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08生物技术二班曾洋1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

结构上的比较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

动物细胞无上述结构,但有中心粒(体)。

细胞间连接方式的比较

植物细胞:胞间连丝

动物细胞:细胞连接,连接方式有3。分别是:

桥粒:上皮之间呈纽扣状结构,与质胶中的中间纤维连接,形成细胞骨架网。多见于皮肤、子宫颈等部位。

紧密连接:膜与膜之间的紧密连接。多见于肠壁。

间隙连接:细胞之间存在间隙,有一系列通道贯穿在间隙之间。细胞质通过细胞之间存在的间隙相通。动物细胞最多的一种连接方式。

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是在结构上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但有中心粒(体);在连接方式上有紧密连接、间隙连接、桥粒三种方式,以间隙连接为主要连接方式的细胞。

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在结构上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在连接方式上以胞间连丝连接的细胞。

动物体的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四大类: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根据机能的不同分为:被覆上皮、感觉上皮、腺上皮等。

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类型:按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

a.疏松结缔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

c.弹性结缔组织

d.网状结缔组织

e.脂肪组织

f.血液组织,

g.软骨和硬骨组织等。

骨、软骨、血液、脂肪是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分为三类:横纹肌(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包括一个胞体和若干胞突,胞突分为树突和轴突。

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原生质——是细胞内所含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原核细胞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组成。

2章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卵裂的方式分为2种:1.完全卵裂2.不完全卵裂

完全卵裂的两种模式1.辐射卵裂2.螺旋卵裂

少数动物的囊胚中间没有腔,称为实心囊胚。

真体腔: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有两种形成方式:裂体腔法,肠腔法。

假体腔:是体壁肌肉层和消化管壁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残留,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体腔。假体腔一般只有体壁肌肉,无肠壁肌肉,并且没有体腔膜包围,假体腔中充满体腔液。

试比较原肠动物与后口动物的差别。

胚孔的比较:原肠腔的开口称为胚孔。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发育为动物的口。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发育为动物成体的肛门,口在胚孔另一端重新形成。

体腔的方式比较: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后口动物是以肠体腔法形成体腔。

卵裂的方式比较:原口动物的卵裂方式是螺旋卵裂,后口动物的卵裂方式是辐射卵裂。

小结:动物有性生殖的发育过程从受精开始,卵细胞受精后即开始分裂、发育。卵裂的形式有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2种。完全卵裂有辐射型卵裂和螺旋型卵裂2种主要形式,不完全卵裂有盘裂、表裂等形式。三胚层的多细胞动物中,根据体腔的有无和形成方式,分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中胚层只形成了体壁的肌肉层,也有肠壁肌肉层。真体腔有裂体腔法和肠腔法2种基本形成方式。无脊椎动物发育一般经历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几个阶段,脊椎动物还有神经胚阶段。根据动物卵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等,三胚层的动物又可以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第三章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3.1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双名法,即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来表示物种。

小家鼠的学名:Mus musculus Linne

人的学名:Homo sapiens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个体发育的每一阶段都代表这一动物进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成体形式。

最主要的区分物种的根据则是有无生殖隔离。

印刷体中学名用斜体排版,或加下划线,命名人姓氏用直体排版。

小结:动物界有着异常丰富的多样性。人类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种的概念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对物种的命名采用了林奈倡用的国际通用的双命名法,即属名加种名。传统的分类学以形态学为基础,现在采用的多种分类法根据不同层次的特征来源,如不同类群中的同源分子、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等来确定它们的谱系关系。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声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界。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后生动物门类,其分类的7个阶元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后生动物起源于原始得单细胞真核生物祖先,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系统发育的进化历程,而个体发育则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3.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对称类型:非对称型→辐射对称型→两侧对称型

体腔类型: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真体腔动物

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和脊神经有明显分节现象

头部形成:

骨骼化:外骨骼→内骨骼

小结:动物体的结构机包括对称类型、体腔类型、身体是否分节、头部是否形成以及骨骼化程度等,在与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得到发展它们不仅反映一个动物体的整个结构和功能,也反映了动物体的进化水平。

3.3 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

生物学特征:

1)原生动物是单细胞个体或单细胞群体

2)营养类型:光合自养性营养(植物性营养)、吞噬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3)生殖方式: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进化地位:原生动物是一类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

的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鞭毛、眼点和胞肛等。原生动物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鞭毛或纤毛运动,另一种是变形运动。它们的运动机制不同,前者靠鞭毛或纤毛打动水流运动,后者靠胞内原生质的流动形成伪足运动。原生动物的水分调节和排泄主要靠伸缩泡实现,没有专门的胞器进行呼吸,气体的交换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完成。原生动物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3种类型。有的种类兼有2种或3种营养方式。原生动物的生殖分为无性生殖(二裂生殖、复分裂生殖、质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2类。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有鞭毛纲、肉足纲、孢子虫纲、丝孢子虫纲和纤毛虫纲,它们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些寄生种类会引起人畜的疾病,给人类造成危害。

3·4 无脊椎动物类群

3·4·1中生动物门

均寄生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身体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行使营养细胞的功能,轴细胞具有繁殖功能。现在一般认为中生动物是原始的类群。

3·4·2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

海绵动物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这类动物在演化上与其它多细胞动物不同,是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原始性:

1、体型多数辐射对称或不对称。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瓶状等。

2、体壁由内(领鞭毛细胞)外(单层扁平细胞)两层细胞构成。

3、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canal system)。

4、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5、没有组织分化和器官系统。

6、只有细胞内消化,没有细胞外消化。没有消化腔。

7、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感受刺激以及反应能力都十分缓慢。

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它对适应固着生活十分重要。

逆转现象:除海绵动物外,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形成外胚层。而海绵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动物极小胚泡内陷入里面形成内层细胞,植物极大胚泡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完全不同。因此将海绵动物胚胎发育的这种特殊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小结:海绵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营固着生活;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的现象;具特殊的水沟系统;细胞没有组织分化;通常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没有消化腔,只行细胞内消化;没有神经系统;海绵动物仍然保存了领鞭毛细胞。综上所述海绵动物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3·4·3 辐射对称的动物——腔肠动物门

进化地位:身体出现辐射对称或两侧辐射对称体制;两个胚层、原始消化腔、有组织分化的原始多细胞动物。若将海绵动物看作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侧支,那么腔肠动物就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生物学特征:

1.体壁有两层细胞构成,外层来自胚胎发育时期的外胚层,内层来自胚胎发育时期的内胚层;

2.出现消化循环腔。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

3.除细胞内消化,还具有细胞外消化;

4.有原始的组织分化。出现了感觉器官,网状神经系统

5.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能自由运动。

腔肠动物的身体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水螅型、水母型的构造基本相同。从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有口、没有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遣的功能。多数腔肠动物的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有的水螅型发达水母型退化。有的相反,有的种类只有水螅型或水母型,无世代交替现象。

腔肠动物分三个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珊瑚是腔肠动物门

栉水母类在进化上是一盲端支流,与高等动物没有直接关系。

小结: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2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适应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另一种是适应漂浮生活的水母型。腔肠动物的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一个消化循环腔,但是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能进行胞外消化和胞内消化;腔肠动物出现了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神经细胞和网状神经系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种生殖方式;有些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一些群体生活的有多态现象;海洋中的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若将海绵动物看作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侧支,那么腔肠动物就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

3·4·4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的体制和中胚层。

为什么中胚层的出现是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进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意义: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提供了物质条件,如:

1)中胚层可以分化出肌肉组织,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2)高等种类:在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

3)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

4)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集中为:梯形神经系统

5)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耐饥饿、抗干旱。

因此,中胚层的产生,不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进一步完备提供了基础,并且使机能也加强,促进了动物新陈代谢的能力,使动物进一步发展进化。

所以,中胚层的形成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两侧对称和中胚层产生是扁形动物区别于腔肠动物的最主要的特征。

扁形动物分三纲:涡虫纲(自由生活)、吸虫纲(体外寄生)、绦虫纲(体内寄生)。

华枝睾吸虫引起的疾病称为华枝睾吸虫病。

姜片虫成虫寄生于人或猪的小肠内。可使患者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儿童可引起发育障碍。

