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现代化遇到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遇到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遇到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遇到的问题

3.1农业机械化应用普及率不高

新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步,但农业机械化发展扔不平衡,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低下,当前大多数农民使用的机械多半为早已过时,陈旧老化的小型机械工具,而且机械化工具普及化程度不高,应用范围不广泛,大多局限于种植业,农村其他各业很少应用,国家对农机化的财政投入仍不足,地方财政农机化投入也难以足额到位,致使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农民的农机补贴支持力度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农民自我经济能力不强,由于农机新产品价位持续上涨,农机作业使用的临时季节性强,经济利润率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购买欲望。农机销售,维修,配件,供应等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严重。农机组织运营程度低下。目前,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专业化意识很差,组织化运营没有按照正规要求操作,绝大多数农机户个人分散作业,参与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致使农机的实际有效利用率极其低下,社会化服务水平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机应用本应产生的经济获益程度。

3.2农民科学技能素质低下

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仍然落后的现实情况。大部分农民接受文化教育层次低,他们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随着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转向城镇在工业及第三产业进行就业,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更低,他们大多数是年老多病的老人,青壮年农民几乎都流向城镇打工,贫困偏远、交通闭塞的农民因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渠道和条件有限,这种在农村几乎都是低素质的劳动者现象更令人担忧。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低下,农业技能欠缺的年老农民,以致必然导致农业产品大多是初级自然形态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处于低水平,农产品由于科技含量低导致不受市场青睐,影响了农产品的国内及国外出口畅销,与世界上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先进农业发展水平下的高科技产品相比之下竞争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投入也不例外,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该领域的科技投入不足问题就显得更加尖锐。因此,在广大的农村急需国家和财政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人才输入和物资投入,以充足的资金、优厚的政策吸引科技人才留在农村,免费普及对农村的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的教育培训设施,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觉悟及从事农业的技能水平。

3.3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

我国农业还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束缚,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也还不是很强,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再生能力。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抵抗自然风险能力脆弱。有限的可能饮用的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全国广大人民的需求。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占用农民耕地严重致使制约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农业公路建设水平不平衡。位置靠近城镇的农村,大多修通了城镇通车的公路,实现了通路交通的便利和快捷,结束了以往农村出行难、学车难的程度交通不便的情况。这种交通的改善有利于促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与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是,目前在极度偏远落后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致与外界交流十分不便利。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施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为薄弱。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普及率有待加强,只有搞好了农村基础设施,才可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4农业产业发展缓慢

农业产业换的规模效益不明显。尽管近年来中国专业从事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数量上有所增多,但经营规模大、经营能力实力雄厚的企业数量不多。龙头企业起到带头规模小,影响力弱,竞争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好带动农户产业化长远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专业从事农产品的大公司与农民两者之间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与所充当的角色既有共同的统一性也有利益上的对立性。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尽可能降低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一部分农民在自耕农土地被证为公用丧失对土地地自主使用权后,只有通过到企业从事劳动获得劳动力价格廉价的报酬,农膜的正当合法利益就难以有效得到保障和维护。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农膜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农民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没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系。

3.5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农业的可持续发张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研究挑战。突出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水污染严重,江河环境污染严重,沙化面积扩大,湖泊水面缩小,土地污染严重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蚕食,海洋生态环境变坏诸多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水土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的破坏,降低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农民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认识淡薄,认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应该是政府部门所管理的职责,与自己参与不参与与保护环境关系不大。因此,一部分农民保护环境意识差,他们经常为了追逐个人的小私利,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缺少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导致农村的自然环境、水利资源、土地、山林等资源的破坏,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直接影响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也对农民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6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导致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现代建设目标的实现,农业的整体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一直以来受制约的重要原因。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农业生长的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农业实现高科技化及农业发展高效率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等一系列令人忧患的现状,也因此减慢了农业普及到高科技水平的速度。“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代。这是值得注意的。”新时代以来的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经济发展的小农思想及农民自身长期以来固有的带有小农色彩的消极思想和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依然存在,逐步消除农民长期形成的小农思想、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及运用农业技能的能力成为当前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投入和人才输出;城乡一体化发展虽然已经初步显示成效,但支持农业走向现代化水平的经济基础不够牢固,资金短缺仍然是影响城镇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即使有一定得资金投入也可能会导致产出效益不高,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结果也会影响可持续农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7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由于制度、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大、流动劳动力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咯流动促进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也给社会治安管理造成很多困难。由于农民在城市打工大多数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使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存在较大隐患。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综合原因和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流动存在着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远大于企业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也低致使能从事的工作选择有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面临着户籍制度障碍、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分割的影响,在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严重。

