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6课___两伊战争

第6课___两伊战争

第6课___两伊战争
第6课___两伊战争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6课两伊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1975年两伊谈判达成协议;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什叶派与逊尼派;两伊战争的经过;两伊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2、理解:了解两伊战争,分析伊朗和伊拉克冲突的原因(在阿拉伯河主权归属上的分歧;宗教派间的矛盾;库尔德少数民族问题)以及造成中东国家分裂的原因。

3、运用:了解两伊战争,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化解民族矛盾。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探究两伊攻守战略态势转换的条件,两伊战争给两国、中东地区和世界局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2、归纳分析:分析达成的协议未能实现的原因;宗教派别矛盾与两国领导人的个人恩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尽管造成两伊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并且十分复杂,但仅靠战争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战争给两伊、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再一次证明,战争不是解决国家间矛盾的明智选择;

2、初步理解国家社会安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正确处理领土边界纠纷、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明白我国安全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伊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难点:宗教教派分歧与战争的起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它带来的教训与产生的影响。像其他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一样,两伊战争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与前面讲过的中东战争、印巴战争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引发两伊战争的宗教因素并不是源于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而是源于同一种宗教中的不同教派分歧。这使我们在认识引发局部战争原因上,眼界要更宽阔。两伊战争既给两伊自己带来巨大损失,留下了惨痛教训,也为中东局势和世界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关本课的内容有较多的文字材料和可视材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到讲述中,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在分析战争原因和总结教训和影响时,可以采用分析和归纳、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两伊战争的特殊性,培养历史理性思维能力。

建议:①本课主要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它带来的教训与产生的影响。学习时注意总结与前面的四次战争的异同,从深层次上认识两伊战争的特殊性。②从领土、宗教、民族、资源及现实等方面综合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③联系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冷战”期间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与和平的艰巨性。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教师提问法导入:

在中东穆斯林国家中,根据宗教和教派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据重要地位。伊朗、伊拉克是同属于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在历史上伊朗和伊拉克都曾经是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为什么同属于一个教派的两个国家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一场长达8年的

战争呢?它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矛盾重重的邻国:

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00年先后建立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中国古称伊拉克为黑衣大食。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我国汉史称安息。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

1、领土争端:焦点是阿拉伯河主权归属

两伊之间最突出的领土争端源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流而成,最后注入波斯湾。全长205千米,其中100千米在伊拉克境内,10千米为两伊界河。

围绕这条河的争夺由来已久。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曾在阿拉伯河一带展开激烈争夺。后来,英、俄等国也把争夺的触角伸到这里,插手阿拉伯河的划界成为它们体现自己势力存在的一种方式。1913年,在英、俄裁定下,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签订了《君士坦丁堡议定书》,一年后确定了在阿拉伯河上的边界走向。除一段外,两国边界都以靠近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整条河流的主权属于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后,该河的主权归独立的伊拉克所有。

1937年,两伊通过条约对边界做出调整,在伊朗的阿巴丹附近两国边界以靠近伊拉克一边的深水线为界。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资源日益重要,伊朗和伊拉克的竞争趋于激烈,伊朗越来越不能忍受这一重要油运航道为伊拉克所控制。1969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单方面废除了1937年条约,导致两国断交。1975年,双方一度达成协议,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水上边界,为此伊朗应让出原属伊拉克的部分地区共300平方千米,作为伊拉克因水上边界改划受到损失的补偿。但伊朗并未履行协议,迟迟没有把上述地区交给伊拉克。伊拉克对此极为不满。1980年,伊拉克萨达姆总统宣布废除1975年协议。两伊边界领土争端骤然升级。

2、宗教矛盾: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

两伊正好处于两大文明的交汇处,伊朗继承了古波斯文化传统,伊拉克属于阿拉伯文化圈。两伊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教徒却分属两大教派。95%的伊朗居民属于什叶派,伊拉克有60%的教徒也属于什叶派,但国家政权长期掌握在逊尼派手中。两派在对宗教教义的解释上存在不同,对政权的态度也不同。简单地说,什叶派更推崇和信奉宗教领袖,而逊尼派更愿意服从政权。

1968年逊尼派的复兴社会党在伊拉克上台执政,建立一党统治,自然对国内的什叶派穆斯林高度警惕并严加限制。而此时,伊朗的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正流亡伊拉克,并在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中享有极高威望,被伊拉克什叶派反政府力量推崇为精神领袖。这就引起复兴党政府的不满与敌视。1978年,伊拉克政府将霍梅尼驱逐出境。

1979年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年初,伊朗爆发了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成为最高精神领袖,是实际的国家领导者。年中,萨达姆出任伊拉克总统,开始了长期的铁腕统治。霍梅尼掌握政权后,提出要建立高于世俗政权的宗教统治,严格按照古兰经教义行事,对外抵制西方的一切影响。霍梅尼主张对外输出这种“伊斯兰革命”,在中东各国什叶派穆斯林中造成强烈影响,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首次公开要求实行社会革命,改变政治制度,这给伊拉克政府增添了巨大压力。萨达姆上台后,更是视“伊斯兰革命”为国家安全的威胁,一方面对国内的什叶派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利用伊朗革命后政局尚不稳定的时机,先发制人,对伊朗给予打击。

3、民族纠纷:

(1)波斯人(伊朗)与阿拉伯人(伊拉克)的冲突;

(2)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的部分阿拉伯人自治(胡齐斯坦省);

