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 植物的身体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植物卡片、有关植物器官的图书资料、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教室上课)资料卡。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观察植物,总结、指认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第二课时:查阅资料知道植物六大器官的功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资料上自己质疑的内容。

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明了观察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观察不同的植物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二:寻找所观察的植物身体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明确的观察范围和观察目的,有助于学生观察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

活动1 观察植物的身体

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在观察多个个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归纳概括出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活动时,应先选择一种可以同时观察到植物六大器官的典型植物,让学生以独立观察为主。最好提供一张没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植物的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须在室内简要提示活动要求:带上活动记录表;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接着组织室外观察,最后在室内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最后的环节是一个概括、归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或是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开花植物,作为课内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分别说出每种植物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典型植物的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教材呈现的学生观察记录示例有很强的代表性。一般情形下,学生通过观察能比较容易

地找到植物体都有根、茎、叶三部分。受观察内容的影响,如果学生观察了一些正在开花、结果的植物,总结时应能找出还有花、果实部分。但受季节的限制,观察到的植物花期不是在秋季或某些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不够明显,难以辨认,甚至还说出一些非绿色开花植物来,因而学生在总结植物体一般都有花、果实、种子这些器官时,会出现争论。应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注意植物的选择要凸现概念,根据地区的不同找合适的植物,另外,教师还必须在知识上做好足够的储备,需要时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认识了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之后,教师可结合教材67页的单元评价,组织进行指南车竞赛场的活动。让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对植物六大器官的指认,有助于学生对植物体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

活动2 了解植物的器官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的各种器官有什么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及制作资料卡的方法。本册教材把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制作资料卡作为能力训练的侧重点,这是学会搜集信息、制作资料卡的起始课,因此该课是全册书的重点课,该活动又是本课书的重点活动。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把握好教学层次,处理好“教”和“扶”的关系。教材正文以及给出的画面、资料卡、资料摘要,提示了活动的组织形式,明确了资料查阅、资料摘要及制作资料卡的过程及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会有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哪些资料中可以查到;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学生们刚刚开始进行资料的查阅,需要老师的尽心指导。

1.怎样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指导:

要知道植物的各种器官有什么作用?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阅和搜集?具体说说怎样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或补充,或解说,最好利用课件演示文字资料的查询过程:目录查询——内容查询——阅读——摘记整理。这样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依据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水平,课堂

上进行演示或给予必要的帮助。方法介绍完毕后,教师应提供足够量的资料供各组查阅练习,如书刊、杂志、复印资料等,其中还应有少数与本课无关的内容,训练学生学会查阅。

2.制作资料卡的过程指导:

课堂里资料的查阅和制作资料卡活动大约给出15分钟左右。制作资料卡片是一种重要的整理资料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小养成制作资料卡片的习惯有助于科学课的学习及个人科学素养的培养。完整的资料卡片应包括:资料类别、来源、作者、题目、内容摘要、摘录时间等。教材中呈现的是资料卡示例栏目设置比较简单,有条件的可以教得更规范些,教师讲解更详细些。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栏目设置的理由、制作过程、内容的要求等。学生明白了制作资料卡的方法后,可依据时间让各小组分工又合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查阅任务,建议学生一边查阅,一边制作完成资料卡,并要求每位学生至少独立完成制作一张资料卡的任务。

3.交流指导:交流成果和写好摘要

小组成员完成资料卡的制作后,接着要求学生找出植物的器官各有什么作用,并把其中与植物“生活”有关的内容摘抄下来,写好资料摘要。写资料摘要实质上是对资料卡上的信息一个再分析、整理的过程。

另外,教师应注意在这个活动中做好两项评价。一是对这节课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过程需要一个引导性的评价。即在学生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切入,及时的予以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适时、适当的评价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制作的资料卡片进行评价,用准、全、好作为指标评价,用展示、粘贴等方式进行大范围的交流,形成多元评价的措施。

教材最后是指南车提出的问题:资料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研究吗?教师对教材该处的处理建议如下:

用一个课时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为后面二课针对根、茎、叶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需要一个课时,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实验设计的实际水平,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本课时大致的教学流程:

1.摘要交流:先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植物器官的功能。由于学生查阅资料的来源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不一样的介绍一般会引发争论。教师可以借此推波助澜提出: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说法?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争论,教师引入指南车的留言:资料上的内容都正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2.引领质疑

依据生活经验,对资料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这里要强调的是引领学生不迷信资料,大胆质疑是科学精神的表现。然而也不能无根无据的乱否定,要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认知,作出合理的质疑,是该环节的关键。

1.实验设计

要验证资料上的内容、自己的质疑是否正确,学生都会想到用实验来验证。可实验该怎样设计,需要学生动动脑筋。教师让有同一质疑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体同学听听每组的设计,师生一同检查设计是否切实可行,条件控制是否严密完善,注意要鼓励、肯定不同的实验方法。然后各组修改实验设计方案。如果学生提到验证根和茎的作用,教师可告知学生会在下节课专门组织研究。

