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6.3 样品运输 22

6.4 样品交接 22

7、样品分析 22

7.1 方法选择原则23

7.2 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23

7.2.1 手工监测方法 (重量法). 23

7.3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 24

7.3.1 元素分析方法 24

7.3.1.1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4

7.3.1.2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6 7.3.1.3 铅等 24 种元素的 X 射线荧光光谱法29

7.3.1.4 汞等 5 种元素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31

7.3.2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31

-

7.3.2.1 NO 等 4 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31

3

+

7.3.2.2 Na 等 5 种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34

+

7.3.2.3 Na 等 4 种阳离子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6

7.3.3 碳分析方法 37

7.3.3.1 元素碳和有机碳的热- 光透射法38

7.3.4 其他标识物分析方法38

7.3.4.1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38

7.3.4.2 正构烷烃分析方法39

7.3.4.3 水溶性有机碳分析方法 41

7.3.4.4 丁二酸等有机酸分析方法45

7.3.4.5 正构烷酸、甾醇类、左旋葡聚糖等分析方法. 48

7.4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分析方法. 51

1、适用范围

本指南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行) 》涵盖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 规定了

其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全过程质量

保证与质量控制等, 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相关的监测工作。

本指南提供了源解析方法中主要污染源的采样技术和颗粒物中主要标识组分的分析方法 , 覆盖面较宽 ,

各地应根据所采用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结合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放清单、污染源颗粒物特征

组分以及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当地的监测技术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标准、规范和指南所含条文, 在本指南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指南的条文 ,与本指南同效。当上述标

准、规范和指南被修订时 ,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 664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和 PM )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0 2.5

HJ 656 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2.5

HJ 618 环境空气 PM 和 PM 的测定重量法

10 2.5

HJ 657 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647 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46 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 质谱法

HJ 680 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 原子荧光法

HJ/T 93PM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0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48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 》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 年第 4 号)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行)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 第四版增补版 )

1

3、术语和定义

3.1 PM

2.5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μm 的颗粒物, 也称细颗粒物。

3.2 PM

10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10 μm 的颗粒物, 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3.3 颗粒物排放源

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污染源。

3.4 固定源

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通过排气

筒向大气排放的污染源。

3.5 移动源

由发动机牵引、能够移动的各种客运、货运交通设施和机械设备。

3.6 开放源

露天环境中无组织无规则排放的污染源, 具有源强不确定、排放随机等特点。

3.7 无组织排放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不通过排气筒 , 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污染源。

3.8 一次颗粒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颗粒物 ,简称一次粒子。

3.9 二次颗粒物

由排放到环境中的气态污染物经过光化学氧化反应 ,气- 固转化形成的颗粒物 ,简称二次粒子。

3.10 环境受体

受到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 ,简称受体。

3.11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简称颗粒物来源解析。

3.12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用于开展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

4、源样品采集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颗粒物排放源可分成固定源、移动源、开放源等。固定源主要包括燃煤( 油) 的各类电厂锅炉、民用

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等颗粒物排放源 ,移动源主要包括机动车、船、飞机及非道路机械等颗粒物排

放源。源解析中的开放源通常包括土壤风沙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场扬尘和城市扬尘等。特定地区

2的源解析工作有时需要考虑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和海盐粒子等颗粒物排放源。与固定源、移动源和

开放源等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不同,二次颗粒物是由排放到环境中的气态污染物( 也称前体物)经过光

化学氧化反应 , 气- 固转化形成,是环境空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样品采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代表性。在采样前需通过深入的污染源调查, 参考本地区的污

染源清单 ,识别与本地区颗粒物来源相关的各种污染源类别 , 并保证进行采样的污染源能分别代表本地区

各类颗粒物排放源。在采样中, 应合理布点 , 保证样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代表性, 采样时污染源应处于正

常工况条件。二、真实性。应采集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较稳定存在的颗粒物 , 必要时可利用特殊装置(稀

释通道采样装置、再悬浮采样装置等) 模拟颗粒物进入到环境受体的真实过程。三、个性 ( 或特性) 。采样

中应尽可能远离其他类别的污染源 ,减少不同源类之间的交叉影响 , 提高样品的个性。对于同一源类的不

同子源 , 甚至更细分的源类样品 ,谨慎对待样品的混合。

4.2 固定源采样

对于燃煤 (油) 的各类电厂锅炉、民用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等颗粒物排放源等固定源的采样主

要采用稀释通道法进行, 当烟道内不夹杂液滴时也可直接采样。

4.2.1 稀释通道法

4.2.1.1 适用范围

本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燃煤、燃油等固定源的颗粒物 , 通过样品

的稀释、冷却和停留等过程, 可初步反

映颗粒物从污染源进入环境受体的过程。

4.2.1.2 采样布点

(1) 采样前充分调查区域内工业及民用燃煤、燃油设施情况, 根据吨位、燃烧方式 ( 如链条炉、往复炉、

煤粉炉等) 、除尘方式 ( 如静电、湿法除尘等) 及燃料种类进行多级子源类分类, 对主要子源类选取两个以

上运行工况正常的燃烧源。

(2) 采样点的布设具体参照《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 16157 ) 和《固

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7 ) 的相关规定。固定源采样位置选择在垂直管段 ,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