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它所引起的疾病,简称血吸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引起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

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引起绦虫病。

纽形动物与扁形动物相似,但较扁形动物更为进化。

颚胃动物可能是介于扁形动物与假体腔的腹毛动物及轮形动物之间的一类,与两者均有某种亲缘关系。

小结:

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和颚胃动物门3个类群均为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它们身体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中胚层,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完备的器官系统,代表了动物进化中一个新的阶段。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管与体壁之间为实质所充填;消化管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了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扁形动物分为3个纲,涡虫纲是自由生活的种类;吸虫纲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和腺细胞,有1-2个吸盘,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原始种类营体外寄生,高等种类营体内寄生。绦虫纲全部营体内寄生生活,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幼虫头节具钩,多数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类和家畜的寄生虫。

3.4.5 具有假体腔的动物

假体腔动物包括: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铠甲动物门、鳃曳动物门。(看得眼熟即可)

假体腔的出现对动物进化的意义:

1.肠道与体壁之间的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体腔液的作用,使动物膨胀,紧绷,产生压力,加

强了运动能力。摆脱了纤毛运动。

3.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通过流动可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类似循环

系统的作用。

生物学特性(高等):

1.消化管分工明确(前、中、后肠)。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消化能力得到加强。假体腔:身体可以自由运动;

2.体表都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膜,保护功能。

3.腔内的液体和物质出现简单的流动循环;

4.体内充满体腔液,可以自由运动。雌雄异体。

与扁形动物一致的方面:

1.排泄系统仍是原肾形。

2.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鞭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直肠等部位,引起鞭虫病

斑氏丝虫形成“橡皮病”

腹毛动物门假体腔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因身体腹面披有纤毛而得名。

线形、线虫、轮行、棘头动物有寄生的种类,其中棘头动物全部是寄生。

小结:

假体腔动物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包括: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内肛动物门、铠甲动物门、鳃曳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它们的共同特征除都有假体腔外,还有:卵裂均为螺旋卵裂,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具有完整的消化管,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这类动物中有很多是寄生的种类,广泛寄生在动物和植物等体内,给人体健康和农、牧、渔业的生产带来危害。

3.4.6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

生物学特征

1.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具有3个胚层和真体腔。

2.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个部分。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3.排泄系统后肾型。

4.出现了循环系统、专门的呼吸器官。

5.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具有担轮幼虫期。

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贝壳由外到内分为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

其中,角质层和棱柱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可逐渐加大,但不增厚。珍珠层是由整个外套膜表面分泌,可不断加厚。

珍珠的形成:外套膜通常分三层:外层和内层为表皮细胞层,中间层为肥厚的结缔组织。

在生长过程中,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等异物进入蚌外套膜内,刺激上皮细胞分泌珍珠,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

水温、食物都能影响外套膜的分泌功能。外套膜分泌旺盛时,贝壳生长也快,反之生长减慢,于是在贝壳表面形成了疏、密的生长线,可作为生长情况依据。

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现象,软体动物就已经具备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是目前已知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器官系统。

小结:

软体动物分布很广,是目前已知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具有3个胚层,出现了不发达的真体腔。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多数有石灰质的贝壳。排泄系统是后肾型,出现了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除头足纲属于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属于原口动物。海洋中生活的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有担轮幼虫期。腹足类不对称的体制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转造成的。

3·4·7 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环节动物门

同律分节:除前端2节及末端的1节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形态、机能)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同律分节。节与节之间以隔膜分割,体表形成节间沟。所以分节不仅表现在体表,

内部器官也按节重复排列,例如:排泄、神经、循环系统。体节的数目因种而异。

异律分节:同律分节的体节进一步分化,不同部位的体节在功能上分工,完成不同的功能,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逐渐分化出头、胸、腹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

由于对生活方式的适应,多数疣足退化只留下刚毛(寡毛类)。有的刚毛也消失(蛭类)。

发达真体腔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1.次生体腔的出现,使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2.肠壁有了中胚层的参与,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条件。

3.真体腔把消化管和体壁隔开,对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形成及功能起到促进作

用。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环节动物分为三纲,即:多毛纲(沙蚕)、寡毛纲(蚯蚓)、蛭纲(蚂蟥)。

小结:

环节动物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土壤甚至陆地上,它们多为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两侧对称,具体3个胚层,身体同律分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的疣足和刚毛,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既有自由游泳的,也有爬行的,还有居穴生活和寄生的种类。一般自由游泳的多毛类头部明显,有眼和触手等感觉器官,是环节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穴居的寡毛类头部和感觉器官均不发达;蛭类的身体有口吸盘和后吸盘,体腔被间质所占据,形成血窦。海洋中生活的环节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

3.4.8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演化出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有几丁质外骨骼;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原口动物中演化程度最高的类群,也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动物门。

头部前6个体节都不同程度地愈合形成头部——动物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昆虫头后的3个体节成为胸部——动物的运动中心;

腹部昆虫胸部后的体节成为腹部——动物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分节的附肢增加了附肢运动的灵活性。

混合体腔内血液和体腔液是混合的,又称血体腔。其中有2个隔膜,将血腔分为3个部分,即背血窦、围脏窦、腹血窦。

血液通过动脉离开心脏——流入组织间隙——汇集到混合体腔(腹、脏、背)—再通过心孔流回心脏。

水生的种类呼吸:鳃、书鳃。陆生的种类呼吸:书肺、气管。

昆虫的口器主要有哪几种?最原始的口器的是哪种?

1.咀嚼式口器

2.剌吸式口器

3.虹吸式口器

4.嚼吸式口器

5.舐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类型,适合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

(l)增节变态:体节逐步增加。

(2)表变态:触角及尾须节数增多;成虫期仍然继续蜕皮。

(3)原变态:短暂的亚成虫期。亚成虫外形与成虫相似。

不完全变态:具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期。

完全变态:具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节肢动物分为4亚门:三叶虫、螯肢、甲壳和单枝亚门

小结:

节肢动物的身体异律分节,不同的体节在一定程度上愈合,形成头部、胸部、腹部等形态不同的体区,完全不同的生理机能。与环节动物的疣足不同,节肢动物偶带关节的附肢,附肢可以形成口器、触角、步足等各种类型的足。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体腔是混合体腔形式,体液与血液合在一起,循

环系统式开管式。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有腮、书腮,陆生种类的有书肺、气管。水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为后肾型的基节腺、绿腺、鄂腺等,陆生节肢动物的是马氏管。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门,分布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各种环境中,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多足纲和昆虫纲具有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

3.4.9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触手冠动物

小结:

触手冠动物既有原口动物的某些特征,又有后口动物的某些特征。它们一般都有真体腔,并且发育过程中出现前体腔,中体腔和后体腔;都有兼作生殖导管的发达后肾;海洋生活的种类均有与担轮幼虫相似的幼虫期;受精卵的卵裂是辐射卵裂;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这些特征可将触手冠动物是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度类群。

3.4.10无脊椎后口动物——辐射对称的棘皮动物门

棘皮对称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体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其它无脊椎动物体壁都没有真皮层。

小结:

棘皮动物与前面各类多细胞三胚层动物的螺旋型卵裂不同,都是辐射型卵裂。早期的胚胎发育时不是端细胞法产生中胚层,而是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原肠口(即胚孔)最终形成了成体的肛门,而成体的口则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另外形成,属于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的幼虫都是两侧对称,而成体都是次生性五辐射对称。成体身体表面有棘和刺突出体壁外。棘皮动物全部营海洋底栖生活,活动能力不强。有体腔形成的水管系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骨骼全部起源于中胚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

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中空的神经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根据对半索动物组织与胚胎的研究,证明口索与脊索既不同功又不同源。是非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3.5 脊索动物类群

3.5.1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有哪些共同特征?分为哪几个亚门?

