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咏《朝圣》

咏《朝圣》

咏《朝圣》

咏朝圣

诗人的目标

舞女的寒窑

圣女的俯身

浪人的微笑

漂泊的孤独之路

并未丧失信仰

不过是没有见到山那一头

光芒

【诗风词韵】清风白莲诗词选

诗风词韵】清风白莲诗词选 作者简介】张磊,字子嘉,网号清风白莲。皖天长 人氏。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红袖添香文学网站诗词编辑,与诗友结集出版数本诗集。现在某教育单位任职。 清风白莲作品】西陆偶吟佳期何易过,秋窗风雨声。谁解易安苦,徒留打马名。盆菊开灿灿,思君独把盏。南山隐青霭,舟维杨柳岸。廛居难免俗,所贵存本真。人生多歧路,无意问果因。寒蛩泣荒草,峥嵘寻古道。春冬自轮回,且去啖红枣。 困虎(拟牛汉《华南虎》意) 中心长作堵,笼锁百兽主。趾爪皆铰尽,徒剩力孔武。搖撼铁栅栏,鲜血溅如雨。啸声遏行云,川谷波同怒。森林莽苍苍,孑然魂梦舞。可怜观者众,麻木远相侮。余威尚凛凜,谁敢近移步。卑微省自身,亦作无聊顾。茫茫问昊天,岂忍作强虏。山风恻恻吹,霜月悄飞度。长尾如钢鞭,难敌劲弓弩。纵能驭彩虹,委弃若瓦釜。金刚双目凝,炯炯寒光吐。 瘦骨虽嶙峋,豪气贯灵府。蝼鼠何能久,终将烟霭去。他日沉香来,奋起挥利斧。雷霆势万均,余响荡天宇。抖擞凤涅槃,复向危峰踞。文节吟--为纪念黄庭坚诞辰九百七十周年而作 江右自古出奇才,山谷送风扑面来。夺胎换骨点玩铁,超凡瑰伟绝尘埃。夙慧能诗称千里,俨然饱读真名士。杏花疏影笛声扬,长安古道笑名利。孝亲之行配古贤,不厌洗涤奉母前。筑庐守墓啼泣血,雏鸦老木日低旋。诗宗子美成别格,字必有稽合珠璧。心得锦机月澄江,千山落木飞魂魄。亦师亦友羡苏黄,瘗鹤铭中共徜徉。长枪大戟任挥舞,以禅悟书菡萏香。宦海沉浮若鹭鸥,不苟附进驱迷雾。朱弦堪有几人闻,美酒聊对斜阳暮。震旦角石细藏收,名垂千载话风流。 今时不惜真灵杰,复对后人遗愧羞。仙履游踪登快阁,青天朗润听涧壑。翠羽啾啾竹海深,云烟翰墨恍如昨。 蕉窗听雨才赏中秋月,复听蕉雨声。流年追朔雁,芳意付瑶筝。南浦丹枫落,西园苦竹生。空余董狐笔,毋使负佳名。

坚定的古文表达坚定信念的古诗文 的坚定信念

坚定的古文表达坚定信念的古诗文的坚定信念洒去犹能化碧涛,岂因祸福避趋之,直挂云帆济沧海。 (明·于谦《咏煤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苟利国家生死以。 (唐·李白《行路难》)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但愿众生皆得饱?(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腔热血勤珍重,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李纲《病牛》)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魏·曹操《龟虽寿》)长风破浪会有时 ... 孔子论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③予:给予。 ④卑下:低下。 此指水性向下。 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 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 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

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 ⑨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 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 10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现代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很适合做例子。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咏物词亦然。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 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二、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于咏物词中特别常见。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

