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考

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考

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考
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考

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考

图一:南海海洋研究所专利申请与授权数(1998-2006)

图二:南海海洋研究所SCI论文数(1998-2006)

服务于海上海事安全的灯船水文气象远程实时监测系统

创新促进科研产出大幅度提高——以南海所为例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为我国从事南海海洋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现有职工395人,研究员60多人,博士生导师4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4人。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学研究生280人,博士后和客座流动专家30多人。依托有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与地化所共建)、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含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4个临海实验站(含2个国家级观测站)和“实验3号”和“实验2号”2艘大型科学考察船。近半个世纪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其中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25项;申请专利100多项,获授权专利52项;近年来发表SCI 论文300多篇。

南海所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优先发展“热带海洋环境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尺度海洋研究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4个研究领域,建立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关键应

用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与国防安全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贡献。

2002年以来,通过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南海所在科技产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外竞争力显著增强。通过承担国家973、863及中科院、广东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边缘海地质演化”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三个创新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包括:南海中尺度环境动力过程及其在近海工程中的应用;热带亚热带海域生态过程与生物生产机制;南海边缘海地质演化及其资源效应;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海中尺度动力过程与工程动力环境的研究在国内起着引领作用;边缘海形成演化不断构架了理论框架,为我国制定海域划界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科学支持;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古环境研究进入国际前沿水平;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过程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为保护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海洋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海水养殖技术和海洋药物成果已在华南沿海的沿海养殖业和海洋药物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以上成果分别在2002-2006年获得省部级特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共二十多项。申请国家专利87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被授予发明专利权46项,被授予发明专利项数逐年递增(图一)。成果转化有力地推动了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连续二次荣获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

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大幅度上升,2002-2006年间,发表SCI论文386篇,从2002年的24篇增加到2006年的120篇(图二),论文质量不断提高。根据中科院资环局与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在中科院资源环境类25个研究所中,南海所SCI论文数排名从1998-2001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2- 2004年的第11位。

深刻认识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意义

研究所的产出有多种形式,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技术报告、专利以及可转移的技术秘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咨询报告以及培养的人才等。科研成果对下一环节增值或对社会有没有重大影响不完全取决于科研人员是否勤奋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项科研工作是否值得做。也就是说,有影响力的科研产出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创新少产出就少,没有创新就没有高影响力的产出。在所有这些产出中最有价值的是凝结科研人员智慧的知识产权,而不是按工时计算的传统劳动力。因此,高影响力的科研产出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力资源。

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依靠科技资源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必定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的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知识的创造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传统的生产要素已逐

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并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之一。作为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所,其科研产出是生产知识、积累知识并促进其应用的标志,有高影响力的科研产出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大的贡献。

以下是南海所海洋监测应用高技术集成创新的两个例子:

依托南海所的国家“十五”863计划“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重大课题“海洋光学浮标技术”是发展我国“立体、中远距离海洋监测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制适合我国海区的锚系光学浮标,同步监测海面、海水近表层和真光层光学参数,为水色遥感的现场辐射定标和遥感数据真实性检验,以及海洋生态、动力环境监测提供实时高光谱数据。海洋光学浮标系统已研制成功,并完成近海试验,交付863计划示范区应用。该研究的完成使我国海洋光学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同类技术和大型观测设备的国家。

南海所提出并负责制定的海洋行业标准HY/T 090-2005《压力式波潮仪》,获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批准发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为我国压力式波潮仪产品的定型生产、鉴定验收和出厂交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将为压力式波潮仪产品标准化、产业化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提供依据,是该所对提高国家海洋监测台站的监测技术工作水平,推动先进实用的海洋仪器设备在监测台站和近岸环境监测的应用,更好地为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又一贡献。以拥有多项自有专利技术和标准的国家863计划课题“压力式波潮仪”和中科院创新仪器装备研制课题“海洋水文多参数测量仪”研究成果为重要技术基础研制的“灯船水文气象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已于2006年5月以来在珠江口桂山北等海域无故障运行至今。用户通过接入有线或无线因特网就能实时接收到观测现场的风速、风向、能见度、水温、流速、流向、波高、波周期等参数,系统配套的软件可在办公室显示各参数的变化过程曲线,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该系统可为海事助航服务、溢油漂移方向分析、海上搜索、海事救助等提供现场水文气象环境参数,对提高海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科研产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科研产出影响力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已有大幅度的增加,但与科研经费投入相比,有重大影响的科研产出偏少。过去,我们片面强调的是如何能申请到经费,对科研产出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多大影响和贡献重视不够。也就是说,我国多数研究所及其科研人员关心“进”重于关心“出”。责任心强的科研人员重视按时按要求完成科研课题,把完成任务当成“产出”,而这个“产出”是不是能够满足国家需求,是否真正有影响力却很少考虑。他们过分看重“产出”的数量,而未能较好地关注“产出”的质量和“产出”的实际影响,包括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贡献。中科

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把科研产出与经费收入比喻为鸡与蛋的关系,指出,只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真正提高现有投入下“产出”的影响,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反过来,如果只关心怎样获得更大的科研项目,可能会事与愿违,反而得不到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所谓科研的产出不是只看科研成果对当年GDP的影响,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研究所不完全是开展探索自然奥秘的纯基础研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研究,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外国学者已做到的事,而且应为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做贡献。但现时的政策导向、管理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重立项,轻管理”的倾向依然存在,影响了原始性创新思维的孕育和重大成果的产生。

