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林业和草原局以林草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引导培养林下种植、养殖、山野菜收集加工、生态旅游、林果药间作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林业产业向立体复合型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富裕林农的相互增进。现将我旗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以下:1、林业产业发展情况(1)多模式发展,多品类共存。1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菜、林菌、林药、家禽养殖等模式。全旗沙果树12.18万亩、414.42万株,其中,百亩以上沙果树种植示范地块40块、面积1.1万亩,种植沙果树37万余株;我旗林区山野菜资源丰富,有柳蒿芽、蕨菜、黄花菜、木耳、蘑菇、猴头、榛子等,种类多、产量大,终年产量蕨菜约为1000吨、木耳50吨、蘑菇80吨、柳蒿芽1000吨。2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依托天然林地资源,鼓励林区职工发展野猪、野鸡、鹿等特种养殖。3是大力发展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全力推动牧人寨生态休闲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飘流码头、高空滑索、森林温泉、水上乐园、蒙古部落、生态采摘等休闲文娱项目。启动图博勒峰风景区项目。项目前期计划已完成,正在进行招商。项目投入运营后,可与神仙洞旅游度假山庄联合推出“俯瞰兴安岭、探秘神仙洞”精品旅游线路。

(2)全力推动,特点产业。柞蚕产业是10大富民产业之1。现有宜蚕柞林面积60万亩,已开发利用近47万亩。蚕种场2个、繁种点1个,种茧储藏窖2处,蚕种场制种室及保种库6358.8平方米,制种蚕场2万亩,每一年可提供优良蚕种(丰达1号、珍珠1号)15千克,完全可以满足我旗蚕种需求。目前,全旗养蚕专业示范村12个,蚕业生产专业合作社34个。柞蚕放养4016把,商品茧产量750

万千克,产值2.05亿元。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查统计,我旗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柞蚕良种繁育基地和最大的蚕茧集散地,柞蚕单产和蚕农收入居全国之首。

(3)创新机制,企业参与。为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技术水平,我旗大力提倡并鼓励具有1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参与林产品开发,依托其企业优势,打造本地特点品牌。2015年4月,呼伦贝尔蒙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旗,该企业设计年加工黑木耳3600吨、年产黑木耳多糖饮料30万吨、小包装干品木耳500吨、小包装湿品木耳100吨、木耳粉及功能食品2500吨。2019年8月,内蒙古鸿1格商贸有限公司与呼伦贝尔阿荣小镇电子商务实行战略合作,将通过阿荣小镇电商平台下单采购汲耳饮料,该公司将围绕木耳、榛子等优良农畜林产品展开线上下单采购,将极大地增进我旗林产业的发展。

(4)强化服务,协力推动。1是实行下沉式技术指点。依托旗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局、“土专家”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50人,组建技术服务队,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依照“大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前后组建沙果种植、中草药种植、柞蚕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0多个,构成协力,从而推动林农组团致富。2是创新式金融支持,积极调和相干部门,以林权抵押,旗农经站担保,林业部门登记、评估定价的贷款方式,助推林业经济发展。同时探索扩大森林保险覆盖范围,进行了榛子林和经济林产量保险试点,进1步为林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2、存在的主要困难(1)思想认识不足。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林下经济发展宣扬引导不够,分类指点有待加强;林农对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林产业效益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发展林下经济投资大、

周期长、见效慢,致使主动发展意识不强。

(2)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我旗林产业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均衡,林产业多以原料销售为主,缺少精深加工利用的企业,缺少具有范围和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产业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致使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3)产业支持政策不够。国家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多是引导性、方向性的,缺少具体的支持和鼓励措施。加上我旗财力所限,目前对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不够,影响林农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3、下1步工作打算(1)广泛宣扬,营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扬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扬,营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大众参观学习,通过算对照账、算效益账,向广大大众展现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优势,激起大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忱。

(2)科学布局,提高效益。依照“因地制宜,兼顾计划,突出特点,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剂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行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公道布局,肯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努力探索和推行切合实际、适合地区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实行分类指点,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3)加大扶持,示范带动。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和调和林权抵押贷款,拓宽发展林下经济的融资渠道,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和范围效益,向“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实行品牌战略,实现林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发展1

体化。

(4)加强培训,引进技术。聘请专家就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积极大胆引进推行适合我旗的林间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展开技术服务,进行现场指点、答疑解难。通过各项培训指点,更好的为农民解决生产进程中的技术困难。