伊拉克的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和伊朗的主要民族波斯人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积怨很深。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三岛阿布穆萨、大通布、小通布的归属问题上,两个民族争执不休,伊朗在1971年占领了三岛。伊朗的胡齐斯坦省99%的居民是阿拉伯人,伊拉克长期支持该地区阿拉伯人争取自治的运动。

(3)两伊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人自治。

库尔德族问题历史久远,情况复杂。库尔德族是仅次于阿拉伯、土耳其和波斯的中东第四大民族,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四国交界处,人口总数约为2000~2500万,以土耳其的库尔德族人为最多,约8013到

1000万。库尔德族人在伊朗有600万,在伊拉克有400万,叙利亚有200万,还有1513万人左右散居在欧洲各国。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属逊尼派。

一般认为它形成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是由古代西亚一些民族长期融合而成的,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但是迄今没有统一的文字,也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更未形成一个统一稳定的民族独立国家。进入20世纪,库尔德人也要求建立独立国家,但都未能实现。在伊朗的库尔德人约有400万,他们的自治要求屡次被伊朗政府拒绝,这就引起了库尔德人与伊朗政府的冲突。伊拉克对伊朗的库尔德人反政府武装给予了暗中帮助。而在伊拉克,库尔德人是第二大民族,总数在350万~400万之间。同样,这里的库尔德人要求自治的愿望也被伊拉克政府拒绝。库尔德人同样成为反伊拉克政府的力量,多次与政府武装发生武装冲突。而一些外部势力,也利用库尔德人问题,给两伊政府制造麻烦。在两伊矛盾尖锐过程中,伊朗政府就资助了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武装,反对伊拉克政府。他们遭到伊拉克政府军的镇压。两伊战争中,库尔德人武装频频出击,使伊拉克政府腹背受敌。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伊拉克派出正规军进行“剿灭”,摧毁了25个库尔德人城镇和4 000多个村庄,150万库尔德人无家可归。

4、大国介入:“伊斯兰革命”的主张和石油资源

霍梅尼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①主张全世界的穆斯林民族应当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伊斯兰国家;②通过向外输出革命建立伊斯兰世界;③强烈地反帝、反西方化,对外抵制西方的一切影响。伊朗“伊斯兰革命”的主张,特别是对西方世界的全盘否定态度,使西方国家深表忧虑。特别是美国,自然把伊朗视为自己在海湾利益的最大威胁者。遏制和打击霍梅尼势力的增长与扩张,成为西方国家的一致目标。

另外,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这就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二、两伊战争的经过(1980~1988):

1、导火线:阿齐兹被炸事件

自1979年以来,两伊的摩擦和冲突时断时续。1980年4月1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次群众集会上,一名伊朗人投出一枚炸弹炸伤了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萨达姆总统立即指责这是伊朗背后指使的。这一事件成为两伊冲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9月中旬,伊拉克部队先后收复了一些被认为属于自己的地区,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边界冲突急剧升级。

2、经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对伊朗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分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初期,伊拉克占领伊朗大片领土;随后,战场转入拉锯战。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3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终于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伊朗军突入伊拉克境内;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

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已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第三时期,战争在两国边境展开:“袭船战”与“袭城战”

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两伊的“袭船战”或称“油轮战”,系指双方于1984年4月开始专门袭击对方运输石油和货物的油轮与货船而言。伊拉克海军由于在战争初期大部分被摧毁,其余部分被封锁在乌姆卡斯尔军港和阿拉伯河内,它进行“袭船战”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空军飞机发射导弹、投掷炸弹和发射炮火。伊朗则使用炮艇、直升机和短距离导弹。自1

984年4月“袭船战”起到1988年7月底为止,约有400艘油轮和货轮遭到两伊的袭击,260名海员丧生。早在1980年8月22日上午伊朗同伊拉克就开始了袭击船只的行动。当时伊朗军队用炮袭击了在阿拉伯河航行挂伊拉克国旗的日本船和希腊船。战争初期被两伊击沉、击毁在阿拉伯河航行的各国船只90多艘,其中包括几艘中国货船。战争初期,两伊的海军还在海湾北部进行了海战,双方的舰只都遭到很大的损失。但上述这些袭击船只行动还不属于两伊“袭船战”的范围。从1980年9月战争爆发到1988年7月底止,总共有540艘船只遭袭击,300多名海员丧生,完全被击毁的船只约50艘,总共货物损失约达1000万吨。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袭城战”:1988年2月27日拂晓,伊拉克军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动了8架米格- 23战斗机和4架图- 16轰炸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南郊一个发电厂和一个炼油厂进行了突然袭击。其中,炼油厂遭损严重,发电厂基本瘫痪,并造成伊朗72人伤亡。第二天,伊朗军队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2枚“飞毛腿B”导弹,作为其首都遭到袭击的报复,造成伊拉克16人伤亡。殊不知,伊拉克早有准备,在伊朗发射导弹的当天,伊拉克就宣布,将使用更多的导弹予以还击。3月2日上午当地时间10点,伊拉克军队果然向伊朗首都德黑兰发射了8枚经过改装的、射程达700千米的“飞毛腿”导弹(伊拉克称之为“侯赛因”导弹),由于技术原因只有6枚到达德黑兰,造成德黑兰31人伤亡,一幢居民楼遭到严重破坏。伊朗则也不甘示弱,两天后,再次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2枚“飞毛腿B”导弹。于是,双方你来我往,开始用导弹袭击对方的首都以及大中城市。在这次历时53天的导弹袭城战中,伊拉克共向伊朗发射了189枚导弹,袭击了以伊朗首都德黑兰为中心的6座大城市,其中,德黑兰135枚、卡拉季2枚、库姆23枚、设拉子3枚、大不里士4枚、伊斯法罕22枚。炸死伊朗居民近200人,炸伤近万人,并摧毁了大量建筑物,造成近40万人被迫迁移,数万人无家可归。与此同时,伊朗也向伊拉克发射了77枚导弹,袭击了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3座主要大城市,其中,巴格达43枚、巴士拉22枚、基尔库克12枚。炸死伊拉克居民数百人,炸伤近千人,并使伊拉克的大量建筑物受损。

