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03.从“两图合一”到“多规合一” ——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003.从“两图合一”到“多规合一” ——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003.从“两图合一”到“多规合一” ——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003.从“两图合一”到“多规合一” ——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从“两图合一”到“多规合一”

——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

曹娜,白劲宇

摘要: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落实、市规划委与国土局的机构合并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中央改革方案的贯彻执行,从城市发展转型到行政管理改革都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主要协调“两规”矛盾的“两图合一”工作,到“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分区规划编制,北京市空间规划的改革经历了3年的探索。文章在对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实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多规合一”的工作模式,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关键词: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北京实践

1背景

在现行管理体系下,多部门对空间资源的交叉管理导致城乡规划实施效率低,建设项目落地矛盾多,触及生态保护空间的情况时有发生。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任务之后,全国多个城市都开展了“多规合一”工作探索,形成一个县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组建自然资源部,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等多部门的职责进行整合,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了“多规合一”,开启了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新时代。

北京作为一个人口20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近年来城市增长迅速,建设需求旺盛,建设与管控之间矛盾日渐突出。多年来多规分立导致管理混乱,一方面使得需要保护的区域缺乏有效的统一,建设项目触及生态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给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建设用地“减量提质”的工作任务,如何有效协调各类空间规划,统一空间管控底线,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高管理审批效率就成为当务之急。2016年,北京市规划委、国土局合并,北京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提出“要推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的‘多规合一’”,并在“2016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实现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

在此背景下,2016年初北京市正式启动了“两图合一”相关工作,历经2年时间形成了适合北京特点的“两图合一”工作成果,2018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分区规划编制。本文即对北京市三年来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回顾,总结实

践取得经验与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北京市“多规合一”实践与探索

北京市“多规合一”的实践探索始于2014年启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面临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标准、指标、空间边界、基础数据等多方面存在矛盾,结合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课题组开展了标准对接、差异分析等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随着北京市规划委与国土局的机构合并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的贯彻执行,2016年北京正式启动了相关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两图合一”技术标准及试点探索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技术层面存在许多交叉内容,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成立前,两大规划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在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基础数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分类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北京市“两规合一”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通过研究“两规”统一衔接的技术标准,梳理“两规合一”的概念和内涵,统一“两规”的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融合“两规”的指导思想、分类标准,明确“两规”空间布局合一、现状基础数据合一的技术路线。

研究通过对北京市现有“两规”的对比分析,以及国内相关城市实践经验的深入学习,初步构建了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界定了北京市“两图合一[1]”、“两规合一[2]”的概念,结合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统一了“两规”的规划范围与期限[3],对接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用地标准,建立了“两规合一”用地标准体系,统一了“两规”建设用地指标和统计口径,明确了“两图合一”现状校核和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相关成果整理后,编制成为《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对应指南》(已宣贯出版)、《北京市“两图合一”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北京市“两图合一”现状校核技术指南》等多项技术标准。

为了保证技术指南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从北京市中心城、平原区、山区分别选取了朝阳区、大兴区、门头沟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形成的成果推进了各区的规划实施和“两图合一”技术指南的修改完善,也为全市全面开展“两图合一”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两图合一”市级拼合及区级细化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是研究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布局及空间资源的管控是两个规划最为核心的内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规划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上存在差异(曹娜,2017),协调“两规”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就成为北京市“两图合一”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

研究在对“两规”空间差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差异处理原则,在2016年底形成了市级“两图合一”的规划图和“两图合一”的现状图,并在2017年7月14日正式启动了“两图合一”区级细化工作,全市14个区(东、西城除外)成立规划国土分局及相关技术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组,以区为单位开展“两图合一”规划编制和现状校核工作。通

过三轮市区对接和汇总完善,于2018年1月形成现状“一张图”和规划“一张图”。

现状“一张图”与规划“一张图”为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后续分区规划的编制奠定坚实基础,为北京市建设用地减量等政策的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区县分解打提供数据保障,形成的相关建议已纳入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的核心规划指标,同时,这两张图也为多项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

(3)“两规融合、多规合一”分区规划编制

2017年9月,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期,应国土部要求《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正式启动编制。为深入落实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2018年1月,北京市启动了分区规划的编制,并正式明确了“市级两规衔接、区乡两规一本”的规划编制思路,即在市级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自编制报批[4],并通过“两图合一”工作相互衔接;在区、乡两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并为一本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审批。

在此基础上,为深化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的工作目标,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分区规划在“两图合一”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工作目标,即以分区规划为统领,统筹经济发展、林业、环保、农业、水务等各类涉及空间安排的规划,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在整体工作组织上,也是以区政府为主体,以区规划国土分局为主要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农委、住建委、环保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城管委、教委、卫计委、民政局、文化委、体育局、商务委等多个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形成1本分区规划+1个数据库+多个专题的规划成果。下一步在分区规划的指导下,还会继续开展乡镇层面“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以及单元层面“多规合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各个部门的规划诉求逐步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上,形成规划审批的依据。