2.课后验证

提示学生按自己的实验设计在课外展开实验,提醒学生有的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好好坚持,探究到底。一段时间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反馈交流。让学生介绍实验验证情况,对能积极参加试验验证活动的学生要鼓励,要肯定。老师给予的各种赞许会激起更多学生的探究热情。

2 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2.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科学知识

4.认识直根和须根。

5.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6.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

(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

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

三.活动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3 神奇的叶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卷尺、资料卡。

课前准备: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线把下面的袋口扎紧,把植物放在阳光下。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2课时。

第1课时: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布置资料的搜集。

第2课时:交流植物与阳光实验探究的结果,互阅植物器官的趣事资料卡,将教学引向深处。

教学导入

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因此本课的导入目的是利用人类认识植物营养器官的科技史来指导学生认识叶的光合作用。先提出:动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植物的“食物”从那儿来?在学生的回答中借此了解他们的原认知水平,依据学情引出故事。如果学生能说出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教师则说: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如果学生不甚了解,教师则说:科学家们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用他们的智慧,经历了一个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让我们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在教学中,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精妙绝伦的经典实验往往被认为只是展示知识的一种形式,它的其他功能却被忽视了。其实,光合作用发现史不仅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还有着更多的教育教学意义: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更为有效的是,学生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因此教师要注意将二者结合,注意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两个经典实验,注意不能让学生过早看教材,而应一段一段的随教师的讲述或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最后引出问题“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活动1 植物与阳光

本活动重在探究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先通过对树木向阳面与背阴面的长势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猜想;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展开实验探究,记录相关数据;依据实验结果验证猜想。活动目标旨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

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懂得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义。

1.提出问题阶段,教师最好课前考察学校是否有紧挨房屋生长的树,如有,最好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找出向阳面与背阳面的长势有哪些不同,进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做出猜想。如果没有,也可用课件或课本插图,并嘱咐学生留心观察自家院子或其它的地方有没有这种情形的树木。

2.阳光对植物的生长影响实验教材在编写上只要求学生做好植物高度的记录,是因为学生的猜想容易认为放在阳光下的植物应该高一些,猜想与结果的不一致,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个兴奋点。实验要求学生坚持一周的观察,做好植物高度的测量和记录。因此所有学生必须亲历这一探究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家按要求展开实验。考虑到要选择两盆长势基本一致,且七天中由于是否得到阳光,在植株高度上有较明显区别的植物,建议选用豆科植株。教师最好在学校做一组,以供学生观察、测量、记录。另外,实验中的两株植物除了在高度上出现差异外,还会有其它的一些现象,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细心观察,用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到的其它变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两盆植物放置的位置对调,再观察一周。

3.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是学生们共知的。到底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则学生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或其它浅显生动的形式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里教师要熟悉新的课程标准,该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就行了。

4.组织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目的让学生明白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这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契合点。

活动2 叶的蒸腾作用

本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教材在逻辑体系的建构上,选择让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还在于帮助或提示学生对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建立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学生会整理出植物从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茎的运输,到达植物的叶,其中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那植物绿叶制造的养料又是怎样运送到植物体全身的?植物的生活还有哪些秘密?在解决了许多问题后,还会有更多的新问题冒出来。教材正是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的认识空间、探究空间。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永远吸引着孩子们那颗强烈的好奇心。

1.活动的开始最好回顾一下植物体内水的运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系统、较全面的思考。

2.设计实验的环节有难度。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在树木比较多的地方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为什么?逐步体验设计实验所需的智慧。组织学生分组在校园内的指定植物上做实验。课后对自己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

3.观察教师课前的准备实验,说说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自己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不必低估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

4.活动最后可以借助课件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本课的拓展部分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一些植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其目标是让学生继续提高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形态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布置,完成资料卡的制作。在第二课时带来与同学交流共享。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可简单小结单元学习内容,提出想继续探究的关于“植物生活秘密”的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保存好资料卡,综合单元将要使用。

本单元的实验大多需要一定时间,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在活动的组织上,各地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实践情况,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 动物的特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不同运动方式的动物图片,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图片,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

2.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

学生准备:

课前或课后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部分的教学。

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可以让学生寻找单元页上森林中的动物(8种动物),旨在启发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了解动物的特点。再问学生“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姿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或这些动物与植物有哪些区别呢)?”让学生提取对动物的已有认识,归纳概括动物区别于植物的共性特点。学生交流时可能是针对某一动物的身体结构或食性与植物的区别(如蝴蝶有翅膀、动物有眼睛、蚕要吃桑叶等),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本活动重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在有趣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结构和功能的关联,由“说出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模仿动物的运动”、“思考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等几个小活动组成,其中“搜集动物运动趣事”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是以特例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构造特征与运动行为的关系。

1.交流

首先,教师可用不同运动方式的动物图片(如教材中的蜘蛛、雕、熊、马、鱼等),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上动物的运动特点,再让学生交流见过的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让学生从动物的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来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模仿

模仿动物运动的游戏,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角色扮演应该更合适一些,因此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自选其中的任一种进行模仿,也可以模仿教材以外的动物的运动,相信这一活动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

