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看懂古拳谱

看懂古拳谱

看懂古拳谱
看懂古拳谱

看懂古拳谱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中,有的词语令人感到难以解释,比如“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有的词语令人感到有些别扭,如“随屈就伸”;有的词语又令人感到颇费思量,如“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这类词语在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还是不少的。现代人之所以对这类词语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这类词语是经过了现代人很不熟悉的一种叫“互文”的古代特殊修辞处理。有的词语令人感到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牛头不对马嘴似的。比如“左宜右有虚实处”、“缓应急随理贯通”。“左”怎么会“宜”?“右”怎么会“有”?“缓应急随”是动态,有什么“理”会“贯通”?这类词语在太极拳中是经过了现代人很不熟悉的一种叫“分承”的古代特殊修辞处理。

(一):“互文”是怎样的一种修辞呢?原来“互文”是大约明代之前古代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写作技巧,又称“互备”。唐代学者贾公谚对“互文”的解释是:“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就是说:为了排偶和避免叙述单调平板等的需要,对于需要重复叙述的某一词语,在前后分别叙述时在前后句中都各省略去一半,但在阅读时则必须前后对照作完整的理解,这种

写作和阅读方法叫“互文见义”,所以称为“互文”。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还是很多的,比如夸张地形容冰雪之大为“冰雪的天地”,经互文修辞,可以说成“冰天雪地”,既简洁又有韵味。这“冰”和“雪”就是“互文”。“冰天雪地”不能理解为“冰的天、雪的地”,而是应该理解为“冰雪的天、冰雪的地”。所以经互文修辞的词语使人感到平添趣味。“互文”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当句互文是互文词语出现在同一句中,对句互文则不出现在同一句中。而当“互文”溶入到句子中时,意思往往就不是象成语中那样容易理解了,“互文”的各一半也并非都是“冰”和“雪”那样并列关系的。因此,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应用的“互文”,虽然令人感到饶有趣味而延续了千年,但阅读时必须上下句对照起来理解,不然极容易发生误解。古代读书人比较少没有一脉相续的师承,“互文”词语经过老师的传教还不会发生理解差错,但随着文化的普及到了越来越大众化,书面语言越来越接近日常口语,社会对书面语言越来越要求表达准确、清晰,“互文”这种技巧性的叙述就容易令人发生误解了,以至于在应用上渐渐被淘汰,到了明末时“互文”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至少是属于十分罕见的了。但是,如果对“互文”修辞不了解,那么,在阅读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时,即使了解了词语的古代含义,对包含“互文”的语句也必然会是要么根本解释不通,要么就是牵强附会解释错了,根本不可能真正了解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的本来意思。而如果既了解了词语的古代含义,又了解“互文”修辞,那么,这类包含“互文”的语句就很容易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二)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当句互文例句

﹙1﹚提顶吊裆。(六首古歌诀的注文)上一词语的全句是“提顶吊裆,心中力量”。“提”原有向上引物之义,“吊”原有向下引物之义,“提”和“吊”合为一词后就容易避免单单向上或向下引物的理解,并且对于被悬空而置,既受到上的固定,又受到重力向下作用的意义就更明确了。“提顶吊裆”的意思就包含着头部空间高度不变的虚领顶劲和沉胯提肛。全句的大意是虚领的头就象被悬空提吊着似的、胯裆也象被悬空提吊着似的,在潜意识中是始终不能忘记的。所以,“提顶吊裆”的意思是“提吊顶,提吊裆”。作者将同一句中前一个的“提吊”省略掉了一个“吊”字,将后一个的“提吊”省略掉了一个“提”字。所以,歌中的“提”和“吊”是当句互文。﹙2﹚随屈就伸。(王宗岳太极拳论)上一词语的全句是“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中心词是“屈”和“伸”,而“随”是指被人带动,“就”是指与人接触着;“随”和“就”都是对“屈”和“伸”的说明。太极拳动态的“随”不能没有“就”,而动态的“就”必定表现为“随”;“随”和“就”

在太极拳中是无法分开的,所以不可以分开来理解。“无过不及”则是对“随屈就伸”的说明,是说明这种“随”和“就”的不丢不顶、不先不后。太极拳的“屈”和“伸”都是必须与人不丢不顶地接触着被人不先不后地带动的。所以,“随屈就伸”的意思是“随就屈、随就伸”。作者将同一句中前一个的“随就”省略掉了一个“就”字,将后一个的“随就”省略掉了一个“随”字。所以,歌中的“随”和“就”是当句互文。﹙3﹚缓应急随。(六首古歌诀)上一词语的上下全句是“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大意是太极拳“缓应急随”的“随屈就伸”表现为“动分静合”的太极阴阳之“理”的普遍性也就是“理贯通”。太极拳的“随屈就伸”就是表现为对外的“应随”。“应”是指肢体对外界变化作出的反应,“随”是指肢体反应的一种实施和表现,可见在太极拳中“应”和“随”是不能分开的。“缓应急随”的意思就是“(对方动缓则)缓应随、(对方动急则)急应随”。作者将同一句中的前一个“应随”省略掉了一个“随”字,将后一个“应随”省略掉了一个“应”字。所以,上文中的“应”和“随”是当句互文。﹙4﹚神舒体静。(十三势行功心解)上一词语的全句是“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太极拳首要的无论精神还是肢体都必须始终追求十分的放松,这种放松可以用“静”来表示,“舒”是这种“静”的一种效果,“静”则是“舒”的状态。这种“舒静”在精神上就表现为无思无

虑,在肢体上就表现为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王宗羲所说的内家拳的主要特征“以静制动”的“静”指的无疑就是这样的“静”。太极拳的“舒”与“静”两者关系密切,是不可以分开的,所以是不可以分开来理解的。“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的大意就是“追求精神与肢体的舒静,潜意识中必须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神舒体静”应该理解为“神舒静、体舒静”,而作者将前一个“舒静”省掉了“静”、后一个“舒静”省掉了“舒”。所以,上文中的“舒”与“静”是当句互文。

(三)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对句互文例句

﹙1﹚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王宗岳太极拳论)上文中的“粘”就是“就”、“走”就是“随”,“就”与“随”是从不同角度对“随屈就伸”(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沾粘连随”)同一反应的说明,可见“粘”与“走”在太极拳中是无法分开的,是始终同时存在的,是不应该分开来理解的。上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太极拳的“人刚我柔”是以“随屈就伸”来表现的;“人刚我柔”的一个效果就是始终让自己处于“顺势”,而让敌人动辄成为“背势”,也就是“人背我顺”。或者说:对于敌人的攻击(刚),我以随屈就伸(柔)加以引

化,随屈就伸的目的是造成“人背我顺”的态势。可见“人刚我柔谓之粘,人背我顺谓之走”的意思就是:太极拳的“人刚我柔”说的是“随屈就伸”的一种表现;太极拳的“人背我顺”说的是“随屈就伸”的一个效果,“人刚我柔”与“人背我顺”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所以上文应该理解为“人刚我柔谓之粘走,人背我顺谓之粘走”。前一句中的“粘走”被省掉了“粘”,后一句中的“粘走”被省掉了“走”。“走”和“粘”是对句互文。近代以来,很多人将“人刚我柔谓之粘,人背我顺谓之走”解释为“人刚我柔是粘法,人背我顺是走法”,显然是没有认识到这一对偶句中包含着互文,是一种牵强附会的错误解释。﹙2﹚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王宗岳太极拳论)“观”是观看,“察”是明辨、分析。“显非力胜”和“快何能为”都是观看了“耄耋能御众”与“四两拨千斤”这种情形和歌诀后,通过分析得出的的结论,可见上句的“察”与下句的“观”均为“观察”;而“耄耋能御众”其实是“四两拨千斤”的一个突出个例而已,“耄耋能御众”所要表示的也是“四两拨千斤”;可见“四两拨千斤”与“耄耋能御众”都是属于“显非力胜”与“快何能为”的。所以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具有“四两拨千斤”效果的“随屈就伸”(沾粘连随)依赖的不是力量和主动的速度快。所以上文前后两句应该理解为“观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快何能

为;观察耄耋能御众之形,显非力胜、快何能为”。前一句的“观察”省掉了“观”,后一句的“观察”省掉了“察”;前一句的“显非力胜快何能为”省掉了“快何能为”,后一句的“显非力胜快何能为”省掉了“显非力胜”。