3北京市“多规合一”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从主要协调“两规”矛盾的“两图合一”工作,到“两规”合为“一本”的分区规划编制,北京市空间规划的改革经历了3年的探索,逐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多规合一”的实践模式,对我国相关城市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具有启发作用。

(1)理顺规划体系,明晰事权划分

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呈现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并列”的网状格局,纵向来看,各类规划从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层面上下衔接,部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横向来看,各类规划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相互渗透。在国家、省级层面,由于空间尺度大,各类规划的矛盾尚不明显,到了市县层面,各类规划内容打架、管理空间重叠、审批部门众多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谢英挺,王伟,2015)。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市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2016年7月22日,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标志着北京市空间规划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北京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中提到,要“推动总体规划层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多规合一’”,北京市基于现有的规划编制及管理体系,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构建了“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并基于北京市规划事权调整的思路,确定了市、区、乡三级空间规划编制及管控的重点。

在总体规划层面,市级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多规合一”的工作格局,确定了全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形成了整合规划国土、发改、环保、林业、水务等多部门100多项指标的指标体系,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后,北京市出台了102项总规实施重点工作任务,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了全市各部门的工作纲领。在国家部委重组之前,为了满足住建部和国土部的技术要求与审批需求,在市级层面开展了新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并通过“两图合一”工作实现有效衔接。

区乡两级规划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合一和审批事项合一,落实细化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及指标,在“两规合一”的基础上进行“多规统筹”,构建了建设用地以城乡规划为基础、非建设用地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统筹各项开发类规划、保护类规划的工作格局。建设用地将人口发展规划、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等各项开发类规划纳入,非建设用地协调了林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蓝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项保护类规划,构建全域管控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

详细规划层次,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为上位规划依据,突出实施导向,实现“多规”合一,构建各类主体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平台。村庄规划重点统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土地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利用。

(2)对接用地标准,统一管控规则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城乡规划侧重于城镇建设用地的管理,城镇建设用地分类较为细致。国土部门的管理覆盖整个行政区域,对非建设用地的分类更为细致,此外,“两规”对“建设用地”及“城乡建设用地”等概念的内涵也有差异,这些都导致“两规”在规划审批、地籍管理、统计分析时产生矛盾。

研究根据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的特点,并参考当前北京规划编制、管理和权籍登记的实际情况,重点解决“两规”用地分类对应中的普遍关系,对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双向对应,编制了《北京市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

对应指南》,并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市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报批需求,建立了“一图各表”用地分类标准体系,即用地数据同时对应“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两规合一用地分类[5]”三个用地标准,以适应不同工作需求。

针对“两规”对建设用地的认定差异导致统计分析、规划管理及价值导向混乱的问题,研究兼顾两个部门用地管控的重点,明确了“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统计口径,分类界定了采矿用地、绿地、道路、水域、特殊用地等“两规”存在突出矛盾的地类的核算规则,编制了《北京市“两图合一”建设用地归类认定的技术说明》,并应用于分区规划编制过程中,统一了“两规”统计口径的同时,形成了全市统一、不同层级规划之间统一的指标核算规则,配合建设用地指标的逐级分解,解决了以往城市规划不同层级规划之间约束传导较差,下级规划汇总后突破上级规划指标限制的问题,保证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落实。

(3)战略引领,底线控制

“多规合一”是手段,不是目的(王蒙徽,2015),其最终是为了推动政府体制改革,促进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各种对空间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的规划之间建立一个整合机制,靠的是规划目标的统一(张兵,胡耀文,2017)。北京市“多规合一”在工作之初,也曾经走过弯路,将各类规划之间矛盾图斑的差异处理作为工作的重点。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逐渐意识到规划目标与规划战略的合一是“多规合一”的核心,图斑的差异处理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落实的技术手段,而最终形成的“多规合一”一张图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空间表达。

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两图合一”工作是同步开展的,可以说“两图合一”工作是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落实的手段之一,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发展目标、“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布局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的工作目标之后,“两图合一”工作的技术路线、建设用地认定原则、用地调整的导向全部都是围绕这些目标和战略展开的。没有统一的目标和战略引领,“多规合一”就会面临无的放矢的局面。

如果说发展战略是方向,核定和整合各部门的管控界线就是“多规合一”的重要工作成果。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北京市“两线三区”的控制线格局,“两线”指的是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三区”指的是两线划定后形成的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在此基础上,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在限制建设区内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形成了“多规合一”的控制线体系。由于空间尺度的差异和不同层级政府事权的分工,在市级层面主要确定各类控制线的管控规则和控制比例,通过分区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进一步落实控制线的边界。

(4)聚焦用地减量,关注规划实施

1949年以来,我国各大城市的规划均为“增量规划”,即规划期末的建设用地规模大于规划起始年的现状建设用地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逐渐进入