模仿之前,教师应当提出要求,可以开展竞赛,完了,应当组织评议:谁模仿得最逼真?并说说有什么感受,以此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讨论

通过前面的交流和模仿,学生已经对动物可以自由运动这一共同特点形成共识,这时候,教师可以插问:它们的运动方式可以互换吗?当学生给予否定时,教师可要求他们说出否定

的理由,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一般情况下,为什么鸟就不能在水中游、鱼就不能在空中飞?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而这,正是整个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与它的身体构造密切相关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也许会出现就事论事的局面,停留在动物个体而不是站在类群的角度看问题,或者会出现以偏概全、忽视特例的状况,比如“会飞,是因为有翅膀,所以有翅膀的就都会飞”,又如“鸟都有翅膀,都会飞”等。

针对前一种问题,教材以鱼为例,通过插图里学生发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认识上升到动物类群的高度,并提供了“流线型”这样的科学名词;针对后一种问题,教材则以搜集“动物趣事”的形式给予引导,不但提供了关于企鹅不能飞却能游的一则趣事,而且要求学生搜集、补充这样的动物趣事(关于运动方式的)。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稍作了解,可以告诉学生在第2课、第4课还要继续研究,不要做过多地纠缠。关于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教材的意图是为后续研究获取提出这方面问题的事实,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搜集都可以,交流这方面的动物趣事时不必充分展开。

如果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那么教师也不必刻意回避,可以让1个小组先作汇报,给予鼓励之后再布置这项作业。

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本活动先让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了解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然后以同样是鸟足却有不同的特点适应不同的环境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点,旨在引领学生从两个方面辩证地去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

建议分两个过程来组织该活动。

1.对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对着各种动物的图片,相互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就需要考虑图片的准备了,决不能种类单一、生活环境差异不大,如果教师难以准备这么多,可以号召学生参与,实在不行,还可以采用对答的形式来丰富比较的内容。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为给学生打下思维的基础,教材以鸟类的足为例来启发他们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分别出示了鸭足(游禽类)、鸡足(陆禽类)、鹰足(猛禽类)、鹤足(涉禽类)等图片。

教学时,最好能通过前面看图说环境的游戏而提取出这四种动物来,然后先说说他们的生活习性,接着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逐个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最后扩展更多的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在第1课时结束之前,教师应当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动物捕食方式的资料,为第2课时的学习作好准备。

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

本活动围绕动物的食性,旨在使学生了解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捕食方式、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获取食物相适应的。

1.游戏

教师先将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发给学生(同样要注意种类的丰富性),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始游戏,游戏的方式可以是“找朋友”,甚至可以借用“玩扑克”的形式。这项游戏,意在使学生对各种动物的食性有比较深的印象,并且可以使学生对食物链也有粗浅的感受(为以后形成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

2.交流

如果说前面的游戏是侧重于结果的——谁吃掉了谁,那么接下来的交流就是侧重于过程的——究竟是怎么吃到的。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学生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和前面的活动一样,在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用不同方式获取食物的许多例子之后,教师还应当再次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都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教材是以青蛙为例来说明的:青蛙的口腔宽阔,舌长而宽,前端分叉,表面有粘液,舌的生长方式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端,舌尖向后。青蛙捕捉昆虫的时候,舌突然翻出口

外,把昆虫粘住,并且卷入口中。青蛙的上颌边缘和口腔顶壁前方都长着许多小牙齿,这些牙齿不能咀嚼食物,但是可以防止昆虫从口腔里逃出。

3.分类

教材以指南车信箱的形式给出了按食性给动物分类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式探究的结果进行鉴定,引导他们将自定的分类标准向科学的分类标准看齐。因此,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这份资料。

4.应用

当学生已经知道明确的分类标准之后,教师不妨让学生对前面提到过的动物按食性重新分一次类,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突出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分类方法的多样化。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前面说了,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都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现在又按食性给动物分类了,那就挑1-2类动物,再回头看看,不看别的,就看牙齿,

看是否真是这样。教材于是出示了肉食动物中的虎和植食动物中的兔子的牙齿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再一次证实这个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拓展活动爱护自己的牙齿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前面观察动物的牙齿过渡到观察自己的牙齿,并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然后强调牙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并由此及彼,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各部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第2课时,教师应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对资料搜集得较好的、交流得较好的小组进行表彰。

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能否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能否列举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特点、能否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等方面进行。

2 水族的公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各种鱼以及其他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准备好和流线型外形作对比实验的演示材料。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放大镜、毛巾、镊子、固体高锰酸钾颗粒等

学生准备:

第2课时,分组准备1-2条美丽的金鱼(自带鱼缸)。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部分的教学。

教学导入

课前,教师可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影像资料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各种淡水鱼类在水中觅食的、有各种海洋鱼类在水中游弋的、有深受学生欢迎的海豚和海狮等、还有一些不太起眼的其他水生动物……

