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脉诀》

《脉诀》

《脉诀》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妊娠脉娠脉生理学名词。亦称胎脉。指孕妇正常的脉象。常见为滑而冲和;或滑数搏指有力;或尺脉滑数,寸脉微小等,与正常人之脉象有所不同。《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濒湖脉学》:

离经脉脉学名词。即离其经常数之脉。《难经·十四难》:“脉有损、至,……

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四夺精,……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此外,孕妇临产时,脉象突然一反常态,亦称。

《脉诀汇辨》:“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

平脉女子阴。故右大。此男女左右之平脉也。丹溪格致余论。以左右指医者手之左右。谓右大顺男。左大顺女。其说似牵强。凡人肥脉沉。人瘦脉浮。人长脉长。人短脉短。人大脉大。人小脉小。顺也。反此则逆。《脉确》清黄琳述公元1644-19

真脉真脉脉学名词。即真脏脉。《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作者:

持脉持脉诊断学术语。即切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详切脉条。作者:

肝脉肝脉①解剖结构名。指肝脏的经脉,即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厥阴者肝脉也。” ②脉学名。指肝脏的脉象。参见肝平条。作者:

六脉六脉①指三阴三阳经脉。《素问·阴阳类论》:“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 ②六种脉象。《难经·四难》:“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③两手寸关尺三部脉的合称。见《脉经》。作者:

脉会脉会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脉会太渊。”太渊为肺经俞穴,肺朝百脉,本穴位于寸口,为脉之大会,属中医诊脉之处,故名脉会。凡脉病皆可酌情取用。作者:

数脉数脉脉象名。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数脉来去促急。”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作者:

肺脉肺脉脉学名词。①肺脏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经。《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②肺脏的脉象。参肺平条。作者:

八脉八脉奇经八脉的简称。《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见奇经八脉条。作者:

脉气脉气①脉中的精气。《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②即经气。《灵枢·官针》:“微内针内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详经气条。作者:

奇脉奇脉①指奇经八脉。详该条。②脉学名词。与色泽不相符合的脉象。《素问·五脏生成》:“凡相五色之奇脉……”王冰注:“奇脉,谓与色不相偶合也。”

作者:

十脉十脉经络分类名。《素问·气穴论》:“……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王冰注:“……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作者:

红脉红脉生理学名词。指月经。宋·宋仲甫《女科百问》:“经脉来时,俗呼为红脉。” 作者:

搏脉搏脉指脉来搏击应指。《素问·玉版论要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 作者:

黑脉黑脉犹言肾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一说:“黑脉之至也”作“黑,脉之至也。”“黑”指面黑色。)作者:

长脉长脉脉学名。指一种脉象。脉长超过本位,首尾端直,如循长竿。若脉长而和缓,是中气旺。《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属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濒湖脉学》:“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作者

脉口脉口脉学名词。即寸口。又称气口。《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详寸口条。作者:

月脉月脉妇科名词。《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桃仁丸治妇人脐腹积滞,月脉不调,疼痛气闭……”月脉当指月经。详该条。作者:

紧脉紧脉脉象名。脉来绷紧,状如索绳转索,多见于寒邪、痛证、宿食。《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作者:

大脉大脉脉学术语。指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素问·脉要精微论》:“大则病进”。

《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作者:

耳脉耳脉早期经脉名。即手少阳三焦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煇煇焞焞,嗌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作者:

耳脉耳脉早期经脉名。即手少阳三焦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煇煇焞焞,嗌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作者:

胃脉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脉有胃气,说明正气尚存,预后较好。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作者:

脉名脉。即芤之兼弦者。芤主阴虚病。革亦主阴虚病。今以革附于芤也。沉伏实大。千金翼谓之牢。主寒主痛。是即沉脉而有力者。今附于沉。经一脉有数名者。如秋脉谓之毛。又谓之浮。非二脉也。是疾脉即数。大即洪。小即细也。今删弱革牢疾大小七名。定为二十三脉

短脉短脉脉象名。首尾俱短,不能满于寸口,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部均有不足之感,一般主气病。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素问·脉要精微论》:“短则气病。” 作者:

脉痔脉痔病名。肛门痔之一种。①《五十二病方》。有“脉者”,释为脉痔。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相当于肛裂。②又《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集验方》,《医心方》卷七引《龙门方》云:“五痔中均有脉痔。”泛指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 脉诀(一、二)原文 脉诀(卢铸之老师所传文字部分): 其一: 肺和膈间右寸知,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 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 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 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 (1)膈间: 横膈膜上叫膈间; 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 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 (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沉脉主气虚。 (3)紧脉: ①如绞绳索。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脉诀阐微

脉诀阐微 明·陈士铎 第一篇 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 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 论其阴阳 别其生死 察其 脏腑 观其症候 既上中下之宜分 必寸关尺之自定 左寸心 左关肝 火木宁无至性 右寸肺 右关脾 土金本有深情 唯两尺为肾 水火实难分配 中间是命 左右还可 同观 三焦别 上中下以相诊 余经合寸关尺而共视 盖部位乌容倒置 辨贵分明 而表里何必细分 不宜拘执 虽按指以三部为法 数息便悟断经 顾看脉以五脏为和 知脏即通治腑察四 时之节气 春夏异于秋冬 审一日之晷时寅卯殊于申酉 大约 逢克则凶 逢生可救 我生 则缓 我克难医 因五行而推断 举一隅而可知 弦似乎 紧 涩似乎微 浮与芤相反 沉与伏宁殊 洪同实状 弱带濡形 辨之既清 病将安遁 故急则为痛 弦则为风 紧则为邪缓则为虚 微则为冷 数则为热 滑则痰多 涩则郁塞 洪为火旺 大为血干 沉为阴寒 迟为困乏 小者气衰 细者血涸 浮者气升 伏者脉结 芤多失血 实多壅气 弱者阴亏 濡是湿犯 长是正气之和 短是邪气之克 代 为正气之衰 革为正气之脱 结为邪气之搏 促为正气之耗 动有变动之机 静有安 宁之喜 毛主火之将旺 石乃水之极沉 软是力 薄 坚乃邪深 钩为气血之和 躁为气血之燥 搏击指而有太过之虞 散去指而无可留 之状 脉嫌其绝 脉贵其平 既 知各脉之异同 可断诸症之常变 然而诊脉必须得时 要在日之平旦 按指原无异法 贵取气之甚清 自然虚实易明 盛衰易辨矣 陈士铎曰 脉理之不明也久矣 以致看病不真 用药寡效 是脉之精微不可不讲也 然而精微出于浅近 使人人易知而深入也 又曰 脉有阴阳之不同 王叔和分七表八里 似乎切脉之分明 不知无一脉无阴阳 非浮为阳而沉为阴 迟为阴而数为阳也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于中消息 全在 临症明 察之 心可意会 非笔墨能绘画耳 又曰 十二经各有脉 分十二经看之自然玄妙入神 然而过求其精 反失其约 盖五 脏之脉能统摄七腑 腑病治脏 脏安而腑自安 故脉诀止消言脏而不必言腑也

最新熟记中医口诀,脉诀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 脉理心灯 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 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 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 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 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 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学》27种脉象背诵版 作者:李时珍 浮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 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4— 数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5— 滑脉 体状诗:

中医脉诀、百误、草药辩证歌诀

中医脉诀、百误、草药辩证歌诀 脉学金口诀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伞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御医脉诀歌

御医脉诀歌 皇室诊病命担保,不能望色询病因。隔丝诊脉审脉理,判断不准掉脑袋。精通脉理真功夫,皇恩昭示天下知。熟读叔和脉诀歌,不如临证细琢磨。要想真知脉学理,请读御医脉诀歌。浮沉迟数是强弱,弦长细短是形模。浮而有力是中风,浮而无力气血弱。沉而有力有滞积,沉而无力寒闭络。迟而有力风湿痛,迟而无力病因多。数而有力诸般热,数而无力疮疡多。脉理总纲牢记心,下面脉理细细说。浮脉轻扶即可知,犹如水中漂木材。有力伤风清涕嗽,感冒发热令人愁。无力可知气血弱,补血理气不用说。寸浮头痛关浮满,尺浮癃闭肝肾弱。浮弦伤寒浮虚暑,浮缓风湿早医求。浮滑风痰浮数热,浮脉之相细研读。应指浮大细审详,来盛去衰洪脉居。真阴不足病邪盛,急治方保君无忧。寸寸心热多失眠,右寸涕嗽无奈愁。左关肝呕右胃胀,调胃理肝可不忧。