存量时代,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制度”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北京市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较现状(2015年)减量约60平方公里,到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较现状减量约160平方公里的规划任务,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城乡建设用地较现状“减量”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状建设用地基数以及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就成为减量核算的关键内容。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权属边界清晰、认定程序健全、年度更新及时,但城乡建设用地内部分类较粗,仅能分到城镇、村庄、采矿等用地类型,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内部功能没有细致调查;有较细分类的2009年二调数据较为陈旧,2019年三调还未全面启动。城规部门的现状图分类较细,但认定程序不健全,更新不及时。研究融合两个数据的优点,在国土的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叠加了2009年二调数据、批地供地数据、城规现状图,通过计算机批处理和人工校核细化了城乡建设用地的分类,形成了“两图合一”现状图,并建立相关机制,通过变更调查实现年度更新,为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核算奠定坚实基础。

图1北京市“两图合一”现状图图2北京市“两图合一”规划图在规划编制方面,改变传统“理想”的规划方式,充分考虑了规划实施可行性。以往的城市规划对土地权属和村庄搬迁的可实施性考虑较少,研究提出了“可实施性”较强的规划编制方法,将规划用地方案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现状建设用地逐一梳理,可以实现用地减量的需明确减量实施路径,难以实现用地减量的原则上需落实建设用地指标。通过规划与现状的比对,重新审视现状村庄搬迁上楼、有土地证但没有规划指标的国有建设用地的规划可实施性,倒逼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减量,切实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4结语

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任务之后,北京对于空间规划编制改革的探索从未停歇。从最开始的技术探索,到规划和国土部门的合并后

的工作推进,北京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空间规划改革之路。国家部委重组、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空间规划改革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未来的北京将顺应国家空间规划改革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全域空间管控,并把全要素的土地综合整治作为重点内容,并以规划实施单元为单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建设用地减量后的还林、还耕,切实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注释

[1]以城市总体规划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依据,将“两规”共同指导的内容在空间上进行衔接和协调,并落实到同一个空间规划平台上,实现“一套标准”和“一张蓝图”。“两图合一”的工作重点在“两规”的交点及矛盾点上,主要包括规划体系、规划理念、用地规模、用地标准、建设用地边界、控制线体系等内容。

[2]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两规”各自指导的内容,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为“一本”规划。“两规合一”的内容是“两规”的并集,实现“两规”同步编制、同步审批。

[3]“两规”的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市辖区,规划期限近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5年。

[4]《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是原国土部确定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省级试点之一,自然资源部成立后,该规划的编制内容及报批程序将按照自然资源部相关要求进行调整。

[5]在自然资源部组建之前,“两规合一用地分类”仅用于数据库统计等相关工作,规划报批时仍按照住建部和国土部的要求,分别采用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待国家出台“多规合一”的用地标准后,北京市将在两规合一用地分类的基础上,与国家标准进一步衔接。

参考文献

[1]曹娜.“减量”背景下特大城市“两规合一”空间协调策略探索[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年中国

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谢英挺,王伟.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体系重构[J].城市规划学刊,2015(03).

[3]王蒙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的思

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4]张兵,胡耀文.探索科学的空间规划——基于海南省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实践的思考[J].规划

师,2017(02).

[5]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两图合一”各区细化和管理机制研究[R].2017.

[6]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两规合一”一张图技术规范[R].2016.

作者简介

曹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白劲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坚持什么

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坚持什么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的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二)其他类型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及蓄洪滞洪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符合河道、湖泊行洪、蓄洪和输水的要求。 (三)确定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的原则

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质量和效率。 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已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不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前,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继续执行。 (一)概念、类别等基本内容 1.概念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对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第一节缘由及意义 一、空间规划的提出 二、空间规划的基本认知 几乎所有的国家空间规划系统和空间规划定义均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一个长期或中期的国土战略、一个不同空间尺度下整合各行业政策的协调方法和一个处理土地利用和物质发展问题的政府治理过程。由此,国际上空间规划的认知可以概括为,对国土空间利用、行业政策协调和

政府土地管治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空间规划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应该界定为旨在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长远需求,对城镇、农业和生态布局进行统筹优化,对土地、水体、林木、矿产、能源、生物等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安排的战略手段。空间规划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国土空间的综合优化。实际上,空间规划是高位统筹的战略性规划,既是人类空间认知与调控不断深化的产物、分配空间发展权的机制、纠正土地市场失灵的工具、优化资源利用系统时空的技术、提高空间利用决策科学性的管理,更是改革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国土生态文明、完善政府治理机制、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具。 三、空间规划的改革导向

四、空间规划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各类规划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之间衔接不够、相互打架,规划权威性不够、实施管控不力等问题。特别是空间性规划在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协调不一致,影响了国家空间治理效率,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编制空间规划的意义

第二节主要内容及任务一、总体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内容 一本规划即《空间规划》,是空间规划的统领,为空间用途管制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图6-1《空间规划》主要内容示意图

