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气候有别于天气,天气是短时间尺度(一天或数天)高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气候则是长时间尺度(数年,30年)低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是多年天气的综合。联系:气候是天气变化的背景,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是气候观测的基础,气候是天气观测的概括总结。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永久的)

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紫外线波长为:100—400nm

臭氧作用1、使得在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高;2、对在地面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在大气中的自然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具有很强的吸收、放射长波辐射的能量,参与温室效应。

固态和液态微粒集中在低层大气中。1、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但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3、产生霞光的光学现象。4、降低大气透明度,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5、使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对云、降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随纬度↑厚度↓,夏季高于冬季。特征: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地对流运动。3、气象要素,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分层:贴地层——是从地面到离地约2m以下的气层,是小气候研究的主要层结。近地面层——是从地面到100m高度左右的气层。摩擦层——又称行星边界层。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以上至对流层顶部属于自由大气层。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高度左右。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是因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的缘故;2、以水平流动为主,气流平稳;3、水汽、尘埃都很少,基本无云出现,大气透明度好。该层适宜飞机飞行。

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左右。特点: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2、具有较强的对流运动3、水汽含量少,无云出现。

热层(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左右。特点:1、随高度的增加温度迅速升高。2、,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形成电离层3、空气密度小,声音很难传播。

外层:自800km高度以上的整个大气层。特点:1、温度很高,但变化小。2、空气极稀薄,密度小。3、受地心引力小。

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吸收率(a)+反射率(r)+透射率(t)=1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改变地表的性质进而改变地表的吸收率。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E=kδT4,在一定温度下,黑体的辐照度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K=1为黑体,<1为灰体

辐射体温度越高,它所发射的具有最大辐射能的波长越短;反之,其辐射体的波长越长。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强

夹角不变(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66°33′的夹角)和指向不变(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倾斜方向始终永远指向北极星方向,保持

不变)是地球上形成四季变换和昼夜长短的根本原因。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δ=0,定为春分或秋分

时角ω:即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正午时刻ω=0°,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公式:h=90-φ+δ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散射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1、各纬度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比较一致,都是正午时刻最大(但不一定为90°),日出和日没时为零。(日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当纬度≥23.5°N,一年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当0°N<纬度< 23.5°N,纬度越大,最大值越接近夏至日;纬度越小,最大值越接近春秋分日,最小值均在冬季。(年变化)3、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基本上是随纬度增加而递减的。(纬度变化)在低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终年较大,它的年变化小;在中高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夏季大,冬季小,年变化较大。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主要是

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光照时间 = 可照时间 + 曙暮光时间

四季的形成:地球的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变化-----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地面温度的变化-------地面辐射能力的变化-----空气温度变化----出现一年中冷热季节的变化。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的减弱:反射、散射、吸收作用(选择性吸收O2,O3紫外线,CO2,水汽红外部分)

散射作用—主要减弱可见光:气分子直径<入射波长:选择性分子散射。散射定律:对波长短的散射强,对波长长的散射的弱。晴天天空呈蓝色。气分子直径>入射波长:无选择性散射(漫射)阴天天空呈现乳白色。

反射作用:主要是遇到云层及颗粒大的尘埃发生的反射,不同高度的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无选择性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后的主要变化有:①总辐射能有明显地减弱;②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变得极不规则;③波长短的辐射能减弱得更为显著。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

大气透明系数P=Sm/Sm-1:影响大气透明系数的因素:⑴大气中的

水汽、尘埃杂质的多少---成份越多(时间(日、年);),P越小;海拔高度增加成分↓, P越大⑵波长的长短------波长短的P小,削弱的多;波长长的P大,削弱的少

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 (日变化) 日出日没时太阳直接辐射最弱,中午太阳直接辐射最强(年变化)当纬度≥23.5°N,一年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当0°N<纬度< 23.5°N,纬度越大,最大值越接近夏至日;纬度越小,最大值越接近春秋分日,最小值均在冬季。太阳直接辐射高值区多出现在春未夏初时节。(纬度)纬度↑,太阳直接辐射↓。全年直接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海拔)海拔↑,大气质量数↓,大气透明系数↑,太阳直接辐射↑

太阳辐射穿过穿过大气层后,紫外线和可见光能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而红外线能量相对地增加了,主要原因是空气分子对短波部分吸收、散射多的缘故

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云和水汽也能强烈增加散射辐射量

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随海拔↑,大气质量数↓,大气透明系数↑,散射质点↓,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但总辐射↑

地面反射率(r):是指地面反射的太阳总辐射Qr与投射到地面上的总辐射Q之比

1、颜色浅反射率大;

2、粗糙程度大反射率小;

3、湿度大反射率小;

4、太阳高度角小时,光线入射角大,则反射率也大

地面辐射:是指由地面放射的指向大气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属于红外辐射,只有热效应,没有光效应,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地面温度越高,辐射能力则越强。白天温度高,地面辐射值大。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红外辐射,只有热效应,没有光效应。具有选择性,气温越高,水汽、液态水的含量越多,大气的放射能力就越强。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易让太阳辐射达到地面而不易让地面的长波辐射外逸出大气,从而使地面温度有所升高的效应