“察”与“观”、“显非力胜”与“快何能为”都是对句互文。(3)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六首古歌诀的注文)古代的“气”是一个可以万用的代词。表示力量的“气”对于太极拳而言,广义的包括了“劲”,狭义的则是表示太极拳强度小的“劲”;而“劲”就是狭义之“气”强度大的。所以,太极拳的“气”和“劲”既是同一的又是有区别的,“劲”和“气”是不能分开来理解的。“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要说明的是太极拳锻炼的原则是包括了“劲”的“气”应该始终养育保护着不要加以损伤(即“直养而无害”),而这种养护的肢体外形特征就是松柔的圆撑和含蓄,这样,传递性的“气”就能够得到养育保护,使得“气”能够充沛有余而不会受到损害(即“曲蓄而有余”)。所以上文应理解为“劲气以直养而无害,劲气以曲蓄而有余”。前一句中的“劲气”被省掉了“劲”,后一句中的“劲气”被省掉了“气”。“劲”和“气”是对句互文。这一对偶句中的前一句借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气”的概念是完全不同了,将这一句话用《孟子》中所表达的意思来解释那就是完全错误了。﹙4﹚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六首古歌诀

的注文)从哲理上讲,“刚”包括了广义的“力”。对于太极拳而言,广义之“力”中的“纯刚之力”就是有刚无柔之力,又称为“僵劲”或“拙力”等,实质上是指不是被“气”所带动的广义之“力”,简称为“力”(狭义的);而“气”则是传递性的广义之“力”,就是柔中寓刚的广义之“力”。其中强度大的称为“劲”,强度小的也称为“气”(饵狭义的)。可见上句中的“有气”与“无气”是同类的相反,而“无力”与“纯刚”也是同类的相反。上文要说明的就是:动作凡是“气”所带动的就不是狭义的“力”,不是“气”所带动的就是狭义的“力”,(也就是“纯刚之力”)。所以上文应该理解为“有气者无纯刚之力,无气者为纯刚之力。”也就是前一句的“纯刚之力”省掉了“纯刚”;后一句的“纯刚之力”省掉了“力”。“力”和“纯刚”是对句互文。

﹙5﹚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十三势歌)上文中的“不少滞”是“须留意”的对象,可见“须留意”与“不少滞”是紧密相联的,两者是不应分开来理解的。而“不少滞”要说明的是“气遍身躯”与“变换虚实”。对于太极拳而言,“变换虚实”就是“气遍身躯”的表现形式。所以,上文的大意是:气在全身的传递流动及所反映的全身虚实变化都必须注意一点也不要迟滞。上文应该理解为“变换虚实须留意不少滞,气遍身躯须留意不少滞。”前一句中的“须

留意不少滞”被省掉了“不少滞”,后一句中的“须留意不少滞”被省掉了“须留意”。“须留意”和“不少滞”是对句互文。﹙6﹚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十三势行功心解)

“心”为“行气”之主宰,“身”为“行气”之处所,此三者是无法分离的,因此不应该分开来理解,应该完整理解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可见上文的大意是:必须以虚灵之精神使得气运行于全身沉着顺遂,使气就象收藏流走于骨内一样不露形迹,这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才能够从心所欲。所以,上文应该理解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前一句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被省掉了“以气运身”,后一句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被省掉了“以心行气”。“以心行气”和“以气运身”是对句互文。﹙7﹚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十三势行功心解)上文中的“沉着松净、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都是对于太极拳发劲时“立身”的说明,是发劲能够“专主一方”的条件。所以,上文应该理解为“发劲立身,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发劲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前一句中的“发劲立身”被省掉了“立身”,后一句中的“发劲立身”被省掉了“发劲”。“发劲”和“立身”是互文。﹙8﹚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十三势行功心解)对

于太极拳而言,意到气到力(劲)到,凡是有劲力之处必然有气(狭义的),气是劲力的载体,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太极拳之“行气……无微不到”是条件,“运劲……何坚不摧”是结果,太极拳浑身都能“运劲”攻击人,这劲力就是“行气”的结果,可见“行气”和“运劲”是不能分开来理解的。上文的大意是:只有达到全身行气运劲如在九曲珠内,没有哪个微小的部位不能到达,这样才能使劲力象古代经过上百次煆炼制成的精纯钢剑,没有什么坚硬的东西不能被摧垮。所以“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应该理解为“行气运劲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行气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前一句中的“行气运劲”被省掉了“运劲”,后一句中的“行气运劲”被省掉了“行气”。“行气”和“运劲”是对句互文。﹙9﹚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十三势行功心解)

“形”即形态,包括各种姿势和动态;“神”即神色、神态等。无论是人、鹰、猫其“形”与“神”都是共存于一体无法分开的,所以,“形”与“神”是不可以分开来理解的。上文的大意是:练太极拳者的形态和神色就像是在天空中盘旋准备俯冲下去抓猎兔子的鹰隼和正在悄然移步准备窜扑

上去捕捉老鼠的猫儿那样的小心平稳、似动非动。这两句比喻描述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太极拳的“虽动犹静”。应该理解为“形神如搏兔之鹘,形神如捕鼠之猫。”前一句

的“形神”被省掉了“神”,后一句的“形神”被省掉了“形”。“形”和“神”是对句互文。

(四):“分承”是怎样的一种修辞呢?原来“分承”也是大约春秋战国时已经产生、一直沿用到明代之前古代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写作技巧,也称“合叙”、“并提”,是指将语句中的某些词或必需连续的语分成为两部分或几部分分别放置

在前语和后语,形成两套或几套平行结构,从而产生排偶等修辞效果;阅读时则必须参照前后语将这些分置于前后的词语跳档联接起来理解。这种修辞现象在如今已经习惯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中也是有的,比如“哗众取宠”,语出《汉书·艺文志》,这一成语不能理解为“喧哗众人,取得宠爱”。因为“哗众取宠”的意思是:用浮夸的言辞或行动以显露的方式博取众人的称赞和欢心,这“哗”是“浮夸显露”的意思,是“取”的状语;这“众”则是“宠”的定语,应该理解为“哗取众宠”。所以,“哗众取宠”中其实“哗”应该与“取”相联系,“众”应该与“宠”相联系,然而古人在组成这一成语时将“哗取”和“众宠”分了开来放置于前后相搭配,阅读时就必须跳档相承接。又如“裘马轻肥”,语出《论语·雍也》和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这一成语也不能理解为“披着裘的马,是轻轻肥肥的”。因为“裘马轻肥”的意思是:穿着轻软的皮衣,骑着肥壮的骏马,是

形容生活豪华,也就是“裘轻马肥”的意思。所以,“裘马轻肥”中其实“裘”应该与“轻”相联系,“马”应该与“肥”相联系,“裘轻”和“马肥”在写作时被分了开来放置于前后相搭配的,阅读时必须跳档相承接。然而,这些成语经用这样的技巧陈述,平铺直叙的话就变得有对偶趣味了,对偶的话变得奇异了,因此令人感到很有趣味。“分承”可分为“顺承”、“错承”和“复杂分承”等几类。“顺承”即被分拆开来的几对词语的各部分在前后文的相互排列顺序相一致,“错承”则被分拆开来的几对词语的各部分在前后文的相互排列顺序不一致。比如“红红绿绿”写成“红绿红绿”为“顺承”,写成“红绿绿红”为错承。“复杂分承”是各词语被分为三个部分以上分散安排在前后文,可以都是顺承,也可以是既有顺承又有错承。“分承”修辞虽然令人感到很有趣味,但也容易发生理解错误,因此约到了明末时在应用上也已经被淘汰而难觅踪迹了。由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存在着不少“分承”,所以阅读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应该对“分承”有所了解。

(五)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顺承例句

(1)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六首古歌诀)上文前一句的“顺项贯顶”指的是后来所说的虚灵顶劲,后一句“束烈下气”的“烈”应该是“肋”字之抄误,“束肋下

气”

指的就是后来所说的含胸、气沉丹田等。太极拳的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相互促成、相互影响,关系很密切;而前一句的“两膀松”与后一句的“把裆撑”包含了外三合之一的肩与胯合,关系也较密切。所以,“顺项贯顶”应与“束烈下气”相承接,“两膀松”应与“把裆撑”相承接。上文这两句应该理解为“顺项贯顶束烈下气,两膀松把裆撑”。写成“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是将“顺项贯顶束烈下气”与“两膀松把裆撑”都分拆为两部分各置于前后句中,是属于“顺承”。之所以这样写,为的主要是组成七字歌诀,另外,反映了“顺项贯顶”与“两膀松”、“束肋下气”与“把裆撑”也是相互有关系的。(2)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六首古歌诀)上文的“极柔极刚”与“运若抽丝”指的都是太极拳包括“劲”之“气”的特性,无论是“极柔”还是“极刚”都是“运若抽丝”的表现形式;而追求静极默笃澄心息虑之“极虚灵”是太极拳所有健身益寿与武术功夫的精神根本,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头脑异常清醒与反应异常灵敏也就是“处处明”。所以,“极柔极刚”应与“运若抽丝”相承接,“极虚灵”应与“处处明”相承接。上文这两句应该理解为“极柔极刚运若抽丝,极虚灵处处明”。写成“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是将“极柔极刚运若抽丝”与“极虚灵处处明”都分拆为两部分各置于前后句中,属于