特色小镇湖南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案例分析

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坐落于长沙县果园镇西北部,接近长沙市三环,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经济核心区东北部,距长沙县城10分钟车程,距市区25分钟车程。是以浔龙河1.4万余亩原生山河资源(包括近8000亩山地,2000余亩水域,以及4800余亩建设用地)为基础,结合全球最前沿的小镇规划与本土人文风情而打造的世界级田园综合体,旨在为湖南呈现一个既生态环保又原味浓情的理想小镇。 项目依托生态农业基础,充分结合政府PPP模式,围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宜居城镇来营造乐农、慢游、宜居的生活之境,形成了以景观农业+旅游产业+生态居住为产业核心,以颐养产业、第二居所、亲子产业、文创产业、农业产业为辐射产业的整体布局规划。

建设成就: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公布190个宜居示范小镇和575个宜居示范村庄中,湖南长沙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被纳入第四批宜居示范村庄之列,成为湖南农村“公共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探索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案例。 案例意义:浔龙河生态城镇模式,是棕榈股份“穷山恶水如何变成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又如何成为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和监管、企业市场运作、基层组织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通过村民集中居住促进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环境集中保护和资本集中下乡,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有机融合,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既实现了当地村民就地城镇化,又打通了城市居民下乡的通道;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山水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现代休闲旅游和小城镇商居开发建设的一、二、三产业,促进村民就地就业,进而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项目基础条件 1 地理区位 项目位于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区位优势明显,接近长沙市三环,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经济核心区东北部,距长沙县城10分钟车程,距市区25分钟车程,距黄花国际机场25分钟车程。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20XX 年 1 月 23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 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以国 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等文件。这对于实现国土空间合理规划和 利用,正确处理自然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区划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是协调自然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性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资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 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旨在实 现对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及科学治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国土空间规划的客体是 国土,直接服务于空间治理,现阶段空间规划具有战略引领、底线管控、空间优化、 基础保障、综合整治、政策引导等功能。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具体落实省级以及市级规划战略部 署及指标约束,对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总体安 排和综合部署,是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开展国土空间资保护 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空间蓝图,是编制县域 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的依据,是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上位规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7

划。 一、 xx 县空间规划编制存在主要情况及问题 (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 xx县全县位于秦岭生态保护范围 , 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有渔洞河水地 保护区、皇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核 心区、平河梁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核心区、大熊猫保护公园(国家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即将形成的引汉济渭水地 区等一系列诸多保护制度,生 态保护责任重大,为国家生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由于全县位于秦岭保护核心区, 县域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岭纵横,导致全县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频发,为今后全县生态建设及修复带诸多影响。 (二)城镇周边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较重 由于 xx 县地处秦岭山区 , 地貌以山地为主 , 地势平坦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 , 优质 耕地多位于城镇周边、道路沿线和川地坝区 , 因而在划定基本农田时 , 大部分道路沿线耕 地划为城镇周边基本农田 , 而 xx 县城镇发展几乎全部集中在河谷 及道路沿线 , 城镇周边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较大 , 导致城镇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三)三区三线划定存在突出问题 三区是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其中,城镇空间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 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7

三规合一 总

1“三规合一”的初步分析了解 1.1“三规合一” 1.1.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为对象,体现了国家或地方方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全面规划、部署和安排,提出政府在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关于国民经济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从法定地位上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上位规划,但是两者在内容上实际上是互补的,因此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依据的关系。前者的国家规划色彩更强,后者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但是前者近年来酝酿的改革中一个最主要的方向是向空间领域倾斜,这对于城市规划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使得两者的主要矛盾之处不仅限于城区内短期(5年)的规划安排,而且拓展到区域层次的规划问题。 关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在地域覆盖上,城市规划包含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但在城市规划区内,后者承认前者的特殊的法定地位;在调节的内容上,城市规划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法定地位上,城市规划略高于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规划明显逊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者否定了前者的特殊地位。总体讲,法律规定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关系,正逐渐演变或被诠释为“服从”关系或“依据”关系。 1.2 三大规划存在不足与矛盾 虽然城乡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大规划职能明确,但由于三大规划独立编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导致长期以来三大战略规划存在内容不一致、相互衔接差等缺陷,不能有效起到空间统筹、优化开发和耕地保护的作用。 建设部主管的城市规划最具有技术和管理实力,但建设部属于专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在综合作用的发挥上受到较大制约。国家发改委具有综合协调发展职能,但其空间规划技术力量与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行使区域规划职能力不从心,无法解决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的全部问题,不能替代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国土资源部也是一个专业管理部门,空间规划的技术和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主要约束条件的单一目标规划体系,难以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各项用地供需之间的综合协调作用。 1.2.3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对经济社会因素考虑不足 相对来看,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约束力相对较强,但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均存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考虑不够的硬伤。 1.3“三规合一”中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1.3.1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相协调