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

2)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腹面等次要特征。

3)脊索在低等种类终身保存,以后被脊柱取代。背神经管在脊椎动物分化为脑和脊髓。

脊索:具有支持功能,增加了动物的运动能力。

脊神经管: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脑和脊髓,神经系统充分发展,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为其进一步演化准备。

腮裂:增加了动物的呼吸能力。

肛后尾:有利于水生动物的运动

分属于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椎动物亚门

逆行变态:变态时,失去一些脊索动物应具有的特征,在发育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头索动物被认为是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脊椎动物的姐妹群。

小结:

脊索动物门的动物在生命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或一生具有纵贯全身的脊索,并因此而得名。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可能有共同的生活在前寒武纪的祖先。所有脊索动物具有3大特征即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以及肛后尾及其他次要特征。本门分为3大亚门。尾

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仅由脊索为支持结构,无头部分化。在尾索动物中,其幼体具有上述特征,脊索仅在尾部,自由游泳,经过逆行变态而成为成体,大部分成体固着生活。头索动物鱼形,是典型脊索动物的缩影,代表动物是有名的文昌鱼。

脊椎动物亚门动物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作为支持结构,其中圆口纲因具雏形脊椎骨而被包括在脊椎动物中。脊椎动物有头的分化,而且重要的是出现了内骨骼即脊柱等中轴骨和成对附肢,使动物有较大体型,并提供肌肉附着,大大加强了运动能力,伴随其他系统的完善,使脊椎动物有很强的适应辐射。

3.5.2低等的无颌脊椎动物——圆口纲

小结:

圆口纲动物是最原始的有头但无颌的脊椎动物,包括盲鳗和七鳃鳗。身体鳗形,无成对附肢,具软骨(虽然其祖先甲胃鱼具有硬骨骼,,脊索终生存在,有雏形脊椎骨。具口吸盘以吮吸方式取食,管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寒武纪晚期底栖的甲胃鱼类与圆口类有共同的祖先。

3.5.3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鳔:绝大多数硬骨鱼类通过鳔调节比重。

鳔内气体的调节有2种方法:吞咽或吐出空气——管鳔类,依靠红腺分泌气体——闭鳔类。

软骨鱼通过肝脏调节。

感觉器官:包括嗅觉听觉视觉和侧线。

硬骨鱼类绝大部分为体外受精和发育,软骨鱼类为体内受精,受精卵的发育方式有3种:卵生、卵胎生、假胎生

软骨鱼和硬骨鱼形态结构上的相同点:有颌、以腮呼吸、变温。

不同点:软骨鱼纲

1)骨骼为软骨。

2)体被盾鳞。

3)口在腹面,肠中有螺旋瓣。

4)鳃隔发达,鳃裂一般5对,无鳔。

5)体内受精,雄性有鳍脚,卵生或卵胎生。

6)尾属歪尾型。

硬骨鱼纲

1)骨骼一般为硬骨。

2)体被骨鳞,有一部分种类被硬鳞,少数种类无鳞(次生型退化)。

3)口通常端位。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鳃盖遮护.

4)鳔常存在。

5)多数是体外受精,卵生.

6)尾多呈正尾形。

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鳞的类型:盾鳞、硬鳞、骨鳞(园鳞、栉鳞)

鳍的类型:奇鳍(背鳍、臂鳍、尾鳍)和偶鳍(胸鳍、腹鳍)

尾的类型: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

小结:

鱼类是有颌、以鳃呼吸、变温的水生脊椎动物。

1.具有偶鳍,体被鳞片,最早出现于奥陶纪,祖先可能是由原始有头类在进化中

向有颌的方向发展的一支。

2.现存鱼类分为2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它们在体型、行为、栖息地及适

应性方面具有多样性.

3.大多数在水中生活的硬骨鱼靠鳔来获得浮力,鳔是有效的调节气体以调节浮力

的结构。

4.水中的氧气和鱼体内的血液在鳃部以逆流接触的方式进行高效的气体交换。

5.鱼类有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6.鱼类进行有性生殖,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雄性软骨鱼类有交配器(鳍脚)。

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后两种方式较为少见。

3.5.4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

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

生物学特征

1.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2.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3.具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4.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5.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器;

6.原脑皮;

7.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骨骼系统:包括头骨、脊柱、带骨和肢骨。上陆后由于重力作用骨骼发生了深刻变化。

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首次出现了出现了颈椎、荐椎、胸骨,成体无肋骨。

叙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代表动物和主要特点。

无足类是小型热带无四肢的类群,身体细长,适于穴居生活,我国仅有一种即版纳鱼螈。有尾类具尾,并具有几乎等长的四肢如中国大鲵、泥螈等。无尾类是现代两栖类中最大的类群,无尾,身体粗短,后肢发达,特化为适合于跳跃运动方式,常见的有:黑斑蛙,大蟾蜍、花背蟾蜍等。

1.无足目

?因营地下穴居生活,外形细长似蚯蚓或蛇。

?四肢及带骨退化。

?无尾或尾极短。

?营地下穴居的生活。

?尾短或无尾。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我国仅有一种即版纳鱼螈

2.有尾目

a)体长似蜥蜴。

b)四肢细小。少数种类仅具前肢,尾发达,有些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

c)体表裸露。有的种类终生具鳃或以皮肤呼吸。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d)多数体外受精。幼体水栖,成体半水栖,生活于潮湿环境。也有终身水栖种类。

如中国大鲵、泥螈等。

3.无尾目

a)无尾目是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

b)体形宽短。四肢强健,后肢特别强大,适于跳跃。趾间具蹼也适于游泳。成体无尾。

c)皮肤裸露,分布有大量粘液腺。

d)眼具活动性上下眼睑和瞬膜。

e)肺呼吸,具有胸骨,但无肋骨。

f)体外受精,幼体为蝌蚪,鳃呼吸,经变态转变为肺呼吸的成体。

常见的有:黑斑蛙,大蟾蜍、花背蟾蜍等。

小结:

两栖类是变温的、具有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在由水生向陆生环境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两栖类大多数以肺作为呼吸器官,但同时辅以皮肤呼吸,有的终生水生的种类终生具有鳃。两栖类发展了陆生动物所具有的骨骼结构,包括在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的变化和脑的相应的发达有利于在复杂的陆生环境中生活。但由于结构的不完善,至少在繁殖期要走向水中,身体不能抵抗寒冷、干旱等,限制了它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现代两栖类包括3个生要类群:无足类是小型热带无四肢的类群,身体细长,适于穴居生活。有尾类具尾,并具有几乎等长的四肢。无尾类是现代两栖类中最大的类群,无尾,身体粗短,后肢发达,特化为适合于跳跃运动方式。

大多数两栖类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变态阶段,最初是由水生的幼体蝌蚪开始的,蝌蚪结构似鱼,以鳃呼吸,经变态后产生陆生的以肺呼吸的成体。在繁殖期返回水中产卵。无足类和一些有尾类体内受精,大多数两栖类生殖期雄性发出特有的鸣叫以吸引异性,雌雄两性有抱对现象,体外受精。

3.5.5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爬行类:在两栖纲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为什么说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事件?

(1) 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坚韧——避免机械损伤,减少微生物侵入

?不透水——防止卵内水分蒸发

?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谢的正常进行

?卵黄囊:内有大量营养物质,保证胚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

(2) 胚胎发育期出现胚膜

?羊膜:羊膜包围胚胎形成的羊膜腔内有羊水,使胚胎处于胎内水环境中发育,免于干燥和机械损伤

?尿囊膜:形成尿囊充当胚胎发育时排泄器官

?绒毛膜:和尿囊膜共同充当胚胎的呼吸器官,因二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通过多孔的卵膜和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由于羊膜卵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可产在陆地上借日光孵化。从而使个体发育摆脱了水的束缚,是脊椎动物有完全陆生的可能性。因此,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的一大重大进步事件。

颞窝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空洞,是颞肌附着部位,它的出现与咀嚼肌有效地执行咀嚼功能有关,为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颞窝主要有3种类型:无颞窝类、双颞窝类、合颞窝类。

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的位置后移,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呼吸通道畅通,不影响动物吞食活动。

胸椎与胸骨共同组成胸廓(羊膜类特有),具肋骨;首次出现,(保护内脏,增强肺呼吸)。

爬行动物具有肋间肌、皮肤肌、四肢肌,躯干肌和咬肌。

毒蛇的毒腺是变态的唇腺,而毒蜥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小结:

?爬行类在系统发生上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古两栖类,是3亿年前出现的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其成功主要归于羊膜卵的进化。产于陆地的羊膜卵不仅具有坚硬的壳,重要的是胚胎发育得到卵内3层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的保护,使胚胎在干燥陆地上仍得以在水中发育,使爬行类彻底脱离了水的束缚。爬行类还具有干燥的有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以及进步的骨骼支持、循环、呼吸、排泄、体内受精神神经系统等,使爬行类真正生活在陆地。爬行类与两栖类一样仍是变温动物,但大多数种类以其更有效的行为来控制体温以适应陆地温度的变化。

中生代爬行动物种类极大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类在古生代末期的3大分支即无颞窝类、合颞窝类和双颞窝类是以在头骨上出现的颞窝数目来区别的。无颞窝类衍生出现生的龟鳖类,合颞窝类是似哺乳动物类群,最后演化出现生的哺乳类,双颞窝类进化出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新西兰喙头蜥已面临绝灭,其形态特征与中生代双颞窝类化石相同。龟鳖类是一群特化动物,具有沉重的骨质板,无牙齿,均为卵生。有鳞目的蜥蜴和蛇类占现生爬行类的95%,体被角质鳞片。许多种类在炎热和干旱贫瘠的地带生活。鳄类是初龙类支系留下的唯一生存的爬行类代表,是最高等的爬行类。

3.5.6适于飞翔生活的恒温脊椎动物动物——鸟类

鸟类是继鱼类之后的第二大类群脊椎动物。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的进步性特征(小题)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一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

4.

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5.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6.心脏四腔,完全双循环,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大大提高了鸟类的新陈代谢

水平,成为真正的恒温动物。

鸟类与爬行类共同的特征:

1.皮肤干燥且缺乏皮肤腺。

2.羽毛和爬行类的鳞片均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

3.头骨仅有一个枕髁和第一颈椎相关节。

4.两者的受精卵都是盘状卵裂,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都属于羊膜动物。

5.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

鸟类的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如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等。

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是:尾脂腺

羽毛是表皮细胞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角质鳞同源。

小结:

世界上大约有9800种鸟类,是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产大型羊膜卵、恒温的脊椎动物。鸟类是从初龙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与中生代的兽脚类恐龙最接近。

最早已知的来自侏罗纪的化石鸟始祖鸟具有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除具有羽毛外,几乎与某些兽脚类恐龙相同。

鸟类对飞行的适应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减少体重和加强飞翔的力量。鸟类最

明显的特征是具有羽毛,羽毛是从爬行类角质鳞片演变来的,轻而坚韧,在维持体温和飞行中起重要作用。减轻体重表现在骨骼高度愈合,且为气质骨;轻便的角质喙以代替爬行类沉重的牙齿和颌骨;内脏结构简化,如无膀胱,一侧卵巢退化等。适应飞翔的特点有前肢变为翼,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发达的胸肌和腿部肌肉,有效的血液完全双循环,伴随能量丰富的食性,使鸟类具有高的新陈代谢率和较高的恒定的体温。此外,鸟类还具有敏锐的视力,良好的听力;小脑发达,对飞行有极好的协调能力。

鸟类飞行的力学原理与飞机飞行的原理相同,翼的形状、小翼羽的结构和运用、尾舵的作用等均使鸟类能在空中获得所需的上举力和推进力。所有鸟类都是从能飞行的祖先进化而来,但不是所有现生鸟类均能飞行,它们分成两大类,一是失去飞行能力的平胸鸟类,以及具良好飞行能力的突胸鸟类,而其中一部分突胸鸟类也失去飞翔能力。

鸟类具有复杂的社会和繁殖行为。(判断题)

3.5.7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

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持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胎生和哺乳的生物学意义:

胎生方式为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对胚胎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低。

乳汁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以乳汁哺育幼兽,是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成长。

原兽类(卵生)、后兽类(育儿袋)、真兽类(真正的胎生)

并不是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判断题)

角: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为有蹄类所具有,主要分2类:

洞角(不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如牛羊角)

实角(分叉,多数雄性发达,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

牙齿为真皮和表皮的衍生物。

食草类——盲肠极发达,其中的反刍类胃为四室胃(复胃)。

肺由支气管树和最盲端的肺泡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单位。

终尿:尿素为主的含氮废物,原尿中的1%水分从终尿排出。

小结:

1.哺乳类是具有乳腺、有哺乳和抚育后代能力的动物,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胎盘,极大提高了幼仔成活率和向成体成长过渡的能力。

2.最原始的现生哺乳类是产卵的原兽单孔类,其他哺乳类均为胎生哺乳类。

3.除原兽亚纲动物外,均有再生性的异型槽生齿,并由于不同食性而产生很大变异。食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物的体型、器官结构和生理机能。

4.哺乳类全身被毛,具有汗腺,其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感觉整合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有灵活快速的运动能力,有冬眠、半冬眠以及迁徙的习性,有极强的行为可塑性。

5.哺乳类的祖先是一支似哺乳的合颞窝类爬行动物,经中生代二叠纪的盘龙类、三

叠纪的兽孔类、兽齿类,在三叠纪末期进化出真正的哺乳类。

6.哺乳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得到空前大发展,迅速辐射开来,形

成现在的、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的哺乳类多样性。

第四章动物体的生命活动

4.1 动物身体的保护、支持和运动

表皮衍生物:外骨骼、角质鳞、毛、羽、喙、爪、蹄、指甲。黏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等。

真皮衍生物:鹿角、骨质鳞、鳍条、骨板等。

小结:

?动物体的保护和运动能力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动物体由保护性的皮肤包围,其结构可像一个原生动物的细胞膜那样简单,也可像哺乳类的皮肤那样复杂。无脊椎动物的皮肤基本上是单层表皮细胞,以及由这层细胞分泌的角皮组成,并可能由于钙化而坚硬。这种皮肤不随身体长大而长大,因而必须周期性蜕皮以允许动物体生长。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并产生多种衍生物参与保护、运动、分泌、排泄等活动。陆生脊椎动物表皮为防止干燥而角质化,并有蜕皮或脱落现象。

?动物体的支持系统可能是流体静力的或坚硬的。具有柔软体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由于体内不能被压缩的液体而产生流体静力骨骼。节肢动物具有不随身体长大的外骨骼,脊椎动物发展了随身体长大的、由软骨或硬骨组成的内骨骼支架。(填空题)肌肉或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或附着在内骨骼的外表面,构成运动装臵。

?3种运动方式即变形运动、纤毛运动和肌肉运动(填空题),均依赖于特化的有收缩性的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肌球蛋白系统,在ATP提供能量的情况下,肌小节中的粗肌丝和细肌丝在收缩时相向滑行,产生肌肉运动。

4.2 动物的排泄和体内水盐平衡调节

小结:

?动物保持体液的稳定主要靠将代谢物移出体外的排泄和调节体液水盐浓度的平衡机制。无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有伸缩泡、原肾、后肾和马氏管;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主要是肾,另外还有盐腺、直肠腺等肾外排盐结构。

(填空题)

?动物摄入的蛋白质必须释放出氨基,转化为糖原或脂肪后在细胞中贮存,或者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放出的氨基则转化为无机氮NH4+排出体外。动物的代谢废物主要是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和蛋白质等分解产生的含氮废物,而其中NH3、尿素、尿酸等含氮废物则是由排泄系统排出。

?一般水生动物代谢产生的NH3可直接通过细胞膜透过体表而溶于外界水中。也有一部分NH3被水稀释,毒性减弱后从排泄系统排出。所以水生动物尿中的含氮废物主要是NH3。陆生哺乳类动物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主要以尿素形式排出。尿素是氨经氧化而生成的产物,易溶于水,毒性较小,同时排出的水分也就较少。陆生动物代谢的另一种产物为尿酸,(填空题)这是将氨转化为不溶于水的尿酸排出的方式,几乎不损失体内水分。

4.3 动物的循环、呼吸、淋巴和免疫

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了解)

鱼类:一心房和一心室的双腔心。单循环。

两栖类:心脏均有3个腔:右心房接受体循环的缺氧血,左心房接受肺循环的多氧血;两心房将血排入单一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爬行类:心室被部分分隔,而鳄鱼的心室几乎被完全分隔。