急剧变化的部位。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 6 倍直径, 和距上述部件上游

方向不小于 3 倍直径处。对矩形烟道 ,其当量直径 D2AB/A+B , 式中 A ,B 为边长。采样断面的气流速

度在 5 m/s 以上。测试现场空间有限 , 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 , 可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 , 采样断面与弯头

等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 1.5 倍。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的操作。平台面积

2 2

不小于 1.5 m ,并设有 1.1 m 高的护栏和不低于 10 cm 的脚部挡板, 采样平台的承重不小于 200 kg/m ,采

样孔距平台面约为 1.2 m~1.3 m 。

4.2.1.3 方法原理

烟气稀释通道采样方法的原理是将高温烟气在稀释通道内用洁净空气进行稀释 ,并冷却至大气环境温

度 ,稀释冷却后的混合气体进入采样舱,停留一段时间后颗粒物被采样器按一定粒度捕集。该方法模拟烟

气排放到大气中几秒到几分钟内的稀释、冷却、凝结等过程 ,捕集的颗粒物可近似认为是燃烧源排放的一

3次颗粒物, 包括一次固态颗粒物和一次凝结颗粒物。

4.2.1.4 采样系统和装置

图 1 显示了某一烟气稀释通道采样系统的示意图。不同厂家设计生产的烟气稀释通道采样设备组成和

规格有一定区别 , 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烟气采样装置、洁净空气发生系统、烟气稀释系统、烟气停留室和

稀释烟气采集系统。图 1 稀释通道法采样系统示意图

(1. 大颗粒切割器 ,2. 采样管 ,3. 加热保温套 ,4. 软管 ,5. 空压机 ,6. 调节阀Ⅰ , 7. 空气净化器 ,8. 压

力表,9. 一级稀释器 ,10. 调节阀Ⅱ,11. 气体流量计Ⅰ ,12. 二级稀释器,13. 气体流量计Ⅱ,14. 稀释

空气泵,15. 调节阀Ⅲ ,16. 停留室,17. 测温计,18. 湿度计,19. 采样孔,20. 压力平衡孔,21. 切割器,

22. 采样膜 ,23. 调节阀Ⅳ,24. 转子流量计 ,25. 采样泵 )

4.2.1.5 采样步骤

按每个点位每种粒径颗粒采集 3 组样品, 准备石英和有机滤膜 ; 同时应按 10 组样品一组空白样准备空

白滤膜 ;PM 和 PM 同步采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0 2.5

(1) 连接稀释通道采样系统;

(2) 计算烟气流速、密度、含湿量、等速采样流量等参数 ,按照GB/T 16157 规范方法采用预测流速法确

定等速采样嘴的直径 ;(3) 根据烟气流速、稀释空气流速确定稀释倍数 ( 一般为 10~30 倍) , 调整好稀释空气进气口气体流量计流量;

(4) 根据需要 ,选择切割头,开启采样泵 ,按照稀释通道采样系统进气和出气流量调整相应流量计数值,

记录采样开始时间等信息。

(5) 根据烟尘浓度确定采样时间 ; 通过进行预采样 , 确定满足组分分析需要的采样时间 ; 采样结束后关闭

4采样泵 ,取下滤膜, 记录结束时间; 根据需要更换切割头和滤膜。

4.2.1.6 采样注意事项

(1) 应根据滤膜本身的特性和采样后用于化学分析的需要来选择滤膜。滤膜的空白值应满足化学分析要求,

通常对于元素分析可采用特氟龙 (Teflon ) 、聚丙烯、醋酸纤维酯等有机滤膜,对于水溶性离子分析可采用

聚四氟乙烯、石英滤膜,对于碳组分和有机物( 如多环芳烃 ) 分析可采用石英滤膜。滤膜选择的性能指标

和要求见表 1。

表1 滤膜选择性能指标

指标性能要求

除有选择的滤过外, 在任何粒径和流速下 ,

采集效率

需收集 99% 以上的空气中的颗粒物。

化学稳定性好, 滤膜不与沉积物发生化学反应 ,

化学性能

被测气体吸收效率接近 100% 。

机械稳定性好, 平放在支架上保持片状,

机械性能

与采样系统有良好密闭性 ,防止泄露。

在特定的采样气流和分析方法所确定的温度条件下 ,

恒温恒湿性能

滤膜能保持孔隙度和结构 ,排水性能好。

滤膜空气阻力小 ,能保证有足够空气量穿过,

空气阻力

滤膜孔隙约 0.25~0.45 μm 。

负荷能力滤膜负荷能力强 ,能保证获得足够的沉积物。

空白浓度滤膜本身不含有待测物, 待测物空白浓度在检出限以下。

(2) 所用 PM 和 PM 采样器需经过单颗粒气溶胶发生器的校准 ;