(5)市场营销,做好服务。积极培养市场营销组织,认真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并为大众提供详细的市场行情、产品的方向、市场的导向等,构建专业化的营销网络。同时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程度,使我旗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规划内容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与规划内容体现创新、特色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立足行业和区域,但又要跳出行业和区域自身的限制,从长远来设计和确立产业发展蓝图,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体系。产业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产业空间引导和产业发展政策等。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产业发展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驱动因素、产业政策、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区域经济影响作用明显不同。因此,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一)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 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从行业和区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首先要从不同行业的国际和国内发展趋势和特征出发,分析该行业在国际或国内同行业中的发展地位和优势,判断和分析该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其次要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分析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水平。有时从行业角度来看,某行业并不代表本行业发展趋势和最高水平,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有些行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不一定突出,但它也许代表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应该从行业自身和区域视角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准确分析和把握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不同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制定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基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跳出区域或行业自身的束缚,从更广阔的区域和行业视角来分析产业整体、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等在发展水平、产业关联、资源利用、区域优势发挥、生态和环境保护、产业用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及其特点分析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不断地从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中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经济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但是,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产业定位不清 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的仿效、复制国内外成功园区的模式,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使得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全国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基本都以装备

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就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因素而言,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定位,还必须有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过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中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 4、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 90年代以来,园区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地方政府不断规划新的园区。为了吸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硅晶圆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全球硅晶圆出货量、市场规模和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6英寸及以下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占比都趋于下降,而12英 寸产品的重要性得到明显提升,预计未来硅片尺寸增大化是必然趋势。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新型产品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产 能合作,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第一部分规划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 内需求,以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坚持原则

1、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产业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资金投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4、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成链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5、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丹口镇三年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分六大部分来完成。 一、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发展现状。种植业是我镇重要的和主导的传统产业,贫困户多以栽种茶叶、竹林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我镇茶叶、笋竹林产业起步较快,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此外,我镇地处县西南山区的地理现状,适合家庭畜禽养殖方式,畜禽养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贫困户增收重要途径。我镇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存在问题。我镇地理位置偏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我镇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较好的农产品无法及时运往外地销售,也缺乏企业进驻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时,贫困户自身文化程度和专业产业知识不强,技能、渠道和资金缺乏问题突出,品牌意识和特色优势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我镇产业发展。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各级各部门对产业扶贫工作重视程度加深,政策倾斜明显,网络信息、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为我镇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如何引导贫困户转变发展观念,鼓励带头示范大户,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又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以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质特色产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等原则。 (三)主要目标。到2018年,扶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设施蔬菜、优质茶叶、畜禽标准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生态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强特色产品加工能力,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加强镇、贫困村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建设,培育特色产业的知名品牌,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全镇有能力发展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精准扶贫如期实现脱贫。 三、产业扶贫重点任务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按照精准扶贫目标,我镇选择蔬菜、茶叶、竹林、畜禽、水产、休闲农业等六个精准扶贫的产业。各村因地制宜择优安排有关项目,从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进行规划。 四、政策保障 主要包括在土地、金融、产业支撑服务、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产业园区规划与发展

产业园区规划概述 目录 一、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二、产业园区规划服务内容 三、产业园区规划基本框架 四、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 五、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新的规划理念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等以及近期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长期以来,我们围绕园区的发展与运营等问题,帮助地方政府或地产商在园区产业发展问题上明确方向与重点。 产业园区可以说是某产业的聚集区或是技术的产业化项目,简而言之,孵化平台,是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集中区域。“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园区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