大气逆辐射(E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放射,其中射向地面的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度:地面辐射Eg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Ea之差,表示地面与大气在长波辐射交换过程中地面能量的得失

地温高于气温,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即通过长波辐射的放射与吸收,地面失去能量

当近地面气层有很强的逆温和空气湿度很大的情况下,地面有效辐射可能为负值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温度,水汽量,云量,CO2量,海拔高度,地面覆盖物及地表性质(粗糙>平滑;潮湿>干燥(潮湿反射率小)但潮湿地表温度却比干燥地表降温慢)微风小、大风大

地面有效辐射变化规律:中午12~14时达最大,清晨达到最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能的总收入和总支出之差值R=(S+D)(1—r)

—F,阴天时R=D(1—r)—F夜间时R=—F

强光有利于作物生殖器官的发育,相对的弱光照有利于营养生长

农业气候相似:即作物生长期内的气候条件相似,就是要求把作物引种到气候条件与原产地相似的地区或条件下栽培,比较容易成功

主要的热量交换方式有:分子热传导(土壤中热量)辐射(地面与空气)对流(地面与近层大气向高层大气)平流(水平方向)乱流(不规则运动,地面与地面,空气之间)潜热(地面与空气,空气之间)

热容量:表示土壤容纳热量的能力。容积热容量(CV):J/m3·℃(焦耳/米3.度);重量热容量: J/g·℃(焦耳/克.度)

导热率:表示土壤传递热量的能力。单位:J/m.s.℃(焦耳/米.秒.度)

导温率:表示土壤传递温度和消除层次间温度差异的能力 K=λ/CV 时相:是指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出现的时刻;

较差:是指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影响土温日较差的因素:太阳高度角----h 决定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少(主要基本因子);地表状况:地形----地形主要是影响乱流热交换;下垫面颜色----主要影响土壤的反射率;导热率;热容量;天气;地表覆盖物----能减少地面有效辐射

日变消失层: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日较差也很快减小,到达某一土壤温度日较差为零的深度。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类型。热量由地表向下层传递,一日中13时和一年中的7月份)、辐

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类型,热量由下层向地表传递,一日中01时和一年中的1月份)、过渡型(从地面开始逐渐向较深的土层渗透的,清晨过度型、春季过渡型---辐射型→日射型;傍晚过渡型、秋季过渡型---日射型→辐射型)

日平均气温-3~-5℃为10cm土层开始冻结的温度指标

气温的非周期变化是由于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

气温垂直梯度:是指高度每变化100m,气温变化的度数。垂直梯度愈大,空气层愈不稳定,对流运动愈强

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当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分为:辐射逆温(利于形成条件:晴夜或仅有高云的夜晚,微风,山谷或洼地,导热率小、热容量小的土壤)、平流逆温(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下垫面上,使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而形成的气温逆增的现象, 温差越大强度越强)

逆温现象的利与弊:烟雾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熏烟法----防霜冻,果树嫁接-----高位嫁接(避免低温层,安全越冬),秋季晾晒农副产品;降低能见度,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干空气的绝热变化: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改变单位距离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直减率,通常以rd表示。其值约为1℃/100m

湿空气的绝热变化: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中,每改变单位距离(也取100m)的温度变化,称为湿绝热直减率,常以rm表示

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r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当r>rd时,为绝对不稳定。r越小,大气越稳定。当r<rm时,为绝对稳定状态。如果r很小(r≤0),它将阻碍对流的发展,所以习惯上常将逆温以及r很小的气层称为阻挡层。当rm<r<rd时,对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末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处于稳定状态。这种情况,总起来说大气是处于条件性不稳定状态。 r=rd(rm):大气是中性的

农业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

一般说来,当气温不高于也不低于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时,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

积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的,而且是在累积了一定的温度总数后完成的。这个一定的温度总数就叫做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或生物学最低温度、生物学零度):作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活动积温:Aa= i(ti>B) 有效积温:Ae= (ti-B) 负积温:Ar=i(<0)地积温:A10= t10i (t10i>B)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即空气的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数量有一个最大的限度,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压叫做饱和水汽压(大小与空气温度正比例相关)

绝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

相对湿度:天气预报湿度的指标,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

水汽压之百分比

露点温度 (露点):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时,降温使水汽压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波型:在空气乱流、对流交换不十分旺盛的地区和季节(温度变化不大、水分比较充足的海洋、海岸、寒冷季节的大陆以及暖季潮湿的地区)

双波型:在乱流、对流交换比较旺盛的地区和季节(多发生在高温干燥的地区和季节)

空气湿度的垂直分布:在对流层中绝对湿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蒸发过程是水汽进入大气的基本过程,是以某段时间内(日、月、年)自然水面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层厚度来表示蒸发量,单位是mm(毫米)。

⑴水温越高,蒸发越快。⑵水面上空气饱和差越大,蒸发越快。⑶水面上空的风速越大,蒸发越快。⑷水面上气压越小,蒸发越快

土壤蒸发:是指土壤中水分汽化并向大气中扩散的过程

土壤水分蒸发的形式:A、土壤水沿毛管上升到土壤表面后才能进行蒸发,进入大气B、土壤水分先在土壤中蒸发,变为水汽,再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出土表进入大气