2.5 10

(3) 避免连续采集不同源类的样品 , 及时用酒精和蒸馏水清洁稀释通道采样器, 防止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4) 采样结束 ,将采样滤膜放入便携式冰箱中冷冻保存。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4.2.2.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固定源的分级采样, 采集到的颗粒物为烟道环境状况下的颗粒物 , 本方法不适用于烟道

内有液滴的情况。

4.2.2.2 采样布点

参考―4.2.1.2‖布点。

4.2.2.3 采样原理

通过预测流速,选择采样嘴等速抽取烟道内气体 ,在切割器切割流量下分离烟气中的 PM /PM ,分

10 2.5

离后的颗粒物由相应滤膜进行采集, 采集好的滤膜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及化学成分分析。

54.2.2.4 采样系统和装置

采样系统示意图如下所示, 该图描述了本方法的核心构件, 未包括实际采样时需要用到的干湿球法湿

度测量装置及皮托管、标态采样流量计量等辅助装置。图 2 烟道内直接采样系统示意图

4.2.2.5 采样步骤

(1) 滤膜称重 ,用于有机组分分析的滤膜应置于马弗炉在500 ℃条件烘烤 4 h ,以去除有机杂质。

(2) 采样系统气密性检查。

(3) 加热用于湿度测量的全加热采样管, 根据干、湿球温度和湿球负压计算烟气湿度。

(4) 测量烟气温度、大气压和排气筒直径。

(5) 测量烟气动、静压 , 预测流速。

(6) 计算烟气含湿量、烟气密度、烟气流速、等速采样流量及颗粒物切割流量确定采样嘴直径。

(7) 安装采样嘴及滤膜。

(8) 将采样管放入烟道内 ,封闭采样孔。

(9) 设置采样时间及采样流量, 开动采样泵采样。采样时间的设定应使滤膜采集样品量满足后续称重、组

分分析等样品量要求。

(10)记录采样期前后累积体积、滤膜编号、采样流量、表头负压、温度及采样时间。同时应记录采样对

象工况负荷、燃料类型、耗量、空气污染控制设施及运行状况等信息。

(11 )采样结束后取出采样滤膜 ,立即放入便携式冰箱内冷冻保存。

4.2.2.6 采样注意事项

(1) 应使用镊子进行滤膜安装、移除 , 防止污染。

(2) 当烟道截面积较大 , 须多点采样时 , 更换采样点后应根据该点流速及切割器工作流量重新选择采样嘴,

6以实现等速采样 ,等速采样跟踪率应在 0.8~1.2 之间。

(4) 采样滤膜的选择参见“4.2.1.6 ”部分, 当使用两种材质滤膜采样时,应交替进行,每类滤膜采集数量

至少为 3 个。

(5) 本方法为单通道采样 ,应适当增加样品量以满足代表性与源谱不确定度分析等需求。

(6) 测试期间 ,测试对象工况负荷、燃料种类等应保持稳定、污染物控制设施应运行正常。

4.3 移动源采样

移动源包括重型、中型和小型卡车客车, 船,摩托车 ,飞机以及非道路机械等 ,每种源采用的燃料不

同 (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等) , 其排放的尾气烟尘也不同 , 同一源在不同工况条件下 , 其排放的尾气烟尘特

征也有不同。目前移动源主要针对各类机动车 , 采样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稀释通道采样法

等。稀释通道采样法还可分为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和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前者将全部排气引入稀释

通道里, 测量精度高,但体积较大 ,价格昂贵;后者仅将部分排气引入稀释通道里, 体积较小。如条件允

许, 可进行台架实验, 在发动机台架上或底盘测功机上模拟汽车在道路上实际行驶的状况(加速、减速、

匀速、怠速等) ,结合稀释通道法 ,采集机动车在不同工况下排放的颗粒物, 可提高源解析结果的精准度。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现场实验法一般是在较长的公路隧道、大型停车场等尾气排放较为集中的地方布设颗粒物采样点, 以

此颗粒物样品作为尾气尘。

4.3.1.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机动车 PM 、PM 样品的采集 , 利用此方法采集颗粒物可代表车流在真实道路和真实行

10 2.5

驶状态下污染物的整体排放水平。

4.3.1.2 方法原理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当扣除隧道本底的影响,隧道内除了机动车行驶所造成的污染外又没有其他的污

