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猫的天堂》赏析

《猫的天堂》赏析

《猫的天堂》赏析
《猫的天堂》赏析

《猫的天堂》赏析

短篇小说《猫的天堂》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左拉的作品,描写了一只被溺爱惯了的“懒猫”,在看到屋顶上的同伴自由地享受阳光后,便随它们一起奔向外面自由自在的世界。然而获得了自由,就必须为自由付出代价。寻找食物的日子是艰难的,作为一只养尊处优惯了的猫,它实在不习惯这种因寻找食物而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于是它打算结束这短暂的自由而漂泊的生活,回到主人的家,宁愿被关在屋内,挨主人的打,受主人的骂,只为自己以后能寝食无忧。

这其实是一只退化了的猫,丧失了原有的野性和独立的生存本能。猫的思想曾经有过重大转折,一度对自由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在获得自由之后,它又怀念起以前的优越生活。左拉对于猫在两种生活模式之间的徘徊,给予了深刻的寓意。他通过对一只猫的心理描写,探讨了人生价值观的话题。自由的生活总是以艰苦的努力为代价的,许多人不也是宁愿放弃所谓的自由而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安排,以获得安逸与稳定吗?

对于卓有成就的意大利女画家瓦伦蒂尼斯来说,《猫的天堂》也许让她找到了更为宽阔的艺术想像的空间。她没有留白的画面使得层层堆叠的背景更为抢眼,每一幅图都张扬着一份色彩的喷薄力,每一幅图都超出了页面边线,极力向外延伸。画作特别加强了几何构图的背景,除了三角形、四方形、圆形等简单的形状外,还特意设计了一些花纹,趣味横生。象征式的图案排列,也带给人以虚幻不实的情绪,对于故事中那只向往屋外世界的宠物猫而言,凸显了现实与妄想之间的那种既诱惑又不切实际的矛盾。

▲作家简介

左拉(EmileZola,1840~1902),法国小说家,系自然主义的奠基人及代言人。

其作品重视研究与观察,强调描写的客观性。他认为,作家应该精确安排好故事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产生角色并刻画其生理、心理的行为与特征。左拉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结构性及客观性,还关心着人的生命及情感。

出生于巴黎的左拉一生都在法国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度过,他思想敏锐,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黑暗面。在以后的写作中,这些也都成为他作品的焦点。然而其作品却并非那么灰暗深沉。他总是在作品中,为现有的人类生活添加一点儿希望,表达一些激励的暗示,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写实作家。

▲绘者简介

瓦伦蒂尼斯(PiaValentinis,1965~),生于意大利。作品多次入选“波伦亚国际儿童书插画展”,而与格林文化合作的《英雄不怕猫》与《说故事的人》,则分别获选“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

她画风简洁明亮,笔触有力,一反色铅笔轻柔淡雅的质感。她利用色铅笔混色时较清晰的触感,加上色系的调配,使得本书画面处处洋溢着魔幻的光影。

▲译者简介

简伊玲(1968-),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法文系毕业。曾译法文小说《恶童日记》、《二人证据》、《第三谎言》,英文散文《在我小小的园中》等。

原文:

猫的天堂

左拉

一位姑妈留给我一只安哥拉猫。在我听见过的动物中,这只猫算是最蠢的了。一个冬天的晚上,我的猫偎在暖暖的炉灰旁,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那时候两岁,真是一只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最肥胖最不懂事的猫。这样小小的年纪,我就已经表现出动物的自命不凡,瞧不起家里舒适温暖的生活。然而,我还是要感谢老天爷把我安顿在你姑妈家里。这个善良的女人非常宠爱我,我在橱子里有一个像样的卧室,铺着羽绒褥垫和三层毯子。吃的水平与住的不相上下,什么面包啦,汤啦,从来不沾边,要吃就是吃肉,带血的鲜肉。