“顺承”。之所以这样写,为的主要是组成七字歌诀,另外,反映了“处处明”之“极虚灵”是“运若抽丝”之“极柔极刚”的重要精神条件。﹙3﹚左宜右有虚实处。(六首古歌诀)这一句的意思是:左和右应该有虚实之分。“宜”是应该的意思。显然语中的“左”应与“右”相承接,“宜”应与“有”相承接。上文应该理解为“左右宜有虚实处”。写作时是将“左右”和“宜有”都拆分为两半各置于前后,属于“顺承”。这一句还有借代修辞,“左”和“右”都是借代指人体上下、前后等各个相反的部位,“左右”与“宜有”还有主谓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分承句。之所以这样写,为的主要是组成有对偶趣味的七字歌诀。(4)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王宗岳太极拳论)上文中的“动”属阳、“静”属阴。可见“动之”与“静之”是代表“太极阴阳”;“分”

表示“阴阳”对立相反的关系,“合”表示“阴阳”相互依存不离的关系。可见“则分”与“则合”是表示“太极阴阳”的相互关系与总规律。所以,“动之”应与“静之”相承接,“则分”应与“则合”相承接。属于“顺承”。句中的“之”和“则”主要是用作语气词。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相互总是既分又合的,阴阳双方互为其根,一旦双方分离开,阴阳也就灭亡了。所以,不能将上文理解为不少人所认为的阴阳动了相分离,阴阳静了相合聚。上文应该理解为“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毌,动之静之,则分则合。”大意是: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是阴阳的前身;阴阳表现为动静;阴阳既是对立而分的,又是相互依存不离开而合的。之所以这样写,为的主要是尤其突出太极阴阳的这种既“分”又“合”的关系。﹙5﹚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十三势歌)

上文中前一句的“静中触动”是反映了太极拳之手臂、腿脚、腰胯等之动是由于敌人的变化所引起的“听劲”所再引起的不主动之动;“动犹静”是反映了手臂“不动”的随人而动。可见手臂“不动”的随人而动已经被包含在“静中触动”了。后一句的“因敌变化”是所有武术的共性,可见仅仅“因敌变化”是谈不上“示神奇”的。按照现代语序,这种叙述显然令人费解。其实,这两句话是从两个角度对太极拳的说明,其一是手臂、腿脚、腰胯等之动是由于敌人的变化所引起的“听劲”所再引起的,指出了太极拳以柔克刚动作的总规律;其二是手臂“不动”的随人而动也就是“动犹静”显示出了太极拳的“神奇”,因为这种虽动犹静的沾粘连随是十三势长拳所独有,是其它武术所没有的,往往令人难以觉察、难以理解和难以模仿。所以,前一句的“静中触动”应与后一句的“因敌变化”相承接,而前一句的“动犹静”应与后一句的“示神奇”相承接,两句应该理解为“静中触动因敌变化,动犹静示神奇”。这样,这两句所反映的意思不仅通顺

合理,而且点明了太极拳的核心机密。写成“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显然主要是为了组成七言诗歌的需要,是属于“顺承”的写法。(6)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十三势歌)在宋代的医学文献中,“尾闾”已被用以表示脊柱尾骨,并已经成了民间普遍对尾骨的称谓,但在上文中显然是借代指整条脊柱骨。对于太极拳而言,整条脊柱骨“中正”也就是身躯自然直竖是浑身放松轻便灵活的重要条件;“神贯顶”是十分清醒的意思,“顶头悬”是其必需的姿势条件。显然,上文中的“尾闾中正”是因,“满身轻利”是果;“顶头悬”是因,“神贯顶”是果。所以,前一句的“尾闾中正”应与后一句的“满身轻利”相承接,前一句的“神贯顶”应与后一句的“顶头悬”相承接。上文应该理解为“尾闾中正满身轻利,顶头悬神贯顶。”大意是:做到了脊柱自然中正竖直,才可能全身肢体轻松灵活;做到了顶头悬,精神就能提得起从而头脑清沏得如贯透头顶。上文写成“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将“尾闾中正满身轻利”和“顶头悬神贯顶”都分拆开以相同的顺序分置于前后句中,是属于“顺承”的写法。文中不仅用“尾闾”借代“脊柱”,还用错序将“顶头悬”和“神贯顶”作了颠倒安排。之所以这样写,为的主要是组成七字歌诀,另外也隐含了“尾闾中正”的“满身轻利”是与“顶头悬”的“神贯顶”有关的。﹙7﹚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换

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十三势行功心解)上文的大意是只有做到顶头悬了,精神才能提得起;精神提得起了,意气才能换得灵;意气换得灵了,变转虚实才能无迟重之虑和有圆活之趣。可见是多层的条件复句;文中的“精神提得起”应与“意气换得灵”相承接,是对同一形态即“顶头悬”引起的两种效果的表述;而“则无迟重之虑”应与“乃有圆活之趣”相承接,是对“精神提得起”与“意气换得灵”的一个效果“变转虚实”的描述。上文中还有错序修辞,“顶头悬”是“精神提得起”和“意气换得灵”的原因,常见语序“顶头悬”应在“精神提得起”之前,上文却放置在前一句的最后;“变转虚实”是“则无迟重之虑”和“乃有圆活之趣”说明的对象,常见语序“变转虚实”也应在“乃有圆活之趣”之前,上文也将其放置在后一句的最后。所以,上文应该理解为“所谓顶头悬也,精神提得起意气换得灵;所谓变转虚实也,则无迟重之虑乃有圆活之趣。”用“顺承”将“精神提得起意气换得灵”和“则无迟重之虑乃有圆活之趣”都分拆开来分置于前后句中和错序,就将“顶头悬”为因和“变转虚实”为果的关系巧妙地表露出来了。

(六)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错承例句

(1)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六首古歌诀)上

文的“举动轻灵”反映的是肢体活动状态,肢体活动的动力称为“气”,可见上两句中“举动轻灵”与“一气研”关系最密切。而太极拳尤其要求静极默笃的澄心息虑也就是“神内敛”能够不断持续的保持,太极拳无论是精神还是肢体动作的敏捷首要所依靠的就是这“神内敛”,可见上两句中“神内敛”与“莫教断续”的关系最密切。所以,“举动轻灵”应是与“一气研”相承接;“神内敛”应是与“莫教断续”相承接。上文这两句应该理解为“举动轻灵一气研,神内敛莫教断续”。用错承写成“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就将“神内敛”与“举动轻灵”的密切关系溶入其中了。(2)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六首古歌诀)上文“动分静合”之“动”借代为“阳”,“静”借代为“阴”;而“分”与“合”借代为阴阳的既相互分别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动分静合”中的“动”应与“静”相承接,“分”应与“合”相承接,应该理解为“动静分合”,是“顺承”,指的就是不断变化的太极阴阳。上文中的“动分静合”也即太极阴阳变化规律具有普遍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万事万物都适用的,也就是“理贯通”的。可见“动分静合”是应与“理贯通”相承接的。而“屈伸就”(也即“随屈就伸”的简称)是一类特殊的太极阴阳,“缓应急随”是“屈伸就”的重要特征。可见“屈伸就”是应与“缓应急随”相承接的。所以,上文这两句应该理解为“缓应急随屈伸就,

动分静合理贯通”,意思是太极拳缓应急随的随屈就伸就是太极阴阳普遍性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写成“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是属于“错承”。

(七)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复杂分承”

1。蓄劲如开弓,

发劲如放箭; 2.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3.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4.收即是放,

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5.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6.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六首古歌诀注文)

全段共分为六组。第一组前一句的“蓄劲如开弓”说的是十三势长拳沾粘连随双臂放松的圆撑,是十三势长拳“蓄劲”的主要形式,是十三势长拳“极柔软”的主要反映;后一句的“发劲如放箭”说的是十三势长拳“然后极坚刚”的主要形式。第二组前一句的“曲中求直”是对第一组前一句之“蓄劲如开弓”的一个重要目的和效果的说明;后一句的“蓄而后发”又是对第一组后一句之“发劲如放箭”的说明。第三组后一句的“步随身换”是对十三势长拳沾粘连随下肢重要特点的说明,是对“蓄劲如开弓”的补充;第三组前一句的“力由脊发”又是对第一组后一句之“发劲如放箭”的说明。第四组前一句的“收即是放”显然是说明十三势长拳沾粘连