市县国土总体空间规划编制指南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编制指南 国土空间规划局 2019.06.12

目录 前言 (1) 1 适用范围 (1) 2 术语与定义 (1) 2.1 国土空间 (1) 2.2 国土空间规划 (1) 2.3 生态保护红线 (2) 2.4 永久基本农田 (2) 2.5 城镇开发边界 (2) 2.6 中心城区 (2) 2.7 城镇功能控制区 (2) 3 总则 (3) 3.1 规划定位 (3) 3.2 编制原则 (3) 3.3 规划任务 (4) 3.4 规划范围 (5) 3.5 规划期限 (5) 3.6 编制主体 (5) 3.7 编制程序 (5) 3.8 技术约定 (6) 3.9 其他要求 (6) 4 准备工作 (6) 4.1 组织准备 (6) 4.2 技术准备 (7) 5 基础研究 (8) 5.1 一般规定 (8) 5.2 形成基期用地底数底图 (8) 5.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8) 5.4 规划分析与评估 (9) 5.5 重大问题研究 (9)

6 方案编制 (10) 6.1 明确规划层级 (10) 6.2 战略目标 (10) 6.2.1 总体定位 (10) 6.2.2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10) 6.2.3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 (10) 6.2.4 城市性质 (10) 6.2.5 指标体系 (10) 6.3 区域协同发展 (11) 6.4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11) 6.4.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 (11) 6.4.2 规划分区和控制线 (11) 6.4.3 绿色空间网络与山水格局 (12) 6.4.4 城乡居民点格局 (12) 6.4.5 陆海一体化格局 (12) 6.5 城镇功能结构优化 (12) 6.5.1 优化策略 (12) 6.5.2 高质量产业体系布局 (13) 6.5.3 高品质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 (13) 6.5.4 高水准公共空间与游憩体系 (14) 6.6 乡村振兴发展 (14) 6.6.1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4) 6.6.2 耕地保护与现代农业 (15) 6.6.3 美丽乡村建设 (15) 6.7 土地利用控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15) 6.7.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15) 6.7.2 山水林田湖草矿保护利用 (16) 6.7.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8) 6.7.4 城市地下空间复合利用 (19) 6.7.5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19) 6.8绿色高效综合交通体系 (20)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一、概念内涵 数据库通俗的讲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那么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在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上存储的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我们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为了将各类规划数据、图纸、地理信息等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后,合理的、有顺序的存放在相关硬件介质上。就好比在仓库内分门别类的将物品存放。这样的好处是数据库调取内容方便、快捷,并且具有较高的易扩展性和独立性。空间规划数据库是后续建设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核心,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使用需要以空间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是信息平台的内容支撑,信息平台的使用要以数据库的调用为前提。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搭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一项基础性也是一项核心工作,是连接空间规划成果与信息平台的纽带。 二、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八项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开展9个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总体要求是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为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并放在突出位置加紧安排部署并持续推进。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六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要搭建基础数据、目标指标、空间坐标、技术规范统一衔接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各试点城市要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同步完成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建设。 三、建设流程 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包括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如下图所示。 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各种图形、图像、文本数据,规划成果数据。 针对各部门规划数据、各种类型的数据、不同坐标系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转换工作,统一坐标系统并尽量保持原始数据的信息量。 对空间数据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数据属性表的录入。 针对在数据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属性表字段问题,空间实体的拓扑问题,进行修改和修正。 在进行完上述工作后,把满足多规合一一张图标 准数据库的数据导入数据库。 空间规划数据库建库过程图

“多规合一”规划的思路方法和技术应用20150424

关于“多规合一”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技术应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蔡克光 2015.04

?关于“三规合一”—多规融合的思路与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GIS-CAD-GPS)

“多规合一”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需要”多规合一”进行统筹协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城乡建设与经济 发展不匹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2)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3)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中央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摆在各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相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二)我国部分省市对多规合一的探索与实践1、广东 ?2008年6月,《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提出?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推进‘三规合一’?。 ?2010年2月,在《关于印发2010年省政府工作 要点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积极推进广州、河源、云浮等地‘三规合一’试点?。 ?2008年河源市启动广东省第一个地级市三规合一规划,2010年云浮也完成了三规合一规划, ?2012年广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市三规合一规划。云浮市 广州市 河源市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2001年提出的北京“单中心+环线”的城市结构,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内,不但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陷于被动,还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04年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经进步了许多。 老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莫斯科为蓝本确定的,呈“单中心”、“同心圆”