鸟类:心脏4室,仅具右体动脉。完全双循环。右心房将体循环的缺氧血泵入两肺,左心房将两肺的多氧血泵入体循环。

哺乳类:心脏4室,仅具左体动脉。完全双循环。

呼吸色素:(了解,小题)

①血液中通常含有对氧有特殊亲和力的呼吸色素,这种呼吸色素可以使血液的氧

容量增加许多倍。

②呼吸色素是1种含有金属物质铁、铜的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

动物中的血液中有4种呼吸色素:血红蛋白、血绿蛋白、血蓝蛋白和蚯蚓血红蛋白。无脊椎动物的呼吸色素多存在于血浆中而不存在于血细胞中,有少数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在体腔液的血红细胞中,脊椎动物中的呼吸色素则存在于红细胞中。

无脊椎动物不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特异性移植免疫。脊椎动物除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外,在进化过程中还获得特异性免疫功能。

小结:

?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与体腔的形式有关系,分为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的程度往往与动物的呼吸形式,以及呼吸器官的结构有关系。

当呼吸器官比较集中,它们的循环系统就相对复杂。脊椎动物循环系统都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等部分所组成。

?动物中的血液中有4种呼吸色素。呼吸色素是1种含有金属物质铁、铜的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血红蛋白是动物中普遍存在的l种呼吸色素。无脊椎动物的呼吸色素多存在于血浆中而不存在于血细胞中,有少数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在体腔液的血红细胞中。脊椎动物中的呼吸色素则存在于红细胞中。哺乳动物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可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类,均来自造血干细胞。?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液和淋巴器官构成。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没有红细胞。毛细淋巴管末端封闭。组织液可从毛细淋巴管壁渗入到淋巴管中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的流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不同,淋巴液始终是向心脏方向流动的。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等是淋巴器官。淋巴系统具重要的免疫机能。

4.4消化和吸收

?胞内消化:胞饮和吞噬

?胞外消化:消化管或消化腔

消化管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消化液的分泌:化学性消化

小结:

?动物的消化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2种方式。二胚层的腔肠动物出现了消化循环腔,有了胞外消化的机能,但有口、无肛门。假体腔动物具有了完全的消化管,软体动物出现了肝等消化腺。节肢动物的消化管更加复杂,而且出现了各种适应不同食物类型的口器。脊椎动物的消化管则更加复杂化,人的消化管由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大肠)、直肠等部分组成。在唾液腺、胰腺、肝等消化腺的作用下,完成对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消化与吸收。小肠是动物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小题)

4·5 动物的神经调节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在动物的器官系统中,与演化历程联系最紧密的是神经系统。(判断题)

突触:神经元轴突分支的末端膨大,并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的表膜形成接点,这种细胞间的功能接点称为突触。根据神经冲动通过方式的不同,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种。

反射弧: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单位,反射弧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一般要经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和进化:(了解)

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但在体内有多种神经肽存在。

海绵动物已经有神经元,但是这些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

腔肠动物已有神经系统(网状,也见于棘皮动物和海鞘),它们的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已经存在突触传递,但由于神经细胞多是多极神经元,因此神经传导是不定向的,也没有神经中枢。

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梯状中枢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统(链状,也见于软体动物)是神经细胞集中,形成神经节,神经细胞的胞体部分集中在神经节的外周,这是无脊椎动物神经节的共同特征。

小结:

?最原始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网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称为梯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统形成神经节,出现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部分的链状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集中,脑和脊髓是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的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脑。从脑发出的脑神经和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外周神经系统。无羊膜动物有10对脑神经,而羊膜动物有12对脑神经。脊椎动物的脊神经多是由脊髓两侧的背根和腹根混合成的,是既有感觉神经,又有运动神经的混合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不受意志的支配,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是支配动物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判断题)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单位,反射弧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一般要经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轴突传递电信号。

由于细胞膜的内外存在电位差而产生膜电位,膜上的离子通道会随着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开闭,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能够沿一定方向传播。神经元轴突分支的末端膨大,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的表膜形成突触。根据神经冲动通过方式的不同,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种。电突触的突触前、后膜非常接近,加上缝隙连接的作用,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传导没有方向。化学突触由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间隙远比电突触大,神经冲动只有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通过。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哺乳动物中2种重要的神经递质。

4.6动物的激素、分泌和调控

昆虫的生长发育受3种激素的影响,它们是脑激素又称促前胸腺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肾上腺素(强心针):升高收缩压(高血压、心脏病)、呼吸加深、提高代谢率、机体应急(如恐怖、逃走或休克、急中生智)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性激素、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髓质激素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机能减退:呆小症(克汀病),单纯性甲状腺肿:

缺碘。

甲状旁腺是人体最小的腺体之一,使血钙水平上升,血磷含量下降。

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由2个不同来源的部分组成,即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与性腺的发育有一定关系。

前列腺素在临床上用于人工流产手术。

小结:

?动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在协调各器官、系统,完成正常的生理机能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的激素种类多,特异性高。一般每种动物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对其他器官或细胞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产生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动物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有调节作用。很多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无脊椎动物中的激素一般来自神经系统,但是也有一些内分泌腺不是神经性的,而与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相同,是上皮组织形成的。昆虫的变态发育受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控制。哺乳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脑下垂体、松果体、前列腺、胸腺、性腺等内分泌腺(小题),以及它们分泌的多种激素。

激素有脂溶性的固醇激素和水溶性的激素2类。前者能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细胞质内或细胞核内的相应受体结合,影响基因的活动。后者在细胞表面与受体结合,使靶细胞所特有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从而表现生理效应。

4.7生殖系统

吃了米猪肉会得绦虫病。

小结:

?动物的无性生殖包括裂殖生殖、出芽生殖、芽球生殖、再生等形式。有性生殖增加了子代的遗传变异,有利于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原生动物没有专门的生殖结构。海绵动物生殖靠中胶层内未分化的原细胞。腔肠动物雌雄异体,性细胞由间细胞形成。扁形动物的生殖系统已较为复杂,并出现了交配器官。环节动物的生殖细胞由体腔上皮发生,生殖管起源于体腔膜向外突出的体腔管。节肢动物具复杂的生殖系统,生殖腺来自残存的体腔囊,外生殖器是由附肢特化形成。无脊椎动物和一些低等脊索动物中普遍存在变态发育。

?以人为例,脊椎动物生殖系统,男性的句括睾丸、排精管道、附属腺和外生殖器,女性的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生殖器。

?动物的发育从精子和卵的发生,经过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和中胚层发生等阶段。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外面有羊膜、绒毛膜、卵黄囊和尿囊的膜。人和其他哺乳类胎盘的绒毛膜厚,并有绒毛状突起长入子宫壁中。随着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形成和胎盘相连的脐带。脐带中有深入到胎盘内,形成胎儿毛细血管网的动脉和静脉。胎儿通过毛细血管网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氧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二氨化碳和代谢物。

?雄性生殖器官和精子的发育与成熟。以及雌性的发情和排卵都是受激素控制的。

第五章进化理论与动物演化

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种群是小进化的基本单位。

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

小结:

?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种群是小进化的基本单位。遗传漂变、迁移、基因突变以及自然选择是小进化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自然选择是造成种群进化改变的最重要的因素。?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种形成的模式有两种:分支进化模式和线系进化的模式,分岁进化比线系进化更普遍。种形成方式主要为渐进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在大进化中进化革新事件的出现和物种的绝灭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进化的型式包括辐射、趋同和平行。渐变型式与断续平衡型式是大进化的两种不同型式。在地球生命进化史中生物大爆发和集群绝灭存在“周期”更替的现象,早期动物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为现今的动物体系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介绍人类在自然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人科谱系和现代智人种的起源。

第六章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多样性保护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古北界、新北界、热带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澳洲界