随的重要特性,也就是沾粘连随动态姿势的任何一处都可以是发劲的姿势;第四组后一句的“放即是收,断而复连”说明的又是“发劲如放箭”的重要特性,那就是其一、任何发劲姿势都可以是沾粘连随的化解姿势,其二、任何发劲都可以立即转变为沾粘连随,也可以用不着间隙而连续发劲。第五组后一句的“进退须有转换”说的又是十三势长拳沾粘连随,是说明十三势长拳的所有进退转侧都必需有腰胯的转换。第五组前一句的“往复须有折迭”说的主要又是“发劲如放箭”,因为十三势长拳沾粘连随的特点是随人而动,不可能主动地“往复折迭”,又十三势长拳之发劲,手臂虽然是被动的,但人的整体对于对方而言是主动的,可见对于十三势长拳而言,“往复折迭”主要是发劲的一种表现,说的是十三势长拳的发劲往往变化多端,会突然改变方向,而且是反方向的,就如同是衣服的皱折。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应该是第一组、第二组的前一句、第三组的后一句、第四组的前一句、第五组的后一句、第六组的前一句相前后承接,是从各个角度对十三势长拳之“极柔软”的说明;第一组、第二组的后一句、第三组的前一句、第四组的后一句、第五组的前一句、第六组的后一句相前后承接,是从各个角度对十三势长拳之“然后极坚刚”的说明。六组句子组成了复杂分承。第三组、第五组则与其它组形成错承,

42式太极拳拳谱及拳谱详解

42式太极拳拳谱及拳谱详解 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二式)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统一的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1989年组织了国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1990年定为亚运会武术比赛的规定容,随后不仅成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而且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目前已经在世界围广为流传,受到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欢迎。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以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作布局上各式太极拳动作有所穿插,第一段以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式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布局合理,动作数量、容组别符合规则要求,在编排动作上也表现出一定难度;特别是近年来,又对难度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大增强了竞赛的可操作性。 练四十二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练习风格应以式为主,对于其他式的动作这里也按式化处理,但是仍要保留原动作的基本造型及基本特点。如“掩手肱捶”还要发力,但与式中的发力在动作的手型、步型上有所变化;再如“玉女穿梭”虽然吸收吴式的平云手法,但是身型上以中正为主,不做吴式的“斜中寓正”等等。 动作说明 第一段 一、起势

这是王建业的师傅林墨根先生最近发表的练太极拳起式的体会。我今转帖大家共享。 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 林墨根 余自从跟式太极宗师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练太极拳的起式。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式作为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功,还是气功、养生功。再者,从练拳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拳推手时,欲要做到浸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现将先师所

心意拳内功火烧身一式

本文由o_xy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心意拳内功火烧身一式 河南邓州心意六合拳秘传内功,火烧身一式,为 南阳张志诚之徒李政传于南阳水观兰人称水四阿衡, 历代只在水氏家中秘传,外人很难见到. 火烧身一式又称惊起四梢劲,六合劲,灵劲,整劲. 昔前贤心意六合拳大师买壮图,根据自己多年练功心 德,曾做一首赞心意灵劲歌诀云:学拳容易,得艺难, 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 " 这四句歌诀是心意拳灵劲的真实写照. 《形意拳谱》宝 显廷著,山西意源书社出版一书中,积建社形意拳师 记中载: "公(李政)这晚年河北有富翁水姓者酷嗜形意 拳生四子,曾延数师教之后慕公名聘至其家,其故师 某见公礼貌请瘦而年又老颇轻易之谓水翁曰:李某虽 负虚名观 其壮貌不似有本领 者以之为师徒误 诸公子 耳,翁曰:已延至将奈何,师曰:甚易,甚易,长公 子孙武有力技亦不恶使之佯为奉茶乘其接入猝不及防 顺势骤击必可中伤,欲为人师而先败人拳下,能不引 愧自去乎翁子果如师言,甫欲击公,公用火烧身式喝 以雷声翁子乃跌出丈余外,茶在公手涓滴未溢公复坐 从容而啜若无事,然水翁及其师皆警,无悸人色阴询 其子曰:汝击彼彼仅一喝,何以遂跌出耶曰:此老身 手似皆有眼吾手甫动彼忽抖擞,一喝状若霹雳之触吾 头顿失知觉吾亦不知如何被跌也,师某咋舌而叹曰: 此老雷声之效至于此极是真神乎,其技者矣. "可见李 政之火烧身一式已达出神入化拳无拳,意无意,无意 之中是真意之境界.李政晚年把心意六合拳及内功传 于邓州市稂东镇阿衡水观兰.据《水氏家传拳谱》 《水 氏家传武术谱》 《水氏家族》 《南阳文史资料》及历史 文献载水观兰河南镇平水沟人,约生于嘉庆末道光初 年(1818—1820 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水 氏有老五门堂弟兄,观兰排行老四,人称水四阿衡, 一生在邓州稂东清真寺任阿衡,精心意六合拳及唐氏 枪法,医术.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回民大都听 说过南阳水四阿衡.水观兰为把二子培养好,邀请了 心意拳师李礻真,洛阳心意拳师刘万仪,河南八大枪 手之一唐大用来邓传艺.其长子水腾龙字少波咸丰初 年(1850 年)生,自幼随父水观兰及李礻真,刘万仪, 唐大用习艺,当入痒时县试定案首试院拔第一,固人 称武秀才.民国初年受孟县桑坡回族聘任阿衡,病逝 于彼.次子水应龙字灵甫,因弟兄间排行第七,以医 名于世,人称水七先生,生于咸丰六年(1856 年)卒于 (1944 年),自幼随父水观兰及李礻真,刘万仪,唐大 用习艺. 岁时考取镇平县武试为的批首,即武庠生 . 31 因病未入省试.于河南第一枪唐万仪之子,一杆枪名 扬九州的唐九州结拜为兄弟,南阳有八府(水应龙),九 洲(重九洲)之称.水应龙传四子水剑光,剑光传子水普 慈,普慈传马雷石(本文作者).从以上史资及恩师水普 慈现年 83 岁及其兄现年 85 岁所讲.本人认为《形意 拳谱》所载,河北水翁应为南阳水氏之误.关于南阳 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及唐氏家传三十六枪,由于保守 及历史等种种原因,外界见者甚少,本人将另文介绍. 下面将整理出火烧身的盘法,劲意及功用,在于引玉

四十式太极拳拳谱精选解读

四十式太极拳拳谱精选解读 杨式40势太极拳分解教学教师: 李德印第一段 预备势:要点:预备势的时候和各式太极拳要求一样~身体自然放松~端正的两臂垂直于身体的两侧~呼吸平隐自然~精神集中。 01~起势: 分脚~两臂前平举~轻轻垂落~按于大腿的两侧。要点:一~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二~轻轻的把手前平举~三~沉肩坠肘坐腕两手向下落按~停于大腿的两侧。要做腕舒指掌心向下。 02~揽雀尾:转腰屈腿抱手~向前上步~弓步左堋~微扣脚~收脚抱手上步~弓步右堋~翻掌~前引~坐腿后捋~搭手弓步前挤~转腰坐腿~坐腿收手弓步前按。 要点:边屈蹲边转身边抱手收脚~然后上步堋手~向右看~下边一个动作是右堋手~前脚尖微微的内扣再抱手~高不过肩~低不过腰~好象抱着一个球~两臂饱满捧圆~转身向膝上部双手前堋~左手尖贴近右手的腕关节内侧~捋回来捋到腹前~力点在两掌~翻掌搭手弓步前挤~力点在前臂的外侧~后手扶的位臵是前臂的内侧~然后再把手引回来也叫后堋前按~方向正西~前脚尖不翘。 03~单鞭:转腰坐腿扣脚摆手~再坐回去收脚~上步勾手推掌。要点:单鞭转身向左平摆~再向右坐脚转身~向右平摆~勾手收脚~上步推掌转向正东。 1 04~提手上势:坐腿扣脚转腰~坐回来两手体前相合成虚步。要点:重心后移前脚尖内扣~掘臂两手合于胸前~方向正南~虚步和起势的方向一致。 05~白鹤亮翅:转腰分手合抱~活步~虚步分手亮掌。要点:转腰摆臂合抱身体转向东~同时右脚活步移动微微向后撤~脚前掌着地~重心后移~分手转成正东的虚步分掌~右手掌心向前。 06~搂膝拗步:摆手转腰收脚~上步搂手推掌弓步~第二个搂膝拗步~转腰撇脚摆手收脚~上步弓步搂推~第三个转腰摆手马步搂