国内城市现代有轨电车案例汇总

国内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工程案例汇编 二零一八年五月

前序 现代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 交通车辆,随着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所带来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及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应运而生,作为城市新兴的一种先进的公交方式,在解决城市核心区换乘、市郊接驳、以及景区旅游观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有轨电车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 城市名片景观线 有轨电车作为“一道浪漫的移动城市”,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旅游内涵,更可提升城市形象,传导城市文化。被世界公认的宜居城市如温哥华、墨尔本、慕尼黑等都将有轨电车作为自己的城市名片。 城市旅游黄金线 有轨电车优质、快捷、高效的运营特点,有利于将高铁车站、机场、景区、行政、商业中心等重要节点连接,形成快捷的接驳交通,提升当地群众及外来游客出行安全快捷的体验感,构建“站城一体”的交通新体系。 城市发展产业线 有轨电车由于其公共交通高度可达性,可以增加沿线人口居住密度,吸引大量客流,带动沿线的房地产业发展和物业增值,使社会投资人按照路网的整体布局做好企业及产业的规划,带动

一批有战略布点和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推动城市产业功能的重新布局,形成新的经济长廊。 城市经济提升线 有轨电车作为地方城市交通,审批相对地铁及轻轨程序简单,申请建地铁(轻轨)的城市须满足地方财政收入100(60)亿元、GDP 1000(600)亿元和城区人口300(150)万,并需经国家发改委审批,方可实施。而有轨电车作为城市交通审批权限一般在地市级,且工程造价仅有地铁的1/5,建设周期仅有地铁的1/2,投资小,见效快。 城市安全生命线 有轨电车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低地板车厢,客车内没有台阶,一抬腿就能迈进车厢,尤其方便老人、儿童及有需要人士上下车。同时车内配备紧急开门装置、停车装置及呼叫装置,保证车辆安全行驶。 城市绿色环保线 现代有轨电车使用超级电容,利用停站时的30秒钟就可把 电车上的电池充满,刹车时产生的80%的动能被回收并转化成电能,能耗仅为公共汽车的1/2,小汽车的1/7,节能效果最好, 是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 城市快捷舒适线 有轨电车半独立路权、优先信号,具有相对通行优先权,能在风,雨,雪,雾和冰霜等侵袭情况下保证正常运行,保证运营

酒店的空间结构规划

酒店的空间结构规划 1、楼层高度 楼层高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设计高度,及层高;二是实际应用高度,即天花板高度。 u 客房楼层高度应介于2.7-3.0m之间; u 客房天花板的高度,u 以2.4m为最低高度; u 公共走廊的天花板高度最低以2.1-2.2m为限度。 2、面积比例 酒店中各类设施的面积有一定的比例配套要求,这个比例越科学,就越能符合经营需要,有利于产出更大的平方米产生。酒店各类面积比例决定了将来酒店的收入的比例。面积构成分为营业面积及非营业面积: 非营业面积占比 客房的动线、门厅、电梯、电扶梯间、客用厕所18%-23% 客房部门、布草间、洗衣房3%-5% 厨房、验收、仓库、冷冻室4%-7% 管理部门办公室3%-5% 机电设备室、管道、工程工作室8%-12% 营业面积

客房营业面积34%-55% 客房公共空间8%-15% 餐饮面积每一席位1.5-3.0m2 宴会厅面积每一席位1.6-1.8 m2 通常来说,客房的总面积占酒店总建筑面积的50%以上(其中,克服哪个部门的净营业面积为客房总面积的65%-70%),餐饮娱乐面积占20%-25%,走道、大堂等公共面积占15%-20%,酒店内部管理区(即后台工作区,设备及内部使用面积)约占酒店总面积的10%-15%。各部分具体的比例数据见下表: 根据酒店客房总数倒算公用设施面积参考标准(欧洲酒店)(单位:m2/位)经营区域可延伸的大型中型小型 大堂 餐厅、咖啡厅 1.0-1.2 0.8-1.0 0.4-0.8 酒廊/酒吧 1.4-1.8 0.8-1.2 <0.6 多功能厅0.8-1.0 0.6-0.8 <0.4 会议室 3.0-4.0 1.0-2.0 <1 行政及后勤区域低(a)一般(b)高(c) 行政 前区办公室0.2 0.4 0.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多规合一”分析与展望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多规合一”分析与展望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规合一”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在对空间进行规划时,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也利用了多学科和其他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不仅完善了城乡规划和建设,更好地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为乡镇振兴和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 1、前言 我国在城乡规划和立法方面,得到了飞跃性发展,在城乡规划方面,已经面向了全域的范围,所以人们更加广泛地关注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问题。近年来,随着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划,使得对空间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全国在实行多规合一,消除空间管控冲突,有效提升审批效率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内涵分析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多年的整合,有效地呈现了国民经济发展成果,使得土地的利用和规划更加合理,也使得社会发展规划更加科学。然而,由于法律依据、指标体系、规划范围及期限,实施管理主体的不同,会存在规划冲突及规划盲点,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空间治理的效率,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目前