左尺阴虚消渴症,右寸温烧骨蒸痿。虚脉浮大软无力,夏月暑病可知因。寸虚自汗多惊悸,关虚中宫胀不舒。尺虚潮热骨蒸痿,若不急治要亡躯。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是芤脉。寸关吐衄肠有痈,尺芤崩淋便血浓。有表无里大散脉,散脉止数定不齐。左寸怔忡右自汗,左关溢飮右食庳。足下阳明定浮肿,尺散定是血大虚。两尺如斯终寿算,良医难医无血人。重按指下如欲绝,若有若无微脉居。微脉阴阳虚之极,恶寒发热汗淋菲。寸微衄血惊兼喘,关微中寒拘急危。尺脉厥逆元阳损,女子崩中带下亏。重按始有沉牢脉,寸沉胸胁痛膈水。关尺腹背腰痛急,沉缓寒湿沉数热。沉滑当知痰食积,沉若无力必气虚。沉若有力是寒疾,依脉遣药定有奇。伏脉推筋按至骨,体虚伤寒双解急。厥逆脐疼复感寒,急服姜附病不危。寸思呕吐关思痛,尺伏疝瘕泻谷痢。何为实脉大而长,浮沉有力皆是实。

濒湖脉学(背诵整理版)

濒湖脉学 李时珍 27种脉象 1.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2.沉脉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 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3.迟脉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焉。 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歌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中医脉诀

老中医脉诀 》的基础上经过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浮脉 左寸脉浮是伤风,目眩头痛风痰壅。 浮兼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宫。 浮散心气虚烦躁,洪数心经被热攻。 左关脉浮主腹胀,数因风热入肝中, 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 左尺脉浮小腹胀,膀胱风热是尿涩。 芤则男子必尿血,妇女崩带定无疑。 迟是疝气脐下痛,浮而无力是肾虚。 右寸脉浮肺受寒,咳嗽清涕寒风痰, 如遇洪浮为肺热,浮迟喘咳吐痰涎 浮细本是肺阴伤,干咳少痰声嘶哑。 右关脉浮是脾虚,中满不食郁气居, 浮大涩来因吐食,浮迟脾胃虚寒余。 右尺脉浮下焦风,大肠秘结苦难通, 若逢浮虚元气少,浮数风热大肠攻。 沉脉 左寸脉沉心内寒,胸痛皆因饮与痰。 关沉痃癖小腹痛,沉伏肝寒胁刺连。 尺沉肾脏寒邪侵,腰背冷痛便浊频。 男子精冷女结血,沉细筋酸尿余淋。 右寸脉沉肺受寒,停痰咳喘气舒难, 紧滑咳嗽因伤冷,细滑骨蒸寒热缠。 右关脉沉是胃寒,食积中满与吐酸。 右尺脉沉腰酸痛,若还沉细痢脐寒。 迟脉 左寸脉迟心内寒,湿凌膻中布散难。 关迟手足皆拘急,胁下时痛因受寒。 尺迟肾虚小便浊,妇女月水定然难。 右寸脉迟寒入肺,冷痰气促胸不宽。 右关脉迟中焦冷,脾胃有寒食不甘。 右尺脉迟脏冷泻,小腹疼痛腰膝艰。

数脉 左寸脉数口舌疮,咽喉疼痛苦难当。 左关脉数肝经热,头晕目疼邪火亢。 左尺数为下焦热,遗浊淋癃小便黄。 右寸脉数肺经热,吐红咳嗽内生疡。 右关脉数肺有热,呕逆痰壅火炎亢。 尺为相火炎上象,滋阴降火始能康。 滑脉 左寸脉滑心热盛,实大心惊舌又硬。 关滑目痛肝有热,尺滑淋赤茎中痛。 右寸脉滑痰涎呕,毛焦咽燥晕在头, 有时津涕粘而咳,须知肺热疗解瘳。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麻杏甘石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舟车丸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逍遥散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中医——脉诀乳海