可是,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中,我却只有一个愿望,一个梦想:从半开的窗子溜出去,跳到屋顶上。主人的抚爱使我乏味,柔软的床铺使我腻烦,我胖得连自已都感到恶心。我从早到晚整天享福,实在太无聊啦。

你可知道,我曾经伸长脖子,从窗口眺望过对面的屋顶。那

一天,有四只猫在那儿打架,他们倒竖须毛,高翘尾巴,在阳光照耀的蓝色石瓦上滚来滚去,还欢快地叫骂着。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新奇的场面。从那以后,我明确了自己的信念:真正的幸福就在这扇被审慎地关着的窗子外面的屋顶上。人们之所以把橱门关得牢牢的,橱里不就藏着肉吗,这就是我给自己提出的证据。

我确定了逃跑计划。生活中,除了吃带血的肉,总该还有些别的东西,那是一种你还不认识的、令人向往的东西。有一天,主人忘记推上厨房的窗子,我便跳到了窗下的一个小屋顶上。

屋顶上多么美好!周围是一圈宽宽的檐糟,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我欢畅地沿着檐槽走去,脚爪陷在细软的泥里。暖暖的,说不出有多么舒服,就像是走在天鹅绒上。太阳光又是热乎乎的,把我身上的脂肪都快晒得融化了。

不瞒你说,我的四条腿直打哆嗦,我的快乐中也夹带着恐惧。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一阵强烈的惊吓差点儿使我栽到街上去。三只猫从一幢房子的屋脊上直冲到我跟前,凶狠地嚎叫着,看到我快吓晕了,都把我当成大傻瓜。他们告诉我,这样叫是闹着玩的。我于是也跟着他们一起乱叫,这确实很好玩。这些家伙不像我这样傻胖,看见我在烈日暴晒的锌板上像球似的滑滚时,都嘻嘻哈哈取笑我。他们中间的一只老雄猫对我格外友善,主动指点我,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教导。

啊!让你姑妈的那些鲜肉离得远远的才好!我喝檐槽里的水,觉得加糖的牛奶还不及它香甜可口。我感到一切都是那样美好。一只母猫走过,那是一只非常可爱的母猫,我一看见她,心头就涌起一股从未体验过的激情,直到那时,只有在梦中才见过这种背脊柔软得令人爱慕的宠物。我的三个同伴和我,我们急忙前去迎接这位新来者。我抢在他们前头,向那只迷人的母猫献殷勤。这时,我的一个同伴在我脖子上狠狠咬了一口。我痛得大叫起来。

“算了!”那只老雄猫对我说,一边把我拉开,“这种事,你以后还会遇到呢。”

溜达一个钟头以后,我感到饥肠辘辘,饿得发慌。

“屋顶上有什么吃的吗?”我问老雄猫朋友。

“找到什么吃什么呗。”他很有见识地回答我。

这个回答使我有点儿茫然,因为我找来找去,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我看到一间阁楼里有个年轻女工在做饭,窗下桌子上放着一块鲜美的排骨,红红的,简直让人流口水。

“我要找的就在这里。”我十分天真地这样想。

我于是跳到桌子上,叼起那块排骨,这时女工发现了我,给我背脊上狠狠一扫帚。我丢下肉,赶紧逃命,嘴上还咒骂了一通。

“你是初出茅庐吧?”老雄猫对我说,“桌上放的肉只能远远地想望,要找吃的,还得到檐槽里去。”

我怎么也没法理解厨房里的肉为什么不许猫吃。我的肚子饿得大厉害了。老雄猫告诉我,要找吃的必须等到晚上,那时候我们可以下去,到街上翻捡垃圾堆。他的话真使我气馁。等到晚上!他说这话时平心静气,活像一个冷酷无情的哲学家。可是我呢,一想到这么长时间吃不上饭,都感到快要昏过去了。