四十八式太极拳口诀

四十八式太极拳口诀 第一段 〈一〉白鹤亮翅(正南):(左旋腰)丁步左抱,撤步提手(稍向右旋腰),虚步亮掌(向左旋腰,面向正南). 〈二〉左搂膝拗步:右落左拨,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 〈三〉左单鞭(东偏北15度):後坐扣脚,右转平带,收脚穿掌(左坐),弓步右掤,後坐屈肘,弓步斜按(西南),丁步勾手,转体开步,弓步左推(东偏北约15度). 〈四〉左琵琶势(正东):跟步平摆(右摆左釆),虚步合掌. 〈五〉捋挤势(三式)(东南-东北-东南):提膝落步,弓步平抹,丁步左捋,上步提手,右弓步挤,後坐扣脚,弓步平抹,丁步右捋,上步提手,左弓步挤,後坐扣脚,弓步平抹,丁步左捋,上步提手,右弓步挤. 〈六〉左搬拦捶(正东):後坐撇脚,右转伸掌,丁步抱拳,摆步搬拳,拦掌上步,弓步冲拳. 〈七〉左掤捋挤按(正东):後坐撇脚,右转伸掌,丁步右抱,左前上步,弓步左掤,反掌抱拈,後坐右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两手平抹,後坐拖掌,弓步前按. 第二段 〈八〉斜身靠(步向西北,面向西南):後坐扣脚,右转开掌,左坐沉肘,丁步叉抱,上步握拳,弓步斜靠. 〈九〉肘底捶(正东):後坐扣脚,左转托掌,丁步右抱(面偏西南),摆步左分,跟步右摆,後坐翘脚穿掌. 〈十〉倒卷肱(四式正东):右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右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後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 〈十一〉转身推掌(四式四隅角):撤步反提(东南),左转弯肘上步,跟步推掌(西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东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东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西南). 〈十二〉右琵琶势(正西):撤步左拈,翘脚挑掌. 〈十三〉搂膝栽捶(正西):丁步左捋,上步搭手,跟步前掤(後坐),丁步反提,弯肘上步,弓步栽捶. 第三段 〈十四〉白蛇吐信(二式正东):後坐托掌,扣脚转体(右),歇步推掌,左後划弧,弯肘盖步,歇步推掌. 〈十五〉拍脚伏虎(二式正东):上步举掌,踢腿拍脚,盖步摆掌,转身握拳,右拿左贯(正北),後坐扣脚,换重平抹,上步举掌,踢腿拍脚,盖步摆掌,转身握拳,左拿右贯(正南). 〈十六〉左撇身捶:後坐扣脚,换重平抹,丁步握拳,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势:後坐分掌,合拳收脚,樽身穿拳,仆步举拳. 〈十八〉独立撑掌(二式正东):弓步挑拳,提膝穿掌,独立撑掌(左),盖步下压,提膝穿掌,独立撑掌(右). 〈十九〉右单鞭(西偏北约15度):撤步抱拈,後坐右捋,弓步左掤,後坐屈肘,弓步斜按(东南),丁步勾手,转体开步,弓步右推. 第四段 〈二十〉右云手(三式,正南):後坐扣脚,左转按捋,勾手变掌,右云换重,反掌并步,左云换重,反掌开步,右云换重,反掌并步,左云换重,反掌开步,右云换重,反掌并步(扣步45度). 〈二一〉右左分鬃(正西):左云换重,丁步左抱,转体出步,弓步右分,後坐撇脚,丁步右抱,转体出步,弓步左分. 〈二二〉高探马(正西):跟步仰掌,虚步探掌. 〈二三〉右蹬脚(西偏北30度):转身带掌,上步穿掌,弓步分掌,丁步叉抱,提膝反掌,开掌蹬脚.

48式太极拳-口诀词

48式太极拳口令 六组动作口令如下: 一 1 白鹤亮翅 2 左搂膝拗步 3 左单鞭 4 左琵琶式 5 捋挤式(3个) 6 左斑斓捶 7 左掤捋挤按 二 8 斜身靠 9 肘底捶 10 倒卷肱 11 转身推掌 12 右琵琶式 13 搂膝栽捶 三 14 白蛇吐信(2个) 15 拍脚伏虎(2个) 16 左撇身捶 17 穿拳下式 18 独立撑掌(2个) 19 右单鞭 四 20 右云手(3个) 21 右左分鬃 22 高探马 23 右蹬脚 24 双峰贯耳 25 左登脚 26 掩手撩拳 27 海底针 28 闪通背 五 29 右左分脚 30 搂膝拗步(2个) 31 上步擒打 32 左右穿梭 33 左云手(3个) 34 右撇身捶 35 左右穿梭 36 退步穿掌 六 37 虚步压掌 38 独立撑掌 39 马步靠 40 转身大捋 41 撩掌下式 42 上步七星 43 独立跨虎 44 转身摆莲 45 弯弓射虎 46 右斑斓捶 47 右掤捋挤按 48 十字手

三十二式太极剑口令词预备式,起势, 1,并步点剑,2,独立反剑,3,仆步横向扫,4,向右平带,5,向左平带,6,独立抡劈,7,退步回抽, 8,独立上刺,9,虚步下截,10,左弓步刺,11,转身斜带,12,缩身斜带,13,提膝捧剑,14,跳步平刺,15,左虚步撩,16,右弓步撩,17,转身回抽,18,并步平刺,19,左弓步拦,20,右弓步拦,21,左弓步拦,22,进步反刺,23,反身回劈,24,虚步点剑,25,独立平托,26,弓步挂劈,27,虚步抡劈,28,撤步反击,29,进步平刺,30,丁步回抽,31,旋转平抹,32,弓步直刺。收势。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关于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谱的真貌,多年来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有称“老谱”、“少谱”之别,也有人自称怀玉握璧,藏有秘谱,但从未将其完整的章节内容及拳谱的来龙去脉公布于世,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片语只字的间接引用。另外也有一些杂糅了形意拳谱内容的被认为是戴家拳谱,真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这给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历史传承及其演变历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最近,一位朋友向笔者赠阅了他所珍藏的戴家心意拳谱两卷抄本,其内容十分宏富,阅后获益匪浅。今征得这位朋友的同意,特将这本珍贵的戴氏心意拳谱介绍给拳界朋友,供大家参考。 该谱两卷,大篇章共五十个以上,各篇独立性较强,有的篇章下有子目(如《步法》一章就有二十节)。拳谱朴实无华,论述翔实,编排的逻辑性不是很强,具有古拳谱的一般性特点。但此谱的几篇序言均没有明确的师承描述和款识,谱中也没有涉及到作者信息,因此谱本身的源流传承问题目前还不好推断(只能隐约看出是戴魁传系的)。 从拳谱的技术内容可以看出,戴氏心意拳的形成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吸取了很多古代及同时代的拳种内容。例如《瞅动》一篇中有: “敌不动吾亦不动,敌动我方动,我之动虽在敌后,而我到反在敌前,即截而击之意也,即戚继光所谓后发制人先入主之意……”据赠阅拳谱的朋友介绍,戴家心意拳中有不少拳式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拳式非常类似。 《螳螂闸势》、《心意拳与闸势拳之异点》二篇是戴家吸收了螳螂拳的内容,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另外还有一篇《太极拳》,叙述了太极拳的一些技巧原理。从这些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戴氏心意拳在形成过程中汲取了很多同时代拳种的素材。

32式太极拳拳谱解读(李德印)

32式太极拳拳谱解读(根据李德印视频整理) 预备式:两脚并步,身体直立,保持舒松、自然、端正、平静的状态 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手慢慢前平举,曲蹲、按掌(要保持沉肩顶头含胸立腰,两手轻轻地按到腹前) 2、右揽雀尾:微微向右转身,两手在右胸前相合,提脚向左前方上步(东南),弓步左捧手,前手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力点在前臂的外侧,后手按在胯旁;坐腿转腰扣脚,抱手收脚把右脚提起来收到左脚的内侧,转身向正西上步;弓步右棚手(后手按在胯的旁边,掌心向下);伸臂翻掌,坐腿、转腰、后捋捋到腹前,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转腰、搭手,身体转向正西,两手在胸前相合,左掌掌指轻轻贴在右腕的内侧,弓步前挤,坐腿转腰向右平画弧,转腰扣脚旋臂,右手内旋停在右肩前(正南);然后重心右移,按掌、收脚、丁步,左手掌指一直附在右腕内侧(西南) 3、左单鞭:勾手、转身、出脚,身体向左转,出脚的方向正东偏北;弓步推掌 4、左琵琶式:跟步摆掌,坐腿带手,虚步合手 5、进步搬拦捶:转腰穿掌,上步穿掌,进步拦掌(左手心翻转向下,右手变拳落在腰间,拳心转向上),丁步打拳(右拳拳眼向上,左拳拳心向下停在左臂的下面,右脚收拢成后丁步) 6、如封似闭:坐腿翻掌,上步收掌(经过胸前到腹前,手心翻转向前下方),弓步推按 7、搂膝拗步:第一个:转腰撇脚,摆手收脚,收手上步(正东),弓步搂推。第二个:转腰撇脚,摆手收脚(转腰看后手,与肩同高,手心向上),收手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头侧正东),弓步搂推。 8、右单鞭:坐腿、转腰、扣脚、云手,重心左移、坐腿、转腰,云手、翻掌、收手,勾手、转腰、上步(正西偏北),弓步推掌 9、右云手:坐腿、转腰、扣腿、松勾,右云(两手交叉在身体的前面向左向右立园画弧,手心向内带有一定的棚劲,高不过头,掌心对着自己的鼻子,下面的手经过小腹前)、翻掌、收脚并步(两脚平行向前,相距10到20厘米成小开步),左云、翻掌、开步、出脚,右云、翻掌、收脚并步,转腰左云、翻掌、开步 10、野马分鬃:转腰、抱手、提脚,转身上步(正西),弓步分手(前手与肩同高。手心斜向上),转腰撇脚向右转,抱手收脚,转腰向西上步,弓步分手 11、海底针:跟步翻掌,右手向前摆摆到右腰前,坐腿提手到肩上头侧,左手翻转按在右腹前,虚步向前下插掌(上体略向前倾) 12、闪通臂:立腰、提手、出脚,弓步推掌(右手举在头侧上方) 13、揽雀尾:转腰撇脚、腰向左转(两手慢慢下落分开),抱手提脚、左胸前抱球,向正西出脚上步,弓步棚手,伸臂翻掌,坐腿后捋转腰(后手心斜向上,右手心斜向内),转腰搭手,向正西弓步前挤,坐腿收手经过胸前往下沉按到腹前,弓步推按14、转身撇身锤:坐腿扣脚转腰分手(两手在体侧侧平举),重心右移,坐腿收脚握拳合手(右手落在左前臂的内侧,左手变拳停在腹前拳心向内),转腰上步举拳(上不方向正东偏北),弓步撇打(左臂和左腿上下相对,方向东北,拳与头同高,拳心斜向上,右手附在左前臂上面) 15、捋挤势:扣脚转腰(右手画一个小平弧停在左臂的上方,带手画一个小弧),弓腿抹掌(腰手都转向东南),收脚后捋捋到腹前。转腰搭手上步(方向东南,两手合在胸前),弓步前挤,坐腿扣脚转腰左手画弧(穿手停在右前臂的上方),弓腿穿抹