3、停火:1988年8月20日两伊全面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三、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1、结果与教训:

(1)结果:两败俱伤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2)教训: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可以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被损坏了。巨额军费开支,耗费了两伊多年积累下的国民财富,仅军费开支一项就达2 000多亿美元,而且还欠下了巨额外债,其中伊拉克的外债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为350美元。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而战争使两伊大量人员伤亡。

②经济发展的支柱受到破坏。两伊都是石油生产大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工业。战争中,双方不惜

余力地对对方的石油工业进行破坏,双方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急剧降低。

③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趋于恶化。战争没有解决两伊之间的问题,致使两伊双方关系没有根本缓和;在战争中随着中东地区格局的改变,两伊的对立国都有所增加。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主张和行动,引起了海湾各国和中东国家的警觉与不满。伊朗在袭船战中,也把打击的目标扩大到了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同样,伊拉克的外部环境也没有好转。战后不久,伊拉克的地区争霸野心再度膨胀,与科威特的关系逐渐恶化,两伊战争结束仅仅两年,伊拉克又发动了海湾战争,并且与绝大部分中东国家关系紧张。输掉了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2、影响:

(1)对两伊:①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战争摧毁两国的石油设施),造成国民经济的全面倒退;②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2)对中东:①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形成更为复杂的矛盾,增添新的紧张因素;②导致中东新一轮军备竞赛。

两伊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发生分化,埃及、约旦和沙特或明或暗支持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和南也门等则公开支持伊朗,土耳其基本保持中立。在两伊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时,叙利亚关闭了经过其领土的一条伊拉克输油管道,给伊拉克造成巨大损失,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矛盾日益加剧。同时,对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深怀恐惧的埃及、约旦、科威特等国,则向伊拉克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援助,伊朗采取袭击这些国家的油船进行报复。

(3)对美苏:美苏介入加剧了地区矛盾。

①由于伊朗鲜明的反美和反西方政策,在两伊战争中,美国和西方的总体政策是支持伊拉克,通过战争达到削弱伊朗现政权的目的,因而美国和西方各国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但这又为苏联的介入提供了机会。苏联希望借此削弱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因此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伊朗。

②两伊开始“袭船战”后,一些承担运油业务的国家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保护。美国担心会直接卷入两伊战争,迟迟没有回应。苏联认为这是渗入海湾的又一个良机,则立即抓住这一机会,表示可以提供护航,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关注。美国不敢怠慢,急忙答应提供护航。这样,美苏两国军舰都“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海湾地区。

③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两国军舰理应撤出该地区。但苏联利用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在海湾的军事存在的考虑,要求所有非海湾国家军舰全部撤出海湾地区。不出所料,这一建议遭到美国拒绝。美苏两国军舰又这样“权利平等”地留在了海湾。美苏两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为两国插手海湾事务,左右海湾局势提供了方便。

(4)对世界:造成国际油价的飞涨。

【合作探究】地区冲突的原因与教训(以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为例)

⑴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

①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

②领土(能源)争端

③宗教冲突

④民族矛盾

⑤国家领导人的地区霸权主义

⑥大国力量的介入

⑵地区冲突产生的教训:

①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

②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

③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

④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两伊战争的前因后果,内容涉及矛盾重重的两伊邻国、两伊战争的经过、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这些内容都是新教材新增的,尤与时政热点密切相关,是高考文综热点必须关注的知识点。

伊朗、伊拉克是同属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这两个同属于一个教派的两个国家

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被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两个之“最”)战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两个“最”之间的联系。规模最大,意味着双方的投入巨大,同时战争持续的时间也就更长,这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两伊惊人的损失。实际上,两伊的战争目标都没有达到,也就是说它们耗尽了几乎全部财力打的这场战争,双方几乎是一无所获,投入与收效出现了严重失衡。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教训和影响将永远为人们吸取和牢记。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课文想一想,造成两伊之间冲突的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提示:可从领土纠纷、教派分歧、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四个方面去答。答案(略)。

⊙本课测评:

1、两伊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是什么?交战双方各自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提示:两伊之间围绕阿拉伯河部分领土归属问题的争执;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分歧,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对伊拉克政权的威胁;两国相互帮助对方的反政府武装;美苏在海湾地区的争夺和对两伊的分别帮助。

双方各自的有利条件:伊朗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出口大国;兵力和武器与伊拉克不相上下;可以得到苏联的帮助;国内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比较单一,霍梅尼新政权鼓动起宗教狂热。伊拉克经济实力略占优势;兵力较强;得到美国支持帮助,在领土问题上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普遍支持。

2、试分析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局势和世界和平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案提示:两伊战争造成中东国家分裂,出现了三大阵营,形成更复杂的矛盾,给这一地区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美苏趁机插手中东事务,以护航为名派军舰进入波斯湾,加强了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在战争中美国和伊朗发生军事冲突,增加了紧张局势,也殃及了和平居民。

⊙学习延伸:

调查报告:(略)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

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3月27日~3月31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

