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改革开放30年重庆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重庆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重庆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重庆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重庆人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重庆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30年。30年的征程,重庆实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跨越性发展,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与此同时,重庆人口增长势头减缓,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人口形势不断向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人口总量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

(一)户籍人口总量过快增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庆市户籍人口总量过快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自然变动主导的人口增长趋于缓慢,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为30年来重庆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全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面对庞大且不断扩大的人口基数,全国严格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且将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提高到战略高度,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促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开启了人口增长方式由无计划自发的高生育、高增长向有效控制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成为全国计划单列市、直辖市以后,重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全市人民希望改善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的需求更加迫切,导致了对自身生育行为的主动和自发的人为控制,妇女总和生育水平持续降低。1982年,全市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2.37,即按照1982年的生育模式度过整个生育期,平均每个妇女将生育2.37个小孩。到199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61,已经大大低于2.1的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1.26,到2005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23。从1982年到2005年,总和生育率共下降1.14,即平均每个妇女少生育1.14个孩子。根据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料,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800多万人口,直辖以来少生150万人。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人口总量的过快增长,到2007年全市户籍人口总量达到3235.32万人,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增加599.76万人,年均增幅仅为0.7%,比1962-1977年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时年均2.6%的增幅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二)常住人口总量从持续减少到缓慢回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之后,伴随人口迁移流动政策的进一步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向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致使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民工潮”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向市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导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在1990-2004年间持续下

降。2004年全市人口总量为2793.32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减少93.30万人,年均减少6.67万人。

1997年重庆直辖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投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能力增强。与此同时,重庆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在增强,市外特别是来自周边的云、贵、川、湘、鄂等省份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了小幅回升,常住人口总量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05-2007年全市人口总量分别增长0.2%、0.4%和0.3%。人口总量的缓慢回升反映了在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得到提升,为和谐重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显著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它决定了人口发展的类型和速度,劳动适龄人口和被扶养人口的比例等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自1976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重庆市在短时期内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新生人口数量得到明显控制,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民工迁移浪潮,带走的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劳动适龄人口,促使全市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一)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重庆不仅有效地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促进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还促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从而极大地减轻了社会人口抚养负担,形成了一个少儿

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人口红利期。

1、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总和出生率明显下降,新生人口数量得到严格控制,少儿抚养负担显著降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各项服务措施进一步落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极大地促进了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1982-2007年,全市少年儿童比重由33.3%下降到19.3%,下降14.0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由53.8%下降到27.8%,下降26.0个百分点。

2、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由1982年的4.8%上升到2007年的11.2%,上升6.4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由1982年的7.7%上升到2007年的16.1%,上升8.4个百分点。

3、总抚养比稳步降低。虽然随着重庆市人口进入老龄型社会,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但其上升幅度小于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因此,全市总抚养比仍然呈稳步下降的趋势。2007年全市总抚养比为43.9%,比1982年降低17.6个百分点。

年龄结构转变所形成的人口红利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得以释放,并且通过重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作为比较优势得以实现,从而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的过程,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是现代生育模式下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标志。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改变着社会的负担构成,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口的养老和保障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重庆市人口已经由1982年成年型步入了老龄型,并且呈现出进一步老龄化的趋势。

重庆市1982-2007年主要年份年龄结构

成年型30-40 4-7 20-30

老年型<30 >7 >30

重庆市1982年33.3 4.8 23.6

1990年21.7 5.8 26.7

2000年23.3 8.8 33.8

2007年19.3 11.2 39.3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重庆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和向高龄化方向发展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通过对1982-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7年三个时间段人口老龄化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从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982-1990年老年人口数量由128.56万人增加至168.29万人,年均增加4.97万人;1990-2000年,老年人口由168.29万人增加至250.70万人,年均增加8.24万人;2000-2007年,老年人口由250.70万人增加至315.39万人,年均增加9.24万人。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1982-1990年,老年人口比重由4.8%上升到5.8%,8年间仅