染源时, 将隧道看成一个理想的圆柱状活塞 ,在一定时间内活塞进

出的污染物浓度差与通风量的乘积等于

通过隧道的机动车污染物的总排放质量。

4.3.1.3 采样布点

应选取尽可能长、平坦且直、单向通车、具有可控式射流式风机、通风口少、交通流量大、有代表性

机动车组成、各车型所占比例及车速变化幅度大的隧道进行试验。城市隧道包括地面隧道、水下隧道和公

路高架隧道 3 种 ,通常地面隧道和水下隧道适合测试机动车排放因子。

根据隧道活塞机理和质量守恒原理的研究结果 ,在隧道内离进、出口 10 m 处,布设采样点。

4.3.1.4 采样装置

大气颗粒物采样器、摄像机、激光枪、三杯风向风速仪和温湿度计。

4.3.1.5 采样步骤

采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 ,使用与环境空气颗粒物相同的方式进行滤膜采样 ,采样步骤可参照《环境空

7气颗粒物PM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HJ 656 ) 和《环境空气颗粒物PM 和 PM 采样器技术

2.5 10 2.5

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93 ) ,采样滤膜的选择参见“4.2.1.6 ”部分。

利用摄像机、激光枪、三杯风向风速仪和温湿度计监测隧道机动车种类和数量、机动车车速分布、风

速风向和温度湿度的变化。

4.3.1.6 注意事项

①如果在进行试验期间隧道内通过风机换风 ,还必须记录风机的开启时间和通风量,同时应在风机的入

口布设监测点, 也就是将风机当成一个出口。

②采样器经有关计量鉴定部门鉴定合格 ,均在有效使用期内。

③采样前 ,对流量进行标定 ,对采样体积进行校验和修正。

④采样过程中 ,将定期巡检采样泵的流量计 ,防止因采样流量误差而影响浓度的准确性。

⑤雨、雪等特殊天气不进行采样。

⑥在各个传输环节保证没有尘样丢失。

⑦每次采样后需用无水乙醇清洗一次切割头 ,防止先前切割器中沉积的灰尘对新采样过程的影响, 干燥

后切割器切割部位需涂凡士林油 ,以防止采样过程中沉积的灰尘反弹被气流带出, 从而影响采样测量

的准确性。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4.3.2.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机动车、船等移动源 PM 、PM 样品的采集, 非道路移动源样品的采集可参照此方法。

10 2.5

4.3.2.2 方法原理

在全流式稀释通道测量系统中,全部排放气被引入稀释通道里。用于稀释排放气的空气通过抽气泵先

经过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由粗、细灰尘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组成 ,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不纯气体

成分。经过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空气和排放样气在稀释通道里进行混合 ,形成稀释样气。

4.3.2.3 采样装置目前我国机动车全流稀释通道取样系统有多种规格, 典型全流稀释通道取样系统如图 3 所示, 系统中空气滤清器的作用是去除引入空气中的颗粒物,减少稀释空气对实验的影响。组合文丘里管以及通风机的

作用是对整个系统流量的控制。旋风除尘器的作用是用于去除系统混合气体中的颗粒物,防止对流量控制

系统的干扰。

3

由于车辆发动机排量差异较大, 对系统流量级别范围要求高。图中系统包含 6 、9 、12 m /min 三个临界

3

流量文丘里管, 通过组合可以实现 6 、9、12 、15 、18 、21、27 m /min 七种流量。稀释通道的直径为 300 mm ,

通道长度为 3000 mm ,满足气体完全混合要求 ,通道材料的材料应采用导电材料, 且不应与排气成分发生

化学反应。

4.3.2.4 采样点

在稀释通道上距离排气口 10 倍于稀释通道直径的地方设置采样点。

84.3.2.5 采样方法

稀释后的排放气样分别被 2 个微粒取样泵引向直径大于 47 mm 的微粒取样滤纸,进行样品采集。通过

流量测量可以计算出采样气体的体积。图 3 机动车全流稀释通

道采样系统示意图

4.3.2.6 采样步骤

1) 按图 3 安装全流稀释通道采样系统。

2) 采样前使整个系统运行 30 min 以保证气体完全混合。

3) 在距离排气口 10 倍于稀释通道直径的地方布设样品采集装置。

4) 稀释后的排放气样被分级颗粒物采样泵引向直径大于 47 mm 的颗粒物取样滤纸 ,进行样品采集;

泵流量要与系统中气体流量相同, 采用等速采样;通过流量测量可以计算出采集气体的体积。采样滤膜的

选择参见“4.2.1.6 ”部分。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4.3.3.1 适用范围

本方法在切割器切割流量下分流抽取机动车、船等排气,使用除去烃类及颗粒物的洁净空气以一定比

例稀释后进入停留室 ,经过一定停留时间老化后的样气经过 PM /PM 切割器分离 ,分四通道使用滤膜采

10 2.5

集 PM /PM 样品。采集到的滤膜回实验室后进行称重及相应的化学成分分析。

10 2.5

4.3.3.2 方法原理

本方法适用于机动车、船等移动源 PM 、PM 样品的采集, 非道路移动源样品的采集可参照此方法。

10 2.5

本方法仅描述样品采集程序, 采集对象工况等可参照相应国家标准 , 当条件不具备时, 也可使用怠速工况,

但应予以注明。

4.3.3.3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9机动车、船等排气筒内 ,开口端向前并位于排气管或其延长管(必要时) 的轴线上。探头应位于烟气