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农村实行了土地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主动性、增强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使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使我国的农产品从以往的严重供给不足到农产品的极其丰富的良好转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农业较之以前取得明显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产业,长期以来由于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加上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先天原因,导致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执行起来,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业生产的总体能力依然较为脆弱。因此,我们国家应该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民的高科技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高科技含量生产的综合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提高,加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建设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和落实一系列国家给予的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以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大对农业资金、人才、物质及惠农政策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在改革创新中开创农业和农村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精)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刘艳梅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在这一讲当中我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部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第二部分,是什么原因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怎么样去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一)农业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部门,先于工业,然后农业发展了,才有了工业和服务业,那农业发展阶段大体上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的,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基本上满足人类的生存状况,到了传统的农业阶段又分为古代和近代的农业阶段,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以畜chù力和人力为主的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的工业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概念。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去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的农业有三个要素,即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法,这些现代的要素融入了进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了现代农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化”是事物性质的一个转变,而农业现代化是要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农业现代化很多核心特征,如信息化、产业化、一体化、科技化、规模化,在这儿我就把核心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 第一个方面,产业化。农业的产业化,有学者提出来说,农业的产业化其实是要打造农业的第六产业,什么是农业第六产业?1+2+3=6,1×2×3=6,一产、二产、三产,把农工商的产业链打通,这是农业的现代化。国外称为“农业的一体化”,从田野到餐桌一体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小农户更多地去参与社会化的一个大生产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体系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6-05-19 08:21:00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 农业发展实现了“保供增收”两大目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000061,股吧)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更大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83598679.html,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周绪全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7年第02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国家,在国内有70%以上的农业人口,虽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有所改善,但依据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基于此,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基本现状与对策,阐述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进一步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代化;基本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https://www.sodocs.net/doc/e83598679.html,ki.1673-890x.2017.05.037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对农业知识了解甚少 现如今,在我国大约有9亿多农村人口,其中有60%以上的农民处于一种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其中,受过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的人员比例较大,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例很小。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逐渐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直接影响着后期农产品的产品以及相关质量、劳动生产率。各行各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的发展,低水平的文化素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1.2 重视城市而轻视乡村建设 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但农村现有的耕地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运用,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认为,仅依靠家中的农作物种植很难有效维持整个家庭后期的生活支出,因此,许多的农村青年开始选择到大城市去打拼,从而使得农村存留的劳动力缺少,致使许多耕地逐渐荒芜,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桎梏[1-3]。由于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1.3 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受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制约,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仍摆脱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制度,从而很难形成较大规模的承包经营体制,这样也就使得农业经营仍旧以家庭作为主要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胡鞍钢: 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1]本文考察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毛泽东对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

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当时农村人口几乎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3] 历史上,中国还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饥荒大国。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恢复,但按不变价格(1987年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3%,农业增加值相当于92.3%。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五个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三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江苏省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促进“三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一方面,强化工业支持农业。注重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经营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城乡互动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业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争取用3至5年实现全省村庄面貌根本性改观。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创新驱动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为此,应把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农业前沿进军,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新型服务组织的作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扩大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三是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工业发展,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进农业机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前言】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的中国农业在资源、技术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道路一一工厂化农业。 【关键字】工厂化农业贡献必要开发研究发展 【正文】 一、什么是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当今世界,工厂化农业有了迅速发展,现已应用于蔬菜、花卉、养猪、养禽、养鱼、乃至多年生果树栽培等许多领域,并达到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工厂化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创新和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区别设施园艺、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呢?简而言之,设施园艺主要是指在各种较大型的设施内进行园艺作物生产的方式;设施农业主要是指在各种设施内进行农业生产的