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的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中研普华通过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 一、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如何从产业链的角度对现有的区域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寻找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 如何结合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行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布局,选择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大鹏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大鹏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一、大鹏现状 1、自然地理 大鹏新区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成立于2011年12月30日,位于深圳东南部,三面环海,东临大亚湾,与惠州接壤,距离深汕特别合作区只需1小时,西抱大鹏湾,遥望香港新界,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2°38′ ,东经114°24′;辖区面积60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94.18平方公里,约占深圳市六分之一。大鹏新区下辖3个街道,25个社区;常住人口13.56万人(2015年)。大鹏半岛森林覆盖率超过76%,大鹏新区东西两边临海,南北两面环山,区山地多平地少,地形较为复杂;大鹏新区位于深圳东南部,三面环海,海岸线长130多公里,受海洋影响,多雨雾,常受台风吹袭。全区近5年年降水量约1846毫米,北部和南部易出现突发性强降水,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高;由于植被覆盖率高,加上海洋的调节作用,平均气温较低,平均气温22.5℃,城市热岛强度较小,风速相对较大,平均风速2.5米每秒,气候舒适程度较高。 2、行政规划 大鹏新区下辖大鹏街道、南澳街道、葵涌街道三个街道,25个社区;其中大鹏街道辖7个社区:鹏城社区、岭澳社区、水头社区、布新社区、王母社区、下沙社区、大鹏社区;南澳街道辖9个社区:南澳社区、南渔社区、东渔社区、东山社区、南隆社区、水头沙社区、新大社区、东涌社区、西涌社区;葵涌街道辖9个社区:葵新社区、三溪社区、高源社区、土洋社区、溪涌社区、坝光社区、官湖社区、葵丰社区、葵涌社区。大鹏新区政府驻地葵涌街道金岭路1号。 3、经济概况(参考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f815299892.html,/tjgb/21036.htm)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较2014年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48亿元,下降1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6.66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39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6%、批发和零售业下降0.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6%、金融业增长14.8%、房地产业增长32.0%、其他服务业增长7.6%。

2016-2020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区域产业规划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相关产业的路线图。特定区域内某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当地政府以前瞻性的眼光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和培育规划。通过区域产业规划来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招商工作确定方向和框架。 从区域规划文件的区域角度分类看,除了省级、市级,还有跨区域规划。而从规划内容分类,则有产业规划、综合规划等。其中,资本市场最为关心的是规划中涉及产业发展新思路方面内容。在当前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发现的背景下,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往往能够刺激投资者的敏感神经。 2012年以来,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涉及投资额动辄上万亿元,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来临。这些规划提出依据地方要素禀赋优势,通过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地方十二五规划中,以京、沪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淡化了GDP指标,转而更加关注结构调整;而诸多西部省份则提出未来五年GDP翻一番的目标。在产业布局方面,京、沪等地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重点指向现代服务业,而西部诸多省份仍主打能源产业。 早在2014年4月召开的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已着手启动和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当前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编制工作的继续进行,随着《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的不断出台,未来各地区各项产业规划将会不断出台,为各项产业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及思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共创经济新繁荣。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原区域为核心,包括瑶海区、长丰县、肥东县委托管理区域,面积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约万人。为加速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十七次五中全会和《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文件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 一是近几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10年预计实现115亿元。二是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贡献率跨越式增长,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和%。三是商贸经济持续繁荣。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预计2010年达到183亿元。四是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全区综合财政收入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亿元,五年间增长68%。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试验区“大建设”成效显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站南商圈已经成型,建设品位逐步提升,站北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开工,环卫、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环保设施、园林景观和道路景观陆续建成,园区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综合承载不断提升。截止2010年上半年,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改造道路9.2公里,带状公园万平方米,桥梁7座,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道路交通设施、路灯、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亿元。 (三)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十一五”期间,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试验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及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狠抓“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京东方六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LED产业化、太阳能光伏等重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型平板显示为代表的泛半导体产业已成为试验区新的支柱产业,园区新型工业的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四)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试验区以民生工程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建成34平方公里现代化新城,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自2007年以来,全区共承担合肥市6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6856万元,基

建邺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建邺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 划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建邺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依据《南京市河西新城区总体规划》、《南京市河西新区概念规划》、《南京市河西南部地区规划》、《河西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南京市建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情况回顾 1、产业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目标定位科学。立足新城实际,紧紧抓住全市沿江开发的战略契机和后十运发展机遇,高端定位新城产业发展结构,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化、功能化、集群化发展,不断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为目标,基本完成“一区五城”的产业空间布局。 发展路径清晰。坚持“功能园区是繁荣建邺的活力之源,宜居社区是和谐建邺的固本之基”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四个适宜’现代化新城和全面建设繁荣和谐的现代化新建邺”的总体目标,不断创优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投入建设产业发展载体和服务平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金融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商贸业、文化体育产业,全力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产业结构优化。关闭和淘汰了一批有污染、高能耗企业,基本形成以旅游、文体产业为先导,以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商贸业、房地产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保险、信息、软件研发以及知识型产业加速聚集,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80%。 2、功能园区建设加速,产业发展集聚平台初具规模 河西CBD载体建设、企业集聚不断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CBD一期核心区,总长约2公里,占地1平方公里,包括中泰广场、紫金西城、新地中心、金奥大厦等13个项目16栋标志性建筑,总投资达118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241万㎡。全面启动二期南延区域