分布大致均匀的断面上,为此,探头应尽可能放置在排气管的最下游 ,必要时放在延长管上。设D为排气

管开口处的直径 ,探头的端部应位于直管段取样点上游直管长度至少为 6D ,下游直管长至少为 3D 。如果

使用延长管,则接口处不允许有空气进入, 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取样探头应能插入机动车辆排气管至少

400 mm 。

4.3.3.4 采样系统和装置

采样系统示意图如下所示 ,该图描述了本方法的核心构件 ,未包括尾气温度、压力等辅助装置。图 4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系统示意图

4.3.3.5 采样步骤

1) 滤膜称重 , 用于有机组分分析的滤膜应置于马弗炉在500 ℃条件烘烤 4 h , 以去除有机杂质。

2) 采样系统气密性检查。

3)开启测试对象并调整至相应工况。

4)安装滤膜, 将采样管按照相应规定放入排气管内。

6)设置采样时间及采样流量,开动稀释空气泵及采样泵进行采样。采样滤膜的选择参见“4.2.1.6”部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即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因此,国际上很重视对PM10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空气中PM10的质量标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于1985年将原始颗粒物指示物质由总悬浮颗粒物(TSP)项目修改为PM10,我国也于1996年规定了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100ug/m3。随着认识的发展,美国环保局在1997年再一次修改美国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规定了PM2.5的最高限制值,以降低这些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北京等大都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污染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PM10的基本特性、污染现状 1.1 PM10的基本特性 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u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研究表明,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um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um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的PM10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硫酸根、硝酸根离子等)、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等,有时PM10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对PM10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1.2PM10的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对几个大城市检测结果表明比美国1997年颁布的标准值高2.8-9.7倍。由此可见,控制PM10污染,减少PM10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PM10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大气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污染建筑物表面,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2.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就一直是环保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大量的研究表明, PM10和PM2.5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

中北大学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中北大学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实训可以更进一步的巩固课本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氮氧化物、二氧化硫、TSP、PM10的测定方法。 (2)通过对污染物的测定可以知道本校园的空气质量好坏,从而可以想到改善环境的方法,更好的营造一个舒适的、健康的校园环境。 (3)通过实践操作,布点的基本原则,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布点,保证采集的样品无误,并掌握测定项目的一些采样方法。(4)通过实训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精神。 二.监测区域资料收集及主要的监测项目 受西风环流和较高的太阳辐射影响,使其气候干燥,降雨量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输送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因此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资料,但学校校园内风向比较均匀,风速比较小,在监测时可以不考虑,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校园周边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可选TSP、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这四项作为环境的监测项目。 三.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结合校园各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及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根据布点的原则用功能区划分布点法来布置采样点。

四.监测时间和频次: 时间:2012年 10月日至2012年10月日 上午:9:00---10.00 中午:1:00---2.00 晚上:5:00-- -6.00 五.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TSP/PM10的测试方法—重量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TSP/PM10的分析方法和采样方法。 2.了解环保学院TSP/PM10的浓度。 3.了解环保学院的环境情况。 二.实验原理 利用空气流体力学的原理,将空气中悬浮颗粒物采集到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总体积,计算出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浓度。 三.仪器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公告 2007年 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我局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主题词:环保 空气 监测 规范 公告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第四条 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

环境噪声检测标准

表1 环境噪声限量值 表2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限量值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环境质量,特制订《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为防治工业企业噪声污染,改善声环境质量,特制订《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环境噪声的检测 1 项目名称 城市区域噪声的测定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区域。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4 测量条件 4.1 测量仪器 4.1.1 测量仪器精度为2型以上的积分式声级计及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其性能符合GB3785的要求。 4.1.2测量仪器和声校准仪器应按JJG699、JJF176及JJG778的规定定期检定。 4.2 气象条件 测量应在无雨、无雪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风速为5.5m/s以上时停止测量。测量时传声器加风罩。 5 测量方法 5.1 测点选择 测量点选在居住或工作建筑物外,离任一建筑物的距离不小于1m。传声器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2m.。 5.2 测量时间 测量分昼夜和夜间两部分分别进行。 5.3采样方式 仪器的时间计权特性为“快”响应,采样时间间隔不大于1s。 5.4不得不在室内测量时,室内噪声限值低于所在区域标准10dB。测点距墙面和其他主要反射面不小于1m,距地板1.2-1.5m,距窗户约1.5m。开窗状态下测量。 5.5铁路两侧区域环境噪声测量,应避开列车通过的时段。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与源解析的研究

