词组,本来加上“的”字并无差错,但出于对于音节因素的考虑,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省掉了“的”。 学生教育问题身体检查结果英语考试成绩 (二)、层次多少和结合紧密程度因素。 当一个句子中的层次太多时,或者定中之间结合程度叫紧密时,通过省略“的”字可以避免语义层次的紊乱和冗赘。例如下面两个短语中,本来包涵了限制或修饰的关系,但因为层次太多,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并不加“的”。 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先秦民间歌谣与原始宗教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这三个字在做助词时都念“de”,所以区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正确使用这三字,就必须先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的”是定语标志,用于“定+中”(即定语加中心语)一类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中。如:明亮的灯光微弱的灯光昏暗的灯光 这里,灯光是名词,是短语结构的中心,明亮、微弱、昏暗是对灯光这一主体事物的修饰,是定语。 “地”是状语标志,用于“状+中”(即状语加中心语)一类偏正结构的动词短语中。如:不紧不慢地走慌慌张张地走急急忙忙地走 这些短语中,走是动词,是短语结构的中心,不紧不慢、慌慌张张、急急忙忙都是描摹走的状态,是修饰性成份,是状语。(动作怎么样,动作的状态,所以叫状语) “得”是补语标志,用于“动/形+补”(即由动词或者形容词加上补语构成)一类结构当中。如: 交代得清清楚楚摆放得整整齐齐安静得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 这里,交代、摆放是动词,安静是形容词,“”清楚楚清、“整整齐齐”、“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则分别是对它前面的动作、状态的补充说明,是补语。 观察上边的实例,我们会发现这三类短语虽然结构上、功能上都有不同,但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可归纳为“×de×”这一形式。“的、地、得”读音上的一致,使得一些对语言结构分析不太了解的人模糊了三者用法上的界线。要正确区分,除了掌握相关短语知识外,可做如下简单记忆: 1 在“×de×”结构中,如果后面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那么,“de”写作“的”。 2 在“×de×”结构中,如果后面的“×”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那么,“de”写作“地”。 3 在“×de×”结构中,如果前面的“×”是动词或者形容词,而后面不跟名词或名词性结构,那么,“de”写作“得”。 后面的可视语法方面知识的学习情况选择性地看: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 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

高级中学业水平检查检验测试实验知识学习进步进修分析研究计划课题报告文言文虚词

\\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差很大,我们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为了一大难点,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二、课题目的 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重点文言文虚词“之、其、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中学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教与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三、课题研究方法 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小组讨论 四、研究过程 确定课题 探讨并设计研究方案 成员按照分工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整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一步进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总结与反思 五、概述 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1]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因此,本小组重点针对“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重点选取“之、其、以”三个文言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它们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然后对每个例句中对应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再进行归类,整理出各个虚词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的用法及意义。 六、正文 (一)文言文虚词的概述 1.虚词的定义: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语助”、“虚字”等。关于虚词,北宋周辉在《清坡杂志》里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2]许多古代学者认为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却推动感情抒发。《马氏文通》首次从语法学的角度对实词和虚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实字即“有事理可解者”,是文的“体骨”;虚字即“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是文的“精神”。[1]郭绍虞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指出:“古人的虚实说,是在没有词类说以前,是在没有语法学以前,所以目的重在汉语的实际应用。这样,当然结合到修辞,而适合于古人学文写文之用。”[3]总之,虚词是词汇的构成部分,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

结构助词的产生发展

现汉结构助词的语法化过程 ——从结构助词“的、地、得”产生发展看词汇语法化 一、选题及相关概念 1、选题原因:现代汉语助词是一个非常严格封闭的类,其绝对数量相当有 限,总共有四十几个,就现代汉语自身的语言系统而言,结构助词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词类,而且在现代汉语里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它们每一个词,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研究方法尽可能地加 以细化,深入每一个词的内部逐步加以探讨和剖析,分析其历史演变,揭示其个性特征,然后再加以比较和总结,从而找出内在的共性和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使用这三个词。也可以揭示一些普遍的语法现象。 所以此文对助词“的、地、得”的历史演变研究作一综述,一方面可以理清它们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以便在此基础上将结构助词研究再上一个台阶。 2、相关概念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作为虚词中的一大类,是指附着在词或短语后并表示一定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词。古汉语中结构助词使用的随意性上古汉语的“之”虽然也有类似“的”的语中用法, 但它始终没有形成“的”的那种硬性规律。先看“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首先, 表示领属,有时可以用“之” , 比如“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 , “以其兄之子妻子” (《论语·公冶长》 );但是也常可以用“零标记”(例中用á 标出) : “仲弓为季氏á 宰,问政。”(《论语·子路》 ) “举尔á 所知。尔á 所不知, 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与后一句相同的结构有时则用“之”字, 例如: “子之所慎: 齐、战、疾”(《论语·述而》 )。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在书面上分化为“的、地、得”三个。它们都读轻声de,故而是三个同音词。“的、地、得”是虚词,单独没有任何的实在意义,说它们是三个词,是因为它们附着在别的词或词组上表示各自不同的语法意义。其中,“的”的基本功能是构成“的”字短语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或构成“的”字短语充当名词。“地”的基本功能是构成“地”字短语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得”的基本功能是用于述补结构的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 语法化 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现代汉语汉中的三个助词并非一产生就作为结构助词。我们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对“的、地、得”进行了历时的分析,探讨了它们的语义,句法结构的变化,描述了这三个现汉中重要的结构助词,从一个实词逐渐虚化为结构助词的过程,并从中窥视了词汇的语法化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