影响土壤蒸发速度的因素:⑴、外界条件:大气蒸发能力⑵、内在条件:土壤的供水能力

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措施:切断土壤毛细管-----中耕松土,同时镇压表土

蒸腾速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小气候条件、植物的形态结构、

植物的生理类型

农田蒸散:指农田水分输送(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到大气中去的总过程,它的数值表示了农田总的耗水量

水汽凝结的条件:空气中的水汽必须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要有足够数量的凝结核

水汽凝结物:地面或地物表面上的水汽凝结物(霜、露、雾凇、雨凇等。霜和露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和地面物体因辐射冷却)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雾)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云).空气的上升运动是云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凝结高度:空气上升时绝热冷却,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这个高度称为凝结高度。

降水量仅指垂直降水量。

垂直降水:从空(云)中降落下来的各种形态的水分,又称之为大气降水,简称降水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表示降水急缓程度的物理量

降水保证率:表示某一界限降水量出现的可靠程度的大小

如果大于上界最多水量的保证率≥85%,则降水量多,一定出现涝害;如果小于上界最少水量的保证率≥ 85%,则降水量相对小,一定不会出现涝害

如果大于下界最多水量的保证率≥85%,则降水量相对多,一定不会出现旱害;

如果小于下界最少水量的保证率≥ 85%,则降水量小,一定会出现旱害

气旋规模大,形成的降水范围广,降水时间也较长,气旋雨是我国最主要的一种降水,在各地区降水量中,气旋雨占的比重都比较大

人工降水前提条件:空中有云(一)冷云:原因:缺少冰晶,不能产生冰晶效应凝华增大。

基本原理:人为产生冰晶,改变云微结构的稳定性。⑴、向冷云中撒播人工冰核,如碘化银、碘化铅等。⑵、向冷云撒播致冷剂,如干冰等。(二)暖云:原因:是云滴大小均匀。

基本原理:改变云滴分布的均匀性,破坏其稳定状态。⑴、人工提供大水滴;⑵、在暖云中撒播吸湿性物质的粉末,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铵等。⑶、人工振动法,使云层激烈振动,使云滴碰撞合并增大。

水分循环:从全球范围看,水分主要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和迳流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循环系统,即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变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断的往复过程。

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供应要求最敏感的时期。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基本上是孕穗到抽穗开花这段时期

水分利用率或蒸腾效率:作物蒸腾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其倒数称蒸腾系数

水分有效利用率:农田实际蒸散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

重量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在被测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压力叫大气压强,简称气压,气压随高度增加,气压减小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状况,水平气压场是指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它可以用等压线来表示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等压线越密集的区域,水平气压变化越大

低气压也称为气旋,低压系统,地面空气水平向内辐合→中心上升气流→绝热冷却→阴雨天气

高气压也称反气旋,高压系统,地面空气水平向外辐散→中心下沉气流→空气增温→晴朗天气

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

高压脊: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脊中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

鞍形气压区预示着剧烈天气发生

风向:指风的来向

风的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是指在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上,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值)、水平地转偏向力(与ω、ν、φ正弦正相关)、摩擦力、惯性离心力(它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大小;只有空气沿曲线运动时才产生)自由大气中的风:(一)地转风(在平直等压线情况下,当水平气压

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力时,空气的水平等速直线运动。风压定律:北半球,在自由大气中,风平行于等压线吹,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二)梯度风(在圆形等压线的情况下,当G、A、C三力达到平衡时,空气的水平等速曲线)(三)、摩擦层中的风(北半球,在摩擦层大气中,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则相反)

风在近地层具有显著的阵性特点。夏季、午后最强,风的阵性是乱流运动的结果,风越大乱流越强。在某一点上测风时要采用五点玫瑰法大气环流:是指大规模的空气运动,它按照本身的运行规律形成一个往返的循环运动模式

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1、太阳辐射2、地球自转3、地表性质(海陆分布、地形等)作用

大气环流的类型:单圈环流:仅受太阳辐射的作用,南北两半球各形成一个闭合环流。通过这一环流,将低纬度的热量送到高纬度,这种简单的经圈环流称为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受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大气活动中心: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性质,由于海陆分布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在三圈环流建立的同时,地球表面也形成了与纬度大致平行的若干风带和气压带,通常称之为行星风带和气压带

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季风:是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季风环流是中等范围的大气环流。

季风形成:它的形成就与海洋分布、大气活动中心有关。我国的季风就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形成的

地方性风:因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表性质等影响而产生的带有地方性特征的局部地区的环流

地方性风的类型:(一)海陆风:白天海风,夜间陆风(二)山谷风:白天谷风,夜间山风

(三)狭谷风(四)焚风(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风速大于30m/s,湿度小于30%温度大于30度)

风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风可以调节农田小气候状况,二、风能传播花粉、种子,三、风害(指由风引起的对农作物或树木直接与间接的危害。)1、对植物倒伏、机械损伤的影响2、其它影响3、传播病虫害,四、风的应用:1、风也是一种能源,2、改变田间湿度,3、增加田间CO2的浓度

气团:是占据广大空间的一大块空气,它的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在水平方向上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比较一致,在它的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