区域产业规划的三种思维模式

区域产业规划的三种思维模式 区域产业规划是指导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性 文件,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各地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将面临以下三个新的挑战: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明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同时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在这样的要求下,地方政府除了要更加重视产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外,还需要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及时调整规划思路。二是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趋势不可避免。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前提下,提高质量效益、促进均衡协调、实现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必然会对地方编制和实施产业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在四万亿及随后的追加投放结束、经济增速适当放缓的条件下,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投资决策更加慎重,对项目的行业投向和区域性选择更加“挑剔”。从2012年后我们与多地政府和产业园区专业开发商的合作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种现象是非常明

显的。我们认为,根据上述变化,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应该重新调整规划思路,建立以下三种思维模式,以确保产业规划能够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一、要建立以招商为导向的竞争性思维模式制定区域产 业规划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无外乎两条道路,一是立足自身求发展,二是借助外力求发展。因此,区域产业规划除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外,还应该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紧密关联,从而对引入外部经济增量起到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经济总体增速放缓、企业投资决策慎重的条件下,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必须建立起竞争性的思维模式。但是这里提到的竞争性思维,并不是不讲形象的与周边地区抢资源、抢客商,而是要进一步明确区域的自身定位,重点是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和形象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形成一体化的体系,既有利于自身的对外宣传,也便于让外部投资者清晰地认识到区域的特点和适宜发展的产业方向。而这一点,是过往各地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欠缺的地方。例如,今年十月份和君咨询参加了某发达省份一个县的招商推介会。在会议上了解到,该县与省会城市隔黄河相望,距离省会机场、高铁站比省会城市的大部分区还近。该县原来有紧邻黄河的63平方公里属于洪灾保护区,30年没有开发,处于原生态状态。由于黄河目前得到有效治理,该区域解除了保护,可以投入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优势条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产业定位 第三节发展战略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的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改革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和观念创新,形成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优势,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 (2)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实施优势优先,兼顾周边地区,,实现城乡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创新流域治理、生态网络建设、有序开发机制,展现湖南山水、生态、经济、文化特色。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市在改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规划、政策等的科学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二)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 (3)《湖南省发展“十二五”规划》 (4)《湖南省总体规划2008--2020》 (5)《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

(三)规划编制重点 (1) 对湖南省产业的优势条件进行分析 (2)对湖南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3)对湖南省产业的发展与布局进行分析 (4)对湖南省五大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四)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规划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 (五) 规划期限 (1)近期:“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 (2) 中、远期:2010年——2015年。 (3) 远景:2020年。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优势条件 (一)区域优势 自然条件: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表现出冬夏长、春秋短的季节特征。日照十分充足,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并且,雨热同季,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地形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中部地区大多为丘陵、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北部为河谷冲击平原,地势很低,土壤肥沃。省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质优等优点,如锡、钛等为湖南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安土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着世界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是国家层面对外开放、实施欧亚战略合作的经济增长极;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带状经济大通道”;也是未来国家以西安为起点向西开发开放的战略要地。 土门地区是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门户,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西连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东接唐皇城历史街区。不仅是陕西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所在地和出发点,更是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具活力的战略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建设,将打开中国向西开放的大通道,使土门地区迎来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随着西安市产业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主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步伐加快,土门地区成为主城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土门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将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高潮。国家推进西进战略,使土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历史的必然。 1

目前,与周边各产业板块相比,土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活力不足,产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区改造任务重,现代服务业经营规模小,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2013年3月7日,市政府决定,土门地区综合改造全面启动。土门地区综合改造是一项涉及企业搬迁、产业优化、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和当下的政策机遇,从自身优势出发,对接国家级开发区各种优势资源和辐射效应,形成携手并进,产业互补的联动机制,更好的承接各区域产业转移,更快的构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中央活力区和国际商务区,都成为土门地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编制本产业规划的出发点。 本规划按照《西安市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新的城市空间功能定位,依托土门地区的区位优势,在分析土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确定产业发展重点,谋划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提出保障措施。努力将土门地区打造成以国际商务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商业商贸为两翼,以文化旅游为特色,以绿色居住为配套,活力永续、魅力彰显、繁荣发展的国际西安新型城市中心。 2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及案例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及案例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产业园区规划简介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 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 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1、发展阶段:要素群群集阶段 2、产业聚集动力:低成本导向,由于优惠政策的吸引及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导致人才、技术培训、资本的滑入,但要素低效串配置 3、产业发展需求因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 4、园区功能:加工型,单一的产品制造、加工 5、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关系:基本脱离(点对点式) 6、由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外力”的驱动 7、主要的产业类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 8、产业空间形态:纯产业区,在空间上呈现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聚集 9、园区增值方式:人们对园区主要活动的关注顺序是:贸-工-技。可称之为“工业产品贸易区”,其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 10、代表园区:我国一些发展水平信偏低的产业园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1、发展阶段:产业主导阶段 2、产业聚集动力:产业链导向。各种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 3、产业发展需求因素: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这时期企业主要依靠外部科学结构和大学的支撑,因园区内企业自身能力较弱 4、园区功能:以产品制造为主 5、与城市发展关系:相对脱离(串联式)