诵读主持词精选

诵读主持词精选 主持词种类主持词大体上可分为会议主持词、文艺演出晚会主持词、赛事活动主持词、节庆活动主持词、婚庆礼仪主持词等。下面是由推荐的诵读主持词,欢迎大家阅读。 诵读主持词(1) 开篇语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xx同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他努力学习的结果,是她辛勤汗水的结晶。此时此刻,xx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她的父母和大家说,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同学发表金榜 题名之后的肺腑感言! 合:大家好! 男: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底蕴的华夏文明女: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筑 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男:它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它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我们走进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女:我们走进经典, 让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合:“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中淳 于小学第一届经典诵读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3:接下来的节目,校民乐团的乐手们将引领我们体味古典,进入篝火和歌舞的欢乐 世界。掌声有请林翰老师与校民乐团同学为我们带来琵琶合奏《彝族舞曲》。请欣赏! 1、《古诗连诵》 女: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男: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 风骨铿锵。女:诵读经典古诗,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男:下面请欣赏五年级二班 带来的《古诗连诵》。 2、《弟子规新唱》 女:我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男:知恩图报、尊老爱 幼这些优良传统传承至今。 女: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道理 当中。

男:请欣赏三年级二班带来的《弟子规新唱》。 3、《三字经》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以什么为耻男:“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以什么为荣! 女:请欣赏四年级二班带来的《三字经》诵读。 4、《拥抱四季》 女:天地有四方——东南西北, 男:自然有四季——春夏秋冬, 女:人生有四味——酸甜苦辣。 男:聪明的诗人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同体验寄寓在四季的不同风 光中。 女:赞美四季就是赞美我们美好的生活。 男:请欣赏三年级三班带来的《拥抱四季》。 5、《明日歌》 女:有一首诗,自问世以来不知给多少人以警醒和启迪,男:他告诉我们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女:如果非要等到“明日”才开始,只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男:而“春去秋来老将至”,至死“万事成蹉跎”。女:请欣赏五年级一班带来的歌曲《明日歌》。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女:从古至今,多少诗人望月抒怀,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男:千百年来,我们吟咏着它,在花前月下与朋友相聚,在异地 他乡思念故乡的亲人。 女:它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和思念,勾起游子浓浓的乡愁。男:接下来请欣赏四年级一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7、《读唐诗》 女:唐诗,以它美妙非凡的风采,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浅谈幼儿古诗教学的几点感悟

浅谈幼儿古诗教学的几点感悟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使幼 儿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比校厚实的文化积淀,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幼儿学古诗,要把重幼儿的个体感悟作为促进学生养成发展的 抓手,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古诗教学感悟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 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厦儿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使幼儿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比校厚实的文化积淀,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幼儿学古诗,要把重幼儿的个体感悟作为促进学生养成发展的抓手,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目的。怎样教幼儿学古诗呢?下面谈谈自己的