大气主要污染源清单调查 与源解析的研究 篇一:大气污染源解析 大气污染源解析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大气气溶胶及其粒径分布 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环境中,液体或固体颗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虽然大气气溶胶只是 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干湿沉降、云和降水的形成、大气的辐射平衡、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等均有重要影响。由各种源排放进入大气中 的颗粒物,大部分集在对流层,距地面I?2km范围内(即大 气边晃层)。在此区域内的颗粒物的尺寸最大,种类最多;而在距地面4?5km以上的范围内,颗粒物的浓度基本上不受地球上直接排放的影响,其尺寸分布与本底气溶胶的分布相 近。 一般认为,气溶胶颗粒物的本底质量浓度约为10ug/m3 , 颗粒浓度为300个/ m3。但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有时气溶胶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高可达2000ug/m3。污染严重的水泥厂,

其年均质量浓度通常大于350ug / m3。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大气气溶胶所有的特征都与其粒径有关。由于大气气溶胶的形状非常复杂,极不规则,有球状体、粒状体、片状体等,因此在度量大气气溶胶粒子大小时经常使用等效球体的直径来表示。其中,最常用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它是按照粒径的大小, 大气气溶胶粒子可分为粗粒子(coarseparticulate)和细粒子(fineparticulate)。对气溶胶粒子进行粗细划分和研究的原因在于粒径的差异使得粗粒子和细粒子在化学组成、来源和形成方式、传输和去除机制等均存在一些根本的区别。目前粗粒子和细粒子的粒 径分界线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根据研究的需要,一般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s , TSP)、PM10 和PM2.5。 TSP是指可漂浮在空气中的、粒径一般小于100um固态和 液态微粒的总称。TSP曾是中国唯一的环境大气气溶胶污染监测指标,现仍沿用,但主要用于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指标;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1a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 子。大部分的PM10能够沉降在喉咙以下的呼吸道部位,因而 PM10 也称可吸入性颗粒物(respirableparticulatematter ,RSP)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 2.5um以下的大气气溶胶粒子。PM2.5粒径小,更容易沉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朱铭杰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12级监测3班 摘要: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影响的案例了解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植 物的危害。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植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大气污染严重。而颗粒物污染占空气污染物的六分之一[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们不能忽视颗粒物污染的危害,特别在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关于颗粒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们往往关注植物对颗粒物污染的防治却忽略了颗粒物对植物的 危害。因此本文讨论关于燃煤烟尘的颗粒物对植物的危害。 一、燃煤灰尘对植物的危害 在烟尘污染对植物影响方面国外研究的较少。Jenningsigs1934[3] 注意到烟尘可能堵塞气孔,妨碍气体的正常交换,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对这一作用持怀疑态度,对阴性树种(阔叶树种) 叶片的显微镜检

查,也没有看到叶片被明显阻塞起来。他进一步指出,对光线的干扰可能比较严重,但是他没有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来证实这一理论。Berge(1965)[3]所提的报告显示了生长在德国科隆附近的针叶树气 孔被阻塞的情况,并指出树木生长受到不利影响。Miller和 Rich(1967)[5]观察到当附近烟囱中的烟尘进入温室后,在几种植物的叶片上观察到坏死斑点。坏死是由烟粒的酸性所造成的,温室外面的植物并未受到伤害,可能是由于在产生严重伤害以前,烟粒已被雨水冲洗掉了。 关于煤烟尘污染伤害的临界浓度,结果不一。Petrlik,Z.(1974) 报道,在1 5 0 t/ k m 2/a 的煤尘量的情况下,蛇麻作物生长不受影响。朝鲜的Song,S.D.(1975)等研究了煤尘污染对苹果生产的 影响,他用八年树龄的苹果树作材料,以10g/ m2和50g/ m2 的 喷粉量喷洒植物叶片,其中用50g / m2处理的苹果树叶片叶面积增大( 可能是遮荫造成的) ,采收前苹果脱落,并对苹果的颜色有些影响。原因可能是,处理的作物不一致,所用的煤烟尘和处理的时 间不同造成的。 栗德永(1983)[2]调查了陕西省城市郊区烟尘污染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并总结了烟尘对蔬菜污染的类型: 1烟尘覆盖叶面,阻碍光合作用,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减产; 2烟尘破坏叶组织,使叶片脱水、失绿、枯干、落叶,导致减产;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 HJ 77.2-2008 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法 2009-4-1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1-19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2007-8-1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2007-8-1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2008-1-1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2008-3-1 HJ/T 398-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2008-3-1 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2008-3-1 HJ/T 174-2005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75-2005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65-2004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167-200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93-2003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3-7-1 HJ/T 62-2001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2001-8-1 HJ/T 63.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5-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2001-11-1 HJ/T 68-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9-200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2001-11-1 HJ/T 77-2001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毛细 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2-1-1 HJ/T 54-200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2000-9-1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2001-3-1 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2001-3-1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2001-3-1 GB/T 12301-1999 船舱内非危险货物产生有害气体的检测方法2000-8-1 HJ/T 2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2000-1-1