2.对产出的认识单一化

除了科研论文、报告和专利等成果外,研究所产出的形式还包括向政府管理决策者或社会及时提供的有影响的科技咨询报告和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等等。传统上,科研人员往往对这两方面的产出重视不够。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多数人只关心发表论文的数量,不重视合作研究并且在综合相关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影响的科技咨询报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大多停留在数量上,对学生的论文质量和他们的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实际上,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更紧密结合,科技咨询报告和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质量和时效性,应该成为研究所“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资本、劳动力与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三大因素。通俗地讲,统计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是假设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总量随时间的增加。按照全世界惯用的索洛方法统计计算劳力贡献时,一个博士与一个文盲是等量齐观的,因此人才培养的效果反映在科技贡献率内。通过人才培养与转移可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流向社会。

3.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

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研究所之间、所内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等层次的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片面强调“自由探索”和“科学家个人兴趣”,忽视战略需求导向,造成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不健康的竞争机制,不择手段、违反道德规范的做法,实际上也损害了遵守学术道德的学者的利益。在应该充分体现竞争的人才培养阶段“环境宽松”,而在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这一金字塔的顶端搞恶性竞争。一些人只好搞研究“短平快”,只计较论文发表的数量。产生有影响力重大科研产出所需的科研团队精神难以形成;涉及国计民生或带基础性的大问题、短期难见成果的课题很少有人去做。

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路

1. 革新研究所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效的激励手段,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职工的进取精神,推动团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重大科研产出。要以科研创新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的客观评价,既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对科研人员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要避免在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这一金字塔的顶端搞恶性竞争。要针对原始性科研创新及管理创新等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应该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给出建议,表彰富有活力者,激励疲惫者,指引迷惑者。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是一种检测某些科研绩效标准指标的方式,包括研究所出版率、论文所发表刊物的质量、以引用指标测算的论文影响等。

培育团队式的优秀队伍。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研究队伍,并且给这支队伍提供一个很好的自由创造的科研环境,对促进高影响力科研产出、实现研究所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只有那些真正对科研有特殊的兴趣,并且有很高的能力去创造知识的人,才会真正地关心研究所的发展和声誉,才会形成合力并使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产出源源不竭。研究所的领导及学科带头人要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对形势与需求的判断能力。科技将帅人才既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又要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宽阔的胸怀。要把那些真正具有学术偏好、学术使命感和学术创新能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协作能力、能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重视有影响力的各种层次的研究团队。

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研究所的管理不能以现有的人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唯一标准。我们只能以社会的利益,把创造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作为追求的理念。要从只重视争取课题经费的导向转变为重视争取课题经费和重视有影响力产出并举的导向。必须积极探讨不同创新活动和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组织管理方式,按照职业管理者的要求和目标来培养、训练和建设研究所的管理队伍。如果某个研究所过多地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围绕研究所发展战略对持续创新能力即知识基础的打造,其发展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变为生产力,从而为GDP的增长做出贡献,我们也将逐渐失去社会的信任和支持。随着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增强,未来国家对国立研究机构的预算性拨款应当逐步提高,但目前我们仍必须积极地从各种渠道争取科研经费。要完成从目前这种自己争取经费型的科研机构向国家预算拨款为主的国立科研机构的过渡,我们只能自觉地按国立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要求自己,做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研成果,努力提高科研产出的影响力。

处理好大集中小自由的关系。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的前期,课题负责制大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全面实行课题负责制却使得研究所的课题越做越小,不利于形成合力。这种类似农村包产到户的科研方式不适于做大项目和提高重大科研产出。未来我国科研机构的形式主要是走向建立各个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以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研究所要在集中力量完成满足国家需求的重大科研任务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实力,力争成为某个发展领域的国家科研基地。因此,在集中主要力量做定向性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应允许一定

量的自由探索项目,鼓励标新立异和合乎科学基本规律的奇思异想,使研究所成为既有协同的主攻目标,又有深厚奇特的学术积累的科研基地。

2.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

文化是指具有群体或组织特征的规范与价值观,是一种由决定其组织成员特定态度和行为的共有价值观和规范形成的体系。通过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可有效地促进学科和人员的交叉,形成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研究团队、创新群体,让优秀的研究群体能集中精力发挥成员的特长,自主地从事研究,形成团队,以有利于集聚优势人才,培育创新思维得以萌发和实现的创新群体,持续稳定地促进重大影响的产出。

宣传研究所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学习讨论研究所使命和发展战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战略意识和前瞻意识。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共识,发展和建立为全体员工所共享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提高他们工作的自信和责任感,并从中得到激励,从而在他们中间形成一幅共同的前景,并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比功利目的更有意义的东西,使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仅仅是为了短期个人利益的短视意识,转变成为能从工作中获得一种成长的承认,包括一种奉献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的新意识。

培育团队意识和精神。科研团队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群体,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其特点是在目标方面强调集体绩效,在技能方面重视相互补充。要协调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使他们能互相合作、形成团队,防止一个人的创造性输出限制了其他人的创造性想法,促进有利于重大创新成果产出或具有影响力产出的科研氛围;要承认科研人员的差异,善于发现他们各自的长处,挖掘其潜力;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设定岗位责任制,为研究所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如何打造个人影响力