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讲解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发展阶段从自然发展阶段迈向规划制胜阶段。园区经济包涵广泛,如:科技园区、开发区、专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 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是比较全面的产业园区长远发展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 研究制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是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做好规划研究工作对于充分发挥园区比较优势、科学开展招商引资、切实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商圈分析与商业项目调查 商圈是指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所提供的商业、贸易或者商铺、贸易服务的范围。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消费者所来自的区域,或者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吸引消费者的有效空间范围。通常,商圈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商圈(主要商圈)、次级商圈(次要商圈)、

边际商圈(边缘商圈)。商圈调查可了解预设商店营业范围内的地理区域,以协助适当项目地点的选择,商圈调查的目的包括: (1)了解地区居民的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变相及生活形态等; (2)确定产品组合及促销地点; (3)分析商圈是否重叠 (4)计算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应开几家店; (5)找出商圈内的障碍: A、道路设施不便 B、人口拥挤 C、人口过度拥塞 (6)法规方面考虑租税、执照、营运、最低工资及都市区域划分情况 (7)其他因素:了解一地区内同性质的竞争家数(竞争是否激烈)、将来的变动趋势、供应商位置、运输是否方便(交通状况)、可否利用物流中心一次性补齐所需物品,及停车场是否宽广等。 项目选址与可行性评估 商业地块选址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项长期性的投资,直接关系企业经营的战略决策,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观点的重要体现,是影响企业效益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商业项目的选址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客流规律是选址的最重要的因素 ?交通状况 ?商业环境 ?地形特点 ?城市规划的要求 在选址过程中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实际调查,搜集资料,具体分析研究,论证其可行性。 项目定位研究与策划 商业项目定位是预测、策划与决策的统一,是利用市场及技术预测的结果,通过资源整合及策略创新等策划手段,形成的具有充分可操作性、可控制性的企业发展决定。包括业态

泰州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规划背景 从空间上分析,泰州位于沿海与长江“T”型发展轴的结合部,交通较为便捷,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距泰州仅20多公里的苏中机场已纳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呈现出良好的 发展势头。 泰州经济开发区是泰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工业经济的集聚 区。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大的 发展框架指引下,开发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整体形成了“一区四园”的空间框架,规划面积达到64.2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其中,春兰工业园 4.42平方公里、高新技术园12.68平方公里、民营科技园5平方公里和滨江工业园9.98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春兰、LG、中源机电、康翔铝业、 中海油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家电、车件和电子产业、石油化工等产 业的空间相对集聚。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泰州经济开发区 作为江苏省“四沿”战略中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节点,面临着难 得的发展机遇。“十一五”以来,开发区发展步伐较大,发展规模 和速度、招商引资力度均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当初“十一五”规划设 定的目标,急需对现行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同时,目前开发区产业 发展过程中在产业特色、企业分布、资源配置、产业产品链、配套 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 进程、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整体上梳理、优化开发区内的 产业产品链是开发区面临的最为突出的课题。 据此,有必要在泰州经济开发区“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从 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研究泰州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纵向层面,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设定目标;横向层面,与全省136个开发区相比,泰州经济开发区位列何处,在哪些特定 领域具有特定的优势。同时,将泰州经济开发区放到江苏省的小“T”