然后,教师板书课题,交代学习内容:在浩瀚的自然水域王国,生活着众多的水族公民,鱼类是其中一个庞大的家族,今天,就以我们熟悉的鱼作为水族公民的代表来进行研究。

活动1 观察鱼

本活动通过观察典型鱼(鲫鱼)和多种鱼,旨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和初步归纳出鱼的外形特征,并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鱼的外形与水中生活的相关做出假设性解释。

1.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

教师提供给学生观察的鲫鱼,要选择稍微大一点、外表特征明显且没有受到损伤的,可事先将装有鲫鱼的水槽盖上毛巾,以免学生分神。

观察之前,教师应提出作记录的要求,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简笔画等,但

是人人要观察、个个要记录。

在观察时,要鼓励学生先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除了用眼睛看,还要允许学生用手摸(例如“太滑,抓不住”的感受必须动过手才知道),接着才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例如用放大镜观察鳞片、侧线甚至翻开鳃盖看看鳃等。

2.观察情况交流和评议

这个阶段的交流,意在使鲫鱼的外形特点能够得以凸显,并且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促使那些观察得不够仔细、不够全面的学生作进一步地观察。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展示组内选优的画作,然后小组互评,也可以是展示某个学生的文字记录,然后以它为“靶子”,大家都来发表意见等等。

3.观察多条鱼

对多条鱼的观察,教材特意选用了几种较常见的淡水鱼,但教师仍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换材料,而且还应当提供更多的鱼让学生观察。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都像鲫鱼那样观察活体实物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影像资料、课件或图片等。

在这个观察活动中,不必再要求学生作详细记录,但应当要求学生边观察边和鲫鱼作对照,并在记录纸上作上必要的和鲫鱼相同特点的标记。

4.归纳概括

在学生经历了典型鱼(鲫鱼)和多种鱼的观察之后,接下来就是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从中归纳出鱼类外表的共同特点,主要有:身体是流线型,有鳍,有鳃,有侧线,鳞片表面有粘液等。

5.讨论以上特点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先是讨论:鱼类的哪些特点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这些特点在水中生活有什么作用?然后再是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各自的表格中。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讨论,是针对前面总结出的鱼的外形特点而进行的,并不是指鱼类的所有特征。

讨论时,应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进行辩论,由于本课并没有布置学生事先搜集这方面的专题资料,学生只能借助学习《动物的特征》时搜集过的一些资料和在学习中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包括他们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所以对于讨论的结果,并不要求都达到统一,应当允许学生存疑,允许学生将自己的保留意见也写在表格中。至于这些问题,将通过活动2来解决,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先去求证。

6.实验演示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做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例如,“鱼的身体是流线型,最适合游泳”前一课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还没有做过实验呢,因此,现在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为活动2中的实验设计做些铺垫,进行方法引领。

实验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试着说出大体思路:将材料一样(可都用泡沫)、长度一样、宽窄一样的流线型和其它形状的模型并列放在水面,同时弹射,看谁的速度更快。

如果学生还想研究其它问题,教师可趁机提出实验设计的要求,让学生课后思考,在第2课时再接着研究,同时布置自带金鱼的任务。

活动2 研究鱼

本活动是前一活动的延续,重在训练学生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进行实验(或资料查询),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以研究报告(或资料卡片)的形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1.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在前面讨论出来的结果中,除了“流线型的身体游得更快”得到了实验验证以外,其余的实际上都还停留在猜想的水平,既没有进行资料查询,也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因此,紧接着活动1,教材设计了“研究鱼”的这一活动。

首先,是提出问题。面对前面已经观察过的鲫鱼,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可与教材后面的单元评价相结合),让他们大胆说出心中的疑惑:“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我喊它,它能听到吗?它的鳍真是为了游泳吗?……”

接着,是作出假设。在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时,应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不能瞎蒙。

2.自主选题

问题提出来以后,并不一定都适合学生现在进行实验研究,例如“我喊它,它能听到吗?”就不太适合课堂实验,因为不好控制实验的变量,还有侧线的作用等也不便实验。但是,这些不便实验的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并拥有一定量的资料,也可以采用资料查询的方法得以解决,因此,教材通过“指南车”进行提醒:“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再开始研究哦。”也提醒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改进。

3.制订计划、自主求证、填写研究报告(制作资料卡片)

虽然三年二期已重点进行了实验能力的训练,对于计划的制订,学生也并不陌生(在研究纸和玩降落伞等活动中已经提供过示例),但是对于四年一期的学生来说,做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可能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教材以“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这个从学生角度提出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鱼不是在喝水(水从鳃出来了),那又是在做什么呢(呼吸)?教材提供了一个研究计划的示例,希望能起到方法引领和提升学生认识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验材料的准备方面,教师要充分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要求,多准备一些,除了教材示例中的筷子、红墨水,还可以准备镊子、固体高锰酸钾颗粒等。同时要考虑每组选定的问题可能并不一样,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例如对鳍的研究,就可以准备一些合适的塑料套等。