《如何打造个人影响力》 第一部分:解读影响力 1.什么是影响力-------指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是个人感染力、威信力、号召力、说服力等综合能力的表现。提高个人影响力也是以“改善自我”为出发点,从内部修炼和外部沟通两方面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追求卓越。 影响别人的人/被别人影响的人 2.影响力的三个特点:渗透性:影响到细微、深层;说服性:无需使用语言或技巧而跟随/局限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3.影响力的类型法定的/个人的/强制的/专家的/资讯掌握的影响力 4.影响力强的特征 ①待人诚实和正直;值得信赖,值得托付;且信任他人(唐僧); ②掌握专业知识、专业背景和经历并可指导他人(孔子); ③愿意培养和拓展他人(鬼谷子); ④善于与他人沟通,通过顺畅的沟通达成目标化解纠纷(苏秦); ⑤善于了解别人,为他人导航(雍正); ⑥为他人的成长和晋升提供机会和支持(赢政); ⑦方向和目标坚定且项目、时间、问题管理等工作技能突出;不断学习,自我提高;------------------------------------------------------------------------------------------------------------------------------------------------------------------------------------------------------------------------------------------------------------------------------------------------------------------------------------------------------------------------ 第二部分:提高影响力的方法 2、形象定律:以形悦人穿着打扮、行为举止 1、信念定律:找到自己的信念,把握信念的力量唐僧 2、诚信定律:信任是影响力最重要的基石,无论工作生活中都要注重自己的信誉。要建立信任,最好的方法是表里如一。首先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然后清晰的表达并实践,这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逐渐影响周围的朋友。如果能主动与朋友分享并让朋友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共同的信念,影响力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3、专精定律:只有专精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才可能发展。你才可能出类拔萃。谁掌握了知识有专长,就有了影响别人的专长权。它来源于信息和专业特长 4榜样定律:身教胜于言传,以己正人,善用榜样的力量 4、积极定律:运用积极的力量 3、共赢定律:共赢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影响力不是权力,不是将对方击败打垮,而是要试着创造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环境。冲突不可避免时,也要试着将利益和立场分开,得失一时,而影响力能持久。 2、勇敢定律:成功者都具备勇敢的精神,因为勇敢的精神很具有感染力,能不知不觉中影响周边的朋友。 5、宽容定律:宽容不是妥协,更不是懦弱,宽容是容许不同,也容许既定的失败不去悔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对科研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科研创新的几点思考 科研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要进行科研创新,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科研创新、什么是科研创新以及怎样进行科研创新。在这里,我们对科研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科研事业。 1.为什么要进行科研创新? 为什么要进行科研创新?可能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1)人与自然的矛盾,这类问题不论何时何地都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没有科研创新,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不可能前进一步。2)人与社会的矛盾,这类问题主要涉及人类内部的竞争问题,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不断创新是个人、团体、社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重要源泉,没有创新,必然落后挨打。鉴于上述两方面问题,科研创新自然成为严肃的课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指明了科研创新的目的、方向和意义。 2.什么是科研创新? 既然科研创新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那么,科研创新就应当是用科学的方法促进解决或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只有促进解决或更好的接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才算的上真正的科研创新。 3.怎样进行科研创新? 将科研创新定义为促进解决或更好的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矛盾问题,那么科研创新问题就必然成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不论怎样,要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1)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2)设计方案来解决。

首先谈谈怎样提出问题。刚进入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常常忽视提出问题这个重要问题。其实怎样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是科学研究首先要重视的问题,因为该问题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价值和意义。提出好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可能费时费力,甚至无功而返。虽然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提出解决某个难题需要解决那个具体问题就成为非常艰难的问题。从那里开始搜集资料和系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成为一个难题。况且要有所创新,需要研究人员对该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甚至要求其非常熟悉在解决该问题方面的每一步进步是谁做出来的,什么时候做的,当时该研究者怎么想和怎么做的等等。对于初入门的研究人员来说,没有好的方法,要从如此海量和复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将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事实上,人类在认识新事物方面一般总是从少数人开始,这些人在认识清楚之后再将其获得专门的知识传输给大众,进而促进人类在总体上知识的增长。在认识新事物方面走在最前面的一般只是少数优秀的科学家,因此只要能够找到这些着名科学家发表的文献,了解他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历史,基本上就能够清楚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脉络。通过学习这些科学家过去发表的科学文献,学习他们怎样一步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但会不知不觉学会重要的科研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会逐渐认识到那些问题重要,那些不重要,以至于最后觉得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不再成为难题,而需要做的只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开始自己的科研创新事业从研究优秀科学家的研究历史开始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盲从他人,只是说从优秀科学家的研究历史出发会快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从而快速发现重要科研问题,进而开始自己的研究事业。 深刻了解某研究领域或某个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是发现重要科研问题的基础,也是科研创新的起点,但这并不等于创新,只有促进解决或更好的解决