夜晚慢慢降临了。那是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冻得我浑身冰凉。一会儿又下起雨来,细细的雨丝被狂风击拍着,刺骨透心。我们从扶梯上有玻璃的窗洞下了楼。这街道看上去是多么丑陋!那里已经没有普照的阳光,没有融融的暖意,也没有明亮的、可以在上面惬意地打滚的白色屋顶。我的脚爪在油污的石板上打滑。我伤心地回忆起我的三层毛毯和羽绒床褥。

一到街上,我的朋友老雄猫就开始打哆嗦。他缩紧身子,缩得紧紧的,偷偷摸摸贴着房根溜过去,并叫我紧跟着他,一旦遇上一扇走马车的大门,就连忙躲到里面,还庆幸地咕噜咕噜哼一阵。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躲避。

“你看见那个背着背篓拿着挂钩的人吗?”他问我。

“看见啦。”

“嘿!他要是发现我们,就会把我们打死,把我们的肉穿在铁杆上烤着吃!”

“穿在铁杆上烤着吃!”我叫喊起来,“这么说,这街道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吃不上东西,反而要被吃掉!”

这时候,垃圾已经倒在一家家的门前。我心灰意冷地在垃圾堆里搜寻,只找到两三块沾满灰土的没有肉的骨头。这时我才体

会到鲜肉是多么美味。我的朋友老雄猫熟练地扒着垃圾。他不慌不忙,领着我转游每一条街道,一直奔波到第二天早晨。差不多有十个小时,我一直淋着雨,四肢冻得发抖。哎,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怀念关我的那个小天地!

天亮了,老雄猫看见我走路踉踉跄跄,便神色奇异地问我:

“你受不了啦?”

“哦,是的。’我回答。

‘你想回家了?”

“当然。可是怎么能找到家呢?”

“来吧。昨天早上看见你出来,我就知道像你这样的肥猫生来就不配享受自由带来的充满艰辛的欢乐。我认识你的家,我领你回去吧。”

这只可敬的老雄猫直率地说了这么几句话。

“再见!”到家的时候,他只对我这么说了一声,丝毫没有激动的表示。

“不,”我叫起来,“我们不能就这样分手,你跟我一起进来吧,我们分享同一张床,同一块肉,我的主人是个好心肠的女人……”

他没有让我继续说下去。

“别说了!”他粗暴地打断我的活,“你是一个傻瓜。我要是在你这么个温暖舒适的环境里,我会死去的。你的优裕富足的生活只适合那些杂种猫,自由的猫决不会以牢房代价来换取你的鲜肉和羽绒褥垫……再见!”

他重新跳到了屋顶上。我看见他那瘦高的身影在初升阳光的抚爱下欢快地抖动着。

我回到家里。你的姑妈拿起掸子把我着实教训了一顿,我心悦诚服地领受了。我充分体味到了享受温暖和挨打的乐趣。主人打我时,我心里乐滋滋地想着:她马上就要给我肉吃了。

“你瞧,”我的猫在炭火前伸了伸懒腰,作出了结论,“我亲爱的主人,真正的幸福,天堂,就是关在一间屋子里,挨打但有肉吃。”

我这是讲给猫听的。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从没有独立生活过,直到来了加国。

然后发现,有生俱来的独立细胞瞬间苏醒,几乎可以万事不求人,独立自强到令自己刮目相看。

其实是环境使然,因为我也求不到人,举目无亲,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人带着女儿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有幸结识了几位华人朋友,圣诞节前第一次聚餐,说起各自的安居经历,无不感叹,加国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堪堪把在座的娇娇女都变成了女汉子。

主人是一位大我两岁的姐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最是热情好客,令人宾至如归。

席间说起各自的圣诞计划,我打算带女儿去夏威夷度假。

话音刚落,便有两个声音相继表示可以负责我的机场接送。

我和这里的许多老外一样,早在订机票的同时就租好了机场的昼夜停车,自驾往返机场。于是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好意。