军事理论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问题:通过所学知识试分析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背景、性质以及与以往战争相比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要求:1.论述完整、结构清晰、字迹清晰 2.认真了解分析事件经过,准确表达个人观点,杜绝抄袭 3.篇幅应不少于1000字 一.战略背景: 海湾战争时期,美国为确保其在美苏冷战结束后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而实行地区防务战略,此时更加强调的是充分做好准备,以在危机出现时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而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采取的是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认为对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将毫不犹豫地在他们对自身构成威胁前采取战略打击。美国先发制人战略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国欲借反恐名义建立并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意图。 就发动战争原因而言: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破坏世界石油经济市场为由,经由联合国允许,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以正义之师为名。但我觉得当时正是美苏冷战濒临结束之时,苏联已经在军备竞赛等各方面落于下风,而伊拉克作为苏联在中东当时不多的盟友,拿他开刀,带有向世界宣告美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意味,对美国今后在中东扩展自己的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强权政治大有帮助。而事后苏联对此不作为的表现一来确实反映了苏联国内党派争端,国家风雨飘摇的现状。二来侧面某种程度上反映冷战的结束,美国的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阶段性胜利。海湾战争等于暗示了俩个信号,一是阻止美国的称霸世界的国家会像伊拉克一样遭受打击,二是即使是苏联曾经这么强大的国家也拿我们美国没办法,其他国家还是乖乖屈服比较好。 而第二次海湾战争即伊拉克战争的发动,官方原因是打击恐怖组织,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显然这只是漂亮的说辞,在我看来,911恐怖袭击确实惹恼了美国,而让美国下定决心对恐怖组织宣战,但与此同时,争夺石油资源,巩固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应该是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这场长达八年的反恐战争最后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伊拉克人民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另一方面,这场战争是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允准的,是一场有争议的非法战争,在战争中美国将美利坚人民视为信仰的人权,主权蹂躏,不断披露的虐杀平民,虐囚事件让这场本就非法的战争更蒙上了反人道主义的阴影。无论最后美国从中获取了多少资源,对于中东的控制的有了多大提升,但在经济,军事,人权等方面注定是失败的,且在世界人民渴望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这是与所有人民意愿相悖的。 二.战争的性质: 1991年海湾战争直接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多个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而美国出于保护西方石油来源和为建立符合其利益的世界新秩序的目的,带头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由,出兵海湾。因此,在战争性质和目的上,美军发动的海湾战争是正义的,是为了把伊拉克军队驱逐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权利,为此海湾战争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支持。 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发起的颠覆和推翻萨达姆政权,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亲美政权的战争,同时也是为了试验其在1996年提出的“威望与震慑”理论,而此战争并未得到联合国授权,而且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持反对态度,是一次非正义的“单边”战争。 三.两次战争的显著特点:

《两伊战争》教案最全版

《两伊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两伊战争,分析两伊战争的原因和教训。 重点:两伊矛盾及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难点:宗教教派分歧与战争的起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它带来的教训与产生的影响。总结与前面的四次战争的异同,从深层次上认识两伊战争的特殊性。 2、从领土、宗教、民族、资源及现实等方面综合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3、联系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冷战”期间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与和平的艰巨性。 4、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知识结构:

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中,根据宗教和教派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据重要地位。伊朗、伊拉克是同属于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在历史上伊朗和伊拉克都曾经是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为什么同属于一个教派的两个国家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呢?它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两伊矛盾从何而来? 2、两伊战争的经过如何? 3、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是什么? 一、背景(领土纠纷、教派分歧、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外交环境。) 1.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领土争端的两个问题: 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复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权。

另一领土争端问题是间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将其在1971年英国实行撤出苏伊士以东政策时被伊朗占领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3岛归还给阿拉伯国家。由于两国所处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盛产石油资源,长期以来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这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2.宗教矛盾: ①宗教观点: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②个人恩怨:萨达姆与霍梅尼的个人恩怨 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对伊拉克政权的威胁 两国相互帮助对方的反政府武装; 3.库尔德人问题: 两国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人进行反政府活动. 4.地区霸权政策: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5.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1979年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年初,伊朗爆发了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 和国,霍梅尼成为最高精神领袖,是实际的国家领导者。年中,萨达姆出任伊拉克总统,开始了长期的铁腕 统治。霍梅尼掌握政权后,提出要建立高于世俗政权的宗教统治,严格按照古兰经教义行事,对外抵制西方 的一切影响。霍梅尼主张对外输出这种“伊斯兰革命”,在中东各国什叶派穆斯林中造成强烈影响,伊拉克的什 叶派穆斯林首次公开要求实行社会革命,改变政治制度,这给伊拉克政府增添了巨大压力。萨达姆上台后, 更是视“伊斯兰革命”为国家安全的威胁,一方面对国内的什叶派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利用伊朗革命后政局尚不稳定的时机,先发制人,对伊朗给予打击。 交战双方各自有哪些有利条件? 伊朗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出口大国;兵力和武器与伊拉克不相上下;可以得到苏联的帮助;国内民族成 分和宗教信仰比较单一,霍梅尼新政权鼓动起宗教狂热。 伊拉克经济实力略占优势;兵力较强;得到美国支持帮助,在领土问题上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普遍支持 二、战争过程:(三个阶段) ①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②概况: 战争三阶段: 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袭船战” 、“袭城城”、 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使用化学武器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酉阳三中王海波 一、教材分析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是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的第三节,本课主要分两个子目讲述的现代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尤其是海湾战争。第一子目惨烈空前的两伊战争中,则主要讲述了,伊拉克和伊朗两大海湾强国,在民族、宗教信仰、国家利益以及领土划分等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在石油问题和两国政府领导人政策上的冲突,加剧了矛盾。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同时给中东地区的和平带来的威胁。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都有使用高科技武器,但是真正大规模使用高科技武器并且对海湾影响深远的还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次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对世界影响尤其是海湾地区的影响至为深远,而海湾战争所体现的高科技对战争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本课所要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学生理解现代海湾地区国际关系复杂化的一个窗口,学习好本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现在美国等大国关注海湾、中东地区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以及中国乃至联合国对于和平和解决海湾国家之间的冲突所作出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 本课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是:“了解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课标这样明确的要求,将两伊战争划归为地区冲突,而海湾战争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现代战争,是有其道理的。然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将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归为一课,标题定为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也是出于编者的考虑,其中两伊战争属于海湾地区的地区冲突,而海湾战争是属于海湾地区的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同属一地区的战争,年代相差不大,归为一课,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海湾地区的矛盾、冲突。并且两伊战争也使用过高科技武器,也应属于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一例,知识没有海湾战争那么典型。同时将两伊战争列为《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的第一子目,则更有利于第二节频繁的地区冲突和第三节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衔接。基于上述分析,现将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参与国、结果等等); 分析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并了解两次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教训; 了解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特点,能分析出现代高科技与现代战争之间 的关系;明白联合国和中国等世界和平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大致了解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基本史实;通过学生材料及教材,分析两伊战争及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战争给人类带来 的教训;通过展示大量的有关海湾战争的图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以及教师 的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通过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及 教材,让学生明白在海湾危机后,中美的态度、国际不同的关注以及联合国 所做的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战争给战争双方带来的危害以及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同时使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各种特点,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两伊战争1