<篇名>脉诀乳海 书名:脉诀乳海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序 属性:素问九卷。为医经之祖。西晋乱后。失其第七一卷。故梁七录所载全元起诠注。皆只八卷。唐王冰谓于郭子斋堂。 得受先师张公秘本。林亿等讥其以阴阳大论之文纂入。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何以言之。夫六淫 之邪。以风寒热为三大纲领。考素问风论热论。病情委曲详尽。何以独阙寒论。而热论首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之类也。既云类伤寒。则有正伤寒专论可知。惜乎亡于兵火。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当时尚未亡失。是 伤寒专论。散见于六经篇中。幸高平王叔和编其残帙。使医统正脉。一线不绝。厥功伟矣。又集先贤诊法。着成脉 经。更以师承心验者。别撰脉诀。经高阳生编为歌括。以便记诵。辞俚旨深。朱子跋郭长阳伤寒补亡论。深许其高 骨取关之义。何戴起宗李濒湖辈。不求其旨。但鄙其文。多见其不自量也。余夙好方术。服膺此书。思欲诠释以畅 其义。庚寅之春。于广陵肆中。得脉诀乳海六册。虫啮尘湮。几难卒读。携归案头。如理乱丝。始能成诵。其作者为王 君邦傅。王君不知何时人。亦医林中之矫矫者。以河洛之精义。发叔和之奥旨。而于营卫循行之道。尤深致意焉。 论理精详。引证博雅。金元后仅见才也。惟画图立说。似近胶刻。脏腑拘例。未免沿习。言其所当然。未言其所以然 也。请试明之。易本乎天地。人与天地参。其阴阳之理一也。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经脉。婺源江氏河洛精蕴。论之綦 详。脏腑定位。西士解剖诸书。言之甚悉。而气化之理阙马。夫归藏商易。取用乎坤。而以十二辟卦。候一年十二月 消息。礼记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所谓坤干者。商易归藏也。故系辞曰。变通配 四时。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又曰。往来不穷。谓之通。又曰。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皆此义也。汉儒每常 言之。十二辟卦者。即十二月令之卦也。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盖干之六阳。自十一月建子。冬至一阳始生。 为地雷复卦。即干初九爻。十二月建丑。二阳生。为地泽临。即干九二。正月寅。三阳生。为地天泰。即干九三。二月 卯。四阳生。为雷天大壮。即干九四。三月辰。五阳生。为泽天。即干九五。至四月建巳。六阳充足。而为干为天。 即干上九。此一年之乾卦也。至五月建午。夏至一阴生。为天风卦。即坤初六爻。六月建未。二阴生。为天山遁。即

熟记中医口诀,脉诀

精心整理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 脉理心灯 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 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 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 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 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 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 七诊九侯辩既真,人身三焦亦要分, 脉中寸部管上焦,须知从头至于心, 中焦从心至于脐,脉居关部不须疑 从脐至足为下焦,尺部寻之自不迷, 三焦部位即分当,各脉形状亦要商, 脉行三十最繁浩,浮沉迟数为大纲, 浮脉形状果如何,按之不足举有余, 沉脉重按方可得,一息三至脉为迟, 数脉一息来六至,四脉形状亦辨真, 诊时下指细推祥,先求本脏脉相当, 肺脉浮涩脾和缓,心脉浮大肝弦长,

老中医:脉学诊断之脉诀总结

五脏平脉歌: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一、浮脉: 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 浮散劳极。 二、沉脉: 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 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 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 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脉学心悟