浅析如何提高自身影响力

浅析如何提高自身影响力 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广义来讲,它包括权力和威信。由于权力是外部赋予,并不是由我们个人主观能够改变,因此,我们便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有效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一起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在这个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独立存在而与其他人及事物孤立。所以,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提高影响力并非一件易事。但也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它看 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让人感知。影响力体现在个人的凝聚力、感召力以 及亲和力,使得他人愿意接近,乐于和自己交流并能够接受指令以及及时完成。那么如何培养自身的影响力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做到宽容大度。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宽以待人可以换来理解、和睦和友谊,耿耿于怀只会让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古语云:宰相肚里好撑船。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宽容大度 的胸襟,容得人、容得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诚心诚意待人,设身处地为同事和下 属着想,让大家感到相处的温暖与亲和,这样才能凝心聚力,才能成功完成任务。在挑战杯 学术竞赛的最后阶段,由于靠近期末,小组成员都由于复习而对调研项目消极怠工的情况下,刚开始我觉得既然都不想做了散伙算了。但后来冷静下来,觉得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并 主动和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在复习有余力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时间,顺利完成论文。 通过这事,我深刻了解到了川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同学朋友间应该将心比心,学会 换位思考,在包容中求合作,谦让中求合力。 二、要做到以才服人。首先,要拥有周密的思辩能力。人有聪明、精明和高明之分。聪明的人懂得什么时候不说,什么场合不做;精明的人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场合该做;高明的 人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在恰当的场合做恰当的事。我们要想成为高明的人,就必须具备周密的思考和思辩能力。其次,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靠知识的铺垫升华。当 一个人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会使其周围人产生一种敬佩感。这种敬佩感就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他们接受对方的思想、行为方式,从内心深出感到认同。这一点便能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对自己长辈感到崇拜并在思维方式上趋同。最后,要使他人信服你,能够让一个小组紧密团结在一起,还需要有严密的组织指挥能力,勇敢的创新能力和灵敏的应变能力。 三、要做到诚实守信。注重可信程度,表里如一是极其重要的。可信度是影响力的核心基础。一个不被信任的人,不论用承诺还是威胁的手段,都很难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小时候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既简单又好懂。那么为什么人人都知道欺骗的后果,还有那么多人冒险去做呢?因为他们只是被他们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未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最后往往弄得身败名裂。只有建立了可信度,以后一切事物都水到渠成,就如借钱后及时还清,以后再借不难的道理一样。于是,要建立可信度,首先便要了解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清楚表达并实践自己的信念让别人信任。其次,要了解试图影响的对象,并帮助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以便达到默契。 每个人的影响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因此并不要因为自己没什么影响力而感到自卑,要相信自己只要通过努力,便能使其获得提升。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和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定会替代旧事物。所以,不必灰心,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三个技巧,快速提升职场影响力!

三个技巧,快速提升职场影响力! 大多数人期待在职场上获得升迁的本质是希望获得因为那个位置自带的位置权力,也就是行政权力,从而可以“发号施令”,让其他人因为对权力的畏惧而服从我们的命令,听从我们的安排。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想法用于军队管理或者多年前的国企,政府部门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包括政府,事业单位在慢慢地强调“影响力”,不仅包括领导,普通员工更应该重视并非来自职位的位置权力,而是基于自己的影响力,也可以将事情办成,将工作做好。 影响力对于普通员工尤为重要,虽然没有位置上的行政权力的优势,但通过提升和扩大在组织中的影响力,我们的工作可以一样顺利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而建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更多曝光的机会。 分享提升影响力的三个小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要一见到领导,就躲! 诚然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外向的人天性就愿意和人说话,套近乎,有人称为“自来熟”;有人内向,不主动和人说话,需要经过多次交流,才会和人建立基本信任。 在公司中,你却发现不论哪种性格的人,都存在见到领导就躲的普遍现象,不仅发生在职场新人身上,发生在老员工身上也不足为奇。