“多规合一”可以有效地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规划有效地融合,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破除了技术和管理以及制度体系方面的障碍。当前在技术体系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数据基础,使得用地标准和分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空间管控方面的差异。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多规合一”;2016年2月,国务院提出了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目标,再到今天的机构改革,这整个过程就是多个目标的规划和协调,而且每次规划都是多规模的升级。所以多规合一不是单独的新编规划,也不是比较简单的空间规划,重点是协调和有效消除空间冲突,是有效实现蓝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融入空间整体规划,以及全过程常态化的工具。这个过程有效地驱动了城市发展进程。 3.对多规合一的发展阶段分析 3.1初级阶段分析 初级阶段主要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两千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土地规划,主要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明确建设用地的标准,对基本农田进行规划。环保部门在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时,也要依据法律法规及土地承载能力、污染物现状等,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物防治等目标及措施,给各类开发和建设活动提供一个控制底线。而

“两图合一”的一张图式管理机制建设探索——以武汉市规划管理用图为例

“两图合一”的一张图式管理机制建设探索 ——以武汉市规划管理用图为例 潘聪,肖江 摘要:近年来“多规合一”成为规划体系改革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手段,但以基于编制体系的研究和技术标准、规程方面的研究居多,本文以武汉市“两图合一”一张图建设项目为例,论述了控规层面的一张图管理机制如何建立、运行并有效规范规划管理审批业务,协调城规与土规在空间上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实施。 关键词:两图合一一张图管理机制 1.武汉市规划管理用图的建立 武汉市规划管理用图(简称“一张图”)自2010年正式发布以来,广泛应用于武汉市规划编制、管理等各项工作。“一张图”是以基础地理信息、规划审批信息和用地现状信息为基础,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为核心,系统整合各层次、各专项规划成果,具备动态更新机制的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由“统一规划管理用图”和“法定规划库、专项规划库与现状信息库”构成。 建设初期,“一张图”主要由以控规为核心的各类城乡规划组成,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在“规土合一,编管合一”的新形势要求下,2011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启动了“两规融合”研究工作,将如何尽快在“一张图”平台中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实现规划与土地的“两图合一”确定为“一张图”工作的首要任务。 经过系统的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一张图”结构为:市、区、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法定规划库,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年度土地储备供应计划和土地资产专项规划等纳入专项规划库,并最终建立了在主城区内部以中心城区(报国务院审批的控制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规导则、细则“融合”;在主城外则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组群控规导则、乡镇总规“融合”,并吸收相关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内容,两者组合形成统一平台。

空间规划--综合解决方案

空间规划 一、理论概念 1、基本概念 空间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部门对所辖国土空间资源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旨在实现对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及科学治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2、理论体系 空间规划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和战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是四梁八柱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承载。 空间规划理论方位图

3、围绕空间规划的四大目标任务,结合以上空间规划的理论政策方位,可以明晰形成空间规划完整的理论路线图,从而最终达到优化国土空间,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国土空间保护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路线1:注重控制线落地。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依托两个评价,划定?三区三线?,实现主体功能区在市县精准落地。路线2:建立空间规划体系。通过构建全国一张图实现全国统一;通过规划期限统一、基础数据统一、指标目标统一、用地分类统一、空间分区统一?五个统一?实现相互衔接;通过国家、省、市县三级管理实现分级管理;最终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路线3:强化空间用途管制。按照统一用地分类标准,通过开发强度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约束,确保用地性质一致、土地权属唯一,实施空间用途的有效管控。路线4: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通过法规标准建立,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及体制机制创新等,实现空间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 空间规划理论路线图

二、提出背景 2013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随后,中央多项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划对探索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进行了安排部署和指导。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编制空间规划。通过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空间规划的编制,旨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2016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空间规划全面试点工作正式推开。 三、目的意义 基于规划领域的现实,面向规划体制改革要求,开展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的目的意义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解决各类空间性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空间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率。 2、理顺规划关系,精简规划数量,健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3、改革创新规划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更好服务于?放管服?改革,降低规划领域制度性交易成本。 4、落实互联网+政务,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进程,推动空间管理创新,提高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技术路径