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将全镇划分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一心:一个城镇经济中心 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是全镇的政治、文化、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发展为辐射安居区西北片区、大英县10余个乡镇的商贸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职能,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度假等提供旅游接待和服务的服务业,带动全镇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两轴:两条经济发展轴 城镇经济发展轴:为贯穿镇域东西的遂保公路,该发展轴两侧农村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全镇城市化及第二产业发展的经济轴线。 旅游发展轴:为位于镇域西部连接麻子滩水库—毗卢寺—国有林景区的旅游发展轴线,两侧农村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成为带动镇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轴线。 三片区:三大特色产业片区 山地林业培育区:位于镇域西北部,包括黄桶坡、麻子滩、毗卢寺、刺桐垭、长沟、石龙庙、四方井、东沟、两路口、罗家坳、禅林寺等村,在进一步发展蚕桑、养殖等农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蓄林、营林为主的生态林业,并建立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积极发展水上、森林生态旅游服务业。 生态农业发展区:位于镇域东部,包括花朝门、宝泉沟、青峰、庙滩、龙王塘、马家沟等村,以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为主,该区应在稳定传统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引进科学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生态蔬菜、经果林种植和禽畜养殖业。 现代农业发展区:位于镇域北部,包括治平寺、花天坝、白塔、白果树四村城镇城镇规划区外区域及回龙寺、立家安、卧龙桥、小龙塘、陈家沟、白马庙等村,该区域积极发展为城镇服务的现代农业,引导农业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成规模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枇杷、柑橘等果园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基地等,交通条件、风景资源良好的行政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服务业。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

潍坊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 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录 前言 (3) 一、产业发展基础 (4) (一)发展现状 (4) (二)主要优势 (6) (三)存在问题 (11) (四)面临形势 (14) 二、产业发展定位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基本原则 (17) (三)战略定位 (18) (四)发展目标 (20) 三、总体布局 (27) (一)构建“一带” (29) (二)强化“双核” (29) (三)打造“四大功能区” (30) (四)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园区 (32) (五)打造十大特色商业街区 (38) (六)未来发展空间 (39) 四、产业发展重点 (41)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41)

(二)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54) (三)都市农业发展重点 (64) 五、产业支撑体系 (67) (一)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67) (二)重点建设五大平台 (70) (三)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73) 六、政策保障措施 (75)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76) (二)优化投资融资机制 (77)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78)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80) (五)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方式 (81)

前言 潍坊市地处半岛中部、环渤海经济圈南岸,是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和“蓝黄”两区重点建设区域,具有深厚的产业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基础,素有“中国动力城”、“中国电子城”、“全球厨房”、“世界风筝都”、“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之称。潍坊中心城区位于潍坊市中部,呈南北狭长带状展布,是潍坊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区设有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 长期以来,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以动力机械、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生物医药以及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在潍坊市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中心城区人均GDP 59938元,城镇化率达到65%,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和中级城市型社会。为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加速统筹规划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强区的战略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结合中心城区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在总结分析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是指导中心城区产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7-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2017-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目录) 中国报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815299892.html,

2017-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目录) 【价格】纸介版:7200 电子版:7200 纸介+电子:7500 【交付方式】电子版Email / 特快专递 【网址】 https://www.sodocs.net/doc/f815299892.html,/shangchang/287830287830.htm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形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 1.1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市场 要想带动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就要注重该地区内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化经济时期,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采取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与此同时,还要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会为社会发展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对该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城市规划都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引、引导及经济基础的作用。首先,区域经济影响城市规划的总体方。其次,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1.2城市规划增加了客户群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区,城市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乡镇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对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促进消费,为该区域内的一些服务性产业提供更大的客户群体,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规划工程的建设,会促进该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区域内客户消费群体数量和消费额度的增长,也为农业创新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

潍坊滨海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产业发展规划

二一三年八月

目录 前言...................................... - 0 -第一章发展基础............................. - 2 - 一、发展优势 ............................... - 2 - 二、机遇和挑战 ............................. - 5 - 三、战略意义 ............................... - 6 -第二章总体要求............................ - 7 - 一、指导思想 ............................... - 7 - 二、发展原则 ............................... - 8 - 三、发展定位 ............................... - 9 - 四、发展目标 .............................. - 11 -第三章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 15 - 一、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集群 .............. - 15 -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 .................. - 21 -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 24 - 四、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 - 26 - 五、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 27 -第四章优化产业布局 ....................... - 30 - 一、发展主轴 .............................. - 30 - 二、先进制造业产业园 ...................... - 31 - 三、临港产业园 ............................ - 33 - 四、科技项目区 ............................ - 34 - 五、滨海产业园 ............................ - 35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