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年均上升只有0.1个百分点;1990-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由5.8%上升到8.8%,上升了3.0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3个百分点;2000-2007年,该比重由8.8%上升到11.2%,上升了3.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5个百分点。从人口年龄中位数来看,1982-1990年,年龄中位数由23.6岁提高到26.7岁,提高了3.1岁;1990-2000年,年龄中位数由26.7岁提高到33.8岁,提高了7.1岁;2000-2007年,人口年龄中位数由33.8岁提高到39.3岁,提高了5.5岁。

2、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人口寿命延长。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2007年,重庆市有高龄老人50.73万人,比1982年的12.42万人增加了38.31万人,增长3.1倍。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82年的0.5%上升到1.8%。

与国际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老龄化社会就提前到来,规模大、速度快,并且向高龄化方向发展,是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促使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人口数量得到严格控制,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使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三是由于重庆市大量的劳动适龄

人口外出,使得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

三、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

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通常,用城镇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即城镇化率),来反映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聚集程度,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分工的逐渐完善,人口向城市和交通网络发达的地区聚集,城镇建设规模、范围和城镇地域不断扩大,重庆实现了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1996年,重庆城镇化率仅为2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到200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3%,实现了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2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位居第二。

2007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化率

四、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指引下,重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渝”战略,通过加大各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水平、挖掘教育资源,实现了全市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一)文盲率大幅度下降

2007年,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63.91万人,占同年龄人口的比重(文盲率)为7.2%。文盲人口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减少408.05万人,文盲率下降24.5个百分点;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240.63万人,文盲率下降10.7个百分点;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减少81.80万人,文盲率下降4.1个百分点。

重庆市主要年份的文盲人口数和文盲率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重庆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二)高学历人口比重上升

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982年的46603人减少到2007年的40316人,减少13.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7810人增加到35685人,增长100.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5205人增加到11144人,增长114.1%;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由509人增加到6121人,增长11.0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重庆市的教育水平提高很快,特别是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学历人口数量成倍增加。

重庆市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变化情况

单位:人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重庆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来看,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47.1%,比1982年降低了个29.4百分点;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5.7%,上升了17.9个百分点;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1.1%,上升了5.9个百分点;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6.1%,上升了5.6个百分点。

重庆市6岁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三)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

人均受教育年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内容。2007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年,比1982年提高了2.8年。由于重庆市外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进一步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表明,经过30年的发展,重庆市在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俗话说,“三十而立”。在改革开放30年来临之际,巴渝大地上已经奏响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新时代的最强音。重庆未来的发展,关键是解放思想,核心是扩大开放,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利用人口发展形势不断向好的有利时机,在新一轮竞争中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注:①本文所用重庆市数据除户籍人口总量变化部分和特别说明外均为常住人口口径,其中1982年为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为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2005-2007年为各年份 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②常住人口:第三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是指在本县(区市)居住一年以上的人口,或虽居住不满一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从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常住人口是指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或虽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

(人口处王伟)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修订稿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着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我们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因此在农村来说,他的文化发展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仅仅有看大戏、听说书等一些。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改善了农民们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对于文化的普及,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东方书报亭,到各个社区的活动中心,从露天电影到露天舞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过得舒坦,过得开心,过得丰富。而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日子也是过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文化领域在改革开放30年中,无论风雨都是向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像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它是比较顺畅的回归到了自然的地位。 三十年的改革,三十年的变迁,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改革开放之初的东莞

