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安排和特点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安排和特点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安排和特点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安排和特点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安排和特点介绍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兴隆分站本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自身的特点,将《标准》中四个领域的内容分别化分为若干单元,以单元为单位穿插编排到各册教材中。全套(12册)教材共有95个单元,教材设计606课时内容(包括每册最后的“整理与自评”和最后一册的“回顾与整理”),新知识学习安排530课时。其中,数与代数53个单元,322课时,占全套教材总课时数的60%;图形与几何30个单元,108课时,占总课时的20%;统计与概率12个单元,38课时,占总课时数的7%;全套共安排67个综合与实践活动,69课时,占总课时数的13%。

一、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它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工具,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数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初步的创新意识。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一方面在内容编排上做了较大创新。另一方面,更加强调通过大量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的意义,强调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出发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单元设置和内容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包括六部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比和比例;探索规律。

各部分内容单元设置和安排如下:

1.数的认识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

1

需要通过每一学段、每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为了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套教科书将数的认识分为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负数的认识、数的整除六部分内容。

整数的认识分为1-1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6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1-10各数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分散在三个单元中教学,包括认识10以内各数,<、=、>,1-10各数的顺序及序数意义,感知合与分的方法,知道10以内各数的组成。第一单元《准备课》中安排了两课内容,第一课《数一数》,通过活动认、读1—10各数,初步了解学生学前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而不是正式教学。第二课《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安排了《1-5的认识》、《比多少》、《第几》、《合与分》、《0的认识》5个内容,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1-5

各数和0。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分《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三课时,这里增加了用点子图表示数。

11-20各数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分两课《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

100以内数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几课来认识100以内各数、数的组成,个位、十位、百位。

千以内数的认识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分《数更大的数》、《千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三课进行教学。

万以内数的认识也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位顺序》、《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共7课时。

在这部分教材中,不仅安排了传统的有关万以内数概念的基本内容,还增加了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万、三位数、四位数的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在认识这些数的过程中感知和经历更多的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的含义,使学生更具2

体、更准确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万以内数的读写不再分开教学。把数的读、写、组成结合起来教学。

大数的认识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当中,分为《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5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时,先在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的读写法,再教学含有两级的数的读写法,以便于学生的迁移类推,同时突出了我国的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

分数的认识分为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再认识两个阶段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认识几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共5课时内容。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

步的认识,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

分数的再认识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教学,共六课时:《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中安排了《倒数的认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

小数的认识分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再认识两个阶段。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有《小数的认识与读法》、《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目的是达到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要求“能认、读、写小数”。

小数的再认识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中,有《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共7课时,还有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中的《循环小数》。这部分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开始系3

统学习小数。

百分数的认识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3课时。编排上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选取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

负数的认识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中,共4个例题。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都是算术范围

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负数”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材的编排,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逐步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这里还初步渗透了数轴的概念,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识结构,以及初步体会负数、零和正数的大小关系,初步认识数轴上数的顺序,加深学生对有关数的知识的理解。

数的整除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共3课时,《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增加了直观和联系实际,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加强了拓展性和知识性,这样的编排使因数与倍数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扩充与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与数论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实际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数运算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四则运算(其中包括口算、估算和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四则运算是基础,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是对它的巩固和延伸。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前提,掌握运算方法是重点,理解算理是关键。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的运算是按整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分数的运算和百分数运算的顺序进行的。本套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整数的运算分布在1-4年级,具体编排如下:●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加减法;0的加减法),本单元是认4

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减法。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本单元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的。计算穿插在认数(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这部分计算,主要是结合操作和图来教学(也就是“一图二式”“一图四式”)。教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图二式”“一图四式”老师们有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在一图二式中,列两个加法算式。而它到了一图四式,不仅列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列了两个减法算式,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列减法算式?不好把握。

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列出了把两部分相减的算式。3-2=1。学生的算式也是有道理的,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

①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压缩“一图二式”(不再作为一小段),直接由“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最后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一加两减)。

②回避了两部分相减的算式。

对于写出把两部分相减的减法算式,我们并不要求,如果学生写出也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回避了这种问题,一般把被减数和减数都给出了,只要求学生根据图算出得数。这里要注意把数的组成练习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

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仍然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凑十法”。)●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解决问题。)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年级上册:

5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里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加减法估算: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估算、解释过程))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2----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7-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这两个单元编排特点大体是一致的,但和原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两个变化:

