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训练指要

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

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

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Q |

--------------- 0 -------------------------------------- f

时间

时间

C

D

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

A ?共生关系

B ?共栖关系

C .竞争关系

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

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

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

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

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

&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

B ?先减少后增加 D ?无明显变化

15 ?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1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 39只,第二次捕获 34只,其中有标志鼠 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 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该种群数量可用 N 表示

B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88只

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100只

D . N=39X 34 - 15

17.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先呈“ S ”形增长,后呈“ J ”形增长

C . 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D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等

9.在一阴湿草丛中,生活着蚂蚁、蜘蛛、蚯蚓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 ?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种群

D ?食物网

10.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 组成类型( )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以上都不是

11 ?高等动物黑猩猩的性别比例特点是(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

D ?雌雄无特定比例

12 ?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 A ?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 ?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 .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菌落

D ?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13?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分层次地分布,这体现了( A .种群的密度 B ?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种群的水平结构

14 ?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后, 该昆虫种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 ?大量减少 C .大量增多

A ?个体最大的种群

B ?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C .个体最小的种群

D ?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B ?先呈“ J”形增长,后呈“ 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 ?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1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 ?种群处于衰退期

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 ?群落结构太复杂

19 ?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

A ?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

B ?雪兔能随季节变化换毛色

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

D .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

20 ?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

C.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1. 在两个生态系统交界处,有一过渡区。下列对此过渡区中生物特点与相邻两个生态系统相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种类多

B .动物种类少

C.寄生动物多 D .植物种类少

22.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A .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 .消费者、分解者

23. 与自然界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 .蒸腾作用

24. 下列哪条食物链正确()

A.阳光T树叶T蚕

B .草T蝗虫T青蛙

C .兔T狐T狼

D .浮游动物T浮游植物T草鱼

25. 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作用消失后,会很快退化()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26.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A ?消费者

B ?分解者

C.生产者 D .非生物的物质

27.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

C.池塘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28.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A .生产者

B .三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29. 兔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红狐在这条食物链中所处的消费级别及其营养级别分别是()

A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D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30. 在浮游植物T鱼T水鸟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水鸟增重1千克,至少要消耗浮游植物()

A. 100千克

B. 1000千克

C. 25千克

D. 250 千克

31.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首先依赖于()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动物的呼吸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 .细菌的分解作用

32. 下列哪一组动物都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

A .瞪羚、野兔、狮

B .野兔、狮、虎

C.眼镜猴、黄羊、狐 D .松鼠、卷尾猴、狼

33. 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植物是()

A .多细胞藻类

B .大型海藻

C.浮游植物 D .海带和裙带菜

34. 要想比较经济地利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大阳能,应选择哪项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A .蔬菜、鸡蛋

B .猪肉、鸡蛋

C.小麦、草鱼 D .蔬菜、小麦

35. 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 i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

时,就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A . W1>10W2

B . W1>5W2

C. W1<10W2

D. W1<5W2

36. 以前,农药DDT 被用来消灭红螨,但是红螨反而增加,而捕食红螨的昆虫却减少了。这可能是()

A . DDT 是广谱杀虫剂,有益、有害的昆虫都被杀死

B. 一部分红螨有抗药性, 而捕食它的昆虫则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了致死剂量的

C. 红螨能将DDT 分解为无毒物质,而捕食它的昆虫则不能 D .使用DDT 农药的方法有误,时机选择不准 37.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陆地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38?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时,要设法使能量多储存在( )

A .森林的草被中

B .森林的猛兽中

C .森林的鸟类中

D ?森林的木材中

39.

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同时占有的消费级和营养级分别是(

A .次级、三级消费者,第二、三营养级

B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四营养级

C .三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D .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40. 使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 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 DDT ,这一现象说明( )

A . DDT 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B . DDT 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到达南极

C .含DDT 的动物曾在施药的农田里生活过

D .上述说法都不对 41.