改革开放之初的东莞,人均收入不及香港的百分之一,而今天,已经接近香港的一半。随着东莞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外资流入的速度与总量自然趋于缓和平稳。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与交流,总有一天将要持平。在这一过程当中,即便没有金融风暴的影响,东莞也必将面临如香港当年一般的产业升级问题,一些附加值不高的工业企业必然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发生转移。----摘自【南云楼】(深商协会研究员) 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已经形成了无以伦比的巨大的工业配套加工能力,这种能力非任何一地能够一蹴而就;二十多年的资金技术积累,不仅让其自身成为一个有着巨大潜在消费能力的市场,也为东莞充分繁荣内生经济提供了足够的基础保障。这又是东莞的希望和信心所在。正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地理位置、优越的交通条件、多年积累的技术和财富,这些实实在在的硬件条件注定了东莞仍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但是,如果东莞不在内生经济的发展上下功夫,就必然继续处在被动接受经济自然波动规律带来的最严酷烤炼的环境中,甚至很快将被熟悉国内市场如顺德、佛山等地超越。和周边城市广州、深圳相比,东莞不缺钱,不缺生活方式,缺的是“智库”。东莞现有的官方“智库”思想资源奇缺,除了应证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之外,就是为媒体提供足以应对读者的简单观点,别无他用。而东莞的“民间智库”往往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之以恒地拿出自己的新观点新主张和表达民意。其实,东莞现在真正缺的不是“智库”,而是独立的思想者。 今天的东莞,每一个村镇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电子产业集群,机械五金模具加工基地,纺织、服装业重镇……这些都是培养自身品牌、提高产业自主能力,发展内生经济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如今知识经济盛行,缺不了对人才的需求和倚重,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和大量引进人才。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从来就是人才和财富的聚集地。 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林立,把城市变得机械生硬,加上生活节奏空前加快,这一切都使人疲备、烦躁,有一种被疏离、被孤立的焦灼感。而艺术则以它独特的语言,亲和的人文关怀,给城市带来一种清新,一点慰藉,一份灵动,位于市府中心“魅力新东莞”反映了东莞这座新城在全国十大魅力城市的这样一个形象。令人过目不望,还有新建玉兰大剧门前的几尊雕塑也是非常好的作品,为何会提到这些城市雕塑呢?那一件件曼妙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文明,而且也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摘自----章莉娅】(东莞市秦汉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最近一两年,如果说有什么变化,从图书馆来看,可能就是休闲阅读的读者增加了。东莞图书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很多是陪着孩子一起过来,孩子的读物相对集中,那家长主要还是选择一些休闲性的读物,或者健康养生方面的。----摘自【奚慧娟】(东莞图书馆职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东莞的城镇化率高达百分之88。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早已不复存在了。东莞开始逐渐脱离小城镇那种熟人社会氛围,开始逐渐投入现代的陌生人社会氛围。当我们从熟人社会投身到陌生人社会的时候,个人和部门都需要有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部门相互之间产生了摩擦、怨气、焦虑,我们需要做的是,知道这些情绪,接受这些情绪,然后找方法去宣泄这些情绪。人与人的互动、人与部门的互动,部门与部门的互动都需要增加更多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靠熟人搞定。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处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最东是清溪的银瓶嘴山,与惠州市接壤;最北是中堂大坦乡,与广州市、惠州市隔江为邻;最西是沙田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市隔海相望;最南是凤岗雁田水库,与深圳市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由此可见东莞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州和深圳两大特大城市之间,交通便捷,制造业和物流业发达,能做到跟两大城市经济结构互补。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 变迁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随着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牛城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文化生活的变迁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日本漫画、看美剧韩剧、打扑克、看各国电影、上网、玩电脑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个人计算机,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电影院也不再只有国产影片,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国内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售价20至30元,而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休息的时候,他一般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故事,听一些流行歌曲,如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当时唱片机很贵,每台要100多元,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是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许多,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一顿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后来,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而且影片也丰富多彩,如当时流行的电影有《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喜盈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等。 二、文化冲击 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以及我个人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回忆,我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_高中作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还坐着小黄包车,而小黄包车的走动还需要人力;改革开放以前,有电话的家庭都会称作为有钱人,有官位的人;改革开放以前,小孩子的玩具简简单单,几个骨锤,一个皮筋,一的毽球,一个小皮球就行了等等。而现在呢?! 大街上,新旧汽车到处都是,替换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小黄包车;改革开放以前只有有钱人家才会有的电话现在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以前那简简单单的玩具,现在已被替换成电子玩具;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水泥路,厚厚的泥土让人们踩成了狭窄的马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路上到处是水潭,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整只脚就会陷进去,好不容易把脚拔出来,可鞋子却留在了泥潭里…… 还有那时的学校很多都是一座座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窗户上一块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遇到下雨,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滴答”的声音与朗朗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和谐的曲子……自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我们国家实行了大规模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进入了科学时代,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一)人民生活 广州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商品不断升级换代。改革开放之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人们津津乐道、孜孜追求的“三大件”。进入80年代,“三大件”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后来变为空调、组合音响、录像机。90年代中后期,家用电器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商品功能完善和替代率很快,人们不再提“三大件”了。目前,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DVD、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寻常之物,家庭影院、各种数码产品甚至汽车等也纷纷进入百姓家庭。文化娱乐消费也逐年升温。抓好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确保当年财政超收的80%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惠民66条”实施以来,全市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全市12个区、县均建立了文化馆,文化站遍布163个街(镇、管理区),100%达标;拥有1500多支基层业余文艺队伍,516个文化广场,每年开展文艺展演3000场(次)以上。广州还提出了打造“15分钟社区文化圈”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到达一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居委会(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学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市1000多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超过95%。加快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努力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二)劳动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大力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987年4月20日,全国第一个劳务集市在广州市越秀区政协礼堂开张。1988年,广州市越秀区将劳务集市罱化,并规模化,形成职业介绍所。之后,市、区(县)劳动部门相继成立了固定的、常年开放的职业介绍所。1995年,广州市根据中组部和国家人事部《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成立了国家级的人才市场——南方人才市场,建成了人才资源配置和人事服务的市场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正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各类人才在有序的流动中去寻找最佳的配置方式,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996年5月8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频道”正式开播,这是全国首创的以企业和广大求职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广播频道。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落实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政策,完善和加强街镇一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工作。如“十五”期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00万左右。建立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末的3.15%下降为2.08%,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4.26%,广州市政府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8月,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5.06万人,已有17.51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0%,登记失业率为2.23%,实现了控制在3.5以内的目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认真做好退役士兵和在穗就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人员就业培训和服务资助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完善技能人才聘用制度,着重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扎实做