我国动物区系: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

—年动物生物学期中A答卷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5—2006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专业必修课《动物生物学》试卷(B卷) 参考答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老师: 专业学号:————姓名:————考试成绩:————— 一、是非题:(对的打“+”号,错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1.动物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肛门排出称为排泄。(—) 2.河蚌的外鳃瓣,除具呼吸功能外,同时也是幼虫发育的场所。(+) 3. 根据颞窝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的情况,颞窝分为四类:合颞窝类头骨每侧有一个颞窝。(+) 4.鸟类具有双重呼吸。(+) 5..消化道首次出现盲肠的脊椎动物是两栖纲动物。(—) 6.完全变态的昆虫具有蛹期。(+) 7.首次出现完整的消化管的动物是环节动物。(—) 8.兔的齿式为I 2/1C0/0Pm3/2M3/3,表明兔下颌的前臼齿为3颗。(—) 9..腔肠动物是三胚层动物,因为中胶层即是中胚层。(—) 10.羊膜动物才有胸廓。(+)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血吸虫侵入人体的时期是(D)。A. 六钩蚴 B. 囊尾蚴 C. 成虫.D.尾蚴 2.蝗虫的变态属于(B)。A. 无变态 B. 渐变态 C. 半变态 D. 完全变态 3.下列动物中具有动脉球的是( C) A.七鳃鳗 B.鲨鱼 C.鲫鱼 D.蛙 4.鸟类的大脑发达是由于:(B) A.嗅叶发达 B. 纹状体发达 C. 新脑皮发达 D. 古脑皮发达 5.水管系统为 D特有器官,主要的功能是运动。 A 海绵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节肢动物 D 棘皮动物 6.具有开放式骨盆的动物是C。

A 哺乳类 B 爬行类 C 鸟类 D 两栖类 7.鸭嘴兽为哺乳类C的代表动物。 A 后兽亚纲 B 真兽亚纲 C 原兽亚纲 8. 盾鳞是D体表的鳞片。 A. 文昌鱼; B. 硬骨鱼; C. 七鳃鳗; D. 软骨鱼。 9 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史中,B是首次出现于爬行动物的特征。 A.五趾型附肢; B. 羊膜卵; C. 恒温动物; D. 完全双循环。 10. 爬行类的血液循环方式为B。 A. 三循环; B. 不完全双循环; C. 完全双循环; D. 单循环。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海绵动物的固着生活有重大的适应意义。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川行来维持。靠鞭毛的打动,不断将外界的水连同食物和氧带入水沟系中,又不断地将废物带到外面去。即使是有性生殖的精子,也是随着水流由一个海绵到另一个海绵体内去的。根据构造复杂程度的不同,水沟系可分为3种:(1)单沟型(2)双沟型(3)复沟型。 2.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结构。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它与鸟类宽大的骨盆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行走时获得支持身体的坚实支架。 3.羊膜卵:卵的外表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侵袭。卵壳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的气体代谢正常进行。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藏大量称为卵黄的营养物质,使胚胎在发育中始终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 4.开放式骨盆:鸟类两侧耻骨在腹中线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适于产大型带硬壳的卵。 5.反刍胃:为一些草食性哺乳动物(部分偶蹄目的种类)的胃,由瘤胃、网胃、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动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动物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最早出现分节现象是门,而且是同律分节,到 门,动物身体开始异律分节;蜘蛛分节不明显,身体分和两部分。 2、多细胞动物中,门的身体是辐射对称,从门开始,动物的身体出现了两侧对称。 3、在动物界,最高等的是门,在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纲。 4、典型的两栖纲动物,身体分:、、和 四部分。 5、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是动物的感觉和中心,胸部是其中心,腹部是代谢和中心。 6、完整的鸟类繁殖环节包括占区、、求偶、、、和七个组成部分。 7、真正的双胚层后生动物是腔肠动物门,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是门,最早出现真体腔的是门,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是门,最原始的羊膜动物是纲。 8、棘皮动物的运动能力差,有的根本不能移动,如,该门的主要特征是:、、和。 9、原生动物在环境恶变时能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保护性的外壳, 即。 10、鱼类的鳞片有三种,分别是:、和等。 11、海绵动物又称;腔肠动物又 称; 有胎盘类是指;软体动物又 称。 原索动物是指和亚门的

动物。 12、扁形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 有、、。 13、在现存动物中,会飞行的动物存在于三个类群中,一是节肢动物的 纲;二是脊椎动物的纲和纲。 14、爬行纲动物有三种体型,分别是:、 和。 15、鱼类的脊椎分化为两种类型:和;两栖类的脊椎在鱼类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类型: 和。 16、哺乳动物的体型发生很大变异,以适应多种栖息环境,例如,马属于 型,猿猴属于型,海豚属于型,鼹鼠属于 型。 17、半索动物有三大特征,即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 和。因而,半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18、在整个动物界,只有两个纲的动物是恒温动物,即 和。 二、选择题 1、对于人类养殖食用的河蟹(大闸蟹),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十足目 B.甲壳亚门 C.软甲纲 D.厚甲纲 2、常见动物的血液多是红色的,下列动物中血液是蓝色的是。() A.马蹄蟹 B. 梭子蟹 C.蝗虫 D.对虾 3、鸟类栖息环境多样,下列鸟中,属于走禽的是。() A.海雕 B. 鸵鸟 C.啄木鸟 D. 丹顶鹤 4、楔齿蜥是喙头目的爬行动物,现存物种仅分布于。() A.澳大利亚 B. 印度尼西亚 C.巴西 D.新西兰 5、很多水生脊椎动物在河海间洄游完成摄食和生殖,但例外。() A.盲鳗 B. 七鳃鳗 C.大麻哈鱼 D.鳗鲡 6、双循环是脊椎动物的循环方式,下列不是双循环的是。()

动物生物学题库word资料11页

问答题: 1、两侧对称体制对动物的生活及演化有何意 义? 2、说明节肢动物如何以其多种形式的呼吸系统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3、简述一下昆虫如蝗虫蜕皮的原因及过程。 4、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生活演化有何意义? 5、试分析线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6、试述机体分节在动物发展进化上的意义。 7、在无脊椎动物范围内,试以每门动物的两个进步性特征说明其比前各门动物的进化。 8、画图并说明后肾的结构。 9、试述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0、为什么鸟的头可以转动180度? 11、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2、从结构和机能的统一和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观点出发,讨论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13、试绘硬骨鱼和无尾两栖类的动脉弓,并简述陆生动物随着鳃呼吸消失,肺呼吸出现,动脉弓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14、简述脊椎动物上陆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5、简述脊椎动物脊柱的演化趋势。 16、试述鸟类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并总结鸟类的进步性特

征。 17、简述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18、试述哺乳类中耳的结构及功能。 19、什么叫单循环和双循环?青蛙血液属于什么循环? 20、画图并说明羊膜腔的形成。 21、试述哺乳动物进步性特征和标志性特征。 22、试述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 23、试述环节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24、为什么说圆口纲动物是一类既原始又特化的动物。 25、试述脊椎动物脑皮的演化过程。 26、简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27、试述肾单位的结构,并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28、脊椎动物何以属于脊索动物。 29、试比较两栖纲与爬行纲的皮肤系统。 30、画简图并说明五部脑及其脑室的形成。 31、试述哺乳动物耳的结构及听觉的产生。 32、试绘一鱼尾椎的简单示意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33、试述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无颌类:指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纲。 颌口类(有颌类):指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羊膜动物: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备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脊索:是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组成,外围以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脊索鞘,坚韧而有弹性。 鳍式: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载方式。 鳞式:用来表示鳞片排列方式的公式 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镰状突: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一端中附着于盲点,另一端附在晶体腹面的晶体伸缩肌上,伸缩移动晶状体调节视距。(在鱼类眼球中用于替代睫状体的镰状突起。)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鳔与内耳之间依靠由舟骨、间插骨、三脚骨等骨构成的器官器,具有特殊感觉功能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呼吸道与口腔分开。 潘氏孔:鳄类的心脏完全分为四室,但在左、右体动脉基部有一小孔称潘氏孔。 早成雏:在孵化时发育较充分,有绒羽,眼已睁开,脚有力,体羽干燥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地栖性鸟类和游禽。 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 愈合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盆(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胎儿暂时性肺、肝、小肠、肾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口咽式呼吸:因无胸廓,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特有呼吸方式,气囊存在,使鸟类无论在吸气或呼气,通过d-p-v系统均在平行支气管内发生气体交换。 d-p-v系统(d-p-v system):鸟类的肺为缺乏弹性的海绵实体,内分中支气管→背(d)、腹支气管(v),借平行支气(p)管连接,气体流向为d-p-v,呼吸单位为平行支气管,因此无论吸气、呼气、平行支气管均发生气体交换,而称为双重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呼出。来进行肺部的气体交换。 反刍:食草动物食团经瘤胃发酵分解,粗糙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造成逆呕反射,粗糙食物返回到口腔被再度咀嚼,咀嚼后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到皱胃.这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滑行学说:肌纤维的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出现了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的收缩。 反射弧:从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通路。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激素: 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经体液运输的,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的化学物质。 免疫:动物体识别自己、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作用对象是非己的抗原物质。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动物生物学》习题库 …………………………………………………………………………… 第一章绪论 一、试题: 1.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2.填空。 动物生物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描述性动物现阶段、实验动物学阶段、分子动物现阶段、现代动物现阶段。 3.选择。 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C ) 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B实验动物学阶段 C细胞生物学阶段 D现代生物学阶段 4.何谓动物生物学其性质和任务是什么(问答) 定义: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性质: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 任务: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动物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发育、地理、行为、进化、遗传及资源保护等。