至于那些不便实验的问题,教师则应当向学生提供预先搜集的经过加工的资料(可与学生自己的资料相结合),让他们当场进行资料查询,并制成资料卡片。如此一来,这个学习活动就是一个发现式探究和接受式探究同时并进的一个过程。

4.成果展示

根据前面的活动,在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应该有实验研究报告和自制的资料卡片两种形式,因此,教师要很好地组织这样有特别意义的展示活动并进行小结。

5.阅读科技史资料、欣赏美丽的金鱼

教材中关于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科技史知识,是很好的情感教育资料,教师可结合欣赏学生自带的金鱼以及金鱼图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拓展活动搜集其他水生动物的资料

1.本活动是为了说明: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都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并不仅仅只是鱼类。活动重在指导学生搜集其他水生动物在形态方面与环境相适应的更多科学事实。

所以此项活动最好能在课内进行,这样才能使本课教学紧扣课题、更加完整。

2.因为时间的关系,可预先由教师搜集其他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等)并进行加工,然后在课堂上再提供给学生。

3.最后,教师应对全课进行总结,对那些能根据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进行实验(或资料查询)、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以研究报告(或资料卡片)的形式较好地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小组进行表彰。

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可以以学生的发现式探究学习为主,可从观察鱼的活动中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况、实验的设计、实验中获取事实的分析等方面进行。

3 吃奶长大的动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最好用活体实物,如果难以实现,可用影像资料、情境图片等替代材料)。

2.搜集更多的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卡通图片除外)。

学生准备:

分组查阅关于哺乳动物的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导入

教材中,本课的导入是以兔子为谈话对象,在学生的回忆中挑起矛盾—是否吃奶长大?接着抓住他们急于看个究竟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的。

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因地制宜,城里孩子也许没有亲眼目睹过,可以这样导入,而农村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大多见过,欠缺的也许只是没有细致、深入地观察过,所以,导入的方式也应作相应调整。

活动1 观察兔子

本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兔子作为典型观察对象,旨在让学生亲历更细致、敏锐的观察活动,以获取丰富细致的信息、进行准确细致地描述、做好客观真实的记录,然后通过观察更

多的动物训练学生善于撇开事物的那些扑朔迷离的非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捕捉观察目标,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1.观察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

首先,教师在提供活体实物时,要注意营造一个既适合兔子暂住又便于学生观察的环境,使学生再一次理解生活环境对动物们的重要性。

其次,观察之前,教师应提出作记录和提问题的要求。观察可分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两种,一般情况下,是先进行粗线条的全面观察,提出问题后再进行较细致的重点观察,其中,母兔的乳头和小兔吃奶的过程就是重点观察的内容。教材中观察记录的示例,是对学生观察时无声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够发现母兔的乳头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一些特点,并深入观察小兔吃奶的过程以进行印证。

再次,要组织好观察后的情况交流,当学生说出“三瓣嘴”之类的非哺乳动物特征时,不要急于否定或回避,要尽量让学生充分表达,说得越多越能暴露问题,越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但是重点内容还得重点说。

2.观察多种哺乳动物

在观察更多的哺乳动物时,教师应提供能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等,便于学生进行比较。

3.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

通过比较后进行特征归纳时,教师可按学生容易接受的程度依次规范科学术语:先将“吃奶”改成“哺乳”,再将“生小动物”改成“胎生”,最后形成概念。

活动2 哪些是哺乳动物

本活动实际是一个演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哺乳动物的概念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同时增长见识,认识一些两栖动物(青蛙)、爬行动物(鳄鱼)等。

因为学生课前已分组查阅了关于哺乳动物的一些资料,所以教师可直接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此外,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内容让学生当场进行练习,对于那些判断有误的动物,教师可适时地出示一些资料供学生查询,也可布置学生课后去求证。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也许会很自然地联系到人类自己,教师应当给予必要的引领(见第1课的“课程资源”)。

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建议围绕哺乳动物的特征,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方法的运用情况。

4 飞翔的精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求证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2、意识到证据充分才有说服力。

科学知识

1、知道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知道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知道羽轴根是中空的,知道羽毛的功能和种类。

3、认识到鸟类除翅膀外,还有许多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鸽子(活体实物)、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鸽子的羽毛和骨骼。

2、学生研究羽毛所需的放大镜、剪刀等工具。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

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

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

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

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

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

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四、总结

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5 珍稀动物的保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自主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搜集关于珍稀动物及已有保护措施的资料。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1、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 )( )( )( )( )( )六种器官构成的。 2、植物的器官包括( )器官和( )器官,( )( )( )属于植物的( )器官,分别有( )( )( )( )作用,并能使植物获得营养和生长。( )( )( )属于植物的( )器官,有保证植物种族繁衍的作用和功能。 3、根是构成植物( )系统的器官之一。植物的根具有( )和( )的作用。有的植物的根还具有( )的功能。 4、植物用( )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5、植物的根有( )和( )两种。白菜的根是( )根,葱的根是( )根。 6、植物的茎有( )的作用。还有( )的功能。 7、1606年,( )科学家(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从( )获得的。 8、( )年,( )国的( )发现,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 )。 9、植物的生长离不开( )。 10、什么叫光合作用? 答: 11、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答: 12、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答: 13、什么叫叶的蒸腾作用?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答: 14、仙人掌的刺是它的( ),作用是:( ),厚厚的绿色部分是它的( ),可以( )。 15、华南虎生活在中国的( )部,估计20世纪50年代早期仍有近( )只,目前已经濒临灭绝了。 16、动物的( )( )( )与它的( )是相适应的。