改革开放30年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我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 姓名: 班级: 学号: 系别: 专业:

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7.5%下降为2007年的24.7 %,而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则由32.5 %上升为75.3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凸现于生产与消费全过程。特别是随着商贸流通体制和商贸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营的主体快速分化演变,新的经济成分不断发展壮大。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和个体经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改革开放30年,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创新和发展,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现代流通网络在运城基本形成;(六)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外经、外贸、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都有较大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在向全方位、高层次、优化型的新格局迈进。截至2007年底,对外出口的国家包括日本、美国、香港、台湾及欧盟一些国家在内的85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5510万美元,比1993年增长232倍。(七)旅游业发展成为新的亮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旅游业迅速兴起,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迅速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八)城乡居民钱包日鼓,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改革开放3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农民纯收入达到3388.9元,比1978年翻了5番多。3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全市各个角落。一是养老保险逐步健全。二是失业保险构筑了职工生活的减压阀;(九)交通邮电事业迅猛发

东莞市民政局 各部门职能以及各项手续程序[非常实用 力荐]

东莞市民政局 一、工作职能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草拟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二)负责拥军优属和烈士申报、褒扬工作;指导优抚事业单位和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承办市双拥办的日常工作,指导开展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活动。 (四)负责军队移交地方管理的离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军队落实政策人员和军队复员干部、转业和退伍志愿兵、退伍义务兵、伤残军人的接收安臵及服务管理工作;指导军供站、军休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五)组织、协调实施城乡救灾救济工作;负责救灾救济扶贫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管理;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负责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七)负责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协调工作,指导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 (八)负责地名管理工作;审核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工