《脉学心悟》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田淑霄 名师介绍:李士懋(1936.7~)男,山东黄县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基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徒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内科、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脏象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心脑理论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临床崇尚经方,形成以脉诊为中心的辩证论治方法。擅长中医急症及心脑血管病。 1962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任教至今,现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徒导师,国家新药评审委员。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成为我国中医院校第一届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六年间,受秦伯未、任应秋、刘渡舟、赵绍琴、董建华等诸多老师的教诲,打下了较扎实的中医功底。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锻炼了坚实的临床功底。 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又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理论有了较大提高。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以脉学为中心的辩证治体系,以心脑血管病为临床专长。代表专著有《脉学心悟》、《温病求索》、《濒湖脉学解索》、《中医内科急病医案辑要》等。发表学术论文计78篇,专著及合著16部。科研9项。研制并获临床批件新药5项。 获奖情况:降脂胶囊的研究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软脉胶囊的制究(新药基金资助项目)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脑栓通胶囊的研究,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社会兼职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顾问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心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新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新药基金评审专家 脉象千变虚实为纲 脉象确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医家将其分为24种脉,27种脉,34种脉等,另外还有怪脉、真脏脉。而且,两手脉象可各不相同,寸关尺三部亦可各异。除单脉外,常又有很多兼脉,纷纭繁杂,的确难于掌握。如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呢?历代医家都作过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将脉分为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景岳独具慧眼,提出以虚实为纲。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脉息。”又曰:“虚实之要,莫逃乎脉。”脉虚证虚,脉实证实。 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辨。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才真正反映脉的虚实。对此,《内经》及后世医家都有明确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为?歧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阳之反,其脉何为?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对这段经文,景岳阐述得很清楚。他说;“脉至而从者,为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为阳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这就明确指出,即使临床表现为—派阳证,浮取脉亦为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就是阴证、虚证。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鼓甚,便是阳证、实证。《医宗金鉴》更明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本试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沉湎.(miǎn)角.(jiǎo)色句读.(dòu)惊魂甫.(bǔ)定 B.迂.(yū)回抹煞.(shā)怪癖.(pǐ)自怨自艾.(yì) C.甄.(zhēng)别戕.(qiāng)害慰藉.(jí)针砭.(biān) 时弊 D.参省.(xǐng)跬.(ɡuǐ)步给.予(ɡěi)汗流浃.(jiá) 背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 (3分) A.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在发展双边关系、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的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很多。 B.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他们的身体会更健康。 C.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江苏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江苏户籍的考生均可在江苏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D.新落成的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法国首先对利比亚动武的原因。(3分) 3月19日,法国战机打响了空袭利比亚的第一炮。对于法国的单干行动,法国外长朱佩强调说,如果北约领导此次军事行动,势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反感。事实上,法国打头阵是其对自身利益诉求的结果。在利比亚发生动乱后不久,法国就宣布承认利反对派组织“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为“代表利比亚人民的唯一合法机构”。法国如果不带头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其在利比亚的利益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今年,作为八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法国想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法国如

脉诀

脉诀 脉理细如毫毛发,得其精微有几家,明了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它,知四者辨析分明,用方选药定不差。总纲:浮脉:听我把浮脉细说,沉脉:将沉字说于你知, 轻轻的就能摸着,重重的要按至底, 浮字之中分迟数,沉中亦寓迟数理, 浮迟表寒何用讲,沉迟里边寒如冰, 浮数往往表热多,沉数内热不须提, 浮而无力是虚火,沉而无力知是气, 浮而有力寒风搏,沉而有力定有积, 把浮字牢牢记着。把沉字且且记之。 切脉:学看脉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 命门脉紧对三焦,大小肠两寸分并。临诊脉时贵沉静, 不要斜视勿妄听,诚心静气念脉情,病在何脏与何腑, 虚当补来实当攻,寒宜温来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 恕不愧当医之名。诊脉时要稳呼吸,以己呼吸候彼息, 察其间断与连续,一息四至和平脉,再加一至也是吉, 三迟二败寒冷疾,六数热来七为急,八九十死期将至,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为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 阴中有阳阳有阴,阴极似阳阳似阴,其间最易把人混, 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左寸浮脉:归脾汤诗: 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参术芪龙神,远志香枣仁, 脾土困,金必败,咳嗽痰吐;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养心汤诗: 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 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半草志桂味,血足心知宁。 补心加石菖,开窍效更灵, 蜜丸朱砂衣,引用灯心尝, 去了五味子,加草和中堂。 补心丹诗: 补心三参苓,归地天麦冬, 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左寸沉脉:导赤散诗: 左寸沉,心火实,实则亢害,生地木通甘草稍,还有竹叶清上焦,移热于小肠中,便闭赤涩,数为清凉降实火,南方丙丁自然消。或淋浊或口糜,疼痛难忍,逍遥散: 导赤散或逍遥,一剂清泰,逍遥治人不自得,苓术芍药当归柴,如不然泻心汤,亦可使得。生地薄荷同煎服,加味栀子丹皮来。 泻心汤: 泻心汤中芩连黄,三味能泻实火强, 大黄必须酒蒸用,至于芩连生无妨。 左寸迟脉: 左寸迟,心经寒,抽搐冷战,真武、理中汤:、 面色青,小便白,毛骨悚然,苓术芍附是真武,参术姜草名理中,喜热食,恶凉饮,烈火不暖,返本回阳加桂附,二方可治真寒症。真武汤,理中汤,桂附难免,养荣汤: 不大寒,养荣汤,亦保安全。参苓芪术草陈皮,归芍五味远桂地, 此方无乎不能补,温经去寒大有益。 左寸数脉:六味丸: 左寸数,心经热,热即是火,地黄山芋苓丹泽,加入归芍滋阴来,心属火,数为火,火上加火,阴升阳降自然理,何愁脉数见火灾。或赤肿或疮疡,无非火烁, 归芍汤,善能泄火中之火, 六味丸加归芍,渐能消却。