17、动物的运动方式是( )的,如( )( )( )( )( )等。 18、根据动物食性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答: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19、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 )——( )岁。 20、鱼类外表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答: 21、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很早就开始了,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 )编著的( ),就记述了鲤鱼养殖技术。 22、起源于中国( )的金鱼,是先由( )的野生鲫鱼突变为( )的金鲫,再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才有了现在的多姿多彩的金鱼。 23、鲸鱼不是鱼,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蝙蝠不是鸟,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 24、举例说明什么是哺乳动物? 答:像兔子、牛、马、羊、熊猫这样( )、( )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25、哺乳动物的特点是( )和( )。 26、海豹、蝙蝠、犀牛、青蛙、鳄鱼、海豚这些动物中,哪些是哺乳动物,为什么? 答: 27、( )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8、( )是鸟类特有的,略有( )和( ),有( )( )( )等功能,羽毛通常分为( )( )和( )三种,羽毛的羽轴根是( )的。 29、( )、( )、( )、( )、( )等都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30、比较鸽子、蜻蜓、、和蝙蝠的翅膀的特点。 答: 31、鸟类有哪些形态结构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四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分为种皮和胚。 种皮:保护种子。 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分为: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子叶: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种子萌发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些种子还需要阳光。 3、植物幼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幼苗的高度,叶子的数量、大小、宽窄都会发生变化。 4、花盆底部垫瓦片的主要作用: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5、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应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6、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第二单元:生生不息 1、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命能够延续、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 2、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组成。 3、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昆虫、风、水、人工)传到雌蕊顶端,这个过程叫传粉。花经过传粉后,花瓣会脱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4、不同的传粉方式: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5、植物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开花结果)和无性繁殖(通过根、茎、叶繁殖)。 6、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①扦插: 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 ②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苹果、梨、桃等果树,都是进行嫁接繁殖的。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要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 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 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 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 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9、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10、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11、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 植物的身体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植物卡片、有关植物器官的图书资料、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教室上课)资料卡。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观察植物,总结、指认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第二课时:查阅资料知道植物六大器官的功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资料上自己质疑的内容。 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明了观察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观察不同的植物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二:寻找所观察的植物身体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明确的观察范围和观察目的,有助于学生观察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 活动1 观察植物的身体 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在观察多个个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归纳概括出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活动时,应先选择一种可以同时观察到植物六大器官的典型植物,让学生以独立观察为主。最好提供一张没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植物的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须在室内简要提示活动要求:带上活动记录表;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接着组织室外观察,最后在室内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最后的环节是一个概括、归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或是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开花植物,作为课内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分别说出每种植物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典型植物的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教材呈现的学生观察记录示例有很强的代表性。一般情形下,学生通过观察能比较容易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学习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学习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习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学习难点:提炼资料。 学习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体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于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于须根。 4、将右图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内水量会减 少。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把一段芹菜插入红水瓶,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芹菜的茎变红 了,将芹菜横切,可以看到一圈红点,将芹菜纵切,可以看到一条 条的红线,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海尔蒙通过做柳树实验认为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普里 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7、植物的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8、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 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 称为光合作用。 9、叶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叶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 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 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10、仙人掌的叶子呈刺状,大大降低了水分的蒸发。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 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以植物 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 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3、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线索,围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编排了“植物生活的秘密”、“多种多样的动物”、“声音”、“信息的传递”、“水的变化”、“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6个主题单元、53个活动。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本单元由3课书组成,第1课“植物的身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各大器官的作用;第2课“根与茎的奥秘”是在观察根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根、茎的作用;第3课“神奇的叶片”则利用科学史激趣和引领,通过实验研究和直接呈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本单元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由5课书组成。第1课“动物的特征”先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特征作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分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三个领域来具体研究动物的这一特征,其中,第2课“水族的公民”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第3课“吃奶长大的动物”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获取食物的适应,第4课“飞翔的精灵”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的适应,与此同时,通过每一课的学习再次体验动物的多样性;第5课“珍稀动物的保护”是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第3单元(声音):本单元由“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4课书组成。 第4单元(信息的传递):本单元由“信息”、“书信和标志牌”、“电报与电话”、“信息时代”4课书组成,这是1个既与本册训练重点相关联、又能体现科技史特色的单元。 第5单元(水的变化)):本单元由“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课书组成。 第6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单元(每册都有),都是对全册教材的探究技能训练重点的回顾与总结,并用又一次的活动来进一步强化、提升,而本册教材是在总结了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之后,通过“恐龙之谜”的活动来巩固、提升的。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进行主动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等。 尝试探究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认识是什么”提高到“探究为什么”。 能由“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可探讨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尝试自己制定简单的实验(如对比实验)计划,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精品 文档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 植物的身体 教学内容: 主要是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观察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2、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具准备:观察记录表 教学时间:2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