作;规范地名标志设臵和管理工作。 (九)负责行政区划工作,研究和修订全市行政区域规划;负责镇(街道)、村(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调整、更名和镇(街道)、村(居)委会行政区划界线变更,以及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工作;负责市际和镇(街道)、村(居)委会行政区域边界勘定和管理工作;承担边界争议的调处事务。 (十)负责国内、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及婚姻服务机构和婚姻介绍机构的管理工作。 (十一)负责孤儿和弃婴收养;办理国内、华侨和港、澳、台人员有关收养业务的登记发证工作以及涉外送养业务。 (十二)负责殡葬改革和殡葬服务行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十三)负责老年人、孤儿、弃婴(童)、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权益保护的行政管理工作,指导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工作。 (十四)负责社会福利工作,指导各类福利、设施、福利事业单位、福利机构、福利生产企业和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工作。 (十五)负责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 (十六)负责社会福利彩票发行销售管理和有奖募捐工作;负责福利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 (十七)负责民政事业费年度计划预算、决算和发放管理、检查监督工作。 (十八)承办市人民政府和省民政厅交办的其他事项。—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最新精品作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变化_1500字作文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变化_1500字今年是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真是一脸无奈。那时接近解放已经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由于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不说,单说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从政治上讲,在78年就评为市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79年又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84年底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要是在“阶级斗争为纲”

年代,由于社会关系不好,也许你再积极也无法跨进党的大门。这在当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最可喜的是,家小儿子吴钢在上月底批准成为一名正式共产党员,在们家庭来讲,也算是后继有人,从而使非常宽慰。在文化方面,是在日踞时代,在山阳小学肄业(五年级),解放后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只能算是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爱人曾在解放前业余中学读过一年书,二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在文革中过来的初中生,错过了正规求学机会,只有小儿子仍苦苦自学,在成人教育领域中,争得本科毕业文凭,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家小儿子身上体现。 二个孙女。一个外孙是改革开放受益者,大孙女是三年前在上海青年干部学院毕业,现在漕泾化工区外资企业工作,外孙今年是上海理工学院本科二年级在读生,最值得庆幸是小孙女今年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目前们一家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丰硕成果。 现在年轻人都是高学历,老人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这种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这个老头不甘寂寞,到奉贤老年大学学习山水绘画,还学习电脑打字。上网和玩起了数码相机。在住房方面,30年前一家6口人局促在不到40平方旧厂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诸多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房子,20年前单位自建职工宿舍,根据当时政策,家分到一间60

东莞市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

《东莞市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 各镇(区)规划建设办、房地产管理所,各物业管理企业、房地产企业: 为了规范我市物业服务收费行为,根据广东省物价局、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粤价[2004]22号)的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了东莞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公布,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 单位:元/平方米、月 一、东莞市住宅物业管理服务等级标准共分四级,具体等级标准要求详见附件。 二、东莞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每月计收,含税金)说明如下: 1、本通知公布的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为最高价格,下浮不限。 2、住宅物业服务收费具体收费标准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服务合同中(不超过政府指导价范围内)约定。 3、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包含以下部分: ①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等; ②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电梯的运行、维修和运行电费(不包二次供水加压电费); ③物业管理区域清洁卫生与生活垃圾处理费; ④物业管理区域绿化养护费用; ⑤物业管理区域秩序维护费用;

⑥办公费用; ⑦物业管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 ⑧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公众责任保险费用; ⑨经业主同意的其它费用。 4、住宅物业有二次加压设施进行供水管理的,在市物价局审定当地镇区的供水到户价格基础上,加收不超过15%的二次供水费用。 5、本政府指导价中的别墅是指有高、低层公寓型和别墅型的混合型住宅物业。 三、物业服务收费具体管理规定按市物价局、房产管理局《转发省物价局、省建设厅关于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东价[2004]135号)执行。 四、物业服务管理企业必须按规定做好明码标价工作,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 五、本通知从2004年10月1日起执行。市物价局、原市建设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公布东莞市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的通知》(东价[1999]122号)及市物价局原核定的住宅和商铺(场)、写字楼等非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批文及其核发的《广东省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同时停止执行。过去有关住宅物业服务收费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六、本通知由市物价局、房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附件:《东莞市住宅物业管理服务等级标准(试行)》 东莞市物价局 东莞市房产管理局 二OO四年九月十日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大连改革开放30年