在一条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

A .递增

B .不改变

C .减少

D .稍有增加

42. 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 .增加物种的数目

D .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43. 自然林区的马尾松一般不会发生大面积虫害,但有些人工马尾松林却常会发生严 重的松毛虫害,其原因是(

A .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 .马尾松抗虫能力弱

DDT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训练指要 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 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 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Q | --------------- 0 -------------------------------------- f 时间 时间 C D 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 A ?共生关系 B ?共栖关系 C .竞争关系 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 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 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 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 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 &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 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 )

2021-2022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突破训练

2021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 和群落突破训练 1.(xx北京西城统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C.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 D.种群密度是种群特有的特征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2.(xx乌鲁木齐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多少划分,A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本植物阶段,B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D错误。 3.(xx河南郑州一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 )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解析: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4.(xx苏北四市二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析: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 5.(xx河南洛阳二模)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C )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Ⅲ—3种群和群落 一、必背术语——这是高考命题的源泉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 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必明易误——这是考场失分的迷点 1.判断有关种群叙述的正误 (1)一个森林中所有的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2)调查蚜虫、跳蝻、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后更难被捕捉,则所调查的种群密度较实际值偏大() (4)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6)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7)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不变() (9)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2.判断有关群落叙述的正误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一座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4)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5)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三、必知特例——这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首选 记住以下八个“不一定”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习题

高二生物十月份周测(测试范围: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你能从白熊的体色体形判断它的生活环境吗()A.草原 B.森林 C.荒漠 D.雪地 2.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们基本生活资源严重短缺,卫生条件极度恶化,之后伊拉克南部又爆发势头凶猛的霍乱。霍乱为一种非常严重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弧菌。霍乱病原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何种成分()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 A.一个湖泊中的各种鱼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浮游生物 C.不同地带中的所有竹蝗 D.同一地带中的全部竹蝗 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5.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分层次地分布,这体现了 ( ) A.种群的密度 B.种群的水平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6.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7. 生活在田野中的一只东方田鼠所处的环境是 ( ) ①田野中的其他不同种生物②阳光、温度、空气、水和土壤等③田野中的其他东方田鼠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8.在一个成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9.我省近年来在栽培农业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和原生于热带地区作物的热潮,并取得了经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影响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B.空气C.温度D.阳光 10.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以下的食物链:牧草→鹿→狼。假如,把狼全部杀绝,那么,鹿的数量将 ( ) A.先稳定,后一直增加 B.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 C.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 D.先减少,后增加 11.有三组生物,第一组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同时增减;第二组中,当第一中生物的数量增加时,第二种生物的数量减少,当第二中生物的数量增加时,第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第三组生物两种生物之间没必然的数量关系。那么这三组生物之间的关系分别为() A.捕食、寄生、共生 B.寄生、捕食、共生 C.共生、捕食、寄生 D.寄生、共生、捕食 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高中生物】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第七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题 问答题 1.简述六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基础P281)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88) 3.举例说明自然界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1)4.简述生物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5) 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自然地理学基础P299) 6.简述生物旱生植物演替的过程(自然地理学基础P302)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然地理学基础P307) 8.简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3)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5) 10.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自然地理学基础) 11.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主要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25) 1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2) 1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6) 14.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自然地理学基础P345) 15.简述植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自然地理学P380) 16.试述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结果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海平面、农业、林业、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地球是个极其敏感的生态系统,平均气温的任何微小变化部会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剧烈的震动。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将会使海洋上层水温升高造成体积膨胀,以及使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将直接

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经电脑模拟试验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厘米~50厘米时,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美国海岸线的90%将被海水淹没。美国环保专家的预测更令人担忧,再过50年~70年,巴基斯坦国土的1/5、厄罗河三角洲的1/3以及印度洋上的整个马尔代夫共和国,都将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东京、大贩、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也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气候变暖仍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方变得更加干旱。所以,气候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亚洲低洼三角洲水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许多科学家担心,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球升温,因为它会使其它变化发展为灾变。升温将使壹些地区出现更具灾害性的暴风雨,造成洪灾,另壹些地区,特别是大陆的内陆区域雨量减少,造成旱灾。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有趋向于恶劣化的趋势,出现局地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5题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第05题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 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2.(2019全国卷II·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原核生物界: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细菌和蓝藻; 存活于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二,原生生物界: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 三,植物界: 1,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全部藻类植物(蓝藻除外)和所有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分为①苔藓植物和②维管植物。而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真菌界:真核生物,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五,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4,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光,温,水,气,土)与生物 (一)光与生物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对植物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3、光对动物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作用。 (二)温度与生物 1、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结构、行为、数量和地理分布。 2、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三)水与生物 1,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 2,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 (四)空气与生物 1,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其重要。 2,植物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具净化环境作用。 3,风的有利影响: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 (五)土壤与生物 1,土壤的机械组成:粘土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 2,土壤的酸碱度(pH) 3,土壤盐渍化:红树、盐角草、盐爪爪等。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