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 观察 爱护植物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植物的器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应知应会知识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应知应会知识点 一、填空题:第一单元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 苹果树上的苹果是(果实),苹果籽是(种子)。 3. 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氧气),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 作用。 4. 在植物的根吸水实验中,过一段时间容器内水量会(减少)。 5.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6. 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 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叫(光合作用)。 7. (阳光)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一般背阴的植物长势(不如)向阳的植物。 8. 植物的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叶的(蒸腾)作用。 9.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养料的运输)。 第二单元 1.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大猩猩一般生活在(森林)里,鸟儿可以(飞翔),鱼儿 可以在(水)中游。 2. 我的身边最常见的动物有()。 3. 动物的身体特点是和(环境)相适应的。 4.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生,靠()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5. 我认识的会飞翔的鸟有()。 6.鸟类的飞行工具是()。 7.鸟类的皮肤表面有(羽毛),具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8. 鸟类是体表有()覆盖,善于(),()生的恒温脊椎动物。 9.()被称为“国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10.我知道的珍稀动物有() . 11.保护珍稀动物,首先要保护它们生存的(),禁止滥砍乱伐森林。 12.企鹅的双翅变成了(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却能在(水里)很快地(游泳)。 13.松鼠生活在()里,鲤鱼生活在()里。 14.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我们把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 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15.鲸是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体型像(鱼),前肢成(鳍)形。 16.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7.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地区。 第三单元 1.声音)可以供人们互相交流。 2.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3.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平时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6.声音的大小可以(控制),当声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时,就会变成(噪音)。 7.人的听觉器官是(耳朵),我们一定要保护听觉。 8.(植树)可以在城市里有效减少噪音。

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考试试卷 湘教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共9题;共9分) 1.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 2.在标准状态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___°C,水烧开(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C。 3.把装水的盘子放在太阳下,过一会儿,盘子里的水减少了这种现象叫做水的________。 4.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成的小冰晶是________。 5.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物体停止________,我们就听不到声音。 6.宇航员在太空中,面对面也不能听到对方声音,是因为声音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7.声音的强弱叫做________,声音的高低叫做________。 8.碘酒遇到________会变成深蓝色;在纸上挤压后留下油迹的食品中含有________。 9.预留铁轨缝隙是人们应用了________原理做的事情。 二、选择(共9题;共18分) 10.下列哪种物体不是大自然中水的化身( )。 A. 云 B. 霜 C. 干冰 11.碘酒滴在馒头上会变蓝,是因为馒头中含有( )。 A. 脂肪 B. 淀粉 C. 维生素 12.太阳能热水器的管子做成黑色,主要是为了( )。 A. 保护管子 B. 吸热 C. 美 观 D. 散热 13.热在固体中传递的方式是(________ ),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方式是( ________ ),不依靠任何物体能传递的方式是( ________ )。 A.辐射 B. 对流 C.传导 14.下列三种物质形态,通常( )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15.上课铃声响起,小朋友们从各处跑向自己的教室,这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朝着( )的。

最新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 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 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3、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4、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5、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6、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7、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8、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9、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杀等。可以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第三单元声音 1、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4、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是利用固体传声的原理制成的。 5、使声音变大的方法有:提高音量,借助传声物体(如话筒、喇叭等),缩短声源与耳朵间的距离。 6、噪音指令人心烦的声音。包括:过大的声音,杂乱的声音,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7、噪音给人带来的危害有⑴会使人的听力受损,⑵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⑶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⑷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8、减少噪音的办法有:⑴从噪音的产生、噪音的传播、噪音的接收这三个环节来防治,⑵加强宣传,杜绝噪音源,⑶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 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递 1、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 2、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3、利用标志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标志具有:会意、醒目、美观、简洁等特点。 4、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1876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 5、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 6、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读做“滴”;“—”读做“哒”。 7、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8、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和断开(0)来传递信息的。 9、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有:(1)导致了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2)娱乐方式的改变(3)网上购物(4)远程控制(5)方便了查询。 10、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传输速度快,传播容量大,传播距离远,保密性强,功能多等。 11、使用互联网时注意:(1)合理控制使用时间,(2)控制使用范围,(3)提高警惕,(4)不要随意去网吧。 12、为什么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水的变化 1、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其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3、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温度(2)提高风速(3)扩大蒸发面积。 4、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 6、冰是固体状态的水。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变成的。水——→冰 7、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 8、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而结成的小冰晶。 9、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冰。 第六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搜集信息的方法有: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借助电脑、书籍等获取第二手资料。 2、通过搜集资料,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搜集关于恐龙资料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搜集研究——整理记录——展示交流。 重点实验 1、凝结实验 方法:①取用2个烧杯,在一个烧杯里倒入适量热水,另一个烧杯里倒入等量冷水。②分别将2个冷玻璃片盖在2个烧杯上,观察玻璃片底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盖在盛热水的烧杯的玻璃片底部出现了小水珠。 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2、造“雾”实验 方法:往大口杯里倒入大半杯温水,将冰块放入塑料袋,然后伸入杯口,接近水面。观察杯口处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在杯口会看见许多白色的“烟雾”出现。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篇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