他们看到对面走来的领导,假装不认识或者掉头就走,甚至希望自己变成空气,让领导看不见。这种逃走多少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因为如果领导认识你,会看到你“逃走”的瞬间和姿势,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如果领导不认识你,你的逃走毫无意义。 究其背后原因,有的是畏惧心理;有的是觉得和老板之间隔着好几层,八竿子打不着,不想凑近乎;有的是自卑心理,怕自己打招呼,老板不搭理;有的是工作没做好,怕领导问起来。 不论是何种原因,如果我们想加强在组织中的影响力,想要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升迁机会,我们都需要克服上述心理,转变思维方式,积极面对迎面而来的领导,主动上前打招呼,不论是在办公室,会议室,电梯或者大楼里。 当年初入职场,作为普通员工的我,觉得大老板高高在上,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另外公司这么多人,就算你和他打招呼,人家也记不住你是谁。所以每当走路看到老板,一想到这里,我就会赶紧绕路走开。有一次和上司岩一起走路,突然发现副总裁正往我们的方向而来,我下意识的想要拉起岩“逃走”,岩很奇怪,说:“怎么了,走得好好的,干嘛绕路走?”她嘴上说着,脚步没有停止。 此时副总裁已经走到了对面,岩特别自然地打招呼:“王总好,今天您气色真不错啊,上次您说的那个项目基本完成了,在做最后调整,回头约您时间汇报一下,您看OK吗?”对面的王总,露出赞许的目光,说:“很不错啊,你找我助理约下时间,我很期待!”然后双方互道再见,忙各自的去了。 岩给我了很大启发,她说:“木沐,老板虽然看上去高高在上,但他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发布时间:2014-9-30 16:10:22 阅读数:127 哈工大报讯(王永靖/文)我21岁进入哈工大-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计划,23岁获得哈工大和伯明翰大学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转专业进入智能材料领域开始博士生涯。我的简历其实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并不出彩,没有获得很多的奖项和奖学金,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没有参与过大型研究计划,只是千万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也曾是迷茫的大多数。但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我同时接受了中国和英国先进大学的本科教育,在英国和哈工大都认识了很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的同学和师长,并且我的两位导师:米特斯劳·布勒迪斯教授(本科生导师,国际自控联大规模复杂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德张·范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英官佐勋章,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都是世界知名的学者和专家。更有趣的是,他们两人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学者,做事情想问题风格迥然不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对比,所以我只想从我的经历谈谈科研创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什么是科研? 在我刚上大学时,从未考虑过自己会踏上科研这条道路,似乎科研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一方面我们觉得科研人员太过高大,一定是智力和勤奋程度超群的人才能够胜任;另一方面又过于苦行、清贫,和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格格不入。我从来都对自己的智力没有信心,对于科研完全没有兴趣。对于我在科研和商业的选择上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交通学院的王东升老师。当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他的时候,他顿了顿说:做科研好的人做商业也会好,反之亦然,两个不矛盾。我在读了博士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其实在英美的经济体系下,科研和企业是一样的,只是企业生产的是商品,科研生产的是知识,其他的环节,比如前期的投资、产品的推广、内部的管理都有着相似之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兰迪·鲍什教授罹患了胰脏癌,在他人生的最后一节课上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年轻时的他并不想读博士,他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销售经理,而当时他的导师说:既然你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不如来销售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来销售知识怎么样? 相信在英美有过研究经历的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一个世界顶级的研究组中会有若干位教授,而这些教授或学者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分工,其中会有一个在本领域基本功扎实、坐得住冷板凳的教授搞理论突破,为整个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会有一个口才好、亲和力强、人脉广的教授拉项目,为研究组提供资金支撑;会有一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经验丰富、涉猎广泛、眼光深远的老学者,对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筛选;还有一个很会发表文章、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通讯上的都很抢眼的写手,扩大研究结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都是出色的科研人员。当然,尽管大家分工不同,这些人都拥有基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很多大学生会说,自己的成绩不好,基础不好,不适合做科研。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在本科学习的是控制,博士时我准备跟随范教授继续研究控制和优化。范教授看到我在控制方面的成果后同意了我的申请,但入学后第一天他却用充满信心的语气问我:想不想做一点更有前景的学科?我们来试一试做XXX智能材料吧。控制与优化的基础学科为数学,而材料的基础科学是物理与化学。这样的跨度在研究初期对我挑战很大,高中那点可怜的物理和化学基础过了4年本科都还给了老师,不仅学术论文看不懂,甚至一些基本的名词都不清楚。我不止一次向导师阐述了我的担忧,导师笑着对我说:第一,我进入过很多领域,一开始也不了解,可慢慢都获得了一席之地,重要的是勤奋;第二,你在一个领域可以取得成果,在别的领域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就,具体知识不重要,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做事习惯是更重要的;第三,我已经指导了超过100名博士生,看看我身后书架上的博士毕业论文,我有信心,你也应该有信心。此外,他还亲授他自己读文献、想问题和写论文的心得。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没有任何人的引导下,我们师徒从零开始就一路摸清了XXX 智能材料这个领域,并在6个月后写出了这个领域的一篇综述论文,渡过了重要而艰难的开创期。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本科要打好基础,学好基础学科,然后到博士才有能力大施拳脚。但随着交叉学科越来越成为科研的前沿,已经很难面面俱到地把众多领域的基础都打牢固了。有着优质的教科书、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自学方法,任何知识缺陷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补起来,关键是要有下定决心的勇气和勤奋的态度。

关于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思考

关于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思考 摘要:在高校中,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实现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能够促进各个学科沟通,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从而能够使不同的学科相互借鉴,提高创新能力。本文分析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方法,认为通过建立创新基地、强化科研的管理,创新科研组织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我国高校的科研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要素;运行效果 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能够使各个学科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研究,使学生学习到更加综合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的发展。所以,在高校中建立科研组织模式,对科研组织模式进行创新,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政策、人才和资金的支持,从而使我国高校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基础 1.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一般以系为单位,学院管理不同的系,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学科之间界限明显,但也阻碍了教师和学生实现跨学科式的发展。在高校中,各个学科相互独立,学校的

研究基地也不同,不同学院甚至是不同学科都明确划分了自己的研究基地,这导致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研究基地的条件进行研究。高校分成若干学院和若干学科,导致无法集中科研力量,不能整体利用研究条件,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学科相互独立,缺乏沟通,导致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具有重合部分,很难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重大的科研突破。所以,在高校内应该实现跨学科的研究,完善高校科研组织模式。 2.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基础 高校拥有完善的设施和物质基础,而且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较多,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这样就节省了研究时间,提高了研究效率。另外,高校具有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二、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探索分析 1.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的思路 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应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分析创新要素,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创建高校科研组织平台,从而起到对高校科研组织的管理作用,将科研项目渗透到教学中,运用科研组织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教师和学生能够登录平台为科研项目建言献策,从而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科研项目