两伊战争1 两伊矛盾的由来 领土问题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二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伊拉克同伊朗长期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两伊陆地边界全长1100公里,基本上是根据1913年奥斯曼帝国(当时的伊拉克为该帝国的1个行省)同伊朗签订的“君士坦丁协议”确定的。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这段边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属伊拉克。根据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签订的边界条约,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共约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此后,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并对阿拉伯河实行双方共管,伊拉克则坚决反对,为此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75年3月,在当时的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斡旋下,两国领导人就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并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决定在1913年边界议定书和1914年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的基础上划定两国疆界,当时处境困难的伊拉克,被迫同意按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河界。伊朗也答应归还扎因高斯等4个地区约300平方公里的原属伊拉克的领土,并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国内少数民族库尔德族的反政府武装斗争。事后,伊朗迟迟未交割土地。伊拉克认为《阿尔及尔协议》是不公平的,多次要求重划边界,均遭伊朗拒绝。于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下了“以战斗收复领土”的决心。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对阿拉伯河拥有主权。 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两伊领土纠纷的另一个问题是波斯湾入口处3个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1971年,巴列维国王统治下的伊朗,派遣军队,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3个小岛。这3个小岛本应属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但当时阿联酋尚未成立。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便加强岛上军事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可以控制波斯湾出入航道的军事基地。波斯湾国家所生产的石油每天总数约为2000万桶,占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6000万桶的1/3,也是每天世界石油市场3000万桶的2/3。所以谁能控制波斯湾的出入航道,谁就扼住了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也就把握住了海湾油库的“阀门”。伊朗占据了这3个小岛使海湾阿拉伯国家觉得如鲠在喉,遭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对。伊拉克认为这些岛屿不应该由伊朗占领,而应该归还阿拉伯国家。伊朗根本不理会伊拉克的立场,因此两国在这一问题上也积怨甚深。 双方临战准备 伊拉克方面为了对伊朗突然发动进攻,迅速达成战争目的,在临战前伊拉克采取了以下措施: 制造“和平”空气,麻痹伊朗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国民议会宣布1975年两伊“阿尔及尔协议”无效时,声称“伊拉克不希望战争”。次日,萨达姆·侯赛因还强调说,伊拉克要同所有的邻国保持“睦邻关系”,并预言不会同伊朗发生大规模战争。伊拉克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伊扎特·易卜拉欣·杜里1980年9月15日在罗马说,伊拉克在边境地区与伊朗之间进行的小规模冲突“将于本周末结束”,而事实上恰好是一周后军事行动突然升级。 突击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同情和支持1980年8月至9月,伊拉克领导人与海湾国家首脑来往频繁。9月17日至20日的4天中,伊拉克又派出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副总理和部长等高级官员并通过驻外使节,向13个阿拉伯国家和组织解释伊拉克的立场。萨达姆总统还亲自接见法国大使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在伊拉克进攻伊朗的前1天,总统萨达姆派出副总理塔利克·阿齐兹作为特使,前往莫斯科,进行“紧急磋商”,目的是争取前苏联的援助。 隐蔽转移飞机,以防对方反击伊拉克境内多为平原或沙漠,隐蔽飞机难度较大,伊拉克在沙漠中建造一些飞机掩体,并设置假目标。此外,据透露,战争爆发前,伊拉克部分军用运输机事先转移到了亲伊拉克的约旦境内,另有部分军用飞机转移到了巴林。 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队向战区集结战争爆发前3周内,两伊边境连续发生小规模武装冲

