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灕、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

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的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一、尽气、尽才的精神

二、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不舍弃的精神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尚书》《诗经》这两句话联系起来,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诗经》还有一首诗很重要:“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曾说:“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表明这是中国文化思想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表达。我们简单说,有这样几个意思: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有则(品格)、秉彝(常道))。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好是懿德)。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这四个意思,归结为“人为万物之灵”这样一个古老的信念。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辞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的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管如此,他还要拉住太阳,“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

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已的生命力。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身上的西域文化因素,热烈、奔放、浪漫、沛然莫之能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挂玉门关。”这首小诗有一个秘密:天山以西,是他美好生命的发源之地。另一个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自由超越精神的对他的影响,功成身退、永忆江湖归白发。他仍然是中国文化之子。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李白这个辞语,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我的朋友邓小军教授写文章,说李诗有一个意象系统,即太阳月亮长江黄河,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美。他把他的生命、才情,挥洒到那上面去了。他连普通的差别送别,都要写到天上去。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但是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有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这些关键词,正可以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我看唐代人对唐代人的诗歌评论,也是推崇尽气的精神,譬如盛唐诗人任华《寄李白》:“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脾、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可见我们不是无根据的。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表明:好诗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诗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是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这就要说到隐士、说到佛道。有人会说:隐士和佛道,不就是舍离人生、不发光不发热么?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简单说。先说隐士,其实唐代的隐士与后来的还是有区别的。唐代的隐士,是布衣入仕前的等待,也是读书人得第后或罢官后的选官的等待。所谓隐士,仅仅意味着此人没有功名,不象宋以后的隐士,根本不参加考试,不求功名,甚至甘心使自己默默无闻,老死无人知道。所以唐代的隐士,无非是等待入仕的一种生活准备。再说佛教。佛教应该分开,它的社会影响是消极的,负面的,而他的人文意义却是积极的,正面

的。譬如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寒时寒杀阇梨,热时热杀阇梨。非常刚健、积极。莲花的喻象更是这样。禅宗是很有自主性的。王维佞佛,但也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雄浑刚健的边塞诗,没有人说王维会贬抑自己的生命的。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田园诗,也是围绕着人心美好的体验。佛家与道家,在诗歌中不仅不是舍弃生命的,而且还是增加生命的美好的。只不过是从另外的方面来勉励生命。道家的超越精神与佛家的清洁境界,完全是创造性的,说佛教和道家是否定生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没有了佛家和道家,中国的文化精神就不完整。

这就要说到晚唐。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是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上学期我去复旦大学参加杨明教授的博士论文答辩会,有一博士生写晚唐诗的论文,提出晚唐诗人有一种诗歌写作的崇拜,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风,就从那里出来的。他认为苦吟就是从原先的以写诗为手段(科举功名),变成了以写诗自身为目的(为写诗而写诗)。这样就可以更充分、更纯粹地从写诗的精神创造活动中,得到才华的表现,得到精神生命的安顿。所以,依我的观点看,晚唐尽才的诗歌崇拜,骨子里是盛唐尽气的诗歌精神的转化形式。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的“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到了晚唐,好诗才成为一种可以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个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的这种表现。所以,我主张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如果有谁敢说自己的生命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用中国文化的说法,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得了唐诗的真精神。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就会洒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人心情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的“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这也是唐诗是不死的心灵的一个原因。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雄壮的豪情,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之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主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键。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颗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鳞鳞,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使我们想起一位美国诗人的诗句:“笑吗,这世界将和你一起笑!哭呢”你只好一个人去哭罗!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得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未,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越是雪大风寒,?越是千山万径,越显得那个钓鱼的渔翁,生命力十分强健。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那些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正是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长,往前发展,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生命的生长。小小的一首唐诗,一共才不过二十个字,说的竟然是这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开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一个不死的心灵么?唐诗难道不正是这样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老大的民族在千年

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我们今天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现在有了譬如百忧解这样的医学成果了。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有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作为参照,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在历代传诵的唐诗中,我们发现,有些诗歌简直没有办法说出它的美妙。清代的诗人王闿运曾说过:辞章知难作易。有的诗歌,冲口而出,自成天籁,自成绝响。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一低头一抬头,随口吟来,即成永恒。你能说出这里面的好来么?其实这样的诗歌,背后的深厚底蕴正是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一个是永恒的情思,一个是刹那的感动,又新鲜又古老,又简单又厚实。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与人心不是隔绝不通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心与心之间,被巧语、算计、利害、物欲等隔开,都是不诚。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从诗歌开发人性人心的