对促进科研论文发表的一些看法

每年诺贝尔奖开奖之际都是国人,至少是关注科学的国人,精神紧绷的时刻。每每经过一番唏嘘之后又在讨论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把诺贝尔科学奖带到中国大陆。2015年没有再次让国人失望,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膺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国人多年来深藏心中的夙愿。 在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的时候,各媒体和机构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忙活起来,对青蒿素的来龙去脉以及屠呦呦为何能得此大奖进行了全方面的科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的科普工作。然而在屠呦呦以及青蒿素被国人广泛知晓的同时,也有一股暗流在涌动。那就是屠呦呦这个“三无”(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科学家同时也并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为什么能够获得诺奖,这股暗流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这也让我们回想起了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先生,他的论文也是发表在1973年的《中国科学》上,而非发表在了NSC(Nature,Science或者Cell)上。 11月4日,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了科技期刊的独特作用,功能定位以及如何营造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但是媒体的报道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大力支持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上,这似乎也回应了针对当前科研评价体系进行指责的那些观点。另外一方面,学术界似乎对《意见》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反应,这也许是因为被一系列“大事”冲淡了。11月9日中国科学家王贻芳领军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小组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80后华人科学家张锋摘取科学大奖,同时还有谢灿、张生家抢发论文风波,CCTV“我们恨化学”广告,等等。 自从科学家进入到实验室,科学成为一门专业,科学家成为一个职业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之后,科技期刊就成为了科学家们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由奥登伯格于1665年创立的《哲学汇刊》同法国巴黎的《学者杂志》被认为是学术期刊的鼻祖,这个平台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自然成为了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参考。众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曾是《哲学汇刊》的作者,包括牛顿,波义耳,胡克,列文虎克,惠更斯,伯努利,莱布尼茨等。 虽然《意见》的发布并没有引发轰轰烈烈的讨论,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立场和态度,科技期刊在原始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功能包括学术评价,科技期刊应该作为科研成果的首发平台,加强学术伦理建设等等。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意见》的落地还需要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行。 首先,科技期刊在原始创新中的作用不容置疑 众多科研成果的落地都是首先从科研论文的发表开始的,众多科学家也把科研成果的首发看作是一种学术荣誉,科研成果的首发平台应该是科技期刊,而不是媒体或者其他途径,在历史上曾有过一些惨痛的教训,一些未经学术同行审议并发表的论文首先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在了大众媒体的报道上,这也给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带来了恶果,比如冷核聚变,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学术欺诈和科研不端行为。在科研成果的首发方面,学术平台的搭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了优质的学术出版平台,才会对科研成果的发表产生吸引力。在这方面,国内的学术出版平台还有待于加强,一方面需要优秀的科学家出任评审专家,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学术平台练好内功,提升学术影响力,《哲学汇刊》的成功也有奥登伯格等一代代学术编辑的不懈奋斗。 其次,学术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 因而要合理使用学术期刊的科研评价功能,不能唯学术期刊是从,既注重学术评价,更要注重学术交流和传播。虽然屠呦呦42年来有关青蒿的论文总共只有15篇,其中在英文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只有一篇,但是一些“伯乐”助力了屠呦呦科研成果的传播与

如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摘要:硕士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国家的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大影响。本文结合自身工科专业的学习及经历,对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途径和方法 引言 做科研工作其实就是在摸索别人没走过的路,有较高的无收益的风险,尤其在充满了物质诱惑的时代,做科研需要一种献身精神。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弥漫着一种浮躁的空气。搞科学、做研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而科研创新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硕士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工科研究生,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但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缺乏丰厚的知识理论体系,缺乏挑战困难、不具备突破自我的勇气和魄力,于要对付出艰苦努力的科研创新工作望而却步,这些问题屡见不鲜。对于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树立危机意识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这是温家宝总理发表的《仰望星空》一诗。从这首诗,我们可以读到一位大国总理的所思所想。全诗平白质朴而又意味深长,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令人动容,发人深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没有变,再加之西方社会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西方帝国主义亡我中国之心不死。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努力奋斗以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层面的高精尖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人类需要一小部分人站出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点事,我们从前人的身上能够看到,真正的大科学家都是有献身精神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一个关注天空的人,这样我

关于科研创新的几点思考(doc 6页)

关于科研创新的几点思考(doc 6页)

对科研创新的几点思考 科研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要进行科研创新,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科研创新、什么是科研创新以及怎样进行科研创新。在这里,我们对科研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科研事业。 1.为什么要进行科研创新? 为什么要进行科研创新?可能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1)人与自然的矛盾,这类问题不论何时何地都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没有科研创新,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不可能前进一步。2)人与社会的矛盾,这类问题主要涉及人类内部的竞争问题,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不断创新是个人、团体、社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重要源泉,没有创新,必然落后挨打。鉴于上述两方面问题,科研创新自然成为严肃的课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指明了科研创新的目的、方向和意义。 2.什么是科研创新? 既然科研创新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那么,科研创新就应当是用科学的方法促进解决或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只有促进解决或更好的接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才算的上真正的科研创新。 3.怎样进行科研创新?