5.动物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有何新趋势(论述)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及其生命科学的相互渗透,宏观和微观生物学的相互交叉,使生命科学产生了许多分支新学科,如分子系统学、分子生态学、分子系统地理学等。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物种保护和生物灾害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第二章动物生物学基本原理 1.名词解释。 1).真体腔: 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假体腔: 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位于线虫等动无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 3).组织: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般而言个体发育来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有关的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 4).器官: 是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 5).系统: 是由机能上密切联系的若干个器官共同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动物学期末考试整理

原生动物门 食物泡(Food vacuole ):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胞肛(Cytopyge): 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胞口: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胞咽: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表膜(pellicle): 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大核: 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小核: 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 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外质(ect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内质(end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得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得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得定期、定向有规律性得移动,称为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季节洄游. £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得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得种类得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得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得二节与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得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得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得体节具有完全不同得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得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得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就是胚胎时期囊胚腔得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得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与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得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与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得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得迟,又称为次生体腔 £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得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外骨骼:节肢动物得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得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得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咽式呼吸:两栖类得呼吸运动主要就是依靠口腔底部得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得薄膜气囊。主要得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与骨得空腔中.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得扩大与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与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得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就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得一种特殊呼吸方式。 £多态现象: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得个员,有不同得结构与生理上得分工,完成不同得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得整体。 £生物发生律:生物在个体发育系统总就是在简单而迅速得重演,成生物发生律。 £拟态现象:拟态就是指一种生物在外形、色彩,甚至行为上模仿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体,而使自己得到好处得现象。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与受骗者. £孤雌生殖(轮虫动物):常见得雌体称为非需精雌体,具有双倍染色体(2n),不经受精就能繁殖后代。在外界环境中得某些不良因素刺激下,非需精雌体得卵母细胞发生突变,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需精雌体与雄体。它们均为单倍体(n)。交配受精后形成休眠卵,以抵抗不良得环境。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即孵化出非需精雌体,继续进行孤雌生殖。 £世代交替(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有两种体形,一为水螅型,一为水母型,无性与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常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 £伸缩泡就是原生动物得一种收缩与扩张可周期得交替得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得液泡. £疣足:多毛纲得运动器官,就是体壁得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 £皮肤肌肉囊:由于中胚层得形成而产生了复杂得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集锦(2016最新整理 期末必考)

1.试述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1)羊膜卵(amniotie egg)的出现是早期的爬行动物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为胚胎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水环境——羊膜腔内的羊水。 (2)体表被覆角质鳞,皮肤干燥,极大的减轻了身体水分的蒸发。 (3)具有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四肢骨骼与中轴骨骼呈横向直角关系,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因而呈现爬行方式;头骨有颞窝,便于咀嚼肌肉的附着,提高了咀嚼能力;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畅通,提高了呼吸效率;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其中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多,增加了头部的灵活性,颈椎分化出环椎(第1枚)和枢椎(第2枚),荐椎2枚,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增强了后肢的承重能力,提高了在陆地上的运动能力;首次出现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城胸廓;腰带骨之间出现孔洞,减轻了腰带的重量,而且提高了承重能力和运动速度;肋间肌肉和皮肤肌肉出现,躯干肌肉复杂化。 (4)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口腔内有牙齿,分为侧生齿(蜥蜴)、端生齿(蛇)、槽生齿(鳄类);出现了盲肠。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肺内壁有较复杂的分隔,扩大了与空气的交换面积,借助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进行呼吸。 (6)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因此血液的混合程度降低,肾门静脉开始退化,血液回心脏的流速加快,血压增大。 (7)具有羊膜动物式的肾脏排泄器官。羊膜动物式的肾脏完全与体腔分开,与血管联系收集废物,提高了排泄效率;排泄废物主要是尿酸(uric acid)。 (8)体内受精、产羊膜卵。有交配器官,体内受精,产羊膜卵,大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大脑体积增大,出现了新脑皮,脑神经12对;出现了泪腺,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晶体与角膜之间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情况

《动物生物学》习题库 …………………………………………………………………………… 第一章绪论 一、试题: 1.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2.填空。 动物生物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描述性动物现阶段、实验动物学阶段、分子动物现阶段、现代动物现阶段。 3.选择。 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C ) 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B实验动物学阶段 C细胞生物学阶段 D现代生物学阶段 4.何谓动物生物学?其性质和任务是什么?(问答) 定义: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性质: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 任务: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动物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发育、地理、行为、进化、遗传及资源保护等。 5.动物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有何新趋势?(论述)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及其生命科学的相互渗透,宏观和微观生物学的相互交叉,使生命科学产生了许多分支新学科,如分子系统学、分子生态学、分子系统地理学等。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物种保护和生物灾害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第二章动物生物学基本原理 1.名词解释。 1).真体腔: 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假体腔: 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位于线虫等动无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 3).组织: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般而言个体发育来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有关的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 4).器官: 是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 5).系统: 是由机能上密切联系的若干个器官共同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6).顶体反应: 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称顶体反应。 7).原口动物: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鳍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 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一、 索动物门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 脊索: 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包以结缔组织的棒 状物; 位置: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且纵贯头尾; 来源:起源于中胚层; 发展:脊椎动物亚门仅存在于胚胎或幼体中,以后被脊柱所取代; 其他类群中则终生存在。 2. 背神经管: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位于脊索背面;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发展: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3. 咽鳃裂: 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鳃裂壁 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 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一般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 环。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身体分节,两侧对称,后 口,三胚层。 二、 脊索动物的起源: 尾索动物 现代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 无 颌类 原始有头类 有 颌类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颌类 鳍足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 兽足类 有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 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2. 脊索为脊柱所取代。前端发展为头骨,后端发展为由脊 椎构成的脊柱; 3. 背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和延髓),后端分化为脊髓; 4. 原生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水生种类肺呼吸; 5. 除圆口类外,具有上下颌; 6. 循环系统渐趋完善,有能收缩的心脏(从2腔 3腔 4腔),闭管式循环; 7. 肾管为肾脏所代替; 8. 除圆口类外,具有成对的附肢。 六、 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 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 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 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 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 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 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 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 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 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 脊柱 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 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 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 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 (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物学 复习 吴蕾 2015级生态学