一些感悟。 一、讲故事学古诗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把古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 想象与思考,也是教幼儿学古诗的一种方法。如在教幼儿学孟浩然的《春晓》时,我先讲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诗人,他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写诗写累了,就睡觉了。春天不冷不热,正好睡觉。所以他半夜里听到外面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也没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天明。当他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处处传来唧唧喳喳小鸟的叫声。他就赶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门一看,呀!夜来的风雨可不小啊,花园里许多花被打落了,满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位诗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春天的小鸟很可爱,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春晓》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也就感觉到容易了。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Ξ 周 晴 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4-0043-02 咏物,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方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它以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艺术风格,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为文学之园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 自然美的形象往往是单向性的,但在咏物词中,它却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咏物词不仅能对自然美进行精工细刻,而且能巧妙地把社会美揉进自然美之中,把人类的情感、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使自然物发生种种变化,使鸟虫花木皆具灵性,春风秋月亦通人情。这样本无感情可言的自然物就变成了可近、可亲、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了。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而是个人的主观联想的产物。 词人表现自然物的美,是多层次的。在词中,物象的审美结构并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旨趣,它只是情感传达的中介形式,起着传递与再创造功能。二者的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语的加入;二是与人物的相思相爱相关的“以物拟人”。 情语的加入在两宋咏物词中是非常宽泛的,它涉及到咏物词的方方面面,表现最多的当属花卉草木,禽鸟鱼虫。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中有“寻郎”、 “离人泪”等情语;其《定风波?红梅》中有“好睡”、 “冰脸”等情意;史达祖的《双双燕》从成双作对的燕子“栖香正稳”带出“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的闺怨;王琪咏柳词《望江南》有“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的怨情。这些情语的加入,是词人心态的转变,即由纯闲适的审美状态向情感召唤的转变。 其次是“以物拟人”,咏物即咏人,或词面写物,词底写人;或物与人交融写去。比如苏轼在惠州的《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 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借梅来赞颂其侍妾朝云的。据《词苑丛谈》引《冷离夜话》云:“朝云者姓王氏,钱塘名妓也。苏子瞻宦钱唐,绝爱幸之,纳为侍妾。朝云初不识字,既事子瞻遂学书,粗有楷法,又学佛,亦通大义。子瞻贬惠州,家妓多散去,独朝云依岭外,子瞻甚怜之,赠之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未几,朝云病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惠州栖禅寺松下。子瞻作咏梅《西江月》以悼之云:……。”词中用“玉骨”、 “冰肌”、 “芳丛”、绿毛么凤”、 “唇红”、“高情”等写梅花,同时也是喻指朝云梅花般的端丽、莹洁,“高情”二句着重写梅花亦是写朝云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深切爱恋。黑格尔在谈到抒情诗的审美观照时说过:“诗却只是使人体会到事物内心的观照和观感,尽管它对实在的外表形状也须加以艺术处理。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使在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中也是如此……”(黑格尔《美学》第三卷)。黑格尔所谓“精神活动的主体性”,是主体“我”的情感、理知、想象、感知等审美心理要素,所谓“实在的外表形状”则是指客体“物”。作为抒情诗的咏物词,其审美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我国古代词论家也有明确的识见:刘熙载说:“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艺概》卷四)词中有“我”在,物象、景观不单是客观描写,而“我”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肯定了主体性艺术创造的必要性。故词人往往通过写物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如姜夔不少咏梅、咏柳之作,题为咏物,但并不着 第19卷 第4期2000年7月 曲 靖 师 专 学 报 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C O LLEGE V ol.19 N o.4 July2000 Ξ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山东曲阜 273165)

《咏煤炭》教案

《咏煤炭》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 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 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一、开创了一种人格化的咏物词

专题1 咏物诗 总结

咏物言志诗总结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意思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意思“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古诗词作品《咏煤炭》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 1、苍生:老百姓 2、出山林:走出荒僻山和林 【解说】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鉴赏】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

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可唱的唐诗宋词元曲

可唱的唐诗宋词元曲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

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 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

论苏轼的咏物词

论苏轼的咏物词 11涉外1班20111001121 卢文静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咏物词虽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苏轼的咏物之作达三十余首,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亦颇高。本文将对苏轼的咏物词进行大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苏轼,咏物词,艺术分析。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且咏物的题材涉猎广泛,极具代表。咏物词的托物言志在苏轼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咏物词中多次借梅荷、榴花、孤雁、月光等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性格。苏轼的词风少见词的艳科俗流,其旷达风格及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苏轼的咏物词明丽雅致,可以说并非豪放词风。“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上阙,残红,青杏,燕子,人家,这些意象更近乎于婉约词风。“枝上柳绵”二句广为传诵的佳句。王世贞《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蝶恋花》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景中有情,喜愁交错。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丽,创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下阙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者不知而无情,思者多情而不能传情,因而陷入更深的惆怅烦恼之中。作者在这微妙的心理刻画中,给人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想。其缠绵婉约的情思、少年男女之间的淡淡情愁说不尽、道不明,这其中的感情自然不是豪放词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亦忌直露。苏轼的咏物词有些不直接描写所咏之物,