种群和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复习详细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 一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 2)空间特征 ①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②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3、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 (1)从年龄组成上看,幼年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种群密度要增大;而老年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 (2)从性别比例上看,因各种原因造成性别比例失调,必然导致生殖上的混乱,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使许多的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3)出生率、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原因。

(4)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②性别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 PS:①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②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若因各种因素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引起 种群数目改变。 【例题1】广东省水产研究所在某一个实验基地上共建了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做 A.一个群落 B.一个生态系统 C.八个物种 D.八个种群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影响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生育年龄和个体数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 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

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光周期: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即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考试大纲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群落最小面积;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关键种; 冗余种;投影盖度;基盖度;频度;相对重量;生物多样性;重要值;优势度;生活型;生活型谱;叶面积指数;层片;层间植物;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系列;顶级群落;排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植被型;植被型组;群系;群丛;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系统;同资源种团;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现存量;生物放大(扩大)作用;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流通率;生态平衡;同化效率;尺度;生态演替;稳态;有害生物;适应;负反馈;适合度;矿化;再循环;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抽彩式竞争;中度干扰假说;岛屿效应;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库;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2.如何理解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3.群落成员型如何分类? 4.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5.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 6.不同空间尺度的多样性指标包括哪些?反映了什么生态学意义? 7.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 8.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9.按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高等有花植物可分为哪些生活型类群? 10.什么是群落交错区? 11.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2.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13.什么是定居? 14.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 15.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16.比较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的演替观。 17.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 18.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发展中的群落与成熟群落有哪些区别? 20.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21.什么是植被型和群系?《中国植被》中将中国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型组合哪几个植被 型? 22.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 23.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以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24.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 25.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 26.说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27.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28.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2020届 二轮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专题卷

2020届二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掌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增加人口数量 B.在进行野生动物的野外放归实验时,原始投放数量的大小会影响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 C.群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在一个群落中,种内斗争往往比种间斗争更激烈 解析:选D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A正确;在进行野生动物的野外放归实验时,原始投放数量的大小会影响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原始投放数量越大,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越短,B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正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种内斗争比种间斗争弱,D错误。 2.(2019·漳州一模)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选D农田的存在,将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正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正确;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不能确定松鼠的种群密度是否相同,因为松鼠的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的数量,D错误。 3.(2020届高三·德州质检)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生态学家研究海星对贻贝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华师大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II)卷

华师大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出土于我国河南省的彩陶缸,距今已有6000多年。彩陶缸上有一幅“鹤鱼石斧”图案,如图所示。关于此图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鱼和鹳均属于脊椎动物 B . 鱼的形态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 C . 要的长脚有利于其在浅水区域捕食 D . “鱼→鹳”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 (2分)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Ⅰ是初级消费者 B . Ⅳ为分解者 C . E1主要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 .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3. (2分)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全部的鱼 B . 麦田中全部的小麦 C . 竹林中的全部的竹叶青蛇 D . 沙漠及沙漠上的全部生物 4. (2分)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 A . 群落的组成成分 B . 群落中各生物的多少 C . 群落中各生物的食性 D . 群落中生物的空间配置状况 5. (2分)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 .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 .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 物种组成及比例 6. (2分)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 . 食物链中,属于笫二营养级的动物有2种 C . 生态系统受到污染,那么鹰体内毒素最多 D . 蛇和鹰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7. (2分)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木、鸟、昆虫、蛇等生物,这些生物统称为() A . 生物群落 B . 生态因素 C . 生态系统 D . 生物种群 8. (2分)①生活在一块稻田中的所有生物;②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③森林里的所有猕猴。上述组合分别属于() A .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B . 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C . 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中考科学总复习专题3-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doc