气团的形成:低层大气的物理性质是直接由其下垫面所处的地理纬度和性质来决定的。在静稳的环流条件下

气团的变性: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就会从源地移出,在气团运行于新的下垫面的过程中,其温度、湿度都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新的物理属性,

影响我国大范围天气的主要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夏季南下是形成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因素)和热带海洋气团(与变性极地气团交绥是构成我国盛夏区域性降水的重要原因)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锋面于地面的交线锋:锋面和锋线的合称

占主导作用的气团命名: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准静止锋: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锋面受地形阻挡,锋面呈现准静止状态的锋称准静止锋,或称静止锋

锢囚锋:冷锋快行赶上暖锋,或两条冷锋合并而成(暖性、冷性)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有气流的辐合

气旋中心气压降低,气旋在加深或发展,中心气压升高,气旋填塞或减弱。气旋中心有气流辐合上升,上升气流绝热冷却,容易造成水汽凝结,因此气旋内多为阴雨天气

高压控制地区的天气以晴朗少云,风力静稳为主

影响我国天气的反气旋,主要有蒙古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寒潮天气最主要的特征是降温和大风

寒潮带来的天气有风沙、暴风雪、霜冻、大风

我国东部地区以淮河为界,以北春温高于秋温,以南春温低于秋温。我国东部季风区长江以南夏季主要盛行东南风

气团的概念、影响我国冬夏季节的主要气团有哪些?带来的天气特点如何?

答:气团占据广大空间的一大块空气,它的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

湿度和稳定度等)在水平方向上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比较一致,在它的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

影响我国大范围天气的主要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冬季在它的控制下,天气寒冷、干燥晴朗、微风,温度日变化大、清晨常有雾或霜。它的南下是形成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因素。)、热带海洋气团(夏季在它的控制下,早晨晴朗,午后对流旺盛,常出现积状云,产生雷阵雨),其次是热带大陆气团和赤道气团。

锋按移动方向分为哪几类?各种锋面天气的特点(雨区的位置、雨区的宽窄、锋面过境后温度的变化)?

答:按移动方向分:暖锋(雨区在锋线前,宽度约为300—400km,锋面过境后,降水停止,气温升高,风向有明显改变。);冷锋(降水主要在锋线后,平均宽度为200km,多为连续性降水。锋线过境后,气压升高,温度下降,风力减弱。);准静止锋;锢囚锋

北方冬夏季天气主要由什么锋控制?答:冷锋

气团和锋的区别是什么?

答:气团是占据广大空间的一大块空气,它的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在水平方向上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比较一致,在它的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锋面于地面的交线;锋:锋面和锋线的合称

影响本地区的灾害性天气:

⑴寒潮的概念、标准、源地、入侵我国的路径、带来的灾害是什么?答:寒潮是北方强冷空气大规模向南爆发且它所经地区出现大风降温

雨雪和冰冻等灾害天气。标准:48h以内气温下降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以下,陆上有相当三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源地:新地岛以东、以西的寒冷洋面、欧亚大陆。路径:东路、中路、西路。灾害:冬季剧烈降温,伴有暴风雪,使越冬作物和果树受害,牧区牲畜冻亡;春季冻伤作物果树幼苗,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⑵冰雹的概念、防雹措施具体是什么?

答:冰雹是从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固体降水物是一种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或不透明相间的冰球或冰块。措施:爆炸法、播撒催化剂法。

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山地>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中纬度较多,内陆>沿海,北方多)。

⑶什么是干旱(干热风)、雨涝、防御措施?

答:干旱是指某地因长期无雨或少雨,土壤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致使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植树造林,营造护田林网,改土治水,浇水灌溉改变种植方式和作物布局. 雨涝:洪涝和渍涝的总称.防治:治理江河,兴修水库,建立排灌系统.干热风天气的指标是(“三三三”指标:最高气温≥30;相对湿度≤30%;风速≥3m/s)。

引起洪涝的直接原因是(暴雨),经常是由强冷锋、静止锋、锋面气旋、台风天气系统产生。

⑷什么是霜冻、霜冻与霜的区别、影响霜冻的因子、防御措施、什么

是初霜冻、终霜冻、无霜期(初霜冻与终霜冻之间为无霜期)?

答:霜冻指在温暖的时期,温度在短时间内下降到足以使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天气.

区别:霜是由于贴地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空气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直接在物体表面或地表面所形成的白色结晶的天气现象,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和空气湿度的大小,与作物的存在没有关系。影响霜冻的因子:天气条件—晴朗、无风、低湿;下垫面性质—地形闭塞、洼地、盆地、山谷。防御:物理—烟熏、灌水、覆盖、喷雾、直接加热;生物—选择抗冻品种,改进管理技术,增强植物抗寒性,合理布局。

初霜冻:秋季最早一次霜冻的到来。终霜冻:春季晚一次霜冻。

大风的定义?标准?预防措施?