经典战例 海湾战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地面战 “军刀”出鞘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伊拉克10万大军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仅用10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由此引爆了震惊世界的海湾危机。在持续的5个半月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终成泡影。1991年1月17凌晨2时30分,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射出的第一颗”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战幕。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了长达38天的战略轰炸和战术空袭,出动飞机112000架次,发射巡航导弹288枚,投弹量达20万吨以上,造成伊拉克的军事机器严重瘫痪,并摧毁了伊军前线部队50%以上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心发起地面决战来彻底打垮毁萨达姆的军队,将伊军赶出科威特,以解美国心头之恨。至2月中旬,多国部队共集结了地面部队约60万人,坦克3700 辆(其中美军2000辆)、装甲车3000辆(美军2000辆),大中口径火炮、火箭炮1600门(美军1200门)。直接参加地面作战的攻击部队约45万人,他们来自于美、英、法、埃及、叙利亚、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家。主力自然是美国,其他国家除英、法各派了一个多师外,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主要是作为象征性力量来参战的。多国部队总指挥为美国中央总部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 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计划是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空地一体战”构想和亲自指挥巴拿马登陆作战的经验拟定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大规模的登陆佯动和部分兵力从沙科边界正面突破,牵制伊军主力,并向科威特城及其以北地区推进;集中装甲部队主力,与快速突击部队配合,从伊军防御的侧翼向巴士拉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与正面推进的部队呈两面夹击之势,包围并歼灭伊军主力。 为实施“沙漠军刀”计划,多国部队沿沙伊、沙科边界从左至右(由西向东)部署了3个进攻集团。左翼为西攻击集团,部署在沙伊边界中段。编成内有勒克中将指挥的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降师、第82空降师、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3装甲骑兵团及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其任务是向伊拉克的腹地——幼发拉底河谷大纵深穿插迂回,切断科威特地区伊军的交通线,配合中央攻击集团围歼伊军共和国卫队;中间为中央攻击集团,部署在沙伊边界东段。编成内有弗兰克斯中将指挥的美第7军的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1骑兵师、第1机械化步兵师、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3旅和第2装甲骑兵团,以及英军的第1装甲师。其任

第6课 两伊战争

第6课两伊战争(教学素材) 【自我测评】以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为例,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 ①领土(能源)争端,这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民族矛盾,这主要出现在以某个民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国家; ③宗教矛盾,这出现在那些排他性非常严重的宗教和教派之间; ④国家领导人的霸权政策; ⑤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 ○6国际势力的干预。 2.地区冲突产生的教训: ①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 ②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 ③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 ④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因此,任何争端应该首先并尽量坚持诉诸和平的谈判与协商,而不应轻易发动战争。 【解析与探究】在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有哪些相同的因素?这种因素对整个世界和平有什么影响? ①相同因素:上面两则材料反映了印度和伊拉克领导人的关于本国发展战略的一些想法和个人性格。领导人的霸权思想是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可以看出民族问题也是两次战争的重要原因。 ②影响:霸权主义是实现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不消除这一主义,大国就很难平等、公正地对待小国、弱国,和平就只能是掩饰实力和武力较量的幌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两国边界南段以阿拉伯河为界,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两国的重要石油基地和油港都集中于此。……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胡齐斯坦省居住着200多万阿拉伯人,他们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而在伊拉克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1 们又受到伊朗的支持。在北部地区,两伊境内都有库尔德人,他们的反政府活动又分别受到对方政府的支持…… 材料二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新式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占35%,美国占21%,意大利占32%,英国占14%,德国占15%。两伊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