大气颗粒物及其源解析

1.引言 实际上,早在2011年的秋末冬初,在北京,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就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首都北京的空气污染真相的环保龙卷风。由于美国驻京大使馆周边空气中的PM2.5污染数据的实时公布,中国13亿公众第一次知道,为什么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和旅行到北京的地球人,亲身感受到的北京空气质量与环境监测报告的差距如此巨大。 2013年1月,京津冀以及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遭遇严重的大气污染,先后出现四次持续多日的 大范围雾霾天气。在1月份的31天里,雾霾天气达到24天。专家们说,大气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于是,PM2.5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1月12日,是北京人难以忘记的痛苦日子。这一天,北京的天空烟雾弥漫,烟气呛人,呼吸道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医院人满为患。由于能见度极低,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飞机停飞,交通受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5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的可 收稿日期:2013-02-20修订日期:2013-05-30 作者简介:杨新兴(1941-),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大气环境污染。发表论文46篇,出版科普著作一部。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E-mail:yangxinxing@https://www.sodocs.net/doc/0014324423.html, 冯丽华,女,工程师,研究方向:数据处理。E-mail:fenglihua99@https://www.sodocs.net/doc/0014324423.html, 尉鹏,男,博士,研究方向:气候与环境。E-mail:weipeng_1981@https://www.sodocs.net/doc/0014324423.html,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 ◆杨新兴尉鹏冯丽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摘要: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源;另一类是人为源。自然源主要包括:岩石土壤风化、 森林大火、火山爆发、流星雨、沙尘暴、海盐粒子、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细菌体,以及各种有机物质的自燃过程等。人为源主要包括:汽车尾气排放、摩托车尾气排放、火车机车排放、飞机尾气排放、轮船排放、工业窑炉排放、民用炉灶排放、农用拖拉机排放、工业粉尘、交通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裸露地面扬尘、烹饪油烟、街头无序烧烤、垃圾焚烧、农田秸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寺庙香火和烟民抽烟等。在大气颗粒物中,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过程。专家们认为细颗粒物是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有车族对北京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雾霾灾害的形成,负有首要责任。有车族,少开车,或者不开车,是解决目前北京严重的大气污染,阻止雾霾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环境;大气颗粒物;PM2.5;霾;汽车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示:A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第一章绪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就目前形势来说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污染与固体废弃治理和市场化关注度较高,而对大气污染治理,一直以来,比水和固废的治理度就低。因而这部分市场的推动也是相对薄弱的。 近今年伴随着中国华北地区日久集聚终于爆发出的雾霾天气问题,却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提升到新的层面。实际上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开展,200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节能减排的提倡有了一定的成果,同年8月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从各项政策中对大气污染防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我国2000-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19.06%,11年间增长了2.39倍。 1.1PM的概况 PM2.5指的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1]。公众较为熟悉的获知空气污染指数是在当下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指数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其中,可以通过人体的组织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直径比2.5μm大、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通常是指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用PM10来表示;而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定义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的指数越严重,这个值就越高,称为PM2.5。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监测水平的提高,科学家逐渐采用PM2.5来指示大气环境质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在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是细颗粒物与粗颗粒物的评判标准也是主要的区别,体积要比PM10小的多,比人类的头发还有要细上许多,是头发的十分之一的大小。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要小于 2.5微米和粗颗粒物对比,别看PM2.5粒径小却危害巨大,它的表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仅如此它还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 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 TSP、PM10、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 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 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 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 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臵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臵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 (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臵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 (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

大气质量环境监测系统方案

大气质量环境监测系统方案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关心,特别是一些对人体有危害的气体物质,并逐步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治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发展起来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近年来在我国得到普遍的应用。 二、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概况 1基本概念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自动监测仪器为核心的自动“测-控”系统。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测系统一般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方式。湿法的测量原理是库仑法和电导法等,需要大量试剂,存在试剂调整和废液处理等问题,操作繁琐,故障率高,维护量大。干法基于物理光学测量原理,利用定电位电解传感器原理,结合国际上成熟的电子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研制、开发出的最新科技产品。使样品始终保持在气体状态,没有试剂的损耗,维护量较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理想的性能价格比。 2我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现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空气监测从传统的事后的大气污染调查监测,事中大气染源监督发展到对大气的实时监测,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在我国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已经基本覆盖1800多个市、县,2000年,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只有25个城市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站,总数仅为109,,创建24小时连续自动采样系统的监测站为22个,多个城市共同建立了一个空气自动监