完整word版,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试卷(附答案)

中心小学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试卷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2-15附加题每空1分) 1、植物的身体一般包括()、()、()、()、()和()6个部分。 2、植物的根有()植物和()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一般可以分为()和()两类。 3、绿色植物的叶在()下,能利用()和()制造出()等营养物质,并释放出(),叶的这种作用叫叶的光合作用。 4、植物的生长需要()、()和()。 5、动物按食性分类,可分为()动物、()动物、()动物和()动物。其中老虎属于()动物。 6、鱼的身体分为()、()、()三部分,鱼的身体表面覆盖着()能保护它的身体。 7、像兔子、牛一样(),靠()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特征,羽毛有()、()和()

三种。 9、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声音的高低叫()。 10、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11、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但是不能在()中传播。 12、听诊器是()年由()国医师()发明的,利用 科学原理是()(气体传声/液体传声/固体传声)。 13、电话是由()发明的,电报机是由()发明的。 14、现代数字通讯中电路的接通用数字()表示,电路的断开用数字()表示。 15、加快蒸发的方法有()、()、()等。 二、判断题:根据题意判断,正确的在()内画√,错误的在() 内画×。(每题2分,共26分) 1、萝卜、白菜的根是直根,葱、大蒜的根是须根。() 2、鱼鳔能帮助鱼停在不同的水层间。() 3、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肉质的茎都有利于它适应沙漠的环境。() 4、鱼的嘴一张一合是鱼在喝水。() 5、麻雀、鸡、鸵鸟、企鹅、蝙蝠都是属于鸟类。()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动画。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60人,分为12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容:学习植物、动物、声音、水、信息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6.播放恐龙动画,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恐龙是大家最喜欢看的一种动物,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却早已不存在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会科学的本领,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恐龙的有关秘密,有没有信心把本学期科学学好?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试卷及答案 科学期末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种子里面都有胚 .它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 2、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三个基本条件. 3、在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总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 4、人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5、力的单位是牛顿 .符号是 N . 6、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7、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就会生锈. 8、花是由雌蕊、雄蕊、花瓣和花萼四部分组成. 9、精子和卵子发展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壁上.开始发育.形成 胚胎 .受精卵到小宝宝出生.大约有38周. 10、汽车比自行车跑得快.兔子比乌龟跑得快. 11、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指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12、生活中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二、判断题.(共15分) 1、花是由雌蕊、雄蕊、花瓣和花萼四部分组成.(√) 2、所有的植物通过扦插都可以成活.(×) 3、胚胎从妈妈体内吸收营养.一天天长大.从受精卵到小宝宝出生.大约要38周.(√) 4、看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5、我们可以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6、重力无处不在.(×) 7、光滑的地面没有摩擦力.(×) 8、只有固体才有热胀冷缩.(×)

9、只有水才能使铁生锈.(×) 10、蜡烛燃烧后就消失了.(×) 11、种子播撒在地里.就一定会发芽. (×) 12、一株植物一生中开的花没有结的果多.(×) 13、花是由雄蕊和雌蕊构成的.(×) 14、所有的植物只能用种子繁殖后代.(×) 15、有鸡蛋都可以孵出小鸡来.(×) 三、选择(15分) 1、生命的基本单位是(B)A、组织 B、细胞 C、器官 D、基因 2、许多植物已经被人类成功的克隆如(B) A、绵羊 B、中国兰花 C、人参 D、人参皂苷 3、是(C)成功的克隆出绵羊多利. A、达尔文 B、爱迪生 C、杨?维尔莫特 D、邦尼 4、小汽车的运动方式属(B) A、振动 B、平动 C、转动 D、飞动 5、花粉存在于花的(B)一部分 A、花瓣 B、雌蕊 C、花药 D、花萼 四、问答(18分) 1、克隆技术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答:克隆将减少遗传变异.会阻碍生物多样性的进化.转基因动物会提高疾病传染的风险.还会出现伦理道德问题等. 2、什么叫参照物? 答: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3、简述花的构造. 答:根据花的构造状况.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在一朵花中.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课时教学内容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 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 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 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 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 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课时教学内容1.植物的身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用具:课件。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练习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2、根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身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的作用。 3、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无机盐类和有机营养物质到植物的各部分,同时又有支持(枝叶、花和果实)的作用。此外还有储藏(养料)的功能。 4、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 5、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又称叶的(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6、植物的花主要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具有这四部分的花叫(完全花),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 7、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我们把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8、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在换牙期要特别注意牙齿的(保健),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美观的牙齿。 9、鱼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鳞片),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产卵方式繁殖后代。 10、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全身长毛)、(胎生)、(靠吃奶长大)。 11、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判断题(每题分,共1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