(完整版)中国医学史题库

医学史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人类发现并使用矿物质药的时间大约是(A)。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母系社会 E奴隶社会前期 2.在原始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 D)。 A按摩 B武术 C体操 D导引 E气功 3.“穴而处,下润湿伤民”出自( C)。 A《老子》 B《左传》 C《墨子》 D《周易》 E《周礼》 4.远古时期治疗方法(E )的出现与火的使用有关。 A止血法 B按摩 C导引 D针刺 E热熨法 二、填空题 1.《皇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上古之时,人们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用“导引按跷”的方法,可见当时的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了。 2.中国最古老的医疗用具是砭石。 3.早期的外治法有止血法、按摩法、热熨法。 4.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针法是有意识地用一些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用来减轻疼痛;灸法是对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6. 火的使用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7.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河罗之鱼……食之已痈”。 三、名词解释 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最早的医疗工具,可以用来刺病和排脓放血。 针法:针法是借助一定的工具对人体的某些部位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灸法是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减轻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火的使用对人类卫生保健的意义 答:①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②使人类的饮食结构由“生食向熟食”转化; ③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④为某些原始治疗方法,如热熨法和灸治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D)载“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A《老子》 B《庄子》 C《礼记》 D《周易》 E《周礼》 2. “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职责的是(B)。

口传心授的脉诀

口传心授的脉诀——脉理心灯 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 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 - 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 - 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 - 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 - 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 - 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 - 七诊九侯辩既真,人身三焦亦要分, - 脉中寸部管上焦,须知从头至于心, - 中焦从心至于脐,脉居关部不须疑 - 从脐至足为下焦,尺部寻之自不迷, - 三焦部位即分当,各脉形状亦要商, - 脉行三十最繁浩,浮沉迟数为大刚, - 浮脉形状果如何,按之不足举有余, - 沉脉重按方可得,一息三至脉为迟, - 数脉一息来六至,四脉形状亦辨真, -

诊时下指细推祥,先求本脏脉相当, - 肺脉浮涩脾和缓,心脉浮大肝弦长, - 命门三焦宜沉细,肾脉沉滑最为良, - 一息四至中和象,不浮不沉气悠扬, - 此为平脉休断病,有病之脉再参祥; - 浮而有力风来侵,无力为虚损真阴; - 沉而有力乃为积,无力气逆脾寒深; - 迟而有力乃为寒,无力腹疼因痞端; - 数而有力当作热,无力疮痒疼难安; - 数而沉细属虚火,若兼繁盛是伤寒; - 总言回脉知大略,再分六部仔细参; - 左寸脉浮心不宁,神昏话乱梦多惊, - 胸中烦躁痰涎甚,伤风发热于头疼; - 心脉来沉积浮梁,胸满肋疼冷饮伤, - 咯血虚惊夜不寐,气粗崩漏淋难当; - 心迟腹疼胃虚真,心疼呕水小便频, - 胸满脐疼身拘紧,怔仲虚汗渐伤神; - 心数烦躁言语狂,小便不和舌生疮, - 目昏头眩兼呕血,烦渴口苦与舌强; - 左关脉浮肝受风,瘫痪筋拘怒气冲, - 身疼麻木臂不举,面肿牙疼便血脓; -

熟记中医口诀,脉诀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 脉理心灯 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崔氏脉诀(完整版)

崔氏脉诀 宋--崔嘉彦 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经,可得而息,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关与尺,两手各有,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名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在人消息,在人差别,迟数即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迟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直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缘于人,天则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盛,内因浮脉,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躁何疑,表里寒热,风气冷燥,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浮沉之问,肺重三菽,皮毛相得,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脉理浩繁,总括于四,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是名芤脉,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滑而流利,无力缓涩,退同一例,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离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弦如张弦,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是谓之缓,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则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相引曰长,短则不及,来去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细如一线,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脉最易见,即脉求病,病无不明,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温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各状难悉,阳明则长,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在阳当汗,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病,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温病,脉散诸经,各随所在,不可指名,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脚气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者痿病,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痢逆冷,热厥脉伏,时或而数,便秘必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凶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