根本。孔子又说:不读周南召南,犹正墙面而立。一个人对着墙面而立,就是隔,就是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的一个梦。

我观看唐代的音乐俑、舞蹈俑,有一个感觉,非常投入,非常用心,好像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沉浸在当下的情景之中。这不像西方的交响乐,那样的客观、冷静。这表明,唐人对于艺术的创造、对于诗歌的生活,有一种宗教式的虔敬,这就是对自己生命创造的尽心。

白居易的诗歌说:“以心感人人心归。”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就是天下富有人心的世界。李白的诗歌说:“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是说人心与人心相通,就像明月那样明白、纯朴,没有一点杂质。唐诗正是表达了这个梦。

我们以友情为例。中国文化非常重友情。友情是朋友之间尽心尽情的表现。不以理为原则,也不受其他外在的因素左右。白马素车。嵇唐与无头鬼。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是表达朋友之情的名篇。非常质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饮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河,世事两茫茫。

我每次读这首诗,都觉得这里头的感情,就像好酒一样,味长而美。古人评这首诗,:“语语从肺腑流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真是写得掏心掏肺的。第一句“人生不相见”五个字,朴素得不得了,像聊天拉家常,又厚实得不得了。在茫茫宇宙背景中,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聚散,太不容易了。“今夕”两句,如吟如诵、如歌如叹,又随意又深情。“少壮”四句,全是老友重逢的普通人情,“惊呼”两字,写得神情活现,一片童真,一点都没有世故,没有主人客人的隔阂。“昔别”四句,场面气氛非常真切,我们今天读来,就像我们的老同学的子女,在叫我们一声伯伯叔叔的时候,我们忽然感觉到了生命的流逝,人生的短暂。“怡然”这两个字,何等的真诚,何等的古道!老辈与小辈之间,再也没有隔阂。接下来就是酒浆、春韭、黄梁饭,就是比十觞还要浓、穿过万水千山的情义。自从背了这首诗,我特别喜欢春天的韭菜,很肥厚好吃。但是,我知道,唐代的春韭已经吃完,滋味已经不能与杜甫那时的相比了。

再看杜甫的另一首写乱世回家的小诗: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试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人杜甫从千里之外的豺狼世界,终于逃脱出来,终于到家了,那黄昏的晚霞、村头的日脚,柴门的喜鹊,都充满了真切动人的人性世界回归的意味。妻子见到亲人,又是惊叹,又是伤心落泪。更重要的是,左邻四舍,也都爬满了墙头,一起感叹欷嘘,一起伤心落泪,共同分享此时此刻人伦的歆幸。按现代社会的观念来讲,这关你邻居什么事?他们看什么呀?但是依中国文化的观念,人心与人心是相通的,人性与人性是照面的。杜甫一家乱世偶然生聚的欢乐与幸福,不止是杜甫一家的事情,而是村子里大家的事情,是天下人痛痒相