将科研创新定义为促进解决或更好的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矛盾问题,那么科研创新问题就必然成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不论怎样,要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1)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2)设计方案来解决。 首先谈谈怎样提出问题。刚进入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常常忽视提出问题这个重要问题。其实怎样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是科学研究首先要重视的问题,因为该问题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价值和意义。提出好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可能费时费力,甚至无功而返。虽然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提出解决某个难题需要解决那个具体问题就成为非常艰难的问题。从那里开始搜集资料和系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成为一个难题。况且要有所创新,需要研究人员对该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甚至要求其非常熟悉在解决该问题方面的每一步进步是谁做出来的,什么时候做的,当时该研究者怎么想和怎么做的等等。对于初入门的研究人员来说,没有好的方法,要从如此海量和复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将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事实上,人类在认识新事物方面一般总是从少数人开始,这些人在认识清楚之后再将其获得专门的知识传输给大众,进而促进人类在总体上知识的增长。在认识新事物方面走在最前面的一般只是少数优秀的科学家,因此只要能够找到这些著名科学家发表的文献,了解他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历史,基本上就能够清楚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脉络。

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关于影响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很多刚从学校出来或者甚至是在职场工作了好些年的人,一旦新进入企业,在短期内就很容易受到公司的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好还是不好,如果是好的,那还好,问题是如果新员工所面对的是一个懒散的环境,那么对于这些新员工来说他们总是很容易就为自己顺应环境找到很多的理由,比如公司如此我能做什么?难道我能够改变公司? 而对很多已经在企业里担任管理角色的人来说,他们则呈现出这样的状况,他们几乎不顾下属的感受,随性所为,今天不高兴了,上班遇到下属做错点事就大发雷霆,他们觉得做领导似乎就应该享受这样的权威,却殊不知他们在随性的同时却制造了高流失率和下属的应付式的工作方式。 以上两者其实都具有共通之处,都是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第一个低估是我该随大流,第二个低估是对作为领导所具有的超强影响力认识不足而导致的率性而为。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想怎么样? 这就跟我好些年前问到某位同事一样,我问他你觉得我们身边的这些同事有没有理想?他说那当然有,那么既然我们都是有理想的人,为此我们做了些什么? 我们局限于职场环境而不可拔,职场环境好我们干着积极,如果职场环境压力大或者因为上司不够好就萎靡不振,有人说这有啥问题呢?这不都是现状?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不是奔着自己的

人生目标,而是很容易就被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原本充满激情想大干一场的我们,却在困难面前折服而变得消沉。 曾经看过一位朋友写的关于他的上司的文章,他说:“我的上司可以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上司?了,但是我却在他的手下获得了成长,因为我才不管他好不好,我关注的是我的目标该如何实现,于是我不会刻意与他冲突,我尝试让自己在他的阴影下更具激情,更具上进心,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能付出比原来更多的努力,那么我就不可能朝着我的目标前进,经过了一年多,我跟同事很意外的发现上司的行为有很大的变化了,有一天上司找我聊天,说这一年多来看到我的努力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我竟然意外地获得上司的认可,准备让我升职,其实这个时候升职不升职倒不是关键的,关键是我已经获得了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了。”从朋友的这个经历中,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 还有一位朋友的经历堪称传奇。 一位好朋友在进入某公司后发现这个公司士气低落、老员工不会主动教导新员工,乃至于很多新员工来了没多久就沉浸于该公司懒散的工作氛围当中,每个人都只想混日子,朋友去了之后想做些改变,可是老员工跟他说没用的,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领导这样,我们也这样。朋友没有听老员工的话,还是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每天激情上班,待人热情,尽管每一次他都热脸贴到了人家的冷屁股上,但是他毫不泄气,老员工不主动教,他就主动学,他学了之后就主动教后来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朋友身边的同事乃至于上司也慢慢的有一些

如何提升个人影响力

任何提升个人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是个人感染力、威信力、号召力、说服力等综合能力的表现,很显然,随着通讯的发达、信息的透明化,领导权力的领导作用力越来越小,我们更多的需要用个人的影响力来带领团队。 提高个人影响力也是以“改善自我”为出发点,从内部修炼和外部沟通两方面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追求卓越。 施展影响力的办法主要有四个途径: 一、注重可信程度,表里如一。 可信度是影响力的核心基础。一个不被信任的人,不论用承诺或是威胁的技巧,都很难产生影响力。要建立可信度,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能清楚表达并实践自己信念的人,才能让别人信任。其次,要了解试图影响的对象,深入了解其价值观、信念与需要,并敞开大门让大家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团队成员或是同事就会接受你的目标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目标,建立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这种讲的是主动影响,影响效果自然是最佳,影响力也是最大化的。 二、提高自己语言的说服力,使其能够打动人心。 见解高明、准确才会有说服力,一个人的话老是很有说服力的化,自然这个人就会有号召力的。最常用的说服方法就是讲出具有重要性的理由,或以事情的价值、个人的需要做说服条件来用。有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然后告诉他,你可以选择去做什么,但是我希望你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你最佳的选择,那么结果多半是你希望的结果。这样的沟通最有效,因为这样会使别人感到你是在为他的利益考虑,他的心被你的语言打动了。 三、知道什么人最难影响。 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抱着敌意来听你讲话的人或是利益上有冲突的谈判对手,这两种人基本上注定是要和你的观点相反的,你要通过你的力量使其从一定不同到相同,难度自然是最大。要让意见不同者与你共同完成任务,须经过谈判,达成彼此都能接受的协议。谈判不是要击败对方,而是解决双方共同的问题。将问题与人分开,注重利益而非立场,创造对双方有利的选择,如果这些双方都可以达成共识,那么谈判就如同是与女朋友谈结婚,你有情,我有意,根本上没有冲突,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 四、特殊情形。