形意拳谱

形意拳谱【何向达抄录】(2011-04-30 16:18:56) 戴龙邦拳谱 出自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戴龙邦书于洛阳马公(学礼)书屋 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礼有法,狝蓃獀狩各有其时,而其精微奥妙更有天容,率意妄陈者。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时恐言语不精,贻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纯、谱示明畅,急录之,以示余爱慕之情。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王父早卒,事母最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其智勇绝伦超群。当时名将无匹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以言孙吴。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师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薰门,八千人破曹成十余万众于桂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五百而皆破其众十余万。凡有所举必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深为宋惜之。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鲜有其技也,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于终南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时人不知其勇,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致仕归籍,余游至池州,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余回晋至洛阳遇马公学礼,谈艺甚洽,嘱余为序,余不文焉能为序。但见世有能敢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视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论不合道,何也?不得真传故也。所谓真传,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岂世传捉拿、钩打、封闭、闪战,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其意拳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六合者,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苟能日就月将智无不圆,勇无不生,得乎知之理,会乎知之情,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足如太仓,浩渺如江海,光耀如三光,以此视近世演武者,异乎不异乎,同乎不同乎。 意拳目录: 八字诀:斩、截、裹、挎(胯)、挑、顶、云、领。形意运用之法。 斩,劈拳也。截,钻拳也。裹,横拳也。挎,崩拳也。挑,践拳也,既燕形也。顶,炮拳也。云,鼍形也。领,蛇形也。 意拳出式: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豹)头。 钻践(剪)法:(又名十六练法或十六格目) 一寸、二践(剪)、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齐(疾)、八正、九经(胫)、十胫(警)、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1寸,足步也。一寸是步也,前足只进一寸之踩步,成其寸也。踩劲发力时,足高不过一寸也。2(践,是退也。)剪,腿也。剪,践也。两腿夹实践进,如夹剪之夹,前勇而后出,后腿跟进,着实而蹬,成其二剪也。3钻,(是进身也)身也。钻以身说,身法灵活,进式如矢,成其钻也。4就,束身也上下束而为一也。(就,随之意,随敌之势来去就之,使出粘按吐法,而加以挫之成其就也。)5夹,剪也。两腿行之剪也,如夹剪之夹也。(夹,合也。两腿胯夹合如剪,成其夹合之法是也。)6合,内外六合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肩胯合,手足合,肘膝合,为外三合。7齐(疾)(正也)毒也。内外如一,周身精神贯注,紧急速快变化不乱。8正,直也。看正却似斜,看斜却是正。彼之诡计吾必分其真。正斜随势而发,使彼不能变化成其正也。9经(胫)手摩内五行也,心意使之相连,精气神运用合体,将真气主宰于腰际,内功内劲纯粹于前锋目的地,成其经也。(胫,相磨而行也,即两足横度勿使开张也。歌曰:磨胫磨胫意气响连声。)10胫(警)惊起四梢也,四梢并发,成其胫也。(警起四梢也,火机一发物必落。) 11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似水浪翻波,落似水浪绝平。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成其起落也。12进退,进是步低,退是步高,进退不是枉学艺。(进步低也,退走高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则审其远近,知其老嫩。退则当收则缩,当取则掀,成其进退也。)13阴阳,看阴却有阳,看阳却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以降雨,拳术阴阳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块)致,皆为阴阳之气也。明乎阴阳,练就一气,辗转应敌,审其来意,知其动机,成其阴阳也。14五行,内五行要发要静,外五行要应要随,发而既随,成其五行。15动静,动为作用,静为本体,若言其静,未漏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是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动静得宜修养得法,静者,沉静虚无。动者,发心中所见之真。动发似雷电交加,静守本洞安然,动发出洞成功,成其动静。16虚实,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 《一段》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搬拦捶 9、入封似闭 《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肘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三段》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脚 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挡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一段 1、起势 2、右金刚捣碓 3、揽扎衣 4、右六封四闭 5、左单鞭 6、搬拦捶 7、护心捶 8、白鹤亮翅 9、斜行拗步 10、提收 11、前蹚 12、右掩手肱捶 13、披身捶 14、背折靠 15、青龙出水 16、斩手 17、翻花舞袖 18、海底翻花 19、左掩手肱捶20、左六封四闭 21、右单鞭 《二段》 22、右云手 23、左云手 24、高探马 25、右连珠炮 26、左连珠炮 27、闪通背 《三段》 28、指挡捶 29、白猿献果 30、双退手 31、中盘 32、前招 33、后招 34、右野分鬃 35、左野分鬃 36、摆莲跌叉 37、左右金鸡独立 《四段》 38、倒卷肱 39、退步压肘 40、擦脚 41、蹬一根 42、海底翻花 43、击地捶 44、翻身二起 45、双震脚 46、蹬脚 47、玉女穿梭 48、顺鸾肘 49、裹鞭炮 50、雀地龙 51、上步七星 52、退步跨虎 53、转身摆莲 54、当头炮 55、左金刚捣碓 56、收势

六合心意拳阴阳五行论

六合心意拳阴阳五行论 拳谱云:人身一阴阳也。盖人身即小天地,适合天地阴阳五行之理也。夫人身,内为阴外为阳,血为阴气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大至全体骸骨,细至皮肤毫毛,无一不是阴阳,处处总有一阴阳。阴阳者,太极之变化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太过无不及。此吾人身之真气,内外之全体,合阴阳自然之理也。人身内五行,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又鼻属金通肺,目属木通肝,耳属水通肾,舌属火通心,口属土通脾,此五行之各有所属也。内五行一动,外五行无一不动,内五行一静,外五行无一不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内五行体也,外五行用也。内者先天,外者后天。内经曰:人生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通其源而流自长,溉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医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壬癸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茎透起,如莲蕊,一茎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知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其为万物之母,盖先生脾而后水、火、木、金循环相生,以成五脏,五脏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随之以生,而成全体。是皆先后天不离五行之形体也。医者既治形体之所由生,故推五行之理,以治五行之体也。五行拳术亦犹是也,即以五行,教以五行拳,以五行拳之术,练五行之体也;以五行之数,为五行之体,以五行之体,练五行之脏也,此五行拳术之名称也。 六合心意拳五行生克之原理 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拳谱云:“夫五行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母。行在天地分为五行,在人身配为五脏。受天之气而生为五脏,受地气而生为六腑,生生靡穷有不尽言者也。心曰火,为一身总宰,火机发而上炎,变出跳跃之雄强。火生土,土属脾,脾为中阳之府,达于四肢,动而噫声,静而和容。土生金,金属肺,肺者气之府,肺充而筋骨健,肺朝百脉,浑身之气无所不至,轻重之权操之于肺。金生水,水主肾,肾藏精而丹田固,气交而嘿声振,养灵根而志不怯。水生木,木属肝,肝为诸筋之宗主,能操摧搐之正权,决断于瞬间,落而神速,发为抖绝,但上如风响,出手如箭穿。木生火,火机一发物必落,真有江水拍岸之势,又有火药爆炸之威。此谓五行之相生也。相克者,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五行相生,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五行相克,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类经图翼》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运行不息。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降以肋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拳分别锻炼人体的心、肝、脾、肺、肾,就是要保持和加强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生理功能,经常学练五行拳法,一些病变就会消失于平时的锻炼之中,得到一个健康长寿的“金刚之体”。所以说,《山西六合心意拳》是男女老幼终生得益的优秀拳种。 山西六合心意拳桩法 一、定步六合势 六合心意拳要以气功为上,而初步时,必须站习六合势为先。每早晚练习时,必择一空旷清幽之地,向东方日出处,夜间面向北方,先将肺胃之浊气尽力吐出三口。两足平排一尺余,两臂自然垂放,定心宁志,细调呼吸。少许,下矮马,两足掌前后蹬平,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束胯。头正竖项两目神敛,塌腰顺气两肩松开,胸出而闭肋开而张,两胯内撑