方式,它与设施园艺的不同主要在于设施农业生产的不仅仅是植物,还有动物,也就是说设施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也包括养殖业。工厂化农业则主要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下,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有标准、生产工艺、生产车间,而且是常年不间断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品牌、商标、标准、包装。 但是目前的农业生产距离工厂化生产还相差甚远,工厂化农业生产还只是一个目标,需要我们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目前我们所讲的工厂化农业生产及科技攻关,实际上是设施园艺朝着工厂化生产方向迈进的过程,尚未涉及到养殖业,因此这只是工厂化农业的一个开端,并不是真正的工厂化农业,而工厂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终极目标。 二、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必要性 1.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贫乏,劳动生产率低。然而要解决“三农”问题的,除了通过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来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外,更重要的是以效益为核心增加农业资源。因为工厂化农业是咼投入咼产出的咼效农业,是资源咼效利用的农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发展工厂化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可以提高农业效益,而且能够通过工厂化农业的实施,使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中国远远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的农村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试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代化;实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基础牢固的农业,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民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全党乃至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

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一种从旧的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因而现代农业应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①很显然,中国农业离现代农业的距离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农业随着经济、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面貌,发展水平也大相径庭,农民的收入情况和经济条件也很迥异。例如东三省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就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良好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环境,再加上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现代化设备,因此东三省地区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后天设备先进,很快地很好地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机械设备少,那里的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一户人、一头牛、一把锄头的传统耕作方式,导致人力投入大反而农业产量少,农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仍旧保持着贫穷的面貌。因此,中国的农业需要实现现代化迫在眉睫。

浅谈中国农村现代化

浅谈中国农村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当前形势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60年间,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始终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让我们铭记中国农民的贡献: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农业收入一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40%,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国家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建立了为工业提供积累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这期间尽管有种种波澜曲折,但除3年困难时期外,农业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各类农产品产量有小幅增长,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为了尽快建立国家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长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特别是针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和农民那里获取了巨额的积累。 但是,事实证明,农村现代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一、社会结构问题。 中国目前之所以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农业劳动者太多,农村人口太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被认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则是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非常小,只占全体劳动者的10%以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25%。相比之下,中国农业劳动者的比例虽然从1978年的82%下降到目前的53%左右,城市化率从19%上升到36%左右,但其现有比例本身仍然过大,距现代化对社会结构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还是非常滞后,国家在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变化上没有明晰的政策导向,也进一步影响了这种变迁进程。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为一、农村社会一步分化,但是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越来越多。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分化存在着结构性不合理问题。三、农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增加缓慢。四、产业缺陷越来越严重。从弥补产业缺陷的角度出发,农民只有根据比较优势寻找自身的非农化出路,才会形成比较持久、比较灵活的就业格局,从而农村的分工和专业化才会逐渐自发演化,农村的市场秩序才会自发拓展,才会尽可能实现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相一致,其经济水平的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和自发演进性,其物质生活的改善也才具有制度意义下保障。进一步的,对于农村长期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状态,也必须是身在其中的农民,随着生产方式的逐渐改进以及小农经济的不断改造,从而在文化精神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内生在农业组织方式改进这个进程之中的,这个过程不能由其他人取代农民来完成,也不能通过外在力量进行强制性的移植,否则往往就不能使农业现代化与弥补产业缺陷相对应。 二、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常常听到农民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遵循市场规律。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明确分开,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了质疑。但需要注意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民工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素质问题,尤其针对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

农业现代化_问题与对策.