提高影响力的演讲技巧【精品】

一个好的演讲者,除了要对内容有比较好的把握之外,还要明白如何“输出”这些内容,即我们用什么方式呈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决定了最后的演讲收效。以下是为大家收集关于提高影响力的演讲技巧,供你阅读。 一、铺陈渲染法 演讲者为了阐述自己对某种事物、事件的深刻见解,可以根据演讲主题的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该事物或事件进行铺陈渲染,以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把听众的思绪引入特定的演讲氛围。在此基础上,再阐述演讲者的思想观点,对听众进行宣传鼓动,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例如,王道正的演讲《西部,我的家园》中的一段演讲辞: “西部,这块神秘、广袤的大地,曾写下多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史诗。美丽的西部,有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奇观。而现在,母亲河年年断流,大西北黄沙漫天。西部,她还曾有过繁华似锦,丝绸之路,驼铃声声脆,商人交易欢;天府之国,物阜民丰足,富饶甲天下。而现在,西部还有很多人在同贫困抗争的道路上艰苦跋涉。多少年来,贫困和西部如影相随,挥之不去。西部,几乎成了贫困的代名词。西部啊西部,你何时才能繁荣富庶?” 在这里,演讲者对祖国西部往昔悠久的文明、壮美的风光、丰富的物产与今日的穷困、贫瘠、苍凉情景进行了对比性的铺陈渲染,激起听众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演讲者尖锐地提出问题:“西部啊西部,你何时才能繁荣富庶?” 为演讲的主题蓄势。至此,“西部大开发”的演讲主题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我们不难发现,利用铺陈渲染方法为演讲的主题造势,可以激起听众强烈的共鸣,把演讲推向高潮。尤其在表达理想、志向和成长感悟时,运用铺陈渲染的方法更能收到和谐、激昂和有节奏感的表达效果,听众更容易被演讲者征服。 二、设计悬念 当你想要有一个更好的演讲氛围,却不知道该怎样演讲的时候,大家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设定一个悬念,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演讲氛围,这样就可以吸引到观众听下去,然后再慢慢地揭开悬念,让观众在演讲中听到更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观众更为认可你的演讲。 在《全息演说智慧》课堂里,胡焱乔老师一直强调:演讲的效果差,并不是语言太平淡,而是不懂得埋悬念。有时候改变一下说话的顺序,就能突出一个悬念,有位学员听了老师的分享之后,登台演练,就把第一天上台自我介绍分享的一个很平淡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让所有同学对他印象极为深刻。 演讲者如果没有在叙事的时候多下功夫,那么听众很容易觉得平淡如水,索然无味,很难深入人心,所以,高明的演讲者往往善于在叙事中巧设悬念。

科研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科研创新的几点考虑 科研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进展至关重要,要进行科研创新,首先需要明确什么缘故要进行科研创新、什么是科研创新以及如何样进行科研创新。在那个地点,我们对科研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科研事业。 1.什么缘故要进行科研创新? 什么缘故要进行科研创新?可能要紧存在两方面问题:1)人与自然的矛盾,这类问题不论何时何地都存在,是人类生存和进展的要紧障碍,没有科研创新,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不可能前进一步。2)人与社会的矛盾,这类问题要紧涉及人类内部的竞争问题,人类历史许多次证明:不断创新是个人、团体、社会和国家生存和进展重要源泉,没有创新,必定落后挨打。鉴于上述两方面问题,科研创新自然成为严肃的课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指明了科研创新的目的、方向和意义。 2.什么是科研创新?

既然科研创新的目的要紧是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那么,科研创新就应当是用科学的方法促进解决或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只有促进解决或更好的接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才算的上真正的科研创新。 3.如何样进行科研创新? 将科研创新定义为促进解决或更好的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矛盾问题,那么科研创新问题就必定成为如何样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不论如何样,要解决问题必定要通过:1)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2)设计方案来解决。 首先谈谈如何样提出问题。刚进入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常常忽视提出问题那个重要问题。事实上如何样提出问题和提出如何样的问题是科学研究首先要重视的问题,因为该问题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价值和意义。提出好的问题,关于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可能费时费劲,甚至无功而返。尽管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专门难的情况,然而提出解决某个难题需要解决那个具体问题就成为特不困难的问题。从那儿开始搜集资料和系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成为一个难题。况且要有所创新,需要研究人员对该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专门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甚至要求其特不熟悉在解决该问题方面的每一步进步是谁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平台对科研团队的影响力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c1683931.html,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平台对科研团队的影响力探索 作者:张红伟 来源:《高教学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已经成为高校一流学科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从高校科研平台具有打造高效科研团队的能力、协助科研团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实现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从理论上探索高校科研平台对科研团队的影响力。通过材料学院实例说明科研平台能更好地推动科研团队的建设,加强彼此间的相互协同,能更好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平台;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005-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first-clas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have become the key factor of the top-class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explores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on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ased on the study that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has the ability to create an effici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o help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o establish a correct scientific research view, and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so on. The example of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ows that the platform can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trengthen the mutual cooperation, and better serve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一、概述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简称。一流大学建设要以一流学科建设做抓手,一流学科建设要以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以及其产生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陈彪(2017)通过对学科评估的分析认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要素,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张茂林(2011)认为高校科研团队 的合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取得了大量标志性创新成果,甚至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2]。鉴于高校科研平台和团队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 研究高校科研平台对科研团队的影响力,以便更好地服务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显得异常重要。研究科研平台对科研团队的影响力,不仅对科研管理有实践价值,还对创新科研管理理论有借鉴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