答:大风指风力大到足以危害农业生产及其他经济建设的风。标准:平均风力达到6级以上。预防:植树造林

气候形成的四大要素是什么?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答:四大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及人类活动。影响途径:1)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化学组成;2)农牧业发展和其他活动中改变下垫面性质。3)人为热和人为水汽的释放也会对局地小气候产生影响。

中国气候特点是什么?答:季风发达;大陆性强;降水复杂;温度差异大

什么是小气候,其特点是什么?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 (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 I = Io exp(-kF) 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光能利用率是投身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交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三基点温度与受害、致死温度:不论对于哪种温度,仅就其生理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点,即通常所说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或称为下限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对于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是指在一定低温影响的一定时间内,作物不能继续生长,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上限温度是指作物处于一定高温的一定时间内,不能继续生长,但也不受伤害的温度。 就某一项生理过程而言,也有三基点温度。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存在三基点温度,一般地说,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对呼吸作用,则分别为-10℃、36-40℃、50℃。不同作物及品种,作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变化,而,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会影响三基点温度值的大小。 如果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或低于下限温度,作物就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此时称为受害高温或受害低温,温度进一步升高或降低,则会使作物受害致死,称为致死高温或致死低温,结合上面所讲的三基点温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基点温度或七基点温度。 界限温度的农业意义 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温度是农业界限温度,又叫指标温度。它表明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所谓“界限”,完全是从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划定

农业气象学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气候有别于天气,天气是短时间尺度(一天或数天)高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气候则是长时间尺度(数年,30年)低频的的大气现象和过程,是多年天气的综合。联系:气候是天气变化的背景,天气是气候背景上的振动;天气是气候观测的基础,气候是天气观测的概括总结。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永久的) 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紫外线波长为:100—400nm 臭氧作用1、使得在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高;2、对在地面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在大气中的自然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具有很强的吸收、放射长波辐射的能量,参与温室效应。 固态和液态微粒集中在低层大气中。1、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但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辐射冷却。3、产生霞光的光学现象。4、降低大气透明度,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5、使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对云、降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随纬度↑厚度↓,夏季高于冬季。特征: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地对流运动。3、气象要素,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分层:贴地层——是从地面到离地约2m以下的气层,是小气候研究的主要层结。近地面层——是从地面到100m高度左右的气层。摩擦层——又称行星边界层。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以上至对流层顶部属于自由大气层。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以求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农业生产不仅取决于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本身的特性,而且与气象条件这个最活跃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光、热、水、气等气象条件及其不同的组合,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也构成了重要的外界条件,显著地影响着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整个生产过程。因而,农业气象学涉及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及它们的相关科学,是多学科交叉,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属应用气象学中重要的分支。 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条件和农业气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A.太阳辐射 指太阳发射的电磁波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分为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和净辐射几种。太阳辐射与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农业气候类型,影响到农业生物的地域分布、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太阳辐射也是农业小气候形成的能量基础,光能和它的热效应直接影响动植物体的热量平衡及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太阳光谱 太阳辐射光谱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几个波谱范围,如图所示。在地球大气上界,太阳总辐射能量中,波长小于400纳米的紫外辐射约占9%,波长在400~760纳米的可见光区的辐射约占45.5%,波长超过760纳米的红外辐射约占44.5%。太阳光谱中能量密度最大值出现在475纳米处。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言,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范围在380~710纳米。光合有效辐射对估算植物的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 2.感光性 植物发育速度对光照长度反应的特性。植物的发育,尤其是开花,受昼夜光照与黑暗交替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不同植物按光周期的类型分为三类:长日性植物,在一定发育时期,只有日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缩短日照长度,则可能延迟,甚至不开

农业气象学

绪论 1 大气、大气科学的概念 大气是包围在地球的空气的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2 叙述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包括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及大气圈与地球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其它圈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相互作用。 3叙述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信息服务(3)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4)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4 叙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5 叙述农业生产与气象学的关系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2)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物质、能量基础(3)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4)大气对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大气 1 大气的组成

包括悬浮集中的液体和固体质粒在内的气体混合物。 气体混合物干结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2 什么叫干结大气?干结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结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氩气,但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 (1)氮是地球生命体的基本成分,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2)氧是维持人类及动物生命极为重要的气体,因为动植物都需要呼吸,并在氧化作用中获得能量,以维持生命。氧还决定着有机质的燃烧、腐败及分解过程。(3)臭氧可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总紫外C的全部和紫外B的绝大部分。臭氧层因吸收紫外线而引起的增暖,可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4)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3叙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特点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是不均匀的。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可将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平流层特征:(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有哪些大气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且排放量大而集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4% 2)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轮船、飞机等产生的废气。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它们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 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 a.农业气象监测及试验研究方法研究 b.农业气象仪器研制 c.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d.农业气象指标研究 e.农业气象模式研究 (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 (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 (5)农业小气候研究与服务 (6)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第二章 1.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及其应用 单个叶片的光学特性: 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2、群体叶片的光学特性 太阳辐射进入植被内部,经过植被中茎叶层层的反射、透射和吸收,当然还包括漏射,而被削弱,形成了一个较复杂的过程。 透光率:所测高度处的照度与农田上方照度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也称相对照度。农田中透光率的分布曲线与光强的分布曲线完全一致,亦随深度迅速递减,其递减率与叶片的铅直分布关系密切。农田中各高度透光率存在着相同的日变化,由于太阳高度角的改变,中午时透光率最大,早晚时透光率较小。 (1)光在群体内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同一种农田的植被,对于不同波长的辐射,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同一种波长的辐射,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状况(包括品种、密度、叶龄、叶形、叶片的颜色和含水量等等),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2)反射、透射和吸收率不是一个常数,在任一光谱中有一定幅度。 (3)群体对日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要比单叶明显地小,而吸收率却明显地高于单叶。 2.生理辐射 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3.光合有效辐射 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4.光周期 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对植物发育(主要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5.植物的感光性 表示某一植物品种在缩短或延长日照的情况下对开花结实的影响程度。 6.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引种 光周期学说应用于作物引种时应注意: ①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由于光照变短,温度升高,导致生育期缩短,可能出现早穗现象,穗小粒少。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由于光照变长,温度降低,导致延迟成熟,甚至不能抽穗开花。 ②长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延迟成熟。但南方温度较高,生育期是否延长,还要综合考虑其光温特性。而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但北方温度较低,发育速度减慢,生育期是否缩短也应综合考虑。 ③纬度和海拔相近地区相互间引种,光温条件大致相似,较易成功。 ④同一地区平原与高原间相互引种,光照条件没有变化,其延长或缩短生育期的日数,决定于高度差引起的温度变化。 2)作物育种 杂交育种常因亲本花期不一,给育种工作带来困难。而采用人工光照处理可解决这一问题。如早稻和晚稻杂交育种时,可在晚稻秧苗4~7叶期进行遮光处理,促使其提早开花以便和

