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促发展:

产业承接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环境保护

规划明确提出,在产业转移中,要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规划从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防止转移污染、转移落后,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转移产业集约发展,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产业转移的环境容量要求,明确提出了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基础设施

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是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规划着重从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努力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安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优势,提高能源保障水平;提高防洪减灾水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建设水利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化基地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信息共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共4个方面,对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谋划,并提出了一些符合国家总体规划和我省发展需要的重大建目。

园区建设

园区是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模式的重要抓手。

规划通过三个途径来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增强产业承接能力。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中的原则,加强现有开发园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将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二是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高水干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

三是通过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创新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产业升级

安徽省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此,规划单独列出一章强调了产业转移中的自主创新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

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规划提出要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允许示范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提出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政府服务,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要构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改革户籍制度。

区域联动

规划突出了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全面合作、鼓励和支持长三角地区优先向示范区转移产业、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等重点工作。

同时,也提出要加强与沿海其他地区互动,进一步密切与中西部地区合作:要发挥皖江城市带的支撑和辐射作用,带动皖北、皖南、皖西联动发展,实现安徽整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配套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明确了一些必要的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二是加强组织实施,重点对国务院有关部门、长三角两省一市和我省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指导我省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共同推动产业转移工作。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皖发[2010]2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2.01 【实施日期】2010.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号)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掘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倔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增强示范区建设的使命感 建设示范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

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掘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坚持科学引导,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各开发园区要根据示范区产业布局,加快扩区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成员市:9个。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

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实际上,把合肥放到领头雁的位置,可以发挥“一城带六方”的巨大作用,用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的总结,就是“1+N”区域经济布局。 具体来说,向东,合肥滁州家电产业基地;向东南,合巢芜经济带;向南,合铜黄发展轴;向西,合六经济带;向北,合淮同城化;向西南,合安经济带。再加上合巢六省会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个巨大的“连城诀”布局已基本形成。 放眼整个皖江示范区,合肥可谓一路绝尘,“榜眼城市”芜湖的经济总量只有合肥的一半。而在这背后,合肥的底气来自于产业的支撑。 只要稍稍留意合肥市经济版图,你就会感觉到产业集群的积聚效应。 从城市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格力工业园、三洋电器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北边的庐阳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再到东边的美菱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0〕2号2010年4月8日 (2010年2月1日)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增强示范区建设的使命感 建设示范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造承接环境,做好转移文章,发挥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坚持科学引导,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动向,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服务外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编制出台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 各开发园区要根据示范区产业布局,加快扩区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制约,跨江发展,南北联动。适时启动承接产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

皖江城市带包含哪些城市? 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1-31 20:02|提问者:穿過骨頭撫摸伱 请问安徽天长市在其中么? 最佳答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天长在滁洲里面. 一轴双核两翼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借助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的建设,将对舒城加快发展带来难逢的历史机遇。进入示范区,有利于享受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承接转移的质量,有利于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升舒城县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安徽专题——皖江城市带与四体会 一、热点材料 1.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规划期为2009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到2015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3.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4.由安徽电视台制作的八集电视专题片《皖江崛起》,将从2010年2月6日起每晚19:30在安徽卫视播出。八集系列节目分别为《应运而生》、《泛长时代》、《产业梦想》、《筑路向东》、《转承之间》、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 在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新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重要经济腹地,应积极主动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按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四大战略定位,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1.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更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新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要依托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2.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皖江城市带正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加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从最初依赖于地区劳动力、政策优势引进一些化纤、纺织、机械等传统轻重工业,逐渐转变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促进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从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到东北振兴,天津滨海、广西北部湾、重庆两江、福建海西、 山东黄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刚刚被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应该说,这几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陆陆续续拥有了自己的概念。或 许那些没有被上述概念圈进的地区,也会早晚出台相应的振兴规划。从以往的规律来看, 围绕江河湖海的地区希望最大,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现在未尝不是一个提前“潜伏”的好时机。 不久前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让股市里安徽板块精神 抖擞了一把。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对这个名字比较新鲜的规划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觉得无非就是造个概念,轮流炒作而已。其实不然,这个规划的成败对于中国未 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笔者见,所谓“承接产业转移”,简而言之,其实就是指沿长江而上,将上海为首 的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来,由这个城市带来承接。从批复的规划来看, 这个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 等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皖江城市带的最大特点 就是紧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发达,集长江、南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沿江铁路、主要支流航道等在内的运输能力大,而这,也正恰恰适于大型物资的运输。 此外,皖江地区是安徽开埠较早区域,芜湖曾经是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安庆也是中 国近代工业起源的城市,都是近现代中国史中比较重要的城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一地区属于是安徽较富裕的地区,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比较好。 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趋势下,一 些原有的制造型工业企业的地价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环保成本也越来越高。以苏州为例, 作为全国著名的苏州高科技园区,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被坊间称为“腾笼换鸟”的行动, 即劝退园区内的传统制造业、高污染企业,而重新引进高科技、低污染企业。以达到经济 优化转型、产业升级的目的。 应该说,位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或者是世界500强的总部,应该 不会被转移到皖江城市带去,从企业自身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来看,也不会让他们走。能转 移给皖江城市带的主要是重工业、化学工业、原材料制造业等。有消息说,已经有很多长 三角地区化工企业在开始转移。应该说,这些制造产业对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而言,已成鸡肋,但对于皖江城市带而言,却是不可多得。换言之,这次转移,既有助于长三角 的经济升级,也有助于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升级。 既然两个地区的产业都能升级,自然是好事。但是如何升级则至为关键,这一点如果 搞不好,一个双赢的计划,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打折扣。而衡量的标志就是,产业转移沿江 而上,污染是不是也沿江而上了?应该说,长江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已经承受不起更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

皖发…2010?10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2010年4月2日) 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1.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收。 2.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

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区。 3.区位、交通及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聚集区可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同时设立为省级高新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4.在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对其进行整体开发。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 5.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6.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类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7.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

【皖江规划方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皖发〔2010〕3号2010年4月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 (一)目标分解。《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相关主题