“下次不许再这样了啊!知道你是不想给人添麻烦,但你知不知道我们就是喜欢被麻烦呀?”主人心直口快地埋怨道。

“我是早上七点的航班,五点半就得值机,四点半出发,若是让你们送的话,岂不是要跟我一样倒时差了,如果是中午的航班,我就不客气了。”

“任何时侯都不需要客气。朋友是用来干什么的?朋友就是用来相互亏欠的。因为把你当朋友,所以我有求于你的时侯才不会犹豫,反之你有需要的时侯,也理所当然地来求我办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一次次的相互亏欠互还人情的过程中日渐亲厚的。我巴不得你麻烦我,这样下次我麻烦你的时侯就理直气壮了,否则你从不求我,我怎么好意思去求你,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把这当作了一堂宝贵的人情世故课。简单朴实的道理,却蕴含着与人交往的大智慧。

怪不得她周围有这么多的朋友,我很羡慕她为人处事的通透。

从那以后,我学会以另一种方式与人相交,大方索取,大方回报,有欠有还,交情不断。

有位家长临时有事找人代班去图书馆做义工,我正好有时间,立刻响应。之前我们只是恰好在同一个家长群里的点头之交,见面连话都没说过两句。事后,她主动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替我一次班,我欣然接受,你来我往的便成了朋友,更是将相互代班发扬成了传统。

邻居外出期间托我帮他浇花剪草送收垃圾桶,我爽快地同意,等我回国时,也毫不犹豫地请他为我服务。有一天我不在家,监控摄像头通过手机提示我的院门被风刮开了,摇摇晃晃,还没来得及通知朋友帮我去看一眼,就见邻居走进了画面,拿着工具帮我把松掉的门拴修好,关门离去。我又欠了他一次,没关系,下次包饺子时给他多煮一份。

女儿的玩伴度假回来带给我们一罐锡兰红茶,等到春天,我从国内给她捎回明前龙井。她妈妈种的蓝莓大丰收,送给我一盆,我吃不了做成了蓝莓酱,又给她送回去一瓶。下一次,她干脆叫我去她家,品茶煮蓝莓酱。

几年下来,我不再是当初那个独在异乡求助无门的女汉子,如今女汉子仍在,却是同在异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朋友是用来相互亏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林庚)

教育资料 《短歌行》 《短歌行》赏析(林庚)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而所谓两面也就是人生的全面。整个的人生中自然含有一个生活的态度,这就具体地表现在成为《楚辞》与《诗经》传统的产儿。它一方面不失为《楚辞》中永恒的追求,一方面不失为一个平实的生活表现,因而也就为建安诗坛铺平了道路。 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感受。这一段如是,下一段也如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旋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把整个的人生表现在一个刹那的感觉上,又都归于一个最实在的生活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不正是当时的情景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正是当时的信心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释,《诗经》与《楚辞》因此才有了更深的默契,从《楚辞》又回到《诗经》,这样与《鹿鸣》之诗乃打成一片,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莫非由于“明月出天山”,“海上生明月”吗?古辞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对于宇宙万有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既是刀,就应该雪亮;既是盐,就应该雪白,那么就不必问山与海了。 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

大班语言教育活了100万次的猫教案

大班语言教育活了100万次的猫教案 这是大班语言教育活了100万次的猫教案,是优秀的大班语言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所传达的情节画面,大胆想象虎斑猫不同的生活阶段与心灵感受。 2.初步感知有爱,有自由,是最幸福的事情。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投票板,心形贴纸37枚(贴与椅背后)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主角虎斑猫导入:今天,我要向你们推荐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提问: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 小结: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封面上有一只特别神气的猫。 过渡:这只猫模样长的不一般,还有一个特别的本领,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小结:它是一只特殊的猫,是一只能死而复生、活了100万次的虎斑猫。 分析:这一环节为了引起幼儿对阅读故事的兴趣,并了解故事主角--虎斑猫的特别之处。 二、理解思考--感受猫的"前尘往事"过渡:这只活了100万次的猫做过无数人的宠物,得到过无数人的爱。 1.出示PPT(6副猫跟着不同主人的图片)提问:仔细看看,虎斑猫曾经有哪些主人? 小结:这些年虎斑猫分别做过国王的猫,水手的猫,小偷的猫,孤独老人的猫,魔术师的猫,和小女孩的猫。