关的欢乐与幸福。

这首诗最后两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把夫妻的相聚之美妙,写得胜过神仙的遇合。我再没有看到诗歌里写夫妻相聚写得比这更好的了。这里有诗人对女性深切的体贴与在情在义。我们再以唐诗写女性为例。唐诗一提起女性,就有一种多情多义,就有一种温馨体贴。唐诗绝不是大男子主义,也绝不是轻薄浪子。大家可能都知道杜牧是风流有名的“十年一觉杨州梦,博得青楼薄幸名”。但是,就连杜牧这样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经与一位歌女深宵话别,难分难舍,写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样缠绵深情的诗句,这哪里是后代的浮艳轻佻之作能比得上的!写闺妇的诗我最喜欢王昌龄的名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将夫婿觅封候。”写少妇的怀春,替女性唱出情感饥渴与心灵苦闷的心声。我们想一想:如果不是唐诗善于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说话,哪里会将女性的幸福看得比封候还要重?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写一个正在做梦思念远方亲人的女子,当她刚刚梦到与辽西的男人相会,就被一阵黄莺的叫声吵醒。古人称这样的诗歌,真是一片神行。诗人的想像,连思妇的梦里都去过。诗人的心,思妇的心,远方辽西男人的心,都连在一起,都唐诗就是这样一个心心相通的世界。还有一首七绝,我记不清是哪一位诗人写的了。“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枝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写一个少女,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忽然看见庭前梅花开花了,白玉堂的那个少女心里又是惊喜又是感动,问了一个很痴呆气很女孩子气的问题:我女儿家的门一道一道关得好好的,你这个春色究竟是从哪里进来的??我们看得出来这实际上是个怀春的少女了。李白“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也写出了唐代女子的性苦闷。共同精采的是唐诗对于女性的心理竟然如此体贴入微,竟然想得如此细微幽深!所以这首诗听起来好像已经不是一位男性诗人写的。而仿佛是一位女子在那里自言自语。再比方说李白还有一首的名篇《玉陛怨》,“玉陛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一个女子深夜难眠,站在户外看月亮看了好久,?一直到寒露侵身,回到屋里还是睡不着,还是隔着水晶帘望月,那一幅眼神,?真是被诗人写活了,有好多好多的心情意思都在那玲珑望秋月的眼神里面,唐诗对于女性的同情、关切、体贴、理解,都被这一眼神写活了,我们今天一读到这首诗,就会分明感觉到这个女性的心情,甚至她的神情动态,一千多年过去了,印象依然如此新鲜,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说唐诗是不死的心灵,是永远的不麻木、永远的感动。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唐诗写女性的名篇多得说不完。我们再回到杜甫对远在长安月夜中的妻子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何时倚双幌,双照泪痕干。”你看他对妻子独自寂寞的设身处地的同情,对美丽的妻子在月光中独自寂寞忧伤的想像,都是那样的温情美好。“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贫困宁肯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表达了诗人对一个可怜的无依无靠的隔壁老妇人的同情心、平等心、尊重心,以及在艰难人生中温厚的人情美。想一想我们现代人,对于老人、对于社会上的弱者,有没有这样的同情心?李白是那样飞扬跋扈的诗人,但是他写在安徽时住在一个老太婆家里:“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篇一: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1、端午感兴宋文天祥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xx人犹自贪儿戏,xx上年年夺锦标。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2、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黄庭坚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xx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3、同州端午唐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4、: 端午感兴宋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5、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xx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6、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xx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7、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8、已酉端午明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相关古诗句: 1. 2. 3. 4. 5. 【篇二: 端午节的古诗大全四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律.端午 老舍

唐诗文化精神

唐诗文化精神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 高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 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沦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 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近体诗的定型,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 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 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 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 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 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白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 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 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 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 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人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 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 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 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 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 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 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各有特色。《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而《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而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唐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真正的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1,年代不同,一个是唐,一个是宋;2,体制不同,一个是诗,一个是词,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端午节古诗15首

端午节古诗15首 古诗是我们文化的精粹,来看看古人们是如何用古诗来表达端 午的情感的吧!下面是由干货资源社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古诗15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清代·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唐·卢肇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

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的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

端午节诗词

传统文化小课程编写案例之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

唐诗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诗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诗发展的背景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A、隋朝B、明朝C、唐代D、五代我的答案:C 得分:分 2 【单选题】全唐诗中现今知名的作者有多少人? A、七十二 B、二千三百多 C、四万八千九百多 D、五万多我的答案:B 得分:分 3 【单选题】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唐代小说B、唐代小史C、唐代碑帖D、唐代诗歌我的答案:A 得分:分 4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我的答案:√ 得分:分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之辩在宋代特别讲究。 A、法律 B、思想 C、文明 D、华夷我的答案:D 得分:分 2

【判断题】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我的答案:×得分:分 3 【判断题】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我的答案:×得分:分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科。A、十B、九C、三D、二我的答案:B 得分:分 2 【单选题】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A、小作坊老板手中B、农民手中C、商人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 得分:分 3 【单选题】佛教从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A、武则天时代B、唐玄宗时代C、唐明宗时代D、唐太宗时代我的答案:A 得分:分 4 【判断题】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我的答案:√ 得分:分唐诗发展的阶段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唐诗被明代的高棅划分为个时期。A、四B、一C、二D、三我的答案:

A 得分:分2 【单选题】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 A、诗经 B、离骚 C、建安 D、楚辞我的答案:C 得分:分 3 【判断题】唐朝努力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对我的答案:×得分:分4 【判断题】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一致。我的答案:×得分:分南北文风的区别已完成成绩:分1 【多选题】以下哪几项不是北人对南朝文风的态度?A、排斥B、拒绝C、崇拜D、厌恶我的答案:C 得分:分 2 【多选题】五胡乱华的少数民族包括。A、匈奴B、鲜卑C、氐D、姜我的答案:D 得分:分3 【判断题】隋朝被唐朝取代,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在南北分割,学术异流的南北朝,人们认为北学粗朴。我的答案:√ 得分:分南北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在唐太宗的一生中,最