1.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 (1)发育:包括从配子发生到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2)受精:指精子、卵细胞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想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受精过程包括: ①精卵相遇:精卵的相互识别、精子获能 精卵识别的分子基础: ·卵母细胞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分泌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趋化因子,不仅有利于控制精子类型,还可以使精子适时完成受精 ·趋化因子已在腔肠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中发现。如精子激活肽,分离自美国海胆。 ②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只有 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 ·精子头部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该蛋白能够被子宫和输卵管分泌物中的酶降解,获得受精能力 ·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③精卵接触时的变化: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精卵细胞核融合 ·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上的某种糖蛋白结合,诱发精子顶体反应。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膜间的囊状细胞器。在顶体反应过程中,顶体小炮破裂并释 放出顶体内的各种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子胶状膜和卵黄膜,形成通道;随后精子穿过 通道,精卵质膜融合,精子的细胞核、线粒体和中心粒进入细胞内。 ·阻断多精入卵的机制: Fast block:改变膜的极性 Slow block: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实现 ·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 然而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 ·卵细胞的激活:未受精的卵的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核膜互融后,融合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为合子的细胞核,紧接着第一次卵裂的开始。 皮层反应:膜极性改变,卵膜上的精子结合受体失活 卵黄膜反应:皮层反应释放的皮层颗粒内容物如粘多糖吸水膨胀,卵黄膜向外凸出 透明带反应:皮层颗粒释放的透明质素在卵黄膜表面形成透明带,透明带中的精子受体分 子被修饰失活 受精膜:透明带、卵黄膜和皮层颗粒膜一起形成,最先在精子入卵的位置形成,逐步扩展 至整个卵细胞,皮层颗粒分泌的过氧化物酶使受精膜硬化,阻断多精入卵(3)卵裂 ①卵裂: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始进入卵裂期,卵裂期内,体积较大的单细胞受精卵经过多次 有丝分裂形成许多小的细胞的过程。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 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结果是分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 ②卵裂球:卵裂形成的细胞 ③桑椹胚:实心的卵裂球 ④由于各种动物卵含有不同的卵黄量,其卵内不同区域的卵黄分布的均匀程度不一,而卵黄量的 多少影响着卵裂的速度,过多的卵黄甚至组织卵裂面将细胞完全分开,因此卵内各个区域的卵 裂速度和它的卵黄量成反比

动物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考试要求 主要考查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各主要门和纲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等知识。 命题基本要求 考试命题应以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为依据,考试范围覆盖教学重点和难点。 考试时间及题型 1.时间:120分钟。 2.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判断题、简述题、填图、问答题。 动物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名词解释:物种、双名法、细胞、组织 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非常概要!) 细胞有哪两种类型?动物的组织有哪些类型? 生物分类的基本等级有哪些? 生物分为哪几界?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动物的完全卵裂有哪两种主要形式?不完全卵裂有哪些类型? ?无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经历哪几个阶段? ?何为假体腔?何为真体腔?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区别? ?重要的模式生物有哪些? ?高等动物三个胚层最终分化的方向是什么?(简要概述) 原生动物 ?1、名词解释:原生动物;伸缩泡;孢子生殖;接合生殖 ?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 的一类动物? ?3、原生动物如何进行各项生理活动? ?4、原生动物有哪些主要类群?各有什么主要特点? 海绵动物 ?名词解释:芽球生殖; ?海绵动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 物?

腔肠动物 1、名词解释:辐射对称;消化循环腔; 2、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腔肠动物在动物界中的重要地位? 3、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各有什么主要特点?其代表动物是什么? 4、腔肠动物分化有那些类型细胞? 扁形动物 ?名词解释:左右对称、实质组织、皮肌囊、直接发育、间接发育、寄生、 中间寄主、原肾管、不完全消化系统、牟勒氏幼体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等? ?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比较其特点。 ?动物两侧对称体制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简述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 ?简述中胚层的生物学意义。 ?扁形动物的特征(特别是体形、对称体制、胚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 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与腔肠动物相比有何不同?在进化上有何意义? 原腔动物 ?1、名词解释:假体腔、孤雌生殖、完全消化系统 ?2、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理解!) ?3、试述人蛔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 ?4、试述轮虫动物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 ?名词解释:外套膜;外套腔;贝壳;开管式循环系统;担轮幼体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软体动物分为几个纲?从体制特点、贝壳、头、足、外套膜、神经系统的 特点、呼吸特点、血液循环特点、生活方式、发育特点等方面比较这几个纲的异同。 环节动物 ●名词解释:真体腔;同律分节;异律分节;疣足;闭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 链索状神经系统;担轮幼虫;多毛类;寡毛类; ●比较环节动物三个纲的特点。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高等种类的开 始? ●比较真体腔和假体腔的特点。

动物学复习总结(全部)

绪论实验动物科学 1、实验动物科学包含的内容 分为两个领域1、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 2、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包括1个研究(通过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等研究)3个控制(对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及其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实行控制;使实现动物的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科学研究、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及其质量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提供专用的标准化实验动物。) 内容包括: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2、实验动物医学3、比较医学4、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5、动物实验技术 2、实验用动物的分类 ①经济动物②野生动物③观赏动物④实验动物 3、实验动物的定义 指经过人工培育和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遗传及营养、环境因子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满足科学研究,教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及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需要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 4、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法规,1988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卫生部2项法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医学实验动物标准》 第二章遗传学质量控制 1.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 ①原生动物门②海绵动物门③腔肠动物门④扁形动物门⑤线性动物门⑥环节动物门⑦软体动物门⑧节肢动物门⑨ 棘皮动物门⑩原索动物门 11 脊椎动物门 2.近交系动物 (1)近交系动物的定义(3点) 经连续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同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20代或以后的一对共同祖先的遗传群体,近交系数达98.6%,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2)近交系动物的命名 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母等高,符号应尽量简短。C3H BALB/c (3)近交系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纯和性②同基因性③表现型的均一性④遗传稳定性⑤个体性⑥分布广泛性 ⑦背景资料和数据比较完整⑧可分辨性 (4)近亲交配的弊端 意义:①实验动物获得遗传均一性的典型方法。②使用较少的近交系动物,即可达到统计学要求的精密度③同一近交系的全部动物,在遗传上相同,从而减少了表现型的变异④在个体之间能相互接受皮肤和肿瘤移植弊端:①在固定基因时,有害的隐性基因也会纯合,出现不利的性状而造成育种失败②近交还可能导致多基因之间丧失平衡,从而使高度纯化的动物对不良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降低③近交使动物失去为保持足够生物适合度所必需的最低水平的基因杂合性,从而影响动物生长率,寿命,对疾病的感受性,生活力,体力及繁殖能力。 (5)近交系数Fn=1-(1-△F)n n:d代数△F 每一代近交系数的上升率,连续合同胞的兄弟妹交配,每代△F=19% (举例:近交系数F20=1-(1-0.19)20=0.986 3.封闭群动物 1.封闭群动物的定义 以非近交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2.封闭群动物的命名 封闭群由2~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者的英文缩写名称,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后面的字母小写,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名字之间用冒号分开。 Ssmu:KM 3.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库大,杂合率高②群体基因频率基本保持稳定③在封闭群体内,个体间差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祖代起源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 25 分) 1.动物的组织归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和。2.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生殖,在按蚊体内进行和生殖。 3.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从受精卵开始,经过、 、、、阶段。 4.是海绵动物适应水中固着所特有的结构,其基本类型为三 种:、和 . 5.海蜇属于门纲. 6.猪带绦虫属于门纲,它的消化系统, 通过直接吸收食物,其成虫寄生在体内,幼虫寄生在 体内。 7.动物具有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称为,扁形动物为神经系统,环节动物为神经系统。 8.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和,体一般具贝壳,出现了器官,循环系统多为,排泄器官为,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幼虫。 9.蛛形纲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和或和完全愈合成一体,无触角,部有6对附肢,其中步足,呼吸器官为 和。 10.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和三部分,各部分的主要生理功能分别是、、。 二、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哪类原生动物对研究多细胞动物起源问题有重要意义?【】 A、纤毛虫 B、团藻虫 C、孢子虫 D、鞭毛虫 2.草履虫的无性生殖方式是【】 A 纵二分裂 B 横二分裂 C 裂体生殖 D 出芽生殖 3、水螅的生殖腺来源于【】 A 外胚层 B 内胚层 C 中胶层 D 中胚层 4、俗称“米猪肉”所寄生的猪带绦虫的幼虫是【】 A 毛蚴 B 胞蚴 C 雷蚴 D 囊尾蚴 5、沙蚕的神经系统属于【】 A 网状神经 B 梯状神经 C 链状神经 D 背神经管 6、吸血蚂蟥一次可吸很多血液供数月消化是因为它具有发达的【】 A 胃 B 肠 C 咽 D 嗉囊 7、珍珠是蚌体的哪一部分形成的?【】 A 外套腔 B 鳃上腔 C 外套膜与蚌壳间 D 围心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