最全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

放管服典型材料 经验材料:“多规合一”改善营商环境word精品模板

放管服典型材料+经验材料:“多规合一”改善营商环境 “公司从递交材料到拿营业执照,前后只用了3天时间。”不久前,厦门睿曾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叶德全在厦门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领到“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后开心地说。两年前,厦门率先在全国实施涉及工商、税务、质监三大政府职能部门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照一码”,从而实现“三证合一”,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除了效率的提高,厦门还实现商事登记“零成本”和最低实缴资本“零首付”。 2015年以来,厦门研究借鉴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标世界一流经济体先进做法,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企业需求,推动相关审批服务事项进一步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厦门研究分析了世界银行2015年度营商环境报告,认为世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构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推进营商环境工作的有效抓手。厦门对照世行评价体系的十大领域31项指标,明确了3个环节、9个领域、25项工作任务,形成一份可量化可考核的改革任务清单,逐项查找差距和短板,逐领域提出具体的改革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责任部门、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 厦门虽然参照了世行营商指标中手续、时间、成本、文件数等评价要素,但突破了各领域的案例场景限制,全领域、全流程推进简政放权,注重营商环境工作实效。比如,世行施工许可指标是以小型通用仓库为评估案例,但厦门市任务清单中的施工许可包括了各类型建设项目,以“多规合一”平台,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全链条优化简化审批流程,形成了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提升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改进措施。 厦门之所以能做到如此,还在于厦门创新打造“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形成“一张图纸、一个平台、一张表格、一套机制”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加强了简权放权的协同配套。 例如,建设工程领域需要涉及相关审批管理部门12个,各阶段审批事项互为前置、串联审批,审批事项多、程序烦琐的问题较集中。为此,厦门市规划委牵头市政务中心管委会、市建设局等相关部门,通过“多规合一”并联审批平台,推进多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一张图纸管控到底、一个平台协同管理、一张表格受理审批”,打破部门间互为前置、相互制约的现象。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财政投融资项目实现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核发的申请材料由249项减少至85项,审批时限压缩近60%,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近40%,为全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提供经验蓝本。

城市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与协调机制 王维

城市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与协调机制王维 发表时间:2018-12-19T15:46:58.1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王维 [导读] 本文基于“多规合一”内涵和工作特点的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库尔勒开拓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快速城镇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城市空间管理的精确度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空间的分部门管理可以使管理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符合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目前各地纷纷开展“多规合一”工作,工作中部门之间、部门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多规合一”内涵和工作特点的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空间协调工作组织; 1“多规合一”内涵 “多规”的差异具有其本源原因。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无论是从规划内涵、规划法理基础、规划理念,还是从规划体系、技术内容和规划期限,以及规划审批、实施方式和监督检查手段,“三规”均存在差异。这种本源差异导致了“多规”的空间布局差异在我国普遍存在。 2 “多规合一”空间协调工作组织 2.1纵向工作组织 “多规合一”工作纵向涉及省市县,横向涉及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部门,协调内容涵盖全域城乡空间,包括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地块和图斑数量巨大,建立强有力的规划协调工作组织对顺利推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协调工作机构一般包括专门议事协调机构、临时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联合办公等多种方式。从各地的“多规合一”实践来看,应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工作专责小组的多层级的协调组织机构,下一行政层级应参照上层级设定相应的组织结构,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2.2横向工作分工 受部门利益的影响,不同规划部门从各自的角度争夺空间管控的主导权,很多地方行政长官经历了这样的变化:90年代规划局局长重要,2000年后国土局局长重要,现在发改委主任重要。目前,各个规划部门争坐龙头的现象依旧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求其他规划均要以该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其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势,进一步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定位、资源保护等方面扩大其话语权,强化其在城乡建设方面的龙头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将重点放在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强调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部门通过严把土地“闸门”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凸显。规划部门的“龙头”之争是规划与规划之间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争做“龙头”必定在规划主导内容上强调“以我为本”,导致各类规划自成体系,规划与规划之间的衔接存在困难。 3“多规合一”空间协调技术 3.1用地分类标准衔接 结合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分类的异同点,对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标准进行对接,明确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内涵,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中的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定义为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将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中的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定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城乡规划的非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对照,实现两者详细分类的一一对应,为规划之间的对照分析搭建土地利用分类衔接平台,确保土地分类标准的衔接。 3.2空间坐标体系转换 “多规合一”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发改、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规划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审批数据等。其中,城乡规划成果与规划审批数据一般采用地方城建坐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与国土审批数据采用西安80坐标,发改委及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因基础不同采用坐标不一。“多规合一”基础数据坐标的不统一,导致各类规划数据、行政审批数据之间难以进行精确的对照比较。因此,面向地方城市建设管理,“多规合一”工作应建立西安80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与地方城建坐标系的转换参数,搭建坐标转换平台,实现多个坐标系的实时转换。 3.3控制线体系设置 “多规合一”工作突出运用底线思维,抓住城市空间管理中建设与保护的核心问题,建立了由生态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构成的控制线体系。在广州市基础上,厦门市“多规合一”创新设置了结构控制线和用地控制线,将生态控制线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设置为结构控制线,以两者区分区域是否进行空间开发。结合大量的“多规合一”工作实践,通过控制线衔接不同规划的用地分类表达,形成引导发展、控制发展、强化保护等不同类型的管制区域,并确保相同管制区的用地内涵一致。 3.4信息联动平台建设 完善“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形成“多规合一”的信息联动平台。建设“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其目标是建立“多规”信息管理汇通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支持“多规合一”过程中的差异分析处理,消除规划矛盾,推动“多规”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用,推动各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远期将涵盖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水利等涉及空间的信息要素叠加,建成统一的信息联动平台,便于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审批过程中及时沟通和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多规合一”、城市高效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4“多规合一”空间协调运行 4.1建立联动修改机制,推动法定规划落实 在完成“多规合一”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生态保护边界等用地边界合一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合一”控制线方案与现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