大连改革开放32年 背景: 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①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中实现了巨大的腾飞,而同祖国一样,我的家乡大连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一副副宏伟的图景。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的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大连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社会进步最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得到最大改善的时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为东北老工业重要基地之一的大连,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一股独大”,重化工业独占鳌头,转变思想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任务非常艰巨。早在1979年,大连就将19户国营企业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试点单位,实行“大包干”、“破三铁”,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1984年,大连市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开始进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为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1986年开始,又以10种不同的承包形式,在全市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至1988年,全市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承包面达97.5%。1991年,大部分企业进行了第二轮承包,承包合同文本和承包体系指标进一步规范,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② 党的十四大后,大连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同全国一样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经济体制也进入重大变革时期,这是国有企业改革最艰难、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里,面对多年形成的历史负担和因承担改革成本而出现的“东北现象”,大连打响了国企“三年改革脱困”和“三年改革发展”的攻坚战,进行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改革,加大调整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扶强做大优势企业的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 随着中国加入WTO,大连的企业也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当中。此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成了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大以来,大连的工业企业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机床集团、美罗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完成了股权多元化改造,大钢集团与抚顺特钢、北满特钢跨地域组建东北特钢集团;大重、大起搬迁重组为重工起重集团;新老船厂整合重组为船舶重工集团,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已经被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所取代。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以后,大连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提出率先振兴的发展目标。大连的企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一批大项目纷纷进驻,一些老企业脱胎换骨,进入世界级行列。 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大连的企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形成了以石化、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大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第二产业的带动下,一大批农业深加工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物流企业等也强势发展,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③ 二.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2009年7月8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表2009年度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排行榜,大连雄踞榜首。大连的环境建设是大连人民长久以来引以为豪的一项工作。

东莞宜以区划调整推动多中心组团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b5305404.html, 东莞:宜以区划调整推动多中心组团发展 作者:胡青善辛华 来源:《开放导报》2012年第01期 [摘要]我国行政区划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特殊的发展模式和“市辖镇”行政架构导致东莞城市发展“四处开花”,分散发展。未来东莞实现多中心组团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实施以行政区划调整为主导的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32个镇街“诸侯割据”局面。以行政区划调整为主体的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系统有序、分阶段逐步推进。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区划调整多中心组团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52-04 [作者简介]胡青善(1975—),湖南耒阳人,东莞市社科联(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辛华(1965—),辽宁凤城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城市资源平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 当前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归根结底都与管理体制机制尤其是“市辖镇”的行政管理架构关系密切,需要依靠推行以区划调整为主体的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才可能解决。 一、当前我国正逐渐进入 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关键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如火如荼,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重庆及深圳、顺德的综合体制改革都已取得显著成效和重大进展。其中广州、佛山、江门等市,为适应城市迅速扩张要求,解决行政区经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梗阻问题,1990年以来展开了大规模行政区划改革,将行政区周围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为构建多中心 的组团城市格局创造条件。如早在2002年,佛山就撤销了顺德、南海、高明、三水4个县级市,相应建立四个区。广州为适应经济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先后将番禺、花都撤市改区,将越秀、东山两区合并,并新增设了南沙、萝岗两区,通过区划调整理顺了经济与城市发展格局。近年来,深圳、顺德分别实施了以大部制、区划调整和村(居)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 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 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中央确定的文化 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 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文化走出去日益 拓展,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 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 和必由之路。 文化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回报高、吸纳就业广、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因此被称为朝阳产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它是 以文化传播功能为基础,以市场为目标,以创造效益为目的(经济效益为主, 兼顾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一种产业集合。电影产业 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较强的融合渗透性、较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产业。从产品生产的角度看,电影产品是电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分配 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自产业化改革开始,我国电影产业以约平均30%的年增长率超高速发展,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超过440 1雒树刚(文化部部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2月03日07版。 2雒树刚(文化部部长):《“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