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布达拉宫建筑的魅力

布达拉宫建筑的魅力

育英

布达拉宫建筑的魅力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它凝集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崇高精神和审美感受。布达拉宫即是我国藏族人民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表现。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近4000米。该宫殿宇重叠,巍峨耸峙,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宫堡式”土木建筑,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世界十大土木工程之一。

“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罗”的音译,意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由于藏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布达拉宫则成为宗教崇拜的精神象征,成为佛教徒心目中的第二个普陀罗山。

布达拉宫始建于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据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而居”。但不幸的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的宫殿,被雷电和兵燹所毁。至17世纪中叶,

在原宫殿遗址上,重建了白宫和红宫,历时近50年。此后历代达赖又进行扩建,始具今日规模。

布达拉宫由玛布日山的南麓起建,依山坡的走势蜿蜒而上,直至山顶。主楼13层(13为西藏的吉利数字),布达拉宫距地面高119米,东西长350余米,南北宽270米,总

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

布达拉宫是由中间的红宫,两侧的两组白宫以及山脚下的碉房式辅助用房(藏语称“雪”)组成的。它们之间由许多碉楼、城墙相

3

4?文化百花园?

连,高低错落,前后参差。白宫的主要建筑是东大殿,东大殿是西藏地方政府进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白宫的最高处,为达赖的寝宫,称日光殿。红宫的主体建筑是西大殿,藏名“司西平措”,意为天地两界功德圆满,是达赖的灵塔及各类佛堂。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高14.85米,塔身全部用金皮包裹,并镶嵌18677颗珠宝。整个灵塔金璧辉煌,号称“世界第一饰”,是布达拉宫内最富丽奢华的建筑。红宫上面建有三座汉式斜山四坡大屋顶的金殿和五座金塔,全用金皮包裹,金光灿烂,十分耀人眼目,象五顶皇冠,把整个建筑群点缀得极为富丽、庄严和雄伟。

从建筑艺术上看,布达拉宫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依山就势,使宫殿与山融为一体,这是布达拉宫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建筑家们依靠自然,又驾驭自然,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了山体的走向、起伏、凹凸等自然特点,采用了多种处理手法,使庞大的宫殿牢牢地生根于山上。为了使宫殿与山体相融,建筑家们首先打破了传统宫廷建筑都是中心对称的思维模式,使整个宫墙体积的组合为不规则、非对称的建筑形式。所以,花岗石砌的宫墙并不规则,而是随山体地形的变化布置的。宫墙前后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成为半人工半自然的产物。其次,从山下引上宫门的几道踏垛,大体与山的等高线平行,呈不规则“之”字形。两侧的城墙也依山而筑,与整个建筑在构图上彼此呼应。这些墙、垛,把宫殿与山体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布达拉宫建筑上的第二个特点,是注重艺术辩证法,大量运用了艺术上的对比手段。从造型上看,布达拉宫为宫堡式建筑群。与内地一些大型宫殿、坛庙建筑不同的是,它的空间序列不是水平方向上推进,而是在自下而上的垂直方向上逐级提高。建筑师在向上步步升高的建筑空间序列中,巧妙地运用了先大后小、先抑后放、明暗相间、曲折多变等多种形式美的对比手法,使整个宫殿建筑抑扬相称,富于变化,形成鲜明的韵律美。不仅如此,建筑师还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对比手段,使布达拉宫更加绚丽多姿。特别是白宫外墙大面积的白色,使人们联想到附近山峦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而红宫外墙的深红色,又与白宫外墙的白色,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由于红色墙体位于布达拉宫的中上部,下部以及两侧,皆为白色,远远望去,犹如雪山中冉冉升起一轮红日,红白相间极为醒目。整个建筑由简洁清爽的红白二色装饰,又与湛蓝的天幕、黄绿相杂的山色,形成了对比之美。

艺术上的这种对比,在布达拉宫建筑上随处可见。如外墙面的峻峭挺拔与水平檐口的舒展平缓,所形成的形式对比;红宫顶部的质感柔软的红色饰带,与镶在它上面的巨大铜质锱金饰物,所形成的色彩对比;白宫、红宫与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以及处处呈现出的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等等的对比,都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神圣,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艺术上审美的愉悦。

另外,布达拉宫为西藏古代碉楼式宫殿建筑风格,这种依山叠砌的建筑群,特别是层层收分的建筑形式,造成了一种直刺云霄的视觉效果。建筑中的这种视觉效果,使人们产生无限遐想,具有一种精神上的神秘感,这也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魅力之所在。

(作者通讯处:南京大学中文系)

44

?文化百花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