农业气象学实习报告

农业气象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 本次实习是由XX公司组织的农业气象学实习,旨在让我们了 解农作物生长环境与天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气象技术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本次实习地点位于农村,我们进行 了为期两周的实践和调研。 二、实习内容 1. 农作物生长环境变化调查 我们首先对实习地点的气候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地的 地形、地貌、降水、温度、湿度等情况。然后针对不同的作物, 研究它们对环境因素变化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例如对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等不同环境因素的要求。 2. 气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实地观察和讨论,我们了解了气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例如,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热环境控制技术调节室内温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气象预报、气候适应、自动化气象监测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习收获 1. 学会了分析和掌握不同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发展要求。 2. 了解了如何利用气象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掌握了气象预报、气候适应、自动化气象监测等技术。 3. 掌握了热环境控制技术,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提高农作物产量。 四、实习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气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了农民和农业从业者面对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发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气象监测和气象预报对农业

的发展至关重要。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学习气象技术,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 本次农业气象学实习让我们对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的辛勤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认识到了气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也会更加关注农民和农业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气象技术和农业生产将会共同进步,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幸福和福祉。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农业气象学中的温度观测 一、引言 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灾害和农业生产的学科。而温度是农业气象学中极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温度观测对于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和农业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实验方法和进行观测,探讨农业气象学中温度的观测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观测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温度观测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3.进行温度的定量观测和记录。 4.分析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1.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本次实验使用水银温度计。 2.记录表格和笔。 四、实验步骤 1.在待观测的位置选择好固定点,确保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2.将温度计放置在固定点,避免阳光直射和其他外界干扰。

3.用温度计读取当前环境的温度,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4.对于连续观测的实验,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如每10分钟)重复步骤3,将各次温度观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观测结束后,整理并分析观测数据。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实验得到的观测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通过曲线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温度的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比如对于不同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作物有何影响等。 同时,根据观测数据还可以计算得到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指标,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温度的统计特征,对于农业生产的规划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 1.温度计要垂直放置,不可受到外界干扰。 2.避免太阳直射和其他外界因素对温度计的影响。 3.在连续观测的实验中,确保每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一致,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4.注意记录好观测数据,以便后期整理和分析。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农业气象学中温度观测的原理、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中的观测数据为我们研究农业生产和气象灾害提供

农业气象学实习报告

农业气象学实习报告 一、引言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探索合理的农业气 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深入 了解农业气象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农业气象 观测站,学习了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 二、农业气象观测站参观与调研 在实习期间的第一周,我参观了当地的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站 设备齐全,包括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风向仪等) 和遥感设备。观测站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据 记录方式。我还有幸参与了实时的观测工作,通过观察和记录气象要 素的变化,我对农业气象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农业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开始了农业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我 选择了一个农业区域进行调研,收集了当地一段时间的气象数据,包 括温度、降水量、风力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发现 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该地区的农作物产 量普遍较高;而在温度波动较大的年份,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较为不稳定。这些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四、农业气象管理与预测

基于我对农业气象的学习和实习经验,我认识到农业气象在农业 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农业管理和决策的价值。农业气象预测可以 帮助农民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做出决策,以减少对不利气象条件的敏 感度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实习期间,我了解了一些农业气 象预测模型和技术,并学习了如何根据气象数据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 计划。 五、实习心得与展望 通过这次农业气象学实习,我对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农 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学会了如何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我还与农业气象专家进 行了交流和讨论,深入了解了农业气象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 方向。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和应用,并积极参与农业气象管理和决策的工作。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 实践,我能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为实现农业气象与农业生 产的有机结合而努力。 六、结束语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并对农业气象学充满了热情。希望未来 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相关研究和实践,为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做出自己 的努力。同时也感谢导师和相关专家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农业气象学实验实习指导