(2)性别比例= 雄性个体数 雌性个体数 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 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一、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种群 1. 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的总和。 3. 种群特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 生物种群密度是描述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同-?种生物, 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不相同。 (3) 出生率指在_______ 新个体数4CCC。/ 出生率=种群个体总数*1°°%° (4)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 死亡个体数 死亡率=和旅薮SOO%。 (5) 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反之数量减少。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 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常见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种群增长的“” 型曲线和"” 型曲线。 考点二群落 4.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的总和,简称群落。 (1) -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和°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 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 植物群落指生活在-?定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3) 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山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考点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 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还能影响环境。 ⑴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食物等。 (2) 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有互助、寄生、、等。 (3) 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有、等。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分布、生理等的因素,叫°许多生物的形态 和结构与它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考点四生态系统 6. 生态系统的意义 (1) 生态系统是山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共同组成的。 (2) 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范围上限为离地面约 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约的海沟底部,或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 7. 生态系统的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热量、、空气、矿物质等。 (2) 生产者:制造供给自己和其他生物食物,如绿色植物。 专题3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

(完整版)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填空,推荐文档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一、种群 1.种群是指 2.种群具有、、 、等特征。 3.种群密度是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m2:(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 4.样方法取样的两种方法是和. 5.出生率是指 死亡率是指 6.迁入率是指 7.年龄组成 增长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 稳定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 衰退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 8.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8. 种群的空间特征:分布,分布,分布。 9.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

10. J 型曲线: (1)形成条件: 。不存在自然选择。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 的特性。种群数量呈增长,种群不变,是一 个定值。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 设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倍。则第t 年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率= N -N N0-N0 (> 1) 1 0 ==-1 N 0 N0 11.S 型曲线: (1)曲线形成条件:。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 因为食物、空间引起的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 间不断发生变化。 (2)K 值理解: ○1 K:表示;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不再扩大,种群○2 K/2:此时曲线斜率最大,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 值所需时间不会增长。 最短。 ○3 小于K/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 值。 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2021届高三复习生物名校联考质检精编卷(11)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021届高三复习生物名校联考质检精编卷(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某杂草地经过人工改造现已成为枝繁叶茂、春花秋果、虫鸣鸟啼的果树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地演替成果树林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果树林的垂直结构比杂草地复杂,两种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C.果树林中的果树与杂草为竞争关系,食虫鸟与害虫为捕食关系 D.果树开花时吸引蜜蜂传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 2.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扬州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可将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净化输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污水进入湿地经物理沉降、化学降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到净化 B. 该湿地群落的植物可以吸收N、P等无机盐,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C. 该湿地群落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D. 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下图表示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字母a-i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 B.g是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d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i/c% 4.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下列说法错误的() A.冻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弱 B.由于温度的限制,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 C.同等强度的干扰下,冻原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D.为保护冻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5.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预防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原因之一是病毒在密度大的人群中更容易传播 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6.如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的净化示意图,该河流生态系统中植食性鱼类大致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能量/kJ 鱼吃掉的浮游植物所含能量468 鱼粪便中含有的能量228 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3 ①77 A.调查该河流周边土坡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计数时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B.图中B点后,藻类大量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大量的无机盐 C.表中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鱼的同化量为240KJ D.表中①表示储存在鱼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7.2020年初,印度和巴基斯坦暴发严重蝗灾,我国加强边境地区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久旱必有蝗”,蝗虫喜欢在干燥的土壤产卵,且当植被覆盖率低时,蝗虫会获得更多产卵场所。 (1)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这体现了种群的______特征;当蝗虫处于幼虫状态时防治效果较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8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检测卷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题8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检测卷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应在划定区域的四个顶点和中间分别取样 B.生态学家高斯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它们之间将会发生种内斗争 C.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D.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物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所以不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C.“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的地方有助于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CO2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美国生态学家、微生物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可见光中的能量 B.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将流向分解者,其包含在图中的“2.1”中 C.赛达伯格湖的生物分属三个营养级,至少存在一条食物链 D.从长期来看,“未利用”的能量仍将流向分解者 4.非洲南部某岛屿降雨量较大,发生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到大面积损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自然灾害后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可能呈现镶嵌分布 B.泥石流自然灾害破坏了马尾松林的水平结构,但其仍然存在 C.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马尾松林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 5.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 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6. 下列不属于 ...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A.雄萤火虫对异种雌虫发出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但雌虫对此信号无反应 B.牛蛙的卵和豹子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