1、除法不再结合着乘法同时出现,主要是为了分散难点。

2、乘法的意义不变,但不再区分乘数、被乘数。

●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结合计算解决问题。;)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结合计算解决问题。)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整千数的加减法;整十或整百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第七单元: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一)(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加减法估算。)

第二单元:万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超过100);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验算)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主要是利用2-9的口诀计算的;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口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除法的验算。)

6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这里先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口算: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位数);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商的变化规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同级运算顺序,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含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加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便计算)

小数、分数、百分数运算部分的教材编排与整数运算部分编排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从认识数开始,再到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其中小数、分数的认识都集中到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学年——三年级,小数、分数的计算集中在第二学段,四至六年级完成。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关于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教材编排特点:

小数运算主要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包括: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第二部分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包括:小数加减法及混合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第三部分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第四部分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包括: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用计时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去尾法进一法的应用)。

7

分数运算主要安排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第二部分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第三部分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和混合运算;第四部分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包括:运算意义、分数除以整数、整数、分数除以分数、分数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

百分数的运算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一般应用、折扣和纳税。

3.常见的量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量主要包括:时间、人民币、长度、角度、重量、面积、体积和容积共计八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多数都分布在第一学段里。

时间这部分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包括:认识钟面、电子表和整点;第二方面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包括:认识“分”、认识几时几分和解决问题;第三方面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时分秒,包括:秒的认识和时间的计算;第四方面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年月日,包括:年月日的认识1、年月日的认识2、24时计时法和制作年历。

人民币部分主要体现在一年级下册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包括:认识圆角分、进率、简单计算和解决问题。

长度部分包括两部分,分别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长度单位,包括:统一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第二部分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和千米的认识。

角度方面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认识,包括:认识角、认识直角、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

重量方面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包括克和千克的认识、常见的秤和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包括:吨的认识。

面积出现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这部分,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进率以及公顷和平方千米。

体积出现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包括:体积与体积单位和体积间的进率。

8

容积与体积一样同样出现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主要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

4.式与方程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这部分教学内容都安排在第二学段,包括“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两个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包含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和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这四方面内容。“方程”也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包含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解以及解形如ax=b、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ax-b=c、ax+ab=c、ax+bx=c这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要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5.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的知识是小学阶段数学最后学习的内容,比和比例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小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包括“比”和“比例”两个内容。“比”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包含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这三方面内容。“比例”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中,包含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这几方面内容。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探索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两个学段把“探索规律”规定为独立学习的内容,并且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和操作活动变化规律,内容设计的活动性、探究性比较强。

《标准》在两个学段都有要求。第一学段内容标准是“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和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找规律中。一年级下册内容主要是探索图形与数字中的简单规律;二年级下册内容主要是探索图形与数的稍复杂排列规律。第二学段内容标准是“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年级下册

9

第五单元和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三年级上册是探索99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中乘数和积的规律;四年级上册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四年级下册是探索多边形边数和分成三角形个数的规律。此外,“探索规律”内容还以“数学广角”为题进行独立单元设计,并分布在各个年级。在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简单的搭配问题;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安排了稍复杂的搭配问题;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安排了集合和等量代换问题;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和田忌赛马这四个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植树问题;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数字编码;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安排了找次品;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鸡兔同笼问题;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抽屉原理。《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探索规律”的学习应当从一年级开始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安排,探索规律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体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

(二).“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从数学应用的角度讲,数感不单单是对数概念和数运算的理解,更重要是一种主动地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和态度。《标准》认为,小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

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6个方面)

《标准》对数感的描述,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本套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体现是:

第一,在认识数的过程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等数的概念,教材通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熟悉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经历初步认识、理解、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师生交流,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1~5各数,结合情境图,“看图说话”通过“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经历数10

的认识抽象过程,估计、数一把花生、一杯花生有多少粒等”,体会实物与数的对应关系,解数的意义;一年级下册,安排红金鱼比黑金鱼多的多,黑金鱼比红金鱼少一些等内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数的实际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上册,通过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说,乃至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认识并感受1000、10000以内的数,乃至亿以内数,将一亿张纸摞起来了,量一量有多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数的概念;三年级上册,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认识分数;三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商品标价认识小数;六年级上册,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和生活紧密联系认识百分数;六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天气温度,了解负数的意义等,无论教材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在数学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本教材特别重视估算。如,学习两位数加法时,讨论“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是多少”;加减计算练习时,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学习乘除法时,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等。另外,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选择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如何运用计算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三年级上册,租船问题,每条船坐5个人,44个人需要租几条船?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简单计算44÷5=8…4,而要理解这个余数4是什么意思。4表示什么呢?44个人租8条船还剩下4个人。