提问:你们觉得猫跟着谁最幸福。 小结:有人觉得被疼爱最幸福的,有人认为有好吃的是最幸福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提问:猫跟着不同的主人会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小结:原来,做别人家的猫有时就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可能主人们表达爱的方式你不一定喜欢。 2.阅读故事前半部分提问:你觉得猫有没有真心喜欢过它的主人,这是为什么? 小结:原来主人想做的事情并不是猫喜欢的,所以他并不快乐。他非常渴望能做回自己。 分析:将猫不自由的生活经历进行细致的讲述,目的是为了引导幼儿发现虎斑猫由始至终都不爱主人的真正原因,以及虎斑猫,骄傲自我的心理状态。从这一段活动开始,我们就需要幼儿大量的借助经验去想像猫跟着不同主人的生活。为了让幼儿感受猫的不幸福,本段的完整故事由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进一步渲染情感氛围。 三、阅读感受--猫真正的幸福提问:做回了自己的猫想干些什么? 小结: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现在虎斑猫应该是很快乐的。 1.阅读图书,了解虎斑猫后来的生活。 提问:谁来回忆一下猫,做回自己,以后发生的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教师给予幼儿一些思考的方向提示;引导幼儿回忆猫以前的骄傲生活。)提问:虎斑猫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呢? 小结:虎斑猫一直炫耀自己的特殊本领和经历,所有的母猫都想和猫交朋友,真的感觉很幸福。 过渡:白猫和虎斑猫之后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了。 提问:妈妈爸爸会做哪些事情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呢? 小结:虎斑猫有了白猫和小猫,它发现最爱的不是自己了,它爱母猫,也爱可爱的猫宝宝们,原来,有朋友、有爱、有家庭就能让我们感到快乐。

完善版美国文学期末重点

2014 Final Exam Study Guide for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 Plan of Final Exam 1.Best Choice Question 10% 2.True or False Question 10% 3.Definition 10% 4.Give Brief Answers to Questions 30% 5.Critical Comments 40%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 Poe’s Poetic Ideas; Major Ideas in Emerson’s “Nature”; Whitman’s Style; Formal Features of Dickinson’s Poetry; Analysis of “Miniver Cheevy” by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Comment 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The Theme and Techniques in Eliot’s “The Waste Land”; Theme and Technique in The Great Gatsby by Fitzgerald; Comment on Hemingway’s style and them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alysis of “Dry September” by William Faulkner; Literary terms: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Jazz Age Free Verse The Iceberg Analogy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高中语文文言文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译文 原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绕树三匝,何枝

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 所? 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 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 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 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 待。《史记》载周公自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贤。”),才 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 赏析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

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赏析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初一作文仿写猫

