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大源学校樊兰

课前的预习是学习新知识重要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习这种方式究竟是继续保持还是摒弃不用成为了老师们争论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

首先,我们应该持有一个正确的预习观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知识进行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的课前学习。第一,它并不是阅读课本进行变相的灌输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然学生预习课本也不能一读了之。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或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本来有着不同的想法和学习方式,但预习后学生的想法全被课本所提供的想法所束缚和限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很难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不可否认,不恰当的预习是不能促进学习的,教师一律统一要求,以课本为本,束缚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学习自然就缺乏生动活泼主动的色彩。因此预习活动要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不能盲从课本。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的想法是借鉴前人的经验提出来的,这些想法对他们的学习有启发帮助,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不一定是最好的,更不是唯一的。摆正对待课本态度。在预习课本时,要边读边想,课本讲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样说?没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样让学生的思考融入对课本的预习之中,并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经历。变重课本的想法与预习的结果为注重学生的感悟过程与不同。让学生在具有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中预习。

第二,学生知道了新知识,并不代表课堂上无探

究。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知道了学习内容的重点、要点,达到了预设的任务,但并不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各种原始想法和冲

动等等绝非是因有没有预习而决定,因为在经历相同的学习活动之后,学生们

是不可能达到相同的学习状态。他们会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生成不同的预习体验,有的循规蹈矩式的死搬硬套,有的囫

囵吞枣式的一知半解,有的喜欢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勇于提出疑

惑的问题。这已经为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重要的是

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预习后的学,有效的对学生引导和创生。只有持有科学的预习观,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满

腔热情地将预习纳入教学程序和施教目标,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才能让我

们的课堂更加丰富。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预习。

预习的目的本身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预习和课堂教学应该和谐共存,我们

应该学会预习,从而极大的发挥预习的作用。

1.改革传统的预习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

传统的预习方法只是让学生看看新课内容,尝试的做一做习题,使学生的视野

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预习的方式应该是丰富多采的。除了阅读教材在书本

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材料、制作学具等方式,

组织上也应不在局限于学生的个体行为,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群体行为,象小

组合作、请教家长和教师等等。比如教学统计之前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课前到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找到整理的方法,这样就为课堂讨论交流做好充

足的准备。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找出生活中的角,在父母的

帮助下自己动手做角,再借助自制学具边看书自学边动手操作找出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对书本的预习有了更深的体验。

2.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在指导预习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预习的作业应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这就要求老师

与家长要多进行沟通,教会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预习,为以后孩子自己学会预

习打下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在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达到自己预习的要求,可以

作为学生自己预习数学的起点。这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利用课

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

习方法,为学生设计预习方案,设计主要有三点内容:(1)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2)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

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型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大大提高

了学习效率。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预习活动就可以“置之课外”了,但每课

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

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同样,指导预

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教材应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型教材应重点

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针对不同类型

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

第三,让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和谐共存。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各种“未解决的问题”

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

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时我们应该去敏锐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开展教学。不要因为怕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成为在教学时精心创设的一些问题情境和探

索情境的羁绊而不愿预习。而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地对教学预设作出调整,

灵活地进行课堂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学生与教材。对学生:应及时掌

握预习后的学生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分歧?

因学情的变化,调整原先的教学预设。对教材:教材的思路与想法不再新鲜,

教师必须考虑重新组合教材,拓展教材。同时教师要考虑怎样的应对策略,如

何突破预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怎样展示各种创新想法,在课堂学习中如何生

成新的想法,得到新的收获,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预习,让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成为课堂探索的主线,让多彩的课堂成为他们交流独特体验和感悟的舞台,相信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更加精彩!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度。在这里,我以低年级为例,和大家交流我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的。

首先要“确立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我们依据第一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了预习的主要任务是:⑴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⑵拼读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

的方法。⑶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4)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打成小纸条,每生一份,要求孩子们贴到语文书的第一页,在预习是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的要求,我们还要上2~5节课内预习指导课。比如:预习要求中的“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就要带领同学们整理我们学过了哪些记忆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部件、比一比、组词法、猜谜语等,再来观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记,有的孩子在预习时就记下了好几种识字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自主预习十课左右后,学生就可以脱离预习提示进行预习了。

然后,提高预习效率,测评学生预习效果。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指南,分为基础展示(字词)、能力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综合实践)三个板块,用基础展示部分的习题测评方式学生自己检测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再依据能力拓展部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扰大家的预习检查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教会学生看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脱离预习指南,引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二年级开始,语文书上的主题人物在每一课都会提出问题,有的是对字义的理解,有的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思考问题,有的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等。从二年级下册的第8课开始,加入了4课“读读想想”5课“读读说说”的栏目,就是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读书。在预习时,抓住课文中的课后习题和文中蘑菇云提出的问题来帮助自己预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会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