测站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空气监测的准确性。2004年, 42 个城市待建,除此之外的很多城市,因为城市和地区必要的仪器设备和专业人才的缺失,只能采用“五日法”监测,监测的项目具有局限性,监测常规指标为SO2 、NO2 、PM10和气象5参数,监测特异指标为CO2 、CH4 、H2O、NH3 、总烃、苯、二甲苯等。观察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现状,普遍化、自动化、标准化较世界先进水平都具有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保证监测数据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应当抓紧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在监测技术上有所突破。3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发展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硬件主要集中在子站,而子站的硬件又主要包括采样系统、监测仪器、校准设备,通信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等。其中监测仪器是最重要的仪器。 空气质量监测仪器经历了第一代湿法仪器,第二代干法仪器,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引进了瑞典OPSIS公司、美国TE公司或法国ESA公司的基于差分光谱法(也称长光程法)原理的监测仪器来代替SO2、NO2、O3等参数的测量,主要是利用长光程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能够分时测量以上三个主要参数外还能测量如:THC、CH4、n-MHC、BTX等有机污染参数,开启了空气监测仪器的第三个时代,在国内采用此类设备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即为DOAS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与第一代的湿法仪器和第二代的干法仪器相比,第三代的DOAS监测仪器的有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感器的使用率上,湿法仪器和干法仪器都无法避免其传感器和样气的直接接触,这样一来,湿法仪器就要经常更换库仑池中的溶液,而干法仪器传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 、CO 、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表2校园周边各路段汽车流量调查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表3气象资料调查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 、PM 10、SO 2、NO X 、CO 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必测项目

环境监测制度

漳泽发电分公司 环境保护技术监测制度 1 目的 规范环境保护监测行为,确保环保设备的正常投运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 2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漳泽发电分公司环境保护日常监测管理。 3职责 3.1 安全环保部职责 3.1.1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落实上级各项制度、措施和要求,组织制订环境保护技术监测制度。 3.1.2 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行业管理、指导。 3.1.3 协调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单位,依法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监测与检测。根据环保整改意见书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并落实整改。 3.1.4 对重要的环保监测仪表,落实责任制,确保设备完好。 3.1.5 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3.2环境监测站职责 3.3.1 认真贯彻国家、行业、地方的法规、制度和要求,执行《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L/T414-2004)和《火电行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管理规定》等。 3.3.2 按规定完成分公司废水排放口及各生产现场粉尘、噪声的监测,检查监督环保设施的运转情况。 3.3.3 统计、分析各项监测资料及填报各类环保统计报表。 3.3.4 做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保养和校验工作。 3.4 环保设施所在部门的职责 3.4.1 环保设施所在部门要认真负责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使其良好运转。 3.4.2 做好各种废水、废汽的处理,做好污染物的监测,做到达标回用或排放。 4 管理内容和程序 4.1 环保监测范围包括: 4.1.1 各种废水处理、废水回收设施及废水污染物的排放。 4.1.2烟气处理设施及气态污染物排放。 4.1.4 各种噪声、粉尘治理装置。

4.2 环保监测内容 4.2.1 环保设施 4.2.1.1 除尘器的监测 1)#6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电场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在未改造前出口烟尘排放浓度<400mg/m3。改造后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100mg/m3。 2)#3、#4、#5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100mg/m3。 3)除尘器每次A级检修或改造前后均应进行除尘效率、阻力、漏风率、烟尘排放浓度、烟尘排放量等指标的测试。 4.2.1.2 废水处理设施的监测 1)废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站、闭式循环、灰水浓缩池及其系统、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回收设施等。 2)废水处理设施的考核指标为:废水处理率、设备投运率、处理水量及运行情况。 3)应定期对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与监测情况。 4.2.1.3 脱硫设施的监测 1)脱硫设施的考核指标为:投运率、脱硫效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仪表投运率、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情况。 2)应加强运行管理,严格工艺技术操作,定期校验烟气在线监测仪器,确保烟气脱硫效率达到规定值。应定期对脱硫设施的启停时间、脱硫效率、投运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情况。 4.2.1.4生产用水、排水情况的监测 1)各辅机冷却水要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勤调冷却水量,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冷却水使用量。 2)各辅机冷却水要做到随机组检修、备用时及时关闭,以节约工业用水和减少工业排水。 4.2.1.5 噪声治理设施的监测 1)火电厂产生噪声的主要声源均要按有关规定设置噪声防治设施,保证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 2)应定期对各种防噪装置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防噪效果。 4.2.2 燃煤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 术语和定义 1.1 环境空气ambient air 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 1.2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 的颗粒物。 1.3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particulate matter(PM10)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1.4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2.5μm)particulate matter(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1.5 铅lead 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1.6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 指存在于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中的苯并[a]芘。 1.7 氟化物fluoride 指以气态和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1.8 1小时平均1-hour average 指任何1小时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9 8小时平均8-hour average 指连续8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也称8 小时滑动平均。 1.10 24小时平均24-hour average 指一个自然日24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也称为日平均。 1.11 月平均monthly average 指一个日历月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2 季平均quarterly average

指一个日历季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3 年平均annual mean 指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14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浓度。 2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和质量要求 2.1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2.2 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 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一、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