2018超星慕课《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100分答案讲课稿

2018超星慕课《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 统》100分答案

1、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已逐渐淡化了什么的社会意识B、儒家 2、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A、政治意识 3、后人用下面哪个词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C、豪放飘逸 4、唐代文学辉煌的起点是以什么为标志的B、四杰的成名 5、青丝指的是 A、黑色的头发 6、在行为方式上,李白更崇拜的是 D、魏晋风度 7、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A、酷吏政策 8、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 D、《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9、道家的人一般都爱带()。 B、绿棒子 10、“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C、七 11、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 B、正统的儒家 12、滕王阁是谁建的D、李元婴 13、高棅把诗人分成了几等 C、九 14、名士文化传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一种独立意识 A、传统王权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哪首诗 A、《山居秋暝》 16、传统的中原名士排名靠前的是?D、崔王李郑 17、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 B、王绩 18、下面那首诗不是岑参写的D、《燕歌行》 19、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C、唐代 20、执政指的是D、李权 21、玄宗采用什么制度管理军事 B、募兵制 22、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B、陈子昂 23、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为 B、近体诗 24、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武则天时代 25、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D、沈约 26、与李白等人相比,王维的诗歌里多了一定的 D、禅趣 27、《春江花月夜》表现的生命的意义在于? C、当下事实

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五月五日[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唐诗话长安》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5分) 关中平原自古便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东面有崤函险要之地作为屏障,还有东南的武关、西南的散关、西北的萧关等重重关塞来拱卫,可谓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同时并不缺少广接四方的交通要道。 A. 错 B. 对 2 【判断题】(5分) 杜甫在《曲江对雨》一诗中有:“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之句,其中“金钱会”也称“承天门上宴”,是皇帝宴饮群臣的盛事。 A. 对 B. 错

3 【判断题】(5分)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一诗中的名句。 A. 错 B. 对 4 【判断题】(5分) 唐长安城的前身是隋代的大兴城,宇文恺是其主要的设计者。 A. 对 B. 错

5 【判断题】(5分) 唐代的“三大内”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与兴庆宫。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5分) “秦中自古帝王州”,请问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王朝在长安定都? A. 13 B. 12 C. 14 D. 11

2 【单选题】(5分)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唐代哪位诗人描写长安城的名句 A. 李白 B. 杜牧 C. 杜甫 D. 白居易 3 【单选题】(5分) 唐代诗人王维“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句描写的是哪座皇宫的早朝场景? A. 华清池 B. 阿房宫 C.

大雁塔 D. 大明宫 4 【单选题】(5分) “承天门上宴”也被称作什么? A. “金钱会” B. “白银会” C. “天门会” D. “金陆会” 5 【单选题】(5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杏为梁》一诗中所言的“魏家宅”指的是哪位名臣的故宅? A. 魏征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胡晓明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

唐诗与宋诗的名气

宋诗与唐诗的名气之比较 摘要:宋诗属于宋代文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国诗歌体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后人对宋代文学的印象大多是其词的兴盛发达。那么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宋诗的名气其实并不差,然而与唐诗相比却去之甚远,其原因 关键词:宋诗唐诗名气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人们通常把唐诗和宋词相提并论。宋诗似乎就被不自觉地轻视了,以至于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及唐诗与宋词。但是宋诗是在唐诗之后,多多少少会继承一些唐诗的遗风,比如宋代初期有一些“晚唐体”诗人。所以说宋诗不如唐诗有名一定有着文学层面、社会层面等多方面的理由。 首先,从最浅显的层次入手。一个事物的名气往往要先看它是否占据主流地位。唐代是一个诗歌王国,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按新编《全宋诗》收录,共11万多诗人、20多万首诗作。此处可以看出宋诗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唐诗,但是仅凭数量是不能代表一个事物的主流的。唐代的诗占据着文学的主流地位,唐代的词、散文、传奇等虽有发展,但都远不如唐诗的兴盛。而宋代词的发展壮大前所未有地冲击了宋诗的地位。宋词在发展伊始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所以,词的发展革新促使其逐渐取代诗的地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唐诗是一个朝代的文学主流形式,而宋诗虽然数量庞大,却次于宋词,不能称其为宋代的文学主流形式。从这里可以大致看出宋诗不如唐诗有名的最浅显的原因之一。 除了外在的形式之外,任何一张文学体裁的名气和地位必然与之内在的内容与其所反映的文学精神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就要谈一谈唐诗与宋诗在内容及其感情精神层面的区别。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 TEST 2015/10/31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句(最新)