进而要想到剩下4个人也需要1条船,所以要租9条船。

(2)重视口算

“应重视口算”是《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一个人的口算技能水平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不但是一个人日常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本套教材把提高学生的基本口算技能作为一、二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进行计算训练的方式,而是设计丰富的、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练”口算。如,数学游戏,看数说口诀、数蛤蟆……,这种练习口算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挑战性,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算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口算训练,不是学生被动地看算式写得数,而是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形成算式与结果的过程。一、二年级每册教材都安排了多个这种游戏。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写算式的练习。把学生被动的、枯燥的口算训练,变为学生乐意参与的、主动地学习。

(3)重视算法多样化

11

《标准》明确提出:“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不同的人对数学理解的个性化表现,也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套教材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其主要理念和做法是:

第一,承认数学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尊重每个人数学计算方法的个性化,把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方法作为教材设计的重要内容。如,20以内加法中的“凑十法”,传统教材只讲把大数凑成10,即“拆小数凑大数”。本教材在介绍“凑十法”时,不但介绍把大数凑十,还介绍把5凑成10。

第二,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算法交流、分享活动中。教材不是单纯呈现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进而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方法

(4)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算主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估算也有利于把握结果的合理性。

因此,估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套教材对估算的内容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做法:

第一,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更重要是一种意识、习惯的培养;第二,估算技能的提高需要有一个不断的、反复尝试、练习的过程,数学教材和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教材进行估算训练;

第三,把估算的内容贯穿在全部数学教材中。除把估算的内容穿插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全过程外,还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安排了大量的估算的内容。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谈到“应用”两个字,人人往往想到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家非常熟悉,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学习的应用题,有很大一部分远离学生的生活,有的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也被人为的进行文字修饰为数学语言化的典型问题。这样的应用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只好用画“关键句”、找“关键词、字”,记模式化的方法来应付考试卷上的应用题。可想而知,这样学习的应用题,考试时,一遇到稍为灵活的、或是没见过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所以,过去教材中的“应用题”,只能理解为“应12

用”某一解题方法解“标准化”的数学问题,而不是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应用意识、设计教材内容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支持。本套教材主要有以下几做法。

第一,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数的认识及所有新知识的学习时,都力求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际生活。

第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与事物中信息的关系,进而培养数学的眼光,即数学问题意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直觉思维较好,抽象的问题思维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计算时,更多的选取学生生活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情境+问题”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中,了解数学信息,再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图中的信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与图中的信息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本教材一方面,所有的加、减、乘、除计算都力争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以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有关单元内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都设计了一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如,三年级上册,在乘除单元设计“玩碰碰车问题”;在吨的认识单元设计了“制定运输方案”等。

这些数学活动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结果,而更重视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工具。“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助

13

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一)单元设置和内容安排

“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四部分:⑴图形的认识;⑵图形的测量;⑶图形的运动;⑷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包括:线、角、形、体、观察物体;图形的测量包括:长度单位及测量、周长、面积、体积;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运动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包括:位置、方向、路线、比例尺。

1、图形的认识

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教版教材关于“图形的认识”的编排结构和特点。我们按照线、角、形、体、观察物体的顺序来一一介绍:关于“线”教材安排在了二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上册,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里安排了“认识线段”;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安排了“直线、射线和角”,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里安排了三课时:“平行和垂直”、“画垂线”、“画平行线”。人教版教材将“角”的内容安排在了二年级上下册和四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三单元的角的初步认识里安排了三课时:“认识角、画角”,“认识直角、画直角”,“认识锐角和钝角”,二年级下册三单元的图形与变换再次安排了“锐角和钝角”,四年级上册的二单元角的度量里安排了“角的分类”。“形”的教学安排在了这五个学期,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里安排了2课时:“认识平面图形”、“图形的拼组”;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四边形里安排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课时;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里安排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和“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共安排了5课时,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图形的拼组”;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圆里安排了认识圆。“体”的教学安排在了这三个学期,一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里安排了“辨认立体图形”;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安排了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特征”、“正方体特征、比较长、正方体特征”;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里安排了“圆柱的认识”和“圆锥的认识”。“观察物体”被安排在了二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里安排了“从四个方向观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判断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看到是图形和根据看的图形想象立体”这两个课时;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里安排了3课时:“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14