初一作文仿写猫 【篇一:第十三只猫咪作文700字】 哇哇姐姐,姐姐,怎么办,我的第十二只猫咪又跑了,怎么办呀? 我听见这句话就觉得头晕目眩,整个世界都在旋转,世界末日提前 来临,火山爆发,山崩地裂话说我为啥形容的那么夸张可这绝不是 我夸大其词,而是千真万确呀!听我跟你细细道来。我这妹妹特喜 欢猫,衣服上有猫,裤子上有猫,壁纸上有猫,文具盒上有猫真是 无处不见猫。你说他喜欢就喜欢吧,管你什么事。可我告诉你,她 不仅喜欢,她还爱养。她都快得猫咪综合症了。她爱养就爱养吧, 可她前前后后一共养了十二只猫咪了,不论是多大的,多小的,还 是多贵的,多便宜的,她养不到一个月,那猫咪就脚踩西瓜皮,一 律溜之大吉,不见踪影。养不行就养不行吧,可她还跑我这来哭个 昏天黑地的,直到我答应陪她去买猫咪才破涕为笑。这不,她又在 这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我这儿倒苦水。看她那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连石头都心软了。没办法,本姑娘就大发慈悲,帮你一把。哎,那个,妹妹啊,平常你是给猫咪吃的什么啊?我非常小心翼翼的问, 要知道,通常这个时候,妹妹是很情绪化的。真实的,这年头,帮 个忙都要冒生命危险。吃的什么啊?妹妹搔搔后脑勺,说:我给它 们吃吃剩了的鱼和锅底粥拌在一起,难道这还不好?那,猫咪住在 哪儿啊?住的地方啊,我买了一个小木房,放在花园的草坪上,小 木房里放了一些稻草,难道,这好不好?妹妹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我给你出个主意,这次买回来的第十三只猫咪呢,给它吃和你一样 的食物,谁跟你一样的地方,我保证它不会逃之夭夭了!真的啊? 妹妹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后来,听说第十三只猫咪一直没有跑,第 十二只猫咪也回来了,后面还跟了是一只猫咪!巫师附小六年级:邝 美娇 【篇二:作文猫咪】 作文猫咪。 咪咪全身是白色,没有一根杂毛。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脑袋圆圆 的顶着一对尖尖的小耳朵。一蓝一黄的眼睛更是引人注目。黑色的 瞳仁还会变呢。早上像枣核,中午想两条细线,到了晚上两只眼睛 就变成了两只闪闪发光的灯泡。粉色的小鼻子下面,长着一张小巧 玲珑的嘴巴。喝水时,用舌头拍打水面,把溅起的水花喝到嘴里,

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Sister Carrie 学生版讲义资料

Chapter III WEE QUESTION OF FORTUNE--FOUR-FIFTY A WEEK Once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wholesale district, she glanced about her for some likely door at which to apply. As she contemplated the wide windows and imposing signs, she became conscious of being gazed upon and understood for what she was--a wage-seeker. She had never done this thing before, and lacked courage. To avoid a certain indefinable shame she felt at being caught spying about for a position, she quickened her steps and assumed an air of indifference supposedly common to one upon an errand. In this way she passed many manufacturing and wholesale houses without once glancing in. At last, after several blocks of walking, she felt that this would not do, and began to look about again, though without relaxing her pace. A little way on she saw a great door which, for some reason, attracted her attention. It was ornamented by a small brass sign, and seemed to be the entrance to a vast hive of six or seven floors. "Perhaps," she thought, "They may want some one," and crossed over to enter. When she came within a score of feet of the desired goal, she saw through the window a young man in a grey checked suit. That he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concern, she could not tell, but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looking in her direction her weakening heart misgave her and she hurried by, too overcome with shame to enter. Over the way stood a great six- story structure, labelled Storm and King, which she viewed with rising hope. It was a wholesale dry goods concern and employed women. She could see them moving about now and then upon the upper floors. This place she decided to enter, no matter what. She crossed over and walked directly toward the entrance. As she did so, two men came out and paused in the door. A telegraph messenger in blue dashed past her and up the few steps that led to the entrance and disappeared. Several pedestrians out of the hurrying throng which filled the sidewalks passed about her as she paused, hesitating. She looked helplessly around, and then, seeing herself observed, retreated. It was too difficult a task. She could not go past them. So severe a defeat told sadly upon her nerves. Her feet carried her mechanically forward, every foot of her progress being a satisfactory portion of a flight which she gladly made. Block after block passed by. Upon streetlamps at the various corners she read names such as Madison, Monroe, La Salle, Clark, Dearborn, State, and still she went, her feet beginning to tire upon the broad stone flagging. She was pleased in part that the streets were bright and clean. The morning sun, shining down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warmth, made the shady side of the streets pleasantly cool. She looked at the blue sky overhead with more realisation of its charm than had ever come to her before. Her cowardice began to trouble her in a way. She turned back, resolving to hunt up Storm and King and enter. On the way, she encountered a great wholesale shoe company, through the broad plate windows of which she saw an enclosed executive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短歌行 二首》 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态,第二首诗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 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 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 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 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 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 (“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 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 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 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 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 ·周西伯 昌》。 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 犹能奉事殷纣, 故孔子盛称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 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 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 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 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 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 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 ?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 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 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 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 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 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 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 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 孤强盛, 又性不信天命之事, 恐私心相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每用耿耿。