咏物词变化

咏物词作为词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所描写的对象经历了由对外在形式的描绘、借景抒情到给对象注入自己的主体意识、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达到物我合一的过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也相应的从物我分离到物我达到初步融合,再到物我合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景物在词人的笔下经历了一个工具化、对象化到主体化以及三者并包并用的过程;在情景关系上,表现的是一个即景说情、借景抒情到情景交融的过程,并由此带来咏物词意境从纤小柔媚、圆润浑厚走向含蓄蕴藉、深沉顿挫。 [关键词]咏物词词境物我合一发展流程 咏物词[①]从咏物诗赋发展而来,就是指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某种具体的、客观的事物作为题材对象,并对其进行刻画的词作。从概念的外延来看,这类词虽以咏物为主,但由于物都脱离不了具体的自然环境,所以词中往往兼有自然环境成份的描写,只不过这种环境的描写也是为咏物服务的。从咏物词的内涵来看,咏物词须以一物为吟咏主体,通篇以此物为歌咏对象,而不涉及其他意象。虽然咏物词的外延和内涵不同,但都脱离不了以一物为中心进行歌咏,所以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宋代咏物词。 作为词的一个组成部分,咏物词的发生与发展与词的兴盛基本上同步,但它的真正定型是在宋代。据统计,整个宋代存词总量是19516首,其中咏物词有2852首,占整个宋代存词总量的14.61%[②]。宋代咏物词不仅数量多,而且“所咏之物有250余种,与敦煌词的19种、唐词的27种、五代词的24种相比,其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③]而唐五代时期,咏物词仅138首(唐五代咏物词以正编为主)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所咏之物的种类上,咏物词在宋代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状况除了咏物词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其影响起了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 [④],咏物词作为文学这个链条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文学中,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表现在自然咏物词中便是物我关系。本文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中轴,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对咏物词词境的发展脉络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北宋前期——咏物词的继承期 从现存唐五代词来看,咏物词的发生与词的兴起和盛行是基本同步的。最早的咏物词可能要追溯到天宝年间,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玄宗召李白当场应制所作的三首《清平调》,主要是咏牡丹。可以说李白成为后来文人咏物词之祖。此后经过中、晚唐词人的努力,到五代时,咏物词无论是在内容、风格,还是描写手法方面,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从而为宋代咏物词奏响了序曲。 从北宋初到仁宗康定末的80余年,是宋代咏物词的继承期。此时期的咏物词注重对景物外在形式的描绘,讲求形似,曲尽笔墨以求惟妙惟肖,香艳绮丽,风格冶艳,语言柔美。从词的发展历程来看,宋初自然咏物词所咏之物虽然不少,但因创作的目的主要是助兴娱情,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应景性和社交性,又由于宋初词人一般以花间派词为准绳,所以,这个时期的咏物词题材狭窄,多局限在艳情、闺情的狭小天地中。审美趣味主要停留在对事物的色泽、姿态、气息等外在感性因素上,所以多选择绮丽的花草为吟咏对象。如“芳春景,暖晴烟。乔木见莺迁。传枝偎叶语关关。飞过绮丛间。锦翼鲜,金毳软。百啭千娇相唤。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毛文锡《喜迁莺》)再如“海棠未坼,万点深红。香苞缄结一重重。似含羞态,邀勒春风。蜂来蝶去,任绕芳丛。昨夜微雨,飘洒庭中。忽闻声滴井边桐。美人惊起,坐听晨钟。快教折取,戴玉珑璁。”(毛文锡《赞成功》)这两首词一咏莺,一咏海棠,刻画工巧细致。然而作品中看不到创作主体的影子,反过来作者在创作此词的过程中,也不曾试图让自己的主观心理体验渗透至对象之中,情与景物处于一种疏离状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观察与被观察、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外在的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的意思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的意思“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古诗词作品《咏煤炭》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 1、鼎彝-烹饪工具。鼎:炊具;彝:酒器 2、元-依赖 3、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解说】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鉴赏】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

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完美演绎

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 谈到古诗词,不得不提方文山,他与周杰伦的中国的完美演绎,真令人感叹!《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 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曲:周传雄 ------ 自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 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碟 孤燕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

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 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 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 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 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 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