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2、图形的测量

在小学阶段,图形的测量包括长度单位与测量、周长、面积和体积四部分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测量”的课程内容的安排,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其要求主要包括: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度量的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

具体来说,它们在教材中的分布如下:

长度单位及测量安排了三个单元,它们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及测量;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具体课时安排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及测量: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第二课时: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间的进率;第四课时:画线段;第五课时: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认识毫米;第二课时:认识分米;第三课时:认识千米;第四课时:米和千米的单位换算。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角的度量;第四课时:画角。

周长的内容共安排在了两个单元中,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和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第三课时:周长;第四课时:长方形周长第五课时:正方形周长;第六课时:估计。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第二课时:圆的周长。

面积的内容共安排在了五个单元中,分别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三

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第二课时: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对比;第三课时: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课时:例3利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五课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第六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第三课时:梯形的面积;第四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第三课时:圆的面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第四课时:正方体的表面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15

体积的内容安排在了两个单元里,分别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第六课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一);第七课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二);第八课时: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第九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三课时:圆柱的体积;第五课时:圆锥的体积。

3、图形的运动

“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运动和图形的变换。图形的运动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里安排了: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里安排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变换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里安排了: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设计镶嵌图案。

4、图形与位置

在小学阶段,图形与位置包括位置、方向、路线和比例尺四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它们在教材中的分布如下:

(1)位置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包括“上、下、前、后”和“左、右”两部分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

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位置与方向》,本单元安排了四个例题,其中前三个属于“位置”的范畴,例1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例2是根据方向和位置,在图上绘出物体位置;例3是体会位置的相对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位置》,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教学目标是(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方向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本单元共安排了五个例题,例1使学16

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路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要点解析: 小数乘整数:知识点——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例1) 小数乘小数:知识点——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2)——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关系。(例3)——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关系(例4)——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例5)——需要求近似数的实际问题,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例6)——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应用;小数四则运算顺序(例7)——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简便计算。(例8) 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小数乘法有技巧,按照整数计算好,因数小数有几位,积就要有几位别忘掉,积的末尾出现0,去掉化简最重要。 三、小数乘法的教学目标: 1、能探索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3、能说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4、熟练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法,正确计算。 5、掌握取积近似数的方法。 6、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7、能说出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8、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9、能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知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11、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重点: 1、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笔算。 2、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进行笔算。 3、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4、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5、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难点: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2、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 3、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4、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六、重点强调: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_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感谢您的阅读!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一) 数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得扎实,巩固得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定能在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在这份考卷中,就是几道稍稍灵活的考题使学生拉开了分距。 1、从整体上来讲,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还不够灵活。特别是填空题第5题和第9题,要求圆周率取3计算,学生由于过于熟练“圆周率通常取3.14”,所以没看完题目要求便直接计算,导致方法正确,答案错误。从这个现象中,不仅能看出学生做题时不够仔细,也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学生运用所学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中下生的能力明显还是不足。尤其表现在操作题的第2题,“已知一个底面直径5分米,高12分米的圆锥,请学生画一个与它体积一样的圆柱”。由于是底十二册的教学内容,教学中这样的习题练习得不多,学生掌握得还不透彻。这题的错误率也很高。 需改进的地方: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中继续贯彻课改精神,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特别是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加强计算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2、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最薄弱的,也是最需要提高的。 3、从班内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确实存在差距,在数学的理解能力、审题能力、估算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抓两头,促中间”,缩小差距,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二) 一、成绩统计: 班级实有人数实考人数总分平均分优秀及格 30分以下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领 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 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完整)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一、试卷命题特点及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这次六年级数学考试的命题范围涉及的数学内容有: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圆的周长和面积,比及百分数知识等都在试题上有所反映。考题相互融合,灵活多变,知识的覆盖面广,题型偏难,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紧密结合,更趋向于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了“人人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理念。 整个试卷共6大题,30小题,总分100分。 第一题“填空(20分)”,包括10个小题,20处填空;第二题“判断正误(5分)”包括5个小题;第三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17分)”包括7个小题。这三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第四题“算一算(29分)”包括:1.直接写出得数(8分),2.“解方程(6分)”,3.“用最合理的方法计算(9分)”。4“列式计算”(6分)。这一部分主要检查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笔算能力和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从答卷来看,学生普遍存在计算能力较差,计算过程书写不够规范等问题。 第五题“手脑并用,数形结合“(9分),侧重于检测学生对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图形缩放等知识的运用能力、观察能