六合心意拳内功

六合心意拳,乃内家拳之鼻祖,传系南宋岳飞首创.此六合心意拳内功系根据山西省戴文俊家传拳谱纂编而成。若能日积月累,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 能进能退,能刚能柔,充实如太仓,浩渺似沧海。习此艺者,必温文儒 雅,肃穆端庄。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心 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意六合, 就是以心意指导行动,行动贯穿心意,心意支配六合,六合寓有心意。 功法如下, 一、练丹田: 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之精髓,即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练丹田分为竖丹田、搂丹田、坐丹田、闸丹田、逞丹田五步,彼此互为靖合,不可绝然分开。 练功开始,先练运气。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宽,入静,两眼轻闭,视力集中于祖窃(眼与心合)片刻,向上意视卤门,以意引气,向后猛下 降气,经玉枕、大椎下行,同时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内收,两手随之 下按,两膝微屈下蹲,气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达涌泉。当气降到不能再降时,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身体随起,意气行至两胯环跳时,两胯内缩,意气直抵会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两肋上行至璇玑,再经两耳至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至祖窍。稍停,由祖窍至喉后,从体内直抵夹脊,走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尾闾、提肛, 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再下降至上 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经口内气管 至中丹田,达下丹田,复提肛;经

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往中丹田回吸,将气集中于中丹田伏气(不是闭气),静守丹田,准备练丹田功。 1 .竖丹田:气伏丹田后,以意导气至上丹田,双手随之升起,五指并拢,手背向前(图1),至不能再升时,随意气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用抓劲下抓(图 2 ),身体也随之下蹲,如骑马势。先练单手,后练双手,反复练习,次数不限。 2.搂丹田:当意气回至中丹田时,手随之而回,同时钩手用搂劲,或从上往下搂,身随下蹲,成骑马势(图3 ),或从左右直搂,或两臂外伸转圈回搂(图4 ),或从前往回搂(图5 )均可,身皆取骑马势,交替反复多练。 3.坐丹田,心坐中丹田,身为骑马势,意气经下丹田顺两腿下涌泉,双手随之由正前或两侧向下按,身体下蹲.气至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下按时,意气与身、手即起,意气升至中丹田,双手抓力提起,身体还原为骑马势。一上一下以备导气带劲,反复多练。 4.闸丹田、开丹田,为内功,运气完毕,意气回收丹田,只收不放,如关水闸;再将闸伏之气,意向四肢百骸散发。这样以意运气充满全身,即会产生自发劲。 5.5.逞丹田:练上述功夫后,丹田气越足,周身气力也越大.内功发动起来,如同 生龙活虎,体力日増,体魄自健。 6.二、四把式:此为六合心意拳内功的基本姿势.凡出手如鹰抓, 迈步如鸡行,膀力如熊膀。 1.鹰抓:分上下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四平势,皆用内功。 练上势,双掌齐出或单掌独上,脚踏实地,脚尖虚悬,身下坐而手上、 面微仰视,意气由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似上有一“环”欲抓之势(图

32式太极拳口诀

24式太极拳口令词一、起势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五、手挥琵琶 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九、单鞭 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十四、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十六、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2、左穿梭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 跟步提手、虚步插掌

四十八式太极拳口令

四十八式太极拳口令 第一段 〈一〉白鹤亮翅(正南): (左旋腰)丁步左抱,撤步提手(稍向右旋腰),虛步亮掌(向左旋腰,面向正南). 〈二〉左搂膝拗步: 右落左拨,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 〈三〉左单鞭(东偏北15度): 后坐扣脚,右转平带,收脚穿掌(左坐),弓步右掤,后坐屈肘,弓步斜按(西南),丁步勾手,转体开步,弓步左推(东偏北约15度). 〈四〉左琵琶势(正东): 跟步平摆(右摆左釆),虚步合掌. 〈五〉捋挤势(三式)(东南-东北-东南): 提膝落步,弓步平抹,丁步左捋,上步提手, 右弓步挤,后坐扣脚,弓步平抹,丁步右捋, 上步提手,左弓步挤,后坐扣脚,弓步平抹,丁步左捋,上步提手,右弓步挤. 〈六〉左搬拦捶(正东): 后坐撇脚,右转伸掌,丁步抱拳,摆步搬拳,拦掌上步,弓步冲拳. 〈七〉左掤捋挤按(正东): 后坐撇脚,右转伸掌,丁步右抱,左前上步,弓步左掤,反掌抱拈,后坐右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两手平抹,后坐拖掌,弓步前按. 第二段 〈八〉斜身靠(步向西北,面向西南): 后坐扣脚,右转开掌,左坐沉肘,丁步叉抱,上步握拳,弓步斜靠. 〈九〉肘底捶(正东): 后坐扣脚,左转托掌,丁步右抱(面偏西南),摆步左分,跟步右摆,后坐翘脚穿掌. 〈十〉倒卷肱(四式正东):

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 〈十一〉转身推掌(四式四隅角): 撤步反提(东南),左转弯肘上步,跟步推掌(西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东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东北),转体反提,弯肘上步,跟步推掌(西南). 〈十二〉右琵琶势(正西): 撤步左拈,翘脚挑掌. 〈十三〉搂膝栽捶(正西): 丁步左捋,上步搭手,跟步前掤(后坐),丁步反提,弯肘上步,弓步栽捶. 第三段 〈十四〉白蛇吐信(二式正东): 后坐托掌,扣脚转体(右),歇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盖步,歇步推掌. 〈十五〉拍脚伏虎(二式正东): 上步举掌,踢腿拍脚,盖步摆掌,转身握拳,右拿左贯(正北),后坐扣脚,换重平抹,上步举掌,踢腿拍脚,盖步摆掌,转身握拳,左拿右贯(正南). 〈十六〉左撇身捶: 后坐扣脚,换重平抹,丁步握拳,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势: 后坐分掌,合拳收脚,樽身穿拳,仆步举拳. 〈十八〉独立撑掌(二式正东): 弓步挑拳,提膝穿掌,独立撑掌(左),盖步下压,提膝穿掌,独立撑掌(右). 〈十九〉右单鞭(西偏北约15度): 撤步抱拈,后坐右捋,弓步左掤,后坐屈肘,弓步斜按(东南),丁步勾手,转体开步,弓步右推. 第四段 〈二十〉右云手(三式,正南):

孙少甫心意拳课程内容

一、心意拳是罕见的健康长寿拳,适合于男女老少各年龄段失去健康,人生便失去很多快乐。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拳架古朴、科学、高效、合理。拳功一体,核心在丹田和中节。全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功效是通奇经八脉、生命力旺盛、身心处于最佳健康状态。习练心意拳的师傅哪怕是到了八、九十岁依旧身体康健、仍然能课徒自娱者比比皆是,生理和心理年龄远小于实际年龄。马梅虎与卢嵩高前辈皆七、八十岁时还如青壮年一般健康生子。经一定时间的习练,可改善大多数慢性疾病直至痊愈。长期习练基本能一劳永逸的获得一生的健康。可极大地提高当代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戴龙帮,1713-1802,89岁戴文熊,1769-1861,92岁戴良栋,1934-1915,81岁李洛能,1803-1888,85岁车毅斋,1833-1914,82岁布学宽,1882-1971,90岁宋铁麟,1885-1979,94岁买壮图,1779-1877,98岁丁兆祥,1835-1932,98岁尚学礼,1865-1939,75岁卢嵩高,1874-1961,87岁宋国宾,1885-1960,75岁马承智,1888-1974,89岁丁克重,1888-1974,86岁郭汉之,1881-1980,99岁吕瑞芳,1908-1999,91岁李尊 思 1918-2014,97岁于化龙1916-2011,95岁王多凤(女)1918-2012,94岁白云飞1913-2012,100岁王书文1919-2012,93岁凌汉兴在世之百岁老人王木林和李行功已逾九十岁仍教拳。。。 二心意古拳被称为内家拳之母,孕育出如形意拳,大成拳、意拳等诸多著名拳种,有内家拳鼻祖美誉。极具格斗魅力。 自古以来,先人们以并不占优势的体形体格和身体素质,以极高的智慧,千锤百炼,创造出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质的东方格斗文化之瑰宝——心意六合拳。因其杀伤力太强,被历代宗师视为生存之本,它是