东岳论丛 1997年第 1期 农业现代化 :问题与对策 张兆清亓国庆吕济爱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 :, , 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 。一, 而且进展缓慢。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深刻。一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农业是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 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首先讲的就是重工业 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虽然工业化十分重要 , 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不能丢 ,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不能动摇。农业现代化被忽视了 , 工业化就会停滞 , 国民经济就会失调 , 整个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实现。二是对农业现代化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比较低 , 目前农业劳动 手段仍然多是人畜力和半机械化工具 , 副业操作大都是手工小作坊式 ;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 传统的经验积累仍占很大比重 ; 管理多是散漫无序的非科学化方式 等。与国外发达国家比 ,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差距非常大 ;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 献率 , 我国为 27— 35%, 而发达国家为 68— 80%; 农业劳动生产率 , 我国每个劳动 力年生产粮食 1200— 1300公斤 , 肉类 70— 80公斤 , 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 粮食 2— 10万公斤 , 肉类 3000— 4000公斤 ; 粮食单产 , 我国 265公斤 , 发达国家273— 423公斤 ; 作物良种覆盖率 , 我国为 88%, 发达国家为 100%; 农业机械化程度 , 我国机耕率 53%, 机播率 27%, 机收率 14%, 而发达国家已全面机械化。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快的 70年左右 (如美国 , 稍慢的则近百年 (如法国等。中国作为 农业大国 , 必须提高对农业现代化艰巨性的认识 , 否则 , 农业现代化没有突破性发展 , 第三步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其次 , 对农业的投入少 , 使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乏力。就财政资金投入而言 , 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总额的比重由八十年代初期的 5%下降到近年的不足 3%。就物质投入而言 , 1985年以来农业物资投入量明显减少 , 且浪费严重。一些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达到 60— 70%, 而我国

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

高考政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一、背景材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我国正处于“四化”深入发展中。“四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仅仅依靠城镇化,忽视农业现代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萎缩和引发“城市病”。 第二,我国“四化”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四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协调性不断增强。但是,按照同步发展的更高要求,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三是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 第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三是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二、模块知识链接: 《经济生活》:1、科学发展观要求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 《政治生活》:1、政府职能 2、党的领导 《文化生活》:1、文化教育功能 2、科技作用 《生活与哲学》:1、联系观点(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2、发展观点 3、主次矛盾 三、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需要:() 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农业现代化发展难点

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瓶颈 张立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集中关注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战略高度。我市按照十八大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了“2211”工程,即在末来5年内将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到水稻200万亩,玉米200万亩,大豆100万亩,马铃薯100万亩,使我市种植结构趋于合理。通过宏观调整,使我市农业提前进入现代化时代。这让农民看到了希望,让从事服务农业的企业、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看到了希望。那么,解决好三农问题何时能成为现实?农业走向现代化究竟能否改变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命运?我就对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面临的困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农业面临土地流转难题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而农民合作社作为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一,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困难。 我到和盛乡工作前在孔国乡工作,主管农业,与合作社接触机会相对较多,其中海涛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海涛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尤海涛最发愁的就是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最主要特征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目前土地大规模流转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股份制初期只能进行小范围试点,等时机成熟了再逐步扩大。 海涛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至今,土地经营面积只3000多亩,但这3000多亩主要的动作形式还是停留在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分散经营管理,年末分散收获,集中销售这个模式。在今年年初,随着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有所提高,海涛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在德宝村新建日加工量为500吨玉米烘干塔,意在打造辐射德宝村、兆林村、文明村、隆昌村四个村,总耕地面积14万亩,达到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并组织文明村、德宝村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借着烘干塔的建成,经营规模应该可以做大一些,达到万亩以上,但合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大多农户有顾虑,主要担心自己收益得不到保障,希望一次性能给予补偿。海涛说,有一位农户,在谈合作过程中,我们先后去了她家5次,她对入股不了解,不愿意按股份分红,希望我们将32亩耕地的收成给予一次性补偿。还有一位农户不愿意把土地包给我们,而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