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成绩不错。 第六题“解决问题(20分)”,共四个小题,体型广泛,失分较小。命题目的是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说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有待努力提高。 从数学试卷总体分析,基础题占76分,如果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强、能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成绩就可以合格。 二、教学质量分析 这次考试情况说明: 1,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整体状况不够理想,仍处在一个较低层次。学生呈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今后措施 1.在六大题型中,除了口算和计算外,其他题型的出现基本在平时的复习练习中很少见到,复习不到位。 2.学生审题不严,读题不完整,写丢答案,做错顺序,不认真检查,这类情况普遍存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 3.应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今后要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五年级数学试卷共有五个大题,知识面覆盖广,操作性强。试卷突出特点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生活化”,本次调研全乡五年级的学生全部参加了测试,参考率达100%。全乡总均分82.3分,及格率98.7%,下面就本次试卷做一具体分析: 本次考试共五个大题可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填空题。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主要存在问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估算,部分学生写成了实算。没按要求答题,因此而失分。第8小题有的学生不细心,计算错误。第10题部分学生搞不清楚单位“1”的量而出错误。 第二部分判断题:得满分的约70%,8分的约20%,6分以下的约10%。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概念比较清楚。失分原因及存在问题:少数学生对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错误。 第三部分是选择题,满分的为80%,10分的为10%,8 分以下的约为10%。失分原因:1、第6小题失分率较高,2、第8小题失分率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清。

第四部分是计算题,满分的约为60%,9分的约为30%,8分的约为8%,7分以下的约为2%。失分原因:1、多数学生粗心大意。2、大部分学生解方程没有写“解”,说明学生对解方程的格没有理解清。 第五部分:综合应用知识。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分情况:得满分的约为60%。得33分的约为23%,得20分以下的约为17%。失分原因:1、第1题做的较好。但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导至出错误。2、第2题部分学生不认真,没有进行单位换算,以至于失分。 3、第三题部分学生弄不清平均数的含义,造成不会平均分布阶梯。 4、第四题学生生活经验少,没有审清题,评卷人员评卷不公平,同样的答案有的打对,有的打错,让其复查,置之不理,造成多数学生失分。 5、第五题让学生发现移动规律时,有的学生方向不清,多数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正确的,但评卷教师却以印象给分,造成多数学生得不了满分。 从本次试卷来看,我们平时教学中应注意:1、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教师须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技巧上下功夫;2、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辨析与数学教学的联系,3、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同时每一部分配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这也是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 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理解与分析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从4个方面来理解: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小学到初中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体现基础性。基础性表现在要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数学基础。普及性是从义务教育的任务考虑的。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说明我国的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逐步实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就应当与之相适应。。数学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从普及教育的角度,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发展性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得到提高。发展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不是一刀切,不是要求儿童都达到同一水平,应该给那些能够发展和可以发展的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这种发展是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潜能来发展。 2.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本好的教科书要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取决于我们的“执行者”——老师。因为教材只是一个文本,是一个载体,我们老师要解压缩文本,活用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认真研究、感悟、领会教材,吃透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材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熟悉教材的体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

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 3、习题分析。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必要的、恰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以及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习题分析的基础是教师亲自解题。一个认真、负责的数学教师,应当自己验算全部习题,当然过于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习题除外。对于新教师来说,通过解题的思考与验算,获得切身体验,了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分量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及整改措施

2018-2019学年下学期 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月考数学试卷立足课本,关注过程,重视方法,体现应用,题量适当,范围涉及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难度适宜,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取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平台。试题以课本内容为基本依据,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思考过程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共有口算、填空、选择、计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等形式,进行重点考查。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过程方法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分析处理数学信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学生答题总体情况 本次期未检测中,五年级四班共有47人参加,平均分58.74分, 80分以上7人,优秀率14.89%,及格25人,及格率53.19%,最高分88分;从数据上看,80分以上人数还是不多,培优和基础知识的巩固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从60—80分之间17人。最低分17分,50以下13人,不及格人数太多。 2、典型错误举例 第一,填空题的第3小题,很多同学根本没有搞清题意就去做题,如果本题学生能把题弄清楚,这道题的错误率就会降低很多,同时也说明,学生平时做题还是有点少。第5小题错误率也较高,对于这部分