山水田园诗 赏析

1、《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_嘉莉妹妹_中自然主义赏析

目的。笔者曾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对乐理、视唱程度相当的A、B两个班,在讲小调式时,A班此时视唱只唱小调式作品,边唱边分析;B班只在乐理课上选一些典型作品作简单分析,而视唱课对小调作品概不介绍,结果发现A班大部分同学对小调式的特点掌握清晰、分析作品透彻,而B班多数同学对小调式作品的分析仍感糊涂。 (二)乐理和视唱由同一老师任教,选用乐理与视唱进度相当、联系密切的教材。 两门课由同一老师任教,这样就使老师对两门课的进度有更好的把握,从而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乐理教学与视唱教学融为一体。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院等。据笔者了解,由同一个老师任教班级学生的乐理视唱学习效果明显好于非同一教师任教的班级。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影响极大,原来的视唱教材极少有乐理内容,而乐理教材中的谱例也不多。目前新的教材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视唱教材中有了很好的理论知识讲授,如许敬行、孙虹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习》。乐理教材有了更多的谱例,如贾方爵编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选用此种联系密切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自学时也更易理解。 (三)加强乐理、视唱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 音乐中的许多课程,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音乐史等的学习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它们的学习与对乐理和视唱的学习又能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乐理学教学中,学生最易迷惑的就是调式调性的判断,而进行调式判断时首先要靠听觉分辨作品的五声性和西方性。但如何能够分辨其是五声性作品还是西方调式体系作品,靠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基本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欣赏课上要认真去听、去辨别,而欣赏老师也应该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去辨别。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了了解和掌握,辨别调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样,民族民间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起重要作用。经过同学们对民歌、戏曲等曲型片断的实际训练,在视唱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时,其音乐风格的把握就会更好一些,因律制原因产生的音准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民族风格的视唱会唱得更有味,把握得更准确。在这方面,如果乐理和视唱课需要,可会同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乐理、视唱教学相适应。如有必要,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讲座,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亦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此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介绍一些音响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乐理和视唱。 总之,视唱与乐理相结合并密切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理论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唱时的理论指导,更增加了视唱课的趣味性,使乐理不再枯燥,视唱课不再单调。 当然,加强乐理、视唱与其他科目教学的联系并不是说这些课程什么地方都可以互融。有些乐理知识如音律很难让学生唱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加强视唱、乐理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建坤,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一、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 内战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宇宙的在规律性和机械性中蕴涵的漠然性使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至少已经不是人类慈祥的朋友。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的一首小诗God is cold[1] 便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一个人对宇宙说:/“阁下,我存在的!”/“不过,”传来宇宙的回答,/“你的存在虽是事实,却/并没有使我产生义务感。” 对这一思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有三种,即:自然选择、性的选择及个体有生之期获得特性的遗传。进化论的诞生,是对传统神学及理想主义神学的全盘否定,它取消了上帝设计师和创造者的地位,进而强调人类产生过程的机械性,以及人类进化过程的因果循环性。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新自然哲学指出,自然是一座对人类遭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自然中必然要为生存而相互竞争,而且,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的主要作家往往把人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以及无可奈何。 "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道德规范对于实际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奥多?德莱塞。 二、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自然主义在书中 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失败者的深刻同情。 《嘉莉妹妹》中 自然主义赏析 文/姚晓鸣 编辑:冯彬彬 69 美与时代 2003.11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