农业气象学实验实习指导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习气象数据的测量、计算和分析,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以及学习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 1. 气压计 2. 温度计 3. 湿度计 4. 风速仪 5. 雨量计 6. 日照计 三、实验内容 1. 测量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雨量和日照时数。 2. 统计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气温、降水和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3. 计算综合气象指数,分析气象对植物生长的综合影响。 4. 学习气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实验记录 1. 实验数据记录表 日期气压(hPa)气温(℃)相对湿度(%)风速(m/s)降雨量(mm)日照时数(h) 1月1日 1000.0 0.0 60.0 2.0 0.0 8.0 1月2日 1010.0 -1.0 55.0 3.0 0.5 6.0 1月3日 1005.0 2.0 70.0 1.5 0.0 5.5 ……

2. 气象图表 气温变化曲线 日期气温(℃) 1月1日 0.0 1月2日 -1.0 1月3日 2.0 …… 相对湿度变化曲线 日照时数变化曲线 六、实验分析 1. 分析气象变量的日、月、季度和年变化规律,绘制相应的气象图表。根据气象图表,可看出气象变量的变化规律,如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规律等。 2. 分析气象变量对植物的影响,讨论气温、降水和日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理。根据实验数据和相关文献,可得出气象变量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规律,如温度和光照充足对植物生长有利,而湿度过高和降雨过多则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等。 3. 计算综合气象指数,评价气象对植物生长的综合影响程度。通过计算综合气象指数可以评价气象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并作为农业生产的参考依据。 4. 学习气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实验中学习气象的基本概念和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气象变化的认识和掌握气象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仪器应保持干燥、清洁和精准,避免异物和水分进入仪器内部。 2. 实验环境要求尽量稳定,避免外部环境对实验数据的干扰。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4.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要准确、全面地评价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不能夸大或低估其影响。

农业气象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考研题库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气象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分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考研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而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也是考研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农业气象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 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气象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B. 气象对农田水分管理的影响 C. 气象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影响 D. 以上都是 答案:D 2. 下列哪种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最大? A. 温度 B. 光照 C. 湿度 D. 降水 答案:A 3. 农业气象学中,农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的是以下哪种作物? A. 稻谷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答案:C 4. 农业气象学中,下列哪种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较大? A. 温度 B. 光照 C. 湿度 D. 降水 答案:C 5. 农业气象学中,下列哪种气象因素对农田水分管理的影响较大? A. 温度 B. 光照 C. 湿度 D. 降水 答案:D 二、填空题 1.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 答案:农业与气象的相互关系 2. 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气象对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分管理 3. 农业气象学中,农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的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玉米、大豆 4. 农业气象学中,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与________有密切关系。 答案:湿度 5. 农业气象学中,农田水分管理受到________的影响。 答案:降水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答案: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气象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分管 理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气象因素如温度、光照、湿度和降水等对农作物的生 长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不同作物对气象因素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此外,气象 因素还会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湿度对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起着重 要作用。另外,降水也是农田水分管理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降水管理对农作物 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 请简要说明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通过研究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时间和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其次,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农作物的损失。此外,通过研究降 水对农田水分管理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提高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总之,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 少农作物的损失,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一些农业气象学考研题库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气象现象和大气系统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气象要素、气象变化规律、天气预报等等。在农业生产中,气象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能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是气象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天气与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十分显著,比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气象因素都会对作物生长和生育产生影响。此外,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气象学中,天气预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时间长度以及预报的实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天气依据,减少因恶劣天气导致

的农业损失。同时,对于各种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也是农业生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农业气象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具体应用 1. 气象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气象因素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温度、降水、风和光照等气象因素都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生育的主 要因素。例如,一些蔬菜类作物,比如白菜、大白菜等,对环境 温度的要求比较高,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产生影响。另外,光照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一些作物生长需要 充足的阳光,而有些却不能暴晒。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需要根据其生长环境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种植条件,实现产量 的最大化。 2.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 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天气依据,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农业气象学的意义与发展

农业气象学的意义与发展 气象学是探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而农业气象 学则是研究大气变化如何影响农作物生长、产量、质量、食品安 全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科学。农业气象学对于实现可持续农 业发展、提高全球食品安全以及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化、信息化 和精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农业气象学的意义 1. 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 气象因素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在生长期内对气象要素 十分敏感。或多或少的气象因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雨量、 日照、风速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营养品 质等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将这些气象因素和农作物特点、生长需求、区域环境和标准操作联系起来,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适宜的 栽培措施和农业机具的使用,从而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 2. 预测自然灾害

气象因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农作物上,还会通过降雨、风力、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气象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出现,如冰雹、暴雨、风灾、洪涝等灾害会给农村地区带来沉重的人员财产损失,而气象监测和预测的能力可以提高预警水平,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3.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方向。气象科学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推广,使农民在生产中得到更有提示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农业气象学是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一门相对较年轻的科学,在不断发展变革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农业气象学也在向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 实现农业气象科技精准服务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R = (S'+ D)(1 - aT二r公式中,a为反射率,r为地面有效辐射;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糠有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一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一 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指向―;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0 - 66.5° N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日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A A.距平 B.平均变率 C.极差 D.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A 儿高;小 B.低;小^高;大 D.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一倍的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一,低压在—;C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气候型_^ 儿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以高山 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A A.大;大 B.小;大 C.大;小 D.小;小 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四.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