练习的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知识的细节。 第二,选择题的第3题,本来是很简单的生活常识,但是学生的错误率依然很高,加强学生常识的学习有待进一提高。第7小题错误率较高,一看这样的题本来是可以做对,本来是一题四年级所学知识,但是学生对三视图依然没有掌握。第8小题是错误解率是最高的一道题,基本没有学生做对,这道题不但考查体积的相关计算,还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导致错误率最高。 第三,简便运算,依然是很多同学的一个重灾区,出现了大量的扣分,简便运算的练习,也成为必须成为日常教学的一个练习的重点,而不能忽略,本以为简便运算是四年级的一个重点,学生相对会好点,但从考试的情况来看,还需做一个重点来练习和讲解。跟分数相结合,很多学生少了化简,也是错误率较高的一个原因。 第四,实践就应用题是一个很简单的题,本班中等程度的同学都能做全对,但程度较好的同学反而做错了,由引可见,学生读题不是很到位。 第五,解决问题错误较严重。比如1题、第2题、第4题以及第3题的第3小问都是学生平时做过的题,并且做过很多次,但学生依然没有做对。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与巩固,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平时要让学生多读、认真读,指导学生会读题,有条理地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1单元:负数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含义刚好相反的两种数量。如,向左边运动的路程与向右边运动的路程,温度的上升与下降,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人数的增加与减少……怎样区分两种含义相反的数量?人们往往用正数表示一种数量,用负数表示含义相反的另一种数量。小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像上述那些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他们能够接受用正、负数区分具有相反含义数量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初步认识负数的需要与条件。 本单元只涉及负整数,不给负数下定义,不进行有关负数的计算。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例 2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负数的初步含义 例3用负数表示亏损的金额 例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在数轴上表示并认识负数 从表格里可以看出,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初步接触负数,初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了解有关负数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例3和例4,教学负数的一些实际应用,用正数与负数区分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进一步感受负数的含义。练习一配合四道例题的教学,既有分别与各道例题配套的练习题,也有综合应用四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题。 (一)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知识 本单元教学负数知识的重点是它的含义,认识负数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例1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气温,例2选择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逐步教学负数的知识。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自主体会负数的含义,初步形成负数的概念。 1. 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引导学生首先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我国的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温度,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意义接受负数。教材编写了三个教学环节,先是营造一种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符号,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等;最后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巩固例1所教学的知识。 教材用图画呈现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某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0度,三亚的最低气温是零上20度,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0度。这是三个很典型的温度,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一个刚好0度,一个在零度以上,一个在零度以下,而且三亚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意义的20度。怎样用数学方法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怎样让人一目了然地区分两个不同的20度,而不致于混淆?这就是首次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浓厚氛围,教材问学生“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_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_ 一、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册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本次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但是由于试卷印刷质量和排版的不当,给了学生误导,使学生出现了不必要的错误。 二、学生测试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题: 1、口算题,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只有个别同学出错,原因是平时练习较多,也注重强调了口算的方法,因此失分较少,个别同学还是粗心,方法没掌握,应着重对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2、填空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5、7、8小题,第5小题考查方位学生本来就掌握的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和试卷上的解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7小题是看着计算器的图来填数,很简单,但由于印刷数位错位,给学生误导,学生错的比较多。第8小题也是排版串行学生没有全面的观察造成错误。 3、圈一圈,主要考察分类与比较,第三小题对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学生区别比

较困难,失分较多。 4. 看图数一数有几个长方体,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圆柱,有几个球,学生数错长方体与正方体混淆的多,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培养。 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包括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图列式,这种题型平时练习较多,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个别同学马虎出错,老师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 解决问题,前两小题错误较少,第4题,个别同学出错。主要原因是学生识字较少不理解题意所以出错较多。 三、改进措施: 从失败中找教训,在教训中求发展,综观我们这次考试的情况来看,我以后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在教学时要多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考前没提醒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常举行口算、计算、等单项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