【篇一】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句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9、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1、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2、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5、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6、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7、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0、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篇二】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端午节诗词15首最经典的端午节古诗词

端午节诗词15首最经典的端午节古诗词端午日 作者: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篇四 临江仙 作者: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篇五 屈原塔 作者: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篇六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作者: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篇七 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篇八 澡兰香?淮安重午 作者: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篇九 和端午 作者: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篇十 南歌子?杭州端午 作者: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篇十一 浣溪沙?端午 作者: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篇十二 小重山?端午

汉唐文化的历史印迹及当代价值

汉唐文化的历史印迹及 当代价值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汉唐文化的历史印迹及当代价值 古今中外,国家或大都市的名称,无不是历史文化发展积累凝结成的丰碑。“长安”作为历史名称的内涵价值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极具影响力的“地名遗产”!名称就是无形资产,无价的名称就是无价的无形资产。在中国的城市名称中,其价值之巨大,没有哪一个能比得过古都长安的。 在世界中,长安的是3100年,建都1152年,名都遗产,西安的价值在长安;西安的优势在古都,古都的优势在汉唐,汉唐的象征是长安。 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开放门户对外交流,重视科技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唐诗与长安、日本文化与长安、宗教文化与长安、长安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长安与丝绸之路等,都是很好的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可以立出许多的研究课题,它们都与长安血脉相通。再比如,长安文化,这本身就是大品牌,可囊括汉文化、唐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这样表述,顺天地,合历史,在情理。且研究开发起来,路广阔,识厚深,对振兴中华文化,形成中国和陕西文化产业,都多有推动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是汉唐。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汉唐都曾执世界之牛耳。唐之后的封建社会,总体说来步步滑坡,没有哪个王朝是能够望汉唐之项背的,所以今天把"振兴中华"、"和平崛起"又借喻为"重振汉唐雄风"。长安是汉唐首都,不消说,她是"汉唐雄风"的象征。 汉族和汉文化,始于大汉;发扬历史沉淀下来的优势,要知道“长安”一词对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的影响力;以便充分利用其对经济的催化作用,一些国家的唐人街,来自对大唐的自豪。类似事实很多,都有着巨大的"长安价值"和深远的"长安意义"。既说明对"汉唐雄风"的怀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唐代结束了西晋以来长达多少年的动乱, 使唐朝成为了世界上的 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 ? ?
A、100 年 B、200 年 C、300 年 D、500 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唐朝诗歌风格单一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唐诗数量目前大概多少
? ? ? ?
A、3 万 B、4 万 C、5 万 D、6 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朝诗歌题材全面
-1-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全唐诗》加上今人补辑部分总共有多少首唐诗?
? ? ? ?
A、2300 多 B、23000 多 C、48900 左右 D、50000 以上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
唐诗繁荣和唐代统治者实行的儒释道并存, 广开言路等没有太多 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政治清明与否与诗歌有很大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看镜有感》是谁的作品
? ? ?
A、李白 B、杜甫 C、鲁迅
-2-

?
D、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代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什么路径?
? ? ? ?
A、海运 B、大迁徙 C、侵略,扩张 D、丝绸之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耳听清渭洗”是说的关于谁的典故?
? ? ? ?
A、周文王 B、蚩尤 C、许由 D、晁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琵琶,二胡等乐器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并不是中国传统乐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3-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发展(不同): 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真正的宋诗,是由宋真宗、仁宗时代的欧阳脩及其好友梅尧臣开其端。欧、梅之后,出现了两个宋诗大宗——王安石与苏轼。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后来的影响超过苏轼,形成“江西诗派”。江西诗派除了黄庭坚之外,还有陈师道、陈与义两大诗人。南、北宋之交,江西诗派的影响笼罩大半诗坛,流弊也因之而生。南宋三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刚好出现在这一阶段。他们都受江西诗派影响,也都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谋出路。在他们之后,宋诗走向没落。以上所提诸人,苏、黄、陆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韩(愈)、白(居易)并称的大诗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而宋诗的代表作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正是“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在极高的起点之上,苦心孤诣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各领风骚,亦不能不为后人称道。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宋诗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在诗歌基调方面,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在写作手法方面,唐诗主言情,寄情于景,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而宋诗喜说理,寄情于理,崇尚议论。宋诗同唐诗相同,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就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而在写景上,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在数量方面,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指风格。《诗词散论·宋诗》中:“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