农业气象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鲁东大学

农业气象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鲁东大学绪论单元测试 1.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参考答案: 大气圈 2.下列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错误的是()。 参考答案: 没有任何联系 3.1593年意大利学者()发明了温度表。 参考答案: 伽利略 4.大气中的物理现象不包括()。 参考答案: 辐射 5.石家庄很热是因为城市地处四面环山的盆地。 参考答案: 错

6.农业气象学是动力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参考答案: 错 7.天气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参考答案: 错 8.气象学发展早期的三大重要进展是()。 参考答案: 降雨学说;长波理论;锋面学说 9.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有()。 参考答案: 生物多样性消失;海洋污染;地球荒漠化;酸雨 第一章测试 1.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称为()。 参考答案: 可照时数 2.下列不属于大气物理过程的现象是()。

参考答案: 反射 3.一个标准大气压为()百帕。 参考答案: 1013.25 4.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大气层中。 参考答案: 20-36km 5.可吸入颗粒物(飘尘是指粒径小于()微米的、能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 参考答案: 10 6.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参考答案: 错 7.人类活动排出的二氧化碳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 参考答案: 错

8.干空气和饱和湿空气的状态方程相同。 参考答案: 错 9.云和雾都是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所以 没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错 10.大气的垂直结构可分为()等。 参考答案: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层 第二章测试 1.辐射的基本特性是()。 参考答案: 波粒二象性 2.雨后天空呈青蓝色是因为()。 参考答案: 分子散射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学科(由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交叉、渗透形成)。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和环境条件。 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现象、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大气状况。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 地球表层有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组成。 地球大气是经过原生大气(地球凝聚诞生的早期)、次生大气(地球刚形成时)、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大气的组成:1: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主要成分为氮气(78%)氧气(21%)氩气(0.9%)其他气体(二氧化碳)占0.1。 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温室气体有(CO2、CH4、CO、O3、水汽) 2:大气中的水汽(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气溶胶粒子(大气中处于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的小颗粒,以及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和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和冰晶)

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总质量约为5.3×1015t)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1:含有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大气质量数:标况下,太阳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气象要素(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臭氧集中的地方) 2: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下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空气没有受热膨胀上升的动力) 3:水汽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2: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3:几乎不含臭氧。 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因为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辐射都被该层大气(原子氧)吸收。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散逸层:大气的最高层,是大气圈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带。 下垫面:与大气底部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层、海面、其他各种水面、植被表面。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

农业气象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气象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臭氧层分布在B。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体表面辐射具有最大能量波长与黑体表面温度_C。 A.呈指数规律 B.成正比 C.成反比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表垂直与阳光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大气透明系数及—C有关。 A•太阳高度角B•太阳方位角C.大气量 4.某地某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决定于该地纬度、太阳赤纬及A。 A•时角B.大气量C•高度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直减率越小,大气层结越_A。 A.稳定 B.不稳定 C.无影响 6.下列因子中,」_对气温日较差无影响。 A•高度B•经度C•纬度 7.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饱和差随温度降低而—。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8•在对流层中,绝对湿度一般随高度增加而B。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9.自由大气中,由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_B_。 A.地转风 B.梯度风 C.摩擦风 10.影响乱流交换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地面粗糙度和_。 A.气压 B.气温 C.大气稳定度 11.辐照度的单位是__C_。 A.瓦/米 B.米2/秒 C.瓦/米2 12.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3.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___B。 A.正 B.负 C.零 14.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5.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___B。 A.正 B.负 C.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

农业气象学授课教案 开课专业:应用气象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开课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38 ,实验实习学时10)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以及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根据本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讲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农业与气象的关系、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总体安排。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 1、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1.1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1.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1.3土壤-植物-大气系统 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2.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2.2农业气象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知识 3、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 3.1我国农业气象工作的建立与发展 3.2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 首先介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述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研究对象,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安排,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第2讲 第二章第1节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一、教学目的: 介绍了光的生物学意义、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以及光合作用的能量平衡与转换。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 1、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1.1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 1.2植物单叶的光学特性 1.3植物群叶的光学特性 1.4植物叶片的能量平衡 1.5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 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的步骤: 本讲首先介绍光在生物体生命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最后讨论了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能量平衡与能量转换等问题。使学生对光的特性有个基本认识,也为下面介绍光在农业生产的作用奠基基础。 第3讲 第二章第2节光合有效辐射 一、教学目的: 讲述了光合有效辐射的概念,重点讨论了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 二、讲授的内容提纲: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天气: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 辐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 太阳高度角:太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h=0~90°。 活动积温: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 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单位为℃。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E=e 。 季风:大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 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气团: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寒潮: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冻结而产生的伤寒。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 活动面:凡能借辐射作用吸热和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或其他物质层〕温度和湿度状况的表面称活动面或作用面。 绪论.第一.二章 1.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答:从地面到大气层顶,,温度.湿度.气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各高度上差异很大,根据这一差异,把整个大气层分为五层。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 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a.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c.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d.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热:温度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气:气压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