海湾战争后勤研究1

第一章战争的现实 有人曾把海湾战争后勤保障的规模,比作一声令下马上把阿拉斯加州的全体居民及其个人家当全部运到大洋彼岸,或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城整个搬家。 部队饮食问题:从1990年8月至1991年8月,也就是在海湾战争的前期、中期、后期,在西南亚的美国陆军后勤工作人员,在第22支援司令部和第1、第2军支援司令部的组织指挥下,制定计划,组织运送,向部队供应了一亿二千二百万餐口粮,这相当于为怀俄明和佛蒙特两州所有居民供应一日三餐达40天之久。 部队运输问题:从1990年8月至1991年8月,上述支援部队提供油料13亿加仑,等于首都华盛顿同期油耗量的七倍,或约等于哥伦比亚特区,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12个月的总耗油量。 同一年内,这些后勤支援部队及其雇用的司机在战区行车近5200万英里,等于到月球往返100多次,环地球行驶2000多次,或等于从洛杉机到纽约往返10000多次。 军队是各种需求的集合体。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种类繁多而复杂,而有时还相互矛盾。军队既需要训练精良、机动灵活的作战部队(军事术语称其为“牙齿”),也需要大量的支援部队(“尾巴”);既需要坦克、飞机、弹药,也需要面包师和官僚(毫无疑问,官僚也是有用的),木工和出纳员,殡葬人员及律师。 除此之外,军队还需要指引交通方向。在战争中,沿沙特公路网新树立了近500个交通标牌,帮助美国士兵及其他第三国人员在缺乏地貌特征的地形条件下找到他们的目的地。 毫无疑问,他们也需要邮政工作人员。从1990年11月到1991年4月,半年内,海湾战争的供应人员和运输人员平均每天运送邮件近500吨。他们总共处理邮件31800多吨,其数量之多足可以用6英尺高的邮件覆盖28个足球场。 这些任务及其他无数的工作,都是由后勤人员完成的。后勤是把运输、补给、仓储、维修、采办、合同、订货、自动化等项工作精心综合成一个紧密有序的整体,确保上述各项工作的最佳化,以保证和促进给定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海湾战争中,后勤人员面临的是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他们竭尽全力逐个排除,直到消除了一切因措手不及招致工作严重损失的可能性为止。这就是我们在海湾的所做所为。 1.战争序幕 对许多远离战场,安稳度日的美国人来说,西南亚战争的爆发,来得突然,出人意料。但对伊拉克和科威特来说,这场战争的根源可追溯到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以前。科威特的国名起源于“科特”(KUT)一词即“小城堡”,令人想起了这个地区动荡的过去。 在伊拉克和科威特这两个国家中,长期比较稳定的是科威特,历时两个世纪的统治者阿拉沙巴王朝,赢得了领导温和、宽容不同政见的声誉(至少按中东标准是如此),但科威特从来没有强大到足以独立于其“贪得无厌”的四邻之中的程度。在十九世纪,当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着此地区时,科威特仅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半自治区,属巴士拉省(该省现为伊拉克的一个城市)管辖。科威特与巴士拉的这种关系早在1919年就告终结,但后来却成为伊拉克向科威特提出领土要求的依据。在20世纪初期,科威特统治者酋长穆巴拉克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使科威特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直到1961年科威特才争得英国同意,宣布完全独立。 与此相反,伊拉克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现代国家形态出现后,始终受到动乱的困扰。从1921年温斯顿·邱吉尔向英国下议院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就可以窥见问题的端倪。邱吉尔在演说中阐明,英国的方针是“以对不列颠及其盟国友好的方式在巴格达古城周围建立一个能够复兴和体现阿拉伯民族古老文化和辉煌的阿拉伯国家”。但这个基础比较薄弱,在以后的37年中,巴格达政府更迭达58次。 1961年6月,科威特脱离英国获得独立6天后,伊拉克卡塞姆上将就声称科威特是伊拉克的领土。英国所显示的武力,使卡塞姆未敢实践其声明,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威胁——有时公开,有时含蓄——后来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例如,1981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告诉科威特一家报纸,两国的边界需要重新划分,他还具体提出伊拉克需要获得易于进入阿拉伯海湾的通路,这就要求科威特必须将沃尔拜岛和布比延岛的主权转交给伊拉克。 以后,多次威胁和敌对行动接踵而来。例如,伊拉克的极端分子卷入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包括1983年对科威特一连串的炸弹爆炸事件;二年以后,劫持科威特客机事件;以及1985年暗杀科威特统治者的未遂图谋。尽管伊拉克采取了这些好战行动,但科威特的统治者则倾向于对其邻国的侵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因很简单,虽然他们从内心讨厌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但更关注的是伊朗原教旨主义穆斯林政权所造成的威胁。当时,伊拉克与伊朗正在交战,正如阿拉伯谚言所说的:“我们敌人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当时伊朗被认为是阿拉伯地区的主要威胁,科威特欣然允许伊拉克利用其港口、公路及其他设施向伊拉克运送军用物资,并为伊拉克作战贡献出80多亿美元。 事实证明,和平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伊拉克的贪婪与不满是根深蒂固的。多亏有了石油收入,八十年代时,科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学习资料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学案6:第6课 两伊战争

第6课两伊战争 【知识梳理】 一、矛盾重重的邻国 1.领土争端:焦点是主权归属问题。 2.宗教矛盾: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 与霍梅尼的个人恩怨。 3.民族纠纷:(1)波斯人(伊朗)与阿拉伯人(伊拉克)的冲突。 (2)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部分阿拉伯人自治。 (3)库尔德人问题:两国都支持对方国内库尔德人进行反政府活动。 4.地区霸权政策: 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5.大国介入:“伊斯兰革命”的主张和石油资源。两国由于所处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盛产石油资源,长期以来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这些都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二、两伊战争的经过 1.经过(1980~1988年) (1)第一阶段(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初期伊拉克占领伊朗大片领土,后期战场转入拉锯战。 (2)第二阶段(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伊朗军队突入伊拉克境内,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 (3)第三阶段(战争在两国边境展开):“战”与“袭城战”。 2.结果:两败俱伤。1987年7月, 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1988年8月,两伊全面停战。 三、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1.教训: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还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2.影响 (1)对两伊: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战争摧毁了两国的石油设施),造成国民经济的全面倒退;给两国人民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2)对中东:造成国家的分裂,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矛盾,增添了新的紧张因素;导致中东的新一轮军备竞赛。 (3)对美苏:美苏介入加剧了地区矛盾。 (4)对世界:造成国际油价的飞涨。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一位历史学家不无揶揄地说道:“两个疯子用先进武器打了一场低水平战争,旷日持久,拼国力,拼消耗。”历史学家所指的战争是( ) A.六日战争 B.十月战争 C.两伊战争 D.越南战争 2. 两伊战争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主要包括( ) ①和平来之不易,战争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②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③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求得共同发展 ④人民终究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要尊重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虽然伊拉克在1921年就宣布独立,脱离了英国的委任统治,但英国通过为期 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继续对伊拉克进行控制。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共产党、库尔德民主党等反帝反封建政治力量迅速活跃起来,在军队中也仿效纳赛尔,建立起若干个“自由军官组织”。1958年7月14日爱国军人在复兴党、伊拉克共产党等党派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发动起义。 新政权成立后,宣布废除封建君主制,释放政治犯,实行民主政治。对外奉行反帝反封建政策,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7月15日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接着退出英镑区,封闭和没收《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伊拉克的弹药装备,收回了英国在伊拉克的空军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拉克“7?14革命”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7?14革命”的影响。

两伊战争简介

两伊战争简介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两伊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两伊战争分析中文名称:两伊战争 参战部队:伊朗伊拉克 战争结果:两败俱伤 时间:1980年 地点:阿拉伯河 人物:霍梅尼萨达姆;侯赛因 两伊战争详情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

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

【国防教育】海湾战争-沙漠盾牌”与“沙漠风暴”