32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32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预备式:两脚并步,身体直立,保持舒松、自然、端正、平静的状态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手慢慢前平举,曲蹲、按掌(要保持沉肩顶头含胸立腰,两手轻轻地按到腹前)2、右揽雀尾:微微向右转身,两手在右胸前相合,提脚向左前方上步(东南),弓步左捧手,前手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力点在前臂的外侧,后手按在胯旁;坐腿转腰扣脚,抱手收脚把右脚提起来收到左脚的内侧,转身向正西上步;弓步右棚手(后手按在胯的旁边,掌心向下);伸臂翻掌,坐腿、转腰、后捋捋到腹前,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转腰、搭手,身体转向正西,两手在胸前相合,左掌掌指轻轻贴在右腕的内侧,弓步前挤,坐腿转腰向右平画弧,转腰扣脚旋臂,右手内旋停在右肩前(正南);然后重心右移,按掌、收脚、丁步,左手掌指一直附在右腕内侧(西南)3、左单鞭:勾手、转身、出脚,身体向左转,出脚的方向正东偏北;弓步推掌4、左琵琶式:跟步摆掌,坐腿带手,虚步合手5、进步搬拦捶:转腰穿掌,上步穿掌,进步拦掌(左手心翻转向下,右手变拳落在腰间,拳心转向上),丁步打拳(右拳拳眼向上,左拳拳心向下停在左臂的下面,右脚收拢成后丁步)6、如封似闭:坐腿翻掌,上步收掌(经过胸前到腹前,手心翻转向前下方),弓步推按7、搂膝拗步:第一个:转腰撇脚,摆手收脚,收手上步(正东),弓步搂推。第二个:转腰撇脚,摆手收脚(转腰看后手,与肩同高,手心向上),收手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头侧正东),弓步搂推。 8、右单鞭:坐腿、转腰、扣脚、云手,重心左移、坐腿、转腰,云手、翻掌、收手,勾手、转腰、上步(正西偏北),弓步推掌9、右云手:坐腿、转腰、扣腿、松勾,右云(两手交叉在身体的前面向左向右立园画弧,手心向内带有一定的棚劲,高不过头,掌心对着自己的鼻子,下面的手经过小腹前)、翻掌、收脚并步(两脚平行向前,相距10到20厘米成小开步),左云、翻掌、开步、出脚,右云、翻掌、收脚并步,转腰左云、翻掌、开步10、野马分鬃:转腰、抱手、提脚,转身上步(正西),弓步分手(前手与肩同高。手心斜向上),转腰撇脚向右转,抱手收脚,转腰向西上步,弓步分手11、海底针:跟步翻掌,右手向前摆摆到右腰前,坐腿提手到肩上头侧,左手翻转按在右腹前,虚步向前下插掌(上体略向前倾)12、闪通臂:立腰、提手、出脚,弓步推掌(右手举在头侧上方)13、揽雀尾:转腰撇脚、腰向左转(两手慢慢下落分开),抱手提脚、左胸前抱球,向正西出脚上步,弓步棚手,伸臂翻掌,坐腿后捋转腰(后手心斜向上,右手心斜向内),转腰搭手,向正西弓步前挤,坐腿收手经过胸前往下沉按到腹前,弓步推按14、转身撇身锤:坐腿扣脚转腰分手(两手在体侧侧平举),重心右移,坐腿收脚握拳合手(右手落在左前臂的内侧,左手变拳停在腹前拳心向内),转腰上步举拳(上不方向正东偏北),弓步撇打(左臂和左腿上下相对,方向东北,拳与头同高,拳心斜向上,右手附在左前臂上面)15、捋挤势:扣脚转腰(右手画一个小平弧停在左臂的上方,带手画一个小弧),弓腿抹掌(腰手都转向东南),收脚后捋捋到腹前。转腰搭手上步(方向东南,两手合在胸前),弓步前挤,坐腿扣脚转腰左手画弧(穿手停在右前臂的上方),弓腿p穿抹 转向东北,捋手收脚,搭手出脚上步方向东北,弓步前挤16、右拍脚:坐腿扣脚转腰分手,抱手提腿独立,分手拍脚(正东偏南)17、左分脚:落脚(正东偏南,东南穿手),弓腿分手,提左腿抱手,分手分脚(东北)18、右蹬脚:落脚合手两手握拳(左拳在上,两个拳心都向上),蹬、抖弹(两个拳同时向前向上然后向两侧分开、抖开,腿是一个快速发力的蹬出、收回。两拳分开成立拳,举在由胸前抖弹分开后拳略高于肩,前拳和脚相对,方向正东)19、进步栽拳:落脚撇脚(脚尖外撇),转腰摆手,收脚摆掌,上步收手握拳,弓步栽锤(正东)20、左右穿梭:转腰撇脚,抱手收脚,上步错手(两手成抱球状,下面的手向前向上,上面的手向后向下,两手交错运转),弓步架推(东南),转腰扣脚,抱手收脚,上步错手,弓步架推掌(东北),21、肘底锤:坐腿转腰扣脚(左手翻转向上,右手收到腰前),退步翻掌(左手翻转向下横在体前,右手翻转收在腰间),虚步劈掌(右脚提起微微活步成

六合心意拳的鸡步桩训练

六合心意拳的鸡步桩训练 整理者按: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在国内武术杂志上用纯文字的方式将“鸡步桩”介绍给了广大武友,后又将“熊出洞”图片发在了武术网站上,以希冀借此寻找同门。可惜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各地六合心意拳传人纷纷“浮出水面”,但我们依然没有找到蛛丝马迹。今年暑期,我专程到合肥拜访了张尚炳老师,请他介绍了鸡步桩及十大形的练法要领,现再次将鸡步桩配图整理公布给广大武友,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同时希望有此桩法的同门与我联络了(张尚炳老师为安徽巢县人,其师昊田铁,河南鲁山人,买壮图的亲外甥。昊幼年丧父。母回娘家在心意拳大师张聚所开的饭店帮忙,吴田铁因此自幼随舅父习艺,并得张聚授拳。后因张聚之子张根早夭,买壮图遂安排将吴过继给张根为子嗣。所以吴因此改姓张。吴自幼随舅父走南闯北,经常往返于宁夏、甘肃等地,继承了买壮图的拳艺。因吴曾在病危时得张尚炳之父救治,后二人成莫逆之交,常驻张家,吴遂收张的幼子尚炳为入室弟子。吴后来不知所踪。但将一本拳谱及一套三十册的古兰经等物件留给了张)。 一、预备式:立正,目视前方,两手自然下垂。 二、熊出洞:左脚向左出半步,足跟点地,重心偏落右腿。两手腕在小腹处 相叠,左腕在内,掌心朝内,五指张开。头向左转,下颏内收,目视左 前方。全部动作一气呵成(图1)。 图1熊出洞

三、定式(一)拗步:左脚再向左点出半步,全脚掌着地,五趾抓地,脚尖内扣约45度;右腿同时左转,屈膝下蹲,成双弯腿(两腿相距两拳半至三拳),大腿小腿戒90度角,脚尖点地。膝内扣裹裆,重心落于后腿,后大腿到脊背至头项成一条线。出足同时,转腰拧胯;左手回抽贴于腰胯之际,要求似贴非贴,掌心朝内,手指张开,拇指朝上,四指朝前,指掌贯劲;右手借左手回抽之势以肩带手顺势下切至左膝外侧贴住,掌心朝外,四指朝下,拇指朝前,指掌贯劲。下颏微收,肩要沉,两肩要平,前肩领后肩,后肩催前肩,目视前方(不可下视上抬,不可左顾右盼)。这个过程中的点步、转腰、拧胯、抽手、下切均应一气呵成。定式要求全身不可前裁、不可后仰、不可左偏、不可右斜,做到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左肩在后,右肩在前,两肩、两肘、两手及两膝、两脚均应在一个平面上。头顶平、肩平、身平。一枝不动,百枝不摇(图2,图3)。 图2鸡步桩定式(拗步)1 图3鸡步桩定式(拗步)2 四、定式(二)顺步:接拗步定式。右脚向前踩出一步(身体不能起伏),右手掌顺势前贴到右膝内侧,成顺步式,双弯腿,其他要求参照拗步定式,此右式可直接变换为左式:左脚向前踩出一步(身体不能起伏),同时右掌抽回至腰际,左掌前切至左膝内侧贴住,两掌在前后抽切过程中,以掌心相交搓擦,可以发出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