海湾战争 ——“沙漠盾牌”与“沙漠风暴” 海湾战争发生于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历时42天。它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各种新式武器,对伊拉克实施的一场局部战争。在这场短暂的局部战争中,新型先进武器投入之多,空地一体协同作战配合之密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它标志着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为主要特点的高技术战争新时期。这场战争不仅对中东乃至整个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海湾战争中的海湾系指中东的波斯湾,又称阿拉伯湾。海湾战争的起因要追溯到伊拉克队科威特的入侵。海湾地区包括8个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拉克和伊朗。当时,伊拉克军事实力最为强大。1979年萨达姆·侯赛因上台后,曾与伊朗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两伊战争后,伊拉克元气大伤,国力下降。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谋取石油出口控制权,同事也为了实现其称霸海湾的野心,伊拉克以领土纠纷和科威特违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规定,大量倾销石油为借口,于1990年8月2日凌晨,以5个师德兵力对科威特发起进攻,仅3个小时即夺取了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当日下午占领了科威特全境。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的严厉谴责。伊拉克队科威特的入侵直接威胁到了海湾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也严重损害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海湾地区石油资源极其丰富,战略地位异常重要。石油藏量占世界的60%,产量占欧佩克的68%,美国19%西欧35%、日本70%的石油进口均来自这一地区。一旦海湾地区为伊拉克所控制,它将直接危及西方额经济命脉,这是美国及西方国家做决不能做视不管的。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近30个国家做成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武装干涉,从而引发了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 站前,为了进行紧急军事部署,美国制定了“沙漠盾牌”计划,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军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全球性军事调动。这一计划8月4日制定,8月7日付诸实施。根据“沙漠盾牌”行动计划,美国在海湾地区共部署了43万兵力,作战飞机1100多架,大型水面舰只60余艘(最多时做成6个航母编队)、M1A1“艾布拉姆斯”式主战坦克1500多辆,大口径火炮2000余门,装甲运兵车2500多辆,流动战地医院120所,海水消毒与淡化厂15座。加上其他参战国的部队,多国部队总兵力达到70多万,坦克约4000辆,飞机2000架,各类舰只245艘。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沙漠环境,美军举行了代号为“恐怖之夜”的大规模空袭演习、“正义铁拳”的地面部队大纵深突破演习、“海湾风暴”多兵种立体突袭演习和代号为“迅雷”的海军陆战队登陆演习。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于1991年1月15日基本结束。美国以1月15日为最后期限,向伊拉克发出了最后通牒。 1月17日,美国开始实施“沙漠风暴”作战行动。其基本作战指导思想是以极少代价为前提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最占行动重点包括:1.首先以突然地、大规模的战略空袭一举摧毁伊拉克境内的生物、化学与核武器工厂、导弹基地、指挥通信中心、雷达设施和军民用机场;2.对伊、科境内的伊拉克精锐部队实施大规模轰炸,至少歼灭其50%的兵力;3.在此基础上,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

高中历史选修3课时作业7:第6课 两伊战争练习

第6课两伊战争 一、选择题 1.两伊战争的爆发在领土问题上的矛盾主要集中在() A.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B.底格里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C.幼发拉底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D.波斯湾的出海口问题 2.两伊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主要有() ①领土争端②民族矛盾③宗教矛盾④恐怖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3.关于两伊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②这场战争共进行了8年③这场战争的爆发既有领土和宗教派别之争,也有民族之间的纷争④在战争中伊朗首先发动“袭船战”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4.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防御、伊朗进攻阶段是属于第几个阶段() A.一B.二C.三D.四 5.1979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表示要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直接原因是() A.霍梅尼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反对萨达姆 B.伊朗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族人进行反政府活动 C.伊朗拒绝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分界线 D.伊朗没有兑现答应补偿伊拉克的土地 6.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向海湾地区增派部队。主要是为了() A.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B.保护在两伊的外国人 C.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D.趁机控制海湾地区 7.在两伊战争中发生过举世震惊的“袭船战”,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袭船战”指两伊战争中交战双方向对方运输石油的油轮发动的袭击②“袭船战”影响到了非交战国的利益③美苏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控制④伊朗首先发动“袭船

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为制止两伊战争,联合国安理会1987年7月通过决议。决议通过后() A.伊拉克拒绝接受,继续发动进攻 B.伊朗军队再次攻入伊拉克境内 C.伊朗拒绝接受,伊拉克军队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D.两伊实现停火,进行直接谈判 9.两伊战争伤亡200多万人,其中原因不包括() A.战争惨烈、持续时间长 B.两国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 C.两国在战争中使用了核武器 D.双方经常使用人海战术打击对方 10.两伊战争之后,中东地区的形势() ①趋向稳定②形成三大阵营,局势更加紧张 ③有些中东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④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国家内部分裂活动加剧 A.②③④ B.①④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8年8月8日晚上8时15分,联合国秘书长宣布:“两伊将于1988年8月20日格林尼治时间3时正式停火。”这一消息传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时,人们涌上街头,互相拥抱,欢呼雀跃;当消息传到伊朗首都德黑兰时,也出现了同样的场面,人们激动地说:“停火太好了!太好了!”8月20日,燃烧了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之火终于熄灭。 材料二我记得那是1984年2月27日的早上,在我们听见一阵战机轰隆飞过上空,不久后,我们手上的枪与其他武器的表面就沾上了一层黑色物质。然后,我就感觉身体火烫,鼻孔很疼痒。接着……不……是马上感觉呼吸困难,像是窒息一样。6个小时后,眼睛发炎、视力减退,身体的许多部分更是疼痛不已。 ——一位遭到化学武器袭击的伊朗士兵的回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